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引导
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引导
“ 一流学 校 , 时代 新人 ” 创 育 为宗 旨; “ 承文 明 , 飞理想 , 以 传 放 与时俱进 , 和谐发 展 ” 为办 学理 念 ; “ 将 以科 研为 先导 , 以质量 树 品牌 , 创新 求 发 展 , 特 色育 新 人 ” 为 学校 的 办 学思 靠 凭 作
路 。抓 “ 全 ” 全 面贯彻 党 和 国家 的教育 方针 , 向全 体学 三 : 面
追 求 , 华 为本 校一 切 行为 的逻 辑 起点 , 升 直接 影 响着 教育 的 目的 、 内容 、 式和方 法 , 响着 教育 的规划 、 构 、 形 影 结 布局 和体
卒, 做好 表率 。在课 改实验 中 , 校领 导切实 做到 三个 自觉 : 自 觉参加 上 级组 织 的各 种学 习 培训 , 自觉 参加 校 内课 改学 习 , 参 与各类 研讨 课 、 实践 课活 动 , 自觉 学 习教 育报 刊 , 广泛 吸收 课 改信 息 。其 次 , 实验 老师 积极 投 入 , 唱好 主角 。学 校按 照 先 培训 后 上 岗 、 培训 不上 岗的要 求 , 织 教师 参加 各级 课 不 组 改培 训 。老师 们通 过 听讲 座 、 课例 、 个案 , 观 析 与专 家对 话 、 与同 行交 流等 , 接受 多 形式 、 多途 径 、 多层 次 的培训 。订阅 、
化, 教育 设施 现 代化 , 教育 方法 多样 化 ; “ 特” 教 学有 特 求 三 :
点 , 生有 特长 , 学有 特色 。为 了使学 校 的办学 思 想 内化 学 办 为教 师 的实 际行 动 , 先抓 好 教师 思想 的转 变 工作 , 首 通过 组
织 培 训 , 教 师 确 立 新 的 课 改 理 念 。首 先 , 校 领 导 身 先 士 为 学
新课改意义非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观念》学习笔记
新课改意义非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观念》学习笔记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的本质都是为了理解世界,教会孩子理解世界。
五大理念,在教育部文件中被概括为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
1.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未来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简单的怀旧,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能够创造未来,人人都能创造新世界。
2.核心素养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思维,思维是什么?用康德的话说,运用概念去认识世界。
只有概念而无经验,或只有经验无概念,都是不行的,两者之间要达到平衡。
3.基础性教学观,即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教学即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作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
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真实情境当中的问题或任务,以作品等形式,来表现其理解水平。
通俗一点就是让教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
4.跨学科学习观,即认为学科是从社会生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科与儿童的心理经验在在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是可以渗透的,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跨学科学习既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由人格的要求,又是培养生核心素养的条件。
跨学科是把学科真正变成理解世界的工具。
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均体现“综合育人”原则,让课程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世界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程学习的意义。
新课改的三观
新课改的三观新课改是指新的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新课改中,三观是重要的教育理念,下面将从人本主义、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新课改的三观之一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权利的尊重。
它强调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心智成长,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人本主义还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
通过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改的三观之二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平衡发展。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新课改提倡跨学科的教学和学科的整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全面发展还包括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育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最后,新课改的三观之三是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新课改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此外,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和服务社会。
通过社会责任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哲学阐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哲学阐述新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变革最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建设、教师角色、基础教育、发展阶段教育目标均有新的定位。
新课改旨在改变教师在传统的单一的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中被动的课程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成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由自己的教育哲学决定的。
学校教育哲学是一种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它的结构包括使命、核心价值和愿景。
学校教育哲学作为学校活动的灵魂,是学校行为的先导,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
由于学校内外环境均是动态的,当环境发生明显改变之后,原初的学校教育哲学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有可能阻碍学校的发展。
学校依据环境改变的程度与学校领导者对于环境的认知与判断,就有可能调整学校发展规划,也可能重新制订新的学校教育哲学。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哲学的建设首先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同时又要着眼于每所学校不同的历史、地理的环境和人文积淀。
一、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理念新课程是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设计的,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教师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技能,要求教师认同和内化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观念。
一般说来,实施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发生一系列变化。
从这个意义说,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
学校应引导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改实践中,注意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新学力观(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统一),个性化的观念,综合化的观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观念,发展性评价观(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以及大课程观(区别于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观。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如何在德育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99神州教育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如何在德育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冷强六盘水市民族中学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立德树人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也是目前教学中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在客观上也就增加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中去这一重要环节,同时也成为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提升;核心素养一、立德树人是根本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立德是根本,顾名思义其重要性已经排在了第一位。
作为学生,一生要经历许多不同阶段的教育,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
不管处于哪个阶段,他们都离不开学校德育方面的教育。
当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很重要,但是德育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视的。
教育部明确提出,学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从中可以看出,德排在了第一位。
二、学校提升学生德育核心素养的途径和内容作为学校,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作为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灌输德育方面的知识;作为班主任,更是应该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学校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可以通过宣传展板来实现,如张贴新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通过每周一的旗下讲话,可以通过每周二下午第九节课的班会课,也可以通过每天课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提醒教育等来实现。
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规定的。
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
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一、教育理念的变迁教育理念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变迁的。
在过去,重视传授知识和灌输学生的教育模式占主导。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理念也开始发生转变。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被更多地视为教育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学生在教学决策中的参与程度被提高。
他们可以参与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并对教学内容提出建议。
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过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
如今,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和学生行为的监督者。
然而,现在的教师更多地充当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他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并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的角色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多元评价方式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多元评价方式。
学校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强调更全面和综合的学生能力评价。
