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和谐相处》导学案
第12课《和谐相处》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证据。
2、能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应该如何做到和谐相处,并领悟和谐相处的意义。
3、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并想办法表现出来4、在辩论过程中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
三、课时安排:建议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建议:1、活动一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针对“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吗?”展开辩论,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可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经过辩论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想法,要鼓励学生把新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
2、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图片上的例子,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以让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方案的设计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最终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去宣传。
五、反思《和谐相处》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为自己的观点多渠道收集证据。
2、能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应该如何做到和谐相处3、保护自然,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4、发挥想象,设计未来的城市。
学习重点:设制计作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宣传方案。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学习难点:发挥想象,设计未来的城市。
课前准备:搜集辩论会材料,搜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
学习过程:活动一:大树和道路阅读教材45页的两则消息,你认为为了一棵大树,花费那么多钱值得吗?针对这个话题完成(1)(2)小题。
(课上要针对不同观点开辩论会,要认真准备吆!)(1)你的观点是什么?(花这么多钱值不值),为什么支持这个观点?(2)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你搜集了哪些资料?活动二:它们需要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于是就行动起来了,看课本46页,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我们能做到的还有哪些?把自己课下搜集的事例记录下来课上交流活动三: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课本47页,同学们搜集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破坏环境的事例,并针对事例设计了自己的宣传方案,相信你也不甘落后吧,那就赶快行动起来,针对自己身边的事例,也来设计一些宣传方案吧!(提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考虑: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到哪里去宣传;用什么方式去宣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 我有一个梦想 导学案
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1.了解作者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梦想”的内在含义。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和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文采斐然、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本文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集会上发表的演讲。
“一个梦想”蕴含了作者奔涌的激情和崇高的理想。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基于不满于美国的现实,不满于黑人痛苦的生活处境的情感上的;“我”也是“我们”,“我有一个梦想”表达了黑人群众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1.出身黑人家庭的神学博士。
马丁·路德·金(1929—1968),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亚特兰大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
当时的美国黑人在国内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社会上都受到歧视和压迫,面对丑恶的现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社会平等与正义立志做一名牧师,并于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
2.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领袖,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
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
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
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3.黑人民权运动的殉道者。
1968年4月4日,他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
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以每年一月的第三个礼拜一为纪念马丁·路德·金的法定假日。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知识链接】1、马丁•路德•金(1929—1968)神学博士,牧师,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
1964年通过的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
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
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
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背景简介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
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
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
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
”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
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
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
必修二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从而得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外国文化影响的产物的结论。
【考试大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大众传媒的发展【知识梳理】一、断发易服1.服饰变革(1)变化的表现①民间的服饰变革: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和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②清朝晚期官服、军服的改革:民间服饰变革推动官定服饰制度变革,清政府被迫对传统的军服改革。
