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伪问题” 让历史课“死”去“活”来
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
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让学生们动起来、历史课活起来的保证。
一、尊重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做到一般被动地人做不到的事。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主动性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信任需要教师破除文化传统以及制度上的教师优势定位,确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交往由阻隔走向沟通。
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
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稳定的个性特点的不同。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努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最后,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让历史课“活”起来
让历史课“活”起来摘要:把“史料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新课改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史料素材的来源选择,史料引入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史料情景创设“节点”的选择等方面浅谈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运用;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观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促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实践新课程理念。
“史料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新课改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但是,一线教师在践行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却遇到诸多困惑。
鉴于此,本文就史料教学在课堂中如何运用的有关问题谈谈一些拙见。
一、史料素材的来源及选择1.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史料素材来源很广泛,可以是典籍、图表、碑刻,也可以是教科书上的史料、历史专业著作、日常生活中的史料等。
这些素材中我认为应以教材作为主选,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媒介,它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出来的。
如,对初中年段教学,教科书中的大量引文、历史地图、人物插图、文物图片等都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密切相关,教师应立足自己所使用的版本充分挖掘和使用史料素材,再适当地采纳多套版本教材中的材料精华补充使用,再引进历史专业著作、历史专业论文、网络资源、历年高考题以及生活中所遇见的史料。
在选取史料时,应谨慎节录,所引述的材料要“言简而意丰”,要考虑课堂时间的安排和使用后的课堂教学效果。
2.选用史料切勿故弄玄虚“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去伪存真地搜集史料。
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中学历史教师一味创新,收集教材外不适合讲授的历史资料作为授课内容,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虚拟历史情节,实现活跃课堂效果,结果很多学生以为这些虚构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给学生产生了一种历史可以造假的错觉。
如何让历史活起来
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彩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
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的路子。
1 创设历史情境讲好故事突出细节,使历史有情趣有血有肉、有思想。
历史是人的历史,所以历史本该是有情有义鲜活生动的。
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把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用历史故事、生动的历史细节来丰满充实他。
把学生置于历史情境中,与历史人物感同身受或喜或悲或忧或愁,真正沉浸其中,学生自然就获得启迪、启发心智、陶冶情操!比如讲贞观之治为什么偏偏出现在唐太宗时期,教师可以补充很多故事,如魏征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故事来说明,唐太宗作为政治家过人的优秀品质:知人善任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是其关键性因素之一。
然后教师再把,当时唐太宗设谏官、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注重从制度上的跟进做一补充,学生就很容易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唐朝出现贞观之治、为什么能在贞观基础上持续走高并发展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了!2 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周星驰、赵本山、冯巩等著名艺术家都有经典语言,如《大话西游》中“……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赵本山的“别以为你穿着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就可以用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冯巩“奥迪、奥托和奥运是兄弟”的歪理论用于“一五”计划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所生产的奥迪a6轿车上。
还有,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如果教师能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说出来,将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3)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作者:汪亚斌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2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1-0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而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将那些“死”的历史知识,通过师生的学习交流,分析讨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事物、准确中肯地评论事物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活起来?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学生互动复习,老师精彩导入。
学习新课前,一般都有复习回顾的过程。
现在,这个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就上一课的知识要点,同学之间相互问答。
