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情到深处别亦难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所有古诗和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所有古诗和日积月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和日积月累如下:
1. 古诗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唐]王翰
2. 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二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唐]韩愈
语文园地三
-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语文园地六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 广陵
去、到
诗题给我们哪些信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人物: 李白与孟浩然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事件:
地点: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现在 的武汉市武昌蛇山,江 南三大名楼(黄鹤楼、 滕王阁、岳阳楼)之一, 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 “江南绝景”之称,自 古是游览胜地。现已重 建。传说有神仙在此乘 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注释: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 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 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 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mè ng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fān 孤帆远影/碧空尽, wé i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一看这诗,写得如此之妙,顿时间觉 得自己刚才想好的那首诗,不如崔颢的这一 首。于是,诗兴也荡然无存。回来后,看见孟 浩然,就把这首诗说给了孟浩然听。浩然也 觉得这首诗写得妙。 后来一次,李白独自游金陵凤凰台,效仿 崔颢的格律,写了首诗《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莹纯洁。)
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 祁县,唐朝诗人,外号 “诗佛”。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 部《维摩诘经》,是维摩 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 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 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 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 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他是著 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代表 作有《山居秋暝》、《鸟 鸣涧》等。
四年级上册三首送别诗
四年级上册三首送别诗
四年级上册三首送别诗如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译文: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译文: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21古诗三首》课件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郑重,有轻巧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 酒宴上人声沸腾、羽觞交错,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 有的将士们兴趣飞扬,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当一醉方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潇洒镇定
醉卧沙场上为何不要笑我呢?
由于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拓展资料:
醉卧沙场君莫笑,
沙场:平整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 场。 君:你。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句意: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
不要见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征战:打仗。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句意: 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
回故乡?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 诗人王翰的作品,描写了征人 们开怀痛饮、纵情酣醉的场面 ,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 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势的 歌颂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
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照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 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一、挑选合适的字填空。
1、催 摧 ( 摧 )毁
2、词 辞
凉州( 词 )
3、洲 州
亚( 洲 )
( 催 )促 楚( 辞 ) 苏( 州 )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潇洒镇定 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整 首古诗。
2、搜集关于塞外的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上
非常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旧有无数的热血 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何?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大全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大全第一篇: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大全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回乡偶书(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别董大》的古诗
《别董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情况。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
“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齐读)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指出温故知新。
“莫”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杨柳依依话别离,浊酒数杯表情谊
20 送元二使安西万州区后山中心小学万云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2、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重难字词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发挥想象,感受王维与元二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了解中国古诗中的经典意象,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了解学诗方法,理解重难字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难:能从诗眼“更”字中,发挥想象。
感受王维对元二的关切、祝福与依依不舍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古代文人作诗,讲求兴之所至,随性而发,借诗表达内心的喜悦、悲伤等情感,细腻而含蓄。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去感受古诗带给我们的美。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二、新授环节一:解诗题,明诗意师:谁愿意讲课题大声的读一读?生:送元二使安西生:送元二使安西生:送元二使安西师:孩子们,有时诗题是对诗内容的高度概括。
咱们要学诗,首先得读懂诗题。
如何读懂它?生:课文下边有注释(板书:看注释)生:查资料师:嗯!不错。
现在请孩子们自己利用下面的注释,理解诗题。
师: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的意思?点生交流生:送元二使安西师:嗯!很好,现在我们一起大声的齐读课题:生: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环节二:正确流利读诗,粗知大意师: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本首古诗,注意在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学生读古诗师:谁愿意起来读一读?点生读(纠正字音)重点指导:朝舍更顺势介绍学诗方法:查工具书(板书)师:现在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边读边思考屏幕上的问题问题:这是一篇(离别思乡)诗,写了()送别()的场景。
点生交流师:看来,你们已经读懂了本首诗的大意了。
师:同学们,诗是高度精简的语言,所表达的意蕴深远悠长。
咱们可不仅仅读懂大意,还要知作者所想、读出诗的韵。
