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产业构造状态与问题剖析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制造业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与此黑龙江省制造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不足、环境污染等。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策,以期为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和重工业上,如煤炭、钢铁、石化等。
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黑龙江省制造业的竞争力不足,同时也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而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要想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针对这一问题,黑龙江省可以加大对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制造业走向中高端。
二、技术创新不足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一直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关键。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不足,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偏弱,科研力量不足,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无法跟上国际发展的进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龙江省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的投入。
同时要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等,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人才和技术研发团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既是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障碍,也是制约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黑龙江省的一些传统重工业企业,如煤矿、钢铁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不容忽视的。
环保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龙江省可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
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哈尔滨综保区是黑龙江省境内的一处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域,也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物流和贸易中心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1. 土地利用和规划问题哈尔滨综保区的土地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受限于土地资源的有限和规划的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地区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规划不够完善的问题,影响了综保区的整体发展。
2. 产业结构转型问题目前哈尔滨综保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影响较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渐降低,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 人才和科技创新问题科技创新是综保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人才资源也较为紧缺,导致了整体创新发展水平的下降。
4.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综保区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发展模式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对策研究1. 加强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综保区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修复,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综保区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打造以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提高综保区的产业竞争力。
3.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综保区应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政策,提升人才吸引力。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综保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加大环保投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综保区应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和治理能力,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浅述哈尔滨产业结构问题及财政对策
浅述哈尔滨产业结构问题及财政对策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其产业结构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不断壮大,哈尔滨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问题和财政对策两个方面来浅述哈尔滨的情况。
一、哈尔滨的产业结构问题1.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哈尔滨的传统支柱产业是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特别是农业和重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哈尔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可持续性。
2.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较高与此哈尔滨的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较高的问题。
传统的重工业和化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 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相较于传统产业,哈尔滨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哈尔滨在这方面的发展尚未达到预期水平,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财政对策为了解决以上产业结构问题,哈尔滨市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对策,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具体包括:1. 淘汰落后产能为消除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哈尔滨市政府加大了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有关企业进行补偿并引导其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2.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为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哈尔滨市政府加大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税收优惠、创业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新兴产业中,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为提升哈尔滨的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加大对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转化。
4. 加强产业转移政策为了缓解产业过度集中的问题,哈尔滨市政府制定了产业转移政策,鼓励一些传统产业向城市周边地区转移,同时吸引一些新兴产业向城市内部发展,实现产业的分布合理化和优化。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较为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而制造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结合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产能过剩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黑龙江省的一些传统制造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如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间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利润空间被压缩,企业难以为继。
2.技术水平落后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
在全球产业链日益细分和集成的趋势下,这些企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不足。
3.人才短缺制造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但由于黑龙江省地处偏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造业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4.环境污染严重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工艺陈旧,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企业甚至被迫停产整改,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对策建议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黑龙江省应该加快传统制造业的去产能和去库存工作,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推动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黑龙江省制造业应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消化吸收,加大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力度,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3.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黑龙江省应通过政策激励、协同育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制造业。
建立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和流动机制,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4.严格环保标准黑龙江省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排放。
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环保标准,对环境违法企业依法进行重罚。
哈尔滨发展调研报告
哈尔滨发展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哈尔滨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潜力,为进一步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二、历史与文化底蕴哈尔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哈尔滨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风格,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三、经济发展现状1. 城市规模扩大:哈尔滨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加,市区面积扩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2. 重点产业发展:哈尔滨在一二三产业均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3. 投资环境良好:哈尔滨市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引导国内外资本在市内投资兴业,并提供众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四、发展潜力分析1. 区位优势: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连接了东北亚各大城市。
