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晚年落魄,一无粮票,二无户口

合集下载

张伯驹才高情妙,舍命收藏,千金散尽捐国家,晚年却老死破屋之中

张伯驹才高情妙,舍命收藏,千金散尽捐国家,晚年却老死破屋之中

张伯驹才高情妙,舍命收藏,千金散尽捐国家,晚年却老死破屋之中!张伯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肆意汪洋,淡然如水,随性如风....... 公子如斯他才高情妙,却倾心青楼女子年轻时富贵无双,一掷千金后散尽家财,收藏古书字画,全部捐献给国家晚年却过得却凄风苦雨,落魄不堪一无粮票,二无户口,老死在一间破旧老屋中他便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张伯驹言!章诒和读高中时想拜师学画,父亲章伯钧推荐画家潘素。

章诒和问父亲:“谁是潘素?”“张伯驹的夫人。

”“谁是张伯驹?”“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收藏无数罕见之物。

别看我有字画五千多件,即使全都卖掉,也未必抵得上他的一件。

”章诒和不信,哪有东西这么值钱。

章伯钧便问:“你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吧?”“这是李白的诗。

”“张伯驹就有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他把这个帖送给了毛泽东。

你知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谁写的吗?”“杜牧。

”“对,张伯驹就有杜牧的字。

你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张伯驹有范仲淹的手卷。

”……最后,章伯钧又说了一句:“只是这些东西现在都不是他的了,换成了一张国家的奖状。

”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馆藏《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诚购《平复帖》30年代初期,张伯驹第一次见到《平复帖》。

这幅晋人陆机手卷,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至少早60年。

张伯驹托人找到帖主溥心畲,表达购买此帖的愿望。

历史趣谈:民国四公子:袁克定、孙科、张伯驹、宋子文

历史趣谈:民国四公子:袁克定、孙科、张伯驹、宋子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公子:袁克定、孙科、张伯驹、宋子文
导语:关于“民国四公子”,坊间流传各种版本,入选者有孙科(孙中山之子)、张学良(张作霖之子)、袁克定(袁世凯之子)、段宏业(段祺瑞之子)、张伯驹
关于“民国四公子”,坊间流传各种版本,入选者有孙科(孙中山之子)、张学良(张作霖之子)、袁克定(袁世凯之子)、段宏业(段祺瑞之子)、张伯驹(张镇芳之子)、卢筱嘉(卢永祥之子)、宋子文(宋嘉树之子)、张孝若(张謇之子)等,其中,论出身,或论公子派头,分量最足的,无疑应该是袁克定、孙科、张伯驹与宋子文
袁克定,最后一个想当皇帝的人
我一直相信,袁世凯一生精明,最后却因为逆天而动,复辟帝制,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他的大公子袁克定是居功至伟的。

被老袁一手请下皇帝宝座的溥仪后来在东北的种种作为都逃不掉一个“伪”字,那么算起来,袁克定,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有机会而又拚命要抓住机会想当皇帝的人了。

袁世凯曾经对他的铁杆部下冯国璋说过:“我绝不想当皇帝,当皇帝有什么好处?前清前明那些皇帝都是什么下场?他们的子女都是什么下场?我可不想给儿孙们留下杀身的隐患。

”作为老兄弟,老冯是信了老袁的这段话的,因此日后老袁自食其言,到底套上了不伦不类的龙袍,老冯就非常生气,明里不得不万岁几声,背地里在南京却没少拆老袁的台。

外有民军护国,内有老兄弟捣乱,老袁想不一命呜乎都难了。

那么当初老袁是不是有意骗老冯?这是一段公案。

老袁已死,死无对证,可就是老袁活着,也没法对证。

只是我一直想,也许老袁在和老冯说这些话的那一刻,内心是不乏真诚的,他倒不是对民主共和有多深多厚的感情,只是凭他的聪明,他不能不考虑历史的骂名。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四公子的政治情怀

民国四公子的政治情怀

我们现在许多人对官二代颇有怨言,以为这些人沦为纨绔子弟,不仅危害社会,而且殃及江山社稷。

只是从历史上看,并不是所有的官二代都没有出息,都是纨绔子弟,更多的达官贵人非常注意家庭教育,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很多,仅近代以来的成功范例就举不胜举,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他们的后代成才者多,败家者少。

即便是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虽以名士风流的形象相传至今,有“民国四公子”之一的称谓,但也不是一个纨绔子弟。

不仅袁克文不是,四公子中其他几位也不是,只是我们始终没有理解此公子非彼公子。

所谓“四公子”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

“战国四公子”的说法已隐约见于司马迁的《史记》。

到了东汉,随着清议逐渐成为读书人的一种时尚;特别是到了魏晋,随着门阀士族的出现,随着九品中正的施行,人物品鉴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类似于“四公子”这样的人物归类已越来越普遍,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以致后世中国还有什么明末四公子、清初四公子、民国四公子等说法。

