历史解密老上海出版业“黄金时代” 终因为国土沦陷终结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是出现在抗日战争前期上海特定地区特定阶段的文学运动。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这一时期,进步文艺界开展了许多轰轰烈烈文艺运动,对于推动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抗击敌伪的文化破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关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书籍
有关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书籍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丰富的文化传统以及乡土知识的特色。
以下是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一些书籍推荐。
1.《万历十五年》 -许地山《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介绍明代晚期上海历史的书籍。
作者以上海人民在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上海由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的过程。
2.《上海历史人物辞典》 -蔡德宁本书为上海历史人物辞典,介绍了上海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从上海的开埠到现代发展,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上海的历史人物,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了解上海历史的参考书。
3.《上海市志》 -新华书店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志》是一本系统地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书籍。
这本书将上海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对上海的历史、地理、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地图。
4.《上海地理》 -浦东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上海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图表和文字的结合,直观地展示了上海地理方面的知识。
5.《上海经济发展史》 -钱理群《上海经济发展史》是一本介绍上海经济发展历程的书籍。
作者详细叙述了上海在清朝、民国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变迁,以及上海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6.《上海魂》 -贾平凹这是一本描绘上海历史和文化的小说。
作为一本文学作品,它通过小说人物的生活和故事,展现了上海人民的风俗习惯、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7.《上海悬念》 -今何在这本书以推理小说的形式,通过一系列悬疑事件展现了上海的文化和乡土知识。
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带领读者逐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8.《上海名人故居》 -上海市文物局资料研究室这本书收录了上海地区一些历史名人的故居,包括近代政治家、文化名人和企业家等。
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文章
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文章《探寻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嘿,大家知道不,咱今儿来唠唠上海这座大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史。
说起上海的起源啊,那可得追溯到很久以前啦。
上海这地儿啊,最早其实就是个小渔村,谁能想到后来能变成这么牛掰的国际大都市呢!就好像一个穷小子突然变成了大富豪,这变化,那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它就好像一颗埋在沙堆里的金子,逐渐开始发光。
慢慢地,开始有了贸易往来,各种船只来来往往,这个小渔村变得热闹起来啦。
那时候的上海就像是个初入江湖的小子,有着无限的活力和冲劲。
到了近代,那可不得了啦。
外国人也瞄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开始在这里搞起了租界。
这租界虽然不咋让人待见,但也给上海带来了一些新鲜玩意儿,什么西方的建筑风格啊、先进的技术啊。
上海就这么吸收着各方的养分,一点点成长起来。
再后来呢,上海就像坐了火箭一样飞速发展。
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种大公司、大企业都在这儿安了家。
这里成了时尚的前沿阵地,引领着潮流的方向。
走在上海的大街上,那真是啥样的人都有,南腔北调,热闹非凡。
如今的上海,那可是牛气得很嘞。
东方明珠塔高高矗立,黄浦江两岸灯火辉煌,外滩的夜景那叫一个美啊。
上海的交通也便利得很,地铁四通八达,想去哪儿都方便。
还有各种美食,生煎包、小笼包……哎呀,说得我都流口水了。
不过呢,上海这么厉害也不是一天练成的,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才成了今天这样。
它就像是一个不断奋斗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才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就。
作为一个来过上海的人,我真心觉得这座城市有它独特的魅力。
这里既有现代化的繁华,又有老上海的韵味。
你可以在高档商场里疯狂购物,也可以在弄堂里感受那份宁静与悠闲。
总之,上海就是这么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
哎呀呀,希望上海以后能越来越厉害,一直这么牛气下去,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中国有个这么棒的城市!。
“_黄金时代”是怎样创造出来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产业的应对策略
