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脑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性痴呆

三、临床类型 1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 是Hachinski于1974年提出的,占所有痴呆 的12%~20%,在我国老年期痴呆中居首位,约 占50%~70%,也有人认为梗死灶数目越多,痴 呆发病率越高,说明即使是多发性小梗死灶对 痴呆的发生也起重要作用。痴呆还和梗死部位 有关,MID梗死部位频率依次为基底节区、额 叶、颞叶、枕叶。 ● 临床表现:记忆障碍、思维和判断力障碍、 性格改变、情绪障碍。
通过我们的研究,将本病的CT表现分三 型: Ⅰ型病变局限于脑室前角、额叶,尤 其是额后部; Ⅱ型 病变局限于侧脑室后角周围,枕 叶及半卵圆中心后部; Ⅲ型病变环绕侧脑室弥漫于整个脑深 部白质。
MRI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脑室周围缺 血性脱髓鞘改变,二是散在性腔隙性梗死 。两种病变均呈长T1 长T2 。即在T1 加权 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长期以来,对BD是否是一个独立的疾 病,一直存在着争议,但近年来逐渐被认 为是一独立的疾病。我们认为必须有记忆 障碍或痴呆征象加上影像学改变才能诊断 本病。但影像学改变可能是BD的早期表 现,而最终发展成BD。
● Roman指出,角回与精神活动有密 切关系,梗死后可表现为流利性失语, 伴有失读失写、记忆障碍、空间及结构 障碍。 ● 大脑前动脉区的双侧额叶急性缺血 ,则表现为缓慢的智力障碍。 ●基底节、尾状核或双侧丘脑小的血 管损害,也可导致痴呆。
3. 腔隙状态 腔隙梗死与部分深穿支动脉壁的类纤维蛋白样退变 和透明样变有关。 ●单一的腔隙梗死缺乏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 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已构成痴呆损害的重要危险因 素。 ●反复的腔隙梗死,使深部白质梗死灶数目增 多,形成腔隙状态。表现为精神障碍、痴呆、强哭 强笑、构音障碍、饮水返呛、吞咽困难等假性球麻 痹症状。动作缓慢,步态不稳呈短小步态,四肢肌 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病变多位于基底节、脑 室周围及放射冠、桥脑基底部等,常波及双侧皮质 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摘要: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最主要部分,其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显著,可影响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还包括语言、记忆、注意、计算、学习、运用、理解判断、忽视、视空间、定向力、感知觉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对社会的适应困难,最终无法从事社会工作,甚至需要生活照顾,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认知损害的社会负担日益突出,急需积极防治以减轻社会负担。

对于痴呆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治疗办法,因此脑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及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积极调控尤其重要,早期干预是预防痴呆的研究重点。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与种族、遗传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疾病、房颤、卒中病史、发热与炎症、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结构、教育、体力活动)等。

各种危险因素的调控因人而异,强调个体化的原则,有的危险因素可以干预,有的无法干预。

文章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并且存活者中50%~70%的患者遗留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而且他们不仅可引起躯体、行为以及情感障碍,还能导致认知损害[1],包括语言、记忆、注意、执行功能、计算、学习、运用、理解判断、忽视、视空间、定向力、感知觉等各个领域。

从轻度记忆障碍至严重痴呆是卒中后认知损害不同阶段的表现[2]。

有资料统计,卒中发病后6个月内有44%~74%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其中约50%在5年内发展为痴呆[3]。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无法从事社会工作,甚至需要生活照顾,更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其发病率高,预后差,治疗效果不佳,较躯体残疾容易忽视,而危害极大,需要临床工作和社会家庭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防治,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总结及干预

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总结及干预

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总结及干预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总结及干预方法。

方法对比分析53 例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组)及首次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中的作用。

