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生态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大一轮课件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大一轮课件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02
自然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 会经济属性,将土地划分 为不同的利用类型,如耕 地、林地、草地、建设用
地等。
土地利用规划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的布局 和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
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 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的集 约化程度,减少土地浪费
加强土地生态修复
推进土地复垦和土壤污染 治理,加强退化土地和工 矿废弃地生态修复。
水资源保护
01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 管理制度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 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 条红线。
02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 设
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推广节 水技术和产品,提高水资源利用 效率。
03
加强水生态修复
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态 环境教育和宣传;推广清洁能源和绿 色技术;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05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会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 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 发等。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土 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破坏,威 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 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强化环境准入、加强污染源监管等措施,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表所示:主要表现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以增加收入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和土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农业生产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而演变为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工矿交通建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工矿区在开发居民点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设中不注意环保和道路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沙化2.“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措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拓展延伸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1力)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 石油: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自然 原 原因 因 人为
原因
危害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 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 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 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 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 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 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 矿渣库;兴建必要的泄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 江中。
考点 3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 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 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 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 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 失,需保护。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
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 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 施。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 ,防治土地退化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章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章环境保护

强化环境管理原则
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制定 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 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 有效开展。
环境保护的历史与发展
01
环境保护的萌芽阶段
人类早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
凸显。
02
环境保护的兴起阶段
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出现了环境保护的
思潮和行动。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 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环 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06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解析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命题特点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试题通常围绕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进行命题,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 建设,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力 度。
推广生态农业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 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促进生 物多样性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 展相结合。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 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
挑战。
04
环境管理政策与法规
环境管理政策概述
环境管理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01
旨在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的协调。
环境管理政策的分类
02
包括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自愿型等多种类型。
环境管理政策的发展历程
03
从单一的污染治理向全面的环境管理转变,强调源头控制和全
过程管理。
环境法规体系及其实施
环境法规体系的构成
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环境保护部门 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2.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 )A.aB.bC.cD.d(2)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3)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根据2015年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

2000年至2012年,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③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1章 第2节 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1章 第2节 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 【答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量大,造成臭氧的生成潜势大;全球和区域臭氧浓度背 景值持续上升,进一步抬高了臭氧浓度;夏季气温高、日照 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有利于污染物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 臭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夏季大气中PM2.5浓度下降,导致光 辐射增强,有利于臭氧生成。
主要类型
成因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 气体
光化学 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 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 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
பைடு நூலகம்温室效应 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
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②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 森林;③腐蚀建筑和文物古 迹;④危害人体健康
• 考向2 大气污染及防治
• 2.(2020年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 材料 近地面臭氧污染主要由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 等污染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形成机理非常 复杂。目前,全球臭氧背景浓度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上升1 微克左右。近几年来,臭氧污染成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过 程中除PM2.5之外的另一个“拦路虎”。2019年,臭氧超标天 数占比为41%左右,仅次于45%的PM2.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既是PM2.5的污染较重区域,也是臭氧浓度较高区域,6—7月 为臭氧污染最重月份。此外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臭氧的变
• 材料 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 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 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 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 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 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 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9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生态保护全球气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9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生态保护全球气

第19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生态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一、选择题大鲵是一种两栖生物,主要活动在清澈、低温的山间溪流、湖泊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

与多数冬眠动物一样,大鲵在9—10月活动减少,进入冬眠。

湖南为我国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地处武陵山脉东段的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

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其习性推测,下列各省区中不属于大鲵主要分布区的是( A )A.广东B.贵州C.四川D.江西2.张家界成为大鲵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优势有( C )A.研究院所众多,保护水平高B.旅游开发促进大鲵保护C.水质清凉,生存环境好D.水流较缓,利于幼苗野放3.大鲵冬眠结束后,来年开始活动的时间大概是( B )A.2月下旬B.3月上旬C.3月下旬D.4月上旬[解析]第1题,大鲵生存在水温低的区域,广东纬度低,气温偏高,不属于大鲵主要分布区。

四川、贵州、江西多山,且纬度较广东高,气温较低,符合其习性,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第2题,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主要是在保护物种适宜生存的地区就地建立。

张家界自然保护区,多清澈的山间溪流,大鲵生存环境好,C正确;张家界研究院所并不多,A错误;旅游开发不利于大鲵保护,B错误;张家界位于武陵山脉东段,水流较快,不利于幼苗野放,D错误。

故选C。

第3题,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等。

冬眠动物多于惊蛰后开始活动,惊蛰是春分之前的一个节气,时间为3月初,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24·江苏高三专题训练)近几年,东北虎野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其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珲春林业局为更好地保护野生东北虎繁育种群,停止了部分伐区的木材生产作业,以及红松果林采集、林蛙养殖和人参种植等林地经济经营项目,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东北虎保护区。