公子或其他撮堆比较的说法显然隐含着一种褒贬,更多的时候似乎是褒奖多于贬低,是一种赞美。

只是后人不察,特别是1949年之后旧的世家大族被消失殆尽,新的世家大族又无法诞生,类似于四公子这样风流倜傥的人物再也见不到了,触目所及,不外乎“京城四少”这样的轻浮之徒或纨绔子弟,拿他们与四公子的风流韵事进行比较,真的是玷污了历代四公子的美名。

历代四公子的事迹我们不在这儿多说了,这里专说民国四公子。

民国四公子的说法分歧很大,根据一些朋友的归纳至少有四种不同说法:一指陈锦堂、袁克让、张伯钧、宋传兴组合;二指袁克文、溥侗、张伯驹、张学良组合;三指袁克文、卢小嘉、张伯驹、张学良组合;民国四公子的政治情怀笕马勇史苑杂谭149JIANGHUAIWENSHI四指孙科、张学良、段宏业、卢小嘉组合。

至于“后民国时代”的台湾,还有蒋孝武、陈履安、周一熹、连战组合;或钱复、陈履安、宋楚瑜、连战组合;或沈君山、钱复、陈履安、连战组合。

张伯驹作文五年级400字

张伯驹作文五年级400字

张伯驹作文五年级400字案例一:浮生百态,原相毕生,那爱恨、那痴缠终归是糊涂,只是不知那人,是痴不愿醒,还是醒已脱红尘。

痴是河南项城张伯驹。

翩翩公子,本是满足个人情致收藏字画,得知大批文物流失民间,继而被倒卖到国外。

他豪掷千金,万贯家财尽数挥去,陆续收得李白真迹、杜牧手卷、黄庭坚书法等十多卷珍品。

他说:如果流失海外,必成千古之恨。

”1941年,上海一场轰动一时的绑架案,差点令张伯驹丢掉了性命。

绑匪要求交出200万,妻子潘素束手无策:一时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看来只能卖字画了。

”多方斡旋后,潘素终于跟张伯驹见上一面,他已瘦得没了人形,却对潘素说:宁死魔窟,也不得变卖!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我珍藏的那批字画,就是我死了,你也要替我保护好!”1956年,他将平生所藏,尽数捐献国家,他知道这是文物永恒的唯一方式。

学界有称:张伯驹一个人的捐赠,就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至今日,这些捐赠依然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你瞧,那些个痴人,一生住在艺术与文化琉璃屋中,是痴,不愿醒,外面皆是姹紫嫣红与断壁残垣;亦是,醒,已脱红尘。

案例二: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名字相较于张学良、袁克文、溥侗等人来说,并不是那么被人所熟知,皆言公子世无双,“公子”这个词,自古以来便是家世、才华、吃喝雅玩与倜傥风流的一种代表。

民国时代的“公子”虽多,但可以称得上贵族的,却唯有张伯驹一人而已。

他的一生,富贵过,也潦倒过,春风得意过,也无家可归过,但无论是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张伯驹身上的那份宠辱不惊,都非常人所能比的。

张伯驹生在这样一个世家,张家显赫的家室给了他完美的成长环境,而那个时代的纷乱复杂,也让他走上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回顾张伯驹的一生,“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这份可以驾驭任何生活的淡定,绝非是常人可以有的。

章伯钧曾如此介绍张伯驹,“其实公子哥儿就是他的工作,要知道中国文化很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层里没有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有一副引起毛泽东重视的挽联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有一副引起毛泽东重视的挽联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有一副引起毛泽东重视的挽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

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

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

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扣人心弦、对仗工整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一个不很引人注目的角落里。

这是1972年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9时许,毛泽东同志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出现在追悼会上。

毛主席面对陈毅同志的遗像,默然肃立。

顷刻,他扫视着数以百计的花圈、挽联、挽幛。

倏忽间,老人家像发现了什么,他缓缓地走过去,伫立在一副挽联下,周总理和工作人员的脚步紧紧追上毛主席。

毛主席低声吟诵:“仗剑从云……遍树红旗。

”“中州张伯驹敬挽”,倍加赞赏地说:“这副挽联写得好啊!”老人家沉思了片刻,徐徐转过头来,向张茜同志问:“张伯驹呢,张伯驹来了没有?”“张伯驹没有来。

……追悼会不允许他参加。

他们夫妇俩从吉林回来,一没有落户,二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

”张茜的声音低沉。

毛主席转过身子,对周总理说:“你过问一下,尽快解决。

”这副引起毛泽东重视的挽联,此后几乎所有的报纸刊物竞相刊载,而且给予极高的评价。

1月6日,陈毅副总理与世长辞。

张茜同志特地派人通知了张伯驹夫妇。

得此噩耗,伯驹老人捶胸痛哭,仰天长啸。

他和着泪水书写了上面那副挽联,托人转交给张茜同志。

此后,这对老人他们日夜盼望着能够接到参加追悼会的通知。

然而,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没有可能的。

1月11日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以沉痛的声音播出了陈毅同志追悼会已于1月1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消息。

