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闻一多
走近闻一多作文
走近闻一多作文
标题:走近闻一多——追寻一位学者、诗人与革命家的足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卓越的才情横溢诗坛,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立身学术界,以满腔热血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就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
初次走近闻一多,是通过他的诗歌。
他的诗歌如烈火般炽热,充满激情,无论是《红烛》中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还是《死水》中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示,都展现了他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深切期盼。
深入认识闻一多,更在于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学术贡献。
他在古文字学、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对《周易》、《诗经》等古代典籍的研究,堪称学界瑰宝,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闻一多最令人敬仰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革命精神。
面对国家危难,他毅然决然地从书斋走向街头,用行动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他的演讲振聋发聩,字字句句饱含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走近闻一多,我看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事迹对我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他教会我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更要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精神。
他是我们每一个追求知识、热爱祖国的青年学子的楷模,他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老师寄语: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哈佛图书馆20条训言之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概括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
3、、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揭示对自己成长的启发意义。
教学过程:一、认识闻一多: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学生可结合自己预习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认识的闻一多。
二、走近进闻一多——整体感悟课文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各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些事?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4、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也可以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请同学们帮自己解答。
(提示:赏识词句的方法1、从词、句的思想内容;2、从修辞手法;3、从形象塑造上):如:文中对闻先生的外貌描写很好,因为他住住了人物特征,用了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的展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的形象。
5、A、学习本文后,闻先生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和做的词语吗?B、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说自己平时在说和做的方面有不恰当的地方吗?今后打算如何做得更好?三、评说闻一多(1)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2)学完本文后,我们在叹服闻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之余,还得到了哪些做人方面的启示呢?(3)有人认为:闻一多由一个诗人学者转变为一个革命者,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似乎太不值得了,他完全可以专注于创作或学术研究,或许会出更多作品不是更好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4)请你为闻先生写一句墓志铭,来表达你学过本文之后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中学生介绍闻一多的演讲稿
中学生介绍闻一多的演讲稿闻一多,一位伟大的诗人、教育家、民主斗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介绍一下这位杰出的中学生。
闻一多,原名闻庆丰,生于1906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教育理念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重。
闻一多小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习能力,他14岁就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后来又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中学。
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尤其是在文学方面表现出色,他的诗词作品就在校园内外广为流传。
闻一多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诗歌语言朴实、真挚、感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雨巷》等诗篇,以其清新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诗歌创作,闻一多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在教育理念上主张“以学生为本”,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闻一多不仅在文学和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民主斗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民主运动。
他曾经在北大发表演讲,倡导学生参与政治,呼吁民主自由。
他的言论和行动引起了当时政府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遭遇。
1939年,他因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最终惨遭杀害,年仅33岁。
闻一多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他的诗歌永远流传在人民的心中,他的教育理念永远指引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民主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他的一生,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是对理想最忠实的追求。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向闻一多学习,努力学习,努力创造,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描写闻一多的作文初一
描写闻一多的作文初一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民主战士。
先生曾经说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同时,在革命时期,闻一多先生则是“说了再做”,并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先生在迁往西南联大任教授时,就开始留胡须,并立誓:若中国不民主,不和平,他就不剪胡须!所以人们常常在校园中,看到他留着长长的胡须,随风着风在胸前飘荡。
它浓密而茂盛,就如先生对祖国的爱,热烈而深沉。
当全国抗战爆发时,闻一多先生立刻投身于反对独裁、支持民主的.战争中。
他不怕牺牲,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公然大骂特务,并愤然的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而这时,闻一多先生的名字早已被列入国民党暗杀的名单中。
在追悼会结束的当天晚上,先生就被特务枪杀,永远的沉睡在这纷乱世界。
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评价他的老师: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先生一生刚正不阿,表里如一,他是后人的一面旗帜,正是此后有许许多多如闻一多先生这样的革命者站出来,冲上前,我们的祖国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我想,若闻一多先生能看到中国现在的富强,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音乐《七子之歌》ppt课件
七子归来:
台湾
还有作业:
*熟读《七子之歌》,自选一章背诵。
*了解《七子之歌》 后的闻一多,选一首小诗送 给思的读者!
