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A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3.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中最早反映了明清时期时代要求的是()A.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B.政治上要“趋时更新”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4.下图人物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是()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②克己复礼,主张正名③小国寡民,结绳而用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春秋大一统6.“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A.老子B.韩非子C.荀子D.董仲舒7.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的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9.下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10.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11.宋代以后六七百年,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和深入B.“仁、义、礼、智”的思想深入民心C.朱熹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D.心学理论的兴起和日益发展12.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 D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2.(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

这反映出(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答案 B 题干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强调音乐及相信命运造成的铺张浪费和人的懒惰。

墨家批判儒家的铺张浪费,并主张节俭,这说明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故B项正确。

3.(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一模)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

据此可知此时( )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的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的需要答案 B 材料中并未涉及对人类本性的探讨,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讨论人的善恶,不是性恶论的作用,故D项错误。

4.(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

新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1河南名校联考]孟子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给予民众以福利,使“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才能赢得天下。

这表明孟子( )2.[2021河北张家口月考]齐国的稷下学宫,可看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

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这个学术王国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儒、道、名、法等家都曾有重要人物出入稷下,其思想互相影响。

稷下学宫的开设( )3.[2021晋南高中联合体阶段检测]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

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

这( )4.[2021河南洛阳第一次统考]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

这些石碑历时8年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

这一措施( )5.[2021中原名校第四次考评]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学说,但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这反映出( )6.[2021山东质量检测]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

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它们都( )7.[2021重庆八中适应性测试]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明朝衰亡的教训出发,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由此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

该新思潮( )8.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导“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9.“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君臣错位、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危急时,自省或检讨自己的过失、过错发出的一种口谕或者文书。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