老师只是巡视指点,偶尔就个别问题做重点提问,以示强调。
对复习后的新课导入,我们力求简洁精彩,既要有创意,更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以《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为例,我们设计的导入是:“上节课,我们见证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成就,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美国,去见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能力与魄力!”这样的导入,既点出了上一课的重点,又指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相信学生都会有兴趣跟老师去美国了!再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保卫黄河》。
相信所有的同学对这段音乐都不陌生,这是抗战时期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为激励中华儿女奋起抗战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足以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可以辉映未来。
八年抗战,我们终于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来共同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样的导入,应该最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高分学霸教你如何“死去活来”学历史
高分学霸教你如何“死去活来”学历史为什么说“死去活来”学历史呢?这一语录不是我的原创,这是带我复习历史的老师说的话。
历史学科首先要求你有很厚实的知识底子,之后你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你所打下的知识基础用在答题上并且得到高分。
“死去活来”的就是说的这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死去”:死去的具体意思是你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背书。
是的,背历史书。
事实上如果得高分有捷径的话,我们干脆取消高一高二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一进高中就开始做最后他们要做的高考卷子。
但是事实证明,一点一点获取知识时累积得到的学习能力才是最有价值的。
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成长教育》里面有一句台词:ThelifeIwant,thereisnoshortcut.(我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这说明了要想在卷子上拿漂亮的高分,你就得做好吃苦背书的准备。
新课改后历史有三本必修书和四本选修书。
我们的任务是首先要完成三本必修书的背诵,之后在四本选修中挑取两本进行背诵,因为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四本选修全部背诵下来不光意义不大而且费时费力。
三本必修书的内容分别是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这三个方面里面也有重点和次重点。
我个人在高三复习时将经济部分作为重点进行复习,不是说其他两个不重要,而是说你要学会有所侧重。
具体背诵时,我们要有技巧。
比如说改革,我们可以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生的改革总结在一起来进行背诵,总结的质量非常影响最后记忆的效果。
我当时在寒假时完成的一项作业就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历史事件都总结在一起,写在A4纸上方便以后复习。
虽然总结的时候很费时费力,但是最后在复习的时候通过快速浏览A4纸上的内容找到我不清楚的知识点这一做法省去我不少找资料的时间。
在这里还要跟同学们说一句忠告,对于时间的爱惜并不是通过你熬夜到几点不睡觉进行完全无效率的复习来体现的,真正爱时间、会省时间的人都是注重细节的人。
如果你能够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去花一点儿时间整理归类你的复习资料,你就不会在老师快讲完卷子的时候才把卷子翻出来。
运用问题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运用问题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活”的课堂,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动,课堂“活”起来有很多方法,但问题教学法却是不可或缺的良法之一。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问题教学法,有两个关键:一是用好“疑、思”二字,二是注重启发和互动。
那么,如何开展问题教学,如何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质疑的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借助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联系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众所周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来自生活的问题,学生既有关注兴趣,更有探求欲望。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原因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段“闭关锁国”的资料,并且又出示了两首歌谣《炮子谣》与《口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两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千万。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煎熬。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一口二口,精神抖擞;三口四口,吸了不想走;五口六口,万贯家财丢手;七口八口,妻儿离家出走;九口十口,挟着人家屋檐下的破棉袄就走。
”在此基础上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中国为什么落后?(2)中国落后表现在什么地方?英国先进表现在什么地方?(3)鸦片输入会对中国人民造成什么危害?由于材料的主题突出,文字浅显,读起来上口,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了。
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这些问题,其实并未脱离基础知识,缺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挑战性。
学生们围绕问题积极讨论,课堂肯定是“活”了。
而我只是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获得对历史新的体验,尤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如在讲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一问题时,我出示了一段材料:在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时,陈赓在战场上严重失利时刻,曾帮助蒋介石脱离险境。
如何让历史教学活起来word精品文档6页
如何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且终生受用的学科,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但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鼓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谬论,历史学科被贬为“副科”而受到忽略,使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得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
