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雅器——茶碾

合集下载

香茗雅器——茶荷

香茗雅器——茶荷

茶荷是汉族民间泡茶用具。

茶道六用之一,系盛放待泡干茶的器皿,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用以观赏干茶外形,茶荷也有很多别名,茶荷又通常被人们称为赏茶荷。

茶荷更兼具赏茶的功能,不仅外形多样,材质也多样,质地有竹茶荷、木茶荷、陶茶荷还有瓷茶荷等。

一般以白瓷茶荷最为多件。

茶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圆形茶荷、半圆形茶荷、弧形茶荷、多角度形茶荷等。

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

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

在置茶中也兼具以下多种功能:承装茶叶后,供人欣赏茶叶的色泽和形状,并据此评估冲泡方法及茶叶量多寡,之后才将茶叶倒入壶中。

此外,也有人会在茶荷中将茶叶略为压碎,以增加茶汤浓度。

香茗雅器——茶荷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
2015.09。

《茶具图赞》之“茶碾”解

《茶具图赞》之“茶碾”解

《茶具图赞》之“茶碾”解作者:程艳斐来源:《海峡茶道》2014年第08期尊称:金法曹在唐宋时期的主流饮茶方式里,有一种茶器必不可少,那就是茶碾。

在把团饼茶变成粉末状的过程中,茶碾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茶具图赞》中,审安老人给茶碾一个特别的职衔——金法曹。

从唐代《茶经》中记载的茶碾,到宋代诸多茶书对茶碾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变化:唐代的茶碾对材质的要求是木质,“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

而《茶录》、《大观茶论》所记载的茶碾皆为金属质地,银为上,铁次之。

大概是因为唐代的茶末要求不能太细,最小如“粟米”即可,而宋代出于点茶的需要,尽可能细,相比之下,金属的质地要优于木材。

故《茶具图赞》之茶碾成为“金法曹”。

法曹是司法的官吏,唐宋时府设“法曹参军”,管法律的执行。

理想状态的司法官员,乃铁面无私,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

而茶碾的结构与功能不正是堪比“法曹”官吗?曹与槽谐音,茶碾的受茶部位称为“槽”,据北宋《大观茶论》记载:“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

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

这样的结构是为—心一意地将茶碾细,而无侥幸的可能。

此“峻”诚如法曹官办案时应该有的“冷峻”。

名:研古或轹古在十二先生里面,金法曹是唯一一个有两个名字的茶具。

难道是作者对其宝爱有加,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得而知!但从名字看,茶碾真的是很有内涵的器具。

