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机制与消解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最新-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精品

最新-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精品

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论文摘要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网络本身的特点、传统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的身心特点。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有健全网络规则、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控、加强网络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原因对策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11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目益突出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管理者和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我曾于2009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091份,其中有效问卷1045份。

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网络言行不文明。

在网络上.不少大学生聊天的话题和内容渗透着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而且言行随意放纵,甚至出口成脏,粗话痞话随手拈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随意侮辱、谩骂他人。

有19.9%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2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负责,有61.8%的大学生表示在聊天室和论坛中曾遇到过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2.网络欺骗行为。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摘要】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表现在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问题、网络暴力现象的滋生、网络诈骗事件屡禁不止等方面。

这些现象的根源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网络匿名性的影响等因素。

应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人们的网络素养,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关键词】浅析、我国、网络界面、道德失范、现象、表现、网络信息、真实性问题、网络暴力、滋生、网络诈骗、屡禁不止、根源分析、总结。

1. 引言1.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日益突出。

随处可见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道德风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原因和解决途径,以期能够净化网络环境,建设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真实性问题尤为突出。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大众,造成社会恐慌,还会影响公共安全和个人权益。

网络暴力现象的滋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网络上匿名发泄个人情绪,攻击他人人格,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和谐。

网络诈骗事件屡禁不止,给广大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依赖,缺乏对网络伦理的自觉和约束。

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深入的思考。

只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最终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的表现1. 虚假信息泛滥。

在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的个人或机构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误导他人或谋取私利。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扰乱了网络信息秩序。

2. 谩骂攻击现象。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存在大量的谩骂攻击言论,一些用户借助网络匿名性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严重伤害他人感情和尊严。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doc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doc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其有害,也就由所谓的网络“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网络与现实的分离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

在网络的安全性挑战中,有的黑客入侵别人的网站并非为了钱财和蓄意破坏,而是为了寻找刺激,显示才能与技巧,以满足一个人的成就感,在网络这种个性化的环境中,黑客对难度越大,越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目标特别想发起攻击。

一旦他们成功的侵入别人的电脑,他们这种自我成就感的体验就会得到加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现的需要。

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寻求另外的途径来满足这种需要。

网络这个精彩的世界在消除现实身份差别的同时,为了寻求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相应地,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在缺少一种评价机制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素质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后习俗水平,这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个体就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结果便导致人们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最初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的研究是采用匿名的方法(这与网络的环境很相似),使个体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时个体的行为很少受个性的支配,而倾向于跟整个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另外,个体在极端自我卷入状态是,暂时的心理活动因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而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

津巴多(P.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

现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现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高等教育 ・
青 年 时 代
Y O U T 第 l 8 期
现代大学生 网络道德 失范 的成 因及对策
郭爽提 ,陈春燕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2 要 :当今社会 正处 于一个飞速发展 的时代 ,网络是 其飞速发展 的产物之一 。网络道德 不仅 影响着 大学生的成才与
成 长,而且对校 园和谐 文化 的建设 产生影响 。导致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 的原 因有很 多。应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 ,采取相 应措 施 来减 少以至杜绝 大学生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确保 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 :现代大学生 ;网络道德 ;失范


大 学生 网络 道德 失范 的行 为表 现 ( 一 )色情污染和暴力 问题
( 一 )提升 网络道德意识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一定 的经济基础总有一定 的 上层建筑与之相对应 。网络道德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的产
慢慢 改变 自己的观 念 ,从而变得孤僻 ,与周 围的圈子甚至社 会格格不 人。色情和暴力对大学生人生观 和价值 观的形成 危
害 很大 ,甚 至 导 致 一 些 学 生 走 上 违 法 犯 罪 的不 归 道 路 。 ( 二 )网络 犯 罪
( 一 )网络法 规不健全 我国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 尚不健全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体现 出制 度上的不成熟 。由于时代 的进步 ,网络的发展 ,原 来颁布 的法律 法规 已经不适用于 当今情况 ,显 现出明显的滞
网络充斥着人们 的生活 ,人们接收到 的信息往往千变万化 , 众多信息迷惑着人们的双眼 ,影响着人们 的判断 。在这个信 息充斥的世界 ,判断力显得极为重要 ,有 自己的原则 ,能够
作 了初 步的探索 和尝试 。作为社会 问题 中新 出现 的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

