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2020-12-18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

2、郑和下西洋的范围;最远到达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二、戚继光抗倭1、戚继光抗倭的背景:2、经过:3、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时间;2、为什么说是“攫取”【合作探究】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拓展延伸】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堂检测】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D、戚继光抗击倭寇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多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5、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6、看教材 95页的资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事件?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2)这件事起了什么作用?(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日趋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1 新人教版

船只大
到达 范围
设备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 区
航海图、罗盘针
美洲
范围广 设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 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 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 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 海水平大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 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 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 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吃苦 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 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被赐郑姓,有一定的政治经验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 对吗?请说明理由。
郑和从小能吃苦耐 劳,培养了英雄无 畏的气概。
宋元以来我国的 造船业发达,能 造出巨大的海船 。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因 客观 造船技术的发达; 原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主观
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 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你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哪一天吗?
1、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到明朝中后期倭寇 作乱再到澳门被葡萄牙占据,这能说明什么?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 内已经落后了。
2、澳门回归中国又说明了什么?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小结
中 交往 郑和下西洋



往 与
戚继光抗倭
冲 突
冲突
国力强盛 封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分析明朝对外关系概况背后的原因及转变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分析,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树立爱国观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

接着出示郑和的相关资料及明朝前期与之相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知识可以回答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郑和对朱棣忠诚。

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及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问题:汉朝及宋朝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到了什么地方?西洋指的是什么地区?画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路线图。

教师加以总结: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教师展示路线动态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地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

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等四、教法过程1.导入新课由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文艺汇演导入新课。

2.“郑和下西洋”一目。

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认识郑和。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合
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师生评价,使学生的学习逐步达
到高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
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
积极正确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学生对“西洋”“倭寇”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型:知新课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水手》,通过欣赏歌曲放松学生的心情,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课前欣赏图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探究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三、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课前延伸】课前让学生搜集郑和与戚继光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学案。

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在本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题:请回答出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典型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引导学生整合本课内容,以便整体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从而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课内探究】(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本节课以谭晶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大航海》引出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导语: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走进明朝,走进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时代。

【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紧扣本课主题,简洁且自然贴切。

导入新课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教学目标要求。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共分三大篇章,依次层层递进。

第一篇章是:帆之荣——郑和下西洋;第二篇章:帆之危——戚继光抗倭;第三篇章: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在于从整体上整合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具体做法是: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自探题,并找出疑难问题。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的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答案由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并达成共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白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重要性,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
4.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对我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国际合作意识。
5.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强调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小论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主要交往事件,如郑和下西洋、耶稣会士来华、鸦片战争等,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探讨其原因和背景,从而认识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待中外交往与冲突,提高历史思维品质。
3.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历史素养。
4.定期组织阶段测试,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古代是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的吗?”让学生分享所学过的中外交往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最新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精品版

最新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精品版人教版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课准要求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讲述戚继光抗倭等事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欧洲殖民者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侵略活动。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③通过歌曲《七子之歌》引出澳门问题,结合现实讲述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屏显课件封面(背景音乐:钢琴曲)首先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航海英雄—郭川。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X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X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X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本课重点之一是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空间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讨论法【课型】新课【教具】Powerpoin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导入新课】2005年是X和下西洋600周年。

中国政府宣布将X和首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以示纪念。

(展示中国航海日标志、纪念X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新课讲授】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概念解析“西洋”,明确指出西洋的历史X围:我国古代习惯上把文莱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为“西洋”,就是今天的南海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

1、条件:(1)、个人因素:X和具备的优秀素质;(2)、物质前提: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1

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1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史上,从1368年到1644年是明朝统治时期,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间,中国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剧变。

明朝前期随着统一的完成和经济的发展,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继续汉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做法,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西方开辟了新航路,开始进行殖民扩张,葡萄牙人进入了澳门,东方的日本也经历着有分裂到再次统一的进程,这期间,日本的海盗不断侵犯我国沿海,造成倭患,因此反侵略也成为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就让我们的思维穿越历史时空,共同探究明朝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学习过程明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史实——郑和下西洋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认识郑和。

2、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郑和是如何出使西洋的?让我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

请大家依据路线图描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学生准备)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1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二、出示学习目标利用课件展示三、自学指导利用课件展示四、自主互助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五、教学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1)时间:1405-1433年2)次数:先后七次3)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二)戚继光抗倭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并结合《抗倭形势图》讲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并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讲解:民族英雄——戚继光结合史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讨论:从这一诗,我们应该学习戚继光的什么精神?(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33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33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三、教材分析
1、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难点: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五、课型:新授、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山东省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
1、看视频说下西洋的盛况。
2、看图 说出。
3、比较得出结论。
4、看图归纳: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 系。
5、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6、小组合作,代表展示。
7、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8、听歌曲,思考说出:澳门;澳门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自主探究同步探究过程
指导自主探究;
组织展示、评价
展示交流
作出评价
6'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
2、目的:
3、特点:
4地位
5、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2、抗倭战绩
3、原因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片段。了解郑和下西 洋的盛况。
2、展示《郑和下西洋》图,找出出发点、最远点,了解路线。
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法
教法
阅读法、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中考关于本课的命题往往以时事热点或者历史情景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 来考查。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课件,大量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概括讲述等方 法展开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不太熟悉,对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更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去创设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得心灵体验。