研古,是研读古代,亦是研磨古代。

从功能上看,茶碾碾茶的过程,也可以称为“研茶”,正是将茶仔细研成粉末状,以供点茶之用。

“研”字饱含着耐心、细致。

研茶的动作很简单,只是握紧碾轮用力地来回滚动。

但是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样,这个动作从唐至宋,从未改变。

在那些碾茶的宁静时空里,有时或许会有古今茶人的惺惺相惜。

为了一场完备的茶事,甚至是为了一盏完菩的茶汤,人们需要这样耐心地准备,一丝不苟地准备。

而将这样的态度推及其他的事业,似乎无一不是如此方能成功。

茶道表演流程解说

茶道表演流程解说

茶道表演流程解说品茶能养生,妙趣不可言。

其味其香,可以让人把心放在闲处。

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的内涵博大精深,茶的艺术流光溢彩。

茶艺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斗茶,而其乌龙茶艺又号称“功夫茶”。

其铁观音茶艺在功夫茶艺当中又具有示范性的表演。

今天的铁观音茶艺共分十道程序。

第一道程序:列器备具茶器又称茶具。

在我国古代茶器就有24种之多。

《茶经》中记载“器者茶之父也”。

今天借助这道程序,我向在座的各位介绍一下冲泡茗茶铁观音所需要的所有器具。

茶床又称茶盘,承载壶具之用。

紫砂壶又称母壶,古称孟臣罐,在古代乃茶房四宝之一。

公道杯承载茶汤、均匀茶汤、储备茶汤之用。

公道取意茶汤无浓淡之分,茶桌上无高低贵践之别。

闻香杯,高杯为闻香杯,闻香之用。

矮杯为品茗杯,品茶之用。

这对杯我们又将其称为龙凤杯,取珠联璧合之意。

茶道具组合:茶夹,夹杯烫杯之用。

茶针,疏通紫砂壶嘴堵塞之用。

茶斗又称茶漏,置于紫砂壶口防止茶叶外漏之用。

茶拨又称茶匙,拨取茶叶之用。

茶则,则是规则的则,在古代茶则是度量茶叶之用。

这一套我们又将其称之为茶道具组合。

第二道程序:大彬沐淋即为温杯洁具的过程。

我们用滚烫的开水将所有茶具烫洗一遍。

一为洁具,二为提高茶具温度,使其达到泡茶的最佳状态。

大彬是我国铸壶的能工巧匠,他所铸之壶贵如黄金,被后人视为至宝,叹为观止,因此后人常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

第三道程序:观音入宫观音入宫即为投茶的过程。

茶乃神圣之物,它以高山秀水之势,以明月清风为伴,中山川之灵秀,集日月之精华。

因此我们常把茶比作是天赐的灵物,而把茶投入壶中的过程,我们又将其美称为观音入宫。

第四道程序:仪净承源悬壶高冲,向壶内注开水。

冲散并冲净茶叶表面的灰尘。

但愿为茶涤去的是茶梗、茶沫,可为各位拂去的是烦恼忧愁。

第五道程序:再注甘露即为二次注水,再次悬壶高冲,向壶内注开水,加盖后,再用开水浇淋壶的表面,使其内外温度一致,易于舒茶之香之味于妙不可言的茶之韵。

第六道程序:玉液离壶茶乃神圣之物,因此我们常把茶汤比作是玉液琼浆,而将紫砂壶中的茶汤注入公道杯中的过程,我们又将其美称为玉液离壶。

香茗雅器——茶碾

香茗雅器——茶碾

香茗雅器——茶碾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5年第6期
茶碾,形同今天中药房里的药碾。

明代以前多用金属制成,《茶经》中记载: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内圆而外方。

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

内容堕而外无
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茶和金属不对付,茶很容易吸收外界气息,其中的成分又比较容易变异,而金属是活跃的
物质,很容易对茶产生不佳的影响。

例如铁器,虽然表面看不出明显的锈迹,但过露水之后再
度阴干,便会带有淡淡的腥味,如果用舌头舔一下,便会有一种类似薄荷的味道。

这些俗称铁
腥气,和茶追求的清逸脱俗显然不合。

至于陆羽所说的茶碾,则是木制,但凡木制,必定有木头自身气息,且碾磨起来也比较费劲。

朱权弃金属和木头茶碾不用,或许有气味上的原因。

《茶具图赞》之“茶磨”解

《茶具图赞》之“茶磨”解

《茶具图赞》之“茶磨”解作者:程艳斐来源:《海峡茶道》2014年第10期一、尊称——石转运乃石制的茶磨。

磨在中国古代应用非常广泛,是加工各种美妙食物尤其是谷物类不可缺少的器具,使用人工或者畜力推动运转,将谷物加工成粉末或者浆状。

一般的磨除了手把之外,都是石制的,取其坚固稳定,且石性寒凉,摩擦后产生的热相对较少,对食物的性质影响也就较小。

将石磨应用于饮茶中,是点茶法盛行后茶人们的智慧迁移吧。

因为唐代最精致的煮茶法中,也是将茶饼碾磨为茶末,如陆羽《茶经六之煮》所言:“碧粉飘尘非末也”,既不需要细如粉末,也就不必使用磨了。

然而点茶法不一样,欲使茶粉在击搅中与水交融且产生丰美的汤花,茶粉的细碎度自然是越细越好。

但是石磨的真正被重视,也非北宋的事,因为当时重要的茶书如蔡襄的《茶录》和赵佶的《大观茶论》,详细介绍了诸多点茶法所需的茶具,却均未记载“茶磨”,只有在欧阳修、黄庭坚等少数文人的诗文中有见描述。

黄庭坚《茶磨铭》云:“楚云散尽,燕山雪飞。

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以散淡高远的笔法,为茶磨在古代茶文化中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记。