2. 人才优势:哈尔滨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研发机构,为城市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产业转型升级:哈尔滨应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五、发展策略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交通、水电和通讯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2. 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流程再造,鼓励创新创业,激发企业家精神。
3. 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周边城市和国际合作,开展产业合作、人才流动等,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
六、总结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哈尔滨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的发展制定科学的战略,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哈尔滨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哈尔滨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五个冰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和政策扶持,哈尔滨的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一、冰雪产业哈尔滨作为中国的冰雪之都,以其丰富的冰雪资源和独特的冰雪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冰雪产业已成为哈尔滨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哈尔滨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冰雪游乐园——太阳岛冰雪大世界,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了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等冰雪活动,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冰雪旅游也将成为未来哈尔滨产业的亮点之一。
二、高新技术产业哈尔滨以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优良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存在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实力。
同时,哈尔滨还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尤其是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哈尔滨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未来,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投资,哈尔滨的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三、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哈尔滨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
哈尔滨提供了一流的技术设备和专业团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装备制造服务。
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领域,哈尔滨的装备制造产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加大投资和政策支持,哈尔滨的装备制造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四、食品加工业哈尔滨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哈尔滨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原料,生产了一系列的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品。
哈尔滨的“黑土地”土壤肥沃,适宜粮食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粮食、果蔬、畜牧等农产品的加工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哈尔滨还有一批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如哈尔滨啤酒、宾县良源食品等。
哈尔滨市的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哈尔滨市的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哈尔滨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其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哈尔滨市的工业发展概况、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和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哈尔滨市的工业发展概况哈尔滨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一直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
尤其是哈尔滨市在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优势。
同时,哈尔滨市还建立了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和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哈尔滨市的工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传统重工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等也需加大发展力度,提升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还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未来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哈尔滨市在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正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其次,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
此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鼓励创业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的来说,哈尔滨市的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
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哈尔滨市有望实现由传统重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哈尔滨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
哈尔滨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一)优势(strength)分析1、富有的农业资源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城市,黑龙江省是重要的国家商品粮基地,也是农业大省,故在农业设备和技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优越的地理优势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位置,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土肥田洁,生态环境优越。
3、政策优势2010年召开的哈尔滨市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中确立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为哈尔滨今后都市农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劣势(weakness)分析1、都市农业产品结构不均衡,缺乏深加工产业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哈尔滨冬季较长,冬春淡季蔬菜水果产量小,肉类、奶类、粮食等比较均衡。
缺乏对蔬菜水果,奶类等深加工企业,多为初级产品。
2、都市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落后多数都市农业从业人员都为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都市农业缺少信息化设备和相关专业人员,导致都市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3、都市农业企业数量相对于哈尔滨这个城市来说远远不足哈尔滨属于中国十大特大城市,农村人口占52%,发展都市农业有先天优势,目前都市农业企业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1、政府支持2010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政府开展了统筹城乡的试点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
2、居民需求多样化哈尔滨市仅次于成都市的中国第二大特大城市,人口众多,地处于中温带,冬季长。
冬春淡季瓜果蔬菜供应量少,但是居民需求量却比较大,(四)威胁(threat)分析1、务农理念的威胁2、农村土地制度的威胁。
哈尔滨食品工业进展状况与对策
哈尔滨食品工业进展状况与对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哈尔滨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其食品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从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进展状况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而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则是在改革开放后。
目前,哈尔滨市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其中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糖果等食品的生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全面提高,且部分产品已享誉全国。
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进展状况:1. 肉制品方面哈尔滨市以猪肉加工为主,现已形成了以香肠、腊肉、膶(xún)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肉制品。
其中,哈尔滨香肠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并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
2. 乳制品方面哈尔滨市的乳制品行业也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了以奶粉、酸奶、液态奶等为主的全套产品生产链。
哈尔滨生产的优质奶源于丰富的乳制品原材料,而且在产品品质方面国内领先,其中以嘉华、雅士利等品牌为代表的哈尔滨乳制品已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之一。
3. 饮料方面哈尔滨市饮料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迅速发展,形成了以茶饮和果汁饮料为主的品种。
其中特点突出的有百草味茶饮和吉吉林大葡萄汁。
并且由于哈尔滨地区优质的水源和气候条件,可以生产低温啤酒,其口感优于其他地区的啤酒。
4. 糖果方面在糖果方面,哈尔滨市的棒棒糖、薄荷糖以及布丁等食品不仅受到青少年的喜爱,还受到了外省市的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尽管哈尔滨的食品产业有了多方面的进展,但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1. 企业管理不够科学,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不够严格目前,市场上仍有一些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和质量管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其产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行业标准,强化企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确保产品安全。