③民国时期: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
中西合璧的和出现。
(2)变化的原因:①西方服饰传入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
③政府政策的调整。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剪辫①清政府: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法令;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2)不缠足运动①清政府的努力: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多次下令。
②维新派的推动:在西方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
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了并不断推广,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3)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完成时间较晚。
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二、报刊与电影—大众传媒1.读报刊①世纪初,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刊用大量篇幅报道时局和战况,一时报纸成为抢手货。
民众开始有。
③1872年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④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⑤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⑥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内容。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物理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
预习案【知识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图文解读】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所有这些转变的前提是解放思想。
这实际是否定了以前僵化的指导思想和“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方针,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指导今后的行动,因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背景经济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 停滞 状态 思想 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为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倾错误方针 (2)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 今后的工作要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 改革开放 和开辟中国特殊社会主义 的起点了指导思想。
【思维点拨】历史上的四次重大转折会议:八七会议(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胜利;遵义会议(1935年)----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
近代史上三次历史转折:辛亥革命---推翻清统建立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双半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2课 星星之火 导学案 答案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等基础知识。
2、认识到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贡献,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学习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自主预习】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党实行“赶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2、概况:①时间:1927年8月1日②地点:南昌③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
④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受挫分兵。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1、秋收起义①时间:1927年9月②地点:湘赣边界③领导人:工农革命军④转折:受挫后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⑤结果: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①时间: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意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
【合作交流】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P54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时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P55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
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巩固练习】1、毛泽东之所以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是因为()①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群众基础较好③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④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给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A.必须进行武装斗争B.必须与国民党决裂C.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D.必须夺取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权3、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建立()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4、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事件是()A.秋收起义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井冈山会师5、井冈山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必修2专题四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4.认识
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具体表现在:
A、山东省和安徽省B、安徽省和四川省
C、四川省和山东省D、安徽省和江苏省
3、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史上,每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 据”的道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位领导人在农村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7、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word导学案
12《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争主张。