除了学业成绩,学校还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受益良多,既可以更好地发掘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学生的未来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设创新课程和组织创新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跨学科教学的推广新的教育理念鼓励跨学科教学的推广。
新课改下以正确的育人观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新课改下以正确的育人观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课改下以正确的育人观指导高中政治教学贵州省关岭县一中刘盛林内容摘要: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
在新课改下,树立人民教师形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正确的育人观指导高中政治教学工作。
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荣,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树立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在教育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学生,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关键词:育人价值观人民教师为人师表传播终身学习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大局,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每位教师的努力。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场所,教师是育人的引路人,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高低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所以,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品质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一、教师应崇尚“教书育人为荣”。
第一,“人民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荣,要热爱教育事业。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赋予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教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要为学校、家长、学生负责,要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民族的振兴负责。
所以,人民教师肩负着历史使命,不能辜负“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我们要对得起“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这份职业。
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崇尚“为人民币服务”、“得过且过”、“完成差事就算了”等错误价值观,这些错误价值观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为了适应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政治教师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作出更多的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教师更应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只谈索取,我们要大力提倡教书育人为荣。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无二致,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内核的继承;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教学较为忽略的,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创新与飞跃;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这也是新教学观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
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具有两方面的具体内涵: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叫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
从学科角度看,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学科知识的被发现和被揭示总是与一定过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整体,将两者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新教学观主张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去体验发现的过程个,掌握探究的方法。
而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对过程和方法的注重也不能无限夸大,应当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系,否则,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无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适当地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既是教育科学的要求,也是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和探索的教学艺术。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00字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学校德育教育也成为了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以中小学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并提出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1.德育教育理念不清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存在德育教育理念不清晰的问题。
德育教育不仅要传授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德育教育往往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缺乏深度和内涵。
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2.德育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德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教学计划。
但是,在现实中,德育教育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设置也比较片面。
德育课程重视规则传授,缺乏对道德问题和道德选择的探讨,学生对其反应不大。
3. 德育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德育教育关键在于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育人者。
然而,在现实中,德育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
这也导致了德育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策措施1.明确德育教育的初心和方向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明确德育教育的初心和方向。
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风险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学设置德育教育课程德育教育课程应该多角度进行教学,探讨道德问题,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和道德选择的意识。
同时,德育教育课程也需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营造出以德育课程为基础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实现多元化教育。
3.提高德育教育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学校应该对德育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师资水平,加强教师对道德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手段,提高德育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实施和监督。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摘要:一、新课改的背景二、新课改的培养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新课改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四、新课改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五、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展望正文: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是基于我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这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新课改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新课改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再者,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这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新课改还要求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然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
总之,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改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
新课改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渗透了更多的核心素养教育,不仅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更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得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新课改视角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语文教学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不仅是一门语言文字的教学,更是一门情感态度的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感悟生活、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行写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经验和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阅读课上,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维启发,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使得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成长与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信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将会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课程改革虽然在我国多个省市县(区)已进入实施阶段,但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式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课程感到有很多困惑,甚至觉得无从下手,经过对部分试验县(区)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
1.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教育理念就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就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哲学思索,充分反映着人们对于教育价值价值观念以及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这些理念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备指导作用。
但是教育理念不等同于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同一个教育理念下,可以存有许多种相同的方法。
