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与回归:现代性语境下审美教育的困境、转向与方法
浅析《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浅析《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作者:叶婷玉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摘要】《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是作者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些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他认为审美现代性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相继呈现出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与之对应,审美现代性包含着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审美现代性自身。
结合这三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一、对立于传统审美现代性与传统的对立关系体现在现代性这个概念被构想出来,现代性的概念在异教的古代世界中是显然不存在的,它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
“modernus”(现代)是在中世纪据“modo”(意思是“最近、刚才”)一词创造出来的,根据《拉丁语言宝库》,“现代”指的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它的主要反义词就像同一部词典所开列的,是“古的,老的,旧的......。
”分为理性观点、趣味观点、宗教观点。
宗教的衰落、人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自此艺术逐渐走向自律,康德在一个世纪前维护了艺术作为一种自律活动的观点,他在《判断力批判》(1970)中提出了艺术“无目的的目的”这个二律背反的概念,并由此肯定了艺术根本的无功利性。
波德莱尔回答了“为什么现代性不能同过去的任何东西相比?他认为,从过去幸存的东西就是诸多连续的现代性的表现,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独特的,并因此有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就是艺术家不能像过去学习的原因。
艺术家需要创造性的想象来表现现代性,往昔的杰作如果被当成范本,只会妨碍对现代性的想象性追求。
因而,现代性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悖论式的可能性,这一悖论,始于宗教的合理化然后终结于世俗的合理化,并最终宣告了宗教与世俗的彻底分离。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一)《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潘懋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新编高等教育学》潘懋元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沈红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王英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陈学飞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陈学飞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学新论》胡建华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丁学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市场化》戴晓霞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23《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二)翻译著作:《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哲学》约翰·S·布鲁贝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023《大学的功用》克拉克·克尔,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克拉克·克尔,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阿什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约翰·范德格拉夫,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德里克·博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大学的理想》约翰·亨利·纽曼,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弗兰斯·F·范富格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加塞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菲利普·G·阿特巴赫,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美国高等教育》罗伯特·M·赫钦斯,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学术责任》唐纳德·肯尼迪,新华出版社,2023《21世纪的大学》詹姆斯·杜德斯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大学运行模式》罗伯特·伯恩鲍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3《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D·B·约翰斯通,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教育组织行为学》罗伯特·G·欧文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亨利·罗索夫斯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托尼·布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1979-1995)》欧内斯特·L·博耶,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女权主义哲学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2月24日-),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酷儿理论家,女性主义哲学 家,修辞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社会活动家,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家。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 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 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以“性别”为分析范畴来重读、解构 和重建哲学,批判和检讨许多导致人类自身及自然危机的固有价值观体系,为协调和解决各种冲突,创造更为开 放、更为平等、更为自由的哲学思维空间,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作出独特的贡献。近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在西方社 会得到飞速发展,已有大量著述问世。自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进入女 性主义哲学领域翻译、介绍、梳理和研究西方学者的成果,并完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著。经过十余年来的开 拓发展,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在中国初具规模,而且愈发进入到主流哲学中,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力量。
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何碧玉、安必诺教授访谈录
译介与研究/主持人季进:海外汉学,包括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在已成为国内学界绝对的热点话题,相关的论著或项目层出不穷,似乎呼应了“中国文学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
但是,不无遗憾的是,不少所谓海外汉学研究论文,仅仅满足于对海外学界的研究情况作些梳理介绍,或借助于翻译理论对某些当代文学译本进行简单的对比,很少看到能从中国学者的立场出发,对海外汉学研究展开反思与批判的力作。
只有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构建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的共同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余夏云的论文《在革命传统中理解美学》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充满反思、对话与思辨的佳作。
文学与革命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常思不辍的议题。
清末以来,梁启超、王国维、黄人诸位的美学思辨,每每伴随着对革命的记忆和定义。
也许有人以为,美学与革命是水火不容的二元,恰恰相反,它们相激相成,开启了一种对话格局,形成了一套论述话语,启发并影响了日后乡村与城市、民族与世界等诸多关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论述资源,其实践性和美学性的并行不悖,更是有力地回应了这一点。
更为重要的是,它也预示了后学语境下,想要彻底遗弃革命而谈论美学,就无异于舍弃历史,将现代性变成一个空洞的能指,甚至恋物癖。
余夏云的论文着眼于海外学界的相关研究,试图将革命与美学的关系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进程之中,梳理贯穿整个20世纪的美学意识与观念,是如何在一种对话格局中发展出多样性和中国性,并对西方中心主义式的理解有所回应。
论文并没有盲目推崇海外学界的研究,而是既有肯定又有批判,并力争有所推进,这样的海外汉学研究才能够真正推动海内外学界的互证、互识、互补。
当然,论文牵涉议题过多,部分内容述而未论,为进一步的讨论预留了空间。
本期发表的另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何碧玉、安必诺教授访谈录》是我们对法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何碧玉与安必诺夫妇的访谈。
我们对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比较熟悉,而对法语等非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则相对陌生,现在两位亲历者现身说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描绘一幅当代文学在法国的传播地图。
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九章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第一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文化语境一、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文学“本体”确立的艰难1、社会结构表层的变革与精神、思维的惯性延续粉碎“四人帮”,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但这种转折首先表现在社会结构的表层形态中,而从精神意识和心理思维层次来说,“转折”的到来显然要艰难得多。
具体到广大知识分子和作家来说,那种主体解放的热情可以说完全是自发的、感性的,而不是自觉的、理性的。
时期之初的文学写作,思想的惯性、思维的惯性、语言的惯性共同铸造了一种“时代共名”,其具体标志就是与政治惯性的高度汇合、过去语言惯性的自然延伸、个人声音被集体言说惯性的淹没、现实主义大潮的惯性式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与文学主体性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经济领域的“洋跃进”与文学领域的“洋跃进”的契合等。
