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死亡课程
死亡教育
一、什么是死亡教育伴随着死亡学研究的兴起,死亡教育也开始起步。
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推行了“死亡觉醒运动”其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死亡焦虑”与此同时,第一个正式的死亡教育学课程出现在美国。
1977年,美国《死亡教育》杂志创刊,列温顿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
”也有人说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主题,使人改变自己的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动,而这改变的过程就是教育。
简言之,死亡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个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学过程。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死亡基本知识教育、死亡与生命辩证关系教育、死亡心理教育、死亡权利教育。
死亡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将死者的临终教育,而是针对每个生命的普遍教育。
死亡教育不是教人们如何去结束生命, 也不是美化死亡, 而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 领悟死亡的本真价值, 由死观生, 反思人何以生、以何生, 从而激励人们热爱生命, 积极创造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
二、大学生需要死亡教育我听到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位大学生从阳台纵身一跃的时候大喊:救我。
真的要在濒临死亡的时刻才能真正认识死与生的意义吗?死亡教育就是给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从生知死,向死而生”。
1、让学生懂得死亡对每个人类生命来说都具有真实性、客观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生死是一个生命机体必经的自然过程,从而消除和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容的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
2、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生命。
对于人来说,生命只有一个,因此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使这唯一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3、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死亡的本质及意义, 做到了解自我, 珍惜自我生命。
4、开展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面对死亡的正确态度, 掌握科学有效的调试心理和情绪的方式方法。
四、死亡教育的途径1、倡导死亡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 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的时间组成, 但只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
“死亡课”的生存哲学,向死而生生则盛放
龙源期刊网
“死亡课”的生存哲学,向死而生生则盛放
作者:孙庆玲
来源:《甘肃教育》2017年第22期
近日,一场集体“葬礼”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体育馆里举行。
哀乐响起,54名初一学生静静地躺在地板上,身边放着自己写下的墓志铭,体验着“死亡”。
这其实是该校德育大课堂中的一课,以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
这一课程引来部分网友的质疑。
对于中学生来讲,这样的“死亡课”是否过于沉重,让学生难以承受?笔者认为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对“死亡”讳莫如深、遮遮掩掩。
让中学生体验死亡,也许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做的应对。
这也在提醒各地的基础教育关于生命思考的植入。
生的意义为何,只能自己去寻找去定义,在生死枯荣间自我去感受,而不是在课堂上说教。
在这个和平时代,如何让孩子们抱有对生命的敬畏,对死后责任的充分意识,是每一个教育者和父母的责任。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内容简介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内容简介篇一:向死而生——李开复的7个死亡学分向死而生——李开复的7个死亡学分引言:〝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这是创新工场创始人.〝梦想导师〞李开复经历过癌症的病痛折磨之后,>纪录片首映的片尾对生活的追问和思考.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就是人在世俗里很容易陷入当今现实世界里面.而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活我们的生命,不只是渡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一味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 学分一:健康无价在我平时的生活中,我热爱美食,不爱睡眠,认为睡眠是浪费时间,每天起来回E-mail,给员工证明我工作多努力.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很多人会说,如果你养生,就没有事业了,什么都不要了,过退休的生活,过慢日子吧.我领悟以后,和几位朋友交流,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健康,其实不是要放弃一切.我们的健康如果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睡眠.压力.运动.饮食.如果这4点达到即可.对年轻人来说,你是可以努力工作的,一个礼拜只要拿三四个小时维护你的健康即可.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 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几乎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学分二: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我们往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定做错了才惩罚自己.其实不见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们只了解里面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也许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该多思考当一件事发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启示或者正面的力量.发生一个灾难,是不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果,而是把它当成因 ,如果把它当成因,任何的灾难都是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生病了,是让我们学会生活更健康,也许我们无助的时候,让我们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也许我们面临死亡才能教会我们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学分三:珍惜缘分, 学会感恩和爱直到面对死亡的时候,回想家人对我无私的爱,我当年是多么冷漠.虽然我告诉朋友说,我一放假就陪我的母亲,但是我们只有4周的假.陪母亲5天以后,我就认为我的任务完成了.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冷漠,我是以多么敷衍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我觉得真正改变应该有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别人对你好,你感觉到了这是感恩,再稍微好一点的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回报他.第三个层次就是主动不要求回报付出关怀, 这才是最高的境界.这时我发现, 不知道过去做的什么好事,如果有上辈子,上辈子做了多少好事,才有这样的家庭,我的父母.姐姐.妻子.女儿都是不要求回报的.无论我怎么对待他们,无论我是因为事业把家庭从美国搬到中国,后又搬回美国,再搬回中国,又迁回台湾, 整个过程对他们是多么煎熬!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能和亲人在一起,他们能这样对我们, 这不是猿猴演变出来的人类,就因为被教导.我觉得这样的缘份,真的是久别之后的重逢,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的缘份和爱护.所以我生病以后我就决定,我要改变我的方式.每一周不但要陪我的妈妈,还要陪我的姐姐.到了台湾,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我的爱人在一起.我女儿要考大学,我帮她做各种准备.后来有一天她弄了一个刺青,刺了一个try,这就是我没有付出足够教育方式的现象.然后她学业进步被大学录取了,又把try 变成了stay gold,我认为我自己是发光的黄金.也许我对父母的爱可能很难直接给他们回报, 但是至少对妻子女儿,过去的_ 个月,我做的一些事情,让我学会了如何感恩,如何爱,如何直接表达.父亲节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是我女儿亲我的照片,我鼓励更多的孩子亲他们的父亲.我看他们的留言,很多女孩子说这么大了, 怎么好意思.爱不是藏在心里的, 是应该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表达, 以后没有机会的话会很后悔的. 学分四:学会如何生活, 活在当下我的癌症是淋巴癌四期,我认为我的生命并不长了.当时我也想到,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只有1_天了,我会怎么样渡过这个时间?我的结论是:我要让我的亲人知道我如何爱,无论是和妻子去我们蜜月的地方,或者和孩子去一个我们过去特别快乐的地方重温过去的美好记忆,去吃我们爱吃的东西,做我们爱做的事情,这才是活.我希望活的时候,能全心全意每一刻活着,不只是脑子不停想我的公司,想我自己的事.