到了南宋,茶磨已是在文人茶事中常见的物品,如刘松年的《撵茶图》,为人们呈现了茶磨面貌以及使用场景,当然也不乏文人雅士专为茶磨撰写小品、散文。

《茶具图赞》正式把茶磨列入“十二先生”之中且委以重任,这是南宋在继承北宋点茶法的同时又趋向精致化的表现。

茶粉愈细,茶汤的质感愈佳。

“转运”一职,在北宋乃要职,掌握着从地方往中央输送重要物资的大权。

在整个社会崇茶的背景下,各地的名茶也成为转运使输送的重点之一。

当年的丁谓、蔡襄均以福建路转运使的身份,让北苑贡茶与其人本身在茶史上留下浓重笔墨。

石转运,正是将碾过之茶加以磨细,真正细如粉尘,达到点茶所需,完成了备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其输送的茶粉,正是那重要的“物资”,所以“转运”之职,既合了茶磨的动态过程,更对应它的作为。

二、名凿齿这一名字主要从石磨的功能出发。

简要介绍点茶中的相关器具

简要介绍点茶中的相关器具

简要介绍点茶中的相关器具点茶是一种独特而精致的茶艺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世界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点茶所需的器具如碾茶石、茶壶、茶托、茶杯等,每一件都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一步一步介绍点茶中的相关器具。

首先,我们将从做茶的第一步开始,也就是研磨茶叶。

碾茶石是点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常由玉石或其他坚硬的材料制成。

碾茶石有一个凹槽,茶叶放在凹槽中,然后用另一个凸状的石头或工具在茶叶上磨擦,最终将茶叶研磨成细腻的粉末。

这种细腻的茶末通常用于制作功夫茶,如抹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茶壶。

茶壶是点茶中最重要的器具之一,用于冲泡茶叶。

茶壶一般由陶瓷、紫砂或玻璃制成。

陶瓷茶壶因其良好的保温性和适宜的材料,被广泛使用。

紫砂茶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由于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而受到茶艺师和茶叶爱好者的青睐。

茶壶的形状和大小也有很多种,每种形状和大小都适合不同类型的茶叶冲泡。

在冲泡茶叶时,茶托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具。

它实际上是一个小的托盘,用于放置茶壶和茶杯,防止茶壶滴漏时弄脏桌子。

茶托通常由陶瓷或玻璃制成,其外形设计简洁美观。

茶托的颜色和材质一般与茶具搭配,以整体美观为主。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茶杯。

茶杯是品尝和享受茶的最重要的器皿之一。

茶杯的材质多种多样,陶瓷茶杯是最常见的。

茶杯的设计和形状会因茶的类型和冲泡方法而有所不同。

例如,玻璃茶杯适合欣赏碧螺春茶的杯底纹路和茶叶的展示。

而陶瓷茶杯更适合于喝很热的茶,因为它们对保温效果非常好。

此外,在点茶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器具。

茶盘,它是一个用于放置茶托和茶壶的平台,以防止水漏。

茶刀,用于切割压缩茶饼,以便冲泡。

茶匙,用于测量和搅拌茶叶。

茶筅,是一种用于制作抹茶的器具,用于搅拌和混合茶粉和水。

点茶的艺术性在于整个过程的独特性和细节,每个器具的使用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技巧。