2、、“时代共名”笼罩下的“伤痕”、“反思”与“改革”伤痕文学:新时期之初整个民族虽然告别了一个“旧时代”,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仍在过去那个时代的“惯性”轨道上向前滑行。
虽然,批判对象变了,但批判的方式、批判的思维甚至话语方式都跟“四人帮”时代毫无二致。
文学此时沉浸在被解放的狂热中,它与激情的政治时代保持了高度的合拍,以“伤痕文学”响应着时代揭批“四人帮”的主潮。
作家的话语冲动和情绪冲动本质上并不是为“文学”而发,他们只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汇入自己的声音。
“四人帮”长期剥夺了他们写作的权利,他们需要一个艺术的恢复时间,但他们又不愿意再次被时代遗忘,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及待地操持着过去时代的“语言”,以过去时代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时代进行着激烈的批判,这既是一种文学惯性使然,又是作家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伤痕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许多时期特别是“文革”中实际上已异化成了“瞒和骗”的怪胎,“伤痕文学”用它的“血和泪”唤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性,重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并据此标示了与那个“旧时代”的真正的文学决裂。
适合老师阅读的书籍
适合老师阅读的书籍那什么样的书适合教师专业阅读?教师应怎样开展专业阅读,从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推荐一份2023年教师阅读书单,为老师们的专业进阶之路推波助澜。
教育理论类1.《学习的创新与创新的学习》,[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2.《教育家观察:“双减”时代的教育改革》,郅庭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3.《论教育》,[德]伊曼努埃尔·康德著,宋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4.《中国教育的百年记忆》,翟博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5.《像莎士比亚一样思考:创造力教育的历史之镜》,[美]斯科特·纽斯托克(Scott Newstok)著,张素雪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6.《走进深度课堂》,谢幼如、曾丽红、郑兰桢、邱艺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7.《蓝色吉他变奏曲:美的教育》,[美]玛克辛·格林著,赵婷、张华军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8.《教育从何处出发》,汪正贵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9.《数字时代的心智开发:面向21世纪教育的学习科学》,[美]帕特里夏·K.库尔、[美]林姒祥、[加]索尼娅·奎列罗、[比]德克·范达默著,窦卫霖、陆东、刘畅、翁亚明、张彬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10.《教育技术研究》,张一春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11.《营造教育新生态》,朱永新、汤敏、马国川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12.《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聚焦发展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探索》,周洪宇、龚苗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13.《儿童立场的教育新样态》,潘照团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14.《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前景与启示》,[美]韦恩·霍姆斯、玛雅·比利亚克、查尔斯·菲德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15.《学校现代化变革的本土探索》,黄书光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16.《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历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17.《孔子教学艺术研究》,李如密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18.《重新发现教学》,[荷]格特·比斯塔著,赵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19.《推开幸福教育之门》,高峰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20.《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窦卫霖、张悦晨、王淑琦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21.《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向何处去?——全球97位教育专家的思索与探究》,李政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22.《中国课程改革本土实践研究》,刘家访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23.《信息化如何改变西部教育》,朱永新、汤敏、马国川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24.《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25.《时评里的教育学:教育学术的另一种表达》,姜朝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教师专业成长类1.《课程的超越:学校课程系统设计》,王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2.《光影启迪教育——给教师的29堂电影课》,徐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教育原乡:寻根与展望》,严华银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4.《阅读课的姿态——体式教学的说法和课例》,黄厚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5.《成为研究型教师的8个锦囊》,魏戈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6.《教师应该知道的脑科学》,[英]乔恩·提布克(Jon Tibke)著,王乃弋、朱旭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丛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8.《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刘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9.《薛法根与组块教学》,薛法根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10.《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3》,杨卫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1年6月出版11.《汽车中的化学——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践》,贺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12.“更好的班主任”丛书,赵福江主编,源创图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13.《余映潮给语文教师的80条建议》,余映潮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14.《创意班主任:30招让班级管理妙趣横生》,吴小霞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15.《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陈锡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16.《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王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17.课堂教学过关清单系列(全7册),何捷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18.《教育教学的辩证之道》,任勇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19.《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王崧舟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20.《班会课,就是要解决问题》(小学卷),丁如许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21.《向美而行—清华大学美育之路》,刘巨德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22.《未来教师的大概念教学设计》,王素、章巍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23.《学习的科学:每位教师都应知道的77项教育研究成果》,[英]布拉德利·布什,爱德华·沃森著,滕梅芳、袁博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24.《如何在线教学:教师在智能教育新形态下的生存与发展》,[美]道格·莱莫夫,陈红美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25.《从作业设计开始的30个创意教学法:运用互动反馈循环实现深度学习》,[英]罗斯·莫里森·麦吉尔著,于涵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26.《思维可视化教学: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设计可视化思维课堂的18种流程》,[美]罗恩·理查德、马克·丘奇著,周晓微、李萌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27.小学职初教师“临床修行”口袋书系:《家访秘籍》《板书法则》,张丽芳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28.《教育评估、行动研究与课堂管理》,[美] W.詹姆斯·波帕姆、安德鲁·P.约翰逊、詹姆斯·莱文、詹姆斯·F.诺兰著,王加强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29.《图说本源:小学数学图形思维养成》,蓝作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30.《小学英语课这样上:基于11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林平珠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31.《教师阅读那些事儿》,常生龙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32.《教师最当有情怀:育人的柔性智慧》,吴志翔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3.《高效带班》,钟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34.《优秀教师课堂管理智慧》,[加]马尔扬·格拉瓦茨,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35.《成长的常识:给青年教师的50封信》,王维审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36.《特教班主任的非常叙事》,杨雪梅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37.《因用而学: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周静珠著,宁波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38.