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选考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合集下载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周测题 2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绘制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P48)(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压指向压,既改变又改变地转偏向力:垂直于,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摩擦力:近地面风向受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高层大气风向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绘图: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右侧图)(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南半球则相反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大陆上形成;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大陆上形成,北半球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气压分布如图)。

南半球因为面积占优势,气压带(二)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的季节移动季风概念:。

跟踪练习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间的热力差异B.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差异C.高空和地面温度的差异D.高空和地面气压的差异 2.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A.重力B.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 3.近地面的风向是A.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C.与等压线平行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 4.有关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B.是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C.是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D.其两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5.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在远日点时,全球气压带、风带正向北移D.元旦前后向南移动 6.有关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仅分布在大陆的西部和南部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D.东亚与南亚的夏季风成因相同 7.东亚季风最典型的原因是A.海陆热力对比最强烈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D.太平洋西部洋流的影响 8.下图中,环流系统正确的是A .①和②B .③和④C .①和④D .②和③我国华北平原的农民在秋季晴朗的夜晚经常用干燥的牛粪、驴粪和草皮 一起烧火粪,产生滚滚浓烟。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代号名称温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 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低再升高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深度思考1】为什么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垂直分布和大气运动不同?提示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因下部热上部冷,所以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因所含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其增温,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因下部冷上部热,所以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为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图中字母性质意义地面辐射 B 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大气辐射 C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e)使地面增温(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③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①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作用②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无选择性反射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天空呈蔚蓝或白色(可对比月球) 【深度思考2】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提示晴天的早晨,天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故较阴天的早晨气温低。

4.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差值变化差异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日较差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年变化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年较差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B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学考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考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近地面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
A.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 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
解析:分析题干部分。首先时间是深秋至来年早春,可以 确定太阳辐射较弱,即地面辐射弱,排除A;又晴朗的夜晚,可 以确定,大气中云层、水汽少,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排除B、 D。答案选C
【真题2015.1】读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示意图
(2)、等压线与风
a.根据等压线图判断风速
①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的疏密程度不 同。等压线密集的地方,单位距离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风力(风速)就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 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风速)就小。 ②不同等压线图上的点:先计算各点附近气压梯度 (单位实际距离的气压差)的大小,然后比较。气压梯 度大的点,风力(风速)大。
对流
层,
有利于飞机飞行
平流
层,对无
电离
线电短波有影响的是
C
层。
B A
5.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云、雨、雪等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②纬度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大 ③飞机、卫星等航天器主要在这一层飞行 ④这一层的能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 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所以空气对流 运动旺盛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 D.①⑤
b.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①高空的风:不考虑摩擦力,风向平行于等 压线;面向风吹去的方向,北半球高压在右侧, 南半球高压在左侧。
②近地面的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受一力 影响 大气 水平 运动 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等压 线指向低压 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
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传播方向改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 特点: 具有选择性
作用 参与作用的 形式 大气成分 吸收
臭氧(平流层) 臭氧(平流层)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吸收强烈,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 择性,大部分可
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具体 ),具体 表现为( 表现为( 吸收)、(反射)、 ( 散射 ), A2更小的原因 更小的原因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 是(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 却吸收得很少
)。
3、C1表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 表示 表示( ),C1>A2说明了 说明了 (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 4 、B1称为( 大气逆辐射 )。 称为( 称为
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
大气上界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 二氧化碳、水汽、云、浮尘 吸收红外线
地面
反射作用: 反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参与的大气成分:
云层、尘埃 云层、
特点: 特点: 无选择性
水汽、二氧化碳 水汽、 对流层) (对流层)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蓝色光最 易被散射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短 波 辐 射
长 波 辐 射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是大气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15km。

在这一层大气中,空气的温度通常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度递减。

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5℃/km。

这种温度递减的分布形式也被称为标准大气。

对流层中的空气主要靠地面受热而产生对流运动,也就是因为地面受热,将热量传递给空气,使得空气变热,密度减小,从而形成气块上升的气流。

这样,就形成了大气中被称为对流的运动。

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是大气环流系统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使得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能够有效地垂直输送。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有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第一,辐射是指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然后将热量辐射向大气。

太阳辐射热量经过大气层的透过、反射和散射后,最终达到地面。

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一部分会直接转化为感热,使地表温度升高;另一部分会转化为潜热,使水蒸气从地表蒸发转化为水蒸气。

