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

合集下载

社会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是国家对生活困难、无生活来源的人员给予的一种救济性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标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对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受救助人员的实际生活需求。针对不同的受救助群体,如低收入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应当根据其生活水平和基本生活需求确定相应的救助标准。这样可以确保救助标准的科学合理,切实满足受救助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确定救助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确保救助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救助标准过高或过低,保障救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另外,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还应当考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因

此在确定救助标准时,应当考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适时进行调整和提高救助标准,以保障受救助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最后,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应当强调公平和公正。在确定救助

标准时,应当坚持公平原则,避免出现地区差异过大、群体差异过

大的情况,确保救助标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受救助人员的实

际生活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

涨等因素的影响,强调公平和公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救助制度

名词解释 社会救助

名词解释 社会救助

名词解释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机构为了帮助那些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

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和支持。本文将对社会救助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进行客观解释。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机构为了帮助那些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和支持。社会救助旨在解决生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经济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多个方面。经济救助是指通过提供生活费用、发放救济金等方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的经济支持。住房救助是指为无房或住房困难的人提供住房保障,包括提供廉租房、提供住房补贴等形式。医疗救助是指为生病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人提供医疗保障,包括医疗费用补助、医保政策等。教育救助是指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机会和资助,包括助学金、义务教育免费等。

社会救助的意义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减少社会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救助可以帮助生活困难群体渡过难关,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同时,社会救助也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通过社会救助,国家和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温暖和希望,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社会救助是为了帮助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和支持。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通过社会救助,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减少社会贫困现象。

社会救助的名词解释

社会救助的名词解释

社会救助的名词解释

社会救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帮助那些物质生活面临困境的人提供的一种救助措施。这些困境可能来自于失业、疾病、残疾、年迈、贫困等原因,导致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两个方面。物质帮助主要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旨在帮助受助者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精神帮助则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等,旨在帮助受助者恢复自信,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救助的实施需要依靠国家或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和管理。在这些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救助的主要执行者,他们通过评估受助者的需求,制定救助计划,提供救助服务,并对救助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社会救助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能够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社会救助也能够帮助困难群体重新获得自信和独立,重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积极组成部分。

然而,社会救助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救助资金不足、救助标准过低、救助程序繁琐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来解决。

社会救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主要内容概述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主要内容概述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主要内容概述

社会救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工作,旨在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这可以包括失业者、老年人、残疾人、单身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其

他需要协助的人群。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非常广泛,它们以

不同的方式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本文将深入概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的主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首先,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提供经济援助。这可以包括直接的

金钱援助,例如提供生活津贴、临时救济金等。通常情况下,这种援

助是短期的,旨在帮助人们度过经济困境,直到他们能够自给自足。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重

新融入工作市场,改善经济状况。

其次,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还包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包括

为那些无法自给自足的人们提供住房、食品、衣物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无家可归者找到住所,为流浪动物提供食物,或是为贫困家庭提供衣物捐赠等。这些措施旨在确保每个人都能

够过上基本的人类生活。

此外,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提供心理和社交支持。

许多人在经历困境时都感到孤独、失落和焦虑。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

心理咨询、支持小组、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帮助这些人们重新建立社会联系,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其他相关的社会福利机构合作,确保人们能够获得适当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在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教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培训课程、教育机会以及职业指导来帮助人们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这有助于他们提升就业机会和经济状况,从而迈向更好的未来。教育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循环,提供他们独立和自主的能力。

社会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人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保障其基

本生活所制定的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社会救助标准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救助对象的生活水平和救助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合理确定社会救助标准,对于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救助对象因为

各种原因陷入困境,他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救助标准应当能够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就要求在确定救助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救助对象的生活成本、基本生活需要和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确保救助标准能够覆盖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费用。

其次,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还应当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在确定社会救助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采取差异化的救助标准,保障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救助对象能够得到公平的救助。

再次,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还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物价的变动,救助对象的生活成本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社会救助标准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救助标准与实际生活需求相适应。

最后,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救助资金的可持续性。社会救助

是需要耗费大量财政资金的,因此在确定救助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确保救助政策的可持续性,避免因为过高的救助标准导致财政负担过重,影响救助政策的长期实施。