开始看世界其实是充满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时偶尔慢一下,活在当下,才能体验到这些美好,才能感觉自己没有白活.我活了50多岁,一直没有分清什么是桂花,什么是茉莉花等等,我就知道他们都有香味.有一次我到朋友家这是什么味?我说桂花,什么时候种的?他说种了很长时间了.慢下来的时候,才会感受世界的美好.我鼓励你们,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以后,别说将来,找机会,我希望我们都活在当下.让每一天都成为最特殊的一天, 我觉得人生如果这样活下去,不仅是最后的一百天,而是每一天都这样活下去,一定会非常圆满,丰富.学分五:经得住诱惑第五个学分经得住诱惑.我们小的时候,父亲跟我们说,不要爱钱.对财富来讲,越多越好,但是不要贪婪的想得到更多.中国有一个通病,特别爱美.我们看到古时候的很多皇帝,慈善家,做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我父亲留给我_个字,有容则乃大,无求则更高.我们希望做好事是对的,希望留名没有任何的必要,除了孔子以外,有哪个人被大家都记住了.我相信很多人50年以后很少被别人记下来.当你特别纠结自己〝名〞的时候,或许刻意,或者不刻意,都会让自己追求名成为一种方式.比如说之前我告诉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做最好的自己.这个话没有错,如果把最大化影响力这个词发挥到极致,每天机械化衡量影响力有没有提升,有没有人听我的演讲,成为我的粉丝.回顾生病前的5-_年,慢慢越来越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我当成他们的导师,一方面出于善心帮助年轻人,但是不可避免的,每天的追随希望有更大的影响力.听起来是很灰色的地带,影响力是好的吗?要一点名没有关系,我和清云大师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其实人是禁不住诱惑的.你要影响力的目的就是让世界更好,不断做好事情,不断衡量.我和别人都做好事就够了,为什么算我卖了多少本书,有多少粉丝呢?这样的过程,让我发现,虽然我认为我一直追求的方向和建议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特别机械化的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结果,会让我们变得更冷漠无情.所以我发现,虽然我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过度追求名声,让我走偏了.学分六: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当你追求每一件事情影响力最大化的时候,你就想认识更多聪明的人.见创业者只见最顶尖的,一个青年人找你签字,如果是普通人,你就不考虑;你会见聪明人,成功人,把自己的一圈都变成社会的顶尖人士.但是我发现,如果真的再继续这么做的话,其实丧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人是平等的.当我得了癌症,发的第一条微博是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世界的奥妙,不允许我们渺小对人类的评估.我们凭什么说这个人是普通人,这个人不怎么样,这个企业不会成功,这个创业者不行.既然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做评估的话.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时间允许,我会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和一些普通网友交流,每一周见一些想要见我的人,哪怕我们从来不认识,哪怕他们并没有特别光辉的履历.我建议大家,不要吝啬给别人爱的关怀.因为你对任何人,优秀的人,普通的人,都是一样的.你对任何人的微笑,一个行为,都可能帮助别人,帮助生命.学分七: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我觉得如果我们太狂妄的话,我们来到人间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世界改变了是更好,还是更不好,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评估出来吗?我认为我们不必强求把改变世界作为我们的要求.如果每天拼命改变世界,那是充满压力的.我认为来到人间,我们有缘认识周围的人,好好体验人生,结交善缘,做事凭良心问心无愧,做人真诚平等,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学习,成长,其实那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如果过去我的哲学更多的是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分秒必争,征求效率做最好的自己.现在我更想说的是,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并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并没有办法每天衡量,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从现在开始,我不再看世界上很多的缺陷, 批判他们,我相信每一个平等的生命都是来到这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人只有有缺陷才能学会成长,我们没有权利过分的批评别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既然每个人都在持续成长,对于那些曾经伤害我,打击我,或者未来打击我的人,我们不但宽恕他们,而且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可能点醒我们很多的不足.我相信人的生命是与大宇宙连在一起的,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我们的生命随着心跳停止也没关系,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死去离开世界,如果这一生是体验学习提升,我相信也会让世界更美好,整个世界的群体意识也会变得更正向.经过这七个教训,我认为我们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有儿童一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每天的自己都比以前有进步有成长,不要想着改变他人,做事问心无愧,多感恩和爱你周围的人.对人真诚.平等,这样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责任编辑:刘冬)篇二:李开复:历经死亡后我修的七个学分李开复:历经死亡后我修的七个学分摘要:_年9月,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度退出公众视野.阔别_个月后,6月27日,李开复携新书>再度归来.经营智慧文/李开复创新工场创始人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然而,当面临死亡.面临癌症的时候,我心中闪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工作没有丝毫关系.有一位护士看了很多病人,得到的最大结论是什么?大部分的临终病人最大遗憾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有足够的时间在一起,而不是后悔自己事业没有达到巅峰.这样一个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临死才能想到吗?人在世俗里面,很容易陷入今天的这个世界,而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可能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真正的意义.死亡成为了生命里一个无形好友,提醒着我们,好好活,不是只度过每个日子,不是追求一个现实名利和目标.死是一个众人皆惧怕的字眼.但,未知死,焉知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人都会死.知道自己会死,才能够提醒自己什么最重要.这并不是要让大家要经常想到死,而是放下〝忌讳〞,直面死亡,更深刻地了解生命的本真.经营智慧我在养病期间,一共拿到了7个学分,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学分,健康无价.我平时的生活,热爱美食,不爱睡觉,每天晚上回来急回邮件.真正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失去了健康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一样的.很多人说,你养生就没有事业了,就去过慢日子吧.其实不是这样的,不是说要放弃一切来维护健康.我们的健康简单来说包括睡眠.压力.运动.饮食这四点.如果四点可以达到及格,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有时间工作.一个礼拜用掉4个小时去维护你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所有的遭遇,必有其道理——生病其实是点醒我们应活得更健康;受苦将让我们更能珍惜美好的日子;无助会让我们学会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面临死亡能教我们分清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经营智慧第二个学分,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理.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一点励志鸡汤的感觉,仔细想想非常有哲理.世界玄妙,我们只了解万分之一,也许每一件事情发生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该多多地去思考,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启示或者正面的力量?如果发生了一个灾难,我们不要当成一个果,而是当作一个因.当作一个因,任何灾难都可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所以,也许我们生病了是让我们能够学会活得更健康,也许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让我们学会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也许面临死亡才能真的教会我们去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经营智慧第三个学分,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一直到面对死亡我才发现,对于家人给我无私的爱,我当年是多么的冷漠.虽然我告诉朋友,我一放假就是陪着我的母亲.事实上,公司给我4周假,我就休1周,陪母亲5天以后,我认为任务完成了,我认为我回报她了.