《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黄建初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39.《校园里的有效沟通: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崔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4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马云鹏、吴正宪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41.《中小学健康教育:理论与实施策略》,胡玉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42.《班主任基本功修炼:情境模拟58例解析》,卓月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43.《教育者的心灵诗学》,金生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44.《学习力就是生存力——百岁教师的人生寄语》,[日]桥本武著,王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45.《学科作业体系设计指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高质量基础性作业体系建设项目组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46.《陶行知教育名篇(珍藏版)》,陶行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47.《践行师德》,刘慧、刘惊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48.《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张丽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49.《全景式数学教育:一样的数学,不一样的教学》,张宏伟著,源创图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50.《王崧舟观课十讲》,王崧舟著,源创图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51.《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郑英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52.《我就想静静地教书》,顾文艳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53.《课堂里的文学——我的语文课堂札记》,向春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54.《复旦附中“双新”语文课》,黄荣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55.《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汤勇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56.《跟着徐杰老师来备课》,徐杰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57.《李镇西答新教师101问》,李镇西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58.《班主任金点子:38个微创意让你轻松带班》,吴小霞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59.《问道教育》,张志勇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60.《以美育人、五育并举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付晓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61.《未来教师的数字化资源制作与管理》,王素、陈有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62.《正念教学法: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专注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美]托马斯·阿姆斯特朗著,刘白玉、孙明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63.《如何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学习与思考的187个教学工具》,[英]麦克·格尔森著,郑晓梅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64.《如何提高课堂创意与参与度:每个教师都可以使用的178个教学工具》,[英]麦克·格尔森著,李端红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65.《基于课堂中精准理解的教学设计》,[美]罗伯特·J.马扎诺,丁旭,盛群立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66.《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概要》,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王荣华、王平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67.《家常课十讲》,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68.《文字味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细读》,黄吉鸿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69.《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杨斌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70.《为未来而教而学》,汤勇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71.《教师的自醒力》,王幅强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72.《从平凡到卓越: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蒋宗尧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73.《关键问题:一节课里的种子》,周晓林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74.《技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第二版)》,[美] 霍华德·皮特勒、[美] 伊丽莎白·R. 哈贝尔、[美] 马特·库恩著,李艳、姚佳佳、王琳译,宁波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教育管理类1.《学会管理: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凌宗伟、黄正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2.《有效的学校改进: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赵德成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给校长的45个教育故事》,严雪霞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4.《如何领导一所学校》,汪正贵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5.《学校安全管理:律师的建议清单》,雷思明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6.《学校制度改进》,李希贵著,源创图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7.《教育平衡力》,陈荣艺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8.《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9.《曹永鸣与种子教育》,曹永鸣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10.《如何培育卓越教师:给学校管理者的行动清单》,[美]内拉·A. 康纳斯著,郑露荣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教育心理类1.《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8版),[美]罗伯特·费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2.《儿童教育心理学》,[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张婷婷译,青豆书坊/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孟馥,姚玉红,刘亮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4.《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6版)》,[美]戴维·谢弗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5.《成长的烦恼:儿童、青少年发展障碍解析》,王一集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6.《直面成长的烦恼:中小幼心理辅导101例》,杨娜主编,宁波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7.《儿童的秘密(精装版)》,[加]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荷]巴斯·莱维林(Bas Levering)著,陈慧黠、曹赛先译,李树英审校,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8.《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美]菲利普·津巴多、[美]罗伯特·约翰逊、[美]薇薇安·麦卡恩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9.《对话的力量:焦点解决取向在青少年辅导中的应用》,[美]杰拉尔德·B.斯克拉尔著,许维素译,宁波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10.《培育坚强的心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项贤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11.《心理辅导课:团体活动180例》,钟志农著,源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12.《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教育心理学中的开创性研究及其实践意义》,[美]保罗·A. 基尔施纳、卡尔·亨、德里克著,刘红瑞、姚梅林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综合类1.《大学的挑战:变革中的时代与大学》,[英]埃德·伯恩、[英]查尔斯·克拉克著,吴寒天、曾令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2.《优秀父母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任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可见的学习(K-12数学版)》,[新西兰]约翰·哈蒂等著,徐斌艳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4.《好的学习是快乐的》,张玉霞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5.《平静的孩子》,[英]洛林·默里著,双螺旋童书/台海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6.《斯坦福学习法:有效提升孩子能力的8个方法》,[日]星友启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7.《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于玲娜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8.《与青春期孩子的18场关键对话》,[韩]尹多玉著,梁如幸译,湛庐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年2月出版9.