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她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全书的解读:
1.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部小说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
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和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
2.深度的社会讽刺:小说中的“大泥坑”“四月十八娘
娘庙大会”等风土人情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人物描绘: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
故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封建传统的盲从和迷信。
4.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远在香港的萧红创作了这部小
说,以寄托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
小说中的“呼兰
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
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5.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萧红在小说中挑战了传统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揭示了封建陋习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洞见的小说,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兰河传》的意义解读
《呼兰河传》的意义解读《呼兰河传》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小说,讲述了农民在封建主义社会中被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虽然是鲁迅先生早期的作品,但是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本文将就《呼兰河传》的意义进行解读。
一、回眸三十年,小说真实反映了农村现实《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朝末年,当时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饥寒交迫,生命处于边缘。
小说中出现的种种描写都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的纪实文学,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生活。
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小说中虽然以农民为主要受害者,但也不仅限于此。
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面被小说所揭示,凸显了统治者的自私和残忍。
小说中的贪污腐败、豪强洋势等现象,也十分符合封建社会的特征。
三、描绘了人性的阴暗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立体生动,鲜明地描绘了人性的阴暗面。
当时的古老社会缺少法治,道德却尤其重要,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违背道德,欺压弱者,出卖朋友等等。
四、启示人们发扬民主平等思想作者鲁迅先生的创作初衷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教育民众发扬民主平等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再被压迫和剥削。
封建主义虽然已经被推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的理念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五、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光芒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不可低估,鲁迅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让人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画面。
小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人物等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把握好力度和度,让读者读过之后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气。
六、最终题目的意思综上所述,小说《呼兰河传》不仅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和反击,更是一个思想启示,体现出了文学艺术的光芒。
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受到启示,推进民主平等的发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呼兰河传》课文解析
萧红《呼兰河传》课文解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文章为什么用“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个句子开头?)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段析】介绍在呼兰河小城里生活的祖父及其年纪.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段析】介绍“我"家的花园及花园中的小动物,详细介绍了蝴蝶。
【品味】从颜色和大小方面来描绘美丽的蝴蝶。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段析】描绘园中的蜻蜓、蚂蚱和蜂子。
【品味】“胖圆圆”形容蜂子的体态,并把它比喻成一个小毛球,形象可感.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段析】描绘花园里的颜色.【品味】“明晃晃”恰当地写出了花园中各种颜色互相辉映时的耀眼.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
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
果树于是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第一部分:介绍花园的历史及“我"小时候对花园的记忆。
【品味】“据说”表明花园过去的情况是自己听说的,不是亲见的,用词准确。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段析】介绍园子里的榆树。
第二部分第一层:介绍“我”家花园里的榆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品味】“来了……来了……一出来……"描绘了风吹雨打和阳光照射下榆树的各种“反应”。
用比喻句描绘出榆树叶子发光的情形,字里行间透出榆叶的美丽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
《呼兰河传》部分赏析
挽歌《呼兰河传》是由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小团圆媳妇就是文中受封建迫害的典型代表。
团圆媳妇即童养媳,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天真可爱、健康活泼、举止大方,却被认为是“不守规矩”“不合传统”的异类。
十二岁本该是花骨儿一样美好自由的年纪,婆婆却以毒打的方式想把她调教成一个“安分守己”的传统妇女,这样残忍的做法还被邻居认为是“合情理”的,难道不是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泯灭吗?过了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又被认为“得了病”。
周围的邻居纷纷“建言献策”,然而这真的是出于对小团圆媳妇的爱护同情吗?更多的还是卑劣的凑热闹的心态吧!那些所谓的“土办法”更加直接鲜明地表现了老百姓的愚昧无知。
团圆媳妇的婆婆对饲养的鸡精心照料,甚至因为儿子踏死一只小鸡仔而殴打他三天三夜,小团圆媳妇的命更“轻贱”。
这不禁让人感到可笑和悲哀:畜生比人重要,人的生命之价值已跌落尘埃。