2. 部分产品品质不佳,缺乏竞争力尽管哈尔滨部分食品已经享誉全国,但在一些高品质食品的生产方面,其与珠三角等地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哈尔滨综保区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
哈尔滨综保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发展问题:1.市场竞争激烈:哈尔滨综保区周边存在多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长春等),这些城市也在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吸引工作,与哈尔滨形成了直接竞争。
这使得哈尔滨综保区的市场份额受到压缩。
2.产业结构单一:哈尔滨综保区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机械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
由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该区域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行业周期的影响。
一旦行业发展下滑,该区域的经济将受到重大冲击。
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哈尔滨综保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科技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缺乏,使得该区域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与此缺乏高技能人才储备也制约了该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1.多元化发展:哈尔滨综保区应加快多元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发展高端制造、医药健康、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降低单一产业风险。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并引导更多企业进入这些新领域,促进创新创业。
2.技术创新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哈尔滨综保区的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
政府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该区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国际合作与互联互通:哈尔滨综保区应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地的优势产业进行合作交流,借助国际市场资源和技术支持来促进该区域的发展。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打造良好的交通和物流体系,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运输和物流服务。
4.优化营商环境:哈尔滨综保区的政府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减少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繁文缛节,简化审批程序,提供更加便利和高效的企业服务。
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该区域,并提升该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哈尔滨综保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产业结构单一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哈长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哈长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许多城市成为了经济和人口的聚集地。
作为其中之一,哈长城市群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哈长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建议。
二、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压力1.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哈尔滨、长春等核心城市连续吸引了大量农民工以及外来人员涌入,使得人口密度迅速增加。
2. 城乡差距拉大:由于县域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纷纷选择向核心城市转移,导致传统农业无法良性发展。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足1. 交通拥堵现象:随着车辆保有量不断增加,在雾霾等恶劣天气下道路交通往往受限制。
2. 基础设施短缺问题:主要表现在供水供电等方面,特别是新兴产业园区所需供应资源瓶颈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3. 教育和医疗资源压力大: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教育与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的问题,一些偏远地区人口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四、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消耗1. 工业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污染物排放增加引发严重雾霾问题。
2. 水土流失隐患日益增加:过度开垦农田、采取不合理的林木伐剪方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五、经济结构问题1. 经济结构单一:哈长城市群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依赖于传统制造业,对环境压力大且抵御风险能力差。
2. 创新能力薄弱:创新驱动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但由于科技创新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创新活动不充分。
六、挑战与应对策略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推进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2. 优化人口分布结构:引导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就业和生活条件。
3. 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落实执行,加大对重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
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4. 调整经济结构: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并鼓励本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
哈尔滨市的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哈尔滨市的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座重要的中心城市。
近年来,哈尔滨市的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产业升级。
本文将重点探讨哈尔滨市的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并分析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哈尔滨市的城市经济现状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哈尔滨市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还注重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这些努力为哈尔滨市的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哈尔滨市的城市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制造业方面,哈尔滨市拥有先进的装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等领域,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同时,哈尔滨市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旅游、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哈尔滨市的产业升级为了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市一直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在传统产业方面,哈尔滨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同时,城市还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在服务业方面,哈尔滨市鼓励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和科技研发等领域,提高服务业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城市通过建设金融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举措,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端人才,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哈尔滨市的发展前景和挑战尽管哈尔滨市在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哈尔滨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还不够。
这需要城市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哈尔滨市的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城市吸引了一些高端人才,但仍有一部分优秀的人才选择离开哈尔滨市,到其他一线城市寻求发展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尔滨市需要提供更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发展机会,留住更多的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关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开展建议关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开展建议摘要:针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开展,在文中着重介绍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开展,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工业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为主和国有企业比重高,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探讨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型和原字号等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和央企比重大,地方企业规模小的问题。
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强与央企合作优化升级问题。
关键词:黑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黑龙江产业结构得到改变。
但是黑龙江省的经济开展与全国其他省的开展比拟,还存在许多缺乏,在一些产业开展中还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主要是归咎于长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了黑龙江省的开展。
因此,虽然黑龙江省有着较丰富的矿产、旅游等资源,但是,黑龙江的资源优势转化能力不强,没有使黑龙江省的经济得到大幅提高。
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需调整产业结构这对于黑龙江省开展经济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黑龙江省经济开展最有意义的战略选择。