《让孩子成为超级学习者》,[美]彼得·霍林斯著,沈丹、杨轶译,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10.《智慧教养36计:育儿困惑答疑手册》,郑建萍、李碧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11.《复原力:逆境中的自我疗愈》,[美]盖尔·盖泽尔(Gail Gazelle,Md)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12.《数学的力量》,[美]弗朗西斯·苏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出版13.《知识机器: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现代科学》,[美]迈克尔·斯特雷文斯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7月出版14.《青春期关键对话:如何与你的孩子无话不谈》,[美]米歇尔·伊卡德著,薛玮译,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15.《给孩子的毅力培养手册: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和提高抗压能力》,[美]艾丽莎·尼博森著,薛玮译,青豆书坊/湖南教育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16.《大众哲学》,艾思奇著,大有书局(北京)有限公司2022年4月出版17.《颠覆教育的人:蒙台梭利传》,[美]丽塔·克莱默著,王雯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18.《正向养育:黑幼龙的慢养哲学》,黑幼龙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19.《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周丽瑗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20.《教育中的道德哲学》,[加]罗宾·巴罗著,王丹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21.《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静脉与文化》,[美]科拉·巴格利·马雷特等编著,裴新宁、王美、郑太年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22.《高效学习:曹将的公开课》,曹将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23.《给一年级家长的建议》,郭文红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24.《青春期的挑战:写给家长与老师的青少年教育指南》,壹心理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25.《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刘颋颋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26.《少年数学实验(第2版)》,张景中、王鹏远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27.《轻松搞定家庭作业》,[美]阿比·弗赖雷克、[美]布里安·普拉策著,杨迎春译,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28.《从多元智能到综合思维》,[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29.《病菌简史》(典藏版),张文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30.《爱满教育》,何夏寿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31.《故事工坊》,许道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32.《升维阅读》,[美]玛丽安娜·沃尔夫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3月出版33.《放手,才能强大:犹太父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美]温迪·莫戈尔著,俞婷译,青豆书坊/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34.《数学面前,人人平等:数学为何能让世界更美好》,[加]约翰·麦顿(John Mighton)著,柒线译,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35.《慰藉之书》,[英]大卫·惠特著,柒线译,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6.《全球化的疾病风险》,[美]安·玛丽·金博尔著,尹俊波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37.《亲子沟通的正确姿势》,杨娜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人文类1.《百千万亿册书》,黑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2.《中国城市大趋势:未来10年的超级新格局》,凯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3.《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中国工程院、光明日报社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4.《我们的阅读史》,张阿龙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5.《邮票中的百年党史》,李近朱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6.《“中国原始神话与传说”丛书:中国原始神话与传说100 例》,于成鲲编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7.《品味红色经典》,黄乔生编著,大有书局(北京)有限公司2022年6月出版8.《为数学而生:陈景润》,陈钿官、曾国宁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9.《生命使用手册》,[法]迪杰·法桑著,边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10.“经典慰藉心灵”系列(老舍散文精选《就爱这人间烟火》、朱自清散文精选《乐得暂时忘记》、萧红散文精选《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孙犁散文精选《时常有风吹过我心头》),老舍、朱自清、萧红、孙犁著,青豆书坊/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11.《霍金传》,[美]查尔斯·塞费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7月出版12.《语言的发展》,[美]琼·伯科·格利森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13.《扇底风未尽——扇子小史》,常方舟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14.《近代报刊文献辑录丛书:旧时书事》,张伟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15.《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张君民著,大有书局(北京)有限公司2022年1月出版。
服装设计参考文献(3篇)
服装设计参考文献(3篇)服装设计参考文献(一)[1]李平.面料再造的艺术表现力[J].服装设计师,2009,1[2]艺术与设计[J].2011.05[3]马慧颖,肖圣颖.浅谈环保主义影响下的服装设计[J].才智,2009,06 [4]李苏君,彭景荣.三宅一生与解构主义服装[J]. 美与时代2010, 01 [5]余建春.服装市场调查与预测[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6]服装设计师.月刊.[J] .服装设计师杂志社,2008.01[7]肖文陵,李迎军.服装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许星.服饰配件艺术[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9]罗森.魅力先生[J].青年与社会,2006,04[10]李霞云.服装造型设计[M].上海: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2008[11]刘瑞璞.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术(男装编)[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1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衡阳:湖南科学科技出版社,2001.1[13]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4]吴静芳. 服装配饰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1 [15]刘元凤. 服装设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肖文陵.李迎军.北京:服装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7]谢锋.时尚之旅(第二版)[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8]李采姣.时尚服装设计[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9](美)多丽丝、普瑟.穿出影响力[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0]袁利.打破思维的界限[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设计参考文献格式(二)《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刘仲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企业管理咨询》刘仲康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主编新华出版社,2004.10《现代企业管理》杨湘洪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管理学基础》单凤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管理科学基础》吴育华杜纲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政府改革中的应用分析[2] 李瑞昌:新公共管理的合法性与公共性危机[J].东南学术.2002:36-42新公共管理理论内部缺陷的探讨(美)马丁?米诺格,大卫?休莫著;闻道译.超越新公共管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梁建东.新公共管理的反思: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批判[J].天府新论,2003(3).张志斌.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J].武汉大学学报,2004(1).周晓丽.新公共管理:反思#from 服装设计参考文献(3篇)来自 end#、批判与超越[J].公共管理学报,2005(1).新公共管理理论探析[1]李舒曼.新公共管理理论探析[J].管理与科学.[2]黄小勇.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8).[3]陈华栋,顾建光,裴锋.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模式探析[J].求索,2005(07).[4]王亚伟.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6).企业公共关系销售的思考研究论文张娅.安利:形象的力量[J].商务周刊,2003(9)孟庆强,韩雪.解析品牌个性塑造[J].商场现代化,2004(12)郑重.培育顾客忠诚的策略[J].市场周刊,2003(12)斯各特、卡特里普,艾伦、森特,格伦、布鲁姆.公共关系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熊源伟.公共关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管状零件的落料冲盂工艺及模具设计参考文献(三)研究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产品生产日益复杂与多样化,产品性能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对冲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课程论》延伸阅读书目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版本2:(美)Ralph W. Tyler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它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