2023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如经济危机的爆发、国共合作的分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抗日战争等,这些政治大事件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也深刻地影响了刚刚兴起的上海电影文化产业。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这种极为不利的社会环境中,上海电影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还获得了迅速发展。
现今,中国电影产业早已走向世界,但当年上海电影产业在困境中的自强奋斗,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早期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概况对于早期上海电影产业来说,20世纪30年代是市场处境极为险恶的年代,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首先是当局对武侠神怪电影的打击。
上海早期电影多以武侠神怪为题材,这类电影虽然粗制滥造,但是容易博人眼球,且制作成本较低,吸引了许多民间资本,出片量之高、市场之活跃成一时之盛。
但是民国政府成立后,以破除封建迷信为由,制定了限制、打击武侠神怪电影的措施,致使许多小型公司由于财力、人力不足,只能宣告破产。
生存下来的公司也因暂无好的电影题材与类型,举步维艰。
加之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爆发。
“引发这场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银价猛涨,出口锐减,外国投资转向其他国家,对上海的贷款顿时锐减;同时,由于1931年东北几乎被日本占领,使上海与该地区原本极为活跃的传统贸易大幅滑落。
上海郊区大部分工业区也在1932年1月被侵华日军所摧毁。
”“这场危机沉重打击了金融业。
70家上海传统钱庄中,17家破产,对外贸易急剧减少。
”“上海各行业的破产工厂翻了一番,从1934年的510家到1935年的1065家。
”[1]经济危机对电影业的影响非常大,诚如时人所说:“国产电影到了今年这样的年头,真是再凄惨没有了。
没有一家公司不欠薪,而一欠总是在三个月以上。
……几乎连日常的开销,也无法维持了。
”[2]其次是国外电影的冲击。
由于外国电影本身具有较大优势,处于极其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成为上海电影最大的竞争对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前后。
最早的城市就是古吴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都城。
后来,随着吴国的灭亡,这个地区开始被宋朝的统治,形成了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渔港。
明朝时期,上海渔村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和商业枢纽。
清朝初期,上海的商贸活动持续扩大,趋于繁荣。
在18世纪末,上海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随着兵船商贸的兴起,上海渔村逐渐发展为一个繁华的城市。
19世纪上半叶,上海成为了东亚地区最大的港口和交易中心
之一。
当时的上海租界成立,外国势力开始介入上海的发展与管理。
此后,上海的发展迅速,各类建筑物如外国教堂、英国领事馆和外国企业纷纷建立。
在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也是国内外投资的热门地区。
20世纪,上海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在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彻
底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然而,上海也经历了一些动荡的时期,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占领和解放。
在解放後,上海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城市,发展得更加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又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潮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上海的金融、贸易、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有关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书籍
有关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书籍
以下是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乡土知识的一些书籍推荐:
1. 《上海简史》- 罗振玉
这本书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上海历史的读物,包含了上海的起源、演变过程、重要事件等。
2. 《上海地理》- 崔耀华
该书介绍了上海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文等方面,有助于了解上海的自然地理特征。
3. 《上海岁月的记忆》- 陈丹燕
这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
4. 《上海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 宋德鲁、杨英明
该书通过对上海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介绍,展示了上海的文化多样性和建筑风貌。
5. 《上海群星闪耀》- 杨洪涛
这本书以一系列上海的名人传记为主线,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上海的文化、艺术和学术成就。
6. 《上海经济史》- 崔耀华
该书详细介绍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历程、重要产业、商务和金融特点,对于了解上海经济的演进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7. 《上海的乡土文化》- 张舜德
这本书探讨了上海的乡土文化,包括方言、民俗、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上海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
