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资料

合集下载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2.3《水圈和水循环》5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2.3《水圈和水循环》5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规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洋流的成因;解释、应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现状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逐渐形成科学发展观。

[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

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

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

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板书课题]一、水圈的组成。

[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每组一位代表发言,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形式多。

[多媒体课作展示:地球水体的主要形式]②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③要求学生按各种水体所占的比重画一幅扇形百分比图。

[展示课件:各种水体所占比重图]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承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地运动,这一过程称水循环。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多媒体展示课件]: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①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几种?②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③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④在海陆间水循环的各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吗?试举例。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7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7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目标解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2.通过绘图分析,能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知识回顾为什么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北半球反而是冬季,而位于远日点时北半球是冬季?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为什么会变化? 学习知识1、阅读教材P16 内容,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并图示说明。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 。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叫做 。

2、读如下表格,你能否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北极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南极夏至日 23026´46052´ 900 66034´43008´ 00冬至日 0043008´66034´90046052 23026´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如下关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1、 结合前面所学,借助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讨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由于 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作 运动,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不断在随之变化。

纬度 正 午 太 阳 高度 节气20o 40o6181224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运用知识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A.昼夜交替B.地方时C.太阳高度的日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某南极科学考察队于冬至日测得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如下图,且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为0点,则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A. (43°26´N ,60°E)B. (63°26´S ,60°W)C. (43°26´S ,60°E)D. (63°26´N ,60°W) ◆自主探究二: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如何变化? 学习知识1、阅读教材P16 1-3-6“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分析这两天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5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5
二.新授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一日之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而太阳高度则是指线与之间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度差
H表示太阳高度;纬度差是指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两地在同一半球,纬度相减,反之相加。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⑴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
课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二分二至光照图,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的变化规律
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
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教法及教具
图例分析,自主归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⑵确定楼距:【相关知识: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时候,只有不遮光,则一年中均有阳光】尤其是回归线以外,北回归线以北,计算冬至(12月22日)的影长,南回归线以南,计算夏至(6月22日)的影长,如图所示:
H为正午太阳高度L为楼距h为楼高
公式为:h/L =tanH。
⑶热水器夹角的调整: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判断α+H=90°H=90°-两地的纬度差
则α=|地理纬度-直射点|
4.随维度的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冬)至日:由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
春秋分: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5.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直射点离得近时,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日最大,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1《地球的宇宙环境》3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1《地球的宇宙环境》3
课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1.说出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特征。
2.指出太阳系的组成,例举出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
难点
天体的概念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教法及教具
综合运用导学法、讲解法、图示法及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潮涨潮落、季节转换、昼夜更替等,所以,要研究地球,必须先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新授:
一、宇宙:
设问:在我们的脑海中什么是宇宙呢?浩瀚的宇宙有有哪些特点?
1.什么是宇宙:
讲述:战国《淮南子·原道训》:“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可见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它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即宇宙是无限的。
2.宇宙的特征(宇宙是什么样子?):
1)宇宙的物质性特征——宇宙是由各种天天组成的物质世界
结合课本图1-1-2~5及知识窗,对各种天体作简要介绍。或指导学生读“知识窗”及图片后,进行比较,如恒星与星云的比较、流行体与彗星的比较等。
提问:a.天体间的星际物质是天体吗?地球大气层中飞行的飞机是天体吗?航天飞机呢?
b.为什么说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2)宇宙的运动性特征——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概念:
2.太阳辐射
(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⑫________反应。
(2)影响
a.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⑬_________,为生物繁衍生长、⑭________________等提供能量。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6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6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提间】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演示l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5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5

北京
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
( 120
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 一 天 当 ° E
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 中 太 阳 40°N)
赵亮分析原因吗?
高 度 也 的正午
二.新授
是 不 断 太阳高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 变 化 度是多
1.概念:一日之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而太 的,正午 少?亚马
反之相加.
他们的 【 注
3、正午太阳高度的
正 午 太 意:正
应用
阳 高 度 午太阳
⑴确定房屋的朝向:
h 相同吗? 高 度 只
H L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南 如 果 不 与 纬 度
回归线以南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
同 有 什 相关与
⑵确定楼距:【相关知识:一年中影子最 么 样 的 经 度 无
夏(冬)至日:由
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北半球)
春秋分: 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5。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同一地点:直射点离得近时,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
日最大,
日最