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中认识郑和的远洋是世界的壮举,戚继光扫除倭患的英勇斗争精神,感悟郑和和戚继光的伟大人格魅力并发扬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郑和下西洋。

2、掌握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4、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
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
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郑和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
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
深掌握重点。

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激趣导入:
由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打击海盗的活动引出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英勇壮举,看郑和下西洋的视频:
/programs/view/V8zYmlHWb0c/
这支队伍经历了哪些暴风骤雨?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完成了这次不可思议的航行?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切实感受当年的惊
心动魄的场景,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二)新知探究
一、【交往篇】——郑和下西洋
自主学习,快乐收获:
(1)目的(2)时间
(3)次数(4)出发地
(5)到达地区
(6)意义
小组展示:交流各组的学习成果
释疑解惑:针对学生自学展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汇总后进行点拨。

在第一框题中重点通过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熟悉哪里是西洋,让学生明确明朝的西洋跟现在的西洋所指范围的变化。

合作探究: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对比表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

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为什么能
够成功实现远航?
点拨提升,以教导学: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群策群力,各小组交流彼此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并延伸知识。

让学生阅读三段材料,材料一通过中外史的对比学习不难得出郑和下西洋是壮举,材料二和三的解读学生也能分析出郑和远航促进了经济往来和发展了友好关系,三则材料培养了学生分析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激发情感得出:郑和是航海的先驱,贸易的伙伴,友谊的使者,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对郑和远航的负面影响稍加阐述,突出世界意义,即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突破难点。

探究郑和远航的原因,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当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提示从物质、技术以及自身因素等方面来解答。

通过这一问突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和郑和的伟大人格魅力。

直观史料的使用,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坚持论从史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升华了思想,达到了以史鉴今的目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过渡: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的和平风帆遇到了危机,有人发出了“封侯非我
意,但愿海波平”这样的感慨,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冲突篇】——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自主学习,快乐收获:
(一)戚继光抗倭:
1.原因
2.抗倭的经过: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又进入、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

3.评价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时间国家
小组展示:交流各组的学习成果。

释疑解惑:针对学生自学展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汇总后进行点拨。

在第二框中注意倭寇的概念,当时把什么人叫倭寇呢?是不是把所有的日本人叫倭寇?同时指出倭寇的出现与政治腐败、海防的松弛是分不开的,便于学生理解明朝国力的变化。

同时请同学结合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讲述抗倭经过,加深学生的印象也突出了本课的第二个重点。

第三框的“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突出澳门回归的时间,检查学生是否关注实事。

合作探究
材料一:(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

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材料二: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材料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根据材料,①分析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②从材料三中你能学到戚继光的什么高尚品德?
点拨提升,以教导学:各小组交流彼此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并延伸知识:三则材料培养了学生分析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说明了日本倭寇侵略我国,反衬出我们抗倭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材料二直观的展示了戚家军纪律的严明、英勇善战,以及人民群众的同仇敌忾,材料三展示了戚继光的人格魅力。

乘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戚继光的高尚品质,更加丰满了其民族英雄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还能悟出做人的道理,做到了教书育人。

(三)达标检测评
1.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 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
2.右图是明朝时某船队在海上航行的路线图,该路线图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张骞通西域 D.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
的学习主题是()
A.弘扬沸法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往
D.开发南洋
4. 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江苏南京出发5.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
A.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 B.戚家军军纪严明,受到人民的欢迎
C.戚继光坚持抗倭,反抗外来侵略 D.戚继光作战勇敢
6.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哪个地区的居住权()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广东
(四)课堂小结,情感提升:
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收获,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收获。

此环节可先由学生来总结,锻炼语言表达和总结归纳能力,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边板书边总结补充,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的一面;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开始了殖民活动。

最后突出强调由“交往到冲突的变化”是明清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外交上的体现,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结论,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明朝的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年)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很好的素材,为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我以情感教育作为基线,首先充分发挥视频、图片资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本课潜在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但这节课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谈观点时展开的不够,发表讨论的学生人数不够,讨论略显平淡,如何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保持探究情绪的高涨是自己今后教学的一个方向。

还有一点,就是教师讲的有点多,课堂争论的精神没有贯彻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