小团圆媳妇被当众扒光扔进滚烫的开水中三次,昏过去又被“救醒”,悲哀的嘶鸣却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怜悯之心。
“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这眼泪不是同情,是伪善和自我满足!围观的人们见她已昏厥,再无热闹可看,“开了眼界、涨了世面”后心满意足离开。
这种冷酷、麻木读来令人感到恐惧,在他们身上几乎完全丧失人性。
最后,小团圆媳妇死了,仿佛是家里死了一只苍蝇,没有人在意,悄无声息,在这世间什么都没有留下。
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悲剧,她的死是婆婆和众多麻木愚昧的民众一手早就的,更是封建礼教、迷信思想、传统意识作用的结果。
杀人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或许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他们习惯于遵循“传统”生活,没有希望,没有期待。
这种“惰性”对于一个民族是可怕而可悲的。
萧红以一个女性视角抒发她对于社会的失望愤怒,但这些负面情绪终归来自她对民族、社会、国家的大爱。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通过讲述人物经历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压迫和抗争。
以下是本人对《呼兰河传》的文学评论。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鲜明,个性鲜明,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女主人公水儿就是一个被社会掠夺和压迫的小人物,但她有坚强的毅力和奉献精神,为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不断努力奋斗,表现出了非常感人的一面。
其次,萧红在文中的描写方式非常细腻,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十分地独特并富于感情。
例如,《呼兰河传》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更是能够令读者深深感受到萧红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最后,本书所表现的主题十分地深刻和独特,大量地描写人物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农民在旧时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同时,书中也表现了农民对于爱情、家庭和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强调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总体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深刻感人的文学作品,以其细腻生动的描写方式和独特深刻的主题理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代表之一。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XX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XX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XX 流亡至XX,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XX、XX、XX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线索,展现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她的童年生活。
她以幽默的曲调折射出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
其次,萧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例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而冯歪嘴子的坚韧和乐观,则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呼兰河传》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萧红以散文式的笔法,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她的文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了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呼兰河传的好段加赏析
呼兰河传的好段加赏析
呼兰河传是高行健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通过对
多个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展开叙述,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大跃
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变迁。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书中所描
述的各种场景,下面是一些好的段落:
1. 在第二章,高行健生动地描绘了呼兰河上漂流的画面:“春
天来了,呼兰河也解冻了,居民们最常干的就是划小木筏去捕鱼。
一
些不幸的人会被河流卷走,他们的尸体会像一条条木条子一样漂流。
”
2. 在第九章,高行健写道:“整个村子的田地,都被爆炸的气
浪掀得开花似的。
墙头上储存的粮食、酒水和盐,都散落一地。
房屋
倒塌的残骸和人人奔逃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
3. 在第十五章,高行健笔下的呼兰河又变幻多端:“冬天来了,呼兰河结冰了。
一些人会走到冰面上钓鱼,一些人会沿着河边自由活动。
而在这一季节,时间似乎变慢了,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凝固了。
”
这些段落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呼兰河的多面性,还通过为人类生活
提供的动态背景让人不由得对高行健的描写技巧感到钦佩。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赏析第一篇:呼兰河传赏析呼兰河赏析从《呼兰河传》看萧红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题记第一次看《呼兰河传》,觉得这本书应该是写关于呼兰河这个地方的爱情故事,那是印象中的第一感觉。
看过之后,对故事大体的了解,以及对萧红本人的了解,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或许人的记忆里面有太多的东西难以忘记,所以语言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
我们都在怀念生命之中的那点光。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是她却留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可能不是因为同情,也可能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追求的执着,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
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大地冻裂了口子,后花园荒凉了,看台下的人声鼎沸,有二伯、冯歪嘴子、小团园媳妇…一座小城平平静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人们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他们始终认为呼兰河这里的所有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人病了,请巫婆跳大神;女人想生孩子,去娘娘庙拜拜;鬼节,要家家户户放河灯。
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
这种典型的国民愚昧的思想和性格影响了他们的祖祖辈辈,直到今天的农村,还依然有这样的思想在腐蚀着劳苦的人民大众。
萧红领略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悲哀,她没有用居高临下的笔调来描绘,而是用一种同情和悲悯来述说人们的苦难。
她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怀念和留恋,用她与生俱来的温柔,细细地体会着这一切。