张伯驹这时才知道追悼会已经开过了。

知音永诀,连最后致哀的机会也被剥夺,他悲痛欲绝!潘素听到广播以后,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飘舞的雪花,匆匆上街,等了许久,终于买回一张《人民日报》。

张伯驹取过报纸,久久地凝视着陈毅同志的遗像,低声抽泣起来。

夫人见状,急忙上前把他扶到床上……陈毅同志的逝世,对张伯驹的打击是很沉重的。

张伯驹晚年命运悲惨原因:因“借画”与康生结怨

张伯驹晚年命运悲惨原因:因“借画”与康生结怨

张伯驹晚年命运悲惨原因:因“借画”与康生结怨核心提示:曹轶欧把邓颖超的话对康生一说,康生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表面上,他让人把画送了回去,心底里,却牢牢地记下了这笔账。

这件事,改变了张伯驹今后的命运,使他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更多的坎坷和不幸。

民国初年,人称大收藏家张伯驹、少帅张学良、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溥仪的族弟溥侗(红豆馆主)为北平城里的“四大公子”。

张伯驹曾不惜倾家荡产,置生死于度外,同形形色色的魑魅魍魉做过惊心动魄的争斗,展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威武不屈的宝贵品格。

解放以后,依然有人惦记着他,惦记着他手里的古董。

有一天,康生来到张伯驹家中,一番客套后,康生走到了大书架前,拿起一函线装的清版《宋元学案》,随意翻了翻说:“听人讲,你收藏了不少古画,可以看一看么?”张伯驹谦谦地说:“多少有一点,不过大都不在这里。

”张伯驹让妻子慧素从里间小书房中取了七八幅字画来。

这都是北平解放前夕买的,基本上是明清两朝画家的作品。

张伯驹把画全挂了起来。

康生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又戴上,凑近一幅明代画家戴进(字文进,号静庵)的山水画卷,眯着眼睛看了起来。

“这……是真迹么?”“是的。

”康生点点头,又看第二幅。

这一幅是明代画家吴伟(字士英、次翁,号鲁夫)的《江夏秋居图》。

吴伟于明弘治年间被皇帝赐“画状元”之印,名动一时,笔触恣肆,山水画的意境很独到。

康生看了,不住点头。

再下一幅是清代画家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人)的山水画,画面苍润而淡远,康生看得如醉如痴。

接下来是一幅任伯年的人物和一幅虚谷的山水画,康生看得更入神了,竟情不自禁地连声赞了起来。

张伯驹站在一边,心下甚是怀疑。

他不明白,这康生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几件东西,能不能借给我看一看。

内人伴竹(曹轶欧的笔名)也喜欢写写画画的,让她也欣赏欣赏。

”张伯驹自无不允,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慧素去找了个布兜,张伯驹则把画一一取下来,卷好,放进布袋里。

一晃几个月,康生那儿再没了一点儿消息。

民国“最后的贵族”张伯驹

民国“最后的贵族”张伯驹

民国“最后的贵族”张伯驹作者:朵渔张伯驹,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与红豆馆主溥侗、袁寒云、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

民初,曾游走于军人幕,投身金融业,后致力于写诗填词。

1949年后,更是担任了一大堆琴棋书画的理事、会长、委员、顾问之职。

京昆名票,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

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以求免灾。

这些文物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

(见章诒和《君子之交》)皆非俗物,实在是了得!章诒和在《君子之交》一文中记述了张伯驹一件好玩的事情。

解放后,好玩又好古的张伯驹看上了一幅古画,意欲得之,但出手人要价不菲。

而此时的张委员已非彼时的张公子,他虽担任了众多理事、委员之类的职务,但均系虚职,并无实惠。

夫妻两人的工资应付日常开支和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亦难维持,再想拿出钱来收藏古玩,似乎有些不自量力,败家子习气。

“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

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

最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

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好玩吧。

这才是大家族里出来的真正的玩主。

玩主是不管所玩的东西有用没用的,他也不管钱够不够。

一说钱,那就俗了。

在真正的玩主眼里,钱财以及与此有关的东西都应遭到鄙视。

如《奢侈与资本主义》的作者维尔纳•桑巴特所说,考虑金钱问题和平衡收支都被视为庸俗的事情,而将它们留给管家。

“在购物时考虑是否为自己的财力所能及,那是一种小店主作风”。

对真正的大家族来说,即使是那些遗老遗少们,也对“小店主作风”充满了鄙视和不齿。

当黎塞留元帅的孙子将黎塞留先前给他的一个装满钱的钱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他时,黎塞留元帅一把将它扔到了窗外。

说得讥诮点,张先生的行为算是一种高雅的爱好,人生的享受,贵族的格调,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为我们民族保留了不少好东西。

历史趣谈民国四公子大结局 四大公子究竟是哪四位?

