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诗二首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古诗二首》篇1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

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

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

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2、生字词师范写:桑轼生写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自学小组交流汇报师重点指-----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指名说处理比喻句四、有感情地朗读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四、背诵五、默写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古诗二首》教案篇2北师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花》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的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和宋代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这两首诗都是借写春天的花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在进行第一首诗的教学时,我着重在学法的指导,先让孩子读准字音,再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接着学生根据句意质疑。

我就顺势让学生说出,诗中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然后围绕“花、蝴蝶、黄莺”等景物,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整节课学生兴致极高。

由此我想到:语文课的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言,锤炼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过程!在进行第二首诗《游园不值》的学习时,我先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再请孩子们照着这样的方法自学。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韵律及意境。

难点:理解并感悟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次在夜晚或草原上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古诗意境的兴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15分钟)(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理解字词、句式、韵律。

(2)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床、月光、地上霜等。

(2)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意境。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5. 课堂讨论与分享(1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意象:床、月光、地上霜情感:思乡2. 《赋得古原草送别》意象:草原、夕阳、马蹄声情感:离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2)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2)两首古诗均为五言绝句,韵脚分别为“ang”和“ai”。

(3)学生自由发挥,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古诗,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中的学生参与度。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执教者
学科
班级
课题
古诗二首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查找王之涣的相关资料以及写作《凉州词》的背景。
5配古筝曲,感情诵读诗歌
6介绍其他的《凉州词》
7背诵《凉州词》
8分组合作理解诗句意思
9感悟诗歌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配乐感情朗读诗歌。
11介绍其他的《浪淘沙》
1王之涣的介绍以及《凉州词》的写作背景的CAI :引入本诗歌的学习。
2《凉州词》文体介绍:全面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图片:悟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古诗二首》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格律、修辞等知识。

(3)使学生能够背诵《古诗二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通过朗读、背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使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人的才情与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古诗二首》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格律、修辞等知识。

(3)使学生能够背诵《古诗二首》。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如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二首》。

2. 学习诗歌一:《静夜思》(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等知识。

(4)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学习诗歌二:《登鹳雀楼》(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等知识。

(4)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二首》。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古诗二首》,并尝试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1. 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分析诗歌一:《静夜思》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3.故事导入: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历史渊源,增强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诗人介绍:详细讲解诗人的生平、创作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地位。
2.诗歌解析:逐句解读古诗,分析诗句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其含义。
3.意境分析: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古诗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在古诗的理解、感悟及审美能力方面,学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古诗二首》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各异,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对古诗感到困惑。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3.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关键点。
4.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研究古诗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4.修辞手法:讲解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表达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古诗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
2.话题设置:提供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
3.指导与反馈: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组织古诗朗诵比赛、书法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头饰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示古代诗人吟咏诗词的场景。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3.板书课题:《村居》、《咏柳》。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古、诗、村、居、童、飞、纸、风、丝、垂、绿、咏、碧。

3.学生认读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4.学生再读古诗,读通顺。

5.指名读,齐读古诗。

6.去掉拼音读。

7.游戏识字:找朋友(把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后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并贴上相应的汉字卡片。

)8.学生再读古诗,了解字义。

9.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整体感知。

10.学生表演读(加上动作)。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自己读古诗,思考:你知道了哪些诗句的意思?2.学生交流:你知道了哪些诗句的意思?3.教师引导: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谁来帮帮他?4.学生交流:对于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和解答。

5.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6.学生再读古诗,熟读成诵。

7.学生表演背诵(加上动作)。

8.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交流拓展。

9.教师小结: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10.学生再读古诗,抒发情感。

(四)书写指导,练习提高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生字“古”、“声”,边写边讲解要点。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找出优缺点。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教案《古诗二首》教案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二首》教案1内容预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目标: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律诗。

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

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

(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4、读准下面的字音: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

(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

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阵以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歌颂英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边疆。

《别云间》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诗句解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解读:诗人借助夜晚的月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登高》诗句解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意解读: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感慨和忧愁。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古诗,掌握诗句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夜晚赏月的实践情景,引出《静夜思》的学习。

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讲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生独立分析《登高》的诗句,与同桌分享心得。

3.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意境:夜晚月光下的思乡之情。

2. 《登高》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境:大自然的壮阔景象与人生的感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静夜思》和《登高》。

(2)分析《静夜思》和《登高》的意境,用文字描述出来。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寂静的夜晚,展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登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忧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描绘景色练习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描绘语言不够精炼、意境表现不够鲜明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描绘技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让我倍感欣慰。他们对于古诗的兴趣和热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古诗这一瑰宝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描绘景色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描绘景色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古诗中描绘意境的基本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描绘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古诗二首》(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朗读与背诵:掌握《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正确朗读节奏、韵律,熟练背诵两首古诗。
举例:《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平仄、押韵,并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流程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古诗二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熟悉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殊要留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气和儿童生活的欢快。

教学重点:1.熟悉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殊要留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气和儿童生活的欢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

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好玩而欢乐,多姿多彩。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教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