点茶不仅是一种茶的冲泡方法,更是一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种方式。

通过使用这些器具,点茶让人们能够深入体验和品味茶文化的魅力。

正山小种茶艺表演解说词

正山小种茶艺表演解说词

正山小种茶艺表演解说词1、赏识茶具——茶为灵物,茶具亦然。

茶器相通,茶人相容。

这里是:茶船、茶道组——又称”茶道六君子”、紫砂壶、闻香杯、品茗杯、茶荷。

2、观赏佳茗——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内质香气醇厚。

因为用当地的马尾松熏制而成,所以色泽乌润,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

每一片茶叶从发芽到采摘再到成茶,在不可知的时间里期待着,终于在今天与我们相遇,这就是缘。

3、沐霖醒壶——静静的放置的紫砂壶,如沉睡的仙子。

倾尽一泉温热,是轻轻的呼唤。

4、高山流水——昔日高山听流水,伯牙遇子期。

今日流水依旧,知音何求?6、香茗入宫——香茗似佳人,轻移莲步,满室生香。

7、芳草回春——冲泡正山小种红茶的水温以沸水为宜。

8、侧耳听泉——质本洁来还洁去,还一份清洁,还一份暖意。

这是佳茗苏醒的时刻,那一片片香叶从出生到历经揉捻烘焙雪藏,都为了这一时刻的苏醒,这是她真正开始自己使命的时刻。

在温暖的泉水中,她慢慢舒展着小小的身体,慢慢释放着自己的内涵和芳香。

9、祥龙行雨——也称关公巡城。

茶只倒七分左右,俗语有云“七分茶,三分情”。

10、韩信点兵——缘份让我们相聚,好东西大家分享。

茶到尽处香最浓,滴滴精华相与共。

11、敬奉香茗——这款烟正山小种红茶,传承了四百多年前的传统做法,所以,我们今天我们将品尝的茶香,依然是四百年前的味道。

12、龙凤呈祥——请客人与茶艺员一起做:将品茗杯盖到闻香杯上。

祝福今天的茶人茶友,在新年里风调雨顺。

13、倒转乾坤——食指和中指夹2紧闻香杯,拇指摁紧品茗杯,翻转手腕,这个过程又称“鲤鱼跃龙门”,祝福在座的各位嘉宾,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14、侧耳听涛——轻轻的提起闻香杯,我们可以听到叮咚的水声。

15、喜闻幽香——将闻香杯放于双手掌心,轻轻吸闻杯中香气。

16、欣赏汤色——正山小种红茶,汤色红浓,香气高长。

17、共品佳茗——三口为品,故三口喝完茶汤。

徐徐品味,慢慢下咽,烟正山小种红茶,有松烟香,三四泡以后,是桂圆香,滋味醇厚。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一)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一)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茶具是中华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茶具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饮茶⽂化的变化。

⼀、茶具的出现在茶成为饮料后,与之相配套的茶具开始出现。

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当为陶制的⽸,是⼀种⼩⼝⼤肚的容器,当时的功能既是茶具,⼜是酒具、⾷具。

公元前206年⾄8年,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已⽽盖藏。

”是中国茶具史上最早记述茶⽤器具的史料。

但这⾥所说的茶具泛指烹茶时所使⽤的器具⽽⾮专⽤茶具。

考古发掘则表明,江浙上虞地区出⼟的⼀批西汉时期的瓷器,其器型有碗、杯、壶、盏等,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

?⼆、专⽤茶具的确定西汉时期最早的茶具出现以后,茶具在社会的普遍使⽤还经历了⼀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个过渡期内,共⽤茶具专⽤茶具共存。

即有些茶具是饮茶专⽤的,有些茶具是与⾷具、酒具共⽤的。

当时,茶虽然已成为⼈们⽇常⽣活的饮料。

但饮⽤⽅式粗犷。

对茶的各项功能认识粗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茶⽂化,三国张揖《⼴雅》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者,饼成,以⽶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灸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葱、姜、橘⼦辅之,其饮醒酒,令⼈不眠。

”说明湖北、四川、陕西⼀带的茶叶,叶⽼的就和⽶粥⼀起制成茶饼。

煮饮时,先将其炙烤为红⾊,碾成末,加葱、姜、橘⽪。

汤浇后饮⽤。

唐杨晔《膳夫经⼿录》载:“茶,古不闻⾷之,近晋宋以降,吴⼈采其叶煮,是为茗煮。

”即两晋南北朝以后,茶是“采叶煮粥”⽽⾷的。

⽽⽪⽇休则说:唐以前,“茗饮”,“与夫渝蔬⽽啜者⽆异也”。

即与煮蔬菜⾷汤没有什么区别。

上述饮茶⽅式,既可⽤以解渴,也可⽤来充饥,其⽤具可有专⽤茶具,也可⽤⾷具代之。

到西晋时期,左思的《娇⼥诗》有“⽌为荼荮剧,吹嘘对⿍铄。

”等诗句。

同时期的杜育《荈赋》则说:“器择陶简,出⾃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句中的匏⼜称瓠,系古代使⽤的葫芦状的壶,原为酒具。

⽽《茶经》⼜引《⼴陵耆⽼传》载:晋元帝(317-323年)时,“有⽼姥,每旦独提⼀器茗,往市鬻之,市⼈竞买,⾃旦⾄⼣,其器不减。

宋代茶文化与点茶用具

宋代茶文化与点茶用具

宋代茶文化与点茶用具图1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木待制》所绘砧椎图2 宋瓷茶碾长22厘米宋代出土的茶碾有不少为瓷质,有实用器,也有陪葬用的明器。

从实物看,这是一件明器。

由碾槽与碾轮组成。

碾槽呈船形,中间深峻,以承碾轮。

碾轮如圆饼状,中间穿插而过的长柄呈纺锤形。

碾槽下有基座。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图3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金法曹》所绘茶碾杭州陈云飞宋代饮茶之风得到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民间百工的崇尚,茶文化空前繁荣。