地面升热后会向空气传递热量,使空气受到加热,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第二,传导是指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热量后,热量从地表向大气传导。

地面与大气之间通过热传导传递热量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即地面升热后会向空气传递热量,使空气受到加热,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第三,对流是指地面受热后,空气受到加热而产生上升运动。

地面受热后,空气受到加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形成气块上升的气流。

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受到气温递减的影响,空气冷却,水蒸气凝结成云,随着云的不断增加,空气开始下沉,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动力过程和气候变化。

通过对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预测天气变化以及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重要高度说明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约6 ℃ /1 000 米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低纬度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_km,高纬度为8~9 km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生命作用上界50 km 左右;22~27 km处有臭氧层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80~500 km有若干电离层2.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12(1)能量来源① 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② 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2) 两大过程① 地面增温 ( 太阳暖大地 )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 大气增温 ( 大地暖大气 )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3) 两大作用① 大气的削弱作用:约 19%被吸收,约 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形式 特点反射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 空气分子散射蓝光,有选择性;细小尘埃散射可见光,无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② 大气的保温作用 ( 大气还大地 ) :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 逆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是云层、云量和温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云层越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 大气逆辐射越强;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 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3) 气象因素: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教材金句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 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 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 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
C 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3) 气象 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 辐射不同。
1.“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分析方法 同样是“高处不胜寒”(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不同的地形原因不同。平原高空大气是离地面这一热源 太远而“供热不足”;高山地区的大气是地面热源太小 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大和云雾较多,削弱作 用强的原因;而高原上的大气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 而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气温不高。
[答案] (1)A (2)D
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
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①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解析:①②③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青 藏高原因为地势高而空气稀薄,所以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大气保 温作用差(即大气逆辐射差),导致气温较低;但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作 物的光合作用条件好,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同时大气逆 辐射差,夜晚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小,有机质消耗得少,更利于产量的 提高。 答案:(1)B (2)B
2.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图,回答问题: 1)霜冻多发生在晴天的夜间,其原 因与图中甲乙丙的 丙 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 与图中甲乙丙的 甲 过程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 加而递减,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 接热源是 地面长波辐射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乙 过程有关。 4)一般情况下,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 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异常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 全球变暖 ,这种异常现象带来的具体危害主要有哪些?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蒸发加剧,干旱严重等。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 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 续。具体图解如下: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特别提醒】 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温。近地面大气主 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 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 热源是太阳辐射。
升 100 米降低约 0.6 ℃ 对
自地面
流 对流运动显著 层
上冷下热,差异 大,对流强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最活跃, 水汽杂质多,对流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运动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a选择性 吸收 、散射和b 反射 。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 太阳辐射 的 能量。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第(2)题,地面辐射是指近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 外传播的过程。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其 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强 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 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 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大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 空云量越多,湿度越高,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答案 (1)C (2)B
层次 主要特点

原因
高层 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
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 线作用
信有重要作用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平流层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

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知识手册(全国通用)

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知识手册(全国通用)

知识点06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分层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为17 km~18 km;中纬度为10 km~12 km;高纬度为8 km~9 km。

2.平流层: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雾水汽越多,烟雾、雾霾越多,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同时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因素:天气、大气洁净度、空气的湿度等。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4)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和下垫面性质等方面来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一、知识点讲解一、大气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保温作用注: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取决于云层的厚度和空气湿度(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3.意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得晚上的温度不会太低,从而降低了昼夜温差。

二、跟踪训练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2.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 ℃左右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大气层距地面的高度可知该大气层是平流层,平流层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 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故选A。

第2题,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图中大气层的温差约为50 ℃。

答案:1.A 2.D每年冬天,浙江、江西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

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如图2)。

据图完成3~4题。

图1 图23.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A. 防太阳暴晒B. 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 防病虫害D. 防洪、防涝4.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A. 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 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 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 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3.B4.A【解析】3.冬季太阳辐射较弱,A错;冬季气温低,网纱可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B正确;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降水少,不易出现洪涝灾害,C、D错。

