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老师 中学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01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题
2013年春季中学教育学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禄B.洛克C.卢梭D.利托尔诺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A.学校教育制度B.高等教育制度C.社会教育制度D.国民教育制度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A.知识素养之一B.能力素养之一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D.基本任务之一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A.课外教育B.校外教育C.业余教育D.课外校外教育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布置作业D.成绩评定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
A.教育哲学B.教学论C.教育科研方法D.学校管理学E.外国教育史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B.凯洛夫的《教育学》C.洛克的《教育漫话》D.斯宾塞的《教育论》E.卢梭的《爱弥儿》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四章
• 我国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 政治化倾向;成人化倾向、教条化倾向;德育途 径、方法问题; • 特别的是:从幼儿园、中学、大学,德育是分层 次、有梯度的系统工程。 • 小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大学:理想信念
• 2、智育 •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 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 智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感知力、思维 力等 • 3、体育 • 传授健康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 炼身体的能力与习惯的教育。 • 歌德:“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 素有谈体育必谈清华的习惯: • 第一个将体育化为必修课的高校。 • 清华口号:“毕业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 (1)导向作用
• 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
• (2)激励作用
• 教育目的一旦被学生认识和接受,能激发 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 (3)评价作用 •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标 准。
•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 标. •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 对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 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 分阶段、分专业的培养目标系列 • 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即为教学目标 • 培养目标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 •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 标。
• 4、美育
• 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 术美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 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 者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与审 美精神的教育活动。 • 美:艺术美、现实美、科学美 • (1)依靠艺术教育为主渠道, 确保艺术教育的美育属性 • (2)辅以其它教育形式
• 5、劳育 • 基本任务:传授基本的生产 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 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教师考试资格证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考试资格证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教师资格考试多熟读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对你的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有帮助,能让你更加熟悉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教师考试资格证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欢迎您练习下载!第四章教育目的 <?xml:namespace prefix = o />知识点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5、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该学说的理论要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7、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案例:为了检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市教育局检查组上午8时来到前进小学,检查组长向该校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等等,但现在学生们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你认为该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正确吗?8、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9、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10、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11、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2011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讲义: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教育研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或者教学的)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生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
共10分)1.学校教育始于 (A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原始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中期2.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D)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生产力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C)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4.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
(B )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5.“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 B)A.专业意识B.专业态度C.专业技能D.专业品质6.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是 (B )A.斯密斯B.泰勒C.科尔伯格D.皮亚杰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8.__________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B )A.教案B.课时计划C.教学方法D.课题计划9.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D)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10.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A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1.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ACDE)A.公共性和生产性B.公益性和免费性C.科学性D.国际性E.终身性和未来型1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C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B.教育促进社会变革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E.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修养13.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 ( BCDE)A.洛克的“白板’’论B.高尔顿的血统论C.柏拉图的三等论D.基督教的“原罪说”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1 4.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 (ACE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D.教育方法的选择E.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15.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ABCDE )A.受教育的权利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E.人身自由权1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ABCE )A.时限性B.具体性C.预测性D.实际性E.操作性17.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__________等活动。
教师资格证笔试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常考题型:选择题)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具体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二、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 ②社会制度 ③人口状况 ④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⑤吸取原有学制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促进公平-基本政策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②2020 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两基本、一进入”: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内容、思想、方法、手段与世界接轨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⑦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常考题型:选择题)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地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教育活动全程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常考题型:选择题)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 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①国家—教育目的 ②学校—培养目标 ③学科—课程目标 ④教师—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常考题型:选择题) 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⑶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6.现代教育的特点:⑴具有鲜明生产.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中学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⑵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①称苏格拉底讽刺;②叫定义;③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梭《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中学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⑶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人力资本理论.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⑵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征:⑴是一种组织文化⑵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⑶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1.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社区的影响.12.学生文化的特征.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⑵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学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⑴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⑵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⑵ 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⑶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⑷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⑸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6.遗传的意义.⑴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8.环境: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9.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⑴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⑵个体的心理活动.⑶社会实践活动.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⑴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们驾驽怀疑知识技能.⑵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⑶对人的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⑷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的教育的本质和真谛.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⑵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⑷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14.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中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⑴国家的教育目的.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⑶教师的教学目标.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⑶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⑷马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5.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6.素质教育: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中学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⑴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⑵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3.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还受社会的特别保护.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⑴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⑵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5.学生的义务:⑴受教育的义务.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⑶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⑷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⑸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6.教师职业性质:⑴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⑵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⑶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7.教师职业的特点:⑴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⑵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⑶示范者的角色.⑷管理者角色.⑸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⑹研究者角色.8.教师劳动的特点:⑴特殊的复杂性.⑵独特的创造性.⑶鲜明的示范性.⑷显效的长期性.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⑴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③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①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能力11.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⑴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⑵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能力.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⑴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⑵热爱学生.⑶团结协作精神.⑷良好的道德修养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14.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⑵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⑶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16.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中学教育学——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教育目的(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概念1、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而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3、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主要为谁服务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4、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它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国家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居于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语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2013下半年辽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及答案
2013下半年辽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答案:C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能? ()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答案:A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梅伊曼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答案:D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B.青少年阶段C.成年阶段D.老年阶段答案:B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B.长期性C.创造性D.示范性答案:B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答案:B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A.连带学习B.附属学习C.正规课程D.显性课程答案:A8.“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
”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直观性原则答案:B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