这些书籍涵盖了上海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乡土知识等方面,对于想深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参考和阅读资料。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其历史可以反映出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代上海是一个从渔村发展成都市的典型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别样的文化与世界级的经济实力,让上海成为了中国最耀眼的城市之一。
在其繁华的“金色年代”中,上海几乎成为了亚洲的纽约,而由于历史原因,上海不仅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背景上海历史悠久,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上海是吴王许由所辖的管辖范畴里。
唐代后期,上海发展成为一座渔村,但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到清代初期,上海渔村已经成为了一座有数十万居民的城市。
外商纷纷进入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大的促进。
而在20世纪初,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发达的城市。
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城市建设总是跟进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社会变革不断,上海城市的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上海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而在独特的背景下,上海城市的形态也逐渐发生变化。
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从城市形态来看,上海既有东方风格的市容,也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因此上海也有着独特的文化融合和特定的气质。
在上海的城市设计中,建筑的细节显示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例如那些非常具有特色的“弄堂”地区和旧式的“四合弄堂”,这些区域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
要想真正了解上海城市景观,必须要先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上海市区现在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但是很多城市老旧的建筑也基本上都得以保留,包括一些民居和梧桐树。
这给上海市中心带来了很好的特色,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打破传统的建筑规则和惯例。
但这一次勇敢的尝试是值得的,因为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上海。
除了建筑风格的影响,上海的城市形态还有其他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上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内涵的扩容。
当城市继续扩张时,往往会损失一些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这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形态。
上海历史的书籍
上海历史的书籍
上海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历史悠久。
以下是几
本关于上海历史的书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上海的百年》- 作者:萧红
该书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上海从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初的社会变迁,以及上海人民在近代史上的奋斗和改革。
2.《上海的使命》- 作者:茅盾
这本书是茅盾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上海民族工商界的典型实力人
物为背景,展现了20世纪初上海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
3.《老上海的记忆》- 作者:王庆国
该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上海长大的经历和见闻,为读者
展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老上海的繁华和风貌。
4.《上海滩风云》-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通过这本小说,描绘了上海滩的商战风云和浓厚的人情味,被誉为揭示上海社会现象的经典作品。
5.《上海文化史》- 作者:周志芳
该书通过对上海历史文化沿革的梳理,全面介绍了上海在中国文化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上海文化的重要参考。
这些书籍无法提供具体的网址、超链接和电话,但你可以通过在
图书馆、书店或电子书平台搜索书名和作者进行查找,购买或借阅这
些书籍。
希望这些书籍能让你更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一本日记里的上海沦陷区百姓生活《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
一本日记里的上海沦陷区百姓生活《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1941年末,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上海全面沦陷。
水深火热、饥寒交迫、家破人亡等是大多数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战争场景,然而真实生活并不仅限于此。
关注战争、读书交友、聚会游玩、商讨谋生之道等也是普通市民生活的另一方面。
历史学爱好者采金整理出了一位当时任职五金店店员颜滨(化名)的日记,成书《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这本日记将七十多年前沦陷区最底层老百姓,特别是作者及其身边十几个青年人的工作、学习、恋爱、社交等生活状况,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早报记者专访了采金。
五金店店员颜滨的日记手稿网上偶得该日记东方早报:能说说你收集这些资料的故事吗?采金:我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平时比较注重对一些有史学价值资料的搜集。
收集这些资料,一是逛地摊,再是经常上孔夫子旧书网。
现在地摊上已经很难淘到好东西了,而旧书网上却能不时发现一些宝贝。
