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

其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热点。

文章对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问题;对策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

近几年在课程教学中出现许多现象和问题,迫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改革,总结,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教育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新生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课程认识不一
由于受地域、经济、师资、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中小学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普遍来说,东部沿海好于中西部,城市好于农村。

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在本科院校由于生源素质相对较高还不是太明显。

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其生源总体水平自然不可同本科院校相比,所以学生基础明显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由于学生的起点不一,老师一般是按步就班地从最简单的知识讲授。

而对于有些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来说,这些知识可能早已熟悉,时间一长他们便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

随着教学的深入,内容越来越枯燥,兴趣的丧失可能最终会使学生彻底放弃学习。

许多高职高专的学生都有种看似简单,但又有种无处入手的感觉。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在高中阶段升学压力的存在,许多学生、老师、甚至是学校都认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副课,这种思想往往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忽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自然不足为奇。

(2)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问题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变化着。

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现阶段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不可谓不多,众多的版本足让人眼花缭乱。

可是真正适应教学实际需要的往往是少之又少。

往往是一本教材编写的时候是最新技术,但出版时已经落伍,应用教学时已经沦为过时的内容。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大而全,知识冗余繁杂,片面强调理论,忽视
实践的弊端。

各个专业均是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不考虑专业特色,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材只是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缩减,根本不能体现高职高专的淡化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等特色。

(3)教学主体客体颠倒,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受自身发展的制约,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未能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

相当多教师的思想仍停留在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上,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主体客体颠倒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

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老师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给学生予以辅导。

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灌输知识点,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又没有切身的体会,往往造成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演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看着。

其结果是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感到厌倦;教师演示的操作,学生往往眼高手低。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4)高职高专院校任课教师上机实验辅导工作难度加大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基于这一点,上机实践则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众所周知,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不少高校合班上课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

普遍来说,一个教师要负责几十个学生的辅导工作,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上机课一个教师带百号人的情况。

由于任课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生予以有效的指导,直接影响了上机实验课的效果。

许多本科院校为了保证实验课的质量通常配备了专门的上机辅导老师协助任课教师开展辅导。

但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局限于学校规模、师资、财力不可能效仿本科院校的做法。

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任课教师在承担课堂教学的同时又得辅导学生上机实践。

对此,许多计算机教师往往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5)课程考评方法仍不完善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缺乏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

这门课程通常也被列为考查科目。

在考核过程中仅仅是按照惯例总评成绩=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

至于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平时成绩的评定办法,很多教师采取的标准是片面的。

考试的形式有的采用笔试,有的采用机试,考试的内容往往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至于平时成绩则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学生的最终成绩自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1)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根据学生基础因材施教
首先应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课程。

其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工具。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将来不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但也应当懂得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树立良好的”计算机意识”是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前提。

对于学生入学基础不一,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基础因材施教。

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打破专业、班级的局限,采用入学摸底考试的方式,按照成绩或能力的高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被编入不同班级。

如果统一编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任课教师还可以在任课班级内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划分层次小组。

这样在照顾到基础差的小组同时,教师还可以单独对基础好的小组做到重点辅导。

(2)追踪时代信息,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不依赖教材
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展迅猛,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最新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就已经打了折扣。

许多本科院校在这方面已经作了积极的尝试,比如:自编教材教辅资料,开展大范围的教学学术交流等等。

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限于办学规模,师资,财力等诸多因素没有办法向本科院校看齐。

私以为,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专业的特色,尽量选择较新知识的教材,尽力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另外,教学内容也不必拘泥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做到对教材内容有取有舍。

对于那些冗余的知识,要敢于舍弃,不要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包袱。

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前沿信息来进行补充教学,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掌握最新的软件技术。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与学生沟通,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加强在专业中的应用。

这样一来,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自然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3)案例教学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