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

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

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

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

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

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

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

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

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

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对接高考)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对接高考)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对接高考)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5、《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7、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A. 提出“德政”B. 编定“六经”C. 提倡“民贵君轻”思想D. 开创私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孔子生平的背景知识再根据材料的“孔子以前”、“已有”、“集其大成”等信息可以知道是孔子编写“六经” 即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体现了题干的要求故B项正确A、D两项的内容只是孔子的主张与做法的内容之一与材料主旨“集其大成”不符排除A、D两项C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B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答案】C【解析】材料“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3.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A. 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B. 法度严明利于统一C. 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D. 大一统是历史规律【答案】A【解析】从题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国家统一而国家统一则需要统一思想故A 项正确题目重在强调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法度严明有利于统治但并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这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而不是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大一统是大家认可的准则而不是历史规律故D项错误故选A4.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A. “天人合一”思想B. “君权神授”思想C. “天人感应”思想D. “弃恶从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人)性比于禾..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以判断出董仲舒将“人性本善”与“君权神授”相结合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5.成书于元朝的《宋史》专门为宋朝一批被称为“道学”的儒家学者立传并且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战国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 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宋朝()A. 儒学复兴的意义B. 文官政治的意义C. 平民社会的进步D. 文化的开放多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等信息结合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当时儒家思想依然的主流思想排除D6.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指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A. 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B. 是十分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C. 不利于政局稳定D.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明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故D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科举制有其弊端故B项错误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7.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A.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D.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答案】C【解析】ABD三项与节俭并无直接关系故应该直接排除材料问题强调的是“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即反对奢侈浪费和提倡节俭结合备选项含义不难看出C项将节俭和统治兴旺结合起来这与题意要求相符故选C8.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 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 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 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被神化为“圣人”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的产物宋代儒学融合佛教、道教等思想后发展为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孟子地位上升故C项正确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故选C9.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以儒家提倡的仁、义、礼、忠、孝、节等命名的地名还很少东汉以后这类地名增加很快到清代占据了很大比例这反映出()A. 封建伦理道德意识逐渐增强B. 清代人的思想文化水平较高C. 《汉书》记载的内容很不全面D. 统治者不断革新先秦的儒学【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反映儒家思想的地名在汉代之后不断增加说明儒家思想意识的不断增强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个发展过程 BC都只能说明一个朝代故排除BC项材料不能反映统治者对儒学的革新故排除D项故选A10.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 即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德自觉以维护周礼 D项符合题意A项与孔子无关排除B项“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排除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 C项不正确故选D11.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 “土者君之官也” “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A. 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 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 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 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农民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故B正确A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排除D故选B12.老子认为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材料反映了()A. 以天道推及人道倡导积极有为的主张B. 谦退无私、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C. 辩证法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D. 天行有常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答案】C【解析】材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大意是远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顿光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体现出道家朴素的辩证思想故选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与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无关排除B项D项属于儒家荀子观点排除D项故选C13.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面对百年战乱造成的满目疮痍的社会肌体为了尽快医治创伤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制定了一项“偃武修文”的文化政策这一政策()A. 促进了社会管理的放松B.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增强了解决边患的可能D. 推动了主流思想的革新【答案】D【解析】由于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上升创作环境相对宽松从而推动了儒学吸收佛道理论形成理学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边患问题排除C项故选D1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B.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C.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宋明理学强调道德的修养认为修养道德是成圣的前提故C正确儒家“格物”的目的是理解“理”的含义而非认识自然规律排除A宋明理学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排除B研究天人的关系的是汉代新儒学排除D故选C15. 东普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 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 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 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 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16.唐朝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崇道政策其目的是()A. 促进儒释道三教合一B. 借助神权巩固统治C. 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D. 引导人们安于现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高祖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崇道政策”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材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节选自《颜氏家训》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示例二《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解析】根据本题要求是通过对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从政治史角度是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提出的研究资料根据材料中“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18.(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18.(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答案】(1)演变历程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官僚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察举制实行之初……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反映了察举制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第二小问由材料“官僚科层制……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 结合所学选官制度是要为封建专制政权提供后备官僚队伍故其影响因素答为官僚制度【答案】(2)进步性限制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弊端考生学非所用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 可见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于限制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 可见考生学非所用由材料“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 可见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答案】(3)历史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稳定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到中央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自由报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有利于吸收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参与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19.(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发展的特点【答案】(1)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解析】(1)根据材料一“应当禁绝与孔子之术相异的学术使得民知所从”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答案】(2)背景封建伦理秩序受到破坏魏晋以来出现三教融合趋势统治者提倡三教融合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学术氛围宽松【解析】(2)本小问的背景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出现三教融合趋势封建伦理秩序受到破坏统治者提倡三教融合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学术氛围宽松【答案】(3)特点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学说的内容【解析】(3)本小问可以从儒学发展的自身和外在原因总结如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学说的内容等20.(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0.(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20.(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解析】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主、臣子、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答案】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解析】根据材料三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材料三应出自董仲舒根据材料四内容和《朱子语类》分析材料四应出自朱熹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分析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答案】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褚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需要影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歇晌【解析】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长久以来是中国文明凝聚力量的士大夫精英战胜了贵族、游牧民族和佛教僧侣竞争者在游牧民族和原来居住的民族的王朝中士大夫……指导着中国文明”唐宋时期士大夫能“指导着中国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主要是由于()A.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C. 封建经济逐渐达到历史高峰D. 士大夫阶层政治素养高【答案】B【解析】唐宋时期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并存“完全取代”说法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士人政治创造了条件通过科举考试大量士大夫进入统治阶层故B项正确封建经济一直向前发展故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2.虽然后世儒生对孔子思想也有发挥不当之处但儒学的发展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宋代理学家二程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 最有可能源自于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D. 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A.“仁者爱人”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排除B.“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 B项正确C.