在风沙灾害严重的荒漠毛皮尽毁的小骆驼奄奄一息重伤在身的母骆驼不忍离去
学习主题: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走近闻一多 ……
[赵肇军摄]
[姜双东摄]
( 图注:刚出壳的小苍燕鸥身上爬来了一群蚂蚁, 觅食回来的母苍燕鸥正竭力为它驱赶。)
[杨双富摄]
( 图注:在风沙灾害严重的荒漠,毛皮尽 毁的小骆驼奄奄一息,重伤在身的母骆驼不忍 离去。) [卢彤景摄]
走进屈辱史:
1: 1553年葡 4:1898年英国 7:1898 萄牙强占澳门 强占威海卫 年沙俄 5:1898 2:1842年 强占旅 年法国强 英国 顺、大 占广州湾 强占香港 连;后 6:1898年 “让给” 3:1895年日 英国强占 日本 本强占台湾 九龙
读诗歌的好办法:
1、体会诗歌传递的情感 ; 2、感受诗歌塑造的形象; 3、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 4、品位诗歌运用的语言……
板场刘小燕《走近闻一多先生 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案
主题阅读《走近闻一多先生感受其人格魅力》教案阅读篇目:《说和做》《一句话》《太阳吟》《死水》《静夜》内乡县板场初中刘小燕2018年3月27日主题阅读《走近闻一多先生感受其人格魅力》阅读篇目:《说和做》《一句话》《太阳吟》《死水》《静夜》内乡县板场初中刘小燕【教学目标】1、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2、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够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严谨治学、爱国热情、言行一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最后一次演讲》的视频,藏克家的《有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想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活着。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闻一多先生,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严谨治学、爱国热情、言行一致,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走进《说和做》了解闻一多先生1.初读课文,本文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一边大声朗读课文,一边划出和标题有关的句子。
时间4分钟)2.再读课文,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具体都做了哪些事?(一边跳读课文,一边圈出相关的事例。
时间2分钟)四、走进《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研读课文,结合具体的事例和细节,说说闻一多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默读课文,用答题格式在相关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2.答题格式:文中_(哪句话/哪件事)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的学者/革命家。
时间4分钟)五、走进《闻一多诗集》学习闻一多先生自主阅读《太阳吟》《一句话》《死水》《静夜》,请同学们选一首诗谈一谈你的感受,并从中节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六、畅所欲言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爱国?生自由展示后,师小结:无论是在黑暗的旧中国,还是在和平的新中国,爱国热情一直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身上传承延续,出示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有关事例。
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个人资料_闻一多人物评价
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个人资料_闻一多人物评价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下面就不妨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闻一多的人物生平介绍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走近闻一多先生作文600字
走近闻一多先生作文600字As a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and poet, Wen Yiduo, also known as Wen Jiahua, has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闻一多是著名的中国作家和诗人,也被称为文家华,在中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Wen Yiduo's literary works are known for their deep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thought-provoking themes. His poetry often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xperience, addressing themes such as love, loss, and the passage of time.闻一多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厚的情感共鸣和发人深思的主题而闻名。
他的诗歌经常探讨人类经历的复杂性,涉及爱情、失落和时间的流逝等主题。
In addition to his poetry, Wen Yiduo was also a prolific essayist and literary critic. His insightful commentary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the direction of literary discourse in China.除了诗歌之外,闻一多还是一位多产的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精辟评论对塑造中国文学话语的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Wen Yiduo's life was tragically cut short when he was assassinated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in 1946. His untimely death was a great loss to the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leaving behind a legacy that continues to inspire writers and readers alike.闻一多的生命在1946年的抗日战争中悲剧地终结,他被暗杀身亡。