而这一切,对于她来说,又是如此的悲凉和凄惨,可是她却无法改变,也无法自救。
《呼兰河传》就如同一条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人们的心间,留下一种淡淡的悲凉。
推荐赏析
推荐赏析:《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她写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的。
不管是喜是悲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好像我们都很熟悉似的......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
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有时候玩,是自己一个人。
一天,我躺在蒿草上似睡,突然听见说说笑笑的声音,老厨子告诉我老胡家团圆媳妇来了。
我要去看,祖父让我吃饭,我吃了一点儿,在等祖父,祖父却吃得很慢。
周三奶来了,拉着祖父要走,我心里埋怨着。
到了老胡家,我一见那小姑娘就没兴趣了,出了门,老太太们就评价团圆媳妇不怎么好。
过了几天,老胡家就打起了团圆媳妇,不分昼夜。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 含赏析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含赏析第一章1.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住了他的脚底。
赏析: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形容天气的寒冷,很快就结冰了。
2.小狗冻的夜夜地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赏析:“冻的”和“火烧着一样”是反义词,作者通过形容小狗的爪子因为天气寒冷不敢在地上呆太久,让我们更直观的想到,当我们那很烫的东西时,左右倒换的动作,体现出呼兰河的冬天十分寒冷。
3.大地一到了这严寒地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4.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
赏析:因为天气冷小镇上的人们都加快了脚步,嘴了的哈气,被作者形容“好像冒着烟似的”,从而现实着严寒的季节。
5.一下起雨来这大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来往的过路人,一走到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
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要沉着应战。
赏析: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人们在通过“大泥坑子”时的紧张情绪,让读者身临其境。
第二章1.漫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2.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
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赏析:通过描写“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体现出“河水”的静,风轻水澈,月亮很低。
第三章1.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来了风,这榆树先次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赏析:通过大榆树“冒烟了”形容雨很大,大榆树很茂盛,雨水落在大榆树的树叶上,溅起了小水花,像是“冒烟了”。
呼兰河传句子赏析
呼兰河传句子赏析《呼兰河传》是鲁迅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生活和斗争。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对呼兰河流域的农民命运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和艰辛生活。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写实主义风格,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痛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小说中的句子铿锵有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反抗。
其中一些句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小说开头的一句,“呼兰河是黑的,黑得像一条深不见底的大渠。
”这句话通过对呼兰河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呼兰河的黑暗和神秘,也暗示了农民的命运和生活的艰辛。
作者通过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就让人感受到了整个故事的氛围和主题。
另外一句“老爷,你能饶恕我,我实在不敢再背这么沉重的东西了。
”则展现了农民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句话通过农民的口吻,直接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法承受。
这种对话式的句子,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人产生共鸣。
还有一句“我是个农民,我是个农民!”则在几个简单的字中,表达了农民对自己身份的坚守和对尊严的捍卫。
这种简单而有力的句子,让人感受到了农民的骨气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些句子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农民的命运和生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些句子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也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中的句子赏析,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文学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句子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命运和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些句子简洁而有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反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辛酸的爱情故事。
这首歌谣总共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描写了故事的不同阶段,情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第一部分,描写了呼兰河的美丽和宁静。
呼兰河清澈见底,河岸上常有渔夫垂钓,仿佛是个人间仙境。
河的两岸长满了花草树木,景色如诗如画。
这个部分以宏大的气势来描绘呼兰河的自然美,并为后面的故事做出了铺垫。
第二部分,讲述了主人公的相识。
男主角乘船沿着呼兰河的小路行驶,偶然在河的岸边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
女主角温柔娴静,宛若水中的花儿。
主角们初次相遇,情愫慢慢产生,逐渐互有好感。
第三部分,描写了二人的甜蜜时光。
男主角和女主角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他们一起垂钓、赏花、听河水潺潺。
这段时间里,两人彼此倾心,情感不断升温。
他们的爱情犹如呼兰河之水,永不枯竭。
第四部分,呈现了主人公的悲剧结局。
一天,呼兰河发生了洪水,水势汹涌。
男主角不顾自身安危,冲入洪水中救援人群。
女主角忧心忡忡地等待他的归来,然而男主角却在洪水中失踪了。
女主角找了许久都没能找到男主角的踪影,只能悲伤地站在呼兰河边痛哭流涕。
整首歌谣通过四个部分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而悲剧的爱情画卷。
呼兰河象征着美好和纯洁,而男女主角的爱情则成为其中的一笔光彩。
尽管他们终究无法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依然像呼兰河的水流一样,永不停止。