社会救助工作

社会救助工作

社会救助工作

社会救助工作是指为了帮助那些经济上、精神上或身体上处于困境

中的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

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旨在缓解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

一、背景概述

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同的原因,许多人面临着

生活困境。这些原因包括失业、贫穷、疾病、残疾等。社会救助工作

的使命就是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使这些人们能够摆脱困境,

恢复尊严。

二、主要内容

1. 社会救助政策

社会救助政策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和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这

些政策通常包括财政支持、医疗保障、失业救济等方面的措施。政府

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确保资源的合理

分配。

2. 社会救助机构

社会救助机构是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这些机构通常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慈善机构等组成。它们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提供食物和

住所、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提供职业培训等。社会救助机构的目标

是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帮助,以确保受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

满足。

3. 志愿者工作

志愿者工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志愿者可以为受困

人员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志愿者还可以为社

会救助机构提供实质性的援助,如募捐、物资分发等。志愿者工作是

社会救助工作的补充和延伸,促进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挑战与发展

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

社会救助政策问答解析

社会救助政策问答解析

社会救助政策问答解析

1. 什么是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哪些人?

社会救助的对象包括贫困人口、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弃婴、流浪乞讨人员等。

3. 社会救助的范围包括哪些?

社会救助的范围包括食品、衣物、住所、医疗、教育、就业、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救助。

4. 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什么?

社会救助的目的是帮助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解决生存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

5. 社会救助的经费来源是什么?

社会救助的经费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支出、社会捐助、企业捐赠等。

6. 申请社会救助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申请社会救助需要满足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有合法身份证明、符合救助条件等条件。

7. 社会救助的程序是什么?

社会救助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核、审批、发放等环节,具体流程可能因地区和政策不同而有所差异。

8. 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救助的标准根据不同地区和政策而有所不同,一般包括贫困线、最低生活保障线、医疗救助标准等。

9. 社会救助有哪些方式?

社会救助的方式包括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等。

10. 社会救助的作用是什么?

社会救助的作用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第十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 社会救助
1999年年底——2003年年底 扩面阶段 ▪ 2003年---至今的深化阶段
城乡低保对象人数发展平稳,增长趋缓
城乡低保发展平稳的关键是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加大
低保总支出的增加是因为低保标准不断提高
温州的低保标准
法律依据
▪ 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一)低保对象
▪ 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二、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 1996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7年制定了《联合国
1997-2006年消除贫困十年规划》。 中国国务院于1994年3月1日召开了扶贫开发
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 划”工作。
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将 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 ▪ 1993年6月---1995年5月的试点阶段
1993年6月1号,上海率先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制度
▪ 1995年5月---1997年8月的推广阶段 1997年5月,全国已经有206个城镇建立
▪ 1997年8月---1999年底的普及阶段 1997年8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条例》

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

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它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经济、医疗、教育

和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那些生活困难或者遭受不幸的人重新融入

社会,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背景

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失业、疾病、

自然灾害等。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些困难会更加严重,因为他们往

往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摆脱困境。因此,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

的救助体系,来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

二、经济援助

1.低保制度

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基本的一环,针对的是无劳动能力或

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政府会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标准,给

予符合条件的人一定的经济补贴,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临时救助

除了低保制度,社会救助体系还包括临时救助机制。当人们遭受突

发事件,如天灾或者意外事故时,可以向政府申请临时援助。这种援

助通常是为了暂时解决他们的紧急生活问题,比如提供临时住所、食

物等。

三、医疗援助

1.医疗救助

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医疗援助主要是针对那些无法支付医疗费用的人们。政府可以提供医疗救助金,用于支付他们的医疗费用。

2.残疾人扶助

社会救助体系也关注残疾人群体的需求。政府会通过各种措施,为

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援助等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

发展。

四、教育援助

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教育援助主要是针对贫困家庭的子女。政府会提

供资助金、奖学金和减免学费等措施,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

教育的机会。

五、就业援助

1.职业培训

为了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社会救助体系提供职业培训服务。

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

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

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对于弱势群体和面临困境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的经济、生活和其他形式的援助。它致力于解决贫困、失业、残疾、灾难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帮助个人或家庭渡过困难时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社会救助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急救助:面对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社会救助可以提供紧急救助,如提供食物、住宿、医疗和其他日常必需品,确保受灾群体基本的生存需求。