近代史爱闻一多传记1000字
近代史爱闻一多传记1000字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3年,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不久,与杨延宝、梁思成组成美术社,并参加清华文学社工作,担任《清华月刊》总编。
“五四”运动时期,曾领导同学反对校方削减《清华月刊》经费,还以北京学生代表身份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
1919年5月4日,因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北京城内学生数千人集会游行,火烧了曹汝霖宅第赵家楼,痛殴驻日公使章宗祥,后来警察抓走了学生。
清华园因在郊外,闻一多不知道城里的情况,晚上才从进城返校同学那里知道白天的消息,他异常气愤,挥笔抄下了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他驱逐外寇,收复河山的意志。
1921年6月,清华学校公布了赴美留学名单,闻一多打算到芝加哥美术学院。
1922年春,闻一多在清华学业期满,留美前夕,他回到湖北浠水家乡,奉父母之命,与姨表妹高孝贞(后改名高贞)结婚。
婚后不久,就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怀着艺术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开始了留学生活。
9月25日,学院正式上课,闻一多学习西洋油画。
他学习很努力,经常受到教师的赞扬。
由于远离祖国的亲人,闻一多经常感到孤寂、苦闷,加上昔日同窗好友梁实秋来信邀请,一年以后,他来到了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
在这里,他除了学艺术外,还攻读文学,尤其是闻一多曾经受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留学以后,他更加认清了旧中国被压迫、被奴役的黑暗现实,下决心要改造旧中国。
由于他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美式的教育,过着书斋生活,对于如何拯救中国,他认为应当走“艺术救国”的路子。
艺术救国,实质上是一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它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同出一辙,反映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改变中国黑暗现实的迫切心情,然而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当时坚持沿着这条路摸索下去的闻一多,势必在政治上使自己误入歧途。
初一写让我敬佩的人闻一多作文名
初一写让我敬佩的人闻一多作文名作文一:《闻一多先生,真了不起》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他叫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不敢说真话,但是闻一多先生不怕。
他大声地呼喊,为了正义,为了真理,从来没有退缩过。
他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学者。
他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对古代的诗词、文化研究得特别深入。
他努力地钻研,就是为了让我们国家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们。
他告诉我们,要勇敢,要坚持真理,要努力学习。
他真的是一位让人敬佩的大英雄!
作文二:《我敬佩的闻一多先生》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闻一多先生吗?他可厉害了!
闻一多先生特别爱国。
当时我们的国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想着怎么让国家变得更好。
有一次,敌人很嚣张,大家都很害怕。
可是闻一多先生却站在前面,大声地说:“我们不能怕,我们要勇敢!”他的声音特别响亮,让大家都有了勇气。
我们要向闻一多先生学习,做一个勇敢、爱学习的好孩子!。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原名闻宪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生于1899年,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闻一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他的一生也是传奇而动人的故事。
闻一多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聪慧过人,喜欢文学,对诗歌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他读书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充满了对人生、对爱情、对理想的思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上勇于突破,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形式,他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性化。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闻一多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
他曾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和个人的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前行。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坚韧不拔和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都让人敬佩不已。
闻一多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追求和奋斗的传奇。
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闻一多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闻一多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文学事业的完美。
闻一多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闻一多,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闻一多,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民主战士。
