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司马迁与经历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历史与司马迁
汉代历史览要
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是中国古代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在西汉统治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汉武帝时期,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汉朝以后历代遵从的治国方略。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西汉时期手工业生产十分发达,这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自元帝起,至成帝、哀帝、平帝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控制能力已大不如前。
及至孺子婴即位,大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
公元8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一生,若要不是有非凡的经历垫底,无以滋生非凡的使命感,若要不是有非凡的使命意识支撑,换了平常人,在受过“腐刑”之后,提早结束生命说不定十次八次都不止了。
很多人熟悉司马迁写成《史记》的结果,却不熟悉司马迁决心写作《史记》之前的经历。
在蒙受人生的奇耻大辱之前,司马迁可算是一位风尘万里的罕有的杰出的实地考察者。
1
读万卷书,在司马迁是容易的,于别人或许也不十分困难。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京城长安任太史令,很早就让儿子拜在两位儒学大师的门下,一位是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司马迁向他学习古文《尚书》;一位是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为司马迁讲授《春秋》公羊学。
这些对司马迁学术思想和历史观的形成以及文章辞采风格的影响很大。
由于有名师指教,再加上渊源家学的熏陶,司马迁的学术功底十分深厚。
行万里路,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司马迁是困难的,于别人可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
博学、善学、好奇、质疑,没有机会寻找机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考察天下,司马迁当然是那个时代里走得最远的青年学者。
他用自己的脚步和眼睛,使他读过的典籍活了起来。
他用辽阔的空间来捕捉悠远的时间,以纵横游历的线路结网,打捞文化海洋里的奇珍异宝。
因此,要了解他之所以写作《史记》,先要来了解他脚下的经历。
经历,积聚起了文化的重量,又提炼出了文化的质量。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大约是在二十岁左右时开始游历的。
二十岁开始的漫游,若按现今的地方地名整理排列,足以让人目瞪口呆。
始发西安,经陕西丹凤,河南南阳,湖北江陵,到湖南长沙,再北行访问屈原自沉的汩罗江。
然后,沿湘江南下,到湖南宁远访九嶷山。
再经沅江,至长江向东,到江西九江,登庐山。
再顺长江东行,到浙江绍兴,探禹穴。
由浙江到江苏苏州,看五湖,再渡江到江苏淮阴,访韩信故地。
然后北赴山东,到曲阜,瞻仰孔子遗像,参观孔子遗迹。
又到临淄访齐国都城,到邹城访邹泽山,再南行到腾州参观孟尝君封地。
继续南行,到江苏徐州、沛县、丰县,以及安徽宿州,拜访陈胜、吴广起义及楚、汉相争的诸多故地。
这些地方收获最大,感受最深,却因为处处贫困,路途不靖,时时受阻,步履维艰。
2
摆脱困境后,行至河南淮阳,访春申君故地。
再到河南开封,访战国时魏国都城,最后重返长安。
通过这次的实地游历与考察,丰富了司马迁的社会实践经历,增长了对天下大势的见识,对他后来的思想和著述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撰写《史记》时,其取材大都采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
第一次游历,大约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
他用青春的活力追赶先祖的脚步,根本不把任何艰难险阻放在眼里。
从他后来全部的著作中可以领略到:他从浑厚的中华泥土上汲取了万丈豪气,千里雄风。
第一次游历之后,司马迁得到了一个很低的官职,做了一个小小的郎中,能够侍从汉武帝出巡了,这在别人看起来是相当光彩的事,而司马迁高兴的只在可以借着侍从的名义继续他的游历。
二十三岁至二十四岁,他侍从汉武帝出巡,到了陕西凤翔,山西夏县、万荣,河南荥阳、洛阳,陕西陇县,甘肃清水,宁夏固原,回陕西淳化甘泉山。
后来,武帝为了感召西南地区的百越,曾委派司马迁这等年轻力壮的小官出使,他的游历就更加渐行渐远了。
二十五岁,他出使四川、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奉使宣慰,使司马迁有机会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地理形胜,物产情况,以及民俗风尚,都作了详细地调查研究。
此行除了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之外,使他在史料收集与丰富语言方面都有重大收获。
为《史记》中的《西南夷列传》和《货殖列传》等篇章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二十六岁,他刚出使西南回来,又侍从汉武帝出巡山东泰山、河北昌黎、河北卢龙、内蒙古五原。
巡行中,司马迁追随武帝带领数万骑围猎于新秦中(今内蒙古河套一带),观赏了万马驰骋,强弩竟发的雄伟壮观的场景。
司马迁被激发得豪情奔放,历久不能平静。
后来,在《史记》的
3
创作中,他尤为擅长激烈场面的描写,是与其多年随侍武帝的豪放巡游分不开的。
二十七岁,到了山东莱州,河南濮阳。
在濮阳之时,正值黄河在濮阳瓠子决口的急讯传来,武帝亲临决口现场,先行祭祀河神,“沉白马玉璧于河”,当看到了河工抢险十分紧张,人手缺乏时,帝命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