1.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1.1 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粮仓,2021年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凸显了农业大省的引领地位;它的林业资源丰富,广阔林区工人利用这些资源,使黑龙江省的林产品成为第二产业,这一开展趋势对黑龙江省地区经济的开展状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最北部,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它的产业结构具有特殊性。
第一,由于黑龙江省的消费品市场比拟趋于饱和,这样就会由于工业开展减速,使黑龙江省商业、运输业开展滞后,由于在黑龙江省第二产业的增长,会直接影响到第三产业增长,这直接关系到黑龙江省产业的开展。
第二,在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中,由于我国的轻工业开展受到重视,使轻工业得到支持,但黑龙江省是属于偏重工业的经济结构,这样,就使黑龙江的经济开展遇到了问题,这也使黑龙江地区的工业化的开展速度明显放慢。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摘要:产业结构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越来越重要,本文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作为出发点,研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阻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对策随着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性革命的变革,不断涌现“朝阳产业”冲击着“夕阳产业”,冲击着原有的产业结构。
为了有效的提高本国的生产效率,保持经济的发展活力,加强经济竞争,各国都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
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负担全国发展的动力,但近年来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其产业结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黑龙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第一产业平稳增长黑龙江省农业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畜牧业、绿色食品及农业建设都有了明显的发展。
粮食总产量增长明显。
自2003年开始,黑龙江省粮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5570.6万吨(1114.1亿斤),比上年增长11.1%。
2011年与2010年同期相比,主要经济作物在产量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甜菜产量为275吨,增长率为57.1%,为经济作物增长之首,其次为蔬菜产量789.9万吨,增长9.1%;水果、油料、烤烟和亚麻都有了明显的下降,其中,水果产量为225.6万吨,下降3.2%;油料23.3万吨,下降15.5%;烤烟7.8万吨,下降8.7%;亚麻下降速度最快1.2万吨,下降46.7%。
畜牧业和农业基础发展平稳。
2011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09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7%。
拥有农用拖拉机142.1万台,增长5.4%.2、第二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作为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第二产业依旧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在工业增加值、利税和利润方面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为5583.2亿元,增加值占gdp总量的44.7%,超过2010年同期增长率,实现利税25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利润为1270.5亿元,增长2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74.5,提高23点。
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哈尔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本文将回顾哈尔滨市当前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的趋势。
一、高质量发展现状1. 经济增长稳定快速:哈尔滨市GDP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近年来,市政府倡导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 优化发展环境:哈尔滨市重视政企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利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
同时,加大对企业创新和人才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3. 城乡一体化发展:哈尔滨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和水平。
4. 优化生态环境:哈尔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推进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
二、未来趋势分析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哈尔滨市将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优秀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2. 加强创新驱动:哈尔滨市将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扶持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加强科技与经济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
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
3. 加快数字化转型:未来,哈尔滨市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通过建设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4. 加强生态保护:哈尔滨市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5. 构建现代化城市:未来,哈尔滨市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引言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但在产业集群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推动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一、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现状1.1 主要产业集群黑龙江省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产业领域,其中以粮食、特色农产品、木材加工、水产品等为主要特色的农业集群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等产业集群。
1.2 发展现状尽管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但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单一。
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资源加工,缺乏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缺乏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创新能力较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黑龙江省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发展滞后的情况。
二、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2.1 资金短缺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较为常见。
2.2 人才匮乏黑龙江省的产业集群发展还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
由于发展相对滞后,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能力较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2.3 市场需求疲软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受到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不够旺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加快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3.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和资源保障,引导和培育产业集群的发展。
3.2 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领域升级。
3.3 拓宽市场渠道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拓宽市场渠道,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制造业基地,长期以来,制造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制造业发展中,黑龙江省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简要分析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而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使得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 技术水平较低。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普遍存在技术老化、设备落后的问题,缺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这导致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不强。
3. 劳动力成本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省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这使制造业在成本上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4. 企业规模较小。
大部分黑龙江省的制造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这也导致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行业发展水平有限。
五分钟撰写500字的文章对制造业发展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对策--- 进一步深化现代制造业改革一、发展新兴产业。
黑龙江省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二、加强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建立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降低劳动力成本。
通过改革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四、促进企业集聚发展。
鼓励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相关研发和生产配套服务,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完善。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
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服务。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也存在着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潜力。
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哈尔滨综保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各地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哈尔滨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发展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化:目前,哈尔滨综保区主要以汽车、航空制造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缺乏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领域的支撑。
