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意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意象分析
2006-09-14 14:59:5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
简介:鉴于围城这部小说情节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中的意象也变得复杂起来。为了保证对于这部作品中意象分析的清晰性,本文将从最具典型性的三个意象着手,具体包括:主题“围城”的象征意义(“围城”就成为人类全部挫折的象征,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主人公“方鸿渐”的象征意义(集中了当时受西学影响而并未具有独立人格的一部分文化人的人格弱点和精神缺陷);老“钟”的象征意义(暗示人类冲入冲出“围城”这种渴望与满足间的荒诞)。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老挂“钟”
正文:
高建新老师说:“文学是可以安顿灵魂的东西!”而一部作品传神的地方往往是具体的细节,体现在作品上我个人认为就是“意象”。所以这次我打算将重点放在《围城》“意象”的透析上。之所以这样定位并不是因为要抛弃钱钟书先生的睿智,绝妙的讽刺语言,独特的人物性格,纷乱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也不是独特的思想内涵。是因诸此之类已被学界研究的较为透彻和清晰。
大家都知道,意象本是分析诗歌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当然读者理解起来也是并不一定完全吻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围城》这部作品来说其对于不同文化的阶层的文学接受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然本文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我这位对其意象解析者的主观性,下文将就将从最具典型性的三个意象着手,具体包括:主题“围城”的象征意义;主人公“方鸿渐”的象征意义;老“钟”的象征意义,谨代表个人观点。
“围城”
对《围城》意象的分析最为主要的当然是“围城”这一主体意象。小说以“围城”为题,其字面意义即被围困的城堡,而此“围城”又是一个文学的意象,一个生动的象征,综看全文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值得讨论。
作为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写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褚慎明等酒楼小聚,席间褚慎明大言不惭,吹自己怎样和罗素谈结婚离婚的事,引出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结局。”苏文纨接着引出了“围城”意象,她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将人类的婚姻活动比喻成具体的城堡形象。
在方鸿渐跟孙柔嘉结婚后认识到彼此的尴尬说:“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是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真是一语洞穿,表现出进入城堡的婚姻男女的那种欲逃不得而又无法摆脱的心理尴尬;同时城堡又吸引着千万的男女鼓舞着进城的热情和勇气,城内城外的人表现出一种行为的反差。将“被围困的城堡”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上述仅是浅层的表象意义,更深刻的是指斥人性弱点的隐性含义。作为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在其文化层面上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1989年左右拍摄电视连续剧《围城》,钱钟书与
编导孙雄飞的谈话揭示了“围城”的文化意义,他说:“天下是矛盾的,不普及就变成名贵。什么是‘时髦’?就是不普及。一变普及就不‘时髦’了,这和人生、‘围城’的意义是一样的。”“时髦”和“不时髦”相互转化,恰如城堡外的人朝里冲,冲进去便是名贵的“普及”,一普及便掉价,恰如婚姻中人的离婚愿望。所以说,冲进“围城”和逃出“围城”,不仅仅指人的婚姻活动,还可以象征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的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表现人类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惯常而又矛盾的“悖反”状态,为实现某一种目的做起,实现目的后常常找到的是空虚,成功“异化”成——对成功的否定。我认为,“围城”所描绘的更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追求生活幸福,追求事业成功,追求才华卓越是人的本性之一,因此,人对一切都满怀美好理想。由于这理想往往只是从自我出发的一厢情愿,只是主观臆想的虚妄幻像。而不是冲击的的必然,也不是事物发展的“结局”,所以所谓憧憬,常常不过是单相思、白日梦。因此,浪漫的情感在事实面前往往碰壁。人不甘心于失败,于是,新的一轮奋斗又开始了。
《围城》中方鸿渐的活动,实现与孙柔嘉的婚姻(开始是企图实现与唐晓芙的婚姻)固然是他冲击的围城,同时,回国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去三闾大学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在漫漫旅途上望眼欲穿想到达目的地又何尝不是他冲击的围城?种种的冲击都收获着失落和空虚,都否定着冲击行为的本身,但冲击却没有停止,热情在焦灼地燃烧,希望永远是那座远方的城堡。所以“围城”就成为人类全部挫折的象征,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
方鸿渐
谈过主体意象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围城”中主人公这一意象的显性和隐性含义。方鸿渐是《围城》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情节的中心和事件的焦点,也是作品人性批判、文化批判和哲学解读的最为重要的形象载体。他是一个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出身于江南某小县城一个传统守旧封建家庭,生活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里浸染,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方鸿渐的文凭是假的,但是,他的“假文凭”与韩学愈的“假文凭”还有些不同,两人虽然都弄虚作假,方是为了对付国内亲戚的舆论,虽作假而时时脸红内疚;韩学愈却假戏真做,死硬到底,而且暗中排斥挤走知情者方鸿渐。这就有了一种两面的看法,一方面方鸿渐在西方文化的诱蚀下人格精神在剥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说他具有聪慧者的精致的狡黠和灵敏,甚至还有点动人的善良。方鸿渐与鲍小姐的苟且之乐实际是一场“失败”,他不过进入了一个陷阱。与苏小姐和唐晓芙的爱情纠葛,他的追求和追求的结果是那样的南辕北辙。与孙柔嘉的婚姻,在冲击“围城”和逃离“围城”的过程中,他不时可以看透事情的本质,又被这种“看透”所挤压,并且表现出一种懦弱着的卑怯和无能,如他想摆脱而游移不定,拖沓不决而最后与苏文纨反目成仇;如他明明感觉到自己是进入孙柔嘉的圈套,但他卑弱地根本就不想改变局势的发展,从另一侧面展现了方鸿渐想冲入婚姻围城之中的本相。
方鸿渐这个形象通过其尴尬的命运,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失落、失业、失恋、失态、失宠,他展示了人的有限性。中国五四以后的很多作家,他们在描写一个很动人的形象的时候,他们要把主人公写得非常圆满、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伟岸。但方鸿渐确实只是一个游手的混混,种种冲击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在当时时代这样的混混文人客观来看是占主体的,他们没有自尊,丧失了为人的操守,类似于俄国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中的多余人典型——一种占社会主体的多余人,这又形成了一种矛盾。所以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在他身上集中了当时受西学影响而并未具有独立人格的一部分文化人的人格弱点和精神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