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
日最大,
日最

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该地时,
该地最大,为
度.每年有 次直
射.
长的时候,只有不遮光,则一年中均有阳 规 律 ? 看 关】
光】尤其是回归线以外,北回归线以北,课本 P16
计算冬至(12 月 22 日)的影长,南回归 图 1-3—
线以南,计算夏至(6 月 22 日)的影长 ,6 总结。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1《地球的宇宙环境》5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1《地球的宇宙环境》5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理解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普通性。

2.能简要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从而理解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特殊性。

知识回顾简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学习知识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

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等。

太阳是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运用知识下列天体中不属于太阳系成员的是( )A.哈雷慧星B.木星C.北极星D.月球◆自主探究二: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学习知识1.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1)九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2)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

(3)读材料: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各大行星的轨道面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面之间的夹角为水星:7°00′,金星:3°24′,地球:0°00′,火星:1°51′,木星:1°18′,土星:2°29′,天王星:0°46′,海王星:1°46′,冥王星:17°12′。

我们可以判断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基本在上。

小结: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行星十分相似,即绕日公转轨道都近似,轨道面几乎在,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

并没有十分特别的。

2.读P8 表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完成下表:太阳近远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小结: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和有许多共同之处。

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的行星。

运用知识1、在太阳系中,地球公转轨道位于( )轨道与( )轨道之间。

A、水星、金星B、火星、木星C、木星、土星D、金星、火星2、距离太阳最近的巨行星是( )A火星B木星C天王星D水星◆自主探究三: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学习知识1.讨论地球对于人类的意义。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教法及教具 讲练结合
教 教学内容

个案调 整
过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 体活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一: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意义, 这
节课我们来看看地球公转会给我们带来 在 北 极
什么样的影响。
上空看
回忆初中内容,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并 呈 逆 时
联系地球的自转,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转 针,在南
会出现 近日点 和远日 点,地球 在 1 月初 运行到 近日点, 秒 ,称为一个 在 7 月初 运行到 远日点.
远日点附近:速度较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A
B
思考:公转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近日点
的速度快,远日点的速度慢,为什么会
有这种现象?
5。黄赤交角
1)概念 : 平面与
平面的夹
角。
2)大小

26/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课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1。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理解黄
教学目 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学会利用二分二至光照图,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
太阳的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正午
重点
难点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及其影 响 正午太阳高 度的变化规律
时,要使 本 P16 活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6.22 23026N
面积相
3.21
9.23
3.21
00
等,单位
23026S
12.22
时间内
③在下图四个点上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
转过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鲁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教学案全套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天体:概念和类型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色球层:耀斑和日饵日冕层:太阳风地球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对地球的影响磁暴和极光宇宙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环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境普通性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地球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近国际天文学界投票决定不再把太阳系中的哪颗星列为行星?( )A.天王星 B.冥王星 C.海王星 D.土星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恒星、卫星 B.恒星、星云 C.行星、彗星 D.流星、恒星3.下列天体系统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C.地月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D.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4.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水星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5.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 D.太阳中心的核聚变6.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D.太阳系的主体是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8.小行星带位于( )A.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B.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C.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 D.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9.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 )A.20岁 B.25岁 C.30岁 D.90岁10.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其影响是(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运动没有影响二、综合题11.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0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能说出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原因及规律。

知识回顾1、通过观察,北半球的人们发现小汽车的右车轮胎总比左车轮胎磨损得快,火车的铁轨总是右轨略高于左轨。

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2、简述地球自转的运动特征。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的公转,地球公转中表现出哪些特点?学习知识1、阅读教材P14 内容,结合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和P8表“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的比较”,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由向公转。

地球公转周期为年。

2、P141-3-2“地球的公转”示意图,讨论分析地球的轨道特征及速度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为接近正圆的,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附近,公转速度较;7月初地球位于附近,公转速度较。

运用知识1、与地球公转近日点最接近的节气(北半球)是( )A.春分B.冬至C.夏至D.秋分2、下列属于地球公转特点的是 ( )A.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B.从西向东绕着太阳旋转C.公转方向从北向南,再从南向北D. 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自主探究二: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习知识1、画出地球自转示意图,理解赤道平面的概念。