2.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3.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4.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知识链接】1、1963年8月28日,金率领25万黑人在华盛顿特区林肯纪念堂前召开集会,要求政府给予黑人自由平等权利。
金在集会上即兴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说。
随后在全美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爆发了黑人民权运动。
他主张以怨报德,以爱报恨。
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
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
”2、林肯·A(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
当选为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
战争初期,曾竭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协调,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内战结束时,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
3、阅读课后附文,课堂上交流你对金和2001年美国人权纪录的了解。
【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词语。
祈祷..()枷.锁()萎.缩()缔.造者()..()镣铐履.行()戳.子()侈.谈()拯.救()磐.石()心急如焚.()崭.新()蜕.变()赎.罪()匿.迹()骇.人听闻():息息相关:气壮山河:义愤填膺.():安之若素:大失所望:公之于众:侈谈:蜕变:无济于事:摇摇欲坠:真谛.():不言而喻:手足之情:崇山峻岭:2、你能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改正吗?不求深解骇人听闻穿流不息酣畅淋漓义愤填鹰循序渐近持之以恒沧海一粟走头无路安之若素3、通读这篇演讲辞,查阅资料和结合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一流】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及答案)
《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揣摩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情色彩,体会演讲词思想性与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献身精神。
【学习重点】揣摩语段,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学习难点】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对非暴力抵抗主义的认识预习检测:戊.()戌.()叱咤.()莅.()临迥.()异精悍.()激亢.()箜.()篌.()酣.()畅蓟.()北二、作者、背景简介1、背景简介自从16世纪中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便开始了他们漫长而苦难的奴隶生涯。
南北战争后,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他们才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但一百多年后,种族歧视和压迫仍十分严重。
美国黑人仍挣扎在社会底层,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的边缘,遭受虐待殴打,无法享有白人同等的人格和活动自由。
2、作者简介: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他用华盛顿坚毅的品格,用林肯伟大的人性,作耶稣救赎的善良,用莎士比亚超凡的才情,呼唤自由风,开拓平等路。
他诅咒现实,抨击时弊,为民请命,四处奔走。
他三次被捕而不改信念,终日辛劳而不知疲倦,他曾号召5万黑人展开过公汽运动,他曾率25万黑人向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他曾把诺贝尔和平奖献给了自由运动……正当他殚精竭虑为实现他伟大的梦想而奔走呼号的时候,1968年4月4日下午,一颗罪恶的子弹夺去了他伟大的生命……1986年起,美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三、整体感知内容、把握演讲特点。
1、梦想是什么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掀起了如此狂热的浪潮,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2、美国的现实是什么①马丁说他的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那么美国的梦想是什么呢?马丁为什么不提“民主”而提“正义”呢?②马丁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③但如果美国总统和白人集团准备着即刻改变这一现实,马丁还会有这段闻一多式的演讲吗?3、怎样实现梦想①马丁•路德•金炽热的梦想也是深深扎根于每一位黑人心中的,马丁•路德•金主张怎样的斗争方式?②那么,马丁要用什么方式来实现他的梦想呢?③马丁用什么方法营造了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这种气势,他用这种气势传达了怎样的心声呢?4、以上我们分析了三个问题。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1)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点】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教学难点】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基础知识】一、交通的发展1.原始交通:交通工具:2.交通路线的变化:(1)人工道路的铺设①蒸汽机车的发明②铁路铺设③影响:④近代中国的铁路修建(3)运河的开凿《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②两大运河的开凿让海上交通更加便捷③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另一个影响是轮船动力装置: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二、交通的影响1.国家发展:2.城市发展3.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C.政府措施推进了交通近代化D.中国铁路事业赶上欧洲5.《世界遗产名录》认定某运河录入的理由是:为实现领土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而修建的第一个主要高程运河。
该运河是()A.米迪运河B.通海运河C.伊利运河D.巴拿马运河6.19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筑铁路是振兴民族经济,与外商争利的重要手段,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对铁路也从刚开始的拒办转为筹办。
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A.京张铁路B.淞沪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7.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七八十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
据此推测,运费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工业革命后轮船载重力提高B.石油的运用提高了运输速度C.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D.铁路运输的竞争使运费下降8.秦代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
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