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发展(1828—1994),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的巨著。
它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剖析.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
3.(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史是一种实用的过去。
本书以美国学校教育从欧洲教育的母体中分娩作为开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形成,展示了200多年来在双轨与单轨、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传统与进步、保守与激进、理论与实践等二元论之间的种种角逐与努力。
云南师范大学选课表
[015324]现代人才测评技术与应用 [0002808]李雪峰
[015328]描绘人生彩虹—生涯辅导 [0002879]张月
[025319]佛教哲学 [025320]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025321]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 [025323]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导读 [02532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25325]博弈人生与信仰教育 [025326]犹太文化与教育 [025326]犹太文化与教育 [025312]看电影,看人生 [030298]唐诗选讲 [030390]第三只眼睛看电影 [03309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33096]唐传奇赏析 [033097]唐宋名家词选讲 [033108]云南历史文化 [033121]西方文化史 [033125]中国经典里的人生智慧 [033127]奥斯卡获奖影片赏析 [033128]影视赏析入门 [033129]中国文言小说研究 [033130]东南亚概况 [033132]汉字文化学 [040178]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040221]公务员考试专题分析 [040221]公务员考试专题分析 [040221]公务员考试专题分析 [040417]职业规划与求职艺术 [040417]职业规划与求职艺术 [040419]近代中国人的时尚生活 [045353]初级老挝语
[165062]科技创新理论(TRIZ)与应用 [774]谢建
[47002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0002375]梅潇尹
校区:呈贡主校区
课程 [004014]食品营养学 [010455]师范生礼仪教育 [010467]心理辅导理论及实践 [015302]课程开发与学程设计 [015323]个人理财 [015325]世界经典教育电影赏析 [015326]儿童教育电影赏析 [015327]戏剧表演与赏析 [020403]当代世界热点问题 [020407]人类学专题 [020482]知识产权法 [025294]中国社会政策 [025304]中国社会救助 [025308]西方哲学故事 [025317]比较政治制度专题研究 任课教师 [3888]富楠 [0001864]字疆燕 [0002144]何顺超 [0002020]田莉 [0002874]张贺梅 [0002873]花艺 [0002690]谢云丽 [0002371]李宜嵘 [2247]张国林 [2733]张曙晖 [2925]姜黎皓 [0003029]朱海平 [0003029]朱海平 [0001983]查建友 [669]柳榜华 上课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一、著作1、Freedman Mervin (1979): Academic Cultur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Berkeley, California: Montaigne pr.2、Mcleod, John (1989). Fostering Academic Excell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3、Katz L. G. & Mcclellan D. E. (1991):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Urbana: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4、Hayhoe, Ruth. Ed (1992):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5、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housand Oaks: Sage.6、Hayhoe, Ruth.(1996 ):China ’s Universities , 1895—1995 :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 .7、Van Pattern, James J (2000):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Case Studie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8、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从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从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1.古代文论的当代焦虑从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一直到现在,关于“国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甚嚣尘上,与之不相称的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领域似乎并没有借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东风而生机勃勃。
与之相反的,多数的讨论围绕着“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古代文论的当代失语症”等话题进行,似乎从五四以后的“整理国故”到从90年代后期持续至今的大谈国学,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虽然历经兴衰沉浮,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骨子里的焦虑。
低潮时期自不待言,彼时陈独秀与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随后便引发了整个文学研究领域的“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者们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焦虑可见深切。
直到今天,学者们对当初的变革几经反思,得出的结论依然是:“白话现代语言体系的建立……导致了传统文艺观念与话语规则的缺席。
而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则更因其印象式的批评、无逻辑规则的审美性而脱离活生生的语言现实,退化成一种于现实无任何意义的旧知识,剩下的工作便是如何对之进行一种‘国故的整理’了。
”①即使是在高潮时期,古代文论研究随着90年代后期国学热的兴起而有所发展,这焦虑也丝毫没有减退,反而愈发急切地体现出来。
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确成绩斐然,系统的中国古代文论教材、研究专著和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书写不断出现,但也正在此时,研究者们悄悄开始了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影响力甚至是合法性的质疑。
这样的焦虑从9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借由国学的兴起加入到了当代社会整个人文社科领域对现代性的反思话语当中。
钱中文认为现代性在中国,一方面出现了以西方现代性为旨归的偏颇,另一方面出现了以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终结论”思潮来取消现代性的偏颇。
中国文论应该克服旧的现代性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弊端,建设新的现代性品格和精神②。
陶水平认为古代文论的研究面对“现代性”的挑战,要将审视的视野延伸至更广阔的历史语境和当代语境。
与此同时,古代文论的研究要立足当代问题,使现代转换后的话语可以直接参与当代批评活动③。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界定及理据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界定及理据摘要:情感态度是阻碍学生学习和进展的重要因素,维持踊跃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本文简要分析情感态度在《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界定,并从神经生物学、教育心理学及语言习得学等不同视角探悉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以期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情感态度;英语课程目标;情感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慢慢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咱们在关注教材教法及学生认知能力进展的同时,未能对学生的情感方面予以应有的重视。
早在1987年我国学者张正东就把“注重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碍”视作英语教学原那么之一。
刘学惠(1988)也曾撰文指出,重视外语教学的情感因素,不该仅仅出于手腕和策略考虑,而应同时从外语教学目的本身来考虑,并呼吁“将进展情感作为外语教学目的之一写进有关文件”。
时至本世纪之初,“情感态度”作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已写入教育部公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
本文试图对此作理论探讨,以期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一、情感及情感目标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以客观事物可否知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反映。
人的情感与认知进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进程都伴随着必然的情感。
同时,情感又对人的认知行为起着踊跃和消极的作用。
有研究说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便不断止,认知活动也可不能有什么实际成效(Arnold,1999)。
情感不单单是教学手腕,而应第一作为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
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创建者们构建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术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体系(克拉斯沃尔等,1989)。
其中,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展分为同意、反映、评判、组织及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层次。