这首歌谣以其凄婉动人的旋律和深刻的故事情节,让人们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婉动人的歌谣,讲述了呼兰河畔的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首歌谣通过精巧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将爱情的甜蜜和离别的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呼兰河是一条清澈而宽广的河流,两岸风光秀美,引人遐想。
在这条河畔,有一对深爱着彼此的情侣,男子名叫阿光,女子名叫芳儿。
阿光是一个朴实而善良的青年,他用自己的真诚和勇敢征服了芳儿的心。
芳儿则是一个美丽而温柔的姑娘,她情真意切地爱着阿光。
两人相约在呼兰河边等待幸福的到来。
歌谣描写了阿光和芳儿的相爱过程。
男子之于女子,如白天之于黑夜。
阿光是芳儿的心灵寄托,她愿意为阿光奉献一切。
而阿光也用自己的柔情和真心为芳儿撑起了一片温暖的乌云。
歌谣还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相伴与承诺。
阿光对芳儿许下了承诺,即使世界背离他们,他们也要相互陪伴,永不分离。
他们在呼兰河畔放飞梦想,期待着美好的未来。
歌谣的后半部分揭示了悲伤的离别。
阿光被征召入伍,被迫离开了芳儿。
阿光离开的那一天,呼兰河泪水滚滚而下,似乎也为这段痴情的爱情而哭泣。
芳儿独自站在河畔,望着远去的身影,心如刀绞。
她默默祈祷,希望天上的明月能够为阿光带去她的思念。
歌谣通过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思念。
呼兰河成为了这段爱情的见证,河畔的景色寄托了他们的心情。
歌谣以婉转的词句和悲痛的旋律,表达了平凡人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爱侣的思念之情。
《呼兰河传》这首歌谣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离别的痛苦。
它揭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离别的无奈。
通过呼兰河和阿光芳儿的故事,歌谣渲染了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让人们得以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它带来的痛苦,引人深思。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赏析这是作者晚期客居他乡的作品,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这篇小说。
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民俗风情、个性人物的回忆,用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幽默的曲调折射了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作者用大量的笔韵营造幽默楷谐的氛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旁观者去看待事态种种,即使大部分显得充满笑料,但却使人笑不起来,即使是笑也是沉重的。
随着作者的逐步深入读者也开始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的深恶痛绝.初接触这部作品让人感到这不是一部小说,各章节都似乎无联系,但读后才觉得这七章是不可分割的,它展现坐着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矛盾先生的序言写的那样“。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
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伴随着美妙的歌谣旋律去看作者的童年趣事,民俗风情。
小说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以街头的一个大泥坑引发出各种事件,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各种盛会上人们各种举动,体现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
虽然开始两章所占较多,但从整体上彰显了小城的大体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章主要写童年的我和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祖母、家人对自己的冷漠;而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在作者眼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只有爷爷,从而体现自己童年时光的无聊,而作者也反复说“我家的后院是荒凉的",从而更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孤独和对当时在祖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的回忆。
第五章主要写小团圆媳妇在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和众邻里的“好心帮衬"下,活活被摆弄致死,以及迷信的误导下给老胡家带来的家破人亡。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简析萧红《呼兰河传》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第三章是作品里最温暖的一个章节,写祖父与我后花园中,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而后花园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后花园中还有慈爱的老祖父。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
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
萧红自己曾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赏析精选
【读后感】提示:?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
呼兰河是“我〞生活过的地方,是“我〞的故土,“我〞的表达和回忆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
全书七章,分为三局部。
第一、二章写呼兰河城的地貌人情,风俗习惯;第三、四章记叙“我〞的童年;第五、六章是作品的重点,它描述着作品主人公所看到的生活于城市底层的人们,他们的欢乐、悲哀和命运。
其间有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有冯歪嘴子的艰辛生活,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未停留在对他们命运的同情上,更重要的是展现这荒僻小城人们精神的麻木、愚昧,揭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习俗对于人们灵魂的锈蚀。
作者通过真实的描写告诉人们:这就是呼兰河,这就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呼兰河传?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种小说别体。
前面的局部像优美的散文,后边的局部那么像三个独立的短篇,但它又是一个整体。
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品的语言生动,表达亲切自然。
它对城市的描写,在嘲讽中不乏幽默感,使人深思,引人哀愁。
对童年的描述,如优美的散文诗。
全书风格朴实,反映生活既无掩饰,也不夸大,很是真实。
相关:1.略述?呼兰河传?的主要艺术成就。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是一部童年回忆录,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作品在结构布局上别具一格。
小说共分七章,前四章是通过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的眼光,展示出一幅呼兰河城的风俗画,它是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最破败的一角。
从世态人情中反映出人的迷信与愚昧,揭示了男尊女卑的心理,也寄托了作者沉痛的情思。
这局部对童年生活的描述犹如优美的散文诗。
小说的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不同人物的遭遇构成了三个独立的短篇,然而他们都统一在一个整体中。
作者以娓娓动人的回忆表达和客观描写,十分自然地将各章连缀成一个整体。
它们既像优美的散文,又是具有生动形象的小说。
其次,作品通过对三种不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揭示出深刻的社会内涵。