高中数学必修二导学案1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周峻民学习目标.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掌握斜率公式,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一、夯实基础基础梳理.直线的倾斜角()定义:当直线与轴相交时,我们取轴作为基准,轴与直线方向之后所成的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倾斜角的范围为..直线的斜率()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的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即,倾斜角是的直线斜率不存在.()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其斜率分别是,,有.特别地,当时,、都垂直于轴,.当两直线斜率都不存在且不重合时,它们都垂直于轴,与的倾斜角都是,故..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其斜率分别是,,有.注意:().()两条直线中,一条斜率不存在,同时另一条斜率等于零,则两条直线垂直.这样,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的条件就可叙述为:或一条斜率不存在,同时另一条斜率等于零.基础达标.若过点和的直线的斜率为,则的值为()...或.或.若,,三点共线,则的值为().....在下列叙述中:①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它的斜率为;②若直线斜率,则它的倾斜角为;③若(,)、(,),则直线的倾斜角为;④若直线过点,且它的倾斜角为,则这直线必过(,)点;⑤若直线斜率为,则这条直线必过(,)与(,)两点.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是..已知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则直线的倾斜角为..()已知△中,两顶点、的坐标为、,、分别是、的中点,求直线的斜率.()已知,求证:四边形为矩形.二、学习指引自主探究.什么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关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它的斜率就越大()平行于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两直线的倾斜角相等,它们的斜率也相等()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它们的倾斜角也相等()直线斜率的范围是.倾斜角与斜率的变化规律打开《几何画板》,过定点作一条平行于轴的直线,度量其斜率,并将该直线绕定点按逆时针旋转,倾斜角从增大到.当时,随着增大,斜率(填“增大”“减小”),其范围是.当时,随着增大,斜率(填“增大”“减小”),其范围是..对于“”,要从左边推出右边即“”,前提是两直线要从右边推出左边即“”,前提是两直线.案例分析.下列三点能构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为().....【解析】、、选项中三点均共线,不能组成三角形.选项中三点不共线,故可以组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选.。
必修二第十二课导学案答案
必修二第十二课导学案答案1. 选择题1. 下列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抱朴素天”的道德规范的是()。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B.言而有信,行而忠正C.把一切畏惧神祇者视为小人D.严格要求、优待满足忠实的下属【答案】 D2.关于封建社会审美价值观,不符合的是()。
A.旗袂鼓旌产生草原雄风的群体审美B.象征着神圣权威的红旗引领和推进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审美C.宋代绘事加以政治象征以提高艺术品位的审美D.成吉思汗云儿消灯,阐释神秘和朦胧审美【答案】 D3.中国古代文化优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的“东方意识”是指()。
A.儒学传统和佛教思想的特点B.多元宇宙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C.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D.哲学思想和道家文化【答案】 A4.政治生态观是()。
A.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要义B.社会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C.政治思想的重大突破D.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的表现形态【答案】 A5.政治生态观的内涵是()。
A.多元宇宙观,生活情趣B.佛教所讲解脱的根本精神C.企求人生稳定长久幸福的美好愿望D.重难以确知之东西,梦幻幽冥之事军事【答案】 C2. 判断题1.中国封建社会关于人生境界和生活乐趣的总体价值趋势,是对人生绝望和悲伤的。
()【答案】错2.中国封建时期中国人的道德规范,以神圣权威为统治中心而衍生出的是伦理秩序。
()【答案】对3.中国封建时期形成了人类治国理政的深沉印迹,这是对政治兴衰的看法中凝结出来的()。
【答案】错4.中国封建时期人们发展社会制约规则的本质到底代表了什么的兴盛理论()。
【答案】错5.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转变的变异性是社会制约与规则演化变化的内在规律()。
【答案】对3. 简答题1.简要叙述中国古代社会铜子的政治与文化并存形态。
答:中国古代社会铜子的政治与文化并存形态主要表现在政治金字塔内等级关系清晰,并且在政治层次,特定的文化地位是对其根本特征以及其他重要性的体现。
这种这种等级关系清晰,在形定性能力,政治条件,权威观念,政治土著化的实现上表现得较为直接,反映社会汇聚,体现文化组织基本。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12课
淮阳县第一中学学习的艺术之历史学案组名:姓名:日期:编制:连翠独立、自主、自学促能力形成;团结、协作、展示让魅力飞扬第十二课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旧知链接]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贫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学习目标]本节重点:新旧中国人民生活的比较本节难点:分析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定向导学·互动展示[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书写等级:分数:批阅日期:基础题1.近代百余年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表现在()(1)广大劳动者粮食短缺(2)战乱灾荒年月,灾民遍野(3)普通百姓居住条件差(4)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广泛流行A (1)(2)(3)(4) B(1)(2)(3) C(2)(3)(4) D(1)(3)(4)2.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发展。
政治节日与民俗节日并重,人民最看重的节日是()A国庆与春节B五一节与端午节C六一儿童节与中秋节D三八妇女节与元宵节发展题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殇。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2.“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体现了()(1)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2)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3)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4)现代人对金钱的崇拜A (1)(2)(3) B(2) (3)(4)C(1)(3)(4) D(1)(2)(3) (4)提高题: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
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的分明的时髦少妇。
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第四单元 第12课 含答案 精品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祈祷..( ) ②镣.铐( ) ③枷.锁( )④蜷.缩( ) ⑤履.行( ) ⑥戳.子( )⑦侈.谈( ) ⑧磐.石( ) ⑨匿.迹( )⑩蜿蜒..( )答案 ①qídǎo ②li ào ③ji ā ④qu án ⑤lǚ ⑥chuō⑦chǐ ⑧p án ⑨nì ⑩w āny án(2)多音字①旋⎩⎪⎨⎪⎧ 旋.风( )旋.转( ) ②济⎩⎪⎨⎪⎧无济.于事( )济.济一堂( ) ③予⎩⎪⎨⎪⎧ 给予.( )予.取予求( )④角⎩⎪⎨⎪⎧ 角.落( )角.色( )答案 ①xuàn/xuán ②jì/jǐ ③yǔ/yú ④ji ǎo/jué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1)⎩⎪⎨⎪⎧ 署( )暑( ) (2)⎩⎪⎨⎪⎧膺( )赝( ) (3)⎩⎪⎨⎪⎧ 磐( )磬( )罄( )(4)⎩⎪⎨⎪⎧赎( )渎( )椟( )答案 (1)签署/酷暑 (2)义愤填膺/赝品 (3)磐石/钟磬/罄竹难书(4)赎罪/渎职/买椟还珠二、词语积累理解运用(1)空头支票:(2)义愤填膺:(3)无济于事:(4)不言而喻:(5)安之若素:(6)心急如焚:(7)骇人听闻:(8)息息相关:答案(1)因票面金额超过存款余额或透支限额而不能生效的支票;比喻不能或不想实践的诺言。