据此完成4~5题。

4.珲春自然保护区成为东北虎理想栖息地的原因是( C )A.森林繁茂,不受人类干扰B.地形复杂,利于东北虎捕食C.生物资源丰富,食物充足D.水系发达,便于东北虎栖息5.珲春实现保护东北虎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是( A )A.加强宣传,发展生态旅游B.开发水能资源,实现电力外送C.重视规划,种植名贵木材D.发展林下经济,进行人工养殖[解析]第4题,一个地区成为某一种生物的良好栖息地要有三个前提条件:自然环境舒适、有充足的食物、人类活动较少。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核心素养提升练 环境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新人教版高三选修6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核心素养提升练 环境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新人教版高三选修6地理试题

环境保护(45分钟100分)非选择题(共100分)1.(2018·某某模拟)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源分离厕所,以取代传统旱厕。

源分离厕所将尿、粪分离,提高了尿、粪的利用率,改善了农村的环境。

下图为源分离厕所和传统旱厕示意图。

(10分)分析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源分离厕所对当地环境保护的作用。

【解析】根据图示箭头方向,源分离厕所将尿、粪分离,尿液滴灌还田和沼渣、沼液的使用,提高了尿、粪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都有改善作用,同时也阻断了粪便中病菌的传播。

答案:尿液滴灌还田和沼渣、沼液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有利于保护土壤和水体环境;沼气作为燃料使用,减少了薪柴、秸秆的使用,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避免了传统旱厕的臭味;阻断了粪便中病菌的传播;避免了粪便造成的污染。

2.(2018·某某模拟)互花米草起源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适宜生活于潮间带,繁殖能力强,其繁殖体包括种子、根状茎与断落的植株。

由于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我国某某省于1979年引入。

互花米草从早期的人为扩散演变为现在的自然扩散,对某某省的海滨湿地造成严重的危害。

(10分)分析互花米草自然扩散对某某省海滨地带的不利影响。

【解析】互花米草适宜生活于潮间带,繁殖能力强,其繁殖体包括种子、根状茎与断落的植株。

快速繁殖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取代当地的优势物种,威胁海岸生态系统,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

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滩涂养殖。

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等。

答案: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取代当地的优势物种,威胁海岸生态系统,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滩涂养殖(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等)。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因素
特征
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___夏__季___,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 从平原向__山__地___、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__坡__面__物__质___不稳定
(4)模式:___小__流__域__综__合__治__理___。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返回导航
研析考点·破疑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突难点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返回导航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悟典例
(2022·山东潍坊模拟)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 丛周围堆积形成的沙丘类型。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 大,灌丛沙丘的发育受到风况、沙源、水分等条件影响。专家对塔克拉 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地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经14C测 年显示,自剖面向下330 cm处的沉积物年代约为公元1359年。下左图为 塔中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下右图为自公元1359年以来取样沙丘剖 面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4_0_0___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八章 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八章 第5讲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5讲生态环境保护课标要求考情展示命题规律2019·全国Ⅱ卷,442019·全国Ⅲ卷,432019·某某卷,30D(2)(3) 2019·某某卷,24题2018·全国Ⅱ卷,442018·全国Ⅲ卷,44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某种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4.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一、森林及其保护(1)自然原因:气候变迁等。

(2)人为原因:原始社会表现为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农业社会表现为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而工业时代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1)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2)过滤尘埃,吸收噪声。

(3)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4)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3.毁林后果: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1)世界: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就森林保护问题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X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1984年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森林法》,2002年又公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过载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

(3)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4)危害: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1)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

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课时规范练含解析鲁教版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课时规范练含解析鲁教版

第十五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0某某7月选考)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

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

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省级行政区2010—2050年碳排放高峰曲线(含预测)。

据此完成第2~3题。

2.对该省级行政区进行碳排放模拟预测可以忽略的因素是( )A.GDP增长率B.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C.产业结构的调整D.当地气温的季节分布3.关于该省级行政区2010—2050年的碳排放及预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碳排放峰值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形曲线B.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碳排放峰值可能会减小C.单位产值的能耗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形曲线D.技术进步可能会使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提前隐含碳排放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某地区碳排放净转移量=输出产品隐含碳排放量-输入产品隐含碳排放量。

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际隐含碳转移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关于我国隐含碳排放量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主要为转入地区B.东南地区主要为转出地区C.总体上由东向西转移D.总体上呈由北向南转移5.造成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隐含碳排放差异的原因是( )A.人口数量B.资源数量C.产业结构D.国家政策据数据统计,中国进口的洋垃圾占世界垃圾总出口量约50%。

此前长达20多年,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

2018年1月,中国洋垃圾禁令正式生效后,世界固体垃圾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此完成第6~7题。

