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就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就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与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就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就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就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就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她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就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就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就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就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就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她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她们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发现,妨碍她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简述新课程理念
简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的概念: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得发展为本”,就是课程改革得出发点。
【二】开放型得新课程观就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得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就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与课程管理体制得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得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得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得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就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灵魂。
【八】回归生活就是新课程改革得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得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得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她教育者得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得传播者;【二】潜能得开发者;【三】学习得促进者;【四】发展得伴随者;【五】教育得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得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得技能,学习新得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得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得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得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得足够得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得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得质量,学生得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得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得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得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得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新课标核心理念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标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的农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课标正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所在、本质所依、本体所顾。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从而开发心智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观(教材观)旧:“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须思考,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从而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新课程的走向正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是开放,是发展。
说白了,我们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编写、调整、修订教学内容,可以放手大胆处理教材,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只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你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结合这个理念谈谈如何打
2.你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结合这个理念,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你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结合这个理念,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学生对物理普遍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时候,对物理的印象都是有味,乡镇中学的学生尤其如此。
但是,随着物理趣味时间的缺失和老师物理课堂上的机械式教学,导致学生对物理丧失感觉,并逐步感到学习它困难。
进而给学生的理解是:物理比较难,弄不懂,不知道怎么学了?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感兴趣,到了下期电学比较难的部分就完全不动了。
针对这些,如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我来稍微的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第一、我认为应该多做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有实验和理论并茂的进行,学生才能懂的更深、更多。
在实验中,不仅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某一个实验,学生要触类旁通。
如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要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并连接好实物,老师起引导和指正的作用,在老师的教育指正下,学生终于将自己设计的电路连接好,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闭合开关,这时就可能有一些问题出现,需奥学生自己去探索,如闭合开关后,有的可能出现小灯泡不亮,有的可能电流表无示数,有的可能电压表无示数等等,当出现这些问题后,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课程理念包括:
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设计和实施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发展。
2. 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强调课程的整合:课程应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5. 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课程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1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
”对其本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工具理性,即科学性,“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则突出的是价值理性,即人文性。
因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人文教育的思想,强调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必须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知识与能力”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要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一是传授新知识要以技能训练为途径;二是要向学生传授那些智力含金最高的策略性知识;三是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体验与探究的方式去自主获取知识而完成知识的建构等。
唯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传授知识一定要注重知识推理论证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教学,应研究选用与之相应的最佳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强调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美好健康的情感、正确积极态度的培养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课程目标不仅要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符号的掌握,而且要关注“认知者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情景脉络”,课程目标不再是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学立场下的知识观符合新课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对“三维”内涵的理解首先,应拓展原有的“知识”视域,不能固守客观认识论的知识观念,认识到知识有不同层次,将知识的形式和意义纳入知识的结构范畴,尊重公共知识与个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确定性知识与不确定性知识各自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正确理解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在教学方面有三大核心理念
新课程在教学方面有三大核心理念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理念被提了出来,根据学者们以及笔者的研究,具有共识的是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这三大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作用。
然而,这些理念在指导我们重建课堂教学时也表现出限定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全面、辩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学。
一、建构性建构性是当前教学在科学规律上的集中体现。
毋庸置疑,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就是要遵循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
当然,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具有时代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揭示了新的教学认识规律,在教育科学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认识论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观和社会观,[1]尽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认知并不是对世界简单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即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内部积极地产生出大量潜在的模式,而外部世界给予主体的刺激仅仅强化了其中的某些模式。
这样,世界(生活世界或认知世界而不是没有人存在的纯粹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是大脑建构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发明。
不存在绝对的知识,即知识也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主体积极建构的。
然而,主体的建构又不是纯个体的活动,它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与他人及社会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的,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依赖于思维的社会基础。
因此,文化和社会情境在主体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文化给了主体认知工具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这些工具的类型与性质决定了主体发展的方式和速度;而社会情境则是主体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基于这些基本观念,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
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
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
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人。
边缘人是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这种人在教学中或被排斥或被遗忘。
教师要同情并更好地理解边缘人,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全体。
如果说关注“优等生”是锦上添花,那么关注“边缘人”则是雪中送炭。
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发展?从课程意识来看,围绕学生的发展,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
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注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从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切、对学生热切的情感、对本职的热爱。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和倡导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1. 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来说,这个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这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评价不再是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7.批判与创新: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8.回归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际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终身发展。
新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以改革课程为核心,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研究制订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标志着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新课程在全国进入实验阶段。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
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
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答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1世纪的教育应当着眼于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发特点。
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倡导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良好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具有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课程观决定课程体系。
过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直接从知识体系推演而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目标多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
这种课程体系的优点是学科系统性很强,缺点是偏重智育学科的训练,知识点支离破碎,各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横向联系,课堂里被动灌输知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力图克服学科科目树立、学科知识的倾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差异。
树立开放的新课程观,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综合的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建构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可以说,改变“教师中心观”、“学生中心观”,建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是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是
新课标,即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
它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包括:
1. 学生为本:新课标强调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关注学生
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
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2. 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它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3. 终身学习:新课标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
础上,继续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4. 创新能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
维和创造性思维。
5. 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来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包括实验、实习、社
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五大核心理念是新课标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教育的创
新和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标四大核心理念是指
新课标四大核心理念是指
新课标四大核心理念是指学生中心、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创新实践。
这四个理念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旨在推动教育从传统的
知识传授模式向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
学生中心强调教育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教师的角色从知
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这种理念下,课堂活动
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全面发展则是指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其情感、
社会性、道德和身体等方面的成长。
这种理念倡导教育要全面促进学
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终身学习是指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学习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终点,而
是伴随个人一生的持续过程。
新课标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如何学习,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创新实践则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种理念下,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
题的解决中,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这四大核心理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新课程标准的基石,旨在培养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核心理念有哪些?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
2、潜能的开发者;
3、学习的促进者;
4、发展的伴随者;
5、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2、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3、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
(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七、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3、实行探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八、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
1、潜能开发观;
2、问题探究观;
3、学生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
5、个性差异观;
6、师生合作观;
7、生命发展观;
8、评价过程观。
九、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激发导入,自学探究;
2、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4、激励评价,引伸探究。
十、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善于创造性思维,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应激”的创造素质,能够多侧面地思考问题。
十一、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教师“动”起来。
2、让学生”动”起来。
(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2)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3)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十二、怎样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
1、针对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1)目标弹性化;(2)辅导层次化;(3)合作层次化。
2、开发气质差异,采取异质异教。
3、尊重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
4、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
(1)多向评价;(2)多层展示。
十三、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开展丰富多彩的讨论。
(1)研究协商;(2)有的放矢;(3)互相提问;(4)动态分组。
2、及时调整合作方式。
3、科学组织分层学习。
十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
(1)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3)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态度。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十五、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1、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2、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2)创设“激发矛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3、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十六、怎样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
1、精心设计,保证探究活动的开展。
(1)营造特定的研究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于探究;(3)提供探究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探究。
2、铺路搭桥,保证探究活动的畅通。
(1)问题要有探究性;(2)讨论要有针对性;(3)练习要有实践性。
3、留足空间,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
(1)少“占”多“让”;(2)少“扶”多“放”。
十七、怎样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来源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