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
A.事物之间具有确定的界限
B.世界的普遍联系
C.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
2.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取决于:
A.它们复杂程序的不同
B.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各自的特殊矛盾
C.每种运动形式都具有的相对稳定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有关范畴告诉我们,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不必灰心丧气,当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要束手等待。
这是因为:
A.条件是可以任意创造的
B.条件是会自然到来的
C.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
B.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绝对的对立
8.社会生活中的对抗性矛盾是指:
A.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B.不可调和的矛盾
C.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互相冲突基础上的矛盾
9.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
10.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是:
A.维持矛盾双方的平衡
B.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C.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11.作为质和量的统一的度是指: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12.质和量的关系是指: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C.在度的范围内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3.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是指:
A.凡物皆有量,凡量也皆属物
B.事物保持其质就保持其存在,丧失其质就丧失其存在质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C.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
1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B.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15.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A.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B.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16.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说的都是:
A.质变引起量变的道理
B.量变已达到关节点的道理
C.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17.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胜利,同时又要头脑清醒,看到我们前进中的困难,这是一种:
A.辩证法观点
B.循环论观点
C.直线论观点。
18.事物的否定产生于:
A.矛盾斗争的可调和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19.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为:
A.同果必同因,同因必同果
B.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
C.同果必异因,同因必异果
20.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由于:
A.新事物利用了旧形式,或旧事物采用了新形式
B.内容相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保守、稳定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和运动、发展有密切关系。
因为:
A.运动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的
B.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
C.运动是移位和数量的增减
D.运动包括社会历史的一切过程
E.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2.不同物质运动的形式的关系是:
A.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C.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
D.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E.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是完全对立的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B.不仅包括重复而且主要是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由事物内在根本矛盾引起的变化
E.量变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D.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E.对立统一规律可以替代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
A.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B.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C.是一系列规律和范畴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D.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全盘否定
E.关于发展的学说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相互依存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相互包含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E.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7.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和对立
B.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
C.否认有同一性的概念
D.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否认差别和对立的同时承认同一
E.认为同一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
8.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B.矛盾调和
C.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
D.矛盾双方通过缩小差别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E.矛盾激化
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A.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B.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C.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
D.每一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E.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区别。
10.质和量的关系是:
A.具体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物
B.质和量不能单独存在,即不存在无量之质和无质之量
C.质和量在度的范围内辩证统一
D.质是量的内容,量是质的形式
E.质和量是完全对立的
11.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包括:
A.量变就是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
C.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E.质变就是量变
12.坚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
A.坚持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
B.反对“激变论”
C.把远大革命目标和理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
D.既反对因循守旧、停步不前,又反对不顾量的积累,冒险蛮干,陷入空想
E.反对庸俗进化论。
13.辩证否定是:
A.事物的否定方面吃掉肯定方面
B.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事物内部矛盾运动造成的
D.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质之所在
E.事物的自我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1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转化:
A.是有条件的
B.只表现为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过渡
C.是相互的,在一定条件下,现实性产生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D.一切可能性必然在当前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性
E.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有一定过程
15.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告诉我们:
A.同一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
B.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
C.同一形式可以表现和容纳不同的内容
D.新内容必然采取新形式
E.旧内容只能利用旧形式
16.在掌握可能性这一范畴时,必须对事物发展的各种复杂情况加以区别:
A.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区别相对的可能性和绝对可能性
D.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E.区别本质的可能性和现象的可能性
(三)辨析题:
1.承认不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3.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
4.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
7.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变化是否显著
8.辩证的否定是绝对的否定
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0.白天在黑夜之前,所以白天是黑夜的原因,黑夜则是白天的结果
11.假象和错觉是一回事
12.一切可能性都会转化为现实性
(四)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怎样?
4.为什么说“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如何?
6.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7.什么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部分质变有哪两种表现状态?
8.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9.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10.怎样理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11.在实际工作中怎样通过现象抓住本质?
(五)论述题:
1.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简述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原理的内容,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意义?