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出示图片)进展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诞生字词,读准字音、留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状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熟悉它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构造。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6、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练习“王安石变法”进一步理解)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写了什么。读后交流作者资料、写作背景。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1)小组试说。
(2)指名汇报。
(3)小结
4、指名串讲诗意。
5、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4只是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
5指名串讲诗意。
3、指导感情朗读全诗。
提问:庐山真正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诗人看出来了没有?从那一句诗表示诗人没有看出来?
小结:诗人没有看出庐山真正的样子,因为诗人站在山中。进了庐山,看来看去都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却看不清庐山的全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看出。
4、这首诗中那两句诗点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其读音、写法和用法。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1)对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学会运用古诗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诗歌的图片或者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包括他们的生平、文学成就等,并讲述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四)学习生字词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古诗中的生字词,讲解其读音、写法和含义。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教师检查。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

(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生字词、诗歌的朗读和初步理解。

(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一首古诗。

2、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一首古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第一首古诗的背诵情况。

2、回顾第一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二)深入探究第一首古诗1、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探讨诗人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1、按照第一课时的步骤,初读、学习生字词、再读理解诗意。

(四)比较两首古诗1、让学生对比两首古诗在主题、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古诗二首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古诗二首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古诗二首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以我的口吻,为我的学生设计了一节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课的思路是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朗读、理解和创作中,体验古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古诗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本、古诗图片、创作纸张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氛围。

然后,我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中的景象。

2. 朗读古诗: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适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 理解古诗:我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同时,我通过展示古诗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描绘的场景。

4. 体会意境: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古诗描绘的场景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创作练习: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我给予指导和鼓励。

6. 展示作品: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大家,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学生能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不够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教法:创设情境法四、学法:小组探究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型:新授七、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旧引新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

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

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趣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2.学习方法古诗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1)解诗题(2)抓关键词理解古诗(3)感悟诗情3.朗读方法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牧童》1.指生读《牧童》。

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

(1)读准确。

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

谁能读出诗的节奏(2)读节奏。

停顿得当,读出了诗的节奏。

(多找生)(3)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3)齐读古诗。

古诗二首教学方案设计2篇

古诗二首教学方案设计2篇

古诗二首教学方案设计古诗二首教学方案设计精选2篇(一)古诗二首教学方案设计一、目标1.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结构;2. 学习古诗的背景和意境;3.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古诗选取:《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古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诗能够流传至今。

2. 分析古诗(15分钟)a. 选择《登鹳雀楼》进行分析。

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讲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结构。

让学生思考古诗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b. 选择《静夜思》进行分析。

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讲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结构。

让学生比较《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的不同之处。

3. 朗读和背诵(15分钟)a. 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古诗。

注意韵律和语调的把握。

b. 分组进行背诵。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分组并背诵古诗。

4. 创作练习(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类似古诗的作品。

可以选择特定的主题,或者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5. 欣赏和评析(10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和创作的作品,并进行欣赏和评析。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独特之处。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四、教学资源1. 《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的诗文;2. 多媒体设备,可播放有关古诗的音频和视频。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3.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创作的古诗作品的水平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其他古诗,拓宽学生的诗词知识面;2. 开展古诗欣赏活动,邀请专业诗人或文化名人讲解古诗;3. 鼓励学生参与古诗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

古诗二首教学方案设计精选2篇(二)教案名称:古诗幼儿教学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古代诗歌的兴趣;2. 培养幼儿倾听、表达和想象的能力;3. 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5-教案设计.古诗二首

小学语文5-教案设计.古诗二首

小学语文5-教案设计.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背诵古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2.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3.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特点和韵律格律。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和韵律格律。

教学方法:听说结合,课前预习,课后分享。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出示《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的诗词,让学生观察。

2.鼓励学生自由朗读出诗词,并询问学生对这两首古诗的了解,突出了解“鹳雀楼是什么”,“静夜思是什么背景下写的”。

第二步:感知和理解
1.让学生两人配对,共同品读一遍《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2.请学生分组,各自讨论其思维感觉和意境,然后汇报意境。

第三步:分析和解读
1.引导学生通过听、说和畅读的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格律、音韵韵味等语言特征。

2.解释词汇和字句的深层含义,并让学生对字句进行解释。

第四步:创新运用
1.组织小组让学生自编诗歌。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并让他们朗读自己的诗歌,并让其他组进行评价。

3.鼓励学生完成100字左右关于自己独自看星星和月亮的心情作文。

教学总结:
在教授古诗时,综合运用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两种方式,既突出古诗的语言特性,又体现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除此之外,在教师自己的心情中,也让自己得到了一次心灵的独白和情感的沉淀,也让自己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古诗二首
本文是关于24.古诗二首,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认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会本课
8个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一)老师提出要求: 1.你知道古代劳动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吗?请读读这两首古诗吧。

读的时候,要放声朗读几遍。

2.读句子,弄懂生字和“犹”“市”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预习:(三)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朗诵两首古诗。

注意正音:粟(sù)闲(xián)饿(è)蚕(cán)归(guī)泪(lèi)
罗(luó)绮(q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农民种了许多粮食,还被饿死了;养蚕的人却穿不上好衣服。