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

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

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

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

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

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

[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

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

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

[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

数字时代道德失范原因

数字时代道德失范原因

数字时代道德失范原因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道德失范的问题。

本文将就数字时代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泛滥、匿名性、价值观多元、监管不足。

一、技术发展迅速数字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不断涌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道德失范的问题。

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人们往往难以跟上这种变化,导致在技术应用中出现了许多道德困境。

例如,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上,如何确保算法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避免歧视和不公,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泛滥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信息量也极大,导致了信息泛滥的现象。

人们每天都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其中不乏虚假、低俗、色情等内容。

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不仅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人可能会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下迷失自我,混淆是非,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匿名性数字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匿名交流的平台,使得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更加自由和开放。

然而,这种匿名性也容易导致道德失范的问题。

一些人可能会在网络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谣言诽谤他人、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这些行为往往难以追查和惩处,从而使得一些人肆无忌惮地违反道德规范。

四、价值观多元数字时代带来了信息全球化的趋势,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此交汇融合。

这种多元的价值观环境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道德冲突和道德失范的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可能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使得在某些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和妥协。

同时,一些极端主义和分裂势力也利用这种多元价值观的环境进行思想渗透和恶意宣传,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更加严重。

五、监管不足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网络内容进行有效监管。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而 发 展 的 。网络 道德 与 现 实社 会道 德 密切 相 联 , 网络道 德 受 现 实道 德 影 响,但 又 不 ( 二 )大学生 自身的弱点
1 . 大学 生道 德意 识薄 弱 。当代大 学 生 法指 导 和教 育 孩 子正 确使 用 网络 。 即使 是
同于现实道德,网络道德由于 网络 的虚拟 有着独特 的个性和 自我意识。但道德意识 城市家庭,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也比较缺失, 性和匿名性而更强调网民的 自律,又因网 相对薄弱,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网络 的虚拟 但随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 的不断渗透,家 络道德及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尚无明确规定 性助长 了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意识和行为, 使得其界定并不规范、清晰。 诱发种种道德问题 1 3 1 。 长应建立起 网络道德教育意识,帮助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1 . 大环境影响。当前,我国各方面都
【 参考文献 】
f 1 ] 薛伟莲 ,刘权威 . 大学生网络道德 会科学版 ),2 0 1 1 第3 4 卷第 2 期.
当代大学生获得各类信息主要来源于 在经历着转型,社会上各类不 良思潮,包 现状调查与分析 Ⅱ 】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社 网络,他们对 网络有着特殊 的依赖,包括 括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腐败现象从
人 类 第 二 生存 空 间。 严 耕 等 认 为 网络 道 个 角 落 。某些 大 学 生不 能用 理 性 的视 角解 以至 于 部分 大 学 生肆 意利 用 网络 ,制 造 网
德是对信 息时代 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 读一些事情,其相互感染性又是引起不 良 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 思想泛滥的又一重要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说,
络信息垃圾等 。 2 . 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与滞后。 家长没有意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暴力行为增多等现象。

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和网络匿名性带来的问题。

缺乏监管制度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一片法治真空,缺乏道德教育导致网络用户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而网络匿名性则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与榜样示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网络空间的纯净和健康。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现状、原因分析、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网络匿名性、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榜样示范。

1. 引言1.1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不当,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涉及到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网络诽谤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我们要探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本原因。

主要包括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网络匿名性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与榜样示范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却时常出现。

网络欺诈、网络诽谤、网络暴力、网络侵犯隐私等现象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很多人缺乏网络道德意识,对他人利益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及应对措施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分类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延伸,对规范网络行为起着规则性作用。