七八年前,有一套上海的老日记在网上拍卖,但流拍了,经与卖主协商,转让给了我。
拿到手,粗略一翻,如获至宝。
这是一个19岁的五金店店员,从1942年开始写的日记,1942年、1944年、1945年比较全,但1943年缺,经与卖主联系,没找到1943年的,却又给了一些解放后的,以及一本书信底稿,这也算是意外收获。
我还在网上淘到了另外一套抗战时期一个乡村女教师的日记。
这套日记是山东龙口市(原黄县)松岚村一个叫田莹的乡村女教师写的,从1940年到1942年共三年的日记,没有间断。
当时黄县是在日伪的统治之下,松岚村离黄县县城很近,日记详细地记述了沦陷区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情况。
田莹1940年时才16岁,写出了沦陷区少女的苦闷、迷茫和挣扎。
《我的上海沦陷生活》是写城市的,而田莹这套日记反映的是沦陷区农村的情况。
东方早报:在《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中有比较详细的颜滨个人信息,你是如何得知的?采金:日记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身世。
沦陷时期上海的出版业与历史研究
为 国民党 中宣部 在 上 海 租 界 创 办 的刊 物 , 掌 握 其 的数据 来 源于 重 庆 国 民政 府 。 而 1 4 9 4年 出版 的 国 内 出 版 界 状 况 , 计 该 年 全 国 出 版 物 总 数 为 统
沦 陷 时 期 上 海 的 出版 业 与 历 史 研 究
符 静
摘 要 : 沦 陷时期 (9 7年 l 13 1月一1 4 9 5年 8月) 上 海 出版 界较 之 战前 有 了 巨大 变 的 化 , 方 面是 书籍 出版规 模 的迅速 缩 减 , 一 另一 方面是 期刊 杂 志 出版 的 畸形繁 荣 。沦 陷 时
关 键 词 : 上 海 ;沦 陷 时 期 ;出版 业 ;历 史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2 9 2 5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4— 1 2 2 1 )3— 0 5— 8 G 3.7 1 A 10 9 4 (0 1 0 0 3 0
13 9 7年 1 至 14 1月 9 5年 8月 ,3本 军 队 占 1 领 上 海 并扶 植 傀 儡 政 权 。上 海 的沦 陷 再 加 上 各 派 亲 日和 反 日政 治 势 力 间 的 斗 争 , 然 会 在 思 必
期 上 海 出版 行 业 的这一 变化 直接 影 响 了当 时历 史研 究 的表 达 方 式 , 学著 作锐 减 和 历 史
史论 文、 随笔增 多为其一 大特 点 。这 些悄 然增 多的 历 史论 文和随 笔 , 取材 到 内容都 体 从
上海城市史
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1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上海曾经有过三次重要的大转型,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转变,影响深远。
可以说,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转型的历史。
回顾这一延续至今的历史过程,研究其背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分析,考察其效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转型的时空轮回上海的第一次大转型发生在近代。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充满了新旧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碰撞。
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性剧变的突出代表。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在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被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也带动了整个国家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变。
在短短几十年里,上海由一个滨海的县城,变成了人口超过几百万的大都会。
在经济上,上海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工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在政治上,上海是诸多政治理念和政治势力活跃的中心舞台,对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文化上,上海是西学东渐的桥头堡,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影响深远;在制度上,上海借鉴租界先进的管理制度,推动了上海市民文化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制度变革;在城市建设上,上海是创造了诸多奇迹的魔幻之都,是近代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
20世纪20年代是上海城市的黄金时期,上海工业、贸易、金融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20年代末期,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遽变化,上海的经济开始逐步衰落。
1929年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也波及到了上海,上海经济遭到重创,直到1935年才开始逐渐恢复。
城市高速发展累积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港口淤塞的危机,使上海远东第一大港的地位岌岌可危。
华洋分治的城市机构和管理体制,城市长期以来缺乏长远规划的无序建设,租界和华界的两极分化,上海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导致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1949-1956年上海私营出版业消亡的历史路径探析
上海 自清末开埠 以来 ,由于其独特 的地理位 置 ,开始 聚集 一些 大型 出 版 机构 ,形成 比较 健 全 的 发行渠道 。直至民国时期 ,“由上海出版 、发行 的 图书 和期 刊 ,占全 国 出版 总 量 的半 数 以上 ,占据着 中 国近 现 代 图 书 出版 业 的 半 壁 江 山 ”Eli(P.252-253)。 上 海解 放后 ,由于新 旧政权 的更 迭 ,上 海 私 营 出版 业 经历 了 自现 代 以来 最 为深 刻 的 变 迁 。1956年 , 上海 私 营 出版 业 最 终 走 向消 亡 ,上 海 逐 步 实 现 了 出版资源 国家化和资产 的公 有化。 目前 ,学界对 上海 私 营 出版业研 究 一般 与上 海 民族 资本 主义 工 商研 究一 样 ,都从 商业 属 性 来 考究 ,较 少从 政 治 与 文化 管理 的视 角看 待 上海 私 营 出版业 消亡 的 历史 路 径 。在 当今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这 一 历 史 变 迁 的路 径 及其 背 后 的动 因 ,仍值 得 我们 作深 入探 析 。