历史趣谈民国四公子大结局 四大公子究竟是哪四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公子大结局四大公子究竟是哪四位?导语:在说“民国四公子”之前,让我们看看何谓“民国四公子”?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在说“民国四公子”之前,让我们看看何谓“民国四公子”?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

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1、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1898年生于河南项城人,中国第一大收藏家。

其父亲乃是曾任过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的张锦芳,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河南都督。

张镇芳是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表弟。

受到父亲的荫泽,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又与,京剧大师余叔岩、画家张大千、词人周汝昌等人结交,后成为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其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

2、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生于台安县桑林,亦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其父亲乃为东北王张作霖,长大成人后,张学良继承其父亲衣钵,特别是其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后制造“西安事变”,后被软禁半个多世纪。

2001年10月14日14时50分(夏威夷时间),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寿101岁。

张学良自诩"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

生活常识分享。

欧阳中石思师张伯驹:因字画得罪康生?

欧阳中石思师张伯驹:因字画得罪康生?

对张伯驹颇为了解的章怡和写道 : “ 有

是他与余叔岩合作,编写了一部 近代
,总结 京剧发展实践, 系统介绍京剧 依然故我” 。除年龄增长外,心情神态与居 人说, 收藏古董, 好f 以 留意和观赏月光, 古往 剧韵 十三 韵 ( 俗名十三辙 ) , 介绍阴阳平 上去人 住豪宅时 “ 并无差异” 。著名画家、“ 一代鬼 今来的月光。可如 收藏不再是个单纯的
余 的是,他始 终保持着 中国古典文化 所熏陶 尖是被一批卓越的文艺大 家、艺术精英及 情趣 相投的朋友。那时候 艺人很保守, 叔岩平生只收孟小东、 李少春等几个徒弟, 出来的博 雅通 脱、宁静 坦然。这一 点,令 其经典作品表现出来的……一个国家没有 众 多名人高士推崇 备至,是他 们心中难忘 精神高度 不行。如果一 个民族 对自己的文 且只教孟 小冬三出半戏、李少春 两出。但 在与张伯驹十多年的交往中, 他传授张整出 的风 景 线。 化没有神圣感,这个民族就 完了” 。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如履薄冰” 。 ,
以醇厚的韵味和典雅的风格享 誉当时。
9 2 8年,张伯驹与余叔岩 相识,此 后交往 “ 穷途不改 大家风” ,是对 张伯驹的确 冯骥才说,“ 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 1 除京剧之外, 他们在文物、 书画、 金石、 评。他 一生经历多次 “ 天崩地裂” ,经历诸 的峰 顶,就像 金字塔的塔 尖。它标志着一 频繁, 收藏等方 面也有共同爱好, 成为相互欣赏、 多个人 磨难,人生落差极 大,但难 能可贵 个国家的文化所达到的时代高度。这 个塔
如果张伯驹地下有知,必引冯骥 才为 的戏 就有四五十部。后来张伯驹成为余派 “ 黑户” ,没户口 ,没粮 票,没布票,靠亲友 知音。如果不是领 悟到这些,张伯驹就不 艺术传承的重要人物,李少 春等人都 曾向 接济度日 ,与当年豪门巨富的生活有天壤之 可能倾家荡产买古字画, “ 如性命一样地宝 他 学 艺。 张伯驹票友生涯中最得意的有三件事。 别。著 名学者、鉴赏 专家 王世襄多次去看 藏”它们, 并最终捐给了国家。 1 9 6 9 年到 1 9 7 2年,张伯驹是北京城的 望,却发现他 “ 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 若,

张伯驹

张伯驹

一、过去看权利,如今看身价。

时下流行的“身价”不是人的价值,而是策划、包装、套现后秀出来的人民币,尽管票面巨大、一路飙升,但未必与世界接轨。

就像满街都在玩创意刮地皮,可没见谁圈来洋人的洋钱。

戏子妆专家、专家扮戏子,信口开河,漫天要价,满口打假、人人不真。

千家万户嘻嘻TV,做梦四两拨千斤,等咸菜坛子变圣杯^……胡适是有历史眼光的北大校长,因“不屑于”,60年前就移民了。

季羡林晚年恍然胡适之圣明,自称“留德11年是最好的日子。

”问我:“西海梁漱溟的老宅打倒了吧?”“大金丝熊十力的故宅没收了吧?”后海南沿26号坐南朝北,是张伯驹故居。

去年路过还是老房子,能嗅出张伯驹的狷介气,仿佛我到过的菩提迦叶。

刚才出门散步,发现紫竹林后张宅翻建了,你倒是好好建啊。

整个一个驴粪蛋,粗针大马线的,原有的古朴内敛被夸耀成勾梁画栋,张狂如小人乍富。

张伯驹的寒门小院被包装成大观园的绣花枕头。

门前一个诺大的垃圾处理场,弥漫着酒吧街刺鼻的泔水味。

张伯驹字家骐,河南项城人,号丛碧、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是袁世凯表侄,曾在吴佩孚、张作霖麾下官至旅长。

后因厌恶内战,弃仕从商,任盐业银行常务董事时开始收藏书画。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劝张伯驹去台湾或美国定居。