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B.活动课时制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答案:D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答案:B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当代挑战与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 教育的归宿。
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
环境。
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 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 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强调 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持续发展。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无目的论
总结词
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
详细描述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 的,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让个体在探索和 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实现来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这种 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个体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让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 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教育目 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有助于教育者明确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 教育服务。
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学:教育目的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简而言之,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催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教师资格证讲义与习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般分为四个层次: 教育目的(国家层面)、培养目标、课程目 标、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 A.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
B. 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C.指导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D.指导学校管理
把社会化与个性化割裂开来
(三)文化本位论
1.理论 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 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范畴来进行
2.代表人:狄尔泰、斯普朗格 3.评价 教育是从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人主观精神生活 转化的过程,即个人在接受文化、创造新文化的
同时,内在地创造了掌握文化的新人。具有借鉴 意义
3.1990年我国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4.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者和接班人
七、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三)全面发展是人才质量标准 (四)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宗旨
视甚至反对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1.理论 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中心
A.个人发展依赖社会,真正的个人不存在,只有人
类才是真正的存在 B.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服从、服务社会,个人不具有 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
2.代表人:孔德、涂尔干 3.评价 强调个体的社会化,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它 主张的社会化不是与个性化统一的社会化,而是
八、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要求:全面发展教育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 唯一途径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巩固练习及答案4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巩固练习及答案4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现代教育的( )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经验的束缚。
A.公共性B.生产性C.科学性D.终身性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
A.赫尔巴特B.杜威C.康德D.洛克3.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社会性质4.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
A.成熟B.遗传素质C.环境D.教育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B.“发现”知识C.积累知识D.搜集知识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
A.道德素质教育B.思想素质教育C.政治素质教育D.心理素质教育7.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条件B.任务C.途径D.结果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实践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9.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思想政治教育C.课外活动D.教学10.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1.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12.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模仿模式D.说理教育模式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14.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3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主主义与教育》D.《康德论教育》2.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 )的提出。
A.教育价值B.教育规律C.教育问题D.教育现象3.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B.制度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A.教育B.教学C.德育D.智育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6.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 )。
A.目标模式B.需求满足模式C.环境适应模式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7.下列哪一方法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B.互访C.家长会D.家长委员会8.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9.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10.(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四
教育目的第1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1、国家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4、教学目标(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101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能出发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五、我国教育目的(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基本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2节素质教育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108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
教师与学生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四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四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关于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你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呢?一起来做一些教育学试题测试一下吧。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四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情请关注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第四章教育目的一、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2、决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成为教育活动归宿的是____。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可包括____;____;____。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____的关系。
5、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____的关系。
6、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____________基础上的。
7、__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广义)2、教育目的(狭义)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6、德育7、智育三、选择题l、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凯洛夫的《教育学》B、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思想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A、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B、正规教育、业余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四、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五、问答题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_中学教育学预测题及答案3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预测题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
A.中国古代的《学记》B.古代印度的《吠陀》C.柏拉图的《理想国》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1.A【解析】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2.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茨基2.A【解析】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皮亚杰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方式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我国的政治政策B.我国的教育方针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6.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A.教师职业的出现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C.教育立法的规定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7.下列哪项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A.热爱学生B.加强自身道德修养C.热爱劳动D.热爱教育工作8.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反映了()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学校教育D.个体因素10.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A.备好课B.上好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11.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涉及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材精讲+真题解析】-第四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四章 教育目的考纲提要1.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理论。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规定人的社会角色,比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是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比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教师要自觉按照国家教育目的的要求培养人才,还需要理解与“教育目的”概念密切相关的“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的概念,它们都在不同层次上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事项。
它与国家的教育目的处在不同的层次上,这种层次关系由高到低分别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一)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在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否则教育活动就会有盲目性。
(二)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去培养人才。
如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老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目的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
目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使实践带有自觉性;实践将目的付诸实现,使目的具有客观现实性。
目的与实践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具体的目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
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终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
因此,共同的目的一但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就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们愿意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努力。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4.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
教育行政部门的方针政策必须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制定。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农业生产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工程师、专家、科学家;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
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而又细致的。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明确在某一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些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和身体诸方面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育目标是一个总的概念,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概念都属于它所包含的范围,属于这个总概念中的不同层次。
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最高的层次为教育目的,中间的层次为培养目标,最低的层次为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教育的对象(人)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其更好的适应眼前和未来的生活。
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目的(如以个人发展为目的的“生命教育”)和外在目的(如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的“公民教育”)的双重属性。
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利益出发选择或提出不同的教育目的,进而在观念上或实践中去构建符合各自理想的教育形态。
所以,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不同主体的不同价值取向。
教育史上,争议最大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公民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苟子、柏拉图、康德以及近现代的很多教育社会学家。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从而为我们确立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根本前提,科学的解决了教育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矛盾和难题:“人•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人通过教育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培养成了被统治者。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①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听、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②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③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④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
(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例如,英国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绅士”,比较重视文化素质,因此其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当时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竞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增强国力,因此它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具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精神。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如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往往反映的是理想的新人的形象。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又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在漫长的教育实践历史进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赋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
如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他们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人;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心目中理想的人能读、能写、能唱、能弹奏乐器,会说四至五种语言,会写诗作文,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作什么就作什么;而启蒙运动的先锋卢梭心目中的理想人是一个自然天性获得自由发展的人,他身心协调和谐,既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他心地仁慈,乐于为善,感觉敏锐,理性发达,爱美,既富于情感,又富于理智,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
我国近代梁启超主张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看成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种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