这些方法,从相同角度彰显着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检验。
多样和发展着教育理念。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错误地将教育理念与教青方法直观地等同于出来。
以传统教学为基准,中国古代了不起的教育家孔子明确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几千年去,人们一直尝试着在教学的实践中应用领域它,但是,许多时候,人们也误以为“启发式”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回答式”,许多地方评价一节课的不好环,往往只看看教师回答了多少学生,对于回答的内容和效果与否有助于学生的主动自学,与否真正彰显了“启发式”原则却被忽略了。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再次表现出来。
许多人一提“课改”,就说“你不要给我再讲理论,只告诉我一种教的方式就行了”。
其实,这些教师缺少的正是对教育理念的全面理解。
例如:“以人为本”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一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等等方面,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以上思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会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等等方面和具体方法,因此,有教师认为搞“课改”,上面就应该给一个具体模式或具体方法,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
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这里我不论述什么是教学设计及其基本程序,单单讲其以下几个基本理念:㈠创设“学习环境”新课程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和“媒体”。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要素。
⑴情境:新课程所说的学习情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
⑵协作:新课程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合作和互助,协作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性的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⑶资源:新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五大学习资源: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教材);二是教师与教师的帮助;三是学习环境中特定的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四是将与学生个性相对的学生群体;五是学习活动中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尤其是学生的课堂活动。
㈡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学会反思、评判,并有所创新。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调认识与情意的统一,“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学校价值观培养的第一课
学校价值观培养的第一课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而学校的价值观培养是塑造学生品格、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学校价值观培养应是第一课。
本文将从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学生管理等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深入分析学校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应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核心价值观,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导向。
其次,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校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学校应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二、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价值观的核心,是学生的榜样与引领者。
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教师要以身作则,将道德行为内化为教育信念和行动准则,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评价与监督,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积极践行教育使命。
三、校风学风学校的校风学风反映了学校的整体价值观导向和教育效果。
学校要注重校风建设,树立正面的校园风气。
要严格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自律自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学校要倡导多元化的学风,为学生提供适应不同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和培养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进取心。
四、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作,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
学生管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生活方式。
五、家庭教育学校要与家庭形成有机的教育联合体,共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密切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并提供相关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
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校互动活动等,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与行为方式。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第一,家庭教育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首要途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应该扮演起引导学生的榜样和导师的角色。
父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良好习惯,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学校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知识,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熏陶和培养。
第三,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在条件,学生所处的环境需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力量。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营造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爱心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第四,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网络,提醒他们注意信息真实性,防止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影响现实生活。
第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价值观念。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关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捐助贫困学生等公益事业,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力量和意义。
总之,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合作,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念。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在不同层面上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为社会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是指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它经过学校的自觉追求,升华为本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
学校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对教育的实践和教育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学校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指导作用,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领学校实现教育观的转变显得十分的重要。
第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确立正确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学校领导班子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依赖外界信息传递并与之进行交流和反馈的过程。
树立新型的教育价值观是校领导班子教育思想保持活力的关键和产生工作动力的源泉。
教育思想必须在融入社会文化的主流以及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主流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融入这一主流,才能保证的教育思想富有生机活力,才能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校的实际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全体师生,尤其是全体教师的理解、认同和社会的认可。
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与新课改相一致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做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合理,文化素质高,办学思想明确,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决定》与基础教育《决定》精神,明确办学方向,更新办学理念,确立办学目标和学年计划,实行目标管理,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加大改革力度,从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素质教育。
在工作中,要求班子成员在“带、勤、实、和、廉”五个字上下功夫。
带:一要带头学习,做学习型的班子成员。
二要带头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深入第一线指导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三要带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勤:做到勤于工作、勤于观察、勤于反思,用科学的、发展的思想与言行引领指导学校各项工作。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以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引起了广泛关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不再简单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潜能和特长。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优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还要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是被告知要做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做。
而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下,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创新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除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还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
在新课改中,教育不再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而是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纳入教育的范畴。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理念。