张伯驹为保护文化古城,亲自驱车将两盆最大的腊梅送到傅作义府上,力劝停战。

从民国起,张伯驹就是不入流的人,和我爷爷一样,关门念佛,仍不得活。

谁让你不主旋律呢!张伯驹有两位太太,因志趣相迥,日久而味乏。

38岁在上海邂逅20岁的“潘妃”,惊为“天女”。

潘素,苏州人,稍识字,通丹青,擅弹琵琶,在上海西藏-汕头路“张帜迎客”,号称“潘妃”。

张伯驹见到“潘妃”才情大发,提笔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从此双双坠入爱河。

当时“潘妃”已与国民政府一中将谈婚论嫁。

遇张伯驹一见钟情、心有灵犀后私奔北京。

1935年,39岁的张伯驹,纳小自己18岁的潘素为妾,从此相濡以沫,把“苏杭第一美女”熏染成帝京著名画家。

“民国四公子的风雨人生路

“民国四公子的风雨人生路

“民国四公子的风雨人生路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把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称为“四大公子”,此即后世所说的“民国四公子”。

他们分别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

他们均出身豪门世家,但结局命运却迥然不同,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走过了各自的风雨人生路。

红豆馆主溥侗溥侗是清末赫赫有名的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欣的孙子,字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因排行老五,故人称“侗五爷”。

溥侗自小酷爱昆曲和京剧,由于他文化素养深厚,且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故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规定情景都有深刻的领悟,对各种不同的角色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

溥侗曾一人在京剧《群英会》中饰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且都技艺精妙出神入化,在当时曾引起轰动。

由于溥侗博学多才,艺兼文武,昆乱兼擅,所以在梨园行里一提起“侗五爷”来无人不服,前来拜师学艺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说当时的名角言菊朋、李万春等人都曾以师事之。

1930年清华大学聘请他到校担任曲学导师,与此同时他还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等处教授昆曲,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对于溥侗在昆曲、京剧艺术上的突出贡献,著名剧作家、程砚秋之师罗瘿公在其《菊部丛谈》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厚斋色色精到,音乐之外,词翰、绘事、鉴赏,无不精能。

兼盖有唐庄宗、李后主之长,又非其他天潢所能企及耳。

”1950年6月,溥侗在上海病故,享年73岁。

他的生前弟子、曲界好友及文艺界人士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

溥侗的忘年之交、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闻讯冒雨赶来吊唁,此时棺椁已上盖,经梅兰芳的恳切请求,其家人开棺这让两位老友见了最后一面。

根据溥侗的遗嘱,他的后人将他葬在了昆曲的发源地——苏州灵岩山,一代戏曲奇才与他衷爱的戏曲艺术长眠在了一处。

风流才子袁克文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1890年7月生于朝鲜汉城,其母是朝鲜贵族之女,因袁世凯长妾沈氏无出,袁克文刚一出生便被沈氏抱养。

历史趣谈:战国四公子VS民国四公子:谁才是真公子?

历史趣谈:战国四公子VS民国四公子:谁才是真公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战国四公子VS民国四公子:谁才是真公子?
导语:有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而中国的两大历史乱世战国和民国,不仅出了不少英雄豪杰,还出了不少独具个人魅力的贵族名流。

他们风流倜傥、踏
有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而中国的两大历史乱世战国和民国,不仅出了不少英雄豪杰,还出了不少独具个人魅力的贵族名流。

他们风流倜傥、踏遍群芳、挥土如金、妒恶如仇,虽不拘小节,但往往又在民族大义、国家危亡之际能挺身而出,成为时局的拯救者。

对这群人,后世尊称他们为公子,即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

那么问题来了,战国四公子和民国四公子,谁才是引领时代潮流真公子呢?恐怕这个话题要引起两大阵营粉丝的大争鸣了,口说无凭,在此综合一些数据,供大家参考评判断,战国四公子和民国四公子,谁更牛一些。

一、拼爹值
公子之所以能称为公子,说白了,你得有个好爹,没好爹称什么公子,你看马云多有钱、多“帅”、多有才,有人称他公子吗?国民老公王思聪那样的才能称之为公子,同理,无论战国四公子还是民国四公子,能称公子共同的一大特点都是有个好爹,那我们就先来给他们拼拼爹,看两大阵营谁的爹更牛。

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平原君二公子的爹都是魏赵二国国君(魏昭王、赵武灵王);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四公子中春申君黄歇出身最差,说是黄国贵族后代(当时黄国早被楚国灭了三百多年了),算是靠个人奋斗起的家,是八大公子中的异类。

民国四公子中,袁克文他爹是大总统袁世凯;张学良他爹是东北王张作霖;张伯驹他爹是大总统袁世凯的表弟张镇芳,官至河南都督;溥侗他
生活常识分享。

潘素和张伯驹情比金坚的爱情传奇

潘素和张伯驹情比金坚的爱情传奇

潘素和张伯驹情比金坚的爱情传奇作者:李虹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07期潘妃与“民国公子”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被称为“神童”。

