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八)
校长读书心得3篇
校长读书心得3篇校长和教师应当设法使学校集体过一种生气蓬勃的、富有思想性的精神生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校长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校长读书心得范文1: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进行了八次对话,想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当校长的,他又是怎样告戒别人应该怎样当校长的。
看完以后,既享受了一场精神大餐,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可以说我们在学校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几乎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次,是关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几个基本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校长要领导好一个学校,就必须深刻理解教育过程的最微妙的细节,并理解它的最深远的根源。
他应当既是一个熟悉业务、经验丰富的教育学家,又是一个心理学家”。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又指出:校长要妥善解决好学校的各种问题,关键在于领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
“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
”唤起这种兴趣,首先是树立一种精神,“精神”是学校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学校里,没有比教师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事情了!而对于一位校长的“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唤起”更重要的事情了。
在本次谈话中,他还明确的得出了:“我认为校长的使命就在于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研究者。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第二次,是关于“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善于认清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善于找出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可以说是学校领导人主要的能力之一。
”在本次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了解儿童”,并且重点谈到了“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他认为:“提高每位教师和整个集体的教育素养,是领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不能把对这方面的的领导归结为一套行政命令的办法”。
第三次,是关于“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
在这一次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主要意思就是:校长和教师应当设法使学校集体过一种生气蓬勃的、富有思想性的精神生活。
蓝正东-我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对话
我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对话——读《苏霍姆林斯基文选》重庆市建设一中蓝正东乌克兰的天空虽多风沙,但还是透明的,充满蓝色的光辉,而在1970年的那一天,乌克兰的天空为之黯淡,因为一颗巨星殒落了,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功勋教师,两获列宁勋章和红星勋章,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
在异域的土地上徘徊,不是我们所情愿的,但是,如果你流连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书海里,你不会拒绝的,你会震撼于一名普通乌克兰教师的挚爱和忠诚,你会为异域的一名教育者流下热泪的,你甚至可能因为他而找回当年对教育的热爱和憧憬。
一清晨醒来,睡眼惺忪,一个眼睛大大的,头发卷曲的小男孩站在我面前,哦,想起来了,他叫费佳,巴甫雷什中学学生——不会做算术题的“笨学生”。
我面对这样的学生,曾经束手无策,更多的是抱怨和采取消极态度,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一直“差”下去,我们无动于衷。
费佳让我脸红,费佳很幸运,没有一直“差”下去,因为他遇见了苏霍姆林斯基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用思想智慧唤醒了对教育无知的我,而用他的实践拯救了费佳。
他用“三个牧羊人“和”假话村与真话村“的故事,教会了费佳动脑筋,他用一套习题集(专门为费佳编写,费佳爱死了这套习题集,成天抱着它做,因为他能做出那里面的所有习题),教会了费佳做算术题,并让费佳获得了一生最多的快乐,最终,费佳由一个有些智障的“笨学生”,成为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专家。
扪心自问:我们用自已的手牵住了“笨学生”的手了吗?伟大与渺小瞬间立判。
二教师每天在学校干什么?回答应该是明确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
备课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那我们用多少时间备课?二小时备一节课或5小时备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备课是一辈子的事。
我反驳:“一节课,才四十分钟啊!需要一辈子吗?”苏霍姆林斯基给我讲了一件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讲了一堂公开课,课非常精彩,听课人入了迷,竟连做记录都忘了,完全把自已变成了学生。
对话+预设+反思=有效备课
对话+预设+反思=有效备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
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备课不是写教案,备课也不是照搬教参,备课是一个积累和探索的过程。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确立了“对话+预设+反思 = 有效备课”的理念。
(一)、“对话意识”1、与《课程标准》对话教师在备课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
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和教学的要求才能保证备课不走弯路,真正为教学服务。
2、与教材对话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3、与同伴对话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教师。
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
4、与名师对话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备课时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