结果复发组年龄>60 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加强这些因素的干预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危险因素干预【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034-01我院2006 年1 月至2007 年9 月收治脑梗死患者255 例,其中复发性脑梗死53 例,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9 年1 月至2010 年9 月诊治脑梗死患者255 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组,发生2 ~ 4 次)53 例,男33 例,女20 例,年龄53 ~ 80 岁,平均年龄(70.2±6.6)岁;首次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对照组)202 例,男95 例,女107 例,年龄42 ~ 82 岁, 平均年龄(68.5±8.1 岁)。

全部養例均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仪制订的诊断标准。

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2)首发的症状和体征加重,并排除了进展性脑卒中。

(3)上述情况经头颅CT 或MR I 证实有≥ 2 个梗死灶。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符合1999 年WHO 诊断标准。

糖尿病按199 年WH O 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均为2 型糖尿病。

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探讨

2结

在 合并R R P 阳性的2 例 患者 中,发现有 1 7 例躁 狂症患者 的精神病 情 出现波动 。在 合并肺 部疾病 和恶性综合 征的2 例患者 中 ,发现2 2 例 长期住 院的分裂症残 留期患者病情明显波动 。结核性脑膜炎和 甲状腺 功能 低下2 患者使用 的皮质激 素 的量 较大且 时间较 长而精神病情 均 例
国睚|匿■圈同
2 1 年 1 月第 9 第 3 期 01 2 卷 4

临床探讨
罗伟 汀
(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广东 兴宁 5 4 0 ) 15 0 【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 中后痴 呆的发生率,为临床上脑卒 中后痴 呆的预 防及治疗提供 可行性参考。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行 分析 。结果 缺 血性 脑卒 中后 痴 呆发生 率 为 2 . %。 与非痴 呆组 比较 ,痴 呆组年 龄 更 高、体 力劳 动者 更 多、糖尿 病 、既往 脑卒 中史 、颈 O1 4 内动脉 中、重度 狭 窄和 脑 白质疏 松 症患 者的 比例 更高 【 关键 词 】脑 卒 中;痴 呆 ;脑 缺血 ;发病率 < O 5 。痴 呆与年龄 、职 业 、糖尿 病 、既往 脑卒 中史、 颈 内动脉 中、重度 狭 窄、 ) 0 脑 白质疏 松 症及脑 卒 中部位 和严 重程度 显著 相 关。结论 缺血 性脑 卒 中后痴 呆 的发生率 高,应 当给 予高度 重视 并及早 诊 断。
临床测评 :患者人 院后 均进行一般情 况、血生化 、凝 血功能 、神 经功能缺损情 况、头颅影像 、颈动 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等检查。主要包 括人 E统计学特征 ( 1 年龄 、性别 、文化 水平 )、血管性 危险因素 ( 高 血压 、糖尿病 、高 脂血症 、吸烟 、饮 酒 、心房颤动 、既往脑卒 中史、 脑卒 中严重程度 、脑 白质疏松症 )、脑 卒中特征 ( 卒中症状 、部位 脑 和血 管病变 )、血生化 、凝血功能检查 、头颅 C 、头颅核磁共振成像 T MR、磁共振血管造 影MR I A以及颈动 脉彩色 多普勒 超声检查 。所有 患 者 均于脑卒 中后7 1d  ̄ 0 进行最初 评估 ,通 过简易智 能精神状 态检查量 表 ( MMS ) 、Besd E l e功能活动量 、生活 自理能力 自 s 量表 ( D )、 AL

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家,对脑卒中的防制一直是我国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影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0)12-0046-02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是指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年发病率61/10万-388/10万,死亡率16.1/10万-113/10万,居人类死因的第二位;在中国,脑卒中年发病率120/10万-180/10万,死亡率60/10万-120/10万,也居中国居民死因的第二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强烈的社会竞争力给人们身心造成的压力,使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有提早趋势。

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一旦发生,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满意,可完全恢复正常者只占少数,明确和了解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对脑卒中预后至关重要。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影响脑卒中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一般情况1.1年龄年龄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Hankey[1]研究发现,年龄越大患严重的脑卒中的危险性越大,其预后往往不佳,且死亡率和伤残率较高。