但是,一直到她失忆以后,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冷漠,多么敷衍地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 经营智慧我觉得真正的感恩应该分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别人对你好,你感觉到了.第二个层次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回报他.第三个层次是别人对你好,你主动不要求回报,付出你的关怀和爱,这才是最高的境界.我觉得有一句话现在特别有意义: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我们应该珍惜在人生当中的缘分和爱.所以,我在生病了以后,决定改变以前的方式,每周陪妈妈,还要陪我的姐姐.我太太到了台湾,我花更多时间和她在一起.我女儿要考大学,经营智慧我帮她做各种准备.也许我对父母的爱很难直接给他们回报,但是至少对于妻子和女儿,我学会了如何感恩.如何爱.如何回报.如何直接表达.对过去,要淡;对现在,要惜;对未来,要信.人生答卷没橡皮擦,写上去就无法再更改,过去就让它过去,否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真正属于你的,只有活生生的现在,只有握得住当下,才能掌控自己命运.只有相信未来,相信自己,今天的你才能成就明天的你.经营智慧第四个学分,学会生活,活在当下.我的癌症是淋巴癌第四期,有一段时间我认为生命不长了.如果生命只有1_天了,该怎样来度过呢?我的结论就是要和亲人们度过特别难忘的时光,吃我们爱吃的东西,做我们爱做的事情.我希望活着的时候能够全心全意,而不只是不停地去想我的公司.稍微慢下来,活在当下,才能够体验到这些美好,才能够感觉自己不会白活了.一种美食.一瓶最爱的酒.遇见最漂亮的衣服,不要说什么将来再慢慢去享用.希望我们都是活在当下,不只是最后的1_天这样活下去,一定会非常圆满.第五个学分,避免一些诱惑.作为一个书香子弟,我从小父亲就告诉我不要那么爱钱.他留给我_个字: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其实我们做好事,没有任何必要留名.除了孔子以外,有多少伟大的人被世界记下来?我相信在座各位,再过50年没有人会被记下来.纠结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处?生病前的几年,越来越多人把我当作一个导师.我一方面是出于善心帮助年轻人,但是不可避免,我每天的追求还是希望有更大的名望.我与星云大师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其实人是经不住诱惑的,你告诉自己追求理想,你是追求更多的名.虽然我认为,我一直给年轻人建议没有错,但是如果特别机械化地来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结果,会让我们变成冷漠无情.所以,过度追求名声让我的中心轴偏离了.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只有善待每一个人,才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当你如鱼得水一般游走于众人之间的时候,这也便是他人善待你的表现方式.善待他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经营智慧第六个学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当你的目的是追求每一件事情有最大化影响力,你一定想认识更多有创意的人.聪明人.成功人,把自己朋友圈都变成最顶尖人士.但这样就丧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人是平等的.经营智慧我得了癌症发的第一条微博是: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等我慢慢觉醒以后,任何事物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世界的奥妙是不容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来评估的.我们凭什么说这个人是普通人,这个人不怎么样,这个企业不会成功,这个创业者不行?只要时间允许,我会和一些普通网友交流,哪怕从来不认识,哪怕他们并没有特别光辉的履历.不要吝啬给别人爱的关怀.你对别人要平等,一个微笑.一个行为,都可能会帮助别人.帮助生命.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要去过自己不想要的生活,那是在浪费时间.不要被教条束缚,那与生活在他人思想之中无异.不要让旁人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的呼喊.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去追寻心底的想法.它才真正决定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经营智慧第七个学分,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世界因你我不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个毫无疑问是你我想追求的,但是我们太狂妄了,总想改变世界.其实,人非常渺小,凭什么能这样狂妄呢?每天拼命要改变世界那也是充满压力的.我过去的人生哲学是人生只有一次,要分秒必争,讲究效率,做最好的自己.现在,我认为是让自己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我经过了这7个学分,7个教训.我今天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初学者心态,对于世界有儿童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自己每一天都比以前更进一步;不要强求改变世界,做事问心无愧;多感恩和爱,对篇三:>读书笔记死亡与人生——>读书笔记__50 曾籽茂名校毕业.精英海归.青年导师.微博红人等等,这些都是李开复的标签,一个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典型的人生赢家.就在他事业风生水起,名气与日俱增时,癌症的厄运降临在了他的头上.毫无疑问,在意气风发之时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所痛击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罹癌的事实顿时使这位前半生都是上帝的宠儿的成功者倍受打击.他的事业,他的野心,他的愿景,此外种种,都变得难以触摸.但是,癌症并没有使这位曾经的〝铁人〞屈服,而是激起了他的求生意志.在漫长的抗癌旅程中,这位生命中几乎从未停下过脚步的〝忙人〞,也对自己罹癌前的生活有了很多的反思,有了更多的见解,所以才有了这本>.在这本书当中,李开复讲述了自己的抗癌历程和病中感悟,又着重讲述了他如今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抗癌经历.从怀疑患癌到确定患癌,从担忧剩余生命长度到积极寻求治疗,从无尽的化疗到最后的康复,李开复完整记录了这段期间的点滴,同时也完整呈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死亡威胁的无助与迷茫,对抗癌症的坚定与魄力,反思人生的智慧与豁达,这一部分将李开复面对癌症之后的各种反应全面展现出来.第二部分主要是讲述各种感悟.首先是病中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其次是关于家人的反思,对家人的态度.其中,李开复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与他之前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让我有很多思考的地方.所以我的读书笔记主要围绕死亡和人生来展开.在最近的两次课上,我们讨论了人生的意义以及死亡之于人生意义的作用于影响,此时再来体会这本书,更加有深刻的感受.首先,人生的意义到底有什么评判标准,有什么依据来说人生是有意义或着没有意义的.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曾经也有过一种看法,这在他之前出版的>一书中有鲜明的体现.他的看法是,做最好的自己,要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要使生命的每一刻都发挥最大的效益,给世界留下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以事业,财富,声望来衡量人生意义的看法,或者更加直白,就是以追求名利为人生意义的标准.乍看之下,这是一种比较露骨的表述,但是确实是很多人的追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认为,世界存在的更本就是意志,人要么是正在追逐名利,就是陷在得到名利那一瞬间的空虚之中.有的人或许认为这种看法太过愤世嫉俗,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对于人生意义的一种观点.从人的现时生活来说,名利的确能够带来一定的满足感,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但是正是由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是无止尽的,那么短时间内的个人名利在时间长河当中就不算什么了.无论什么现时的重大成就,总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书中也提到了星云大师的一句话〝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这句话以佛历的角度阐述了以名利作为对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是不准确的. 当然,还有更多对于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比如说情感关系.在>这本书当中,李开复着了很大的笔墨在他的家人身上,难理解,东方人对于家庭这种情感关系有一种笃定的坚持.家人和朋友也的确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深深影响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中讲,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闲暇时,读了李开复老师的这本《向死而生》。
虽然很多人说李开复是个虚伪的人,惯于利用媒体吸引眼球,炒作自己。
但我想一个病重之人,在生命遇到劫难时,反思自己,劝诫后来人,必有其可取之处。
总的来说,可以花3个小时看看这本书,去思索一下自己的人生,想一想什么才是自己最可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的结构很清晰,共分为五部分,从李开复老师得知自己患上滤泡性淋巴癌开始,写了:1、刚刚得知自己患病时的各种情绪,2、以为自己走到人生尽头时回望过去时的种种悔悟,3、静下心来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4、积极面对疾病开始过健康的生活,5、家人是最需要珍惜的爱的源泉。
第一部分:与死亡交手李开复老师的一次例行体检,让他毫无心理防备的得知自己患上了淋巴癌,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事实。
更遑论正志得意满、事业人生一帆风顺、自诩青年人生导师的他了。
病魔面前,人人平等。
书中写了李开复老师得知自己患病后的种种心情,从难以置信,到彷徨失措,到愤怒绝望,到无助乞求上苍,到接受事实交付后事,接受治疗研究病情,到基本痊愈出院后的欣喜感恩。