二伯,是一个“阿Q〞式的人物,他常以精神上的满足来表示自尊,实际上他常常陷于屈辱之中。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是一部以描写东北农村生活为主线的小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的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作者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
其次,小说的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白克明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当时东北农村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刺激,读起来引人入胜。
再次,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主人公白克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的成长历程、内心矛盾、人生选择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如白克明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最后,小说的思想深刻,富有启示。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思想、贫困落后等。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自由。
总之,《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深刻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赏析
这是作者晚期客居他乡的作品,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这篇小说。
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民俗风情、个性人物的回忆,用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幽默的曲调折射了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作者用大量的笔韵营造幽默楷谐的氛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旁观者去看待事态种种,即使大部分显得充满笑料,但却使人笑不起来,即使是笑也是沉重的。
随着作者的逐步深入读者也开始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的深恶痛绝。
初接触这部作品让人感到这不是一部小说,各章节都似乎无联系,但读后才觉得这七章是不可分割的,它展现坐着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矛盾先生的序言写的那样“。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
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伴随着美妙的歌谣旋律去看作者的童年趣事,民俗风情。
小说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以街头的一个大泥坑引发出各种事件,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各种盛会上人们各种举动,体现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
虽然开始两章所占较多,但从整体上彰显了小城的大体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
第三章主要写童年的我和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祖母、家人对自己的冷漠;而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在作者眼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只有爷爷,从而体现自己童年时光的无聊,而作者也反复说“我家的后院是荒凉的”,从而更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孤独和对当时在祖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的回忆。
第五章主要写小团圆媳妇在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和众邻里的“好心帮衬”下,活活被摆弄致死,以及迷信的误导下给老胡家带来的家破人亡。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坊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用人们期待冯歪嘴子坏结局的过程反映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更形象宣明的表现了人们的麻木、无同情心的心理。
可以说最后一章是作者所影射的,描写冯歪嘴子是寂寞生活中少有的乐观者的典型,面对别人的故意捉弄他不恼。
甚至掌柜太太尖酸刻薄的呵斥,他也只是毫不做声,默默地干着活计。
他从不谄媚于掌柜家,也毫不在意别人的讥讽,活得不卑不亢。
别人是为死而活,为了埋进黑土地的最终结局而先在呼兰河小城耗上几十年寂寞的光阴。
只有冯歪嘴子,为了两个孩子辛苦却又快乐地活着。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坚韧与毅力恰好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多难得的一颗寂寞透了的心仍然泵着热血,鲜活规律地跳动着啊!
其作品的也具有独到的艺术风格。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其叙事写景娓娓动人然人不自觉跟着作者去品味故乡特色,领略那儿风景的富饶。
其语言清新自然,有天然雕饰之感,用孩子的感受去记录在那儿发生的点点滴滴,显得格外亲切。
在写花园景物时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以其独特的童稚视角细腻的写出后院得一草一物。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
恰如茅盾所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
从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
支神来之笔仿佛将你带入呼兰河的小镇。
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历历在目。
还有那黄昏之后尚未人睡的孩子的嚷叫:“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那粉房里鲜明荒凉的歌声“人家的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也声声传入你的耳鼓。
在你的心间荡起一种纯朴的美感,那么实在、那么自然!使你不觉沉醉其中,置身于小镇的清晨与黄昏,感受着浓郁的小镇的气息。
其次,《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
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在作者童年的后园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
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
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这些都给人以清新别致的感觉,让人有美的体验。
整体文风幽默风趣而又写实,但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
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凉他们的麻木。
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
既体现作者对童年事的追寻,也深刻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对人们的毒害,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也暗示自己客居他乡孤苦,对家乡及童年点滴的深刻思念。
《呼兰河传》给人的的感觉是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这引发人深刻的思考,拷问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