De Jong [2]等认为,年龄是预测脑卒中病后28天病死率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Leys等人对15-45年轻患者研究分析发现年龄越小,预后结局越理想[3]。

脑卒中患者年龄越大,病情程度越重均会增加患者死亡及不良的预后结局。

1.2性别男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美国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3:1。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是一种突然间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脑卒中主要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主要表现是突然昏扑,病人失去意识,口眼歪斜,言语表达不清,伴有智力障碍等。

脑卒中属于多危险因素疾病,众多危险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彼此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脑卒中风险因素。

选择134名近5年内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男性患者有78名,占比58.2%,女性患者56名,占比41.8%。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在50岁到75岁之间。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61名,占比约为45.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73名,占比约为54.5%。

通过对这134名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头部CT扫描和相关常规检查,有些患者还做了脑脊液检查等,并对患者的所有医疗病史进行记录查阅后完成。

综合分析出,脑卒中患者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无法做出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与家族史年龄: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55岁和75岁之间的人群,发病率会更高些。

过了55岁之后,每10年脑卒中的发生率会增加一倍,脑卒中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多年,但是老年女性发病率要高于老年男性的发病率。

家族疾病史:有临床研究数据发现,若家族里有人患脑卒中,特别是直系亲属,父母和兄弟姐妹等,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比无脑卒中家族史人群高出4倍左右。

2、可以及早做出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一过性缺血以及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脑卒中患者中有近70%是高血压引起的,平均舒张期血压若升高7.5毫米汞柱会升高近50%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很多血压正常的人,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与血压水平也呈线性相关。

高血压早期积极有效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糖尿病:该组134名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患者13名,大概占9.7%,这说明脑卒中的发生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的人脂代谢可能会存在异常,这就会增高凝血状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引起脑卒中。

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82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曾令勇引言最近几年中,伴随现代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也逐渐确立并增强。

降低脑卒中疾病发生率的关键是解除高危因素,鉴于此,笔者对诱发脑卒中疾病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脑卒中疾病在临床上,脑卒中又被称之为“中风”“脑血管意外”,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为血管阻塞造成血液无法流到大脑中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肢麻、吐字不清、半身不遂等较为常见,脑卒中患者若不能及时予以诊断、救治,则可能会对机体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功能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发症类型以高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急性肾衰竭等较为常见,病情严重时甚至还会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流行病统计学资料记载,脑卒中病死率10%~30%,致残率60%~70%,可反复多次发病。

明确诱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进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与死亡率的关键。

二、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一)高血压高血压被公认为诱发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机体血压水平上升时会对动脉粥样化硬化形成过程起到促进作用,造成脑动脉管腔狭窄,导致脑部血液灌注量不足,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Framingham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高血压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性别均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内也有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就越高,与舒张压相比较,收缩压在预测脑血管疾病方面体现出更大的现实意义,当基线收缩压每有1.33 kPa (10 mmHg)的升高幅度,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将增高49%,舒张压每增高0.67 kPa(5 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将会增加46%。

(二)心脏病心脏病是临床预测脑卒中的较强因子之一,除了年龄和高血压之外,其他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心脏功能损害被认为是诱发脑组织损伤的第三位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申急性期捋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完整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措施包括阜期诊断及治疗、旱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阜期康复,常见并发症包括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癫痛、肺炎、排尿障碍与原路感染等。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及真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1、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避免并处理号I�卢面内压地窑的因素,如头颈部适度扭曲、激动、用力、发热、II病、呼吸道不通锡、咳徽、便秘等。

�'建议对卢盟内压增窃、I!÷床的简便死患者采用抬高头位的方式,通常lf:l离床头>Jo·.〈豆、首藏部和高张盐水可明显减轻恼水胁、降低颅内庄、减少脑庙的发笠凤险,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z扇窗i由果糖或峡鑫米。