这整个的一个心境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在病魔面前的种种苦难历程,人真的是有什么都别有病。
可在治疗方面,绝对不是人人平等的。
书中所写,也让我看到了有钱真好,普通人哪儿能在患病之后得到最好的治疗呢?还能找到各路名医,吃珍贵的中药?各种食疗、能量疗法、葛森疗法,各种有抗癌效果的营养品,有机食物,我们普通的工薪阶层,能享用得起吗?开复老师将自己的经历写得生动紧张,宛如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经历了一场病痛般,种种心境历程,随之跌宕起伏,所以,当开复老师写道医生诊断没有1厘米以上的肿瘤,只需定期治疗、检查就可以时,我心里也是大大松了一口气,感慨一声,“活着真好!”第二部分:病中觉悟人在生病时,总是喜欢回望过去想东想西。
开复老师在这一部分,认真的反思了过去的自己——“要最大化影响力,要去改变世界”,他在星云大师的点拨下,在自己的不断反省下,逐渐发现,之前自己的观点虽然看起来是积极正面的,但太狂妄,太自我。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王营(特约评论员)2020-12-09 20:51“孩子还在上中班,晚上回来跟我们说,自己的皮球虫死了,还专门举行了一场葬礼。
”江苏常州市钟楼区五星幼儿园的一位孩子家长向媒体透露,一开始还以为孩子开玩笑,后来发现,这竟然是幼儿园的“死亡课程”。
该幼儿园负责人表示,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死亡”这一话题总让人讳莫如深,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一些家长认为不吉利,会吓到孩子,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是否适合谈论死亡这个话题?要回答这一疑问,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生命教育。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由这一定义看,生死问题是生命教育绕不开的话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正如这所幼儿园负责人所言,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生老病死是不可回避的客观规律,有哲学家曾说,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在走向死亡。
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儿童少年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学会规避危险,不怕困难和挫折,以健康的心态看待死亡,赢得人生的精彩。
不可否认,人们对死亡有着与死俱来的恐惧。
实际上,死亡教育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对孩子而言,越早接触这个话题,越能理性看待死亡,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以一颗“博爱”之心对待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
这所幼儿园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对年幼的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时,不以“死”“死亡”之类的字眼刺激孩子,而是让孩子以观察皮球虫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为“切入点”,通过为皮球虫设计别开生面的葬礼,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引导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向死而生:在死亡教育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向死而生:在死亡教育中追寻生命的意义作者:王晓波来源:《新班主任》2022年第08期我认为,死亡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活出生命的意义。
认识死亡:以生命为底色我第一次和学生聊起死亡话题是在清明节,在这一天,人们祭祖思亲、缅怀先人。
我问学生:“你们知道逝去的人去哪里了吗?”他们说:“去世的人就像睡美人,永远睡着了。
”“他们可能去天堂了吧。
”“他们在那个世界用纸钱,所以我们在清明节要给他们烧点纸钱。
”……三年级的孩子还很天真,对死亡没有概念,但我必须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
于是,我严肃地说:“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
出生意味着旅程的开始,而死亡就是旅程的结束,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趟旅程不可逆转,也无法重来。
”孩子们的表情有些凝重,似懂非懂。
以上内容是我们班“农历课程”的一部分。
农历课程是以农历为线索,让儿童“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友”的大综合课程。
我将死亡教育渗透其中:清明节,我们共读《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等绘本,跟随主人公慢慢理解死亡;端午节,我向学生讲述屈原的故事,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中元节,我们一起看《寻梦环游记》,思念亲人……我还带着孩子们种花种菜、养金鱼。
我们曾用9个星期的时间观察一株樱桃树从抽芽到结果的过程,学生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死亡教育不是一次讲述、一场活动就能达到教育目的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伴随着农历课程的开展,学生更加理解生命最终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更加尊重生命。
远离死亡:掌握安全常识引导儿童学会防范风险、掌握安全常识是死亡教育中的必修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中,水、电、煤气、车辆……都存在安全隐患。
直面风险的办法便是提高安全意识,掌握交通、食品、旅游、用电、消防等方面的安全常识,提前制订危险应对方案,使儿童在遭遇意外事故时能够自救。
我和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一些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并将这些方法以图文的形式定格在班级“生存宝典”上。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5 05 平衡,让
人生更丰富
第四部分 健康,我对自己的 承诺
01 我的重生之路
02 癌症给我的礼 物
03 天天睡得好, 烦恼自然少
04 吃出健康
05 运动,活力的 源泉
06 从追求100分 到只要80分
07 涓滴储蓄正能 量
08 幽默感是我的 良药
第五部分 家人,教我懂爱
01 追随父亲 02 我的老小孩儿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 亡学分》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推荐序 未来自己主宰
02 自序 意外的假期
03 楔子 噩耗
04 第一部分 与死亡交手
05 第二部分 病中觉悟
06
第三部分 最有价值的 人生
目录
07 第四部分 健康,我对 自己的承诺
09 后记
08
第五部分 家人,教我 懂爱
推荐序 未来自己主宰
自序 意外的假期
楔子 噩耗
第一部分 与死亡交手
01
01 末日 悄然来临
02
02 徘徊 在地狱门 前
03
03 26个 肿瘤
04
04 未知 死,焉知 生
06
06 彷徨 歧路
05
05 确诊
07 自己研究病情 08 开始化疗
09 我的人工血管
10 最后阶段的治 疗
第二部分 病中觉悟
03 六位老天使 04 古之真人
06 守护一个快 乐摄影师
05 我的开心设 计师
07 设计我的家
后记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01 与过世的父亲 “偶遇”
02 如果生命只剩 100天
李开复向死而生
李开复向死而生:自修的死亡学分2015年6月13日晚上八点多,李开复正跟一个叫做“兄弟会”的组织,聚在北京郊区的一个酒庄里玩德州扑克。
兄弟会的成员都是李开复创建的创新工场所投公司的创始人。
小鱼儿科技创始人宋晨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开复的牌技很好,当晚大家一直打到午夜一点多。
创新工场的人一直催促李开复去休息。
几个小时之后,李开复又飞回台湾去养病了。
按照医嘱,他每个月必须休息半个月,每天晚上九点必须睡觉。
自从2013年9月被查出淋巴癌之后,李开复经过了17个月的治疗,今年2月才重回江湖。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李开复说,目前他的身体情况是,化疗成功了,扫描没有发现肿瘤,但癌细胞还在不断产生,而且产生的速度比常人要快。
“如果我能做好预防,应该不太可能复发了。
”李开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李开复的新书将在今年6月27日首发。
这是他的第六本书,书名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讲述的是他与淋巴癌作斗争的17个月里的故事。
李开复今年54岁,祖籍四川华阳(成都下辖),据李开复的姐姐李开敏在《我的父亲李天民》一文中说,他们的先祖自创刘门教,门生无数,是个书香门第。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有两个女儿。
家里七兄妹,他最小,是父母老来得子,他和他父亲年龄上差了半个世纪。
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总是抢在姐姐们前面,在病榻前给父亲喂食。
李开复在台湾上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在美国,念过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擅长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
他曾在苹果、微软和Google等担任要职,其中在苹果工作了6年,微软7年,谷歌4年。
在微软和谷歌,他都是负责中国区的业务。
2009年他从谷歌中国负责人任上离职创办创新工场。
他曾经有很多标签,最显眼的是青年导师和网络大V。
但经历过17个月的“向死而生”后,李开复完成了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升级。
在这场扑克大赛之前,兄弟会聚在一起做了一次封闭培训,主讲人是李开复。
