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C专题(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及探索)——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教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中政治教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中政治教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引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持续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事业的重要标志。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二、背景知识介绍1.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和影响。

2.毛泽东思想:概述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3.邓小平理论:阐述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2022年)•改革开放:介绍根据邓小平理论开展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步走战略:详细解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并分别探讨各个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点。

2. 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2022年至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制度建设与治理体系:详细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并分析其优势和特点。

四、实践案例分析1. 区域发展示范•深圳经济特区:探讨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2. 扶贫攻坚实践•脱贫攻坚战:介绍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探讨中国特色扶贫模式以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五、思考与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六、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明确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历程。

同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环节的引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新人教版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如今我们纪念十月革命的理由不正确的是()A. 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B. 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 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D. 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伟大革命。

【答案】D【解析】略2.“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

”这几个片段组合在一起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的历史A. 德国B. 苏联C. 美国D. 中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依据材料“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斯大林在位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抵挡住了德国的进攻,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打败了德国“无敌神话”的传说,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信心。

为赢得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由此可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运动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全面失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运动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项正确,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项正确,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项正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项错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巨大挫折,但中国却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正沿着这条道路健康的发展,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全面失败,本题选D 。

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 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案)(教师版)

2012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案)(教师版)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专题讲解】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知识归纳】实践:(1)成功实践: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

(2)探索中出现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doc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doc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曲折的历程,把握建国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的大体线索。

尤其关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产生挫折的教训又是哪些,对现在的建设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特别注意观察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党的领导的信心。

【专题学法指导】整体感知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是想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面临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问题。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成。

从中共八大召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多年,前面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后面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我们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其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辉煌成就,又有曲折徘徊,甚至是沉痛的教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由此开始,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3课走向社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3课走向社

市场
生产力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______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________,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
⑤______才是硬道理。
点拨提示: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建立的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摆脱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 本特征”的观念。 (2)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3)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 行机制。 (4)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1)内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⑤___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
思想解放
①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__________和认识深化。
②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拨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高三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道路基本线索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道路基本线索 最新
成固复化大共风右字人大济面慢中大特色级本场导个
就政经三关八运斗方会复整前全转社会阶路经思代
权济改系大动争针苏顿进会折主义段线济想表
★●★●●●●●★●●★●●●●●●
失1949 195319561957 1958 1959 19601962 19661973 1975 19761978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误三反社大庐“文化大革命”两两资
与大右会跃山个年产
挫改派主进会凡徘阶
折造斗义和议是徊级
遗争建人和自
留扩设民反由
问大总公右化题化路社倾 Nhomakorabea线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基本线索
阶段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特征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挫折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取得重大成就
确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与巩恢一十中整反八七千经全缓三伟中国初基市指三

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点梳理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①在农村,土地改革②在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组建和发展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1953—1956):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①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②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②严重失误:1958,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2010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解析】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了解)1、制订时间:1953年2、内容:党在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3),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版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

18版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2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材整理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评价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课中思考]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提示】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又简称为“一化三改”。

“一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核心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③三大改造,是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提示】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了。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教案+练习)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教案+练习)

-17-
感受斯大林模式
产品 1913年 1928年 在世界 在世界 工业总产值 机器制造业 5 4 5 4 1932年 在世 界 3 2 在欧 洲 2 1
1937年
在世 界 2 2 在欧 洲 1 1
拖 拉 电 石
机 力 油


4
11
2
6
1
4
2
2
1
1
载 重 汽 车
15 2
102 1
-7-
二、现实中“退步”的俄国梦
-8-
新经济政策
背景: ①国内战争结束,进入和平时期; ②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③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 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和平时期,不能继续 实行了。
困境?
-2-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
一、理想中起航的俄国梦
-4-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群众示威游行
-5-
材料二: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粮食征购量
粮食产量
-6-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前的苏俄 俄国的农民说,你们把土地分给我们,粮食 属于你们;把森林分给我们,木材属于你们;把 河流分给我们,河里的鱼属于你们。农民们提出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各地纷 纷发动针对苏维埃政权的暴动。1921年3月,曾 经作为十月革命先锋队的喀琅施塔得工人和水兵 爆发起义,组织了临时革命委员会,希望把起义 推向首都。他们要求通过秘密投票的方式改选苏 维埃,提出“自由苏维埃”和“没有共产党人的 苏维埃”的口号。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49
������������������������������������������������������������������������������������������������������������������������������������������������������������������������������������������������������������������������������������������������
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点
真题
涉分 “文化大革命” 与新中国的 外交突破
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曲
折探索
科技、“ 双百” 方针与教 育的发展
选修
难度
设题情境
学科素养
2019 课标Ⅲ,41
12
《 汤姆叔叔的小 屋》 翻译与改动
唯物史观

中国翻译外国作品
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
2018 课标Ⅱ,31
2 题 / 14 卷
1 题 / 14 卷 1 题 / 14 卷
考频
常见考法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1.外交形势。 2.中共八大刘少奇政治报告、漫画与时代 3.陈云。
02 考频赋分 1.属于低频考点,考查频率低。 2.基本固定为 31 题,分值 4 分。
03 题型难度 1.大部分为选择题。
2.难度适中。
04 命题特点 1.考查集中在经济领域。 2.通过绘画形式,考查新中国经济。
05 解题方法 漫画、绘画题。 如(2018 课标Ⅱ,31) 。 1.提取有效信息。 如“ 1956 年” “ 建设社会