而网络道德失范作为越轨行为,是网络应用者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控,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甚至利用网络特殊技术违法乱纪行为。

从失范行为后果来划分,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网络言论失当。

网络论坛、聊天室、及时通讯工具等极大拓展了中学生交往空间。

然而,由于网络空间匿名性与身体缺场特性,中学生在网络交往等活动中,当涉及偏好争论时,容易发生言论失当行为,表现为言语攻击甚至谩骂。

国外有研究表明,网络空间反社会行为较易转为线下行为偏差,人们需要对青少年网络言论失当行为加强教育。

(二)网络沉迷。

网络自身信息海量与链接不确定性,为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打开潘多拉宝盒。

然而,这种海量信息业时常使涉世未深孩子忘记上网目标,容易诱导上网者出现“神迷”(fl。

W)现象。

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一些自制力较弱中学生迷恋上网络,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或浏览不良信息,严重扰乱了学习生活。

(三)网络知识侵权。

网络日益成为中学生获取知识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中发挥正能量。

然而,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时,也容易采用从网上复制粘贴等手段拼凑作业,或者通过网络百科互联等渠道有偿获得答案,从而对诚信品质以及学习质量构挑战。

相对高学历网络知识侵权,中学生网络知识侵权问题容易被淡化,但是这会损害青少年学习热情、方法与成效。

(四)网络黑客。

网络黑客在国外网络文化中,最早代表着团队共享、开源合作、网络正义。

然而,随着网络优先于计算机得到迅猛发展,黑客文化褒义定义逐渐蜕变。

如今,电脑黑客行为更多被界定为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攻击与破坏电脑网站,侵犯他人隐私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中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网络黑客认识容易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对其表示出崇拜心理,甚至将能传播木马病毒或盗取他人账号作为荣耀。

二、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分类中学生这一特殊未成年群体,由于自身社会化不完全,面对同样不成熟网络社会,较易迷失于网络空间,出现较多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行为。

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探究

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探究
(二)理性与工具的冲突
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使我们带着面具从事网络活动,一切和我们身份有关的信息都可以被虚拟,一个“假称身份”的人也可在网络中自由活动,这就为个人活动的非理性表达免除了后顾之忧;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网民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彰显,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把“我”作为行动的目的和标准,理性主义无从谈起,人们网络行为的失序,权利表达的非理性与主体自身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有外在规范的约束,将这种外在控制力量施加于主体,促使网络主体回归理性这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问题就在于网络社会具有离散结构,没有一个中心,道德价值具有“多元性”,再加上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建立,“道德真空”问题就会出现,在现实社会中,主体的行为还会受到传统习惯、道德法律规范的制约,而到了网络社会中主要靠自身的道德觉悟,可想而知,失去规范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怕。
其次是法律制度过于笼统化,缺乏可操作性。对于网络行为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只是用“不准”、“不得”、“禁止”等字眼提出规则性的要求,而对依法具体监督、惩处和实施的程序未作出明确规定,内容过于表面化,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各个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制定网络规章、规定,具体实施起来就会出现多个标准的局面,那么道德失范行为的判定和惩处就会出现漏洞,就会给别有用心特别是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空间。
2、网络道德规范建构的滞后
现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向“网上”转移,为了保证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网络规范和规则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就目前来说,道德规范呈现出“不在场”或者“不完全在场”的状态,道德规范建构的滞后,就会导致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界定出现问题,没有规范怎么界定失范行为,所以,“新的道德规范建设”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网上社会人们行为活动的特点和需求,再行建构具有适应性和有效性的规则,以满足人们对于网络道德规范的迫切需要,道德规范建构的滞后,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不能把规范滞后的必然性当做是失范行为的借口。

[浅谈,大学生,网络,其他论文文档]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网络,其他论文文档]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摘要: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

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1.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

首先,网络的非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导致网络道德环境中,充满了各种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冲突的“异质”道德,强烈冲击着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其次,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弱化了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信念,导致道德主体感淡漠。

网络是一个失去了某些强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间,是一个淡化了社会背景、“社会控制因素”的虚拟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缺少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