与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潘素1915年生于苏州,是清朝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原名潘妃。

因父亲潘智合是个纨绔子弟,家道中落,潘素被迫到上海的青楼操琴挣钱。

在遇到潘素时,张伯驹家中已有三位太太,他时任盐业银行总稽核,一年要到上海分行查账两次。

他的好友孙曜东回忆说:“他整日埋头于书画收藏和京剧、诗词,来上海也就是玩玩。

既然来玩,也时而走走‘花界’,结果就撞上了潘妃,双双坠入爱河。

”不久,张伯驹就带着潘素回到了蘇州,在那里迎娶了这位朝思暮想的美人。

夫唱妇随护国宝婚后,在张伯驹的大力栽培下,潘素的绘画技艺得以展现,作家董桥在《故事》一书中这样写道:“潘素画艺大进,张大千赞叹‘神韵高古,直逼唐人’。

解放后,北京官方曾将她的山水画当作礼品赠送给撒切尔、老布什等外国元首。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生活往往不会长久。

为了让国宝不至于流失海外,张伯驹几乎倾尽所有,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连家人都觉得他是“败家子”,可是潘素对他不离不弃,始终坚定地支持丈夫的一切决定。

上世纪30年代,潘素为支持丈夫购买恭亲王府的稀世珍品——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心爱的细软首饰,凑足4万银元买下了这副传世墨宝。

后来,一位外商企图以30万银元的巨资购买,被潘素婉拒,而范仲淹手书《道服赞》,也是夫妻二人以110两黄金购得。

1946年,为了不使国宝——隋朝展子虔的一幅青绿山水画《游春图》被贩至海外,张伯驹和潘素将名下的房产(曾是李莲英的旧居)卖给了辅仁大学,换成了220两黄金,潘素又变卖了首饰。

凑成240两黄金将其买下收藏。

张伯驹一掷千金收藏文物的名声也为他带来了灾祸。

1941年,上海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绑架案,绑架的对象就是张伯驹,一个汪精卫手下的师长放出话来,潘素如果不拿出300万赎金。

张伯驹个人资料_张伯驹简历、照片

张伯驹个人资料_张伯驹简历、照片

张伯驹一代名士张伯驹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戏曲和书法。

今天的人们对西晋陆机手书的《平复帖》和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游春图》应该并不陌生。

前者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后者距今也有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今天的人们,知道张伯驹其人的,似乎并不多。

而张伯驹恰恰是《平复帖》和《游春图》的最后私人藏家。

为购置《游春图》,身为豪门巨富的他债台高筑;即便身被绑架仍言“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的他,一生醉心于收藏字画名迹,最终却毅然将终生所藏国宝无偿捐赠国家。

张伯驹(1898年—1982年),字家骐,号丛碧,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

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刘海粟曾说:“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

堪称京华老学士、艺苑真学人。

”《一代名士张伯驹》正是从这“四条河流”探究传主的不平凡经历。

张伯驹自30岁起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后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张伯驹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

经过他珍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潘素夫妇保藏文物珍品,但并不把收藏视为一己私有,而是出于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

正因为如此,故宫博物院才有了《平复帖》、《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镇院之宝。

张伯驹痴迷京剧,造诣超群。

1937年张伯驹40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

他饰孔明、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陈香雪饰司马懿、钱宝森饰张郃、慈瑞泉、王福山饰二老军带报子。

张伯驹:是真名士自风流

张伯驹:是真名士自风流

张伯驹:是真名士自风流作者:幽篁弹筝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7期《红楼梦》“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史湘云曾说“是真名士自风流”。

这句话意指真正高雅之人,不用装扮做作,举手投足间就会显露出超凡脱俗的品味。

而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大家,便配得上这句话。

他看似富可敌国,实际却常捉襟见肘;他贱卖豪宅,一掷千金,换回的却仅仅是寻常人眼中“饥不能食寒不可衣”的一幅古画。

在繁华时,他醉心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自得其乐;在落魄时,他却也能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度日,不改本真,笑如春风。

他就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的收藏第一大家——张伯驹。

不爱富贵爱文艺张伯驹如果生活在现代,不仅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而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可不简单,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又有袁世凯内弟这一光环笼罩,事业上也风生水起,创办了中国盐业银行并担任董事长。

谁不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够后继有人呢?可偏偏“有心栽花花不开”,张伯驹天生就不是这块料,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家族企业,在他看来都是过眼云烟。

有人会说,好好的董事长继承人他不稀罕,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他也不屑,那他究竟在意什么呢?他最爱的就是一切跟文艺有关的事物——他爱阅读:家藏的古典文史书成了他的世外桃源,咀嚼书香所带来的欢欣抵得过金银布帛;他爱雅集:三五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吟诗作画,歌咏畅谈,好不快活;他爱国粹京剧:有板有眼的唱词,粉墨登场的酣畅淋漓,令他欲罢不能;他爱收藏:一幅画、一幅书法,在别人看来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玩物,而在他眼里却是值得倾尽所有的瑰宝。

