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差异。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现。
5.3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查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清晰的古诗文本,包括注音和解释。
使用简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
6.2 教学图片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主题和画面。
6.3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古诗二首的教学设计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1、提出自学要求:(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困)(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
(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三篇古诗二首一、教材剖析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习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习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偏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取得初步的体验”。
教学中要按部就班,体现指导的条理性。
《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
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攒。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大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
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听觉上进一步衬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丰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烘托得十分宏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五湖四海,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两行描画了一幅水草丰富、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格调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规范(2011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取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柔美。
”温儒敏老师谈到古诗的教学,的规定就是重复诵读,熟读成诵。
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没必要在主习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器重朗诵的指导,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每一次朗诵要到达什么目标,老师要心中有数。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夜宿山寺tánglǐ bái[唐]李白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教案一:《清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和他的代表作《清明》。
2.学习韵脚为“况”的二声韵词。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性认识和美学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清明》的诗意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学会后续与“况”韵的韵词拼写。
3.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美学情趣向深入发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先让学生观看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朗诵《春眠不觉晓》。
2) 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背景。
2. 正文
1) 朗诵、欣赏《清明》。
2) 分析《清明》所表达的诗意和思想。
3) 了解韵脚为“况”的二声韵词。
4) 学习诗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凤玄武,两个宫(字),坐什(字)么等什么(字)(用别墅新内容加深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重复朗读几遍,带领学生跟读。
)
5) 给学生时间尝试做课堂口头测试。
3. 延伸
1) 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朗读。
2) 分组演绎。
3)课后家长和学生一起尝试朗诵《清明》以及发挥想象创作唐代故事。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朗读《清明》并理解其中的诗意;学会了后续的“况”韵词的拼写;能够向深入发展出对美学想象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手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静夜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2 古诗《登鹳雀楼》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
3.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朗读、讨论、绘画、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提供相关的文学材料和拓展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感受。
5.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5.3 内容理解: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4 文学鉴赏与创作: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类似的诗句或短文。
5.5 总结与拓展: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供相关的文学材料和拓展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表示怀疑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是词汇运用上的一个难点。
-诗歌创作背景: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增强对古诗文意的理解。
-如《悯农》背后的农民艰辛劳作的背景,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例如:古诗中的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体会。
其次,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还不够丰富。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关于表达和交流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古诗中的意境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尽量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的解释。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关于古诗意境的思考题,让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通过图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流程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紫烟:云烟被日光照射呈现出紫色。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山川上。
(2)“日照香炉生紫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
(3)同学们,“烟”一般都是什么颜色?
2017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认读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10个汉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理解古诗内容;
②感受诗句所描绘的风景,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近景。
非常壮观。
实际看到的景物。
实景。
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的描写。
虚景。
指人所能看到的最远的景物,也可指眼界宽阔。
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识记生字词。
熟悉古诗及朗读节奏。
认识作者。
解读题目。
了解鹳雀楼。
品读诗句。
了解重点词语。
精读诗句。
发挥想象。
感悟诗句中存在的哲理。
理解全诗意思。
归纳总结本诗所抒发的情感和深刻哲理。
那这里为什么说是升起了“紫烟”呢?
因为香炉峰上有瀑布,水汽蒸发到空中,经太阳光照射,就出现了紫红色,远远望去,好像这些紫色的烟雾是从香炉峰上冒出来的。
(4)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的香炉峰美不美?
(5)诗人描写了香炉峰的什么景色?
(6)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遥看瀑布挂前川。
(7)这是近景还是远景?
从哪可以看出来?
遥:遥远。
(8)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远远望去,好像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山川上。
(9)“挂”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看到这些壮观美丽的景色之后,诗人又是怎样接着描写瀑布的?(演示第40-45张幻灯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重点词语解析: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3尺等于1米)
疑:怀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相关链接(演示第9张幻灯片)
王之涣,字季凌,唐朝着名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演示第10张幻灯片)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诗人要登什么地方呢?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三、归纳总结(演示第24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灯片)
《登鹳雀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表现了诗人进取向上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1、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输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提问识记生字。
登。
鹳雀楼。
太阳离山很近。
远景。
太阳落山的时候。
傍晚。
傍晚太阳慢慢落下山时的景象。
银河:天气晴朗的夜晚,在天空中出现的一条白色光带。
九天:天空,指很高。古人以为天有九层,最高一层称九天。
(2)“飞流直下”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描写的是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快速地倾泻下来的景象。
(3)“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什么意思呢?
飞速流动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高。
(4)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3)“依山尽”说明了什么?
这是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4)同学们,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太阳会离山很近?
(5)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6)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呢?
(7)“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这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8)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滚滚的黄河水,翻着波浪,向大海流去,会是怎样的景象?
炉(香炉)(炉火)
4.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插入音频素材2)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相关链接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受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的壮美。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倾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泻而下,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更:再。
(2)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要想看到更多更远的景物,你就必须再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3)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4)“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5)这两句诗暗含了什么道理?
要想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4.全诗释义:(演示第23张幻灯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二、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演示第32张幻灯片)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诗人要望什么地方呢?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区。
瀑布:就是一条河流翻过一个悬崖峭壁,就形成了一个瀑布。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演示第33-39张幻灯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重点词语解释:
形象地把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急速飞流而下的气势描写了出来。
(5)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人有什么感想?
疑是银河落九天。
(6)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
(7)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壮大的壮丽奇观。
4.全诗释义:(演示第46张幻灯片)
2.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楼(楼房)(高楼)依(依然)(依靠)
尽(尽力)(尽头)层(上层)(楼层)
3.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插入音频素材1)(演示第8张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前边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鹳雀楼》,领略了滚滚黄河水的壮观,感受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哲理人生。现在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复习《登鹳雀楼》导入新诗。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26-31张幻灯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1课时
1.“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演示第2张幻灯片)
你们喜欢古诗的这种表达方式吗?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演示第3张幻灯片)
这首诗描写了白鹅在水中畅游的欢快情景。
喜欢。
读课题《登鹳雀楼》。
1、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输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提问识记生字。
望。
庐山瀑布。
白色或灰色。
美。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冒出紫色的云烟。
远景。
遥。
非常形象地把瀑布一泻而下的形态描绘出来了。
夸张。
比喻。
把瀑布比作了银河。
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认读生字词。
熟读诗句。
了解诗人。
解读题目。
品读诗句,感悟美景。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演示第11-18张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也被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白日依山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说,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
(9)这两句,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属于什么样的景物描写?
(10)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串起来说一说呢?
夕阳依傍着山峰慢慢地沉下去,滚滚黄河水向东一直流向大海,不回头。
3.看到这些壮观美丽的景色之后,诗人又写了什么?(演示第19-22张幻灯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重点词语解析:
欲:想要。
穷:最大化,达到极点。
太阳照射香炉峰,峰上升起淡淡的紫烟,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飞速流下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高,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九天上倾落下来。
三、归纳总结(演示第47张幻灯片)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
zhàolúyānɡuàchuān
照炉烟挂川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烟”、“挂”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照(日照)(照射)烟(香烟)(烟火)
挂(挂钩)(挂号)川(山川)(四川)
展开想象,感悟美景。
领悟修辞手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