2. 经济救助:社会救助可以提供经济援助,例如提供失业救济金、低保、养老金等经济支持,帮助贫困、失业、残疾等群体减轻经济压力,增加生活保障。

3. 教育救助:社会救助可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教育费用的补贴、助学金等,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弱势群体的发展机会。

4. 康复救助:针对残疾人群体,社会救助可以提供康复设施、辅助器具、康复训练等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5. 社会关怀:社会救助不仅提供物质支持,还包括情感关怀和心理援助等,鼓励受助群体重新树立信心,重建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救助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实施方式

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实施方式

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实施方式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相关社会组织为了解决困境群体生活困难而提供的一种经济保障和社会支持的措施。社会救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类和实施方式。本文将介绍社会救助的常见分类以及它们的实施方式。

一、社会救助的分类

1. 经济救助

经济救助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救助形式。它针对的是生活困境群体中的经济困难者,旨在提供他们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经济救助通常包括直接发放资金、物资或补贴,以满足这些困境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这种形式的社会救助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

2. 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主要是为了帮助没有足够医疗保险或财力的困境群体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和药品。这种救助可以包括提供医疗费用的补助、住院费用的减免、医疗机构的优惠等。医疗救助通常由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慈善组织或政府提供。

3. 教育救助

教育救助旨在帮助那些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人们。它可以包括提供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教材资助等形式。这种救助主要由教育部门、教育慈善机构或社会组织提供。

4. 社会服务救助

社会服务救助是为了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使困境群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它可以包括提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交活动组织等服务。这种救助通常由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组织或志愿者团体提供。

二、社会救助的实施方式

1. 直接发放

直接发放是指将救助资金、物资直接发放给困境群体。这种方式简单直接,能够迅速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可以直接向受灾民众发放救助金或物资,用于灾后重建。

2. 补贴制度

补贴制度是指通过设立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程序,将救助资金或物资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困境群体。例如,政府可以为贫困家庭发放生活补贴,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

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实施方式

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实施方式

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实施方式

社会救助是为了帮助处于困难境地的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

发展条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特点,社会救助可以分为多种分类,并

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本文将对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实施方式进行探讨。

一、社会救助的分类

1. 经济救助

经济救助是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经济援助。

根据不同的救助对象和救助内容,经济救助可以分为临时救助、低保

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

- 临时救助:针对突发事件或短期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一次性

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低保救助:面向无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较低又无法满足基本生

活需求的困难家庭,提供经济保障,解决基本生活困难。

- 特困人员供养:专门面向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无法自我扶养的困

难群体,提供长期供养和护理服务。

2. 教育救助

教育救助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继续接受教育,增强其发展

能力。教育救助的分类主要包括助学金、助教岗位、义务教育资助等。

- 助学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但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

支持他们完成学业。

- 助教岗位:面向高校学生,提供助教岗位或兼职工作,既能减轻经济负担,又能提升实践能力。

- 义务教育资助: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费、书本费等资助,确保他们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3. 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是为了解决贫困人口无法支付医疗费用的问题,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权益。医疗救助的分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医疗救助资金等。

- 基本医疗保险:针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第十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 社会救助1、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及特征。答: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其内涵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其外延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社会救助的特征:①最低保障性。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②按需分配。社会救助是有别于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渠道。③权利义务单向性。④救助对象全民性。虽然社会救助因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正常生活而不需要救助,而在事实上并非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从而具有全民性特征。2、试述社会救助的对象及标准。答:社会救助的对象:①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②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受害者。③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必须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社会救助的标准:①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②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遵循那些原则?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原则:①生存权保障原则。②普遍性原则 。③“保底”原则 。④法制化原则。4、灾害救助有何特点?主要有那些救助形式?答:灾害救助的特点是:①灾害救助的紧急性;②灾害救助内容的广泛性;③灾害救助手段的多样性;④灾害救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灾害救助主要有三种形式:防灾、抗灾和救灾。防灾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抗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采取各种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救灾是灾害已经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5、如何理解慈善事业的特色?答: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是一