高新高考选考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高新高考选考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微点 7 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 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此规律。
微点 8 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 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 偏转 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__正__午__太__阳__高__度__不同。 ②__下__垫___面___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___气__象_____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不同。
3.热力环流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_冷__热__不__均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 ()
3.2019 年 3 月 31 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的“天链二号 01 星”运行轨道所在的大
气层
()
A.气温在-50 ℃到 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 40 ℃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C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 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流层大气是地球上最底层的大气层,它的位置从地球表面到约10-15公里的高度。

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涉及到太阳辐射的吸收、传导和辐射、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等方面。

本文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太阳辐射进入流层大气后,一部分被云、气溶胶等遮蔽物反射回太空,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

其中,不同大气组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也不同。

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氧气、氮气等主要组成大气的气体对太阳辐射则有较低的吸收能力。

这些吸收后的能量将转化为大气分子的热运动,使流层大气不断地受热。

流层大气的受热还涉及到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地表与大气之间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进行能量交换。

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将转化为地表热量,这部分热量会通过传导向上传输到流层大气。

同时,地表也会通过对流的形式将热量传输到大气中。

大气中的热量会向周围空气传导,并通过空气的对流传输到不同高度的区域。

在流层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分子间的碰撞频率降低,从而减少了热传导的程度。

此外,不同高度的区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也不同。

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的强烈,流层大气的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斜射的较弱,流层大气的温度较低。

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杂的气候系统。

此外,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太阳辐射的净吸收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总结起来,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传导和辐射、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等方面。

这一过程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现象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的大气系统,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高考地理复习第七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复习第七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复习第七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是地球的外包层,与地球的表面相接触,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四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大气,大气中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是对流层之上的一层大气,这一层的特点是温度基本保持恒定;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温度逐渐升高,最后进入热层,温度逐渐增加。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地球受到的太阳辐射有密切关系。

太阳辐射主要有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三种类型,其中可见光的辐射强度最大,红外线其次,紫外线最小。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太阳辐射的特点有关,可见光主要被地表吸收和反射,红外线则主要被大气吸收,而紫外线主要通过大气层到达地表。

由于太阳辐射不同波长的特点,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是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逐渐减小的层次,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热量被地表吸收,地表加热后向上传导,使得对流层逐渐变暖。

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导致温度变化,水汽的凝结和蒸发过程也会影响温度的分布。

由于大气在对流层中的空气温度变化较大,所以会形成气象现象,如风、云、降水等。

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主要被地表吸收,使地表温度升高。

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地表上的空气也会受热而变热,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变热后密度减小,被更冷的空气抬升。

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逐渐降温,达到饱和时,水汽会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如果云内的水滴继续增长,就会形成降水。

同时,在抬升过程中,空气的压强减小,使空气的密度减小,形成上升气流。

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导致热量的垂直运动,从而形成垂直的热对流循环。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决定了热量和水汽在大气中的垂直传播方式,影响了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形成。

高考总复习《选考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

高考总复习《选考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

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 大气平__稳__,天气晴朗,适合飞
升__高__
机飞行
随高度增加先 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 高层大气
降低后升高 信有重要作用
二、对流层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 散射和反射。
特点
具体表现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状态
低__压__且与等压线
的风
影响
_垂__直__
高空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 风向最终与等压 的风 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线_平__行__
近地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风向最终与等压
面的 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
线有一个_夹__角_

同影响
图示
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示意图
白天,在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 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梯度力,大气从 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海风(如图 1)。
温室气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气温升高,
体排放 → 地面辐射 → 增强,保温 → 全球气候
增多 增多
作用增强 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
夜晚,山坡附近的气温比山谷上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 要低,因此在山坡附近形成高气压。山谷上空形成低气压, 大气从山坡向山谷运动,形成山风(如图 4)。
3.城市风示意图
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上空的气温比郊区同一水 平面处的气温高,因此城市上空形成低气压,郊区上空形成 高气压,近地面大气会从郊区向城市运动,高空大气从城市 向郊区运动(如图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8-9题。

8.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9.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10-11

10.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 .①—地面反射 B .②—大气反射 C .③—大气散射 D .④—地面吸收 1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 .①增加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12.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参考景观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13. 某学生在做一个实验,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如下:
Ⅰ: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将温度计A 、B 分别放在其上。

Ⅱ: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温度计A 上。

温度计B 无任何遮盖物。

Ⅲ:将两个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作出分析:
(1)3小时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较高的是。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原理,并对该原理作简要分析。

(3)这一原理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上,尤其在北方地区的秋冬季节,可以抵御 和等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