他讲的主题是“幂定律”:创业成功者永远是凤毛麟角,大的成功者的成就,比所有小成功者的成就还要大。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篇一: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心得监察部苏崇瑾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许多人常常在抱怨自己的命运,抱怨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没有荣誉,缺少财富,因而抱怨整个社会的不公平。
其实他们最缺少的正是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人生未来的追求。
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帮你,真正要面对困难的是你自己。
如果自己都对未来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和努力,那你又怎么会有未来呢?我非常喜欢《孟子·离娄上》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
当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公,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什么,他们的娱乐是什么,欲壑难填充斥着大脑,你开始变得焦躁,嫉妒,愤懑... ... 在这个时候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前前后后,想想自己所遇到的糟糕事情,更需要我们反躬自省,而不是怨天尤人。
病魔没有让李开复屈服,反而在他战胜病魔的一年中,看到了人生平时无法看到和体会的哲理。
“活在当下”便是李开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找回了许多过去因工作太忙而忽略了的生活乐趣,重温了朋友、亲人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爱,也有缘重新拥抱了整个世界。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学会忍耐与包容,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带着爱、带着欣赏、带着觉察去全身心的品味。
保持这样的生活的态度,必定在生活中体会到许许多多的别人未曾发现的美妙滋味和人生领悟。
如果我们始终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或执着于对未来的幻想,我们虽然看起来在经历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却错过了它。
由死观生——论大学生的死亡教育
1 ,邹宇华教授出版了 《 月 死亡教育》 一书,并首先在广东 药学院开设死亡教育课程。随后,在广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 持下,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将死亡教育纳 人教学内容。继广东各大高校之后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也于
大学生的死亡教育由产生到发展到成熟 ,其强大的生命力 已
经证实并肯定了死亡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此外 ,
人们对死亡教育的错误认识,也将对死亡教育的逐步展开构
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受 中 国传统 文化 的影 响,人 们对 “ 死
亡”的提出与探讨仍然存在很大的忌讳 ,尽量 回避谈论 “ 死
15 。18 年 。已有 6 %的大学提供 至少一个学时 的时间 6所 95 o 对死亡教育进行探讨。1 7年,全美共有 8%的药学专业和 9 8 5
很多学者曾对死亡教育的内涵进行 了探讨。Bes y l l 早 ne
在 17 年就提出:死亡教育是探讨 生死关 系的一个教学历 95
程。这个历程包括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 希望借此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 、欣赏生命 ,并将这种态度
关键词: 向死而生; 大学生; 死亡教育 中图分类号: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4 6 (09 0 O 4 0 1 1— 3 9 2 0 )4一 15— 2 6
“02年 ,我 国大学生 自杀案 例 2 , 04年 6 20 7起 20 8起, 20 05年 16 ,20 1 起 06年 1 3 ……”“ 0起 I 一串串触 目惊心的数 字 ,无不让 人 扼腕痛惜 ,也不得不让 人反思 :为什么如此多
反映在 日常行为中。Wa 指 的正式教学或教学 团体 ,包括了教学 目标、课程 内容 、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除了正式教学2.1  ̄ ,也广义 - 地包含非正式的、偶发的、自然 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和非直 接的与死亡相关的教学。n,h ̄ 认为:死亡教育应从 心理 el i 学、精神、经济、法律等不同层面,增进人们对死亡的意识。 同时 ,死亡教育也属于预防教学,以减少各式各样因死亡而 引起的问题并进 一步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 赏。Gas Tet l 和 r s n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作者:三脚猫来源:《中学生博览·综合版》2011年第15期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顾城年幼时得知别人家里有老人去世,你第一次接触“死亡”的课题,你懵懂地站在灵堂里胆怯地看着严肃沉重而悲戚的人群,疑惑于什么是死。
母亲告诉你,死亡就是一个人闭上眼睛不再睁开,他的身体开始失去温度然后慢慢僵硬,你再也看不见他的容颜再也不能同他说话,他睡进坟里,化在土中,坟前的石碑记刻下他存在过的事实。
你开始无知地害怕,害怕划破了手会死,害怕发烧了会死,害怕吃了小摊上的糖葫芦会死,甚至害怕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
幼稚而可笑,然而每个人都这样开始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7岁,你第一次失去了一个亲人。
你戴着红色的布帽子在花圈围绕的黑白照片前磕头,你长时间地发愣,你无法接受这个关于死亡事实。
你看着黑箱中静静躺着的亲人,想起现在那张纸一般苍白的脸昨天刚对你笑过,你心里的血充溢了胸腔,你错愕哭泣,瞬间恍如失重。
你想起了对他还有没承认的错误,没兑现的承诺,然而你再也没有机会,后悔只是徒劳。
但是每个人都这样开始学会珍惜他人的生命。
年少,当你渐渐能够平静地面对老者的去世,当你感受到自己年轻的生命离死亡的终点还有相当的距离,可是有一些和你一样年轻的生命却不顾亲人朋友的痛心,草草地擅自离去。
死亡虽是生命必然的结果,但过早到来的死亡,却仍然是这样让人措手不及。
你也曾在新闻里得知各种青少年自杀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它真实发生在你的生活里。
以前的他在你眼里只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却永远地消失在那个夏天。
你听老师说他做教师的母亲在早读课的教室里偷偷哭泣,你听哥哥说他在救护车上握着农药瓶却喃喃地说“我不想死”。
每个人都这样开始认识到活着的意义,为你爱的人和为爱你的人不失去你。
死亡,是一种最残忍的失去。
人以高等动物自居,因而背负着比其他生命更沉重的思想压力。
很多人想过来生。
来生不做人,做一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蚯蚓,做一只在饭菜上打转的苍蝇,做一匹随风奔跑的野马,做一头每天吃饱喝足的肥猪。
临终关怀书籍推荐1
临终关怀书籍推荐1、死亡课在那些冷峻而多情的医学叙事作品里,死亡呈现出独特的视角、鲜为人知的专业性、原汁原味的现场感,更有一种出人意表且引人深思的人间温度。
当死亡可以如此多情、告别有了“最好”,“长远瞧来,我们都已死去”这样的诤言,已非文字表面上的触目惊心,而就是一场由死亡主讲却直抵生命终极命题与心灵感动的特殊“死亡课”。
死亡,从来无法回避。
但人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死亡课”来传授其中的道理,以不懵懂、不忧惧的姿态,坦然面对。
2、《死亡如此多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中信出版社“生命大结局——一个您不愿意提及却又无法摆脱的必然,它的阴影笼罩着您的一生。
当您卧病在床,当您年老体衰,当您亲友逝去,对它的恐惧会悄然袭来。
请您翻翻此书,瞧瞧这些医生的口述实录,想想她们内心的无奈、挣扎与感悟。
也许您会重新认识生命的大结局,克服恐惧,淡然应对。
”这道出了此书的意义。
《死亡如此多情》采访了百位医护人员,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还原一个又一个惊心又感人的生死现场,诉说关于死亡的种种“多情”,就是一部颠覆传统生死观念的纪实文学。
阅读这样的人间真实,定会启迪读者去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与心灵、痛苦与疾病,以及生命与死亡。
3、《长远瞧来,我们都已死去!》[澳]肯·赫尔曼著江苏文艺出版社书名就是多么触目惊心。
但“死亡”这个词,确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将来。
它也就是在各大医院重症监护室里轮番上演的真相。
这就是一本讲述发生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案例的书籍,也就是一堂关乎死亡的课程。
国际重症监护领域专家肯·赫尔曼教授直面内心深处,用饱满而真挚的笔调,记录了重症监护室内一系列“原汁原味的、躲在医院幕帘后的生死故事”,追问医疗救治的终极意义、生死命题。
这部医学专家的重症监护室守护笔记,被译成22种文字,令世界各地的读者感动落泪。
它就是一个有深度的医学叙事,更就是许多有温度的“临终见证”——“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带领我们进入了重症监护的独特世界。
向死而生——死亡文学教育浅谈
阴森可怖 的地狱 , 魂 灵 没 的场 所 。就连 是 三岁左右 的小 孩都 知 道 , 死” 一个 不 祥 的 “ 是
字 眼 , 了就 再 也 见 不 到 那 个 人 了 , 是 也 会 死 于 说 出“ 不 想 他 死 ” 样 的话 来 。 我 这 正因为未知 , 因为死 亡 的不可经 验性 , 正
二 、死 亡 文 学 教 育 的 缘 起
在我们 日常 的教 育 体 系里 , 于死 亡 的 对 认 知和教 育其 实 太少 。不说 小 孩 了 , 然 是 纵
成人 , 有几个能正确理解生死 呢? 又 人 是 向 死 而 生 的存 在 。但 人 们 对 死 却 讳
莫 如深 , 更多地 视死为生 命 的消逝 , 神秘 的 是
浙 江师 范大学 方卫 平 老师 主 编 的《 中国儿 童
以直到有一 天 , 逢 生命 真 的从 我 们身 边 消 每
失时 , 我们 只能手 足 无措 地 被 巨大 的哀 伤 所 淹没 。这 固属 人 之 常情 , 就像 我 们 小 时候 最 爱 听也是 最怕 听 的鬼 故 事一 样 , 也像 我 f I ' lh ]
有一 次, 朵朵擅 自拿插 头插 电 , 恐吓她 我
再 然 后 呢 ? ”
0 8
教 育研 究 与 评论 ・ 学 教育 教 学 小
_ 霜府屠龆 :
“ 变 成 妖 怪 ! 会 ”
“ 怪?” 妖 !