3.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制定独立自主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合理性。
4.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意义。
5.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6.运用辩证否定原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7.简述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有何重大意义。
8.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述“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9.试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10.现实性和可能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什么指导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1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
亏。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2
“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3
“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①材料1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材料1。
②材料2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材料2。
②材料3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运用它们分析材料3。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B;4.C;5.C;6.C;7.B;8.C;9.B;10.C;11.B; 12.C;13.A;14.A;
15.B;16.C;17.A;18.B;19.B;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E;2.BCD;3.BCD;4.ABCD;5.ABCE;6.AC;7.ABD;8.ACD;9.ACD;10.BDE;11.ABC;12.BCD;13.ABCDE;14.BCDE;15.ACD;16.ACE;17.BC;18.ABD;
(三)辨析题:
1.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①形而上学有时也讲事物的变化,但只承认事物量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场所的变更,它否认事物的质变。
因此,只看是否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并没有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②辩证法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事物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变化。
辩证法还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
因此,是否承认事物是因内在的矛盾而引起运动变化才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此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
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事物。
周围的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条件。
我们所讲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就是讲离开了条件,任何事物都将无法存在、无法理解,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的。
3.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是客观的,人们对于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并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但人们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规律。
认为规律可以改变的观点,实际上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4.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①矛盾的斗争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
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凡是表现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倾向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矛盾的斗争。
②矛盾的斗争有对抗和非对抗多种斗争形式。
对抗是指表现为剧烈冲突的斗争形式,它
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斗争的一切形式。
把对抗这一斗争形式当成了斗争的一切形式,混淆了矛盾斗争范畴和对抗范畴的区别。
5.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要丰富。
②整体和部分是反映事物的全体和它的局部之间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整体具有不同于部分的性质,部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
两者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6.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此观点混淆了量变和质变的界限。
量变是事物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
量变本身不是质变,不是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的,当量变保持在事物度的范围之内时,这种量变不管怎样变都不会引起质变。
只有当量变达到或超过了事物的度,才能引起质变。
7.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①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如果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则是质变。
②有的量变虽然很显著,但没有超过“度”,它仍然属于量变。
③质变是显著的,质变不可能在变范围内发生。
8.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绝对的否定就是全盘抛弃,一笔勾销,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是毫无共同之处。
9.此观点正确。
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这是因为:
第一,新生事物是适应客观规律的要求产生的,拥有产生和发展必然性。
第二,新生事物能够吸取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又具有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优于旧事物。
第三,在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一旦从旧事物产生出来则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得到先进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0.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白天和黑夜没有因果联系,引起昼夜交替的原因乃是地球的自转。
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不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时间先后顺序不是因果联系的主要标志。
判断两个现象是不是因果联系,主要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11.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假象不是错觉,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假象是现象中的一种,只是不同于普通的现象,是歪曲、颠倒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的现象,它具有客观性。
假象容易迷惑人,给人产生一种错觉,但假象不是错觉。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一种错误的感觉,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幻觉,因而不具有客观性。
12.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
可能性是指客观事物内部蕴藏着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只有现实可能性才会转化为现实;当必要条件不具备时,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还不会转化为现实。
该命题抹煞了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性。
(四)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中;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的,不变化的,即使有变化,那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它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外部寻找事物运动的原因。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二者一切对立的总根源。
2.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指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则是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并取代旧事物,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只有把发展理解为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才能理解何以会有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世界的发展是如同形而上学者所理解的那样,只是数量的增减,只是物体运动的场所变更,那么,世界就会永远是一个样子,那实质上就是否认了发展。
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必须承认,在物质世界中始终有某些东西在产生、发展,有某种东西在衰退灭亡。
真正有生命力的并不是那些今天还显得强壮有力的东西,而是归根到底要胜利的东西。
当然,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但因为新事物一定会在发展过程中取代旧事物,所以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以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满腔热情地扶植和支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表现在: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具体体现在: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也无所谓普遍。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即在特殊、个别、相对的东西之中总是包含着或体现出事物的普遍的、共同的本质,因而也没有不具共性的个别。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就空间而言,由于世界是无限广大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的东西,在更广的范围内就是特殊东西。
反之,在一定范围内是特殊的东西,在比它狭小的范围内又是普遍的东西。
另一种是从事物发展来看,在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中,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刚刚出现的时候,它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由于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都是要从特殊,个别转变为普遍、一般的东西。
而旧事物的灭亡则是从普遍逐渐走向特殊、个别,直至灭亡的过程。
4.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这是因为:
(1)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是由它内部包含着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不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根本就不能认识具体事物。
(2)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3)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教条,离开在马克思主义普
遍原理指导下的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就不能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威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1)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矛盾,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但是并不否认外部矛盾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使矛盾的双方处于同一统一体之中,相互依存,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各自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对推动事物的发展起重大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
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矛盾的解决即质变做准备。
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结合中实现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6.(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本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第二,质变为新量变开拓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量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7.(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以前,从总体和全局来看,事物仍处在量变过程中;但从局部或某个阶段来看,事物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种情形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在事物总的量变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2)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一般表现为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发生了部分性质的变化。
阶段性部分质变,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复杂性所引起的。
一种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整体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但在局部范围内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这种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发生,是因为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所造成的。
8.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引起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
事物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9.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既同一又斗争的必然结果;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质变、飞跃,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继承、发扬,即否定中有继承,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
10.(1)肯定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