再次,网络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为大学生提供了不良的榜样示范。

而众多负面“榜样”的频繁出现,恶化了网络环境,加剧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

2.网络德育的滞后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

首先,网络德育在许多学校是“盲点”、“空白”。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就已“触网”,但多数人在中学时并未接受过网络德育。

进人大学后,许多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在缺失状态,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致使他们在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控制。

其次,一些已经开展网络德育课程的高校,由于沿用现实社会德育的传统模式来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缺乏针对性,使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再次,网络德育中教育者丧失了教育优势,缺乏预见性。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既有道德,教育者往往先于学生认识、体验、实践,因而教育者能够预见处理学生在品德发展中的矛盾,保持一定的教育优势。

而网络德育并非如此。

网络正处于发展中,网络道德的诸多方面都不确定。

教育者与学生同时经历这个发展过程,教育者无法达到现实社会德育中所具有的那种优先性和主动性,更为被动的是相当多的教育者对于网络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还远远低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行为失范及其对策研究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行为失范及其对策研究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行为失范及其对策研究■曹兆凤/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和上网工具的不断革新,人们在享受网络带给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问题也日益增多,一些网络行为一次次挑战着道德的底线。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的一些道德行为失范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道德行为失范带来的影响,旨在寻求一种适应网络环境下有效解决和应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方法,从而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 道德行为 失范 对策一、网络道德行为的概念道德这一概念应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新的含义,即它是不断被“更新”的过程。

网络道德在学术界的较为一致的定义是“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1]网络道德行为就是作为网络活动中的个人、组织在做出自我选择后所做出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二、网络背景下道德行为失范问题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的同时,也造成网络问题日渐凸显,并越来越常态化。

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成为解决这一现象的立足点。

(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网民的上网行为不断地挑战道德底线,对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环境的特点和网络监管的漏洞,主动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诈骗、撒播不良信息、网络侵权等行为;第二种是广大网民在上网过程中被动的接受大量的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健康的网络价值观;第三种是上网群体严重被“低龄化”,即上网群体中出现年龄越来越低的现象。

(二)网络道德行为失范泛化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上网技术的不断革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以说,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发生是由于网络道德意识出现异化。

浅谈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极大的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方式,使当代中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了许多值得人们关注的伦理问题。

本文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方法对策;德育工作20世纪以来,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交流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智能化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网络主体中学生,其网络行为直接影响着网络发展状况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研究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对规范中学生网络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入手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代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在日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存在并不容忽视。

归结起来可有:1、忽视甚至抛弃传统道德的约束传统道德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和中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出现了中学生在网络上忽视甚至抛弃传统道德、沉溺在无序的网络世界中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自重自爱;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轻易地接受黄色等不健康的文化,对自己的成长不负责任。

2、法律意识淡薄,逃避和忽视法律责任法律是一个国家用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及秩序的手段,通过宪法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越轨行为具有重大功效。

当前,在网络社会中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路径

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路径

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路径作者:张娜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1期摘要网络道德是规范网络行为的内生动力,也是良好网络环境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前,以网络为中心的暴力、失信、冷漠、谣言等失范行为日益滋生,一些公民由于情感、认识、信念等层面的问题,影射在网络当中,构成了网络失范行为的外在表现。

造成这些失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网络主体失序造成的,当然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笔者根据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以及造成失范的原因,从主体、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行为网络主体失序作者简介:张娜,长沙理工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4.180网络道德是公民网络行为的内在规范,是维护公民网络共同利益的网络反应。

它是通过公众舆论、日常习惯、主观信念,以善恶为标准对网络行为评价,是网络个体之间、个体和全体之间行为规范。

网络道德的提出和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网络生活的必然要求。

网络道德的提出对网络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网络道德有利于网络主体的道德判断,在面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行为时,能明辨是非,做到心中有数。

