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赏析
《围城》文学作品赏析
《围城》文学作品赏析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长篇之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他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时代,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
作品写的是抗战时期国统区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小说以一种深厚而犀利、辛辣而俏皮的笔墨,写出了一个悲剧时代的人间喜剧。小说引用了一句英国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定子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引用法国一句话,认为婚姻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里,明显隐含着作者“优世伤生”的思想感情。但是《围城》写的决不仅仅是结婚、离婚、家庭这类普通的人生问题,小说描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留洋镀金的文人学士等上层知识分子的灰略的人生道路,嘲笑讥讽了这一类人崇洋媚外、自私虚伪、软弱动摇的性格和心态。作品还对当时殖民主义者的丑态、日寇的侵华罪行,国民党的黑暗腐败和各种社会陋习,都有尖锐的、程度不同的揭露和批判。全书共写了七十多个人物,其中最有个性的十多个人物,基本上都是“新式”儒林人物,故有人又把《围城》评价为一部有特色的新《儒林外史》。
围城里比喻讽刺的句子赏析
围城里比喻讽刺的句子赏析
郭沫若的《围城》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它以象征性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实际。书中许多比喻句让人细细品味,而这些句子中有许多是用讽刺手法表达的。本文将深入分析书中比喻句的讽刺性,发掘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深刻意义。
《围城》中有许多比喻句表达讽刺的思想,其中之一是:“老鼠也有权利做公民,让有毛的和没毛的获得平等优待。”这句话讽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情况。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上一直以崇尚爵禄之分为基础,对社会等级的分隔和界限是严格的。在当时,当权者将享有许多优待,普通百姓则十分苦难。这句比喻句可谓讽刺之作,犹如一针见血地刻画出当时政治上的不平等现象。
另一句讽刺性的比喻句是:“你们的知识如此之深,以至于可以把圆形的瓜变成四角之形。”句话也可以说明当时社会的混乱。一般情况下,圆形的瓜是不可能被变成四角形的,这里却用这种荒谬的方式来讽刺人们滥用知识,搞改变自然的做法,思想上的讽刺也在其中体现出来了。
此外,《围城》还有一句比喻讽刺的句子:“专家们有的忙着解读诗词,有的忙着处理百姓的案件。”里的讽刺是,在当时的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高尚的精神理想与当权者的无耻的暴君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人们纷纷做起书记官,不少人忙着查案件而忽视了自己所应该做的,即用文字来改变这个社会。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人们所宣扬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围城》中许多比喻句都蕴含着讽刺的思想,这些句子反映出以封建君主制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及其下的苦难状态。读者可以从中深入了解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从而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
围城经典语录赏析评价
围城经典语录赏析评价
《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以极具象征意味的“围城”为线索,通过对围城中不同群体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困境和社会的困境,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困境。以下是对《围城》中一些经典语录的赏析和评价。
1. “人只有熟悉了人生的种种方式,熟悉了人性的各种表现,
才会见到‘真人’。”
这句话直戳了人性的本质。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人生经验丰富的普通人,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面对情感和社会选择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他看起来既真实又可悲。
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反映了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困境。他们过分追求眼前的舒适和幸福,却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这种短视的行为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例如,方鸿渐因为追求财富而放弃了真爱,最终导致了婚姻的失败。小说通过这种困境,警示人们修身做人,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做人的道德底线。
3. “你无权干涉别人的幸福。”
这句话让人深思。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对别人的幸福进行评判和干涉,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方式是最好的。然而,每个人的幸福观和追求是不同的,没有谁有权力去评判和干涉别人的幸福。
小说中的方鸿渐就经历了这样的痛苦,他试图干涉刘姥姥的幸福,却最终导致了自己和刘姥姥的悲剧。
4. “人是可以改变的。”
这句话体现了小说对人性的积极态度。尽管小说中展现了许多人的困境和痛苦,但它也告诉人们,人是可以改变的。小说中的方鸿渐虽然最终没有实现自我救赎,但通过他的经历和感悟,读者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认识和改变。这样的积极态度给予人们一种希望,表明即使现实困境看似困难,人仍然有机会去改变和奋斗。
围城句子赏析
围城句子赏析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围城》的句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围城》句子赏析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忽略其言语),《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钱钟书善用比喻。《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
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又如五人赴三闾途中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老成”用在雨上,可谓唯钱先生一人,用的好!雨丝密说水面上在“长毛”,更是形象新奇,但却又恰到好处!