现在的历史课程安排呆板,和社会实践脱节,政治性和成人化倾向过强,缺乏趣味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大多数历史教师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封闭的课堂结构,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失去了课堂活力。
因此,进行历史课堂改革迫在眉睫。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历史教学改革中必须体现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的原则,让知识和人文比翼双飞,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努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
有效的历史课堂,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应该是快乐而不是痛苦,是升华而不是压抑,是创造而不是束缚。
如何给枯燥的课堂加点蜜糖,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呢?一、优化教学方法,为历史教学搭设平台新课改指出:有效的课堂应强化主体的实践与体验。
历史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
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积极推进师生之间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互换角色。
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合作探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可通过小组讨论法、学生授课法、历史辩论赛、教材分析法等,给学生搭建施展自己天赋的舞台,尽情表现自己的才华。
高中历史教学中“伪问题”现象举证及对策
高中历史教学中“伪问题”现象举证及对策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部分。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课堂的组织力度薄弱以及对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等多种原因,常常导致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无人愿意回答或无人会回答的现象,有时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虽然有的历史课堂,师生互动频繁,有问必有答,但是教学计划没有顺利落实,各种不尽人意的课堂提问环节中出现了许多没有真正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学者们将这些问题叫做“伪问题”,所谓“伪问题”就是和真问题相对的,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历史学科的教育特点而提出的问题,它的主要来源是教师的有意设计。
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伪问题”现象进行举证并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希望能为各位高中历史教师带来参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伪问题”现象的举证1.无意义的问号。
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发问的价值和意义,使问答环节变成了一场问题对话,所问的问题,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只要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就可以了,没有任何的难度,根本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这种无疑而问、无难可疑的提问环节,成为了课堂的一种点缀,只是白白地浪费了师生共同的课堂时间。
2.约定俗成的提问。
有的教师不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预案,实际教学中又不考虑课堂的进展度,将预案生搬硬套地引入课堂,一丝不差地按照预案进行,水到渠成地借学生之口得出自己设定的答案,常常使这些问题以一种尴尬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
虽然,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按照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些设问来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认识,但是科学的认识应该是学生经过思考后自觉构建的,并不是束缚学生的灵感火花得出的,教师应该促进学生新旧思想的碰撞,激起灵感的火花,而不是为学生设置固定的圈套。
3.连珠带炮的提问。
有些历史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片面地认为多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学生却被教师连珠带炮似的提问,弄得晕头转向,这种课堂即“满堂问”,教师按照他自己设定的教学计划,以提问的形式展开教学,而学生只是配合性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虽然在讨论和回答中看似实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学生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讨论的结果最终还是回归到教师提供的答案上,学生的思想灵感并未得到最大发挥,自然难以获得真实的历史体验与感悟。
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
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摘要】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怎么让历史鲜活起来呢?注意文史结合的形式;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注意历史课与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关键词】历史课活结合一、注意文史结合的形式历史教育的先贤和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
其实无论如何,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
而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已经掌握有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总结历次考试和高考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
2008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就有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题“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在古代叫什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因此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
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
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
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