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进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目标体系,从单纯的同意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时期,最后达到性格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演进的历程、特征、趋势及经验探析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9年第2期㊀ 文摘之窗㊀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演进的历程㊁特征㊁趋势及经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演进和发展路径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崛起的发展历程之中的ꎮ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78 1989)㊁雏形阶段(1990 2000)和深化阶段(2001 2018)三大主要历史发展时期ꎬ涵盖了中国特色高等院校的大学治理㊁学科建设㊁人才培养㊁办学理念和发展道路四大主要方面ꎮ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可以总结为:以循序渐进为演进特征ꎬ以 素质教育 为抓手ꎬ以 立德树人 为目标ꎻ以张弛有法为演进特征ꎬ以 民办教育 为辅助ꎬ以建设 一流高校 为主攻ꎻ以 治理思想 为方向ꎬ以 思想课程 为舵手ꎮ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核ꎬ由数量走向质量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ꎬ由模糊走向清晰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ꎮ回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ꎬ有利于勾勒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ꎬ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提供经验借鉴ꎮ李㊀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当代中国 教育焦虑 的最深层原因在于ꎬ人工智能的指数级发展正急剧拉高 教育投资 的风险ꎮ在正在到来的 后人类状况 下ꎬ教育面临两种前景:走向自身终结ꎬ抑或走向终身教育ꎮ后者并非仅仅指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实践ꎬ而且意味着教育实践的激进更新:(1)后人类主义的 行动者-网络框架 ꎬ取代进步主义与表征主义的 线性框架 ꎻ(2)包含人类与非人类在内的所有行动者彼此触动的 内行动 ꎬ取代成人对孩子的单向规训与 吼妈式 知识灌输ꎮ进而ꎬ后人类状况ꎬ亦恰恰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的哲学契机 教育果真仅仅是一个人类的事业吗?先秦思想潜含着关于教育(终身教育)的一种激进阐述ꎬ我们可以通过德勒兹式的哲学阐释将之激活ꎬ并从该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教育实践进行批判和革新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学科核心素养兼论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系以学科理解或思维为核心的学科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ꎬ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ꎮ它在本质上是学科知识观的根本转型:由事实本位走向理解取向ꎮ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核心观念ꎬ让它们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ꎬ使课程结构由 学科事实覆盖型 转化为 学科观念理解型 ꎬ让学科核心观念植根于真实问题情境ꎬ学生由此可以跨越不同年龄或年级持续探究并发展学科理解ꎬ这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第一要义ꎮ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学科实践而学习学科ꎬ亲身经历学科知识的诞生过程ꎬ由此既理解学科性质ꎬ又发展学科实践力ꎬ这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第二要义ꎮ这种新型学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了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㊁学科实践与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ꎮ我国学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是摒弃 间接经验论 与 双基论 ꎬ走向 直接经验论 与 核心素养观 ꎮ张㊀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1期在文化自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之后ꎬ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ꎮ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ꎬ是更基本㊁更深沉㊁更持久的力量ꎮ树立文化自信ꎬ必须始终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心聚力ꎬ使文化自信成为构建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重要精神助力和价值保障ꎮ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ꎬ文化自信就是空中楼阁ꎬ就会失去灵魂㊁内核和旨归ꎻ没有文化自信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必然失去基石和保障ꎬ难以成为更基本㊁更深沉㊁更持久的力量ꎮ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最终又和谐统一ꎬ共同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㊁道路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自信ꎮ李艳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吗?基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数据的初步考察基于出版物出口㊁电视节目出口㊁国外文艺演出㊁版权输出㊁来华旅游㊁来华留学和海外孔子学院㊁孔子课堂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数据ꎬ对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变化进行了定量考察ꎬ结果表明:以不同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标所衡量的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ꎬ表现出一定的 差异化 演变特点ꎮ整体而言ꎬ2009年以来ꎬ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呈现不断提高和扩大态势ꎬ但文化国际影响地域范围较为集中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ꎬ主要集中于文化消费能力强㊁文化较为多元的高收入地区以及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近的周边地区ꎮ周升起㊀兰珍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美学现代社会人的价值丧失问题探究
美学现代社会人的价值丧失问题探究在当前美学研究中,反思与突破现代性美学体系可谓是其一大特征。
这既打开了美学边界,使美学学科范式有了进一步建构的可能,也引发了美学研究需要反思的诸多理论问题。
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感性学的回归而导致的美的重置问题;第二,介入现实的跨学科美学的出现而导致的美的本位缺失问题;第三,提倡还原历史语境的美学而导致的美学价值性弱化问题。
感性领域的拓展与美的定位问题不论是外在的感性形象还是内在的感性经验,感性领域一直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层面。
从德国学者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契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到现代的审美心理学,美学都在为感性活动提供一种引导。
在此基础上,最具现代性美学体系特征的三“D”理论得以形成: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超越性(detachment)和距离说(distance)。
就感性活动来说,审美无利害性避免了主体对感性对象的物质性占有与生理性满足;审美超越性确保了感性活动的意义走向;审美距离说划分了感性活动与日常活动的心理区隔,并使得审美无利害性与审美超越性得以具体实现。
可见,现代主体性美学对感性活动的展开始终保有一种制约机制,并以此来维系一种理性的批判与生命的自由精神。
伴随着后现代观念对现代性理论批判的总体氛围,各种质疑与突破现代性美学的审美与艺术现象开始涌现。
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艺术的生活化、体验的具身化与虚拟化等实践活动相一致,直面感性、突破审美制约、回归感性学的理论面向也得以盛行。
与注重区隔与追求精神自由的现代性美学不同,这种直面感性生存活动的理论意图打破审美与生活的边界、艺术品与寻常物的区别、精神与身体的二分,创建一种新感性美学。
近年来兴盛的文化研究、身体美学、生活美学、AI美学以及一些学者对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的特别关注,都从不同的维度体现了新感性学的建构。
这种新感性美学既看到了现代性美学所具有的重于理性启蒙、精神超越的理论偏颇,又呼应了大众群体的审美需要、消费社会的产品升级、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等社会背景,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现代性视域下的教育异化与回归
然 而 ,之 所 以要用 辩 证 的视 角 来 审视 现 代 性 , 是 因为现代 性 的根本 属性 正在逐 步 异化 。这种 属性 的异化 ,体现 在 “ 性 ”到 “ 理 工具 理 性” 的延伸 。 如果 说现代 性 生成之初 , 旨在通 过人 类 的理性 精神 呼 唤现 代 社 会 、现 代 进 步 和 现 代 精 神 的 出现 ,那
一
场 战争 性 的破 坏 。这 种 战争 性 的破 坏依 托 的权 威来 控制 自然 、控制 社会 和控 制他 人 ,并在 此过程 中以一种精 神枷 锁 式
的无 形 形 态 ,完 成 了对 个 体 自身 的 束 缚 ;与 此 同
识 形 态。 而这 一 系列连 锁过 程 , 皆源于人 类 对于 自
当卢梭通过回返自然通过对文明社会和科学艺术的批判开启了对现代性批判的先声之后从康德的现代性态度的纲领到黑格尔的自由的现代性从尼采的酒神哲学到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到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无不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最为激烈的当数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80年代的解构性后现代哲学思潮
身 价值 的信 仰和 急于摆 脱 宿命 控制 的心 态 。故 ,现 代 性不 仅是 一种 精神 ,更 “ 一种 思 想 的状 态—— 是
时,这种 战争 性 的破坏 试 图用 二元 的思维 方 式把世
界 人 为地 划 分为 “ 主体 ”和 “ 客体 ” ,并试 图用 主
只有现 代 的思想 才 能创 造 出现代 的世界 。 因而 ,现 代 性开 始于 文艺 复兴 的思想 革命 ,这 一革 命 又反过
么,之后 的现代 性则 犹如 一个 无 穷无尽 的 、加 速 的
“读图”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问题——从“看”与“被看”说起
、
谁 在 看 —— “ ” 与 “ ” 我 看 他 看
在审 美教 育领 域 , 管 人们 对 审美 教育 有不 同 尽 的看 法 , 如 美感 教 育 、 诸 艺术 教 育 、 感 教 育 等等 , 情
收 稿 日期 : 0 8 O — 1 2 0 一11
一
种 文化 的 主 因的现 象—— 以来 , 与柏 拉 图 的本 质
追 问 、 特 根 斯坦 的语 言 分 析 不 同 的是 , 学 家 们 维 美 关注 的焦 点 已经从 形丽 上 的“ , 美” 越过 语言 分析 中 的“ 家族 相 似 ” 转 向 了形 而 下 的“ ” 身 , 别 是 , 看 本 特
“ 图” 境下 , 读 语 谁在 看 ? 看什 么 ? 如何 看?等 问题 成
为美 学研 究 的崭新 领域 。
一
眼之 所见 , 也规 定 了眼 睛所有 者 的主体 地位 。 管 , 尽 美学 界发 生 了费希 纳开 启 的“ 自下 而上 ” 的革命 , 自 此 之 后 , 美 心 理 、 美 感 知 、 美 情 感 等代 替 了 审 审 审 “ 美本 身” 但各 类 审 美 能 力 的培 养 , , 特别 是 “ 眼力 ” 的培 养 , 然没 有 能够 逃脱 主客 二 分 的理性 主义 模 依
No. 4 Vo1 26 .