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比喻,也是全书中的亮点。偶尔我重拾起《围城》就是为了“把玩”这些妙喻的。
第一章中“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离得远了害相思病,竟然能够这样运用,真是妙极,使人不不得不佩服称奇。
《围城》赏析
《围城》赏析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创作《围城》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完成了长篇小说《围城》。钱钟书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来,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好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的深入透彻的见解,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九三七年夏天旅欧回国,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
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
【作品评介】
创作于1946 年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它所体现的进步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继承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宝贵传统,同时又有独特的、崭新的创造。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世态人情,调侃众生,于嬉笔中淋漓尽致地嘲讽,依靠着这喜剧色彩表现悲剧效果,读后,一股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使人联想、思索、探究,给读者智慧上的享受,让读者毫无厌倦之感。下面就《围城》的讽刺艺术作一分析:
一、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语言幽默、贴切,且含义深远。凡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赞赏于作者使用比喻的高超,无不被感动于作者妙趣横生的语言。作者在小说中灵活运用反语、双关、警句、象征、格言、典故及逸闻等等,令读者泪中含笑,笑中带泪,拍案叫
绝。
钱先生善用比喻。他常常采用拉开距离、取其一端、多用意喻、以丑为美、加入夸张、主观解释、喧宾夺主、广采博收等形式完成对传统比喻的提升和超越,让那些机智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他把店里卖不掉的变质红烧肉,比喻成红人倒运。说行人脚粘上厚厚的泥巴,可抵得上贪官刮地皮。还有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梅毒,令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处女的耳朵当众失去贞操等等。这些比喻形象贴切而又俏皮,耐人寻味。
《围城》中的比喻,还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侯营长时,则夸张他“桔皮鼻子上附着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作者根据自己的意趣阐释,尖酸刻薄地比喻出侯营长那丑陋的嘴脸,表现了极度的厌恶与抗拒心理。诸如此类的比喻,书中俯拾即是,既提高了作品的讽喻性,又增强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对于绘声绘色地刻画人情物态来说,常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围城原文与解析
围城原文与解析
围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上海某大学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群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困境和内心的迷茫,来抒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判。下面将对小说中的一些原文进行解析,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
1. "无论他提出什么问题,对方总可以借一下------——内涵和味道有点其貌不扬的岁月,厚厚的,浓浓的,酸了已经发甜;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是干说些实在说穿了就是一如既往之保守或悲观的话。"
这段原文勾勒出小说中的主人公主动与其他人交流的情景,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保守与悲观。通过使用"一如既往之"这个词组,作者暗示了这种现状是久经考验、历久弥坚的。
2. "他们____________(一段长句)"
这句原文为一段长句,充分展现了小说中探讨问题时的复杂性。通过使用诸如"窗外"、"楼上"、"深夜"等字眼,作者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感和对事物深入思考的情景。此外,作者还通过使用"关于回忆的问题,我能够怎么办呢"的反问句,表达了主人公对过往回忆的无奈和困惑。
3. "这世界是简单多了,背地里奇奇怪怪的是修行人的事情。不用大脑,所以一样大脑,只盯着'他怎么说啊'。"
这段原文通过运用矛盾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小说中主人公在曲折复
杂的世界中感到迷茫的真实感受。作者将修行人与普通人对立,表达
了对于那些只顾个人利益而缺乏思考的人的批判。
4. "只不过,当一个人放出了不使他快乐的方法,而用极小的快乐
替换高尚与清者,当他以虚情假意做诚实与真正,并且还得以名誉与
建制为由,无异于嗜血虐纳屠夫。"
《围城》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围城》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3、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艺术特色:
1、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
2、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
3、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笔下。
《围城》中语言艺术赏析
《围城》中语言艺术赏析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其中满含了语言艺术。钱钟书在小
说中使用多种语言手法,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整个“围城”的社会现实,呈现出一幅饱含情感文字的“围城”的精神景观画卷。
他变化多端的叙述方式,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布局丰富的情节,结合了抒情性、隐喻性、舞台性、修辞性等多种语言艺术手段,
充分体现了小说家的文学特性。
钱钟书最能表现力的,就是他精妙的比喻、形象思维以及精彩的
修辞。他运用比喻时,总是变化多端,直击人心,唤起深刻的共鸣。
小说中家庭关系特别复杂,情感纠缠,他就像编织师一样,将抽象的
情感与生动的比喻紧密结合,让小说的情感更加真实、感染力更加强烈。
此外,钱钟书没有忘却了言语的修辞功夫。他运用熟悉的成语,
利用时而出现的排比句使文字更加精彩;他还用形象生动的隐喻,将
小说中的思想融入到文字之中,将抽象的语汇赋予到形象,使文字更
充实,更富有表现力。
总而言之,《围城》中,钱钟书运用了抒情性、隐喻性、舞台性、修辞性等多种语言艺术手段,既增辉了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又使小