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
一部《爱国者》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又立体感受到了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
而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乱世佳人》又把美国的南北战争贯穿始终。
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
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历史课学习,在学生心目中处于不上不下的地位,学生除了为应付考试而不得不死记硬背外,似乎别无学习兴趣,缺少动力和活力。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根源之一就是,科任教师没能处理好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的关系。
大多数教师只注重传播书本知识,以教教材为内容,以应付考试为目标,缺乏创新精神,忽略了历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因此历史课教的生冷、枯燥、充满“陈腐的历史”气息,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历史教学鲜活起来,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做起。
第一,注重创新,让教法“活”起来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师必须依照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教学的具体内容、相关过程、任务等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坚守好自己的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过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曾尝试引用过“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新课改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运用了“提问点拨式教法”;也曾使用过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法”……但在教法探究中,有两点我认识深刻:1.课堂教学中没有一种完美的教法,可以运用到底,所以不放弃随时吸取各种教法的可取之处。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从没有形而上学的满堂问,也没有放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讲授法;在别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的同时,我也没有放弃使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2.博采众家之长,构建自己的主体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在吸取各种教法的优点后,应用最多的还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习法。
例如,我在教八年级下册“改革发展的教育”课堂内容时,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学校硬件建设的改变,从自己身边不同年龄段人员上学情况的变化,从自己上学课堂内容的转变,说一说中国基础教育的变化发展。
让初中的历史课堂“活”起来
让初中的历史课堂“活”起来作者:李银林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11期甘肃庆城县庆城中学(745100)李银林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这是目前中学历史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死”在哪儿?1.观念“死”学生一进入中学,就要面临大量的主课学习,社会、学校、家长都关注主课的成绩,至于历史这种副课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觉得临考试时把知识点背背就可以了,所以学生不爱历史课。
2.课本“死”现在初中的历史教材内容陈旧,且文字枯燥乏味,学生看着就不感兴趣。
比如历史课本上谈到“李鸿章”这个人,就是列举他的历史活动,最后给出结论,说他是一个“卖国贼”。
而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李鸿章”的定性已经有新的见解。
3.教法“死”目前由于种种条件,多媒体的教学还不能经常引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上,历史课的讲解主要还是靠教师的口述和用粉笔板书,部分教师无视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历史课堂仅仅当做教授知识点的地方,照着课本上的知识满堂灌,或者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大事、年份、人物传记等等,这样做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怎么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1.观念“活”新课改认为只有学生主动去学习、乐意去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意识到,必须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他们才能牢记历史知识,所以不要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角,拼命给学生灌输知识点,而是要认真思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历史知识。
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是首要的问题。
2.课本“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要重新编写学生喜欢的历史课本很难做到,从一定程度上说课本是“死”的,但教师拥有多年的历史经验和大量的历史知识,教师心中的历史课本是“活”的,教师可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弥补课本的缺陷。
比如,教材在讲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办法,学生看到课本的内容就很困惑:为什么是第五次?那第一次和第四次是什么时候?为什么那时候要对红军进行“围剿”呢?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外的知识,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比如讲述第四次反“围剿”的背景:红军是怎样陷入绝望的境地的?为了得到一线生机,在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开始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得以胜利会师……学生通过对整件事情始末的了解,不仅能知道整件事情的概况,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记忆深刻。
浅谈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浅谈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作者:黄世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历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很重要。