一 、 萧条 :1949年 前后 的上 海私 营 出版 业
上 海私 营 出版业 的发 展 历程 与 上 海 这 座城 市 的历 史 变迁 一 脉 相 承 。上 海 自开 埠 以来 ,随 着 其 经济 地 位 的提 升 和文 化 聚集 地 效 应 ,在来 华 传 教 士 的影 响下 ,中 国人 自己创 办 的近 代 文 化 出 版 事 业 逐 渐 兴 起 。上 海 私 营 出版 业 从 19世 纪末 翻 译 “西学 ”图书到 国民政府时期 出售教 育用 书,逐步
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出版活动
7 0
M O D E R N P U B L I S H I N G一 现代出版
上海 “ 孤 岛”时 期 的抗 日出版 活动
年6 月至l 0 月斯诺 在 以延安为 中心的 陕甘 宁边 区进 行
的实地 采访, 介绍 了中国和 中国工农 红军 以及 许多红 军领 袖的情 况, 报道了中国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 胡愈之 认识到将此书 介绍给 中国人 民的现实意义 , 他克服 经
二、 以“ 抗 日救 亡” 为图书出版基调 , 鼓舞 民
众 的抗 战 斗志
“ 孤 岛”时期 的上海 , 人 民生活 困苦 , 为了鼓舞
人 民的抗 日 斗志 , 坚守 的出版机构 主要 以抗 战为基调
出版 图书、 报刊 , 鼓舞人 民坚 持斗争。 1 9 3 7 年, 复社 负
传抗 日 救亡 , 出版各种图书有五六百种之多。
陷区人 民的抗 日斗志, 坚定了民众 的必胜信念, 为全国 人民开展 抗 E l 救亡斗争 , 发挥 了重要作用。
一
、Leabharlann “ 孤 岛”时期 图书出版 业依 然繁 荣
1 9 3 7 年 日军 占领上 海后 , 上海 一些 有实力 、 有 影
众 撤离 的各 书店 留守人员, 还肩负着大后 方和敌 后根
秘密出版机关 , 翻译 出版了大量抗 日 进 步图书。 一些社 会 知名度很高 的出版社选 择了坚 守, 如 上海读书生活
书店、 商务 印书馆、 中华书局 、 文化生 活出版社 、 开 明 书店、 世界 书局等, 仍活跃在 “ 孤 岛” , 出版了很多进步 书 籍。 上海 读书生活书店历 来是 以宣传抗 日、 出版进 步 书籍而知名的, 为了在 “ 孤 岛” 生存 下去, 书店 “ 乘福
上海百年变迁史介绍资料
上海百年变迁史介绍资料
嘿,朋友!今天让我来给你讲讲咱上海这百年的变迁,那可真是像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
想当年,我爷爷跟我讲,他小时候的上海,很多地方还是一片片农田和矮矮的平房。
那时候的街道窄得哟,两辆黄包车并排走都嫌挤。
就说那南京路吧,以前可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和豪华商店。
爷爷说他小时候去南京路,能看到的就是一些小小的杂货店,卖的东西也不多。
有一次,爷爷跟着太爷爷去南京路买东西,走在路上,突然听到一阵吵闹声。
原来是两个卖菜的阿婆在争地盘,互不相让,扯着嗓子在那叫。
“侬个死老太婆,这地儿明明是我先来的!”
“啥人讲额啦,侬眼睛瞎掉啦!”
周围的人都围过去劝架,有人说:“好啦好啦,大家各退一步,都是为了生活嘛!”
那时候的交通工具,最多的就是黄包车和有轨电车。
爷爷说坐一次有轨电车,那都是件很稀罕的事儿。
再看看现在的上海,哇塞!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
南京路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全世界的名牌都能在这儿找到。
到处都是地铁、公交、出租车,还有那私家车,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以前的农田变成了现代化的小区,学校、医院、商场一应俱全。
现在的年轻人,拿着手机就能买东西、叫外卖,方便得不得了。
这百年的变迁,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从曾经的简陋到如今的繁华,上海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越来越有出息!
朋友,这就是上海的百年变迁,是不是很神奇?。
旧上海,一个被“文艺怀旧”追捧起来的城市神话
艺术谈旧上海,一个被“文艺怀旧”追捧起来的城市神话●文/萧凤拙1843年,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宣布上海开埠,至今不过160余年。
本没什么历史根基,也没甚文化底蕴的上海,却在20世纪亲历和见证了城市大兴而大衰,大衰而大兴。
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一再被演绎,被缅怀,逐渐被追捧为一个现代城市偶像,被塑造为一个都市神话。
01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圈突然出现了一股“上海怀旧”风潮。
承载着世界对于中国现代化想象的上海,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形成一种现实关切和未来展望的潮流,蔓延的却是一种怀旧主题。
1930年代的小说以“怀旧经典” 为名重新出版;张爱玲各种版本的全集、选集铺天盖地,并由此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
毕飞宇的作品《上海往事》因被张艺谋改编拍摄成电影《摇啊摇》而受到追捧;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虽然口碑不好,但票房不俗。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将她始于80年代的“上海怀旧”推向了极致,这部小说也给她带来了茅盾文学奖的殊荣。
“上海怀旧”蔓延至今,已涵盖了上海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文物级的殖民建筑,到新落成艺术谈的大厦,到阳台上巴洛克式的雕花铁栏;从西餐厅到咖啡馆;从网站上的旧上海风情专栏,到电台中再度响起周璇的《夜上海》……这股延续至今的“上海怀旧”风潮是独特的,它追忆了“旧上海的城市文明”,尤其是最为繁华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即使上海也曾经拥有吴凇江小渔村的乡土之旧、明清东南名邑之旧。
02对上海城市怀旧的诸多文学书写中,张爱玲、王安忆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街有着无数都市风魔的眼:舞场的色情的眼,百货公司的饕餮的蝇眼,‘啤酒园’的乐天醉眼,美容室的欺诈俗眼,旅邸的亲昵荡眼,教堂的伪善法眼,电影院奸猾的三角眼,饭店的朦胧睡眼……”在她们的笔下,上海是活的,是充斥着物质文明与物质压迫的,是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是具有独特风貌与生命节律的,即使在日军占领之下,上海依然风韵犹存,可亲之至。