6.中国此前允许洋垃圾入境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A.原材料缺乏B.可节约成本C.劳动力丰富廉价D.环境承载力大7.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行业压力最小的是( )A.钢铁行业B.塑料行业C.报刊行业D.家具行业(2020某某日照二模)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八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

其次节生态爱护与国家平安一、生态爱护与国家平安(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平安的影响1.生态退化的表现和特点表现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亡等特点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2.程度影响对象表现一般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调整服务:降低调整服务功能,增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难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供应服务: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严峻国家平安①动摇国家平安的自然环境基础;②威逼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平安问题(二)实施生态修复类型措施案例自然复原通过消退或削减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整实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复原,维持其可更新实力休渔制度、封山育林、围栏封育人工修复通过实行肯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复原速度,或帮助丢失自我调整实力的生态系统复原到平安水平自然林资源爱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二、建立自然爱护区(一)自然爱护区的概念及对象1.什么是自然爱护区?提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爱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肯定面积予以特别爱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爱护区的对象有哪些?提示: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自然集中分布区、有特别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二)自然爱护区的分类及分区爱护1.自然爱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的分类爱护分类爱护措施未经改造或稍微改造的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接着保持自然状态已遭遇破坏的停止接着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复原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2.自然爱护区的分区爱护(连线)命题视角(一) 生态退化及生态复原演绎法学习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供应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缘由自然缘由气候变暖、降水削减和干旱频繁发生等人为缘由是最主要缘由,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缘由(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0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0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时跟踪练40 生态疼惜与国家平安全球气候变更与国家平安一、选择题生态疼惜红线是我国环境疼惜的重要制度创新,其实质是生态环境平安的底线。

下图示意江苏省生态疼惜红线区域及相关地理事物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江苏省生态疼惜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 )A.东部近海的陆地区域B.北部山地丘陵区域C.京杭大运输河沿线湖泊D.近海的大陆架区域2.我国设立生态疼惜红线的主要目的是( )①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③推动海洋科学考察的发展④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江苏省保障生态疼惜红线的有效做法是( )A.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减轻环境压力B.限制人口增长,削减对资源的开发C.统筹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D.实施生态修复,多建立自然疼惜区1.D 2.A 3.C第1题,读图可知,江苏省生态疼惜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近海的大陆架区域,D正确。

第2题,生态疼惜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平安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疼惜制度,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①②正确。

故选A。

第3题,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削减对资源的开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统筹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有利于保障生态疼惜红线,C符合题意;多建立自然疼惜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

“蓝碳”是由海洋生态系统生物通过一系列海洋活动固定、储存而形成的碳汇。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有着极强的“蓝碳”固碳实力。

下图示意1997—2025年我国部分沿海省份红树林年固碳量变更。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红树林年固碳量特征及缘由分析正确的是( )A.浙江总体最少—浙江的红树林面积最小B.广东波动最大—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快速发展C.福建逐年增加—造林科技水平不断提升D.三省份逐年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5.2000-2006年,广东红树林变更带来的影响是( )A.蓝碳固碳实力增加B.促进海洋渔业发展C.海岸带侵蚀加剧D.加快淤泥积累速度6.为促进我国海岸带蓝碳的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完善相关法律,统筹管理体系B.规定统一标准,构建相同路径C.探究探讨体系,重视经济价值D.融合信息技术,制定应对机制4.A 5.C 6.B第4题,读图可知,浙江总体最少,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沿海,浙江红树林面积较小,A正确;广东波动最大,珠江三角洲城镇化速度快、水平高,农业发展对红树林年固碳量实力影响小,B错误;福建红树林年固碳量波动增加,C错误;三省份总体呈波动变更,D错误。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检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检测试题》(解析版)

考点052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贵州省西部的草海(如图所示)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仅有几条季节性溪流发育。

70万年来,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草海湿地西部地形抬升,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不断变化。

近5000年,草海流域气候经历温湿期和干凉期的交替变化,现在正处于干凉气候末期。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0万年来,西部地形抬升对草海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的影响是面积缩小,位置西移B.面积扩大,位置东移C.面积缩小,位置东移D.面积扩大,位置西移2.研究显示,与温湿期相比,现代草海湖中动物数量及种类较少,原因是A.湖泊面积增大,水温较高B.湖泊面积减小,水温较低C.湖泊面积增大,水温较低D.湖泊面积减小,水温较高3.一定流域岩石在风力水力热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往往要被侵蚀和输移,被侵蚀的岩石经过输移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流域的产沙量。

据此并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表植被覆盖率越高,年产沙量越少B.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年产沙量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少C.湿润地区流域岩石化学风化作用显著,产沙量最大D.年产沙量荒漠草原地区大于森林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下图是我国内陆某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C.地球运动,地形上升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5.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灌溉B.人口压力大和人类活动不当C.矿产资源开发D.气候异常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坝历史上被称为“千里松林”,后期因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变成了沙地荒原。