疗剂量Et.给药次敛。

必要时也可t豆对于发病48tj、时肉、60岁以下的恶性大自由中"'1脉梗死伴严理颁内压垠高的患者,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仍tJD!P、尤其是意识永平降低的恋者,可请神经外科会i主考虑是否行粮店术,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事,减少残疾撑,提高生活自理率o60岁以上怠者手术;成压可降低死亡和严赁残疾,但挫立笠;ls能力并亲显著改善.因此应更加ta重,可根据患者盖在的政患者/家属对这种可能结局的价值观来选择是否手术。

(豆、对压迫脑干的大面积小脑蟹死患者可谓神经外科会诊协助处理。

(6’因为缺乏有效的证据息存在精加!H居住并发症的涵在风险,不推荐使用豁皮质激素{馆规或大iflJ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寻l忍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窟。

('f不推荐在缺血栓恼水份发2二时使用巴比妥类药物,应滋-步研究{民混治疗重度缺血性脑牢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脑檀死后出血性转化急性脑槌死后出血性转化可以是病程自然演变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些治疗方法(溶栓、抗血小板、抗凝、血管内治疗等)的常见并发症。

脑檀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5%~30.0%,冥中有症状的为1.5%~5.0%。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措施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措施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措施[摘要]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一个特殊人群,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精心的护理、舒适的环境,防止外伤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应高度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并始终贯穿于日常护理工作之中,使患者及家属对脑血管病能有较全面的认识,出院后坚持康复锻炼,防止复发,是延缓疾病的发展,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预防;护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主要包括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痴呆等。

vad相对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

本文对28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进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危险因素分析1.1心脏病: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肯定的脑血管的危险因素,vad患者中有心肌梗死史者明显多于非vad 者;心房颤动患者极易发生卒中及卒中后痴呆,房颤或心律失常本身就可能引发痴呆;心功能不全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1.2高血压病:高血压病促使痴呆的主要病理损害就是导致血管的动脉硬化。

对已有vad伴高血压病者,其收缩压控制在135~155mmhg可改善认知状态,低于此水平则症状恶化。

vad初期较高的收缩压可以发挥保护效应,将收缩压控制过低则易发生痴呆。

1.3糖尿病:糖尿病是vad可干预的又一个重要的血管性危险因素。

vad患者中有糖尿病者占15%左右。

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很重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1.4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m2为肥胖,肥胖是年轻男性和老年女性脑梗死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腹部肥胖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度是2·33。

体力活动减少:与脑卒中的发病有梯样的关系,重体力活动降低脑卒中发病中作用最大,中等体力活动起中等度的保护作用。

1.5低教育:受教育程度越低,vad的发病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vad的发病率越低;较高的教育程度被认为是痴呆的一个保护因素。

医学文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医学文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提要一、概述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与诊断四、治疗进展五、问题与展望一、概述1概念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陷。

2脑血管病的分类1995年10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将脑血管疾病分为十类: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炎,其他动脉疾病和颅内静脉病,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3中西病名的界定: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病,中医称为中风;由于该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症状多样,就象自然界变幻莫测的风,故取类比象曰中风; 中风临床四大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或失语; 中风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

4流行病学;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5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0万人,其致残率约70%,而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美国每年由该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500亿美元。

脑卒中现已成为使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1.血管壁的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硬化,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血栓形成是脑梗塞常见原因。

其他如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炎、颅静脉病变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动脉内膜损伤(包括动脉营养血管)破裂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使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动脉弹性回缩力降低,血小板及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纤维素等附着于受损粗糙的内膜上,易于造成动脉管壁的血栓形成。

在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下,若有局部或全身血压降低,血液灌流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加,血管痉挛等,使血栓逐渐扩大,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

脑动脉硬化好发于颅底大血管、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颈动脉的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摘要】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脑卒中在中青年时期也时有发生。

本文就易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便进行针对性干预,做到早期预报,早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脑卒中。

