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训练
【2013考纲解读】
1.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元素周期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知道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以IA、VIIA元素为例,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了解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多角度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分类与整合。
6.认识化学键的含义,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考查方式: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每年必考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对原子结构、同位素等概念的考查;元素的“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位置”、“基本性质”三者间的关系考查;化学键的考查层次较低,高考考查重点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上。今后高考中可能以短周期元素(或前20号元素)命题来考查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构”、“位”、“性”三者关系的题型会继续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用物质结构理论,将解释现象、定性推断、归纳总结、定量计算相结合。
答题应对:1.在解题时, 要始终抓住元素的宏观性质(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的酸性)和微观性质(原子半
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这一主线来解决问题。
2.注意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阅读题目→根据题设条件找出突破口→假设→验证。
直击高考:
1. (2012浙江)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己是由Z元素形成的单质。已知:甲 + 乙 = 丁 + 己,甲 + 丙 = 戊 + 己;
0.1 mol·L-1丁溶液的pH为13(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
B.Y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ⅣA族
C.1 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了1 mol电子
D.1.0 L 0.1 mol·L-1戊溶液中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小于0.1 mol
2.(2012大纲)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 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而Z不能形成双原于分子。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 < X < Y < Z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C.W与Y可形成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D.由W与X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W与Y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
C解析:此题中档题,重要的是推出W:H X:C Y:N Z:Ne或者Ar
A选项应该是X>Y,Z为稀有气体原子又有增大的趋势,B答案总和应该为1+4+5+8=18
C也就是氢与氧既可以生成水,也可以生成双氧水。D答案要注意H,C形成的烃中,如果碳原子很多的时候,形成的烃为液态或固态。总体来说这次选择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失分都不会很大。
3. (2012福建)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下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
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 C.原子半径:T>Q>R D.含T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答案:D解析:依题意可知;T是铝,Q是硅,R是氮,W是硫;A项:N的非金 属性强于P,P非金属性强于Si,正确;B项:S的非金属性强于Si,正确; C项: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N的原子半径小于P,正确;D项:比如:偏铝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错误。 【知识网络构建】 考点一 原子的组成和化学键 例1.16O 和18O 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6O 2与18O 2互为同分异构体 B .16O 与18O 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 .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 O 与18 O 间的相互转化 D .标准状况下,1.12 L 16 O 2和1.12 L 18 O 2均含0.1N A 个氧原子 例2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分析法近20年来在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如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2H 、13C 、15N 、18O 、34S 等常用作环境分析指示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34S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 B .1H 162O 和1H 18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C .13C 和15N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差2 D .2H +结合OH -的能力比1H +的更强 【解析】A 项中34 S 的中子数为18,不正确;B 项中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由H 和O 的质量数决定,两个分子中O 的质量数不同,故B 项正确;C 项中原子序数之差由质子数决定,应该为1,C 项不正确;D 中2 H + 和1H + 化学性质相同,故D 项不正确。 【答案】B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非金属元素不可能组成离子化合物 ②构成分子的粒子一定含有共价键 ③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 有离子键 ④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⑤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⑥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的化学键一定都是极性键 A .①②④⑥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⑤⑥ D .只有④ 【解析】①项,离子化合物一般是由金属和非金属(或金属与原子团)组成,但有些非金属也能构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NH 4Cl 、(NH 4)2SO 4等;②项,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它们所构成的分子晶体中没有化学键;③项,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可以是极性键,也可以是非极性键),一定不含离子键;④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对于复杂离子化合物还可能含有极性键、非极性键,如NaOH 、Na 2O 2、NH 4Cl 等;⑤项,非极性键不仅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而且多原子单质分子(如O 3)、化合物(如H 2O 2、Na 2O 2)中也存在非极性键;⑥项,不同元素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里的化学键只含极性键,但多原子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如H 2O 2)。所以④符合题意,①②③⑤⑥不符合题意。 【答案】D 基础知识:见二轮资料p16-17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