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营造成集中连片的林海。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9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生态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9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生态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4)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5)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①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 ②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③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 ④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 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A.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B.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
C.太阳活动的能量释放
D.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
2.大规模海洋热浪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我国海岸线不变
③两极冰川纬度升高 ④海洋的面积缩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珊瑚白化是由于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是由温室气 体的过量排放造成的,因此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 放,故选B项。第2题,大规模海洋热浪可能带来的影响有:生物多样性减少, ①正确;海平面上升,我国海岸线后退,②错误;两极冰川融化,纬度升高,③正 确;海洋的面积扩大,④错误。故选C项。
[知识巩固]
木里煤田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曾经由于大面积露天采煤,当地绿色的高 山草甸变成了大片黑色和灰白色的深坑,生态环境修复困难。后经持续不 断的环境综合整治,木里煤田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下图示意木里 煤田位置。据此完成第1~2题。
1.木里煤田露天开采易导致当地( ) A.冰川面积快速萎缩 B.河流年径流量增加 C.土壤污染和生态退化 D.草甸生态系统趋于复杂 2.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 ) A.资金不足 B.气候恶劣 C.交通不便 D.氧气缺乏 答案:1.C 2.B
(2)极地海冰融化对北极熊的影响为( ) A.海冰减少,栖息地减少或消失 B.鱼类减少,食物量减少 C.水温升高,种群数量增大 D.河口水质恶化,生存环境变差 (3)下列关于减少全球异常高温现象的措施中,最现实有效的是( ) A.在全球各地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B.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全面推广核能,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落实《巴黎协定》,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 第四章 课时77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 第四章 课时77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课程标准] 1.举[体系架构]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2.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基本概念]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生态保护红线。

[基本原理]从人地协调的角度,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的战略和政策。

课时77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1.走向生态文明(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历史进程人地关系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的______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______农业社会______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对人地关系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工业社会矛盾越来越______,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谋求实现人与自然的____________(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①资源与环境安全观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________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________;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____________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②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根本措施牢固树立人与自然_______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__________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具体措施推进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思考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途径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战略与政策(1)意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________、______和______地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6课时生态环境保护
一、填空题
1.(年高考新课标卷)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

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2010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

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下列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1
(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二种。

(2)(多选题)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

3.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成为继北美、欧洲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降水pH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城市单位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空间分布图(单位:t/kin2·a)。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酸雨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2)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空间分布特点是(双选题) ( )
A北方地区多,南方地区少
B.重工业城市多,轻工业城市少
C.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D.东北地区多,西南地区少
(3)从能源消费结构分析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的成因。

(4)试分析我国酸雨与二氧化硫排放量空间分布错位的原因。

4.读“天津与太原空气质量周报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两城市共同的首要污染物其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

(2)太原市本周污染指数是天津市的2.4倍左右,从地形特点分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合理化措施。

答案
一、填空题
1.【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解析】对比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解析:第(1)题,据图l可知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生活污染、工业污染。

第(2)题,据图2,近20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构成,其他(2.6%)为最低值;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是复杂而非单一的,故选择B、D、耽第(3)题,饮用水一旦发生污染,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并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第(4)题,由图2可知,防控措施应针对各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规范解答:(1)生活污染工业污染
(2)BDE
(3)主要危害: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4)防控措施: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
水源
3.解析:本题考查酸雨的成因、分布特点。

第(1)题,据材料一降水pH空间分布可判读出酸雨分布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区和长江以南。

第(2)题,据材料二分析可知我国SO2排
放量北方地区多于南方地区,并且与我国重工业的分布大体一致。

第(3)题,我国主要是硫
酸型酸雨,这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第(4)题,据材料可知,酸雨严重区和广布区与S02排放量多的地区并不重叠,这与酸雨的形成条件有关。

可结合南北
方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南方形成四大酸雨中心;呈连片分布(任答其中2点即可)
(2)AB
(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煤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粉尘,容易形成酸雨、
酸雾。

(4)南方降水丰富,北方降水少;南方为湿润地区,北方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南
方为酸性土壤,北方为碱性土壤;北方有不断早化的趋势。

4.解析:第(1)题,可从表中直接判断两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TsP”,产生的原因可从两市的能源消费结构角度分析回答。

第(2)题,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太原的污染比天津严重,说明太原“TSP”污染扩散慢,天津污染扩散快,地形主要影响两市空气流通速度。

解决措施可从管理的角度和防治提出。

答案:(1)共同:都是TSP。

原因:大量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

(2)原因:太原位于河谷盆地,地形较封闭,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污染指数较高;
天津位于濒海平原,地形开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污染指数较低。

措施:加强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加强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煤炭等矿物燃料燃烧效率,提高废气的回收效率,综合利用,植树造林。

(任答3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