2022年高考历史(北师大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1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北师大版)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1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

2012~2022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20世纪50年月至70年月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22·课标全国Ⅱ,31)“一五”方案的主要目的2.(2021·课标全国Ⅰ,31)“一五”方案(工业化)3.(2022·课标全国Ⅰ,31)“一五”方案与方案经济体制4.(2022·课标全国Ⅱ,31)方案经济体制的作用5.(2012·课标全国,32)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58年)1.从考查方式看,近年全国卷命题以选择题为主。

2.从材料形式看,以数据表格或图文史料为主。

3.从考查学问看,20世纪50年月至70年月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命题重点,尤其关注“一五”方案与方案经济体制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021·课标全国Ⅰ,35)中国80年月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2022·课标全国Ⅲ,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11·课标全国,3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2·课标全国,3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化(1992年下海潮)第21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月至70年月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提示概述20世纪50年月至70年月我国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阅历教训。

考点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国民经济恢复(1)时间:1949~1952年。

(2)背景⎩⎨⎧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②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斗的破坏。

(3)完成: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的工业化预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方案(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①优先进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
路的探究
专题小结与测评
一、全面认识1953-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立过程中的成功探究与曲折失误
1.第一次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方案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形式;中一一共缺乏经济建立经历,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方案经济,废除消费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开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工业化建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开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方案经济转变为以方案经济为主,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立正反两方面的经历教训,特别是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历,决定实行对内改革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开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构造,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消费力,工业得到开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立经历、教训的根底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开展了消费力。

优课北师版高中历史二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优课北师版高中历史二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设计主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题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1.抓住一条时序线索,即本课所涉及的历史内容的时序线索。

2.用“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探索的失误教训”两个授课标题统领教材三个子目的教学内容。

对教材第二个子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的内容进行拆分整合,把八大的内容作为“探索的成功经验”,把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作为“探索的失误教训”分别放到两个授课标题下处理.2。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含义(2)了解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认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和经验教训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史论结合地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对不对?“大跃进”的特征,结果.展示大炼钢铁图片以及大跃进时期的报刊和漫画。

4。

人民公社化运动组:设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影响。

展示当时农村磨洋工的顺口溜。

探究:根据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材料2:1958年,中央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几千万人日夜苦战,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息.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问题1:图片和材料2反映当时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具有什么特点,造成失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问题2:结合图片、材料2和所学知识,这两次运动各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导致了什么后果?。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导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导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导学案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学案【内容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重难突破】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概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背景:①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②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③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三年内战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实质: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评价: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意义:经济:调动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基础;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经济政策“新”在: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③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④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相同点:1、改革前两国国内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改革都促进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不同点:1、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新政是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侧重点不同:俄国以农业为主;美国以工业为主。

四、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专题导入(革命道路在何方?)(4分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中,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维护国家安全,为新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设,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知识典例(方法面面观)(16分钟)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一、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1、《共同纲领》(A)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平等。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历史,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始了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西藏和平解放(A)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三、抗美援朝(A)抗美援朝开始与结束的时间:1950、10—1953、7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土地改革(B)1、时间:1950年—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2、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3、性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4、意义: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一化三改造”(A)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党中央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2、“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1953年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

“一五计划”规定,集中力量发展发展重工业。

计划在苏联援助下提前完成,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A)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2、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强化训练(典型真题强化认识)(30分钟)回顾小结(要学会反思哦)(3分钟)一、本节课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是?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专题导入(核心概念?)(4分钟)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中共八大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但1956-1957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左”的思潮兴起,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重大失误。

1958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所有制的“一大二公”,造成严重后果。

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形势有所好转,“两弹一星”的成功试爆与发射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966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陷入十年内乱。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知识典例(方法面面观)(16分钟)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总路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A)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与人民公社成为指导这一时期(1958~1961年)工作的“三面红旗”第20课“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强化训练(典型真题强化认识)(30分钟)回顾小结(要学会反思哦)(3分钟)二、本节课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是?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专题导入(核心概念?)(4分钟)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带动和推进全国多层次开放。

城乡经济体制实现重大变革,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圆满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中国的问题,祖国的统一大业获得重大进展。

知识要点(牢记掌握)(16分钟)第2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A)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干部群众急切盼望能拨乱反正,开创历史发展新局面。

(2)“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徘徊局面。

(3)邓小平提出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工作2、开始: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引发了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A)1、时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内容: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使党的工作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路线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23课改革开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和推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发展: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地试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关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通过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立,让农民变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经营者,这就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内,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的细胞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化199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入宪法,作为农村的基本管理体制被肯定下来。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使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创举。

第24课一国两制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一国两制”的提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香港、澳门回归(A)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分别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由董建华和何厚铧任第一任行政长官,实行高度自治强化训练(典型真题强化认识)(30分钟)回顾小结(要学会反思哦)(3分钟)三、本节课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是?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C——中国走向世界专题导入(核心概念?)(4分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中国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初展外交风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利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积极拓展外交舞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冷战结束后,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关系,赢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环境,并对构筑新型国际关系、处理重大国际事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