环节三品读抓重点句,发挥想象理解诗眼所含深情师:现在捧起你们的书,自己放声的读一读,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句子在写景,哪些句子在达情?师:谁愿意起来读一读?点生交流师:孩子们,作者送别朋友元二有感而作,所以想想,是写景更重要还是达情更重要?生:达情师:嗯。
统编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
统编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古诗赏析:"空山不见人",首句即勾勒出空山那无人踏足的幽远景象。
王维笔下,"空山"一词频繁出现,却在各首诗中赋予了各异的韵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此中"空山"展现的是雨后秋山的清透与纯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则描绘出春夜山林的宁静与幽雅;至于"空山不见人",它更侧重于凸显山的空旷与清冷,因了人迹的绝迹,即便是实体存在的山峦,在诗人的感知中亦化为了一片空茫,恍若置身于远古的寂静之中。
"不见人",这三个字,恰如其分地将"空山"的意境具象化,令人心驰神往。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或许会觉得它略显平淡无奇,但紧接着“空山不见人”之后,“但闻人语响”的出现,却使得整个意境瞬间跃然纸上。
“但闻”二字,实乃耐人寻味之语。
在寂静的空山之中,尽管“不见人”,却往往并非死寂一片。
鸟儿的啾啾啼鸣,虫儿的唧唧细语,风的瑟瑟低吟,水的潺潺流淌,这些大自然的音符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章,展现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9.古诗三首雪梅(课件)
[宋] 卢钺 服输。
诗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下。
指评议梅与 雪的高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让诗人难以评议梅和雪的高下,只好放下笔来。
不及,比不上。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诵读优秀典籍, 弘扬传统文化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
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 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 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雪梅 [宋] 卢钺
xiánɡ sāo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
须
逊xùn雪
三
分
白
,
雪
却
shū
输
梅
一
段
香
。
品味诗歌
根据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时候,首先
要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除了注释的重点 词语,我们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向别人请教等方式理解意思。
雪梅
诗人将雪和梅进行对比,巧妙地写 出了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
雪花洁白无瑕却无清香, 梅花芬芳高雅却不够洁白。
也是“骚人阁笔 费评章”的原因。
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 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 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四、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集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古诗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到深处别亦难
执教年级:四年级
执教人:袁军
教学目标:
1、互文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
2、元二使安西》了解古诗大意。
3、领悟古诗中的离别之情。
体会古人送别的方式。
教学重点:
1、感受古诗中的离情别意,体会古人的送别方式。
群文篇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别》
教学过程:
(一)课堂环境的创设
1、音乐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2、感受音乐中的离情别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别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即将分别的友人望着前方分别后将走上的路途,愁绪就如同那绵延的芳草地一般到了无尽的前方。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时候,一别之后难再逢,因此,李白发出感叹:“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
之谁短长”的感叹。
3、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别董大》,看看高适是怎样送别朋友的?
(二)走进古诗中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对朋友的离情别意。
1、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这几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几首诗中作者对朋友的送别方式,体会作者内心的离情别意。
3、分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长江边,以目相送,船也消失在水天相接处,伫立送别之人还站在原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汪伦舍不得李白离去,追至江边,还要踏歌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席间,觥筹交错,千言万语都浓缩在酒中,离别之际,还要更尽一杯,关怀之情跃然纸上。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明显是用话语相送,一片冰心在玉壶啊!“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3、归纳总结
①凝望难舍②踏歌送行③把酒相送④衷肠相述⑤折柳(三)积累运用
1、黯然销魂者,别而也矣。
相聚是一种欢乐,别离是一种愁绪。
请同学们将积累的有关离情别意的诗句拿出来共同分享。
2、老师准备了一些诗词,请同学们找出离情别意的句子,想一想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惜别的。
3相聚是缘,离别是歌,缘可遇而不可求,人若在,歌常在。
板书:
情到深出别亦难
凝望难舍踏歌送行把酒相送衷肠相述折柳
群文材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沪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准备的材料: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课后反思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20多岁时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全词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我选择这首词是因为是适逢六年级快要毕业了,比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但怎样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想到了创设情境,不过在诗词教学中尽可能从诗词的角度去营造氛围,于是想到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留下孤帆远影;王维送别好友,劝君更尽一杯酒;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句的调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诗词的境界,顺其自然进入到本词的教学中。
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引导了学生,不过由于本人在朗诵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述说达到预设的效果。
接下来疏通词句,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引导学生去读,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因为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因此在此处我主要设置了几个问题: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了自己的亲友?长亭是什么地方?什么是古道?诗人站在长亭古道,想着亲友就要离家万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实此处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字句,来领悟心情。
至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那得看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体验,所以此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以引起共鸣。
相较而言,第二节更直接,因此引导学生抓住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来诵读来理解来感悟。
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抓住词语“尽”、“浊”,“寒”来细读词。
第一小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来感受别情,进而领会写法。
虽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学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读,但总感觉满怀的愁绪没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朗读是苍白的,表情是凝滞的。
那种哀而不伤,愁而不悲,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未能如音乐那样哀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