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一下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观看一下他们的课堂录像,都会对自己开阔教学思路大有好处。
5、与学生对话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失,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预设意识”在《礼记.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六)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六)作者:朱永新来源:《天津教育》2013年第12期之一:孩子生活在人们中间孩子的心对于为人们创造美和快乐的号召是敏感的,重要的只是发出号召之后,接着要有劳动跟随才行。
如果孩子能意识到他身边有别人,意识到他的行动能给他们带来愉快,那么他从幼年起就能学着使自己的愿望符合人们的利益。
而这对培养善良和人道,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欲望无止境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好公民。
利己主义者,只图私利的人,对别人的忧伤和不幸漠不关心的人,恰恰就是由那些只管个人喜好而不顾集体利益的孩子发展而成的。
要善于驾驭欲望,在这个看来似乎很简单而实际上十分复杂的人的习惯中,蕴含着人道、同情心、热情、内在自制力的源泉。
没有了这些品德,就没有天良,没有真正的人。
(《育人三部曲》,第92页)朱永新解读:一个不考虑周围人感受和需要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是难以得到他人喜欢的,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6个成人围绕一个孩子的抚养模式,独生子女身上的类似问题层出不穷、愈演愈烈。
“我的孩子,你生活在人们中间。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的忠告,也是给父母和老师们的忠告。
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如果没有社会交往需要的情感与能力,一定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人们中间,本身就已经意味着自己应该服从社会的规则,应该给别人带去快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为大家所接受、悦纳。
亲爱的父母们,我们要努力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克制,学会沟通,做一个受人喜欢和尊敬的人。
之二:要重视孩子的另外一面在“快乐学校”建立之前,几年来一直使我感到焦虑不安的是,许多父母出自对子女盲目的、本能的爱只看到孩子美的一面,而看不见丑的一面。
记得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4 岁男孩没有去厕所而是当着母亲和邻人的面小便。
母亲非但没有生气还颇为爱怜地说:“您瞧我这儿子,什么都不在乎。
”从这个4 岁郎当小子的调皮眼神、气恼的嘴角和轻蔑的神情中已经能够预料这将是一个令人生厌的人物。
如果不加纠正,不迫使他用他人的眼光看看自己的话,就可能变成一个下流坯。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体会与收获
6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65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 66劳动和智力发展 67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68一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 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70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 71教学方法问题 72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73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74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75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77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79教育和自我教育 80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41智育的真谛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44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 45教师应当写哪此计划 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56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鲁迅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 总还是会有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 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 内省,既不惧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 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 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 《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 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 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与苏霍姆林斯基对话
与苏霍姆林斯基对话——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丁红群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犹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和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这本书带领我走进了这位教育家的世界,感受到了一位教育者的魅力。
恍惚中,我们相对而坐,他娓娓道来……他和我谈论一个个教育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他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一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了一个令我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从这次对话中我得到了启示。
他告诉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做一些科学研究,多写写教师日记。
他讲述了自己是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的……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
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校长