司马迁便也参加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活动。
由于数万人的及时抢修,瓠子决口被堵,河之南十六个郡的百姓免遭水患。
为了纪念塞河工程竣事,武帝在瓠子新堤上建造宣房宫,并作《瓠子之歌》。
武帝的作为,深深地感动了司马迁,他“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
二十八岁,他升任太史令,侍从汉武帝到达陕西凤翔,宁夏固原,河北涿州,河北蔚县,湖南宁远,安微潜山,湖北黄梅,安微枞阳,山东胶南,又至泰山。
司马迁几乎是走遍了当时能够抵达的一切地方。
司马迁始任太史令时,颇有一种宿愿得偿,踌躇满志的心情。
当时国家统一,百业繁茂,文教昌盛。
他在侍从武帝之余,即着手整理皇家收藏的大量图书,把残编断简加以条分缕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记考行之事”。
从此,他的精神生活比之往昔更为充实和富有意义了。
那一时期,由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历精图治,社会上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风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这与司马迁的观感吻合。
司马迁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由此定格了。
司马迁任太史令的第五年,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由当时历法专家邓平、唐都和上大夫壶遂等人参加,完成了对汉历的改革工作。
武帝颁布了这部新历法,定名“太初历”,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改革历法是武帝封禅活动的继续,封禅是象征帝王受命于天地,新历法的诞生,表明受命已经完成。
新历的颁行,不仅符合统治的需要,对广大人
4
民的生活与生产也是大有好处,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实行新历,促进了改革,当时汉王朝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气象。
作为一名史官,司马迁躬逢其时,参与其事,当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欢欣与鼓舞,并引以为荣。
司马迁认为在新纪元里,自己理应多出成绩。
因此他理所当然地想起了他父亲的遗愿。
所以司马迁说:“先人有言,小子何敢让焉。
”“于是论次其文。
”他便开始着手撰写《史记》。
赏心乐事正如古书所言:“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
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
在春天的和煦阳光照拂之下,就连花草树木也争相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景色,飞鸟也懂得唱出几句美妙的歌声。
可见一个读过书而又有才干的士大夫,侥幸出人头地身居高位,同时又是衣食无忧,若是不肯为后世写下几部不朽名著,或是留下一些有益世人的事迹,那他即使是活到一百岁也如同一天都没有活过一样。
人生在世既然有了作为的条件,理应为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兴旺去拚搏去成就。
这不仅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更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和快事。
对于有使命感的人绝不辜负盛世盛情的壮怀激烈,我国当代学者余秋雨评述道:“这是汉武帝的土地和司马迁的目光相遇,两边都隐含着一种不言而喻的伟岸。
只要是汉武帝的土地,任何智者见了都会产生振奋,何况是司马迁的目光。
只要是司马迁的目光,任何图景都会变得深远辽阔,何况是汉武帝的土地。
”
天汉二年(前99年)之时,正当司马迁夜以继日,笔耕不缀,《史记》尚在“草创未就”之际,不料一场大祸突然降临,横遭李陵案的株连,使他身陷囹圄。
不久,又有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来,由于刚正不阿的品格,他再为
5
李陵辩护开脱,终于惹恼了汉武帝,给他定了诬罔主上的死罪,复被投进监狱。
就在司马迁等死之际,汉武帝又对如何处臵他的问题感到踌躇。
武帝想到司马迁乃是闻名天下的博学鸿儒,又是在朝议召对时获罪,若是杀了他,势必有损明君圣主的形象和好文学、喜才士的仁者之风。
考虑再三,改判死刑为腐刑。
司马迁在天汉三年时遭受腐刑,肉体与精神都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
蒙受的不白之冤和奇耻大辱,让他“身残处秽”,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几欲求一死来解脱自己。
后来,他在《报任安书》中,对当时的心境做了真切的回忆,说他的先人出身卑微,如今自己若是自杀,不过是“九牛一毛,与喽蚁何异?而世人又不能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自杀等于白死,是得不到世人的谅解和赞许的。
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殁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二部《春秋》——《史记》,还没有完稿,责任未竟,岂能一死了之!巨大的历史使命感终让他把一切荣辱得失看得风轻云淡起来,司马迁自然选择了顺存,选择了生存。
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完成千秋事业,为献身《史记》,终于从冤屈和愤懑中解脱了出来。
没有弃世自裁,而是发愤著书。
征和二年(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长篇巨帙《史记》。
记事上起黄帝,止于汉武,包含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分别由“十二本记”、“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二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寓议论于叙事之中,“不虚美,不隐恶”,据事实录,具有民