它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下,教育不再简单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是指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它经过学校的自觉追求,升华为本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
学校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对教育的实践和教育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学校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指导作用,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在新课改理念下,校长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引领学校实现教育观的转变,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确立教育新理念,为课改实施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是“校本”。
随着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都将从教育的许多领域淡出,或让位于市场,或让位于学校自主,转向间接的宏观调控。
随着办学自主权的下放,对校长的办学素质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校长有很强的教育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使学校勇立潮头,独树一帜。
校长只有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把学校和教师引导到最高境界,进而把学校发展到最高境界。
课改工作的艰辛众所周知,任务迫在眉睫。
教师的观念的更新是课改得以正常开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切实抓好课改工作,我们根据新形势下教育改革要求,深入研究学校现状,总结办学经验和教训,明确了新的办学思想:学校坚持以“创一流学校,育时代新人”为宗旨;以“传承文明,放飞理想,与时俱进,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将“以科研为先导,以质量树品牌,靠创新求发展,凭特色育新人”作为学校的办学思路。
抓“三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树“三风”:“崇善、求真、乐学、上进”的校风,“团结、活泼、勤奋、向上”的学风,“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创“三优”:优良的教学秩序,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优异的教学质量;争“三高”:高质量的学校管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学生素质;讲“三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求“三特”: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
为了使学校的办学思想内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首先抓好教师思想的转变工作,通过组织培训,为教师确立新的课改理念。
首先,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
在课改实验中,校领导切实做到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课改学习,参与各类研讨课、实践课活动,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
其次,实验老师积极投入,唱好主角。
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课改培训。
老师们通过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与专家对话、与同行交流等,接受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
订阅、收集、翻印课改学习资料,为实验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理论支撑。
组织教师们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
通过自身实践和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
同时,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实践探讨、师徒结对、行为反思、案例评析、录像观摩、外出学习等,通过新旧思想的碰撞,产生出新的思维火花。
教师的观念在参与中转变,认识在讨论中升华,策略在交流中创生,有力地带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改,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课改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致力抓好校本教科研,搭建教师发展广阔平台学校的行政班子和教师有了新的理念,课改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地迈出步伐。
在课改中,作为校长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抢占教科研前沿阵地,为教师发展构建广阔的平台,促进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为此,我们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基础上,建立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对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力量进行整合,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责任心,通过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发挥学校的研究职能,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有效开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二是在校本教研制度的指导下扎实有效开展系列活动。
首先,我们严格实行新课程教研管理,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我们注重为教师构建教科研平台,通过年段实践课活动、学校教学年会、专题研讨会(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资源研究’”;“福建省小学生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福州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子课题——小学‘数学交流’的研究”及“‘三卡导读法’的研究”等)给教师们以实践展示的机会。
在落实中,我们做到“五有”、“三保证”:即参加教研活动有问题、困惑、疑难,有教研专题,有任务落实人,有课题研究,有教研制度;时间有保证、人员有保证、效果有保证。
为了扎实开展新课程研讨活动。
我们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问题探讨、阶段总结。
教研活动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促进教研活动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格局。
我们深刻体会到,校本教研活动实践,为学校在推进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教师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为学校在盘活教育人才资源、提高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学校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发展目标、激活办学动力、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指明了办学方向。
三、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让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学校教育价值观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教学中。
教育价值观是内隐的,而学校的教学实践是外显的,只有内隐的教育价值观外显为教学实践行为时,学校教育价值观才能在学校中落地生根。
为了让教育的价值彰显于课堂,让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
作为校长,要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上,把课改视为生命的事业,引领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全面启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并不等于能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好这些理念。
老师们虽然努力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毫无生气的现象出现。
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充分发挥各学科教研组的作用,加强研讨,对老师们注重方法的指导。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讨论如何备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推行一些好的做法,研究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倡导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除了教科书外,还应有音像资料、图书资料、网上信息以及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和信息;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灵活多样,讲究实效;三是师生关系的开放,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以利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发展个性。
四、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彰显学校新课改人文氛围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校园环境文化,更容易使学校教育价值观化为师生行为准则。
在环境文化创设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年龄特点,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向学生呈现。
为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方面要注重学校硬件建设,使学校办学条件满足于课改要求。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校园环境整改力度,如班班安装了简易多媒体设备,实现校园网络班班通;改扩建了图书馆,争创了升级达标馆,扩大学生阅读量;改建学校大操场,增添了学生的活动设施;修建了德育长廊、文化艺术长廊;购置了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建成校园广播电视台;配置了电子显示屏,设立学校示意图、校务公开栏、名人名言、校训方针、板报专栏,校园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进一步浓厚。
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还要考虑教育的层次性。
文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优化社会、家庭、学校这个大环境,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教育场”,以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教育,指导家庭教育。
通过社区系列活动,如:建设军警民共建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尊老敬老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和谐一致的教育力量。
第二层次是优化学校“软”“硬”环境,“硬环境”的优化重点是抓校园“三化”和文明教育“四块”阵地。
校园“三化”即绿化、美化、净化。
文明教育“四块”阵地即宣传阵地、艺术教育阵地、读书活动阵地和少先队活动阵地。
“软”环境的优化是着重抓“学校三风建设”。
第三层次是优化班级育人环境。
主要包括学校三年以上班级图书馆阅读课安排、教室环境布置和班风建设,开展争创“先进班集体”、“文明班级”、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活动。
学校价值观的改变,带来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根本性转变。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注重人本、发展个性”等新课程理念悄然进入了课堂,教师们努力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环境,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都得到发展,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校教研氛围也日渐浓厚。
教师们自觉参与学习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主动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积极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踊跃参加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
一大批青年教师正在迅速成长,一些中年教师不甘落后,迎头赶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