论 坛 删 z
跟 “ 苏霍姆林斯基’ ’学做校长
口文 /山东省青 岛市黄 岛区 ( 原 胶南市 )张家楼镇 中心 小学 徐吉志
三 年 前 ,组 织 安 排 我 到 张 家 楼 镇 中心 小 学 担 任 校 长 ,如 何 让 自 己迅 速 转 变 角 色 ,经 营 好 这 所 学 校 呢 ? 我 在 用 心 研 究 学 校 的 历 史 、人 文 背 景 的 基 础 上 ,也 把 目光 转 移 到 了 国 内外 众 多名 校 和 名 校 长 的 著 书 立 传 中 ,想 从 中
z
校 长田
_
由某种主要的 , 首 要 的 东 西 所 决 定 的 … … 在 这 个 和 谐 里 起 决 定 作 用 的 、 主 导 的 成
分 是 道 德 。 ” 来 到 新 学 校 之 后 ,我 在 充
分 调 研 论 证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 建 设 一 所 道 德 的 、 充 溢 着 幸 福 的 现 代 化 理 想 学 校 ” 的 办 学 目标 , 把 “ 立 德 树 人 ” 作 为
一
个团队必须先把人心 ( 思 想 )聚 在 一 起 ,才 能 实 现 一 切 美 好 的 愿 景 。于
是 ,我 一 到 学 校 就 从 “ 建 设 真 善 美 学 校 ,做 幸 福 的 楼 小 人 ” 这 个 共 同愿 景 出发 ,提 出了 “ 至 真 至 善 至 美 、立 德 立 行 立 言 ” 的 办 学 理 念 ,展 开 了 办 学
书 香 家 庭 和 读 书 人 物 ,营 造 起 了 浓 浓 的 读 书 氛
围 。 其 次 ,我 们 还 带 领 教 师 潜 心 教 学 研 究 和 教
单调乏 味 的义务 , 那 你 就 应 引 导 每 一 位 教 师 走 上 从 事 研 究 的 这 条 幸 福 的 道 路 上 来 。” 苏 老 认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
【编者按】苏霍姆林斯基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伟大导师。
李镇西说:“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我所能买到或借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用整个心灵拥抱苏霍姆林斯基。
”魏书生说:“多年来,为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我倡导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践苏霍姆林斯基,从读教育名著开始,制定一生的读书,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本期用较多版面,选摘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解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部分段落的文章,供老师们深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用。
(一)成为儿童才能理解儿童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
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言,载于《育人三部曲》第6页)朱永新解读: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
首先和大家一起读《育人三部曲》。
这本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我们就随着这位著名的教育家,从童年开始走进孩子的心灵吧!儿童是一个世界,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童话的世界。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的时间尺度,用成人的眼光是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
儿童,也永远不会欢迎一个不是儿童的人闯入他们的国度。
要教育儿童,首先要理解儿童;要理解儿童,首先要成为儿童。
你必须把自己变成儿童,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然后,你才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把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
与苏霍姆林斯基相遇,把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作者:王萌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第10期北京小学长阳分校有一支年轻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但同时年轻意味着缺乏经验,如何满足这支年轻队伍迫切的发展需求呢?这样年轻的学校该如何发展呢?一、与大师对话,提升教育境界我们大胆探索适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新机制,思考如何让教师在一所新型学校怀揣对教育的愿景,不断学习新理念,以全新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职业发展。
于是我们从经典中寻找精神源泉,就这样,我们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在著作中,我们读到爱心、童心、阅读的重要性……原来教育学理论还可以这样平易而富有魅力。
从此我们与苏霍姆林斯这个伟大的生命相遇了,我们还共读了《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培养真正的人》等多部著作。
在一年一本这样的系统阅读中,我们不断追问跟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慢慢地我们找到了教育的感觉:努力办“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学校。
这就需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的教育思想,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去发现孩子向内生长的力量。
然而没有一条教育规律适用一切儿童,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研究者,于是我们尝试探索一条可以把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
二、用问题引领,感悟教育真谛研究从问题开始。
我们发现实践中的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在探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问题答案时,我们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期待变成一个个小课题。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社会的以及个人的生活之中,‘未来’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它鼓舞人们去积极改造现实。
”只有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发现大地与星空的落差,才能发现层出不穷的问题。
因此,每一个学期结束,我们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校发展研讨会,对过往进行反思总结,对未来进行展望与规划。
每一位教师充分发言,教师提出和发现的问题就成了集体关注的问题,就这样逐步达成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与下学期发展目标。