其二,网络道德带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是主体参与网络行为的共识,对于主体的行为有很大的规范有着明显的意义,同时,对于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三,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有着明显的互通性和互补性,良好的网络道德可以培养网络主体良好的道德习惯,这种习惯有利于和谐有序现实社会环境的构建。

其四,对于主体本身而言,网络道德有利于形成内生性行为规范,使主体不仅在网络空间中能遵守相关规定,现实中也能培养主体爱国诚信友善的良好的行为,减少网络失范给主体带来的放纵无序感,强化主体道德情感的培养,进而发挥网络的更大价值。

论医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论医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论医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网络是当今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络世界里,年轻人居多。

然而,由于缺乏道德准则的认知,许多医学生也犯下了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误。

首先,自负和自私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最常见原因。

有些医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公共利益之上,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胡作非为,引起社会的不满。

此外,许多医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故意利用网络发表不恰当内容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破坏了网络秩序。

其次,教育问题也是影响医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学校都缺乏道德教育,使得学生们缺乏对社会道德准则和网络道德准则的认知。

因此,如果不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网络道德失范便不可避免。

针对这一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首先,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让学生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网络道德准则,同时要强调真正的尊重和理解他人;其次,网络社区要加强管理,及时删除虚假信息和不能够约束住自己的医学生,保护网上的正常秩序;最后,学校要给予对网络道德失范的学生一定的惩罚,以此警示其他学生谨慎使用网络。

综上所述,要解决医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只有加强道德教育、加强社区管理和给予惩罚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In today's world, the network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and most of the people in the online world are young. 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moral standards, many medical students have committed a great deal of moral misconduct onthe Internet.First of all, arrogance and selfishness are the most common reasons for the moral violation of the Internet. Some medical students put their own interests above the public interest of society, doing wrong in learning, work and life, causing dissatisfaction from the society. In addition, many medical students only focus on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lack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ven deliberately use the network to publish inappropriate content to satisfy their own selfish desires, thus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the network.Second, educational problems are also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medical students' moral violations on the Internet. Many schools lack moral education, which makes students lack awareness of social and network moral standards. Therefore, if we do not strengthe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moral violations will be unavoidable.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we need to tak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First of all, we should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let students clearlyunderstand the ethical standards of society and the ethical standards of the Internet, while emphasizing the true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secondly, the network community should strengthen management, timely delete false information and restrain medical students who cannot restrain themselves, and protect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network; finally, the school should give punishments to the students who violatethe network morality as a warning to other students.To sum up,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net ethics violation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we must strengthen morality education, strengthen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give punishments to those who violate the network morality. Only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good preventive effect.。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机会愈发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比如恶意谩骂、传播虚假信息、散播负面情绪等。

这些不当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还会给社会和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探究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溯源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在网络上,大部分平台都允许用户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会让一些大学生感到安全,认为自己的言论不会被追责。

他们可能会更加放肆地发布不当言论,从而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

2. 自我控制的缺失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当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是出于一时冲动而做出不当行为。

3. 社交认同感和虚荣心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会受到自己社交圈的影响,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赞美。

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赞,他们可能会在言论中夸大事实或者散播谣言,从而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

4. 群体效应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能会参与一些群体性负面行为,比如网络暴力、集体谩骂等。

在群体中,他们可能会失去个体的责任感,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对他人产生实质影响,从而放任自己的言论失范。

对策建议1. 提高网络舆论责任感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提高自己的舆论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网络舆论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和言论,同时提醒他们言行需谨慎,言论不能侵犯他人利益。

2.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学校和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舆论管理制度,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言论,及时进行处罚和删除。

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

3. 促进网络舆论健康氛围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努力,通过举办网络舆论道德主题活动、征文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伦理观念,提倡积极向上、客观公正的言论风气,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方式之一。

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之一,其言行举止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一部分声音。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如网络谩骂、造谣传谣、人身攻击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心理溯源1. 网络匿名性带来的虚拟虚伪感网络是一个相对匿名的空间,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不必面对面地直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往往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约束和责任感。