作品主要收录《闻一多全集》中。
1923年9月7日,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出版。
闻一多发表演讲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说,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当天下午,国民党特务人员在昆明街头暗杀了闻一多。
闻一多与夫人高孝贞
闻一多先生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
早在1912年,14岁的闻一
多刚考上清华大学时,父母就为他订下了亲事。
对象叫高孝贞,虽然闻一多很不满意这门亲事。
但闻一多是个大孝子,还是答应与高孝贞结婚。
婚后的高孝贞为人贤惠,也很能干,善解人意,夫妻之间十分恩爱。
后来高孝贞进入武昌女子职业学校读书。
由于接受了新知识、新思想,加之有闻一多的熏陶和感染,高孝贞也从一个生活伴侣,逐渐成为了闻一多先生事业上的有力支持者。
高孝贞为闻一多养育了四男四女,闻一多先生被害时,长女闻铭才13岁,小女儿才9岁。
寻访昆明闻一多先生足迹
纪念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 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
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 和学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居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 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 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 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内树学术 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1946年,云南师范学院留昆旧址独立建 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 大学,旧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 师范 大学 内闻 一多 先生 雕像
在西仓坡新建联大教授宿舍,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 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先生故居
闻一多先生故居位于五华区
钱局街西仓坡8号红
烛文学艺术走廊”。
闻一多先生殉难处
沿着走廊走到西仓坡6 号,“闻一多先生殉难处” 纪念碑安静地矗立在小巷 中央。
我的偶像闻一多
我的偶像闻一多
闻一多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和翻译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勇敢地面对着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闻一多出生于1910年,他的父亲是一名政治家和教育家,这使得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政治和文化的环境。
他的早期教育得到了严格的管教,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闻一多还经常进行文学翻译的工作,将一些世界名著翻译成为中文,使更多的人能够
接触到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
这些翻译工作不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为中国
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尽管闻一多的创作生涯一直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毕生追求文学的热情从未减退。
他笔下的作品给人以智慧,给人以灵魂的虔诚,他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闻一多将自己最珍贵的时间投入到了文学中,留下了许多永恒的著作和经典之作,让
后人不仅能够了解到他的文学成就,而且也为读者带来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新认识。
闻一多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文化精神仍然在我们的心中照耀。
他的讽刺和反思
的笔墨和他追求现代诗歌的风潮,体现了中国民族精神最高端的追求和个性演绎。
他的作
品虽然形式简洁,但背后隐含深刻的思想,无疑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闻一多的简介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是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为了国家民主事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故事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七子之歌
这首词是湖北荆门诗人郭坤军以词牌名 《沁园春》,借鉴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 雪》
而填写的一阕诗词
词意是作者在表明: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中崛起,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要时刻警惕。要清醒看清 形势;要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 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要把忧患意识转化为 问题思维,要牢固树立解决问题、指导推动发 展的思想,敢于担当责任,敢于较真碰硬,敢 于主动作为,尤其要在对历史的反思、现实的 审视和未来的探究中,不断提高锻炼我们发现 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
东方倭寇, 侵我主权, 夺我钓岛。 望中华大地, 群情激愤, 江河咆哮, 高山颤抖。 鹰击长空, 舰出东海, 欲与美日试比高。 须进取, 看战场杀敌, 分外妖娆。
沁园春· 保卫钓鱼岛
祖国如此多娇。 引鬼子多次来侵 扰。 昔甲午鏖兵, 割我台湾, 裕仁东条, 杀我同胞。 国耻家仇, 怎能遗忘, 壮志饥餐日本佬。 莫等闲, 要收复琉球, 就在今朝。
走进屈辱史:
1: 1553年葡 4:1898年英国 7:1898 萄牙强占澳门 强占威海卫 年沙俄 5:1898 2:1842年 强占旅 年法国强 英国 顺、大 占广州湾 强占香港 连;后 6:1898年 “让给” 3:1895年日 英国强占 日本 本强占台湾 九龙