其上承唐代精致的煮茶法而有创新,穷尽雅致的点茶法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直至明代为瀹(yuè,意为煮)茶法所替代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其对日本抹茶道影响至深,并延续至今。

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欣赏宋代茶具,首先要了解以点茶法为代表的宋代饮茶方式。

庆历末年,位居北宋士大夫集团核心层的蔡襄继丁谓之后任福建转运使,专事贡茶,并对之加以改良,并于皇祐年间写成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茶书——《茶录》。

其上篇论茶,下篇论器,专述建安民间斗茶时使用的冲点茶汤之法。

蔡襄作为当朝书法圣手,所著《茶录》“书之于石”并自写绢本,流行于世。

其时,北苑(宋代名茶产地)贡茶已为官僚士大夫阶层公认之名茶。

后又有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对点茶之法作详细论述,以“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为基本过程的点茶法成为宋人主导的品饮方式,直至元代,北苑贡茶地位为武夷山新开茶园逐步取代,民间瀹茶法兴起,宋代点茶器具才淡出人们视野。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茶书对茶具的记录可以看出,由于两宋社会崇尚幽雅之风,文人对陆羽时期受到普遍关注的茶叶采制用具较少提及,而是集中关注茶艺活动本身,将碾茶、煮水、点茶视作茶文化生活重心,而茶碾、汤瓶、点茶盏、茶筅等代表性茶具较之其他更受到文人重视,在诗、画中被细致地加以描绘,频繁出现。

宋元时期有关茶的诗、画,大都是出自一流画家和诗人的精品。

惟携茶具赏幽绝

惟携茶具赏幽绝

惟携茶具赏幽绝作者:乐素娜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11期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由他设计或归整的“二十四器”,这便是组合茶具之始。

此后,历代茶人对茶具在形式及功能上不断创新发展,并融入人文精神,出现了许多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组合茶具。

一个时代的茶具往往是当时饮茶方式的直观体现之一。

如唐宋时期饮茶需要将茶饼碾末,故而成套出现的唐宋茶具文物里,除了碗、盏等,往往还会有碾茶器。

又如在“唐煮宋点”饮茶方式的影响下,唐代的茶具组合里常常会有“煮茶”所必须的“风炉”“釜”等,宋代的茶具组合里一般有“点茶”时注水的茶具——“注子”(汤瓶)等。

明代以后,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点,“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在此后皆废弃不用,开始直接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并逐渐成为时尚。

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从此壶、盏搭配的茶具组合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唐白釉茶具(图1)此套唐代的白釉茶具由茶碾、风炉、釜、茶盏及茶托组合而成,碾槽及碾轮无釉,余皆施白釉。

其中,茶碾高4.5、长18.3、宽4.6厘米,槽座呈长方形,外有镂空,内有深槽;碾轮直径5.0厘米,呈圆饼状,中穿孔,常规应有轴贯穿其中。

风炉及釜高8.9、口径11.3、底径6.0厘米,碾好后的茶末需放入风炉上的茶釜中煎煮,故此白釉风炉及茶釜系煮茶用器。

风炉呈筒状,有圆形炉门,茶釜带双耳。

煮好的茶,用茶勺舀出放入茶盏中品饮,此盏和托便为饮具。

其中,盏高3.0、口径9.9、底径4.0厘米;托高2.0、口径9.8、底径3.7厘米。

盏敞口,斜弧腹,矮圈足。

托呈卷荷形,中有凹圈下陷,以承盏。

盏托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基本上以圆形茶盘上承碗盏,后来,盏托的形制颇多,茶托有内凹也有上凸如高台子,盏口有圆形的,也有花口等。

晚唐开始,流行花口盏及托,在实用功能基础上,艺术效果不断加强。

此套白釉煮茶器出土于河南洛阳,虽系明器,却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唐代煮茶的场景。

宋代茶磨文化研究-茶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宋代茶磨文化研究-茶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宋代茶磨文化研究-茶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茶磨产生的历史背景唐代中晚期,金银制茶器已经开始兴起,但茶碾的制作依旧很粗朴,除了木质之外,尚有瓷质。

