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合集下载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
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方式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强调学科整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新理念是指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主张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通过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学生会更注重自主学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

新教学方式是指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新教学方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新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新教学方式与新课程和新理念是相辅相成的。

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方式的出现,标志着教育领域已经迈入了全新的阶段。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多元、全面的学习体验,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方式的指导下,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富有活力和鲜明的特色。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一、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下面我就谈一谈什么是课程理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怎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

因为人始终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

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意思是说: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

即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

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即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陈出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新课程新课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和革新。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课程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元评价为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新课程需要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组织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新理念新理念是指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更新。

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新理念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理念突出了教育的人本性,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自主的、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应该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

新理念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新理念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1.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核心。

新课程要真正摆脱传统教学价值理念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最根本的就在于要成功地建构学生自身的主体价值,使学生以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交往的主体等身份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要建构学生自觉性的主体价值、选择性的主体价值、发展性的主体价值、创造性的主体价值。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要求上来说需要做到的是:要面向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真谛;要尊重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要让出主体权利,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根本;要转换主体角色,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保障。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它既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又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

2.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也就是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根本。

面对传统的教学价值理念,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师生真正实现教学互动的生命价值。

在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下,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怀学生的生命、理解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已成为新课堂教学的基本使命和终极追求。

尊重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并根据这种独特性为其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其都能体验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快乐。

关怀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关怀学生生命的整体性,使学生的生命充满丰富的内涵,既具有认知和情感,又具有意志、态度和信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富与成长。

理解学生的生命,主要是理解学生生命的生成性,使学生的生命在学习中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并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标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的农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课标正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所在、本质所依、本体所顾。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从而开发心智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观(教材观)旧:“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须思考,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从而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新课程的走向正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是开放,是发展。

说白了,我们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编写、调整、修订教学内容,可以放手大胆处理教材,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只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标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一、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下面我就谈一谈什么是课程理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怎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

因为人始终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

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意思是说: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

即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

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即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例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

新课改理论和自身业务学习

新课改理论和自身业务学习

新课改理论和自身业务学习张色作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新课程理念知识点总结

新课程理念知识点总结

新课程理念知识点总结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1.新课程理念的概念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社会、情感、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

2.新课程理念的背景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产物。

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变化,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的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促使了新课程理念的提出。

3.新课程理念的发展历程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提出到实践的阶段。

1994年,中央教育委员会开始研究新课程理念,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探索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

200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理念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

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理念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潜能。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方法上都以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养。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程的丰富多彩,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鼓励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仅获得知识,还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新课程理念强调,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长,提倡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身心全面的发展。

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思想

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思想

教师不能不知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模式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模式你知多少?(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是指——1、教育终身化。

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 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

”日本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

1991 年 4 月 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 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

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

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

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

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

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

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 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

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 2 月 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 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

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市场必需和国际上的接轨。

它们需要新的科学知识,需要和国际接轨的新知识。

所以我国在新世纪之初颁布了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育理念。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合国际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的需要,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象世界,面向未来”。

教师做为教学过程的倡导者,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更新教学观点,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育价值观的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价值的评价以知识为主体,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已经给学生教了些什么,以知识多少来决定学生未来的命运。

在这样的定律之下,教师教学偏重知识教育,热衷灌输知识,这样教育就成了控制学生成长的工具,而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身潜在的发展却得不到保障。

新课标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水平且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程主张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丰富的知识,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最大的成就。

人与生俱来的某些潜质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就象我们不可能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一样,而只能让小草拙壮成长。

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以促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发其创造上的巨大潜能,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教育体现出其真正的一样。

二、学生观的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认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是知识的容纳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培训课程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培训课程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培训课程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培训课程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追求个性化、创新性、多元化和实用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新课程的理念应该是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创新培训的方法和手段,推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培训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

它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

此外,新课程的理念还强调实践和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实践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理念。

创新培训课程创新培训课程是一种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尝试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培训课程。

它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课程相比,创新培训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个性化:创新培训课程重视体验式教育,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即时反馈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和培训。

2.多元化:创新培训课程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资源,包括现场实践、讲座、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

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创新性:创新培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同时,创新培训课程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提出和实施创新项目。

4.实用性:创新培训课程注重实践和应用。

它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论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培训课程的推出是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一、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于以下“六改变”:(1)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在学科课标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更强调过程和方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素养。

知识层面:知识与技能思维层面:过程与方法育人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包含三个层面:知识、思维、育人。

任何一门学科功能都是以育人为旨归。

让学生学会求知,又要学会做人,应成为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学生是学校、课堂、学习的主人。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指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成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新理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新理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新理念1500字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通信的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升级,新的课程理念开始得到关注和应用。

一、培养实践能力过去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在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一些具体的项目。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日益密切,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结合,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和辅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设定个人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开放资源共享新的课程理念倡导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提供的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料,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

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培养信息伦理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私泄露、信息安全等问题,并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

六、追求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平衡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但实践能力也同样重要。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七、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是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学习新知识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能够持续学习和不断自我更新。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答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1世纪的教育应当着眼于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发特点。

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倡导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良好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具有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课程观决定课程体系。

过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直接从知识体系推演而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目标多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

这种课程体系的优点是学科系统性很强,缺点是偏重智育学科的训练,知识点支离破碎,各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横向联系,课堂里被动灌输知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力图克服学科科目树立、学科知识的倾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差异。

树立开放的新课程观,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综合的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建构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可以说,改变“教师中心观”、“学生中心观”,建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

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推动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新理念、新教学、新课改展开讨论,以期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一、新理念新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教育理念也必须不断更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在新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应该成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主体。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解决问题。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理念也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理念也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多样化评价,让教育更加科学、有效和智能化。

新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动力源,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二、新教学新教学是新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方式。

新理念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以新教学来实现。

新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和互动性,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新教学下,教师需要更多地发挥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生也需要更多地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室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和思维发展的空间。

新教学也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创新。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正在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的话题。

新课程,是指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构建和实施的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调整和修订,而是对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彻底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倡导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理念,是指在新课程框架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新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破和超越,是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新理念强调育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提倡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

新理念追求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倡导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的提出和实践,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倡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强调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质量。

这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强调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和多元化发展,倡导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这有利于促进教育的综合发展,关注教育的公平和效益,推动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一)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
1.终生教育思想。

终生教育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考虑启蒙教育阶段的特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基础教育阶段只能做基础教育的事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是学会学习。

2.学习化社会思想。

学习化社会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加强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

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3.大众教育的思想。

大众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标准。

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

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4.主体教育的思想。

主体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5.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

7.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

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 、整合教学;B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 、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D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 学习者,B 研究者,C 组织者(学习)D 引导者(学习),E 催化者(学生),F 促进者(学生),G 实践者(反思性),H 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 D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F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

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