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以趣味导课,恰当利用挂图和多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策略课堂气氛教学效率[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09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及其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因此,历史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历史学科在中学课程里往往是被轻视的:似乎任何人只要能读懂汉字,就能教好历史;在学生的眼里,历史则是死记硬背,只需在考试的前夕生吞活剥应付一通;有些历史教师也认为历史科无关紧要,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单调重复每一课的重点、难点,结果是学生昏昏欲睡,似乎一连串的人物、事件把他们砸昏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这样的历史课堂,难以完成历史教育的任务。
若想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喜欢历史,喜欢上历史课,需要历史教师不停摸索创新,总结让课堂生动、活泼的方法。
一、趣味导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巧妙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学生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急于知道影片里包含的或影片之外的信息。
激情导入是笔者最常用的方法。
为了上好历史课,笔者上课时总会面带笑容,精神抖擞,以最佳状态感染学生,并且想方设法用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笔者在上新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曲《歌唱祖国》,并展示天安门图片和五彩缤纷的礼花,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祥和的氛围。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通过一项学生调查问卷,我发现有68.2%的学生说他们在历史课上习惯照搬教师黑板上的内容,而不会主动探索问题;有72.4%的学生觉得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
调查结果反映出历史授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历史课就像一汪死水,在历史课上学生思维不容易激活。
但是历史应该是有生命的,传授历史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鲜活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是历史老师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分析造成历史课堂沉闷的原因1.忽视了“人”的存在这里的“人”不是单指学生,还包括老师。
虽然课改已经开展几年了,但是仍有一些老师迫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也忽略了自己在讲课中对内容处理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个的考试要点主宰着课堂,它们才是课堂真正的“统治者’,老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工具。
老师在课上重复考试重点,经常这样说:“这段是考试重点,用笔勾下来,然后全部背下来。
”这样做只是把历史知识看成死东西告诉学生,学生自然也就把历史学习当做死记硬背的东西,枯燥无味,从而使历史和历史课的活力丧失。
这样的讲授成了没有情感性、思想性、时代特征的历史知识讲授。
也就是,老师把鲜活的历史变成了僵死的内容,这样不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缺乏情感性初中生的感性认识非常丰富,但他们的理性认识不是太好。
而如今的历史课大多是1234或abcd等条条框框的知识点,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节约时间,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果,于是就在课上直接勾画出知识点,然后督促学生背下来,最后做一些相应的巩固练习。
如此这般的历史课堂不会出现师生智慧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也不能凸显历史事件中的人文魅力,致使历史课堂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3.缺乏时代性和思想性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以史为鉴”,但现实中却是为了追求分数,课上不留给学生体会感悟历史的空间,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不去联系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死”的课堂。
2024年浅谈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
2024年浅谈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历史,作为记录人类过去发展进程的学科,常常被人们视为沉重、枯燥的记忆。
然而,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年份和事件的堆砌,它更应该是生动、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思维火花的学科。
那么,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呢?一、结合现实,使历史生动化历史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解二战历史时,可以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二战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深刻影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历史形象化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将历史事件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通过展示古代文物图片、播放历史纪录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引入角色扮演,增强历史体验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体验中深入理解历史。
四、开展讨论与辩论,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与辩论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论,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够让他们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历史。
五、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使历史探究化历史学科不仅是记忆性的,更是探究性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历史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研究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让历史活起来的历史教学方案
让历史活起来的历史教学方案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国家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记忆。
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感到乏味和无趣。
为了让历史活起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案。