赤道平面是指通过地心与垂直的平面。

2、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理解黄道平面的概念。

黄道平面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平面。

3、读1-3-3“黄赤交角”图,完成:(1)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有何关系?。

(2)地轴与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间的交角各为多少?。

4、读图1-3-3和图1-3-4,理解地球运动时的特征。

完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和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

即地轴北端始终指向附近,且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5、讨论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地球仪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2.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3.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

三、案例分析1.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地球运动的知识。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等。

2.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

三、实践环节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践心得。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2.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讲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提问】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以下问题:1、季节的划分有哪几种划分?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比较】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相同之处是都立足于天文辐射,同为天文四季;不同之处是我国的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即: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

)为标准;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介绍】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再如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

【讲述】五带的划分(1)划分方法(2)划分依据:有无太阳直射或有无极昼极夜现象(3)五带划分的意义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9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2.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3、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知识回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四季和五带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知识阅读P18教材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上两节所学分析完成: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五带小结: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地因时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带。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运用知识1、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 )A. 黄赤交角的存在B.地球自转C.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2、地球表面某地点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少一般利用()来衡量。

①正午太阳高度②当地地理纬度③当地地理经度④太阳高度⑤海拔高度⑥昼夜长短A. ①③④⑥B. ①⑥C. ①④⑤⑥D. ①②③⑥◆自主探究二:四季是如何划分的?学习知识阅读P18-19“知识窗”内容,结合图1-3-11“四季的划分”,思考:1、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太阳高度最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太阳高度最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

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

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2、垂直自然带的一般规律:
①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且随纬度的升高其海拔降低.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海拔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N S
基带
S
N
基带
迎风坡
迎风坡
.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常绿硬叶
D.针叶林.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课题《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分析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

2.掌握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

3.知道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异案例。

重点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带分异规律难点
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明确自然
带分异规律
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图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②出示目标③自学指导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阅读教材P57-58三段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自然带:
2、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
以类型命名。

3、结合课本图3-1-2,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





_____位置
_____位置
气候
水文
动物
自然带。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掌握自然带的概念;掌握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引起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探讨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

教学难点地带性规律的成因【学法指导】1、从常见的自然景观差异入手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各大洲以及主要经纬线所穿过的自然带,熟悉自然带的分布,理解在南北和东西方向自然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还可以借助气候分布图,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2、比较图3—1-3至图3—1—5三幅景观图在景观、纬度、热量上的差异,掌握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的特点及成因。

使用同样的办法掌握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参照珠峰垂直自然带图认识垂直抵御分异规律的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地域分异的关系。

联系实例了解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课时安排2课时【结构整体感知】【教学过程】【导入】如果你曾经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者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长途旅游过,你是否注意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

【景观图】图3-1—1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提问过渡】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又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些就是我们这节内容需要解答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投影片】学生自学回答【介绍概念】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自然植被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5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5

自学效果检测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
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
“雁荡胜境”图片。

读图回答第1
趣。

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
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
分别是: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

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

读图3完成2~3题。

2.构成丹霞山地貌的岩石属于 (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3.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图3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三小结。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3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

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

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

【结构整体感知】【学法指导】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读图:P64图3-2-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可让学生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转承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不仅如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

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

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在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

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

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

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

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

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

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

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

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

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读图3-2-5“厄尔尼诺与全球天气异常(1982年)”这张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气候的恶劣影响与所能带来的灾难性气候。

厄尔尼诺现象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该图上我国处于高温区,那么就会出现干旱性的灾难性气候。

下面请同学们先相互讨论以下的三个问题,稍后我请同学回答。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教师总结)参考答案: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

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

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现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等。

承接从“厄尔尼诺”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各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

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

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

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

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

结合我们刚才讨论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

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

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承接)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分析、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

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

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提问(补充)书本上给我们扩充了一个知识点,把书本翻到P69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窗]—地球上的碳循环。

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知识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讨论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小结通过这堂课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回答我们在一开始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就是P64:图3-2-1所要我们思考是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白云,其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大海,它存在于蓝天,随着水汽上升,云层增厚,形成降水,水,水降到山地,滋润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降到地表的雨水,或通过江河或通过地下又汇入海洋。

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