【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99-02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acvd)是中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无论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在发展中的农牧业国家,在城市或农村均是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患者的年龄趋势越来越年轻化,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精神心理应激等因素与高血压病都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50万人发作脑卒中,其中有100万人死亡。

而脑卒中存活者都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痴呆等残疾,造成的经济损失年约100多亿,给家庭、社会及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

本文就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进行针对性干预,做到早期预报,早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脑卒中。

1 可控因素1.1 主要因素1.1.1 高血压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疾病,可导致脑血管、心脏和肾脏的改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脑卒中常见病因中与高血压有关者约占半数,通过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高血压引起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其他因素。

西方7国在50年代后期开展12项为期20年的队列研究结果综合显示:平均血压值与脑卒中死亡率高度相关[2]。

其引起脑卒中的原因,一是高血压致脑动脉压增高,易造成血管的破裂出血;二是血压升高易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致脑动脉管腔狭窄,造成脑血流供应不足,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1.1.2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这点、reed等首先提出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肿瘤及其他死亡在内的死亡之间呈u型相关,血清胆固醇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死亡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宣教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宣教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宣教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

因此,掌握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1.1不可预防的因素1.1.1年龄年龄是脑卒中最为肯定的危险因素,65岁以后,脑卒中的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1.1.2性别男性病人患脑卒中的机会要多于女性。

1.1.3家族史目前大多认为脑卒中为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家族史的患者患脑卒中的机会多于其他人。

1.1.4民族是脑卒中不可预防的危险因素,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1.2可以预防的因素1.2.1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为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成正关系,高血压的转归是脑卒中。

1.2.2心脏病是公认的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房颤、瓣膜病、心肌梗死、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左室肥厚、二尖瓣脱垂。

1.2.3糖尿病对于脑血管的致病性虽不如其对周围血管明显,但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且常和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并存。

1.2.4血脂异常高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尚不如冠心病确定,有些脂蛋白的缺乏导致的高脂血症是青年人脑卒中的独立的遗传危险因素。

1.2.5吸烟尼古丁导致脂质代谢障碍而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也是脑卒中的轻度危险因素。

1.2.6饮酒急性酗酒或慢性酒精中毒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2.7无症状动脉病包括非狭窄性斑块和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斑块脱落及血管狭窄影响血供的危险性而成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2.8其他一些研究表明,偏头痛、口服避孕药、一些代谢病或血液病也是脑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

2 脑卒中的预防宣教2.1治疗原发病2.1.1高血压对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医生要求进行,而药物治疗是抗高血压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方法。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相关因素研究进展郑凯英打迪力努•帕日哈提打沙地克•沙吾提”(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脑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既是脑卒中后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脑卒中研究的重点之一。

PSCI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康复,降低患者幸福感,增加患者跌倒危险,对病患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要紧的影响,延缓病患康复。

本文就PSCI的相关因素在中西医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脑梗塞是脑血管常见疾病,占脑卒中的80%以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塞病人常见并发症,不仅会影响脑卒中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会影响其躯体、语言、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康复,从而使得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负担[1]o我国PSCI的总患病率可高达80%。

因此及早预防、发现或者延缓认知功能缺陷的发生,尤其重要。

1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2017年我国专家共识对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给出了定义:PSCI是指在卒中这一临床事件后6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重点强调了卒中与认知障碍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两者之间临床管理的相关性叫国外研究发现在脑卒中患者中有83%的患者至少会出现一个认知领域损伤,50%的患者在多个认知领域出现了损伤阻2相关影响因素2.1人口学因素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性别、文化、年龄相关[~。

张洁问研究发现288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中有153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年龄在(66.40±8.44)岁,135例无认知功能障碍,年龄在(57.92±9.41)。