(2)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3)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5)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
(错点提醒:不是指平安无恙没危险。
)(6)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7)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错点提醒:吃惊程度大,多指坏事,容易用错对象。
)(8)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学案1
《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学习重、难点】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探究讨论。
【文本解读】1、这篇演讲为何受世界尊崇?这篇演讲从1963年诞生之日,就在世界流传,已经跨越了国界,跨越了种族,跨越了时空与思想。
一是她的思想性,是超前的,是超越时代的;二是她的文字极具感染力与震撼力。
这些文字是用心灵、用生命、用热血写成的。
这是一篇思想性极强、艺术性极高,充满激情充满信念而又文采斐然的千古演讲。
2、为何在林肯坐像前演讲?在林肯坐像前演讲,一是有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二是找到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源起,就是继承并实践林肯的思想。
我曾到过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地方,那是在寂静的华盛顿广场,在林肯的坐像前面,有一块方正的大理石上,镌刻着普通的没有一点文字评价的字迹: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此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但我们站在那里还是从心里震撼,仿佛有了一种力量,仿佛又听到了震撼宇宙的那篇演讲。
3、一百年前与“100年后的今天”形成对比百年前作者用的词语是正面的,如“灯塔”“光芒”“希望”“欢乐”“黎明”;而100年后的今天作者用的词语则是暗淡的。
如“悲惨”“隔离”“镣铐”“歧视”“枷锁”“压榨”“穷困”“孤岛”“萎缩”“流亡”“骇人听闻”。
这是明显的两个天地,一方面是欢乐的心情,一方面是失意的现实。
这就为下文“空头支票”“资金不足”,没有履行“诺言”,提供了凭借。
4、“非暴力行动”的内涵马丁•路德•金他认为,非暴力反抗“并非消极,而仍是反抗,且从根本上说是强者的手段”,“它不寻求打败或羞辱对手,而是要赢得他的友谊和理解”,“它抵抗的目标是指向邪恶本身而非在行这种恶的人”,“不仅避免外在的物质暴力,也避免内在的精神暴力,即不是恨,而是爱对方。
高一历史大集备必修二第12、13课导学案
⾼⼀历史⼤集备必修⼆第12、13课导学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活⼀、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们物质⽣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重点难点重点:近代社会⽣活的演变历程难点:近代社会⽣活的演变的原因、特点、影响【课堂导学】⼀、断发易服(⼀)服饰:1、原因:(1)鸦⽚战争前后,;(2)改⾰、推动。
(1)并⾏不悖;2、表现(2)对官定服饰制度进⾏改⾰;(3)民国时期,颁布。
(1)⼈们可以随⼼所欲地选择和设计⾃⼰喜爱的服饰;3、影响(2)促进;(3)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
(⼆)断发”和不缠⾜运动——鲜明的政治⾊彩2、不缠⾜运动(1)原因:。
(2)表现:①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成效不⼤②维新派领导的不缠⾜运动康有为在⼴东⾸创《》;康⽒兄弟在⼴州;新式学堂以。
⼆、报刊与电影—近代⽂化变迁1、报刊:(1),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3)1872年创刊的《》是近代的报纸之⼀;(4)清末四⼤⼩说期刊⼴受欢迎;(5)维新运动中,报成为的武器;(6)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活的重要内容。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1)《》——中国⼈第⼀次尝试⾃拍电影;(2)《》——第⼀部故事⽚(3)《》——第⼀部有声⽚3、影响:。
三、移风易俗1、礼节:(1)晚清:握⼿、鞠躬、免冠(2)民国见⾯礼:跪拜,作揖——;称谓:⼤⼈、⽼爷——。
(3)意义:。
2、婚姻变⾰(1)原因:。
(2)范围:主要发⽣在,⼴⼤内地和农村,⼏乎没有变化。
3、丧葬礼仪:变化:厚葬——。
【知识⼩结】中西⽂化碰撞近代⼯业起步政府、政治运动的推动社会⽣活变化断发易服报刊与电影移风易俗⼀、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们社会⽣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铁路难点:交通、通讯的变化对⼈们社会⽣活的影响【课堂导学】⼀、铁路交通的发展1.原因(地位):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速度快、运⼒⼤、,便于国计民⽣,成为。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班级姓名选择性必修2第12课默写检测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一、交通进步的表现:1、动力的改进:人力→畜力→→电力、内燃机2、工具的改进:①古代:车、船;②近代:、汽船、汽车、飞机等;二、道路建设的史实:1.陆路:①罗马道路连接罗马和各;秦朝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②汉代开通后,成为连贯欧亚大陆的大通道;③元代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构成了以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④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开展,逐渐成为陆路交通主干,带动机器制造、钢铁、建筑等行业发展;2.运河:①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秦朝修,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成为中原和岭南的交通捷径;②隋朝大运河以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元朝北京成为政治中心,河道变迁,京杭大运河;③17世纪开通的法国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目前仍在通航;④的运河系统:世纪建立,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3.海洋:①中国古代已经形成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近海到远海)②开辟,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建立直接海上航线,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区域到全球)③1869年开通的运河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1914年运河开通,极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三、交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一)原因模板:①经济: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②政治:巩固统一的需要;③文化:思想文化交流的需要;④其他:科技、工具的改进;(二)示例:1、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经济:生产力的进步: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②经济发展;(如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政治:巩固的需要;(如隋朝修建大运河,驿道与驿站的修建等)文化:思想文化交流的需要;其他:科技、工具的改进;(铁器使用、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运用等)2、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影响?经济:①促进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②推动全国性的形成与发展;③影响城市的发展;政治:①巩固统一,加强;②提高效率;民族:利于民族;生活:便利人们出行,方便物品传递和交流,丰富生活3、近代西方交通发展的原因?经济: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新航路开辟以来,殖民扩张,推动海运发展;②工业革命带来交通工具的变革如火车、汽船;政治: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的要求;文化:思想文化交流的需要;其他:科技、工具的改进;4、近代西方交通发展的影响?经济:①推动进程和城市布局变化;②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地联系;③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政治:①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②便利列强对外;③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生活:便利人们出行,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丰富生活;增强人们的意识;其他:推动社会转型;[思维导图][概念辨析]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1)驰道:驰道是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有两条驰道。