尽管优越的家境允许他无忧无虑地去做一个文艺男青年,可张伯驹的父母心里还是默默地焦虑和不安,因为父母总会有老去死去的那天,偌大的一个企业,怎么能放心交给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孩子手中啊!可是无论怎样的焦虑和劝说,张伯驹都沿着自己的喜好活着,不抵抗也不迎合,优哉游哉。

在张伯驹父亲临终的那一刻,这位老人仍旧不放心自己的儿子,他颤颤巍巍地握着张伯驹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你要支撑起这个家,照顾好你的母亲啊!”张伯驹含泪应允,然而面对父亲死后留下的丰厚家业,他仍提不起兴趣,后在母亲百般劝说下才勉强担任董事长兼总稽核之职。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传奇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传奇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传奇作者:殷晓章来源:《档案天地》2012年第01期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不但是集收藏家、书法家、诗词家、戏剧家为一身的奇才,还是一位爱国人士,为了不让国宝《游春图》流落海外,他不惜倾家荡产将其买下。

解放后,他将118件国宝捐给国家。

至今,张伯驹在海内外的影响依然很大,张伯驹的出生地河南省周口市,已经成为全国四大书画收藏品集散地之一。

不恋仕途酷好书画在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的小学院内,坐落着一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见证了一个官宦之家的繁华和落寞。

2009年底,周口市文物普查队考察后认定,这是民国年间张伯驹家的一个中药铺,张伯驹曾在此闲居。

提起张伯驹,人们往往把他想成是一个公子哥,也难怪,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3月14日生于项城老城乡阎楼村。

因其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便过继给张镇芳。

张镇芳是袁世凯表弟,清光绪进士。

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等职。

辛亥革命后,清廷退位,张镇芳成了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

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十分动荡,原本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安阳。

袁世凯失意之初,张镇芳资助他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人的交情更深一步。

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

随后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他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掌握河南军政大权。

后来,张镇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家人希望张伯驹进入仕途或者经商,但张伯驹却偏偏酷爱书画。

张伯驹在项城市度过了他的童年后,先后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河南陆军小学。

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

毕业后,先后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盐业银行常务董事和经理、秦陇实业公司经理等职。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

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

民国四公子分别是哪四位

民国四公子分别是哪四位

民国四公子分别是哪四位民国四公子(或近代四公子)指民国时期四位有名的世家子弟,关于四人的身份说法不一,那民国四公子到底是哪四位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民国四公子,希望能帮到你。

民国四公子的简介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

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一、中国第一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

据有关资料介绍,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利而被免职。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作为筹划者之一,组织更变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任该会副会长和登基大典筹备处副处长。

张伯驹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二、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

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以武勇于乱世之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大军阀。

少帅数度挥兵入关,两次直奉大战成名。

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后,少帅统领东北,同苏军打了一大仗,又顶住日本人的压力,“改旗易帜”。

为保存实力、避免被日军挑起事端而“不抵抗”撤离东北,“九·一八”之后同杨虎城将军“兵谏”,被蒋关了大半生,2001年以101高寿去世于夏威夷檀香山。

张学良为当时花花公子之魁首,鸦片、可卡因、女明星无所不好。

三、红豆馆主--溥侗(1871-1952)爱新觉罗·溥侗是溥仪的族兄,字后斋(一作厚斋),号西园。

因排行老五,内外行尊称其为"侗五爷"而不呼其名。

溥侗从小酷爱昆曲与京剧,因是清室宗亲,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触一些当时的京昆著名艺人,再加本人悉心钻研,刻苦练功,遍访名师,终于达到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化境。

父亲张伯驹_成长故事

父亲张伯驹_成长故事

父亲张伯驹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却少有纨绔之气;他曾投身军界,却因政局黑暗而回归文人之身;他被母亲视作十足的“败家子”,却被同人誉为“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他把毕生心血倾注于保护中华文明、中国艺术之中,却在动乱年代被屡屡错待。

决然脱下军装父亲原名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等,河南项城人,出生于贵胄豪富之家。

我爷爷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姑表兄弟,父亲的姑母嫁给了袁世凯的弟弟袁世昌,因为爷爷在家中排行老五,袁世凯的儿子们称我爷爷为“五舅”。

父亲青年时,国内革命浪潮汹涌澎湃。

1913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爷爷张镇芳升任河南都督。

第二年,袁世凯做出一项重大举措——创立培养军官的陆军混成模范团。

父亲那年刚16岁,不符合模范团的选材标准,但在爷爷的安排下,他破格进入了模范团的骑科,并由此进入军界,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