与邪恶连为一体 。如果 我们把 目光 稍稍移 向
身外 , 看 浩淼 的大 自然 , 看 我们 不 难发 现 , 其
触碰 死亡 的教 育不 是 真 正 的生 命 教 育 。我们 可 以选择 用 文 学 教 育的方 式温 和地对学 生进 行死亡 文学 的启蒙 教育 , 文学 的 用 方式 引领 学生 认识 死 亡 , 着去 了解 生 命 的本 来 面 目, 试 帮助 他 们树 立正确 的死 亡 观 , 让他 们 在 文 学 的 阅读 中感 受生 死 之 痛 , 同 时也 体会 到爱 、 勇气 和希望 , 从而 更加珍 爱生命 , 爱生活 。 热 关键词 : 生命 死亡 文 学
向死而生——死亡文学教育浅谈
遇 》《 你 生 H快 乐 》《 丝 网 上 的 小 花 》 、祝 、铁 、
实, 那里无时 无刻都 在 为我们 演奏着 一 曲曲
害怕 自己会老 会死 , 怕会 变成 泥 土不 能 呼 害
一
、
生死乃 人生常态
“ 次朵 朵擅 自拿插 头插 电 , 有 我
恐 吓 她 说 会 死 的 。 她 轻 描 淡 写 地
说 :哦 , 不起 。 然后 我 问她 : 你 ‘ 对 ’ ‘
知 道 什 么是 死 吗 ? ’ ’ ’ “ 道 , 就 是 死 亡 。 知 死 ”
我们的想象力 才会无 限制 、 穷尽 地渲 染着 无 死亡的恐怖 , 为地增 添着 太多 的伤情 。所 人 以直到有一天 , 每逢生 命真 的从 我们身 边 消
失时 , 我们只能 手足无 措地被 巨 大的哀 伤所
关于死亡及生命的思索” 的研 究 , 再加上各地 盛行着图画书“ 乐 阅读” 快 之说 , 我却拟 另 寻
便看到摆放 在灵 堂 的遗 体 , 们心 中只会 本 我
能地感到害怕 甚 至觉得 晦气 。死 , 在此 时 已 与邪恶连为一体 。如果 我们把 目光稍 稍移向 身外 , 看看 浩淼 的大 自然 , 我们不难 发现 , 其
丰富 , 台湾 已先 行一 步开设 了死亡 主题教 育 的课程 , 图画书类 已被引进 的如《 风到 哪里去
族” 发起 人 , 近年 来致 力 于死 亡文 学教 育等研 究 。
“ 当我们 能坦然地接 受死 亡 , 而
“ 亡 就 是 死 掉 了 。 死 ”
李开复-向死而生精析解读
李开复,曾任职 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谷歌,2009 年离职 创办创新工场,立足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成 功创业 曾以最高 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多所世界知名大学获得 誉博士 学位 2013 年当选为 时代周刊 全球最具影响力 100 人
书
从 望到
力
2 放下 ,学会感 在早晨外出散步时,李开复经常会遇到一位扫落叶的老人 刚开始他还以为那是 负责那个区域的环卫工人,后来才听说是附近的住户 有一天李开复对那人说: “谢谢你!这条路每天都扫得很干净,都是你的功劳!”然而那人却对他一笑说: “唉!你不知道!我的心是脏的,所以我总是看到脏的一面,我是在扫我自己的
6 平 分 人 ,合 安排时 曾有人问李开复准备什么时候退休?他回答说:他不打算退休 他的人生主要分 配在三件事情上:一是工作,二是公益,三是家庭 朋友和休闲的时光 随着年 纪的增加,这三者的比例也有所调整 在青年时大部分时间都分给工作,只有很 少的时间留给家人和公益;等到 入中年,减少工作所占用的比重,留出更多是 时光给公益和家人;到退休之后,工作将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主体,亲情 友情 和自己的闲暇时光更值得他用心去经营 李开复还特别指出工作 生活和公益这三者,都不能降为零,如果工作为零,那 么头脑就会退化,在社会上的话语权,甚至公益的影响力都会下降;如果公益降 为零,那么 就太功利 太自私了,只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如果家庭 朋 友和闲暇时光变为零,生命将缺乏滋润与调节,缺少温暖与爱 那人基本上和一 台机器没什么两样了
二 以正 充实人
·佛法 启 在治疗期间,李开复的朋友看到他深陷于痛苦之中,特地带他拜见了佛教大德星 云大师 这次经历为李开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
当大师问他人生目标是什么的时候,李开复不假思索地回答,他长久以来的人生 信仰就是最大化影响力和世界因我不同 在他看来,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 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 一个人的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 发挥效应,李开复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但大师看来,这样是非常危险的 “世界因我不同”,这个想法其实很狂妄 什 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追逐 名利的表现,问自己的心,这种粉饰何尝不是自己骗自己呢?人生难得,不必想 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错了 最后大师的每一个字都落在李开复的心 田里:“面对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 ,病痛最喜欢的就是担心 悲哀和沮丧 病痛最怕的就是平和 自信,以及对它视若无 ” 李开复及其震撼,他才明白自己多年的信念存在着看不到的盲点 我们需要懂得 分辨真正有意义 值得自己奋力去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李开复明白了所追求的“做 最好的自己” “世界因你而不同”,本质上并没有错,但是多年来,名利的浮 涨让他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 这 场生死大病开启了他的智慧,使他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圆满的 ·安 剂效应 关于自我信念和能量,李开复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为我们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在二战期间,有位著名的军医提出了安慰剂效应 有一次在手术过程中,他发现 麻 剂用完了,于是不得已用生理盐水代替 令他震惊的是,不知情的伤兵在注 射后,居然真的止住了疼痛,停止了哀号 后来,他通过研究发现患者在服用安 慰剂后,会因为心态与自我暗示让身体分泌静缓症状的物质而发挥疗效 如果患 者对医生高度信赖,好转的效果会更明显
《向死而生:我的死亡学分》《创新者的处方》
悦读时刻READING
编辑 强 音
书 名:创新者的处方(The Innovator's Prescription: A
Disruptive Solution for Health Care)
作 者:[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杰罗姆·格罗斯曼(Jerome H.Grossman) 黄捷升
定 价:89.90 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9月
内容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
克里斯坦森,他采用了哈佛商学院在20年研究中总结而出的、在各行业实
践中获得成功的管理创新经验,把颠覆式创新理念引入美国医疗行业研究。
医疗机构需要量体裁衣,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展开创新之举。
作者同
时探讨了医疗保险公司、制药企业、医学院和政府机构在医疗改革中起到
的作用,从社会性角度深入剖析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未来之路。
本书适合于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对医疗界现状感兴趣的普通
大众。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79
201512。
直视骄阳,向死而生——高中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
直视骄阳,向死而生——高中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黄水清【期刊名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年(卷),期】2019(000)028【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高中生; 死亡焦虑; 死亡意义【作者】黄水清【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活动理念】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是对即将到来的或终将到来的死亡这一事实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
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有体验过明显的死亡恐惧与焦虑,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件可以诱发死亡焦虑,如丧失挚爱的亲人、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或遭遇重大创伤等。
死亡焦虑过于严重,会使人神经衰弱,限制人格的健康发展,给人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托马尔(Tomer)等学者提出了死亡焦虑的综合模型,该模型认为死亡焦虑是被三个因素直接决定的:过去的遗憾、未来的遗憾、死亡的意义性。
过去的遗憾指个体本应该实现一些抱负却没有实现而存有的遗憾。
未来的遗憾是指随着生命的衰老或过早的死亡,一些愿望没能在将来得以实现而存有的遗憾。
死亡的意义性(meaningfulness of death)是个体对死亡的概念化,如个体认为死亡是一件积极的事还是消极的事、是否有意义、死后是否有来生等。
本课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死亡的意义,引导他们积极建构死亡的意义,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并进一步以死观生,促进他们树立珍惜生命的生存意识,通过把握生命中重要的事缓解死亡焦虑,积极面对死亡。
【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死亡的意义,正视死亡。