说的情节更加丰富,是非常值得品读的语言艺术杰作。
围城幽默句赏析
围城幽默句赏析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讽刺,深受读者喜爱。在小说中,作者钱钟书用了许多幽默的句子来描绘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让人忍俊不禁。本文将以《围城》中的幽默句子为切入点,对小说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围城》中的一些经典幽默句子。比如在小说开篇,作者就用了许多幽默的语言来描绘主人公的形象。比如描述方鸿渐的外貌时,作者写道,“方鸿渐的眼睛,又小又圆,跟两颗花生米似的。”这句话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的眼睛,还通过对比的手法,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小说中的对话也是幽默的重要表现形式。比如在方鸿渐与孙小姐的对话中,作者写道,“‘我不是一个人,我是一个民族,我是一个国家。’‘你是什么国家?’‘我是一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国家的国家。’”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方鸿渐的自嘲和幽默感,也暗示了他内心的迷茫和无助。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幽默的描写,比如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讽刺。比如作者写道,“这是一种世界上最危险的疾病——女人的心。”这句话不仅幽默地揭示了女性的复杂性,也暗示了男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力。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围城》中的幽默句子不仅在语言上风趣幽默,而且在揭示人性和社会问题上深刻有趣。这也是《围城》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幽默句子,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也是十分巧妙的。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既有着文人的忧郁和自卑,又有着对社会的无奈和无力。他在爱情和事业上都陷入了困境,而他的幽默感和自嘲精神,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现代文学】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特色
1.注意选择和营造艺术画面。
作者以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采用大幅度“移动式”的构图法,精心地把所需要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摄入读者的视野。小说的舞台初是在大洋的轮船上,在香港,继而又在上海,后又从上海移到抗战后方一个小城,最后又转回香港与上海,将上海沦陷区的骚动和奢华,战时后方的凋零百态,相互转换,连成一体,显现了当时中国整体的形象,并与主人公的生活历程相契合,具有序列性和连续性。
2.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
《围城》中集纳了各界面目的角色近七十人。当作者半是嘲讽半是悲悯的调侃时,联想特别活跃,行文流水,不能自休。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过一些画龙点睛的动作和对话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很少直接大段大段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个个是惟妙惟肖,有时又仅仅是寥寥几笔,便神态逼真地透露出人物在特定场合中微妙的情绪变化。
3.含蓄、幽默而又深邃、精警的语言。
《围城》属于讽刺文学,对畸形社会中那些令人作呕的污浊景象,作者以无可隐忍的鄙视和憎恶之情,进行了暴露和批判,并尽情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汇中西、联类无穷的超越具体描写对象驰向更广阔思维空间的讽刺幽默笔触,创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有智性之美的审美世界以及妙语连珠和巧喻迭
出、纵横恣肆的独特文体。常见的是作者往往涉笔成趣,让那些锋利而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及感悟赏析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及感
悟赏析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态的描写,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态、社会风气和人生百态。下面是我对这部小说的感悟和赏析。
好词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名词来刻画人物形象,营造出生动的场景和氛围。例如,“灰色的天空”、“狭窄的巷子”、“破旧的房屋”、“寒冷的空气”等等,这些词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好句
小说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例如:“一个人,到岁数的那一天,我身边要有许多人, worth*ing真是太多了,只有几个就不够了。遇见哈代,他把与玛丽·哈代合著的诗集里题献给我。我非常羡慕,可除了羡慕,也不能有什么了。”这些语句不仅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性,而且也能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好段
小说中有很多经典的段落,例如第六章描述方鸿渐与苏文纨之间的情感纠葛,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苏文纨的端庄、稳重、温婉、聪慧,以及方鸿渐的矛盾、犹豫、无奈和尴尬。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捧腹大笑,而且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纠葛。
感悟和赏析
《围城》是一部既富有哲理性又富有文学性的小说,它以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首先,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方鸿渐是一个思想独立、爱好自由的人,但他的生活中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束缚和限制,他渴望自由却又害怕孤独,他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又总是与人疏离。这种矛盾和挣扎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生活写照,小说通过方鸿渐的经历,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现实和困境。
《围城》赏析
《围城》赏析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钱钟书先生执笔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47年开始创作,1949年完成,并于1959年正式出版。该作
品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社会风貌,成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围绕着一个名为裘富奇的小城市知识分子展开,以他身边