社会救助名词解释

社会救助名词解释

社会救助名词解释

社会救助是指社会组织或政府针对特定的社会成员或个体,为其提供经济、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帮助,以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平等、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种措施。下面将对几个常见的社会救助名词进行解释。

1. 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对生活困难、无业或丧失生活来源的人士提供的经济援助。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困境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为其提供食品、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社会救济的实施机构可以是政府、社区组织或非政府组织。

2.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为了保障社会成员基本权益和提高整体福祉水平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福利。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社会福利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公正的福利待遇,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3. 救助对象:救助对象是指符合特定条件、需求并申请救助的个人或家庭。救助对象可以是生活困难、贫困、残疾、老年人、儿童等处于弱势群体的人士。实施社会救助时,通常会根据救助对象的特定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救助方案和政策,为其提供心理、物质或其他方面的帮助。

4. 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保障社会成员基本权益和提供社会福利设立的一套制度和政策。社会救助制度包括救助对象的认定、救助标准的制定、救助程序的规定、救助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规定和安排。通过社会救助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可以实现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立起一个公正、有效的救助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救助是一种临时性的援助手段,主要针对短期内遇到生活困境的个人或家庭。与之相对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建立在长期、全面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手段,为人们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的类型

社会救助的类型

社会救助的类型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为了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困难而提供的经济、物质、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社会救助的类型繁多,涵盖了各个方面,下面将从低保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和灾害救助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低保救助

低保救助是指国家对生活困难的家庭提供的一种经济救助。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城市低保是指对城市居民中的特困家庭提供的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是指对农村地区的特困家庭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低保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那些生活困难、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通过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二、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是指对生活困难的人群提供的医疗费用支持。比如,国家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用于帮助无法承担高额医疗费用的人群。此外,各地也设立了医疗救助机构,为特困人群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医疗服务。医疗救助的目的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医疗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三、教育救助

教育救助是指对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支持。比如,国家设立了助学金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继续接

受教育。此外,各地也设立了教育救助基金,用于帮助特困学生解决学杂费、书本费等问题。教育救助的目的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平等接受教育,打破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壁垒。