他们可能会因为网络匿名性而变得更加放肆和无所顾忌,甚至故意进行一些损害他人的行为。

2. 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对于个人自由、个性的强调,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极端的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情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在网络舆论中,一旦遇到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言论或行为,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攻击、抹黑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3. 缺乏道德教育现代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忽略,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培养。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网络舆论的力量和影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言行举止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网络舆论道德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习惯。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举办讲座,向大学生普及网络舆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 提倡自律与自我监管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提高自我意识,自觉遵守网络舆论的道德规范,培养自律的精神,不随意发布言论,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煽情。

大学生应该培养自我监管的意识,即使在网络空间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谨言慎行。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网络匿名性、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和传播速度快,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了一些道德失范的倾向,比如恶意攻击、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也损害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

本文将从心理层面进行溯源,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匿名性带来的虚拟假面网络提供了一种相对匿名的交流环境,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变得鲁莽和冲动,因为他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这种虚拟假面给了他们一种逃避责任的感觉,导致一些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2. 社交媒体的“点赞”文化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成为大学生获取自我认同和满足感的一种方式,他们可能会在网络上制造一些引人注目的话题、敏感话题,以获取更多的点赞和关注。

这种追求“赞”和关注的心态可能会导致他们忽视道德底线,放任自己的行为。

3. 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和寻求注意的行为,往往是他们内心焦虑和压力的外在表现。

在这种心态下,他们更容易情绪失控,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主要与匿名性、社交媒体的“点赞”文化,以及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有关。

针对这些心理溯源,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强化网络伦理教育大学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言行也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 建立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大学可以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这种监督机制不仅能够惩罚不良行为,也能够起到震慑作用,让学生知道网络言行也要负责任。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一些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突显。

这些问题对个人、社会以及整体网络环境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诸多因素。

第一,对网络的认知和教育不足。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人并不了解网络的原理和规则。

他们可能会出于无知而产生不良行为,例如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

第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网络空间存在着一定的法律法规,但是执行和监管网络行为的机构并不完善。

这导致了一些人可以通过虚假身份、网络黑客和网络病毒等手段进行不当行为而不受惩罚。

第三,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人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对其中的行为不再严格对待。

这使得一些人容易产生冷漠、自私、恶意攻击等不道德行为。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加,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个人的账户被黑客攻击,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这给个人的财产和声誉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现象也日益普遍。

当个人遭受网络欺凌和暴力时,会对其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而且,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还会对整个网络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恶意攻击、网络病毒的传播等不良行为会破坏网络的正常运行,降低整体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面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加强网络教育和意识提升。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知识和规则的普及教育,提高个人和群体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和遵守。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制定和实施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构。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防护能力。

第三,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传媒和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正能量的内容,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便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道德失范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从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和原因入手,探讨相关解决方案,并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网络道德失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侵权、网络隐私泄露以及网络诽谤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对网络世界的尝试和探索,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出现差异,使得一些人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侵害他人的权益。

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产生了逃避法律规制和道德约束的心理,进而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

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法规也为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针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使用互联网。

学校和家庭应将网络伦理教育纳入课程和家教内容,培养学生和家庭成员的正确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制度,明确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以维护网络秩序和社会公正。

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网络犯罪,保护广大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此外,建议互联网企业加强自律,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准则,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减少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生。

个人在面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时,也应有所警惕和行动。

首先,我们应强化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避免受到网络欺诈的侵害。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不参与网络暴力和诽谤行为。

此外,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网络社区和论坛,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网络道德的进步。

综上所述,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Mar.2019/No.2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机制与消解方法分析万宗节(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中国进入网络社会后,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也随之出现。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的虚拟性特性。

网络摆脱了具体的物理时空的限制从而导致舆论的消解,内心信念(良心)的削弱,道德合力减弱,出现道德失范现象。

因此,需要通过网络主体实名化,德法规范一体化,网络内外统一化,重新树立起规范权威,将网络行为纳入到规范权威的合力控制之下,减少甚至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关键词:道德失范;虚拟性;社会舆论;良心;规范权威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19)02-0104-05自从中国1994年全功能连接Internet网络后,特别是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大众化,中国互联网获得了迅速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