的家庭、朋友和各种社会人物来描述个体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所
经历的种种困境和矛盾。小说以裘富奇的婚姻为线索,通过对其
与其妻子曲根的关系描写,深入探讨了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
纷争和痛苦。
《围城》以其生动的剧情和精彩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
喜爱。小说中作者巧妙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通过裘富奇和其
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揭示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他
们被社会的约束和期望所困扰,追求权力和地位,却又不愿意承
担责任。小说中的许多场景和对白都给人以深入思考的空间,反
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浮躁。
此外,《围城》还通过让读者深入思考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示
了个体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取舍。裘富奇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一方面为了逃避现实的困境选择了结婚,却又为了追求自由和权力而背叛妻子。这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况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读者对人性和情感产生了共鸣。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裘富奇最终选择了逃离婚姻和社会的束缚,回到了自由自在的学校岗位上。这种选择令人深思,仿佛在告诉读者,人生是一部“围城”,每个人自己都是围城的守城人,自己才能决定是否撤销围城。
总之,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幽默的笔调,深刻的人物形象描写,以及对当时社会困境的讨论,展现了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选择与矛盾。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围城》,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更可以思考个体在围墙之内的追求和困境,是一本具有深刻思考价值的好书。
赏析《围城》
赏析《围城》
赏析《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围城赏析旁批
围城赏析旁批
1、"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赏析: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
2、"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赏析:五人赴三闾途中描写雨,运用拟人化手法,"老成"用在雨上,可谓唯钱先生一人,用的好!雨丝密说水面上在"长毛",更是形象新奇,但却又恰倒好处!
3、“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赏析:百无一用是文人,只会无病呻吟!这是对方渐鸿做人的简练结论,一句话道尽了他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悲剧性格。
4、“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赏析:这是赵辛楣和方鸿渐在辩争时对校长高松年的评论,讽刺了高松年的“糊涂”是本来就有的,并非是地位高了才有的。对这位善于玩弄权术、背信弃义的伪君子在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了彻底的嘲弄和讽刺。
5、“老头子恋爱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
赏析: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喜剧性效果。
扩展资料: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围城》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被赞誉为“新《儒林外史》”,这部“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的讽世之作,使钱钟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
围城经典语录赏析评价
围城经典语录赏析评价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幽默的笔调讽刺揭示了围城人物的人生困境和社会现象,其中经典语录更是以犀利的批判建构了小说的思想内核。下面我将对《围城》的经典语录进行一些赏析评价。
1. “人无完人。”
这个句子是小说开头即出现的,以简洁的词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人类没有完美的人。通过这个句子,钱钟书想告诉读者,不要对别人和自己拿高标准要求;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亦需看到其优点和劣势。这句话也体现了小说整体的善意和幽默,让读者更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
2. “女人真可怜。爱她的男人,还是留情给她。”
在小说中,婚姻婚外恋的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这句话,钱钟书暗示了男性在感情角度上所占据的优势地位。他指出,在婚姻中,男人有权利保留一些权力和外遇的余地,而女人则往往无法得到同样的待遇。这句话的表达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对女性处境的关注,突显了作者对性别不公平的批判眼光。
3. “只有两类人,一类人觉得自己可以好过别人,一类人觉得别人没他好。”
这句话在小说中以陈察言论的方式出现,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与他人的比较心理。通过这个观点,钱钟书揭示了围城人物们虚荣心和自卑心的矛盾心理。在小说中,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
活不如他人,但又拒绝承认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这使得他们愿意与别人斗争而不愿意与自己做斗争。这个观点深入剖析了围城人物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4.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是作者通过白嘉轩的对白表达了对于知识和阅读的推崇。通过阅读,一个人可以获得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的财富,就像拥有了黄金屋和美丽的女人。钱钟书通过这句话传达了对于知识和阅读的重要性。他表达了对于知识的赞美,以及通过知识可以找到满足和寻求幸福的可能性。这表明了作者对于精神世界的总结和价值观的宣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我们这里所选的第六章是这个单元之中的重场戏。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
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节选自郭志刚《谈钱钟书的〈围城〉》,《小说鉴赏文库·中国现代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赏析;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