四、就业救助

就业救助是指对失业或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就业帮扶和职业培训。国家通过就业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创业支持等服务。此外,各地还设立了就业援助基金,用于帮助失业人员渡过难关。就业救助的目的是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从“贫民救济”到“社会救助”不是一个简单的概 念替换,是一种观念上的飞跃。
在现代国家,公民因维持不了最低生活水准而获得社 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利的体现
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 或其他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 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19
3.消除贫困的途径:能力与机会 (1)政府通过明智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
入分配格局。
20
• (2)增加获得赚钱的机会和提高对机会的反应能力 • (3)从产业政策角度实施的反贫困战略。 • (4)劳动力流动与反贫困 •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对象、标准、筹集及使用
• 掌握社会救助的对象 • 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52
➢ 市场机制的运行增加了个人职业及收入方面的不稳定 性。
➢ 自身人力资本低下,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53
54
1996—2003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情况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低保资金
12
(亿元)
12
20
方面。所以,恩格尔系数降低可以成为从整体上看人民生活 的水准已进入小康的标志之一,意味着“蛋糕确实做大了”。
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在看到经济快速发 展,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时候,不应忽视,恩格热系数还 只是个宏观的、总体水平的指标。我国的经济总水平虽然提 高了,但在国内农村地区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还有许多 无法完成义务教育的失学儿童,城镇地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 失业人员和低收入者。他们需要国家财政税收方面给予适当 的转移支付,需要各种类型的扶贫建设活动,特别是建立和 完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个好的体制应该能够有效地界定和保护一些高收入,特 别是对其中的新科技、新技术、新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开创 者和各行各业中靠真才实学、努力工作来获得高收入的人 员。对此,社会大众不会产生不满。这样的高收入不但不 会影响稳定,而且是一个社会能不断进步,经济能蓬勃发 展的动力来源。
同时,一个好的体制还应该落实并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各 项基本权利、制约政府机构的权力、破除经济中的行政垄 断、严惩官员的贪腐行为、给予社会弱者以很好的保护, 减少社会差距与不公名,维护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6
• 特征: • 对象的选择性 • 资金来源和给付的单向性 • 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 • 时限的短暂性 • 贫困线划定的相对性
二、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社会救助的经济功能
帮助陷入“贫困陷阱”中的社会成员——主旨是反贫困
再分配主要通过
政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
政府转移支付以
及政府主导的慈
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
修订称为新济贫法,这部法一直到1948年才被废除。新旧 济贫法历时3.5个世纪。 • 新旧济贫法: 一是丧失个人声誉,接受救济被社会看作是一个污点; 二是丧失个人自由,必须禁闭在贫民习艺所里劳动; 三是丧失政治自由,失去公民权、特别是选举权
4
• 20世纪初,社会工作者针对“济贫”这一类代表旧的伦理 思想的旧概念,提出了“公共援助(Public Aid)”这一 新概念,后来逐渐为官方所认可。
36
(三)社会救助待遇的支付形式 1.紧急救助、临时救助和定期定量救助 2.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以工代赈等
37
第三节 社会救助体系
• 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 • 重点掌握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一、社会救助体系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 1.按照社会救助项目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现金救助和实物救
助: 2.按照社会救助项目的性质与用途相结合的标准,分为救助 类项目和预防类项目。 3.其他分类
导致贫困的诸因素经常是相互叠加、联动和互为因果的,使得 贫困者处于一种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其循环模式表现为: 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 们缺少向上的进取动力,环境也使他们难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性,受教育的机会少,受教育的层次 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薄弱。 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 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层次,低收入的职业和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 更为贫困。
43
中国的绝对贫困主要是发生在资源贫乏、土地贫瘠的偏僻 山区。
少数民族人口在贫困人口中占极不相称的高份额,这主要 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
贫困地区分为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和各省确定的贫困县两 大类.
44
45
(2)救助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 ➢ 救助式扶贫—— “输血式”扶贫; ➢ 开发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
39
(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
1.救灾 (1)自然灾害类型: ①气象灾害 ②地质灾害 ③地貌灾害 ④水文灾害 ⑤生物灾害 ⑥森林火灾等。
40
(2)救灾的对象与内容 对象:灾区及其灾民 内容:广义和狭义的救灾
42
2.农村扶贫 (1)扶贫的对象: 三无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 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 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
• “公共援助”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件是1909年英国的“济
贫法和济贫事业皇家委员会”的报告,这个报告的主要政
策建议是:废除以惩诫穷人为主要目的的济贫法,代之以
合乎人道主义精神的公共援助。“公共援助”一词以后又
衍生出“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一词,两者基
本上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
一、社会救助的对象
• 1、三无的公民 • 2、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贫困的公民 • 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生
活标准的公民
二、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
(一)最低生活水平的涵义 测度生活水准的通用尺度是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 1.绝对贫困的内涵
它是从绝对客观的物质指标去测量贫困的 2.相对贫困的内涵
同时,同期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又足以引起人们的不安。近 年来,这一数值的升高同样很快。已从1980年的0.33盘升至 2001年的0.45。这表明: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已经拉大。说 明虽然在整体上“蛋糕确实做大了”,但是在社会成员中 “蛋糕分配”的非均等程度却在扩大。