6
主性和人民性,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我国古代,文史之间并无明显分界,司马迁拿言之确凿的史实,用生动凝炼的语言,以优美典雅的散文体裁,撰述史书,其写作水平也达到了高峰。
所以鲁迅先生评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对《史记》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伟大成就的崇高评价。
非凡的经历,使司马迁具有了渊博的学识和横溢的才华,学识和才华催生出了使命感,使命成就了不朽的巨著和崇高的精神。
司马迁的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堪称源远流长,值得千秋传颂。
经历法则
司马迁的传奇,给世人传达了这样的道理:人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片断串联起来,但人肯定会在偶然的机遇中必然地发现那些点点滴滴地联系。
所以,你必须坚信你的经历会在未来某一天联在一起。
你知道吗?世界上最著名的杂志之一《生活》的办刊核心是: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端详穷人的面孔和伟人的手势;去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人群、丛林和月亮的影子;去看人的杰作——他的画作、高楼和发现;看墙后的,看房内的,看危险的,看男人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去看并享受着快感;去看并被震撼;去看并领悟。
它所传达的意旨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经历,经历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最灿烂的纪录。
世界上的生命,无论是低级动物,还是高级动物,它们的身上有三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经历、成熟、使命,组成了生命三部曲。
熟悉“动物世界”的人知道,这一生命特征在三文鱼的身上表现得很是鲜明突出。
每过四年的十月份,加拿大佛雷瑟河上游的亚当斯河段,平静的水面就变得沸腾起来,成千上万条三文鱼从太平洋逆流而上,来到这
7
里繁殖后代。
银白色鱼身的三文鱼在逆流而上的过程中变成腥红色,整个水面因为有太多的鱼而变成了一片红色。
三文鱼的生命历程令人惊叹!从鱼卵开始——每条雌鱼能够产下大约四千个鱼卵,并想方设法将其“藏身”于卵石底下,但大量的卵还是被其他鱼类或鸟类当做美味吃掉——幸存下来的鱼卵在石头下熬过冬天,发育长成幼鱼。
春天来临时,幼鱼便顺流而下,进入淡水湖中,它们将在湖中度过大约一年的时光,然后再顺流而下进入大海。
在湖中尽管它们东躲西藏,但大多数幼鱼仍然逃不过被捕食的命运,每四条进入湖中的鱼就有三条被吃掉,只有一条能够进入大海。
危险并没有停止,进入广袤的大海,也就进入更加危险的区域。
在无边无际的北太平洋中,它们一边努力地长大,一边面对鲸、海豹和其它鱼类的进攻,同时还有更加具有危险性的大量的捕鱼船威胁着它们的生命。
整整四年,它们经历无数艰险,才能长成大约三公斤左右的成熟的三文鱼。
成熟之后,一种内在的召唤使得它们开始了回家的旅程。
十月初,所有成熟的三文鱼在佛雷瑟河口集结,浩浩荡荡游向它们的出生地。
自进入河口开始,它们就不再吃任何东西,全力赶路,逆流而上将会消耗掉它们几乎所有的能量和体力。
它们要不断从水面跃起以闯过一个个急流险滩,有些鱼跃到了岸上,变成了其它动物的美食,有些鱼在快要到达目的地之前力竭而亡,和它们一起死去的还有它们肚里的几千个鱼卵。
最初雌鱼产下的四千个鱼卵中,只有两个能够活下来长大并最终回到产卵地。
到达产卵地后,它们顾不得休息,即成双成对地开始挖坑产卵受精,在产卵受精完毕之后,三文鱼精疲力竭双双死去,结束了只为繁殖下一代而进行的死亡之旅。
冬天来临,白雪覆盖了大地,整个世界一片静谧,在寂静的河水下面,新的生命开始成长。
三文鱼的一生充满了危险和悲壮,它们克服种种困难,躲避无数危险,
8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逆水博击,回游产卵,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也许这样做是遗传和基因使然,并不是一种自觉的精神意识。
但这一现象在人类看来,仍然令人感动,让我们思索和振奋。
三文鱼的一生贯穿着明确的生命线索:成长,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地成长;经历,不管大海多么不可预测,也要从平静的湖水游向大海去的经历,去完成生命各个阶段的历程;使命,不管遭遇多少险阻都要完成一生的使命,返回出生地来繁衍后代,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这一生命的主线使三文鱼的一生变得悲壮。
人类的生命进程也应该这样,要有非常明确的生命主线。
我们应该努力成长,不惜一切代价让生命变得成熟。
为了成熟,我们应该去更多的经历,经历自然、社会、人文和历史,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完美。
我们更需要使命感,活着不仅仅是活着而已,我们生命的背后有使命存在,使命虽然各不相同,但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是为了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在更加和谐的自然和社会中幸福地生活。
也许凭着我们的智慧,我们无须像三文鱼那样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但完成使命的精神,却应该要比三文鱼的回游产卵更加严肃和不可动摇。
生活中,哪些懒惰、无聊和平庸的人,是拒绝成长的人;哪些胆怯和固执的人,就是不敢去经历的人;更有哪些苍白、迷茫和失落的人,便是不愿承担使命的人。
千说万说,只有“经历”才是人生真谛。
你若是活得无趣,说明你对外面的世界想象得太美;想象得太美,说明你经历得太少;你经历得太少,因此,你比有经历的人活得无趣。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