第12课 导学案答案.doc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导学案【课程标准】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知识梳理】一、克里木战争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争夺土耳其的战争,结果俄国战败,签定了《巴黎合约》,俄国丧失了在里海拥有海军基地和舰队的权力,同时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它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
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俄国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落后于西欧各国(自由劳动力,市场)沙皇政府的腐败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一部分先进的农奴主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改革派不断提出改革的要求A农奴主:暴力方式,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12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以失败告终B:知识分子: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果戈里《死魂灵》导火线:克里木战争的失败2、内容(1)解放法令(一二九法令)内容A废除农奴制度,农奴无条件地获得人身自由一自由劳动力B农民可以赎买原来耕种的地主土地的一半(留那一部分和价格由地主决定)一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C农民向政府借款,分49年还清D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表现A最好的土地仍为地主占有B农民得到的份地比原来小,赎金却高了2-3倍(农民无力继续经营,只能再租地、借款)-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活跃,人民对改革不满改革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司法改革通过《司法章程》,在俄国全面建立起近代的司法体系C3)地方自治地方建立政府机构杜马(议会),地方可选举官吏,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同时保留沙皇任命形式,两种形式并存)3、影响(1)进步性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加速了俄国近代化进程(劳动力、资金、市场)——同时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比较同时期洋务运动,两次运动结果、原因有何不同C2)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得到加强阶级矛盾依然十分尖锐三、日俄战争和1905年革命1、日俄战争1904-1905年俄国和日本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对东北南部的控制权(《朴茨茅斯和约》)2、1905年革命1905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沙皇专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后被镇压,但动摇了沙皇专制制度四、斯托雷平改革1、改革目的为了在农村扶植一大批富农,从而稳定沙皇在农村的统治基础2、内容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改革后农民可出售土地(实质是允许土地兼并)3、影响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工业发展(斯托雷平奇迹)局限:扶强抑弱使农村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走进局考】1. (2008上海单科,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他们是否还长久地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1分)(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分)(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答案要点:C1)农奴制。
第12课“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导学案
第12课“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巴黎公社的建立过程和“五月流血周的”的基本史实。
2、从《国际歌》中,领悟这首世界无产阶级战歌的战斗精神。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夺取权力的尝试——巴黎公社运动的爆发1.背景(原因):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资产阶级对外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2.爆发:______年3月,临时政府的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引发巴黎人民起义3.建立政权----巴黎公社(1)时间:(2)措施:A.政治上:废除一切旧政府机构,建立新的B.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归_管理(最能体现巴黎公社代表________的利益)。
实行一系列保护利益的经济措施;取消面包工人的夜班。
C.文化教育上:实行义务教育。
4.性质:代表利益的政权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具有社会主义色彩,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
二、血染巴黎——巴黎公社运动结果1,背景:梯也尔与相勾结,向巴黎发动进攻,巴黎人民英勇抵抗。
2,抗争: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近200名战士在拉雪兹神普公墓壮烈牺牲,这就是悲壮的“”(标志着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3、我们应该学习公社战士坚强勇敢、不怕牺牲,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斗争到底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响彻世界的歌声——《国际歌》1、背景:______________的失败。
1、作词:公社成员、诗人,创作了名为______________的诗歌。
2、作曲:法国工人音乐家为诗歌谱曲3、意义:成为一首全世界的革命战歌。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社废除一切旧政府机构,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
公社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措施:取消面包工人的夜班,实行义务教育,公社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普通技术工人的工资等。
材料二:1871年5月27日下午4时,5000名敌人向基地扑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学案2
《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
⑵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及意义。
⑶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掌握演讲词特点。