黄金时代故事梗概
黄金时代故事梗概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揭示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荒诞与困境。
下面将为您梗概介绍黄金时代的故事。
第一章:红拂夜奔故事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主人公方鸿渐刚刚从农村进入城市,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当地一所高校的教师。
他迷恋着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安娜·卡列尼娜这本小说,而一次豪饮过后,他与酒吧女孩红拂邂逅。
红拂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女子,她背负着沉重的命运,但又充满了对美好的渴望。
两人迅速发展出一段深厚的感情,经历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最终决定逃离城市,展开一段独特的旅程。
第二章:城市与革命方鸿渐和红拂来到了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着活力的城市。
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成为了一家报社的记者,目睹了城市中的各种人和事。
然而,革命的呼声渐渐响起,全国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
方鸿渐和红拂被卷入这场运动中,他们思想的转变和矛盾的纠缠使得他们的关系岌岌可危。
第三章:农村医生文化大革命后,方鸿渐被下放到了农村,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他在这个原始而贫穷的地方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洗礼。
他与红拂的联系也逐渐疏远,两人开始有意无意地互相伤害对方。
在农村,方鸿渐经历了更多的挫折和困惑,同时也目睹了农民的艰辛生活。
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
第四章:回到城市数年后,方鸿渐被重新安排回到了城市,但他已经与红拂彻底分离。
他成为了一名医生,过着平静而孤独的生活。
在城市中,他重新看待了过去,思考着自己曾经的选择和现在的处境。
在故事的最后,方鸿渐孤独地站在城市的高楼上,回顾着自己的一生。
他感慨万分地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但他始终相信着人性的光辉。
他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的追求和对美好的渴望将永远不变。
黄金时代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一个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抉择。
1930年代的上海明星制与破碎的现代性
1930年代的上海明星制与破碎的现代性上海在1930年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现代性的城市,这个时期的上海被誉为“迪斯尼之乡”,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都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在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了东方的巴黎,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涌现出许多一代代的明星和名流。
上海的明星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到电影、音乐、戏剧等文化产业,还扩展到了社交、时尚、饮食等方方面面。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而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当时上海电影产业的繁荣与独特的都市环境密不可分,城市的多元文化使得上海明星制如虎添翼。
电影人、音乐人、作家、表演家、时装设计师等都纷纷涌向上海,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明显上海特色的作品,推动了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明星们有很多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上海电影金像奖的首届得主之一乃片中一株——《女神》。
而浙江籍的全家——由廖承志执导,邵品先编剧@邵,姚晓峰和潘嘉瑞主演,这部电影是上海1930年代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既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又充满了东方神韵,成为当时的一大话题,而影片中的明星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
上海的音乐界也诞生了不少与时代并举的明星,例如著名的小说家泡麒麟,他是中国高以翊风格小说的代表人物,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经历了1930年代的风雨洗礼,上海明星制逐渐随着历史的变迁走向了衰落。
在那个时候,上海明星制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辉煌,很多明星转战其他地方,或者选择了其他行业谋生。
尽管如此,上海的明星们依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们创作的音乐、电影、小说等作品,仍然影响着后人。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明星制与破碎的现代性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当时上海独特的文化景观。
明星们出人头地的也在现代性的破碎中历练成熟,他们的作品和努力成为了当时上海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时光荏苒,但1930年代的上海明星制与现代性的破碎留下的记忆,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上海级简史读后感
上海级简史读后感
读《上海级简史》有感,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好书叫做《上海级简史》。
作者是由中共党员的朱德熙老师来写成的。
他用生动、精彩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五十年代上海那令人激情澎湃的岁月。
从1949年解放到1992年的回归祖国,其间经历了艰苦奋斗与大力发展工业的变迁。