另外,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

我国网民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同时,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

其中20-29岁的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

而学生群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

另外,2017年,中国网民的人均上网时长为27小时。

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进入到网络社会。

但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随之出现,网络失范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这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弄清楚的前提。

因此,本文试图从道德作用机制的角度分析网络道德失范的形成机制,以便对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表现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也译作“涂尔干”)首先对社会失范现象进行了细致研究。

他认为社会失范是“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大部分都超岀了任何规范的调节作用之外。

这就是我们说的失范状态。

它反映的是人们失去了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现象”.何是所谓的“个人自由”超出了“规范权威”之外。

迪尔凯姆认为失范状态“与社会的整个目标反向而行”、是“无政府的状态”、“一种病态现象”。

山结合网络的特点,我们认为“网络道德失范”是指在网络社会中,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网络成员的约束;新的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不具有对网络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网络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冲突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中而缺乏明确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一种社会状态。

它是现实道德“无力”甚至“失效”状态。

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千差万别,但是概括总结起来主要有:(1)自我价值迷失,身陷网络不能自拔;(2)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盛行和道德无政府主义泛滥;(3)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人际关万宗节(198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104-系的疏远;(4)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人格虚伪甚至扭曲;(5)网络行为随意放纵,自由主义盛行;(6)网络信息污染严重,有害信息泛滥;(7)黑客行为对他人与社会利益的侵害;(8)网络犯罪猖獗;(9)学术失范。

二、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机制(一)良好道德的作用机制——两种规范权威同向合力任何社会的道德发挥作用所依靠的力量概括起来有两种: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良心)。

舆论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外在力量,内心信念(良心)则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内在力量。

正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指出的“判断一种规范是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必须看它的外形是否有道德的表现。

道德外形表现的迹象在于一种禁令的威力。

一个人做了件违反禁令的事情,立即会引起公众的指责。

这种指责就是道德的表现。

所有呈现在我们面前具有这种形式的事情,都不能否定它的道德上的意义。

”冈因此,社会舆论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区分标准之一。

也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极其重要的力量。

虽然“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自律”。

但是人类的自律不等于个体的自律。

人类的自律包括人类自身的“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良心指导)”、甚至包括“适当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约束。

我们都期待人类个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内心信念和良心“随心所欲不逾矩”地遵守道德规范。

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来看,道德发挥作用仍然需要依靠舆论和内心信念这两种力量同向而行,形成聚力,共同发挥作用,如果其中某种力量被削弱,甚至与另外一种力量作用的方向相反,就会大大降低道德合力,无法起到规范作用,道德失范必然出现。

仅仅依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君子国”只能是镜中花,只会导致道德悖论。

另外,任何社会的道德都是具体的,抽象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可能独立存在,道德必然根植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结构相适应并与其它的意识形态如法律相协调。

脱离甚至背离一定社会结构和其它意识形态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只有与社会结构以及其它意识形态形式相协调,道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在网络社会中,道德得以发挥作用的力量以及与道德相匹配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导致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机制——两种规范权威的弱化1.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虚拟性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世界有着较多的特殊性,但是最能体现网络的的独特性和源生性的特点的就是它的虚拟性。

在现实物理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物理环境和空间参照体系中,处于一种具名状态、实体化存在、个性化存在,表现为身体在场;而在网络条件下,所有的信息都以数字化、虚拟化的文字、图像、符号和视频形式存在,是一种数字化、符号化存在,人处于匿名状态、非实体化、数字化。

网络脱离了具体的物理环境和空间参照。

人把自己的信息简化并编码为显示屏上的文字,人仅表现为符号在场。

虚拟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因为从感性的层面上看,它不同于彻底的“无”,因为彻底的“无”是无形、无踪、无影,即无法从广延上体会到它的存在,而虚拟是有形且有广延的,我们能在赛博空间上直接经验到它的“存在”和“有”。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不等于虚无。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虚拟又不同于现实的“存在”和“有”。