到了宋代,至少是从哲宗朝开始,金属开始成为制作茶碾的主流原料,取黄金性柔的特点,并认为铜、铁等金属损害茶味,这是人们对于茶碾制作材料的首次评述,见于蔡襄作于皇祐年间的《茶录》。

由此可见,自唐代至皇祐以前的茶具之中,碾茶工具虽然只有“茶碾”一种,但随着人们实践经验的丰富及生产工艺的进步,制作材料由木料转向了金银。

这当中既透露出人们审美趣味的微妙变化,也揭开了茶具走向精美化、奢华化的序幕。

茶磨的产生,与宋代流行的斗茶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的茶文化,重点不仅在于各类茶叶的口感,更在品茶之外,开辟了茶艺的新天地,即茶叶本身的斗色斗香,点茶分茶上的斗思斗巧。

这在宋代茶书及宋人诗作中均有所体现。

从北宋蔡襄所著《茶录》、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中考察可知,宋茶贵“白”。

指的是茶叶和茶汤均以白色为上品。

其中,茶叶之白又分为天然白色和碾磨成雪两种情况。

天然白色的茶,称之为白茶,因其茶树少见,产量不多,甚至到后来直接被称为“斗茶”;碾磨成白色的茶叶,要求碾磨速度快而力道均匀,以保证茶叶不变色。

无论白茶之白来自于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加工,都体现了宋人对茶味的讲究。

茶汤之白则涉及斗茶的技艺。

斗茶以汤面起水沫、不咬杯盏、时间持久为胜。

根据今人的实验表明,要在斗茶中取胜,其关键在于茶叶的研磨,“茶叶研磨得越细,汤花越稳定,微细的茶末易于聚集在汤花表面”[1]122,茶沫的持续时间也就越长,颜色也就越白。

宋人当然不可能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获知这些,但他们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斗茶的技法,茶叶研磨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引起了宋人的格外关注。

如前文所言,宋以前的碾磨工具多为茶碾,一说唐代就已出现茶磨,又或当时的茶磨只是普通小型磨具,并非专为茶事而作,故无茶磨之名。

唐宫廷鎏金银茶碾

唐宫廷鎏金银茶碾

唐宫廷鎏金银茶碾普洱茶吧网资讯:茶具,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记述。

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具专设一卷进行述说。

普洱茶吧网资讯:茶具,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记述。

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具专设一卷进行述说。

他把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把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为“器”。

如今,人们所说的茶具,是指煎煮、品饮茶的各式器具。

鎏金银茶碾,是唐代宫廷使用的茶具。

此茶具是1987年从陕西宝鸡法门寺出土的。

同时出土的还有很多唐代宫廷使用的茶具。

这批茶具,是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具发现。

唐代,古人饮茶,得先碾茶。

所谓碾茶,就是把茶饼先烘干(古时叫炙茶),茶烘出茶香后,用纸包好,以免茶香流失。

待茶叶冷硬好后即碾碎,而碾碎茶叶,就得用茶碾子。

茶碾子有多种材料制成,款式多样。

有木制的,瓷制的,也有金、银、铜、铁制的,宋代起还有石制的。

宋时,宋徽宗认为银制为上品,而唐时,陆羽认为橘木制的最好。

鎏金银茶碾,是宫廷的茶碾,应该说皇家认为是金银制的好。

皇室茶事,是一种很高雅的文化活动,这种茶事,茶具不能低俗。

鎏金银茶碾,是皇室碾茶的精品,用这种精品碾茶,“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宋代宋徽宗很重视茶碾子,他认为皇室茶碾子轮俗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叶聚,轮锐而薄,则远边中而槽不戛。

有茶文化专家说,茶与茶具是珠联璧合的文化载体,这一载体延伸出的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许多著名的茶诗茶画,都离不开茶具。

如宋代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明代仇英的《松溪斗茶图》,画里都有丰富的茶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诗曰:“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此诗咏的是花瓷茶具。