小时候总以为外国的东西都很高科技,如今看完才知道并不是像我想象得那样,但我却对此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民主政治改革。
而苏联则进入斯大林模式时期。
于是东欧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
美国支持蒋介石建立反攻大陆基地,派遣轰炸机前往台湾附近投掷燃烧弹和传单。
中华儿女浴血抗日终获胜利!当然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重庆谈判”就说明着国内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上海原来也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
还记得鲁迅先生的“阿 Q”吗?还记得梅兰芳老师唱的京剧吗?还记得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吗……我真羡慕你们啊!我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为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更加强大自己,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经不再落后于任何一个国家,我们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勤奋学习,掌握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读完这本书,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 1 -。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450万两黄金运往台湾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450万两黄金运往台湾纪录片《黄金密档》制片人丁雯静用近两年的时间,走访了11位当事人和33位历史见证者,试图还原国共内战后期那场震惊海峡两岸的“创世纪迁徙”。
之所以选择这个词,以丁雯静来看,单就蒋介石把黄金从大陆运抵台湾一事,所涉及的财富数量、所动用的人力物力、对两岸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可谓空前。
民间搜刮的财富1946年3月,曾经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宋子文祭出“法币”换“黄金”政策,本想抑制货币贬值,不料却造成有钱人大量囤积黄金的后果。
于是1948年8月,蒋介石颁行“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令民间限期兑换金圆券,为的就是回收散落在民间的黄金。
有史料记载,当宋子文抛售黄金时,国库还剩有近200万两黄金;此外,国民政府也接收有汪精卫政权所没收的黄金,大约49.5万两。
据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1948年11月16日向蒋介石报告,当时共收兑黄金166.3万两,仅上海一地收兑的黄金就达110.3万两。
也就是在蒋介石颁布财政令两个月后,随着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等战场上的接连溃败,蒋介石深感大势已去。
据纪录片《黄金密档》顾问之一、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吴兴镛推断,蒋介石10月9日密召央行总裁俞鸿钧,很可能是交代他有关首批黄金运台的决定。
蒋单线指挥俞鸿钧,以“改储金地点”方式转运首批黄金,这一行动为“国府最高机密”,知情者仅限于蒋经国和宋子文等人。
后来,宋子文左右手丁世祺的夫人丁惟柔亲口告诉蒋介石日记的校阅者潘邦正:“宋子文建议,由外国人负责的海关总署来协助黄金运台,因为外国人不会干预中国内政,海关总署的船舰比较容易掩人耳目,消息不易走漏。
”不要问里面装什么丁雯静找到了现居台北、已90多岁的范元健。
上世纪40年代末,范元健担任海关缉私舰“海星号”三副。
1948年12月1日,范元健接到紧急动员令,要求他们在舰艇上准备待命,他回忆说:“结果一等,等到8点钟没有,到12点钟还没有消息,我们就急坏了,平常我们出海的话,晚上10点钟也一定开船了,结果到深夜,差不多到快1点,船长说,开船!”和以往不同的是,“海星号”当晚并没有立刻出海,而是转向中国银行的码头,悄悄地停了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老上海出版业“黄金时代”终因为国土沦陷终结
导语:1920-1930年代,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五大书局都集中在上海。
其中商务、中华、世界三大书局的出版物册数占全国出版物总册数的60%以上。
1920-1930年代,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五大书局都集中在上海。
其中商务、中华、世界三大书局的出版物册数占全国出版物总册数的60%以上。
上海自清季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最大基地,“这里不仅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出版社、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最健全的发行网络,而且汇聚着大批出版、印刷和发行方面的优秀人才,由上海出版、发行的图书和期刊,占全国出版总量的半数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被誉为出版之城。
”
去年适逢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由上海社科院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周武研究员主编的《二战中的上海》,试图全景式地深入考察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在二战中的命运,其中一章就讲述了战时上海出版业的艰难时日。
为什么说战前的上海书业是“黄金时代”?上海出版业在战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少损失?日本怎样通过控制出版业而引导舆论?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命运如何?近日,早报记者对《二战中的上海》主编周武进行了专访,请他讲述战时上海出版业的烽火岁月。
战前上海出版业
处于“黄金时代”
东方早报:“八一三”事变之前,上海出版业的总体情况如何?
周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说战前是上海出版业的“黄金时代”。
开埠以后,上海就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出版优势,并取代雕版时代的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