“现实”的存在和“有”都是有“广延”和“质料”的相结合的“存在”,都是由原子所构成的有质量的实物。

但是网络上的文字、图像、符号和视频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质料”的内容。

虚拟是一种相对于“物”而言的“无”。

因此,“它是广延的’有’和质料的’无’的结合,是’形有而实无’的融贯。

”同虚拟是对现实的数字化复制和再现,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正是由于虚拟摆脱了“质料”的制约,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在于赛博空间,也就摆脱了具体的物理时空的限制从而导致网络社会中舆论的消解、内心信念(良心)的削弱。

这使得道德的作用因素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减、缺位甚至“内订”,作用机制变形,道德合力削弱,出现道德失范现象。

2.外在规范权威——舆论的消解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依据自我内心信念和良心,完全自律、完全听从自己的“绝对命令”而遵守道德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同样,完全丧失良心、十恶不赦、从不遵守社会规范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少。

更为普遍的情况是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具有一定的自制力,并在良好的制度和社会•105-舆论特别是熟人之间的舆论压力下,表现出与道德规范一致的行为。

“只要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就可以看出,对人们的反社会倾向最大的约束力并不是人们对法律的畏惧,而是对他的同伴的舆论的畏惧。

”⑶在舆论压力之下,人们会压抑、隐藏、放弃自我内心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想法”,而表现出一种符合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的“行为”。

相比较而言,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表现为一种虚拟化、符号化存在。

人的个体化信息可以充分隐匿甚至篡改。

现实中由“原子”构成的真实存在的“我”不同于网络上以“符号”构成的虚拟的“我”。

我只是一个符号化、数字化存在,他人也是。

他人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符号,评价的也是一个数字化的东西。

诚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同因此,网络社会失去了某些强制他律因素的、淡化了社会背景和社会包袱。

E现实社会中由他人目光构建的舆论防线随即崩溃。

现实社会中由于舆论压力而潜在的不道德想法在网络空间中变成了真实的行为。

“在缺失监督和规范的虚拟空间不可避免地复制、放大、翻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行径,导致有悖于现实道德规范的行为。

”冋个人在这种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所欲所为是其真实愿望的表现。

网络和现实社会都是人的社会,网络行为的背后也是具体的人。

但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并不是因为网络中的人和现实社会中的人存在本质性的差别,现实中的人道德的水平普遍高于网络中的人。

原因在于现实中社会舆论和社会制度规范使得不道德想法没有变成不道德行为。

而网络中却由于没有他人的舆论压力,心中潜在、隐藏、压抑的不道德甚至丑恶的想法在网络上变成了客观的行为。

3.内在规范权威----良心的削弱在现实社会中,每个道德行为都发生在一个特定的道德情境中。

道德情境是指被个体所感知并直接影响其道德心理活动的具体的环境因素。

道德情境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等特点。

道德情“境”是激发道德行为、抑制甚至避免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外在条件。

它与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

没有情境这个外在条件的激发,道德个体的道德品质仅仅是一种潜在的状态。

道德情境由场合、时机和主客体关系三大因素组成。

现实社会中,这三大因素激发了道德行为的发生,或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而在网络社会中,道德情境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是一个可以脱离具体时空而相对独立的存在。

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也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面对面的互动。

人在网络上仅简单化为数字化存在和符号在场,人际互动表现人机互动,人网互动,一种符号化互动。

这种情境因素的变化,对个体的网络道德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

首先,道德主体从独一无二、充满个性化、具体的“人”转化成抽象的网络空间抽象的“符号”和名词概念。

这种符号化使个体失去了个性化特征,人表现为“去个性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了。

从而使压抑行为外漏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

”回其次,我所面对的以及与我互动的也是抽象的符号和名词,“见不到”活生生的、具体的人或事物。

与我建立关系的仅是存在于网络上抽象的数字化存在。

我的不道德行为似乎伤害的仅仅是呈现在我的面前的抽象的符号,而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