2.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正视死亡激发的生命力量,缓解死亡焦虑。
3.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积极建构死亡的意义以及两种通过把握生命中重要的事以缓解死亡焦虑的方式。
【活动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死亡的意义,正视死亡。
【活动难点】使学生掌握积极建构死亡的意义以及两种通过把握生命中重要的事以缓解死亡焦虑的方式。
【活动方法】1.教法:操作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等2.学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准备】1.视频制作2.课件制作3.背景音乐4.班级心愿树5.三行情诗纸6.心愿卡及愿望行动计划卡【活动年级】高中二年级【活动过程】一、初体验:直视骄阳(一)引入死亡焦虑的概念1.导入:通过教学标题“直视骄阳,向死而生”引导学生思考“直视骄阳”的含义,引出教学主题——直面死亡。
浅析“向死而生”的死亡课程
浅析“向死而生”的死亡课程作者:刘娟阳丹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07期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的存在”。
对死的畏,对人的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只有敬畏死亡,才能敬畏生命。
死亡是人类生命历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现代教育不能忽视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迫使青少年学生重新审视生命,以正确的死亡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使青少年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因此,死亡课程的普及乃大势所趋。
从存在主义死亡教育视角浅析死亡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及其开展,以期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死亡观,重新审视生命的分量。
“向死而生” 存在主义死亡教育死亡课程一、引言生与死如影随形是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知死方能知生,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强调“对死的必然性领悟,可以促使人从沉沦、异化中醒悟过来,积极筹划自己、设计人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
”库尔勒·罗丝认为,死同生一样,是人类存在、成长的一部分。
她说,“死亡可以说是成长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你是什么以及你所作为的一切,都在死亡中达到了高潮。
”奈勒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与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他认为,乍看死亡和教育无关,其实,“只有死亡的思想才使我们真正理解生活的价值”。
死亡是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赋予人类存在以意义,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
“死亡教育强调…向死而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从而认清生命中重要事物,抓住生命中的所有时光,做出自由选择并承担其后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利用自己的自由创造生存的价值,使之得以充实,不让自己堕入不健康的幻想之中。
因此,学校死亡教育要“帮助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与珍爱生命”,并领会到死亡不可避免,还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生命质量,要作为一个自由人而充实的存在着,而不是只满足于生存着,能够在现实中自由选择,自为的处在自在的世界中。
谈生论死,也就是存在主义者们主张的“向死而生”,谈死是为了张扬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体验式生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
体验式生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黄宇昕唐四元鄢芳赵倩孙玫[摘要]目的探讨开展体验式生死教育课程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开设全校性选修人文素养类课程一向死而生,每周2学时,共32学时。
课程包括7个主题内容:生死教育概述、生与死的生物学概念、生与死的哲学意义、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死亡与文化、生命伦理学相关议题(安乐死、临终关怀、器官移植、自杀等)、找寻生命的意义。
开课前和结课时,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文修订版调查选修该课程的73名学生的死亡态度。
结果结课时,学生的死亡恐惧和逃离接受维度得分低于干预前(Z=3.35,P=0.001;Z=2.15,P=0.032)。
教学前后学生的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遥结论体验式生死教育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对死亡的恐惧和改善对死亡相关事件的逃避态度。
[关键词]课程;对死亡的态度;生死教育Evaluation of experiential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course on death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HUANG Yu-xin,TANG Si-yuan,YAN Fang,ZHAO Qian,SUN Mei[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experiential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Methods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courses were elective courses with a total class hour of32,2hours per week for16 weeks, including7topics:overview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biological processes of life and death,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life and death,fear of death and death anxiety,death and culture,issues related to bioethics (euthanasia,hospice care,organ transplantation,suicide,etc.),search meaning in life.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was used to evaluate73students'death attitude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measured before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the average scores of Fear of Death and Escape Acceptance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Z=3.35,P=0.001;Z=2.15,P=0.032).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s of Death Avoidance,Natural Acceptance,and Approach Acceptance(P>0.05).Conclusion The experiential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alleviate their fear of death and develop attitudes towards death objectively. [Key words]Curriculum;Attitude to Death;Life and death education生死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减轻学生的死亡焦虑,提高学生死亡应对能力的人文素养课程咱T。
死亡教育:人生不可缺失的一课
死亡教育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与提升应对 死亡事件的能力,旨在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价值 观念。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仅仅是 死亡本身,还包含生命的意义,涉及个人的价值观、人生 目标、人际关系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感悟 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充实地度过生命、有尊严地于培育 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死亡 教育呢?