这限制了综保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发展风险。
2. 人才流失严重:哈尔滨综保区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由于资源和市场相对落后,很多优秀的人才倾向于去其他发达地区发展,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3. 缺乏区域协调发展:哈尔滨综保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不平衡。
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应该积极推动综保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4. 政策支持不够到位:哈尔滨综保区在政策支持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比于其他地区综保区,哈尔滨在政策上的优惠力度仍有一定差距,这限制了综保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哈尔滨综保区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领域的支持力度,吸引相关产业和企业进驻。
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创新,以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2. 建立人才吸引机制:哈尔滨综保区应该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配套的人才住房、优厚的薪酬待遇等措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
3.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哈尔滨综保区应该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共享资源和市场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4. 加强政策支持:哈尔滨综保区应该借鉴其他地区综保区的成功做法,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减税降费、提供项目补贴、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进驻综保区。
哈长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哈长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哈长城市群形势分析哈长城市群是指以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中心,辐射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城市群。
这一区域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然而,随着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哈长城市群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在哈长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虽然哈尔滨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拥有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但与之相比,长春和吉林等地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基础设施。
这导致了区域间发展差距加大,资源利用不均衡。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三地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整体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三、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哈长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
长春和吉林等地主要依托于汽车制造业和重工业,而哈尔滨则以食品加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
这导致了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单一,对市场需求变化不够敏感。
为应对这一挑战,哈长城市群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和升级。
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动,提高整体区域的创新能力。
四、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哈长城市群也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排放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不断增加。
尤其是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哈尔滨市,面临着水源污染和雪城治理等环境保护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规的执行力度。
加大投入,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城市群间应加强环境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共同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最后一个问题是哈长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三个城市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互动合作机制,但目前整体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导致各地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不充分。
为加强协同发展,应完善区域间合作机制,并搭建一个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的平台。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东北三省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但是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
黑龙江省制造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如农业机械、石油化工、煤炭矿机械等,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市场需求饱和,制约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2.技术创新不足。
黑龙江省制造业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技术水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这导致了无法跟上国际先进制造业水平的问题。
3.企业规模小、效益低。
黑龙江省制造业中企业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整体发展。
4.缺乏人才支撑。
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持,而黑龙江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制造业技术研发支持方面还存在差距,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支持。
二、对策1.优化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制造业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提高整体制造业的竞争力。
2.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引进和吸收,推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3.扶持企业发展。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扶持黑龙江省制造业企业发展,支持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推动企业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4.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人才培训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5.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减少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予财政和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提高整体制造业的竞争力。
结语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但是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政策支持,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扶持企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政策扶持等一系列综合对策的实施,相信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我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具有相对特性。
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阻滞我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进行浅析并提出建议,仅供参考。
一、产业结构基本状况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3664.9元,同比增长14.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951元,约为5458美元。
总体来看,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阶段。
从我市2010年GDP 结构看,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3%、37.8%、50.9%,呈现了三、二、一的比例结构,可以看出我市当前产业结构的比例已相当于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水平,但这并不表明我市产业结构真的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产业层次。
我们可以按人均GDP(按当年美元汇率折算)的变化阶段,从我市的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构成的演变历程挖掘我市产业结构的问题所在。
(见附表)(一)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初(1952年-1979年),人均GDP达到100美元至302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1、国民经济在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发展。
我市国民经济经历了稳定发展的“一五”时期、十年动乱及改革开放初的恢复增长阶段,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6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42.1亿元,增长3.8倍,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52年的32.6:44.2:22.1调整为1979年的22.3:52.2:25.6,三次产业结构始终呈现二、一、三的比例关系。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起步高,快速扩张,现代化工业基础初步形成。
哈尔滨市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布局、倾力建设的工业城市,在当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建立了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亚麻及军工产品等“十大军工”、“三大动力”企业,成为国家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一五”时期末、“二五”时期末,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5.2%、53.6%,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下同)分别为48.5%、52.1%;197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2%,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8.7%;1952年-1979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6.2倍,其中工业增长了7.9倍。
3、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缓。