2、能力目标:⑴揣摩重要词句,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理解能力。
⑵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运用到写作中去。
⑶理清演讲思路;探究作者的成长和梦想之间的关系。
⑷应提倡多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读与讲的过程中,领会演讲的特点。
学写演说辞。
3、德育目标:⑴体悟马丁•路德•金那种生命不息、为民请命、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⑵根据文章对我们的启示,为自己打造一个梦想。
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学习重点1、理清演讲思路的逻辑性,理清文章脉络,领会演讲者的深厚感情、政治主张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2、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品味演讲中精彩的语言艺术。
学习难点1、文章的整体思路。
2、辨析、品味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3、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点拨激情诵读重点段落,合作探究关键词句。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同学们,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愿望被赋予了压力,前途、志向、梦想也就由然而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人尽其才、大显身手是他们的梦想;精忠报国的武将,杀敌卫国,驰骋沙场是他们的梦想;在现代,企业的高层干部,利润翻一番是他们的梦想;国家的领导,安定与繁荣是他们的梦想。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梦想是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诗人海子的梦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俄国浪漫诗人普希金的梦想是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青年毛泽东的梦想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你知道他的梦想是什么吗?衔接语:我们的前途尚存荆棘坎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编写: 审核:高一历史教研组【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种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教材助读进行知识梳理,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通过预习自测题目进行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必要性: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措施: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进行国企改革 实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某些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积极性,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次,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寂静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农村出现改革试验,出现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2)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3)过程①1978年,安徽、四川--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意义:①在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城市改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①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结果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②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③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⑤思想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 (2)发展过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意义:①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②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③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预习检测】1、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其本质区别是什么?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
我的疑惑: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探究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978年12月。
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
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
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阅读以上内容,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探究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安徽凤阳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流传的一段花鼓词很能说明问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然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问题1:造成“凤阳地多不打粮”的经济原因是什么?问题2:你能说出导致这种巨大变化发生的政策措施么?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3:这给你怎样的启示?探究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问题1:上述材料说明在国有企业中存在什么问题?问题2: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是如何从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上进行改革的?问题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探究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问题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是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为什么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性质是社会主义?拓展提升: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什么?训练案——————————————————————————1.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 D.①②③2.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3.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5.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
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变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错必改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