死亡教育的普及能够提升社会的临终关怀水平,保障老 年人晚年生活质量。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高龄老人 的临终照料和死亡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衰老不仅 仅意味着生命老化、器官衰竭,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 死亡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对老年人的物质照料和精神 支持水平,增强人们为临终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
死亡教育推动死亡知识的普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死 亡价值观。求生惧死是人与动物的自然本能,人类对死亡的 最初思考,常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等表达,这导致死亡 充满了神秘感。死亡教育可以加大科学知识的传播力度,打 破有关死亡的信息壁垒,瓦解社会上对死亡的扭曲认知、态 度及情绪。同时死亡教育也有利于突破社会传统中“ 重生忌 死”的文化制约,消除或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教育宣扬“ 向死而生”的理念,教育人们珍爱生命、 敬畏生命。现代社会自然灾害、暴力冲突、自杀等因素导致 的死亡事件频繁发生,死亡教育以一种对死亡、对生命的反 思,指引迷惘中的人们思考“ 何以生、以何生”的问题,激 励人们以有限之生命创造无限之价值。
死亡教育理论的宣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公众应对 死亡事件的处置能力。死亡教育课程通过介绍不同国度和不 同文化语境下关于临终、死亡与丧亲等议题的行为和态度, 建立一种对多元死亡文化的尊重。死亡教育学习平台的搭建, 可以向社会传达临终护理和丧葬仪式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 人们从容理智地面对自我和亲友的死亡,有尊严地告别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向死而生”的死亡课程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的存在”。
对死的畏,对人的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只有敬畏死亡,才能敬畏生命。
死亡是人类生命历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现代教育不能忽视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迫使青少年学生重新审视生命,以正确的死亡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使青少年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因此,死亡课程的普及乃大势所趋。
从存在主义死亡教育视角浅析死亡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及其开展,以期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死亡观,重新审视生命的分量。
“向死而生”存在主义死亡教育死亡课程一、引言生与死如影随形是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知死方能知生,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强调“对死的必然性领悟,可以促使人从沉沦、异化中醒悟过来,积极筹划自己、设计人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
”库尔勒·罗丝认为,死同生一样,是人类存在、成长的一部分。
她说,“死亡可以说是成长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你是什么以及你所作为的一切,都在死亡中达到了高潮。
”奈勒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与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他认为,乍看死亡和教育无关,其实,“只有死亡的思想才使我们真正理解生活的价值”。
死亡是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赋予人类存在以意义,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
“死亡教育强调‘向死而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从而认清生命中重要事物,抓住生命中的所有时光,做出自由选择并承担其后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利用自己的自由创造生存的价值,使之得以充实,不让自己堕入不健康的幻想之中。
因此,学校死亡教育要“帮助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与珍爱生命”,并领会到死亡不可避免,还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生命质量,要作为一个自由人而充实的存在着,而不是只满足于生存着,能够在现实中自由选择,自为的处在自在的世界中。
谈生论死,也就是存在主义者们主张的“向死而生”,谈死是为了张扬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死亡有着强烈的禁忌,人们对于死亡讳莫如深,然而,近年来呈增长式出现的青少年学生对生命漠视而导致自杀、他杀的现象时有发生,促使死亡教育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逐步重视,死亡课程应运而生。
本文试从存在主义死亡教育视角浅析死亡课程的开展的必要性及其开展,以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死亡观,提高生命质量。
二、死亡课程bensley(1975)认为,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的教学历程。
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藉着对死亡课程的探讨,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使人明白死亡是人的必然归宿,知死方能明确生的意义,死亡课程把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意义的教育,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的这种理念传授给学生。
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也指出生死学课程不是美化死亡,而是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赋予死亡神圣性,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心理更加健康。
(一)死亡课程死亡教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不能忽视死亡教育。
死亡课程是学校开展死亡教育最好的、也是最主要的形式。
死亡课程的缺席,导致一些青少年不了解死亡,不知道什么是死亡,对自己生命不重视,也漠视他人生命,常以寻求死亡来解决问题,对生命没有敬畏感。
任何民族的延续与发展都是通过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来进行的,因此,死亡课程的开展迫在眉睫。
死亡课程的目的在于松开学生心灵深处的枷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待生死问题的平衡点。
在死亡课程实施中,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一些死亡常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应对死亡的挑战以正确的死亡态度来克服对未知死亡的恐惧,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死亡观,热爱生活,珍视生命,正视死亡。
(二)死亡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在西方发达国家,死亡课程涵盖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也涉及普通民众教育。
相对而言,我国的死亡教育发展比较迟缓,死亡教育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还只是阳春白雪的概念,并没有在我国学校教育以及广大普通民众之间广泛开展。
正如内尔·诺丁斯所言:“死亡问题在学校里也基本上不被重视,除非有悲剧事故发生了。
”传统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忽视容易致使学生形成消极的死亡态度,失去生的动力,认为人生灰暗,对生命绝望,消极对待生死,使得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诸如自杀、凶杀等频繁发生。
因此,实施死亡课程乃大势所趋。
1.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积极的人生观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对死亡教育的忽视,人们习惯只谈生不谈死,造成了我们知识结构中生死知识的严重缺位,使得人们对生命的的思考缺乏深度。
各级各类学校过于重视智力学科的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死亡课程的实施,致使很多学生误认为死亡是最无意义的东西,是对生的一种威胁,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灰暗心理,忽视生的希望形成对死亡的偏见,消极对待生死。
死亡课程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健全积极的人生观,促进我国死亡教育广阔深邃的开展下去。
2.死亡教育是完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为将来做准备,而是当前的生活就是内容。
死亡是人类生命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囊括于现代教育之内。
只有了解死亡,理解死亡对人生的价值,学生才能正确积极的看待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自由选择,努力创造精彩的生活。
学校死亡课程不是针对将死者的临终教育,而是针对所有学生个体生命的通识教育,涉及各个年龄阶层的学生。
因此,死亡课程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生命是有限的,并且最终都会面临死亡,人生的意义在于使这唯一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死亡课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死亡赋予生命存在以意义,并给人类生命加以的期限,催促学生在生命的期限里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死亡不是走向寂灭的虚无,而是最终实现个体生命的高潮。
三、死亡课程的开展我国是一个避讳谈论死亡的国度,虽然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推进下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展。
但是,死亡课程的实施仍是相对滞后,普通民众对于死亡还是忌讳如深。
因此,死亡课程的开展一定要审慎,注意形式上的循序渐进,适时适度地在相应年龄阶段展开相应的课程内容,避免操之过急产生不良的影响以形成真正的认识,并且将西方死亡教育课程实施经验与我国本土传统结合因地制宜进行折中教育,不要增加学生的成长负担。
以下从循序渐进的三个程度谈论死亡教育课程的逐步开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只有正确了解什么是死,才能够更好地生。
学校死亡课程应引导学生消除和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使得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摆脱悬挂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正确认识死亡,科学把握死亡的本质和内容,形成正确的死亡观念,了解死亡并不可怕,明白存在的时候死亡就不存在,当死亡存在时我们就不存在,才能够积极地思考死亡,从心灵深处解放自我,从而获得自由,健康全面地成长,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抓住生命中的所有时光,使之得以充实,活出意义与品质,获得幸福感。
(二)培养学生的死亡悲剧意识悲剧给人带来一种厚重感、悲壮感、崇高感,通过对死亡的悲剧意识而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启示和意义。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没有意义,现实充满荒谬,生活毫无目的,世界的荒谬性导致了个人存在的荒谬性。
对人生悲剧性认识并不意味着存在主义哲学家们主张遁世、逃避、沉沦。
相反,他们强调人们应在对现实的不正义、压迫、残酷的反抗中来彰显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使生命更富有意义。
因此,死亡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悲剧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应对死亡这种悲剧性事件。
(三)引导学生进行死亡体验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
死亡课程应对学生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直观的死亡体验,即不逃避死亡,在学生的承受能力之内直观面对死亡,参与到与死亡有关的各种活动中去。
死亡课程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正面体会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死亡体验活动的形式与过程,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亲身体会到死亡的残酷,明白生命和死亡就一门之隔,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意识到要重生又要顺死,不能舍生也不能忘死,达到“向死而生”,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四、结语苏格拉底曾说过,人类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好好生活。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们也主张:“教育应该向学生展示生活的悲剧性”然而在我国,“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样都是人们忌讳却又不得不谈的敏感话题。
死亡课程就是通过学校课程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白死亡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理解有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有“生”必有“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事实,才能够很好地了解生死,明白生的意义与死的价值,进而坦然面对生死,从而树立科学健康的死亡观,从心灵深处解放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以便能够更好的理解生命的强大和脆弱,深刻地了解生命的有限性,使学生能够思索各种死亡问题,重新审视生命的分量。
作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死亡课程的开展完整了现代教育体系。
实施死亡课程,要以“向死而生”原则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面对死亡要处之淡然,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死亡并认真思考如何生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幸福观,进而能够尊重和热爱生命,以理性看待死亡,然后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从而在超越死亡中提高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1]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想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7.[2][美]库布勒·罗丝著.孙振青译.成长的最后阶段[m].台北:光启出版社,1993.7.[3]秦赞,贺泽海.以死亡教育为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010.[4]郑晓江,钮泽成.解读生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2.[5]吴仁兴,陈蓉霞.死亡学(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219.[6][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8]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9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