教育程度的高低与PSCI成正相关,在MOCA量表中,对于受教育年限小于12年,则量标评分加1分叫王凌雪冏研究发现教育程度低下者容易患认知功能障碍。

天麻素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天麻素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14] 张涛,王云龙,梁卓,等 . 零射线下应用倒 U 法联合普通弯法行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效果分析 [J]. 中国 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27(4):193-198.
[15] 金正云,黄忆 .24h 动态心电图检测 QT 间期缩短与变异型心绞 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J]. 心电与循环,2019,38(2):124-127.
1.2 治疗方法 对 照 组 患 者 应 用 吡 拉 西 坦 片(上 海 华 源 安 徽 仁 济 制 药 有 限公司,国药准字 H34020741)治疗疾病。具体为:经口服用, 1.6 g/ 次,3 次 / 日,连续治疗 7 ~ 15 d。以此为基准,观察组患 者经静脉输液天麻素注射液(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 字 H20073272)治疗疾病,具体为:0.2 g/ 次,2 次 / 日,连续治疗 7 ~ 15 d。在此期间内,患者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ACE-R、MMSE 以及 FAQ 分数对 比详情。ACE-R 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认知功能越强;MMSE 分数 越高,表明患者精神状态越佳;FAQ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社会功 能越低。 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疗效对比情况。具体可被分为基本痊 愈、显效、有效、无效几个项目。详细判别标准为:临床痊愈:患 者经干预后,原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和治疗前相比,患者干预 之后 FAQ、MMSE、ACE-R 分数改善幅度为 90.00% ~ 100.00%。 显 效:患 者 经 干 预 后,原 有 临 床 症 状 有 极 大 改 善,和 治 疗 前 相 比,患 者 干 预 之 后 FAQ、MMSE、ACE-R 分 数 改 善 幅 度 为 75.00% ~ 89.00%。有效:患者经干预之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改 善迹象,和治疗前相比,患者干预之后 FAQ、MMSE、ACE-R 分数 改善幅度为 50.00% ~ 74.00%。无效:未达到以上干预标准者, 为临床无效。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进行 χ2 检验,计量 资料开展 t 检验分析。P < 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FAQ、MMSE、ACE-R 分数对比详情 干预之后,两组患者 MMSE 以及 ACE-R 分数明显上升, FAQ 分数下降。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水平明显比对照组 更好(P < 0.05),详情参照表 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疗效对比

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摘要】目的:比较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09月-2012年12月住院的新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非瓣膜性房颤分为房颤组(n=72)和非房颤组(n=78)。

将两组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发症、预后等进行单因素分析。

对预后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二分类法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房颤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如失语、意识障碍、中枢性面瘫、重度肢体瘫痪、偏盲、颅高压征象)及临床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继发性癫痫)均较非房颤组更高,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感觉缺失、并发消化道出血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预后影响因素中,年龄及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 而性别、既往卒中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血脂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房颤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如失语、意识障碍、中枢性面瘫、重度肢体瘫痪、偏盲、颅高压征象)较无房颤组损害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继发性癫痫)发生率高,预后多不佳。

高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是影响合并房颤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脑梗塞;房颤;临床特点;预后;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146-03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组由于局部脑组织因为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其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展,IS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有证据显示,房颤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危险性增加5倍 [1]。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王祥翔;柴湘婷【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人群脑白质病变(WMLs)的临床特点和分布规律,研究在缺血机制下导致明显的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223例TI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吸烟史、卒中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T3)、左心室肥厚(LVH)和颈动脉内膜增厚(IIMT)情况.WMLs的分级参照Fazekas评分标准.223例患者分为单纯TIA组和CI组,后者包括新发梗死的患者以及有卒中史的TIA患者,分析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WMHs)评分与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s)评分与卒中相关性.对无明显WMLs组和明显WMLs组患者的计量资料作单因素分析,以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存在明显WMLs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明显缺血性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I组PWMHs、DWMHs评分均显著大于单纯TIA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WMHs评分增高与卒中事件无显著相关(OR=0.830、P=0.510),DWMHs评分增高是卒中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22、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无明显WMLs组和明显WMLs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LVH、IIMT以及卒中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厚是明显缺血性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较TIA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WMLs,而且DWMHs评分增高与卒中发生更为相关.年龄、高血压和LVH是缺血性WMLs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9(020)004【总页数】6页(P10-14,47)【关键词】脑白质病变;脑白质高信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危险因素【作者】王祥翔;柴湘婷【作者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青岛 266400;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青岛 26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1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通常指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s)或称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颅脑CT表现为白质密度减低,Hu值较正常低5~10 Hu,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iging,MRI)表现为T2加权或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侧脑室旁或皮质下白质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高信号,边缘模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2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对可能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重要性。