针对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及官 员们依照收入差距拉大就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的 观点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增长过快”,“已经超过0.4 的国际警戒线”,“中国人是非患寡而患不均的”,甚至发 出了警报,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4)贫困严重度。它是指不仅贫困的发生率和贫困深度增加, 而且穷人之间个人消费的分配也变得更不均等。贫困严重 度等于先把单个贫困人口的收入低于贫困线部分的比例取 平方,再把所有贫困人口加总起来,除以总人口。
(5)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指数与社会福利指数
此外,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预期寿命、净小学入学率
等社会指标,也被用于对贫困程度的衡量。
思考: 如何看待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如何看待“我国基尼系数增长过快”“基尼系数已超过
国际警戒线0.4”等观点? 对此,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做些什么?
三、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一)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 1.国家财政拨款 国家财政拨款是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它
包括了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各级财政拨款,并区分为定期 定量救济和临时性、应急性救济和财政扶贫资金三大类。
人们发现,在近年来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的恩 格尔系数已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1年的37.9%,农村地 区的这一数值也从58.8%下降至47.7%。这表明:从整体水平 来看,中国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食品支出的比重正 在下降。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消费金资金投向买房、家具、家 电,搞装修,以及教育、文化、娱乐、交通、旅游等各个
11
(二)贫困的成因及其恶性循环
1.贫困的成因 (1)家庭获得生产资料和转移收入的机会少能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低。
12
(2)就业机会少。
• (3)人力资本匮乏,就业能力低下。
• (4)抚养负担和赡养负担重。
• (5)抗风险能力低, 突发事件造成收入下降。
• (6)社会地位低。
(7)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
2.贫困的恶性循环
资料来源:民政部救灾救济司2002年10月15日的统计报表。
51
有关学者对“城市新贫困”的概念定义为:“近年来 在我国城市出现的因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 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而诱发的贫困” 。
城市新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有: ➢ 城市居民或职工原来享有的体制性“优惠”减少或消
失。
34
2.社会筹集 3.信贷扶贫 通过金融部门筹集融通资金,发放低息或贴息贷款, 定向支持贫困地区。 4.国际援助 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国际友人等向灾区、灾民提 供的物质、技术和现金方面的援助。
35
(二)社会救助基金的使用原则
1.专款专用和重点使用的原则 2.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3.分散使用与集中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五保户供养的主要形式: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48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为人均收入 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 民。
49
近20年来中国城市贫困的变化情况
根据搜集不同部门发布的有关数据,反映出的20多年来城市贫困人口的近似变化。
50
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构成
(2)贫困深度。又称“平均贫困距”(Poverty gap),它 是指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比例(%)。这一指 标可以用来估测贫困人口的收入位于贫困线以下的程度,或 曰平均差距。
10
(3)贫困密集度。它等于贫困深度乘以贫困发生率,即用贫困 人口的人数乘以他们的收入低于贫困线部分的比例,再将 乘积除以总人口。贫困的密集度又称为贫困差距指数。
46
3.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五保”一词,最早是在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示范章程》中提出的,当时是指保证吃、穿、烧柴、住、 安葬五个方面。 目前“五保”指的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 此外,对孤儿还有保教育的内容。
47
五保户供养经费来源:
费税改革以前:群众统筹、村级提留、代耕、亲友领 养、国家救济、社会捐助等。 费税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解决 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地方:五保统筹与低保补助相结合
第八章社会救助
第一节社会救助概述
• 了解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过程 • 了解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 掌握贫困的原因及反贫困的实现途径
一、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过程(自学) 工业化社会之前的各类救济行为具有下列特性: ➢ 恩赐性。 ➢ 惩罚受救济者。
3
从历史渊源看,社会救济是英国“济贫法”的遗产 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 “济贫法”。后经
相对贫困测量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 群体之间的分配。
25
(二)贫困线的划定 贫困线以货币为单位设定 1.绝对贫困线的划定 ①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 ②基本需求法。 ③基数法。
易于进行国际比较的方法是按“一天一美元”确定绝对贫困线。
26
2.相对贫困线的划定 相对贫困线测度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
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 相对贫困的特点是强调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比较,它
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伸缩性较大。
27
①恩格尔系数法。 ②人口及收入的五等份测量法。 ③最低百分比法。 ④居民一般生活水准划分法。
28
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是研究机构和经济学人在评估经济与 社会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时习惯使用的数据。若把两个指标放 在同一时间坐标中,既可反映对全社会而言,“蛋糕是否做 大”了,又可反映“蛋糕分配”的均等程度。
善捐助实现
所确立的贫困线与以 市场供求为基础所确立 的最低工资线之间存在 一定比例关系
这种再分配会对市场的 消费、储蓄以及投资行为 产生影响
(一)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1.何谓贫困 作为经济范畴的贫困,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而且包括精
神上的贫困
9
2.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1)贫困发生率。又称“人头指数”(Head-count index),它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处于某个贫困线以下的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贫困人口比例、贫困人口调查指数、 贫困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