澳门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侧,原属香山县,1553年 被葡萄牙强行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 1887年被强占。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活动设计:走近闻一多先生
活动设计一、活动主题走近闻一多先生二、活动背景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他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精神品质值得学生学习。
走近闻一多,了解闻一多,向闻一多先生学习。
三、活动目标1.了解闻一多。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四、活动过程1.活动导入闻一多先生用他的言行一致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标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
板书活动主题:走近闻一多先生。
2.看一看,了解闻一多一生中的大事迹。
PPT出示闻一多先生的一些事迹,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和学者。
1899年,闻一多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3.说一说,你了解的闻一多。
⑴组内研讨。
⑵班级展示,每小组出一名同学,可以就闻一多某一方面的事迹进行详细讲述,如他的爱国精神、文学成就等。
4.谈一谈,你如何向闻一多先生学习。
以小组讨论、班级展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治学态度等角度来谈。
五、活动总结“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在他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能够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我的偶像闻一多
我的偶像闻一多闻一多,一个备受中国文学界瞩目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和教育家。
他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而他的生平经历更是令人敬佩。
闻一多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辉煌,他的成长与人生轨迹都是我所钦佩和仰慕的。
在我心目中,他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值得我终身钦佩和学习的偶像。
闻一多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知识渊博的书香门第,家境优渥。
自幼聪颖好学,酷爱文学、哲学和历史。
在家人的栽培和教育下,他饱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而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国家命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使其心系国家,思考社会命运。
自幼的家庭环境和国家大势共同造就了他才思敏捷、见解独特的文学和哲学造诣。
闻一多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写作家。
他的文学作品精深而高妙,大部分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悉。
从《道的悲哀》到《青年文摘》,从《无题诗》到《苦寒》等等,无不闪烁着他锐利的思想和对时代的深刻体悟。
他的作品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他深谙古文诗词,广泛涉猎中国古代典籍,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了古典的韵味之中。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如今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瑰宝。
除了文学作品,闻一多的哲学思想也是我钦佩的地方。
他深邃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教育和社会的思考上。
他倡导“人格的完善”、“教育的敬畏”、“文明的理想”等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教育体制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他的思想对中国智慧教育和当代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闻一多的一生经历也是我所钦佩和敬仰的。
他在历经抗战时期的磨难和挫折后,仍然不改初衷,坚持着自己的文学信仰和理想。
即使在逆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知识的渴望。
最终,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执着和坚强。
他在选择自己的信仰和志向上从不妥协,在人生的道路上从不放弃。
介绍闻一多开场白
介绍闻一多开场白: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绘画。
十三岁时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闻一多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担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手书岳飞的《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中,参加游行、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丹佛科罗拉大学美术系学习。
一年后,闻一多转入纽约艺术学院,致力于诗词的创作和研究。
身在异国他乡,他更加思念祖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太阳吟》《我是中国人》等爱国思乡的不朽作品。
期间,闻一多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问世,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红烛》,把爱国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闻一多回国后担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教务长,同时在北京大学教授外国文学。
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军阀内部派系林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北伐战争逐渐拉开了序幕。