一、故事化历史教学历史是一部宏大的故事,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人物。
故事化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在教授二战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战场上的紧张气氛,让学生们感觉身临其境。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真实的士兵或幸存者的故事,将这位士兵的经历融入教学中。
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位士兵的故事,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影响。
二、探究式学习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是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学生们被动接受。
为了让历史更加生动,我们可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式。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主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例如,在教授古代文明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古埃及的尼罗河对于埃及人如此重要?”学生们可以通过探究古埃及的地理条件、农业发展、文化特点等方面来寻找答案。
他们可以通过调查、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使历史更具视觉冲击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展示历史事件和文物。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历史。
例如,在教授中国古代艺术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精美的艺术作品图片和音乐,呈现古代艺术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欣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
四、参观实地考察历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参观实地是另一种让历史活起来的方法。
学生们可以亲自到历史遗址、纪念馆或博物馆等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魅力。
这样的体验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到博物馆参观古代希腊文物,如雕塑、陶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的结论迈进 , :你认为暴力 冲 如 “
突 会 对 文 明 的 发 展 造 成 什 么 危 害 ”“ ,和平交往会对文 明的发展起 什么作用 ”“ ,哪一种文 明交往 方式 对文 明的发展有利” 诸如此类。 教师 过 分 压 缩 学 生 思维 、 讨 论 的 空 间 ,把 学 生 的 思 维 引 向
这一 问题时如 履薄 冰 , 制于《 受 教
师教学用书》 上的现成结论 :和平 “ 往来对 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 因为和
平是 人们在 自身 生存实践 中所 生 发出的一种基于本能 的精神 向往 , 是人们在 历史实 践活动 中所 逐渐 建立起来 并 为大多数人 所普 遍接
受的价值取 向。” 在组织讨论学 习
效 设 问。 况且 即使 没有 朗读 , 这个 问题也 毫无思 维含量 ,因为答 案
就 明确 写在 书上 ,起 不到调 动学
非 常严格 。 生们这才 恍然大 悟 。 学
反思这一幕 , 这位教 师犯 了几
生思维 的积极性 、培养 学生 能力 的作用 。其实这 个设 问可 以作这 样 的调 整 :教 师不要 马上 直接提
导致思维混乱 、 断裂。
笔者 听过 一位教 师在讲 授必 修二 《 物质生 活和社 会 习俗 的变 迁》 , 了让 学生 了解古代 的服 时 为 装 ,同时加 深对 中央集权 制下森 严等级 制度 的理解 ,教师 首先展 示 了清朝官 员服装 的 图案 ,后 列
出表格 说 明 图案 上 的飞禽 走 兽 ,
设问没有分层 , 缺乏梯度。
3预设 答案 . 教师按 照 自己事 先设计 好 的 预案 , 不顾学 生实 际 , 生硬 地按 预
设 的步骤 ,引导对话 流程 一丝 不
“ 向车道 ” 把讨 论 作 为 一 种装 单 , 饰 。其结 果是 学生 的思维 在 教师
的思 维 轨道 上 运 行 , 抑 和 限制 压 了学 生 的情 感 和 思维 , 伤 了学 挫
一
次 次 回答 和 教 师 对 学 生 答 案
的纠 正 中 , 生 成 了教 师 思 想 的 学
如 《 明的冲撞与 交融 》 课 文 一
有一个 问题 : “ 议一议 : 你认为暴力
俘 虏 。因为设 计 的 问题 、 供 的 提 答 案 , 至 回答 的流 程都 是 在 教 甚
师 的预设下 进行 。学生讨 论 的结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一
◇ ◇ ◇
餐 漾 坛
值观 。教 师们都 不能 回避这 一 问 题, 几乎都采用 了讨论 的方式 。但
是笔者 感觉教 师在 引导学 生讨论
力量》 一课 , 讲解工业 革命 发生 在
的原 因时 , 先让学 生 朗读 9 页 她 3 的第一 段 ,然 后设 问 :工业 革命 “
来构成整个教学过程 。 教师将 自认
果 最 终 还 是 回 归 到 教 师 提 供 的 答 案 上 , 是学 生 的思想 成 了教 于
师答 案 的陪衬 。如 此教 学 自然难 以让 学 生 通 过 讨 论 思 辨 获 得 历
为 的问题及其结论硬塞给学生 , 使
学生丧失探究 的兴趣 ,疲于应答 ,
为什 么首先发 生在英 国? 于是一 ” 个 学 生站 起 来把 9 3页 第 一段 的 内容 又读 了一 遍 。 这个 问题在教 师 已让学生 朗 读 的情况 下再设 问 ,也 就成 为无
同时问 :这 些清朝 的 官服 ,反 映 “ 出中 国古代 官服有何 特点 ? 教 室 ”
里 鸦雀无声 。教 师见学 生无反 应 又 引 导 说 : 文 官 们 的服 装 是 飞 “ 禽, 武官们 的服 装是走兽 , 同 的 不 级别有 不 同的服装 ,这说 明什么 问题 呢?” 生们 的想法还是 “ 学 千 呼万 唤不 出来 ” 此时这位 教师有 。 些尴 尬和失 望 , 只好 按动 鼠标 , 点 出答 案—— 反映 了清朝等 级制度
生 学 习 的主 动性 、 探究 性 。正是
师 自导 自演式的“ 生成” 教学。 课堂
上的所谓 “ 心设计 课堂提问” 精 往 往是教师根据 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 把教 目标 分解 为一 系列 问题让
差 地进行 ,最后借 学生 之 口得 出
教师“ 意” 满 的答案 。
在 教师 这 样一 步 步 提 问 、 生 的 学
史体 验 与感 悟 , 历史 素 养 的 培养
学生思考 , 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并
串之 以“ 题解答 ” 的教学 步骤 试 式
冲撞 与和平交往 , 哪种方式对文 明
的发展更有利 , 为什么?” 教材设计 的这个 问题是整堂课的核心 , 目的 是想通过学生的议 一议 , 出历史 找 发展 的规律并 达到 培养学 生理性 情感 的 目的,这也是本课 的难点 , 是教师最难处理和把握 的问题。 如 果处 理不好 , 学生 会得 出“ 暴力 冲 撞 比和平 交往更 有利 ”的错误 结
问, 而是 先提供 一些 相关 材料 , 如
的过程 中 , 许多教师小心翼翼地设
计一个个 小 问题 来诱 导学生 向预
个错误 , 直接导致 了学生们无法 回 答 问题 。第一 , 古代服装 只作 为背 景资料存在 , 在这个地方可 以展示
图片 , 直接说 明特点 , 不必设 问。 第 二, 问题抛 出来 时过于简单 、 生硬 、 抽象 , “ 服有什 么特点 ”学 生 问 官 , 可 以从表面 的颜色 、图案来思考 , 不一定能够 由表及里去思考问题 。
20 0 9年 高考 浙 江卷 3 9题 的材料
一
,
然后 再用 高考题设 问 。 在课 堂
上让 学生 见证高 考题 ,好 多学 生 往往 会跃跃 欲试 。学生 的思维 积
极性 马上 就会被 调动起 来 ,同时
也 能培养 学生分 析 、 合 、 纳等 综 归
能力 ,有利 于促 进学生 历史 思维 能力 的提 升 。 2 自问 自答 . 这是一种最典型 、 最常见 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