I - 1. 2 0 0 8 u
“ 图” 境 下 的大 学 生 审美教 育 问题 读 语
— —
从“ ’ 被 看’ 看’ 与“ ’ 说起
耿 爱 先
( 山科 学 技 术 学 院 社 会 科 学 教 学 部 , 东 佛 山 5 8 0 ) 佛 广 2 00 摘 要 :读 图” 境 下 , 学 生 审 美 教 育 中 出 现 了一 系 列 变 化 , 是 由“ 看 ” 他 看 ” 转 变 , 审 美 的 “ 构 ” “ 语 大 一 我 向“ 的 使 建 先 于 审 美 的 “ 现 ” 二 是 由 看“ 向“ ” 身 的倒 转 , 审 美 之 “ ” 身 呈 现 为 复 杂 的结 构 性存 在 。 基 于 此 , 发 ; 图” 看 本 使 看 本 对 大 学 生 审 美 教 育过 程 中的 “ ” 看 —— 谁 在 看 、 什 /及 如 何 看 等 问题 的思 考 与探 究 , 我 们 认 为“ 图” 境 下 的 看 z , 使 读 语 大 学 生 审 美 教 育 的 问题 式 己发 生 转换 , 为 审 美 教 育 的 研 究提 供 了新 的 问题 域 。 这
智能化教学评价的伦理反思与教育立场
智能化教学评价的伦理反思与教育立场作者:周嘉腾高巍王沁颖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07期基金项目: 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暨重点培育项目“人工智能教师研训标准体系研制”(项目编号:CCNUMS2024-04);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人工智能辅助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CCNU24ZZ017)[摘要] 智能技术在提升教学评价精准性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中的规训隐忧与伦理危机。
基于比斯塔的理论主张,指出教育技术伦理需要调和“技术之强”与“教育之弱”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技术向善”的目的。
在“教育之弱”的视角下,发现他异技术的强势介入让人的主体化进程遭遇挑战,“算法暴政”凭借强制性力量导致教学偏见隐匿与增强,数字拜物教对人之精神存在的贬抑及其对世界丰富性的遮蔽引发了教学的表现主义危机,问责制与新自由主义治理合谋侵蚀教学评价的制度之善。
因而,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需要回归教育立场,在以世界为中心的教学中让主体浮现,提升算法决策的开放性和价值敏感性,强化智能化教学评价的人文主义使命,以制度德性引导教学评价的良序善治。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学评价;教育技术伦理;比斯塔;教育之弱[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周嘉腾(2000—),男,陕西西安人。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E-mail:***********************。
高巍为通讯作者,E-mail:***************.cn。
一、引言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精准性,但数据控制形式却也引发了教学中的规训隐忧与伦理危机。
由此,围绕着智能化教学评价的伦理问题进行反思是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题中之义。
从马克思(Marx K)的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再到斯蒂格勒(Stiegler B)的技术药理学、哈拉维(Haraway D)的后人类主义赛博格隐喻等,技术发展的暗面逐步显现。
从超验到经验——消费文化中审美教育的困境与可能
粹 性 和 艺 术 分 化 立 场 的维 护 , 又 成 为 后 现 代 艺 术 和 艺 术 终 结 论 的矛 头 所 在 , 这 也 是 当 代 消 费 文 化 语 境 下 美 育 困 境 的 一 项 理 论 根 由 。后 现 代 艺 术 对 日常 生 活 的强 调 , 虽是 一种意 识形态话 语 , 但 也为 美学理论 提供 了 走 出 困 境 的 可 能 。只 有 立 足 于 日常 生 活 经 验 , 审 美 教 育 才 能 与 我 们 的 文 化 与 文 明息 息 相 关 , 从 而 实 现 席 勒 提出的人性教育。
生 的, 政治 的 自由与 审美修 养 的 高度 发展 并
不 是 携 手 并 进 的 。 … … 而 这 些 书 信 所 讨 论 的 美 的 概 念 应 通 过 抽 象 从 人 的 纯 粹 理 性 概
用 如 此重要 , 此 番论 断来 自席 勒 。 自席 勒 在 《 审
美 教 育书简 》 和 其他 近 2 0部 ( 篇) 美 学 论 著 中 系
7
从 超 验 到经 验
消 费文 化 中审美 教 育 的 困境 与可 能
李 娟
(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3 ) Nhomakorabea摘
要: 席 勒提出的审美教育理念 , 其 先 验 性 和乌 托 邦 性 对 现代 主 义 美 学 产 生 了巨 大 影 响 , 而后 者 对 艺 术 纯
1
美育 学 刊
0 年第 u 期
第 卷
总 第 期
8
域 确立 “ 判 断 力 ”的地 位 , 也 成 为 席 勒 思 考 美 育
的哲学 起点 。
独 立 的 自由 王 国 。
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第25章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25.0 生平与著作法默尔(David John Farmer)系美国当代著名行政学家,也是西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后现代公共行政经典之作:《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其他人大版中译本:(1)《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福克斯、米勒)(2002年版);(2)《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麦克斯怀特)(2002年版);3、《重建民主行政——现代的困境和后现代的挑战》(威斯利等)(即出)。
25.1 对公共行政理论概念的后现代诠释25.1.1 后现代主义及其方法论功能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1)现代性(尼采:上帝死了)①概念:(教材P298)②特征:强调中心、整体、理性、基础(2)后现代性(福柯:人也死了)①概念:(教材P296、301-302)②特征:去“中心”、斥“整体”、非“理性”、反“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2、语言的转向我思故我在→我说故我在25.1.2 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行政理论1、公共行政理论就是一种语言法默尔认为,所谓公共行政理论,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语言。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思维工具,它还是观念、方法、直觉、假定和强烈欲望的加工厂。