此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接着军阀混战,政坛风云变幻。

父亲眼见政治黑暗,又目睹爷爷的官场沉浮,叹道:“内战军人,殊非光荣!”便决然脱下军装。

奶奶眼里十足的“败家子”父亲退出军界,回到家里,奶奶十分不满,絮絮叨叨地骂他没出息,要他进入金融界。

父亲一度十分困惑、苦闷,终日无言。

那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他读《老子》《墨子》,兴味十足。

1927年,父亲正值而立之际。

一次,他去爷爷任职的北京西河沿的盐业银行,半途拐到了琉璃厂,在出售古玩字画的小摊旁边溜达。

一件康熙皇帝的御笔书法作品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上面的四个大字“丛碧山房”写得结构严谨、气势恢宏。

虽然此时父亲对收藏尚未入门,但由于旧学根底深厚,眼力已然不俗。

他没费思量就以1000块大洋将其买了下来。

回去后,父亲愈看愈爱,遂将自己的表字改为“丛碧”,并把弓弦胡同的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

这是他收藏生涯的开始。

从此,父亲为了收藏文物,大把地花钱。

父亲说过:“我30岁开始学书法,30岁开始学诗词,30岁开始收藏名家书画,31岁开始学京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晚年落魄,一无粮票,二无户口
2014-11-25 09:40:38
张伯驹:生于官宦世家,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溥仪的族弟溥侗被人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张伯驹一生捐献的国宝,在当时便有人估计已高达亿元之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何止这个数目,他的大儒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下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口述”栏目结集《走出历史的烟尘》。

《走出历史的烟尘》,点击即可购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张伯驹将国宝献于国家后的第二年,他就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陈毅知道我父亲打成…右派‟后,有一次要请我父亲吃饭,陈老总说像你这样一个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捐给国家的人,还能是…右派‟吗,我想不出,我向你道歉。

”20年后,教育家刘海粟也向张伯驹问及被打成…右派‟后有何感想。

张伯驹则坦诚回答:“此事太出我意料……不过我告诉自己,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给我一顶帽子呢?”
在建国初的一次文物展览会上,陈毅与张伯驹一见如故。

1962年,经陈毅介绍,张伯驹夫妇来到长春,张伯驹出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

四年后,张伯驹将自己所剩的书画收藏共计30多件又捐献给吉林博物馆。

其中一幅是宋代杨婕妤
的《百花图》,被认为是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

张伯驹曾经这样表达过:“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

”但这样一件被他视为最后的精神慰藉的作品,最
终也捐了出去。

但张伯驹的命运继续向下滑落。

1967年,张伯驹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隔离审查了八个月后,被迫从吉林省博物馆退职,送往吉林舒兰县插队。

但公社拒绝收下这个已经快70岁、不会劳动还要靠公社养着的老头。

在一个雪天里,被拒绝落户的张伯驹夫妇离开舒兰,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原来的地方已经被别人占上了,只留了一间,就是一间十平方米的屋子,一间里头大概分了两间,外头放了一个桌子,父亲在那整天写什么,里头屋子用来睡觉。


曾经拥有稀世宝物的张伯驹,一下子成了生活无着的落魄老头。

一无粮票,二无户口的张伯驹老两口,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勉强过了一年多。

楼宇栋说,张家生活好时,曾有大大小小十位管家,负责中餐、西餐的四位大厨,但这样的生活落差好像并没有让张伯驹有多大困扰,“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三年,我曾几次去看望他。

除了年龄增长,他的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

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王世襄回忆。

忆及父亲,女儿张传綵还是不免酸楚:一辈子手不经钱的张伯驹那时也学会带点零钱,出门为家里买点零用品,“即便那样,也从来没听他抱怨过什么”。

像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张伯驹的命运也因一个偶然之机而突然转变。

1972
年,患难之交陈毅逝世。

悲痛的张伯驹要求前去吊唁,但由于他的政治身份,最终不能如愿。

他挥泪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被悬挂在灵堂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的挽联,突然被穿着睡衣、临时赶来参加追悼会的毛泽东捕捉到了。

他连声说写得好,询问陈毅夫人张茜,撰联者为
何人。

张茜趁机将张伯驹的近况告诉了毛泽东。

毛泽东马上交代让周恩来总理解决此事。

于是,“黑”了3年的张伯驹才正式落户口于北京。

待1978年平反,张伯驹已是位八旬老人了。

而80岁以后,是张伯驹一生最忙
的时候。

他频频参加各种戏曲、诗词、书画研讨会,想为他挚爱的中华文化尽最后一点力量。

但留给他的时间并不算很长。

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因级别不够不能住双人病房或单人病房,张伯驹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不时有重病号抬进来,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绪不安的老人闹着要回家。

2月26日,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刚刚离开人世。

1995年5月黄永玉先生出版画册,其中有一幅《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198 2年初,黄永玉携妻儿在莫斯科餐厅吃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
坐于小偏桌旁。

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王世襄也感慨:实在使人难以想象,曾用现大
洋四万块购买《平复帖》、黄金22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6年将八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的张伯驹先生、夫人竟一贫到如此地步。

他十分赞颂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张伯驹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这是张伯驹一生遵循的收藏信念,他也用自己传奇的一
生实践了这个诺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