例谈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例谈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
他以其长期的、创造性地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只有当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始终贯穿着正在形成的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之中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育是一切工作的灵魂。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一)在德育的内容上,苏霍姆林斯基突出强调了以下几点。
1、注重公民精神教育。
他认为公民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注重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就是个人对各种事物、现象的态度,它包括敏感性、同情心、义务感、诚实感和荣誉感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义务感是德育内容的核心。
3、注重培养学生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他认为任何信念都必须转化为支配人的行为的独立的精神力量才具有显性的特征。
4、促进学生社会定向的形成。
道德信念是否深刻与巩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形成个人思想的社会定向。
5、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他认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父母,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他们的心灵应当充满人类所取得一切美好的东西。
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认为使青年培养纯洁、高尚的道德审美关系——友谊、同志关系、互爱,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二)在德育的实施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德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贯穿于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方面,他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独立的德育大纲。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德育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要把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就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那样脚踏实地,不夸夸其谈,它对于我们的德育特别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中职德育现状:第一、形式老套、单一。
教师与大师对话
教师与大师对话教师:我扎扎实实的备课,认认真真的上课,要求小学生必须学好。
一心想让我班的学习成绩夺魁。
可是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总是不够主动不知道是何道理?巴班斯基:离开学生本身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就是不可思议的。
要知道如果学生不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那么不管教师教学安排得如何出色讲解的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
※教师:原来如此,小学生也有独立学习吗?罗杰斯: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越的。
共米尔: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
※教师:那要如何引导呢?叶圣陶:鼓励学习,无需外求,就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可能最有实效。
托尔斯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教师:我在课堂上也常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引起学习兴趣。
开始学生很高兴,而后来怎么也就不管用了呢?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所追求的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教师:那要怎样做,学生的兴趣才能持久呢?苏霍姆林斯基:接近和深挖事物的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
布鲁纳: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既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教师:除了激发兴趣,还有哪些办法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呢?赞可夫: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土壤。
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教师:怎么样诱发学生的情感呢?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
对话作者——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资料库
一 一
让 学生拥有 自己的资料库
◎李桂 林
前 苏 联 教 育 家 苏 霍姆 林 斯 基 说 “儿童 的 自我 教 育 是 的必 需 。
从 读 一 本 好 书 开 始 的 ” , 可 见 , 阅 读 对 于 一 个 人 的 成 长
作 为 当下 的 高 中语 文 老 师 ,最 头 疼 的 莫 过于 批 阅学
只要 感情 真 挚,文 通字 顺 ,还是差 强人 意 的,但 是高 中 的 寻求突 围 ,找到一个 “ 支 点 ”,切实撬 动课 堂系统 , 以此 作文 恐怕 就要 逼学 生显 示 自己 的空洞 了 。仅 凭 自己的一些 来 推动语 文教 学 ,实现真 正意义 上 的师 生相 长 。引导学 生 经 历根本 无法 对应 高考 作文 , 因为涵量 和感 悟是 高 中作文 走进 作者对话 作者就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一个很好的支点。
一
位 心 灵 的 导 师 。 因此 在 某 种 程度 上说 ,学 生 的 阅 读 量 空 口号更使 让文 章大而 空 。假 大空 充斥 的作 品怎 么能 感染 的大 小 决 定 着 学 生语 文 整 体 素 质 的 高低 。然 而 , 目前 作 人 ,一个 内心没有 多少积 淀 的人又 怎么能 对 自己的人 生有
在 全社会 分数 至上 急 功近利 的催 生下 ,很 大一 部分 学 是一 套大容 量 的阅读教 材 ,必 修 、选 修和 读本加 起来 的篇 生 被不 堪重 负 的作业和 一 些时 髦的特 长挤 压得 没有 了 阅读 幅给 学生呈 现 了一个 既有广度 和又有 深度 的空 间,教师 指 的时 间 ,即使有 时 间也不会 交给 占时多 、几乎 看不 到产 出 导学 生运用 好这 些教材 能给学 生一 定量 的储备 、熏陶和 思 的阅读 。因为用 书籍涵 养 一个人 不可 能立 竿见 影 ,而是 需 考 。每个学 校都要 给学 生编辑 或订 阅至少 一本 的教辅 ,尽 要 数年 甚至 更长 时 间才 能见 效 的。加 上整 个社会 浮躁 的心 管上 面大都 是一些 复制和 粘贴 ,但 由于市场 竞争 ,每个 教 态 ,利 益至 上 的理 念 ,使很 大一 部分 学生 的阅读 和 思考成 辅 的编 辑者 都要搜 集一些 与课本 有关 的 内容,大 都是和 作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二篇)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有很大的思想冲击与实际的借鉴意义。