咏鎏金银茶碾,要数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

”。

末茶碾磨工具的进化小考

末茶碾磨工具的进化小考

Abstract MatchaoriginatedintheHanandJinDynastiesofChina,flourishingduringtheTang andSongDynasties.Thehistoryofmatchadatesbacktomorethanathousandyears.TheChinese matchaceremonyisaculturalheritagelefttousbyourancestors.Whatdidtheancientsusetogrind matcha?Whatissoexceptionalaboutthesetoolssothattheyarestillusedinthemoderneraofindustrial production?Thisarticlesummarizestheevolutionofthetoolsusedtogrindmatcha.Thisculturalheritage leftbyourancestorsisanindispensablepartoftheAncientChineseculture.Itisimportanttopreserve andsustainthematchagrindingprocess.
图 2 宜兴紫砂博物馆收藏的 晋代的划花陶瓷钵
细观上图,可见碾磨钵的形状都是敞口,并不很 深,比出土的石臼更加接近碗的形状。使用方法是 把砸碎了的茶饼放在茶臼里,然后用棒杵压着茶叶 在碗里画圆、碾磨,直至磨得极细,钵内部粗糙、篦划 刻纹、磨槽,都是用来提高摩擦力的。由此可见,这 样带有刻纹、磨槽的陶瓷钵是用来磨茶而不是舂茶 的,敞口的造型也更加方便利用碗壁上的刻纹,达到 摩擦、粉碎。并 且,这 样 的 土 陶 钵 (臼 )与 杵 棒 也 是 经不起相 互 “舂 击 ”的 吧? 日 本 的 家 庭 至 今 都 普 遍

茶道泡制中的专业工具介绍

茶道泡制中的专业工具介绍

茶道泡制中的专业工具介绍茶道,作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一种追求和谐、静心与尊重的独特方式。

在茶道泡制的过程中,使用各种专业工具,这些工具既具有实用性,又象征着茶道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介绍茶道泡制中常用的专业工具,并分析其功能和用途。

一、茶碾(抹茶棒)茶碾是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工具之一,通常用于制作抹茶。

它由竹子制成,长约30厘米,粗细适中。

茶碾的功能是将茶叶研磨成细腻的茶粉,并使茶粉充分溶于水中。

在使用时,将茶叶放入碾笼中,然后用手旋转茶碾,细细研磨,直至茶叶完全研磨成茶粉。

茶碾不仅需要细心的操作,还需要借助身体力量,因此被视为一项既繁琐又充满仪式感的工作。

二、茶筅(抹茶棒)茶筅是用于搅拌抹茶的一种工具,由竹子制成。

它外观像一支细长的棍棒,长度约为15厘米。

茶筅的使用是为了将抹茶与水充分混合,使茶汤变得浓稠且泡沫丰富。

在使用茶筅时,要以轻柔而急速的动作搅拌,形成美丽的茶泡舞。

三、茶壶茶壶在茶道泡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烹制茶叶的工具。

茶壶通常由陶瓷制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茶壶内部设计合理,底部略呈圆弧状,可以确保茶水迅速倒出,保证制茶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茶壶的大小和形状根据泡制茶叶的种类和数量而变化,具有各种不同的款式和风格。

四、水舀水舀是倒水的工具,通常用来将热水倒入茶壶或茶杯中。

在茶道中,水舀的设计考虑了注水的准确性和平稳性,以便控制水量和保持节奏的稳定性。

水舀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舒适的握感和合适的重量,方便使用者提取和倒出水液。

五、茶杯茶杯是用来盛放泡好的茶汤的器皿,也是观赏茶色和品赏茶香的载体。

茶杯的设计主要取决于茶道流派和传统风格,通常由陶瓷材料制成,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和味道。

茶杯的外形简洁典雅,内部的圆滑曲线有助于茶汤的流动和饮用。

六、茶匙茶匙是茶道泡茶过程中常用的工具,通常用于取茶叶和放茶叶。

茶匙的设计简单实用,通常由金属或竹子制成,表面光滑平整。

茶匙的尺寸和形状根据用途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有些茶匙的底部还配备了刻度线,便于控制茶叶的用量。

茶艺给人安静的感受作文

茶艺给人安静的感受作文

茶艺给人安静的感受作文《静享茶艺之美》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题记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方宁静的天地,沉浸于茶艺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安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当热水倾注而下,与茶叶相遇的瞬间,茶叶在水中翻腾、舒展,仿佛是沉睡的舞者被轻柔地唤醒,开始了一场优雅的表演。

那原本蜷缩的叶片逐渐伸展开来,释放出淡淡的茶香,萦绕在鼻尖,让人的心也随之沉静下来。

泡茶的过程,是一种细致而又耐心的仪式。

从准备茶具,到清洗茶叶,再到控制水温、掌握冲泡时间,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用心去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浮躁的心渐渐平静,思绪也不再杂乱无章。