我市受国家产业政策倾力于工业扩张的影响,从“一五”时期开始,农业投入极为有限,农业没有获得应有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基础产业无法适应工业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一五”时期、“二五”时期,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6.3%、15.3%,1952年-1979年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16.2%,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低5.1倍、6.7倍,比工业低6.7倍,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32.6%下降到1979年的22.3%。
1979年末,在全市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1.1亿元中,农业投资4.84亿元,仅占全市投资额的6.8%,工业、建筑业投资额分别为41亿元、2.3亿元,分别占57.7%、2.3%;第三产业为23.0亿元,占32.3%。
截止到1979年末,全市金融贷款余额26.8亿元,农业贷款仅为0.7亿元,仅占贷款额的0.26%。
4、第三产业呈现起步增长态势。
建国初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呈现起步性稳定发展,1952年-1979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0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10.8亿元,增长7.9倍,年代,第50余年间,我市对第三产业的投入逐步加大,30左右。
22%的比重基本稳定在GDP占.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为25%左右,60年代提高到30%以上,70年代末期,则提高到40%以上,金融商业性贷款占比基本保持在40%以上。
(二)“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末(1980年-1995年),人均GDP达到384美元至694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1、国民经济发展由调整、波动逐步趋于稳定快速发展。
由于改革开放方针作用的显现,我市国民经济在历经“六五”时期的调整发展,“七五”时期的波动性增长,于“八五”时期开始步入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45.7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35亿元,年均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80年的21.9:53.8:24.3调整为1995年的21.3:33.9:44.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九十年代初从二、一、三转为三、二、一的比例关系。
2、农业投入力度加大,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减弱。
“六五”时期开始,国家开始注重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的需要,八十年代中期,我市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依然偏低,1980年-1995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降到2.1%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1%左右。
这一时期,由于我市投资方向由重转轻,放缓了工业投入,第二产业尤其工业在接近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势头减弱。
198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53.8%,其中工业49.8%;199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为37.0%,其中工业33.6%;199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其中工业仅为27.7%。
3、第三产业崛起,逐渐成为三次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这一时期,我市逐渐加大了教育、商业、公用事业和住宅等的投入,第三产业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成为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成长的又一鲜明特征。
1980年-199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用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5.0%,高于第二产业12.4个百分点。
1980年、1990年、1995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分别为24.3%、41.0%、44.9%。
4、我市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增加值结构。
从有资料的年份看,1985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二、一、三,增加值结构比例为二、三、一。
1990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1%、38.9%、2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为二、一、三,增加值三次产业比重为22.0%、37.0%、41.0%,比例结构为三、二、一。
1995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4.2%、34.4%、31.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仍为二、一、三,增加值三次产业比重为21.3%、33.9%、44.9%,比例结构为三、二、一。
表明我市第二、第三产业成长较快,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吸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水平偏低。
(三)“九五”时期初至“十一五”时期末(1996年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由817美元增加到5458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1、国民经济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的比例特征。
这一时期,我市生产总值步入稳定快速增长轨道,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2.7%。
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了强势发展势头,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22.8:32.6:44.6调整为2010年的11.3:37.8:50.9,始终保持三、二、一的结构层次。
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滑,“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一直以来,我市同全国一样,投资重心为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始终偏弱,1996年-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了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央认识到三农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乃至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瓶颈,11.6.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财政实行一免两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实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20元,比1996年提高5524.2元。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7.3亿元,比重达到4.0%。
3、第二产业发展势头有所回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
这一时期我市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及全面实施老工业基地战略,第二产业乃至工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势头,1996年-2010年我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8%,工业年均增长14.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32.6%提高到2010年的37.8%,但工业比重基本保持在26%左右。
第三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6年的44.6%提高至2010年的50.9%。
4、就业结构滞后于增加值结构。
1996年-2003年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构成基本保持一、三、二的结构层次,2003年之后,三次产业构成转为三、一、二的结构层次,表明我市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很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逐渐增强。
二、我市产业状况的基本评价及问题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市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已形成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后,我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对萎缩,第三产业加速成长,而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依然保持较低水平。
(一)农业问题1、农民收入偏低。
近年来,我市农民在一系列惠农政策中获得了实惠,农民收入增长加快,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020.3元,增长18.4%,增幅居“十一五”时期以来最高,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民生活低水平的状况。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占人均GDP的21.7%,仅占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7%,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13位,仅高于长春、西安两个城市。
同时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在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受教育机会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缺乏同等公平的待遇,在农民原本偏低的收入中还要承担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成本。
2、农业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启动难。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较低,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需求不旺、农村市场难启动,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小。
近年来看,2006年-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495.7元、2888.9元、3415.9元、3924.3元、4665.9元,分别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9.3%、31.1%、31.7%、31.8%、33.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额占比持续上升,但仍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2010年,我市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18.3亿元,仅占全部零售总额的12.3%,我市农业人口多,国内市场的潜力和容量很大,但由于农村购买力水平太低,农村大市场难以活跃起来,与城市居民消费存在着断层情况,因而也严重制约了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3、长期投入不足,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农村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奉献和积累了大量资金,却得不到应有的技术、资金、设备和智力投入,建国以来我市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25.9亿元,仅占全市同期累计投资额的3.4%,截至到2009年末,金融农业贷款占全市金融贷款余额,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