对教育对象的信任,他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老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多么真诚的人文关怀,多么富有魅力的思想,多么充满韵味的语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言一字中透露出了他对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不只是某个时期或某一阶段,而是倾其一生所注。
苏霍姆林斯基用其睿智的头脑,发自肺腑地呼出了自己的掷地投声“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
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看着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所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多么贴近学生的心灵。
想一想半个世纪之后的我们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师道尊严的威信始终挂在脸上,“落实”在行动上,表现在不断的毫无目的的唠叨上,甚至是付诸于“声竭嘶哑”及“批评教育”上,从教师单方面简单地作为出发点,不顾及学生的情感、心理、感受,妄作评论,轻则“语重心长”的“招安”,重则不管不问地暂时放弃与回避。
走进学生的心灵确实困难不少,何况我们作为成人的老师或多或少在面子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愿低下“高昂”的头,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理的坚定性,真相的鲜明性和思想的不可动摇性,是从同一个名叫困难的源泉中淌出的泉水。
”迎着困难上,方可接受困难的洗礼,去战胜困难。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说明了困难是人生路上一个人前进、发展所必需的。
正如我们杜口朗中学的发展,别说是一帆风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一个个困难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有外来的,也有自我加压出现的,不管什么样的困难,我们从来没有躲避,而是迎头而上,尤其是自我挑战时出现的困难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节选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节选一、集体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个人创造只有当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那些最重要的问题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时,才能彻底改进学校工作,提高学生知识质量和完善道德教育。
多年的经验证实,从千万种日常现象中抽取出来的教育思想,才是教育创造的实质所在。
教育思想,形象地说,就是教育技巧得以在其中展翅翱翔的空气。
在我们的复杂而多方面的工作中,只有在探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时,闪现出生气蓬勃的思想火花,那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
而没有提出问题以及寻找各种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愿望,那么任何时候也点燃不起这种探索的火花来。
只有当你想使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变得比现状更好的时候,只有当你因思考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结果而坐卧不宁的时候,你的头脑中才会产生出能够点燃创造性思想火花的问题来。
你是校长,形象地说,你应当把教育工作这块宝石的正好是未经雕琢的那一面转向教师,使他们为里面包含的思想受到震动,感到不安。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全体教师就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教育问题,获得教育思想。
20年前,我反复考虑了知识质量这个老问题之后,和教师们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是这样开始的:“这里是一至四年级和五至七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
这些成绩说明什么呢?你们看到:五至七年级不及格的人数比低年级多六倍,而优秀生只有低年级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学生越学越糟糕,还是五至七年级的教师工作比低年级差呢?或者是低年级教师纯粹在谎报成绩呢?由区里统一命题的低年级测验卷子就在这里,成绩很好,一切正常。
究竟为什么到五至七年级情况就有如此严重的变化呢?①同志们,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一个教师。
我非常明白,不去深入分析造成这种令人不安的现象的原因,而一味要求提高五至七年级的成绩,那只会导致欺瞒行为。
已经有半年了,我天天都做这样一件事:每天听两节课,一节是低年级的,一节是五至七年级的。
半年来,有一种想法使我不得安宁: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的脑力劳动究竟有什么区别?也许我错了,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第一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中段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但是他们需要课外阅读指导的活动平台,而开展好班级读书会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指导让我们的学生在班级读书会这一方田地里茁壮成长!一、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通过阅读了解、感受童话故事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朗读童话的兴趣。
2、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3、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书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一)谈话激趣,导入主题1、同学们,很高兴我们又在一起读书了,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你们还知道别的有关读书的名言吗?a、抽学生说说。
B、方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读一读。