结果: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痴呆的发生率为17.73%;得出5个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部位、抑郁症。

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要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痴呆;发病率;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10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残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因此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是其比较典型的并发症之一,治愈率较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报道,我国65岁以上人群痴呆的患病率为3%~6%,其中缺血性痴呆约占66.7%,约30%的患者出现智能减退[1]。

本文着重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2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缺血性痴呆的诊
断符合ccmd-3中缺血性痴呆的诊断标准[3],并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文盲组≤17分,小学程度≤20分,初中以上程度≤23分,hachinski缺血计分≥7分[4]。

其中男132例,女88例,年龄42~87岁,平均(65.5±7.2)岁,住院天数(2~165)d,平均(21.4±2.5)d。

3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诊断为痴呆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7~82岁,平均(67.3±4.5)岁,住院天数(2~147)d,平均(23±3.5)d。

非痴呆181例,男109例,女72例,年龄43~81岁,平均(64.3±4.5)岁,住院天数(7~165)d,平均(22±2.7)d。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可能的相关因素:年龄(<45岁、<55岁、<65岁、<75岁、<85岁、≥85岁),性别,文化程度(文盲、小学、中学、大学及以上),经济状况(差、较差、一般、良好、好),家庭社会支持(缺乏、一般、较好),饮食习惯(偏素、适中、偏荤),口味(偏淡、适中、偏重),吸烟、饮酒不良嗜好(无、偶尔、经常),运动情况(很少、经常、每天),体重指数(<25、<30、≥30)及脑卒中部位(额叶、顶叶、枕叶、脑干、小脑),性质(出血、梗死、混合),大小(根据部位不同分为少量、中量、大量),局灶或多发,并发症(抑郁症),既往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进行分析,探讨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比较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痴呆组
和非痴呆组各项资料进行对比,采用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20例脑卒中后患者中,痴呆39例,占17.73%。

2.2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部位、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5个因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关(p<0.05),详见表1。

表1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进入变量 b sb waldx2 p or
常数量 -5.211 1.254
年龄 1.232 0.452 3.28 0.037 3.564
高血压 1.109 0.452 3.58 0.035 2.916
糖尿病 0.854 0.377 2.98 0.039 2.435
抑郁症 0.655 0.311 2.18 0.042 1.924
部位0.820 0.356 2.65 0.041 2.356
3讨论
临床经验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残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因此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痴呆是其比较典型的并发症之一,治愈率较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220例脑卒中后患者中,痴呆39例,占17.73%。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部位、年龄、高血压、
糖尿病、抑郁症等5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年龄的相对危险度比最高,说明年龄是缺血性痴呆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的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明显,容易导致痴呆的发生。

高血压糖尿病的值较高说明,基础血管疾病对于痴呆的形成也起到促进作用,它们可能引起多种血管病变,神经细胞易变性坏死。

卒中部位基底节区发生痴呆的比例较高,可能与基底节区神经纤维比较集中有关。

抑郁症也属于危险因素,说明情绪障碍对痴呆发生起到一定作用[5]。

参考文献
[1] 张健,卜淑霞,张静,等.mthfrc677t和cb-sg919a基因突变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医学,2007,28(6):727.
[2]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1.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
[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
[5] 张新凯,张明园,李春波.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心理社会危险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22.
(收稿日期:2012-02-14)(本文编辑:李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