语言不是一种私人事务,它本质上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
语言的表达(言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形式。
2、公共行政理论可以“重新整理和安排”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领域更多的认识和努力应致力于通过语言解释而不是通过实证研究来发展。
两部分:(1)日常语言表达;(2)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方式所创造的思想型式。
因此,就可以通过“重新整理和安排”来分别从公共行政语言的表层和深层探讨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25.2 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性的一个典型范例,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认识和改变官僚体制的力量,公共行政理论是有限度的,他正是透过后现代主义的透镜,从特殊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企业精神以及解释学等方面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想 象 力 与 审 美 共 通 感 : 审 美 教 育 的破 门 而
入
分化 区别 符识 。在 审美 教育 中应 立足 康德 美学 的想 象 力概念 和 审美共 通感 资源 ,作 为美 学实 证与 美学 介 入现 实的 契合点 ,给施教 对象 以有 效 引导 ,避免 4 …
基 于此 ,美学应 以融摄 古今 为 出发 点 ,将 西 方 美 学 资源 与 中国古 典美 学 的有益 成分 互 补互证 ,作
悉 本学 科 的前 沿进 展 。美学 教学 应立 足 以下两 种领
域:
为 人 生与 艺术 灵感来 源 。美 学 的哲学 身 份和 过于 浓
汲 取 古 典 美 学 的 有 效 成 分 , 实现 在 世 界 立 场 上 中 国 美 学的 现 代 转 向 , 实现 审 美教 育 民族 性 与 世 界 性 的 衔 接 , 在 此 基 础 上 构 建 具 有 当代 特 点 的 审 美教 育 体 系 。
[ 键 词 ] 现 代 性 语 境 审 美教 育 困境 关
象 的 判 断 能 力 ” 审 美 的 鉴 赏 判 断 沟 通 经 验 世 界 干 , n
超 验世 界 。通 过 无利 害的 自由愉 快来 使人 超越 利害 关 系 的束缚 ,而想 象 力与 知性 的 自由协调 是获 得 审 美 愉悦 的前 提 。 通 常 的美学 往往 停 留于哲 学思 辨层 面 的美学 原 理 ,缺 乏 实证 。同 时 ,审 美共 通感 是康 德 以假说 形 式 出现 的 ,以康 德 的审美 普遍 性为 代表 ,揭 示 了审 美普 遍性存 在 的理论 基 础 。 “ 与体 现 现 代性 分 化 性 的审美独 立 方 向 相 反 ,审 美 共 通 感 代 表 着 后 宗 教
重 的理 性逻 辑 和思 辨 意识 ,长期 将美 学 归 为知 识体
( ) 关 学 课 程 应 提 高 学 生 的 审 美思 维 能 力 , 一
康德 的 《 纯粹理 性批 判 》规定 了先 验 的想象 力
作 为认知 过程 的必要 功 能 ,其 《 判断力 批判 》认 为
形 而上 学与 形而 中 沦的脱离 。
基 金 项 目: 陕 西 省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专 项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 工 科 文 学教 育 课 程 内容 与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研 究 ( 号 理 编
高 教 研 究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 ODERN EDUCATI ON SCI ENCE
2 2 年 第 1期 01
背 离 与 回 归 : 代 性 现 语 境 下 审 美 教 育 的 困 境 、 向 与 方 法 转
徐 向 阳
[ 摘 要] 长 期 以 来 . 审 美教 育 处 于知 识 领 域 , 对 康 德 美 学 与 审 美现 代 性 生 成 的 文 化 语 境 认 识 模 糊 .
伦理 时代 更为 重大 而稀 缺 的整合 功能 。美 学 的
本 体论 意义乃 是 以情感 通真 善 的感通 学 。公共 性 与 个 体性 张力 是审美 共通 感现 代性 的核 心矛 盾 。作 为
治学 姿态 ,中 国文 化 如何在 全球 化进 程 中表达 独立 的权 力 与身份 ( 福柯 ) ,如何 解 决 审 美 文化 的 民族 性 与世界 性 问题 ,美学 教 学 究 竟 要 达 到什 么 目的? 这 些 问题 都 是美学 教学 的核 心 问题 ,引导 着审 美教 育 的方 向与 态势 。
转 向
[ 图 分 类 号 ]G6 20 [ 献 标 识 码 ]A [ 中 4 . 文 文章 编 号 ] 1 0 - 5 4 (0 2 1 0 4 4 0 5 8 3 2 1 )0 —0 7 —0
[ 者 简 介 ] 徐 向 阳 .陕 西 理 工 学 院文 学 院 ( 西汉 中 7 3 0 ) 作 陕 2 0 0
在进 入精英 审 美文化 与 大众 审美文 化 的分化 裂 变 、渗透 融合 成为 现代性 以来 的当下 ,经典 美学 倡 导康 德美 学 “ 无利 害 的愉 悦 ” ,美 善关 系 “ 目的 无 的合 目的性 ”的学 说 。面对 审美 功利 主 义与大众 审
“ 赏是 关联着 想 象力 的 自由 的合 规律 性 的对 于 对 鉴
一
前现代 共属感 的现 代性 转化 ,审美共 通感 并非 蒙 昧
崇拜或 等级 归属 ,成 为孵育 现代 社 会共 同体 的人 文 素质 与普 泛天然 的公 共心理 纽 带 。审美 共通感 亦 因
此而成 为 现 代 社 会 利 用 争 夺 的资 源 ” 。如 何 在 泛
审美 时代 ,审 美共 通 已跨 越 了 审 美 心 理 共 通 的 原
转 向艺 术 本 源 论 和 审 美 经 验 论 。在 大 众 文 化 语 境 下 ,当代 审美 文化 与 日常生 活功利 紧密 连结 ,先 验 哲学 在知 识 论 话 语 下 的批 判 性 立 场 已显 得 不 合 时
宜 。 在 与 西 方 文 化 抗 争 中 文 化 的 守 成 主 义 与 文 化 政
一
美 文化 的涌 动 ,审 美无 功利 、静 观审 美在 当下语 境 还 有无存 在 的价值 ,古 典 美学 的形上 意识 在今 天还
能 否继续 沿 袭?
当下对 方法论 研 究 的热 衷 ,而对 范式 转换 之后
的 必 要 性 研 究 不 足 ,美 学 研 究 重 心 已 从 审 美 本 质 论
造 成 了审 美教 育 的 错 位 与 失 衡 。 本 文 主 张 实现 知 识 体 系 与 价 值 体 系 弥合 ; 审 美 教 育 应 以 问 题 中 心 为 导 向 , 以 审 美 文 化 为 突 破 口 ,在 形 而 上 学 与 形 而 中论 相 结 合 下 实现 逻 辑 与 历 史 的统 一 ; 突 出 美学 的 科 学 实证 作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