(投影)2、前段时间,方老师请大家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王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读书名言的朗读和积累,激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并为本节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走进童话,走进安徒生1、请问,你对安徒生有什么了解呢?(教师可做适当补充)2、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让我们捧起心爱的故事书,看看封面,多么漂亮的图画啊,你知道这幅图画讲的是哪个故事吗?谁来大声地说说这个故事?【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和阅读,让学生初尝到阅读的甜蜜果实。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八)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八)
朱永新
【期刊名称】《天津教育》
【年(卷),期】2014(0)10
【摘要】之一:童年是生活理想的源头
童年,那个被我们认为充满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和童话的时期,是生活理想的源头。
我们的公民精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时候奠定。
我们的学生将成为怎样的公民,这要
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
懑并使他哭泣(不是因个人委屈而是因同情别人的遭遇而哭泣)。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朱永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三)
2.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四)
3.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六)
4.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七)5.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顾明远对话苏霍姆林斯卡娅把心灵献给孩子
顾明远对话苏霍姆林斯卡娅:把心灵献给孩子2017-12-04 人民教育教育思想网苏霍姆林斯基是中国很多教师熟知的一位乌克兰教育家。
他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是被很多老师奉为圭臬的教育经典著作。
11月25日,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的2017年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
此次会议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请来了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之女苏霍姆林斯卡娅,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与其进行了一场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高端对话,为与会的教育同仁奉上了一场思想盛宴。
《把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
教育的心灵是什么?怎么把心灵献给孩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心灵献给孩子有什么新的时代意义?两位教育大咖间的对话就围绕以上这一系列问题展开。
本次对话的主持人是明远教育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滕珺女士,翻译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肖甦女士。
1、孩子不仅仅是学生,孩子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主持人:第一个问题请问卡娅女士,请您回忆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卡娅:首先我想说的是感谢中国有这么多人关注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把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有一颗完整的心灵,但是我认为他有一部分心灵留在了中国,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家。
据我所知,苏霍姆林斯基在写这本书之前酝酿了很长时间,他也写了很长时间。
这本书不仅反映了教育过程本身,还包括了教育学的全部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很不喜欢上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教育学以及教育人对孩子的态度,特别反感那时的教科书总是说我们的“学生”,而不是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不仅仅是学生,孩子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就写下了这本书表达他对教育、对孩子的理解,这本书包括了情感发展、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劳动教育等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八)
作者:朱永新
来源:《天津教育》2013年第16期
之一:死记硬背只会使孩子变呆变傻
学习不应当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力,也不是进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任何人都不需要的,它只会使孩子变呆变傻,并对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发展有害。
我提出的目标是努力使学习成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精神生活才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有助于丰富他的才智。
我的学生学习时决不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
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
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自己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这就是我的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
(《育人三部曲》,第109页)
朱永新解读:
好的学习会让人变聪明,坏的学习则会让人变傻。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虽然小学面临的各项学习任务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忘记,教师是同正处于神经系统急速形成时期的人打交道。
“不能把孩子的大脑看成是现成的活机器,可以听凭教师让它掌握、记忆和牢记知识。
”如果教师忘记应当关心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的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大脑皮层细胞的增强,那么学习只能导致孩子变得迟钝。