闻一多非常拥护这一主张,积极声援北伐。
在国民党著名领导人物邓演达的邀请下来到武汉,负责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工作。
他亲自绘制了一幅革命军把北洋军阀铲平剿灭的巨画,悬挂于黄鹤楼上,围观的人无不被感染。
北伐后,闻一多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开始深入研究《楚辞》《诗经》《庄子》《周易》乃至古代神话故事、史前文学、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闻一多
发表时间:2019-07-05T16:59:04.120Z 来源:《成功》2018年第9期作者:杨红
[导读]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唐诗的智慧结晶。
本文从闻一多的诗人气质的角度来浅析这种性格对唐诗研究的影响。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0
【摘要】《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唐诗的智慧结晶。
本文从闻一多的诗人气质的角度来浅析这种性格对唐诗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闻一多;《唐诗杂论》;艺术美;批判性;
闻一多先生是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唐诗,给唐诗作做了大量考辨工作。
他研究的内容是异常丰富:作家研究、作品考辨、校勘,还有诗选及资料编辑等。
所选《唐诗大系》录唐五代263家诗1400余首,不但覆盖面相当宽广,尤重诗歌的艺术成就,至今为人称诵。
但闻先生的主要贡献尚不在此,而在于他对唐诗诗心感受与哲理领悟的有机结合。
即“以诗论诗”的研究方法。
限于个人对先生了解的有限,我想试就他的诗人气质谈谈他对唐诗研究的影响。
一、闻先生学术文章的艺术美
闻一多是诗人,又是画家,有诗人的热情、想象与哲思,有画家活跃的形象思维与出色的塑造形象的能力,因此他对唐诗的审美感悟与艺术论析敏锐、准确、细腻。
例如,他借用中西绘画中的“点”、“线”技法,比较并揭示谢灵运、孟浩然、王昌龄诗歌的表现手法,说“大谢的诗只有点而不能颤动,昌龄的诗则简直是有点而能颤动了”,“而浩然诗则是线的”(《闻一多说唐诗》)。
又如,他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说刘希夷诗好像“狂风暴雨后的宁静的黄昏”,张若虚诗犹如“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
譬如他的《英译李太白》一文,谈到李白诗的翻译成英语问题,说:“形式上的秾丽许是可以译的,气势上的浑璞可没法子译了。
但是去掉了气势,又等于去掉了李太白。
”又如孟浩然的清逸淡远的风格,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孟浩然》)这些都不是一般的鉴赏水平所能说出的。
他在这些唐诗研究论文中适当的运用形象的饱含情韵的语言来传达出诗的情思、哲理之美,形成了富于诗性智慧的学术研究风格。
因此把学术文章当作美文来写。
《唐诗杂论》虽属于学术著作,然而我们更愿意将之称为诗学。
理性的框架里溢满感性的光彩,但却没有严肃与古板。
闻氏的学术文章能把诗人诗情与哲思紧密结合,给人一种开拓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的最后四句:“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闻先生赞叹道:“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闻先生怎样把审美活动与哲理研究融汇在一起。
《孟浩然》、《贾岛》两篇论作,除对其诗风的清淡和清冷有非常准确且富于诗意的概括外,还把问题提到更高的历史层面,着意联想到宋末的“四灵”、明末的竟陵派和清末的“同光体”,以见出每个朝代“在动乱中灭毁的前夕都需要休息”,因而“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见《贾岛》)。
这类诗情与哲思高度融合的体验,读来真教人拍案叫绝。
二、闻先生学术文章的批判性
闻一多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乱世,这一严峻的环境不仅影响他的诗作,也影响他的学术著作。
激烈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上的斗争,使他诗人的那种浪漫气质与冲动会渗透到论著中去,使笔锋会带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这是当时的环境所促成的。
闻一多曾对封建社会支柱的儒家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
他说“儒”是“寄食于贵族的知识分子”,“儒家是一个居于矛盾的两极之间的缓冲阶层的后备军”,中庸只是在利害中打算盘。
与西方文化做了比较。
他指出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中庸之道,实在是要“虚伪的活”下去,而西洋人的爱国思想、恋爱哲学、科学精神,都表现了“一种不折不扣的、不是你死我活便是我死你活的彻底的、认真的活”。
这种“失败在今生,成功在来世的永不认输、永不屈服的精神”,闻一多称之为“西洋人的性格”,他愤愤地说儒家根本不配跟人家相比,这话虽有些过分,却表现出闻一多对它的憎恶。
对贾岛的评论中,我们又可看到闻一多先生对传统批判的特点。
闻先生在《贾岛》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你甚至说晚唐五代之际崇拜贾岛是他们那一个时代的偏见和冲动,但为什么几乎每个朝代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宋末的四灵,明末的钟谭,以至清末的同光派,都是如此。
”这就把问题一下子提高了。
作者接着犀利地提出:可见每个在动乱中毁灭的前夕都需要休息,也都要全部的接受贾岛。
这里把贾岛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提到某种规律性的高度。
联系《宫体诗的自赎》来看,闻先生的唐诗研究,贯穿着一种渴望着新事物能穿透惰性的旧事物。
而生机勃发地诞生的心态,这也正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诗人、学者身上的斗士气质的反映,无疑,这是与当时新旧交替之际的社会环境有关的。
这生气、这渴望使他能直探本源,抓住要害,并联系广阔的社会环境,对传统的弊病和现实的症结作犀利的批判,那种眼光与手力,到现在还能给我们以启示。
三、余论
辨证的来看,诗人气质使文章能产生饱含情韵的艺术美,形成犀利的批判风格,但近些年来,闻先生论述过的好几个问题,都有争论。
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否就如闻先生所说的属于宫体诗的范围、“四杰”在初唐诗歌史上的出现,是一个整体,还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孟浩然是否即是“为隐居而隐居”而没有思想矛盾、贾岛诗是否就那样的阴暗灰色等等。
这其中不能排除他诗人式的跳跃性思维和起伏不定的冲动情感这一原因。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杨红(1980- ),女,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