)(四)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古风:就是古体诗,是模仿汉魏以来古诗的,不像近体诗那样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2.四海:古人的地理概念,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四周都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常用“四海”“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

“四海”在这里指所有的土地。

3.蚕妇:养蚕的妇女。

4.罗绮:罗,素色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二、简介《古风》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同学们学过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吧。

学生齐声背诵《锄禾》,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李绅,唐朝诗人。

)这首《古风》也是唐朝诗人李绅作的。

他做过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朋友。

他的这两首诗《锄禾》和《古风》就是在当时已广泛传
诵,一直流传至今的《悯农二首》。

悯,在这里是同情的意思。

《古风》为中唐时代的作品。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势力割据,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掠夺农民,广大农民陷于极其困苦的境地。

当时有一些政治上较有远见,生活上又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对这种情况不平和忧虑。

从那时起,就不断有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出现。

李绅就是非常接近人民的作者。

他的《古风》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易记。

三、朗读《古风》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一)先解词,再讲句子的意思。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提问)粟:就是小米。

这里指稻、麦、高粱、玉米等粮种。

子:子实,这里指收获的粮食。

诗中“粟”与“子”意思相同。

“一”和“万”都是虚数,指许多。

句意:春天播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收到许多粮食。

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略)闲田:闲,选择:(有空、没使用、与正事无关)闲田,是空闲的田地。

农夫:农民。

夫,旧时成年男子的通称。

农夫、渔夫等。

犹,选择:(犹豫、如同、还)句意: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是饥饿而死。

(二)背诵全诗。

四、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提问:“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1.“秋收万颗子”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2.“四海无闲田”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

通过“万颗子”“无闲田”再现农民的辛勤劳动。

种得广,收得多,理应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

可是种田的偏偏没有粮食吃。

(二)提问:为什么农民会被饿死? 1.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很多地租。

2.农民还要交许多种税。

3.地主残酷地剥削农民。

4.丰收年农民还饿死了,要是遇到灾荒就更悲惨了。

5.辛勤劳动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不劳动的地主家倒是粮食满仓,太不合理了。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对当时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现实不满。

2.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四)教师小结:这首《古风》,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有感情地背诵《古风》。

五、比较每组字的音、形、义粟,就是小米。

栗,就是栗子。

票,就是车票,门票的“票”。

“颗”是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珠子,一颗心“棵”是量词,指植物,如一棵树,一棵白菜。

闲(xián),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木”闭(bì),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才”“闲”是空闲的意思,如闲田。

“闭”是关上的意思,如闭口。

六、默写《古风》,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古风》二、指名朗读:《蚕妇》三、简介《蚕妇》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蚕妇》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愈。

张愈,字少愚,号白云先生,四川益州郫人。

多次参加考试都未考中。

后来有人推荐他,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他却不接受,隐居家乡。

《蚕妇》写于北宋时期。

当时封建官僚机构臃肿,统治阶级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加上与辽、西夏妥协求和,每年输纳大批绢帛、白银,使北宋政府的财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了摆脱危机,封建统治者拼命的向人民榨取赋税。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诗人以此为背景写了这首诗。

四、朗读《蚕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一)先解词,再讲诗句的意思。

(提问) 1.“昨日入城市”。

昨日:昨天。

入:进到的意思。

选择字义:“昨日入城市”市:(1)集市(2)城市(3)买卖(mài)提问:谁入城去?(蚕妇、养蚕的妇女。

)住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她住在乡下,从“入城”可以看出。

)到城里集市上去做买卖,一般叫做什么?(赶集)连起来怎么讲?一个住在乡下的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

2.“归来泪满巾”。

归:回来。

泪:眼泪。

满:说明泪水流得多。

巾:手巾或其它擦抹用的布,古代妇女多佩带在身上。

句意:回来的时候泪水不断,走一路,哭一路,泪水把手巾都浸透了。

3.连起来说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这一诗句的意思。

4.“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罗,素色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罗绮者:就是穿绸缎衣服的人,泛指剥削者。

句意:穿绸缎衣服的人,并不是养蚕的。

(二)背诵全诗。

五、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提问:蚕妇到城里,为什么回来时泪满巾?
1.她看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泪满巾的“满”字,说明蚕妇到城里去赶集,在集市上看到了许多身穿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都不是
劳动者。

3.蚕妇看到自己整天辛勤劳动,却连好衣服都穿不上,想到自己悲惨的生活,心里十分难过。

(二)提问:为什么不是养蚕人却遍身罗绮? 1.地主老财欺压剥削劳动人民,他们有钱有势,买得起绸缎衣服。

2.地主老财低价收买农民辛勤劳动得来的粮食和蚕茧,还收高额的税,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他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诗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默写《蚕妇》这首诗,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七、比较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一)内容:《古风》前两句写丰收的年景,后两句写农民悲惨的遭遇。

《蚕妇》前两句写蚕妇进城引起的悲伤,后两句揭露和抨击了极端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现实。

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二)思想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八、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二首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