所以,小学的学习应该是春风化雨、和颜悦色、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应该在游戏中学习,在故事中学习,在音乐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学生应该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旅行者、创造者。
如果让小学生死记硬背,毫无趣味地学习,一定会扼杀他们的灵性、创造性,使他们变得又笨又傻。
之二:让低年级学生尽早学会阅读
不能有任何姑息——我着手低年级学生工作的时侯,我提出了这样的任务。
到二年级结束时,他们应当学会迅速、有表情和意识地阅读,能一眼看懂不长的句子和长句中完整的部分。
阅读——这是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渊源之一。
我向自己提出任务,要教孩子这样进行阅读:让他边读边思索。
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育人三部曲》,第109页至110页)
朱永新解读:
“不能有任何姑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许多校长等教育管理者更重视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而把小学的教学视为小儿科的游戏活动而说的。
他认为,虽然小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游戏、故事、艺术等在小学教学的内容中占据了很大的组成部分,但同样是重要的智力活动。
在小学教学中,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到二年级结束的时候,小学生已经应该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能够迅速、有表情地阅读,完整地理解各种句型句式。
这就意味着,在一年级就应该基本解决完识字和基本的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开始,阅读能力的形成,意味着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进入未知的世界,意味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始逐渐丰富充盈起来。
所以,应该尽可能早地培养孩子对于文字的敏感和喜爱,尽早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字、阅读。
之三:健康,健康,再健康
我不怕一再重复: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如果掂量我在头四年教学工作中对孩子们的操劳和焦虑,那么多半是为了他们的健康。
不同家庭保持经常的联系,就不可能关心他们的健康。
同家长们进行的绝大多数谈话,特别是孩子入学后的头两年中,谈的就是孩子的健康。
(《育人三部曲》,第110页)
朱永新解读:
健康是1,其他都是0。
因为有了1,其他的0才有意义。
这句话,对成人如此,对孩子尤其如此。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儿童的健康十分关注。
他一般不给小学生留家庭作业,要求父母们让孩子们更多地在新鲜空气中活动,尽可能给孩子们准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
学校经常为孩子们检查视力、心脏和肺部,夏天让孩子们学会赤脚走路,不怕雨淋,冬天让孩子们在田野里劳作。
身体健康是心灵健康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小学的头四年,作为校长的他,关注孩子们的健康至少占据了他一半以上的精力。
他与孩子的父母们交流的话题,最重要的也是孩子们的健康。
所以,健康,健康,再健康,也应该是年轻的父母们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
之四:如何看待家庭作业
我向家长们说清楚,不另给他们的孩子留家庭作业。
他们在课堂上记住(熟记)规则和定义。
学生在家里主要做练习,其目的是帮助他们更深入地领会教材。
此外,孩子们在家里要阅读、画画、观察自然现象、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写一些简短的作文、背诵喜欢的诗歌。
回家后的智力劳动不应当使孩子感到疲劳,但完全没有也是不行的。
认为改正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根本取消家庭作业的意见是不能信以为真的。
这种意见没有反映教学的真正目的和规律,因为不能把孩子的智力劳动全部集中在接连不断的三四小时之内。
(《育人三部曲》,第110页至111页)
朱永新解读:
关于家庭作业的问题,最近学术界有最新的研究发现。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沃克教授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花得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差。
美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那些学生做大量家庭作业的国家,在学术成就上的国际排名没有家庭作业少的国家表现好。
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特劳特魏因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难怪法国总统奥朗德在今年5月总统大选胜出以后,表示要将教育改革作为他五年任期内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不久,他在公布新的教育计划时强调,打算废除家庭作业,因为学校的功课应该“在校内完成,而不是带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也是不留家庭作业的。
但是,不留家庭作业,并不意味着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玩耍。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课堂内解决基本的教学任务,如熟记规则和定义等。
课后适当的智力活动仍然是必须的,可以是围绕学习任务的自主练习,也可以是自由的阅读、绘画、写作、观察等,让孩子的大脑张弛有度,既不完全松懈,也不过于疲劳。
之五:学前教育与小学不应该有鸿沟
极其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孩子入学前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游戏、美、音乐、幻想和创作的令人神往的世界关在教室门外。
在学校生活的头几个月和头几年里,学习不应成为唯一的活动形式。
只有当教师慷慨地给予他们大量入学前的那种欢乐时,他们才会爱上学校。
同时又不能使学习迁就孩子们的兴趣,仅仅为了不使孩子感到枯燥而减轻学习。
应当逐步地培养孩子习惯于从事整个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工作——严肃认真、坚毅顽强和埋头苦干的劳动,进行这种劳动必须紧张地思索。
(《育人三部曲》,第119页)
朱永新解读:
许多小学生入学不久就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倦、恐惧等不良情绪。
究其原因,往往与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再也感受不到入学前的那种快乐,那种无忧无虑。
教室里的日子很无奈,教室外的风景很精彩。
所以,给孩子们一个充分过渡期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与小学的生活不能够有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
不能够把在入学前的那些美好生活关在学校的大门之外,大自然的风景,游戏的魅
力,音乐的节奏,童谣的美丽,涂鸦的兴致,甚至各种可爱的玩具,都应该继续在小学的生活中出现。
首先让孩子爱上学校,适应新生活,然后再考虑其他。
这是小学教育的要诀。
父母和老师都要深刻懂得、牢牢记住这个经常被忽视的道理。
(责任编辑韩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