手与茶具的接触,心与茶叶的交融,让人忘却了外界的纷扰,只专注于眼前的这一杯茶。

端起茶杯,轻轻抿上一口,那温润的茶汤滑过舌尖,带来的是一种醇厚而又清新的滋味。

先是微微的苦涩,而后是回甘的清甜,如同人生的起伏,先苦后甜,让人在品茶的过程中,也品味到了生活的真谛。

坐在宁静的茶室里,耳边是轻柔的古典音乐,眼前是袅袅升起的茶香,身心都被这宁静的氛围所包裹。

看着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

茶艺,不仅是一种饮品的制作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在这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内心的宁静。

而茶艺,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通往宁静世界的门,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安静与平和。

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些时间,泡上一杯香茗,静下心来,感受茶艺带来的宁静之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滋养。

香茗雅器——茶洗

香茗雅器——茶洗

香茗雅器——茶洗
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

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60年代枫溪创制的茶洗,在茶具改革中,居功至伟。

这种外观如铜鼓的器皿,也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开有几个小孔以供泻水,其形制与明人的记述完全一样,因此应正名为茶洗。

新型的茶洗,上层就是一个茶盘,可陈放几个茶杯,洗杯后的弃水直接倾入盘中,再通过中间小孔流入下层空间。

烹茶事毕,加以洗涤后,茶杯、盖瓯(冲罐)等可放入茶洗内。

一物而兼有茶盘及三个老式茶洗的功能,简便无比又不占用太多空间。

难怪家家必备,而且经常被当成礼品以馈赠远方来客。

此外,明人讲究洗茶。

冯可宾的《岕茶笺》说,烹茶之前,“先用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

方法是,用竹筷夹茶叶“反复涤荡,去其尘土黄叶老梗使净”,然后再放入壶中,盖好焖一回,再用沸水冲瀹。

据文震亨《长物志》所载,茶洗“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

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

宜兴也产紫砂泥茶洗,据周亮起所说,也是“式如扁壶,中加一盎,鬲面细窍,其底便过水漉沙”。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唐代茶具(图片)

唐代茶具(图片)

唐代茶具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

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

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

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

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风炉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

“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

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

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

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

风炉的三个足上,均铸有古文字注脚: 一足上铸有“圣唐灭胡明年铸”。

一般认为“圣唐灭胡”,是指唐代宗广德元年,即公元763年讨“安史之乱”之际,而这一年的“明年”,当指公元764年,这里说的是制造该风炉的年代。

一足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

按《杂卦》之解,说的是风在下,以兴火;火在上,以助烹,也就是说,煮茶的水放在上面□内,风从炉底洞口吹入,火在炉腔中燃烧,说的是煎水烹茶的基本原理。

一足上铸有“体均五行去百疾”。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此句结合人的腑脏器官,运用生克乘侮理论,说饮茶能使五脏调和,百病消散,指明了茶的药理功能。

而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又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

“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

《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菇 雅器 一 攀 礁
茶碾, 形 同今 天 中药房里 的药 碾 。 明 代 以 前 多用 金 属 制 成 , 茶
经 中 记 载 : 碾 以橘 木为之 , 次 以 梨 、桑 、 桐柘 为 臼, 内圆 而 外 方。内
圆备 于运 行也 , 外方制 其倾 危也 。内容堕 而外 无余 木 , 堕形如 车 轮 ,
不辐 而轴 焉 , 长九寸, 阔一 寸 七 分 , 堕径 三寸八分, 中厚 一 寸 , 边 厚 半 寸, 轴 中方 而 执 圆 ,易吸 收外界 气息 , 其 中的成分又 比较容
易变 异 , 而 金 属 是活 跃 的 物 质 , 很 容 易对 茶 产 生 不 佳 的影 响 。 例 如 铁 器, 虽 然 表 面 看 不 出 明显 的 锈 迹 , 但 过 露 水 之 后再 度 阴干 , 便 会 带 有 淡淡 的腥味 , 如 果 用 舌 头 舔 一下, 便 会 有一 种 类 似 薄 荷 的 味 道 。 这 些 俗称 铁腥 气 , 和茶追 求 的清逸 脱俗显 然不合。 至于 陆羽所 说 的茶碾 , 则 是木制 , 但 凡 木制 , 必 定 有 木 头 自身 气
息, 且碾磨 起来也 比较费劲。朱权弃金 属和木头 茶碾 不用, 或许 有气
味 上 的原 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