“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有教无类”强调无差别的教育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故排除故选B3.《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B.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C.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D. 中共“十四大”会议精神【答案】A【解析】材料指的是不同的事物可以存在一起并行不悖结合选项A项七届二中全会中没有涉及两件事物并行不悖的道理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罗斯福新政强化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政府干预市场与干预并行故排除C项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是材料中语段的有力证明故排除D项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行不悖故排除故选A4.《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载公孙弘“少时为狱吏” “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 儒学统治地位确立B. 政治深受儒学影响C. 社会秩序较为混乱D. 儒家伦理成为规范【答案】B【解析】A.虽符合汉代的史实但与题意不符B.材料中公孙弘的行为是以儒家经义断案决狱的表现 B正确C.公孙弘生活于文景至汉武时期当时社会秩序稳定D.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儒家伦理在社会规范方面的地位排除D5.孔子欣赏颜回德行高尚、称赞子路善于处理政务、钦佩子贡雄辩善言、赞誉子夏通晓古代典籍后人也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称为孔门四科这反映出儒家()A. 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B. 注重教育发展的全面性C. 倡导人才培养的创造性D. 关注人才选拔的公正性【答案】B【解析】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陈荣捷教授说“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也同时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它使儒学有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赋予了儒学一个新的面貌”朱熹思想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 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 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 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答案】B【解析】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就是用儒家道德伦理遏制人欲从而形成封建的道德规范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7.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存”“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 他所说的“器”指的是()A. 客观存在的事物B. 人们的感知器官C. 科学试验的仪器D. 万物发展的规律【答案】A【解析】“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存”“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表明“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8.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 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 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C.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思想D.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答案】B【解析】A项“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现出了董仲舒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的统一但却不是对董仲舒新儒学最全面的解释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由“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可知董仲舒主张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这是新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C项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入了道家、阴阳家及法家的思想但此项并不是对材料和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董仲舒在其儒学思想中融合的是阴阳五行思想及儒家的“三纲五常”等思想而非“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9.“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温故知新D. 循序渐进【答案】B【解析】“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有教无类”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故B正确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和材料无关故ACD错误10.《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东汉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埋亲儿却因此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 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人性的压抑B.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 是对人性善良的曲解D. 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答案】B【解析】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故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1.到18世纪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扬的主要是法德的一些思想家而英国思想家却多持批评态度即使在法国的思想界也不统一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A. 其国家与中国关系不同B. 其国家与中国远近不同C. 作者的视角与生活环境不同D. 作者对中国文化熟悉程度不同【答案】C【解析】同一个国家(法国)态度都有差别故与中国关系不同和远近不同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B依据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扬的主要是法德的一些思想家而英国思想家却多持批评态度即使在法国的思想界也不统一”等进行分析可知A说法正确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A12.《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作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 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A. 丰富了民本的内涵B. 发展了孝道的思想C. 强调了仁爱的意义D. 突出了德治的主张【答案】B【解析】“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是对孝敬的理解荀子认为在孝敬父母或者君王要遵守“道义” 说明荀子的主张是对孝道的发展 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本思想 A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孝道思想不是仁爱思想 C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德治思想 D错误故选B1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A. 宣扬“君权神授” 否定王位世袭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C. 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 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指的是西汉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新儒学在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故C正确A项错在“否定” 排除B项错在“佛教” 排除D项错在“从根本上否定” 排除故选C14.《曾胡治兵语录》(注曾国藩、胡林翼)“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牵挂)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这反映出作者A. 格物致知的理学修养论B. 对事物顺其自然的态度C. 正君心的社会实践理论D. 坚持灵明是本源的观念【答案】D【解析】材料”灵明无着(牵挂)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体现的是作者坚持灵明是本源的观念这显然是受到心学的影响 D正确格物致知的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与材料无关 A排除 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5.在古代孔子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现在党和政府提倡“以德治国” 这说明()A. 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B. 对传统儒学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继承C. 从古至今孔子的思想始终是中国的主导思想D. 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德治胜过法治【答案】B【解析】A、D两项的表述错误C项与题干的表述不符儒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在新时期提倡“以德治国”主要是吸取儒家思想的优良传统16.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A. 杜绝了官员的贪腐行为B. 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C. 是统治者一时兴起的行为D. 导致国库空虚王朝崩溃【答案】B【解析】从材料“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宋朝的高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官员的廉政起到保障作用故B项正确 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杜绝” 排除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国库空虚故D项错误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著名学者郑师渠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版)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分期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汇总——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阅读上表领会作者的编写思路与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补写内容秦汉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民族间交往增多等理由秦汉时期以封建经济政治制度为基础以汉民族形成和各民族交往的加强为背景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的文化格局秦始皇坚持法家路线但没有成功强制性的文化统一没有产生与封建政治共同发展的作用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以政权力量树立起儒家的权威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汉武帝在政权建设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努力进取扩大了封建大一统政权的政治影响使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儒家统领文化的格局确立后哲学、史学、文学、教育、科学技术以至社会风俗等领域日益浸润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大一统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示例二补写内容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都市文化兴起、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科技发达等理由宋代租佃经济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市文化的兴起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文精神不断发展体现出的是一种开阔的视野与清醒意识宋元文化的核心是理学它强调万物一理天理支配宇宙变动、历史兴衰和人事得失程朱理学的地位在南宋后期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程朱理学也为亚洲儒学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指南针等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与此同时外域文化的传入也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中国文化通史》编写意图及编写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补写考生在补写内容时要熟悉相关史实准确概括出特征从列出的内容看该书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由盛到衰和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史显然作者编写此书力图突出一个通字从纵向上说要求全书卷之间脉络贯通要于沿革流变之中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从横向上说当避免写成文化的简单拼盘要注重时代精神对文化现象的整合注重诸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平衡的发展同时注意文化的层间、空间差异以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根据这一编写意图在空白处进行补写然后联系所学知识根据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说明理由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对策”的核心主张并说明这一对策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的原因【答案】(1)核心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解析】(1)核心主张根据材料一中“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对策”的核心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可知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答案】(2)原因封建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理学家对儒学的发展与改造理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解析】(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示学士大夫趋向之的”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分析可知南宋时期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的原因主要有封建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理学家对儒学的发展与改造理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19.(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墨子科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9.(2)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墨子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答案】背景奴隶制的瓦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地主阶层巩固地位的需要墨子的个人经历墨家对儒学的批判战争的推动【解析】本小问的社会背景依据材料一“到春秋时奴隶统治逐渐走向崩溃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积极寻求新的技术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加之当时战争连连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更需要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来满足社会之必需” 依据材料二“墨子出身于工匠之家他又长期活动于文化科技比较发达的京畿之地鲁阳这对墨子的科技活动和发明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儒家这种贵道贱器鄙视生产劳动的反动世界观墨家给予了有力地批判”等信息结合所学概括即可【答案】湮没原因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对科技的鄙视)墨家学派的分裂墨家思想的超前(脱离现实社会)【解析】本小问的原因根据材料三“科技生产始终被视为鄙事并把技术发明看作奇技淫巧和贱工末技”、“墨家的人民性思想不能为统治者所用其后学又分裂而各自为是” 依据材料四“《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古代对科技的传统政策、墨家思想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出答案20.(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0.(2)材料二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0.(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解析】(1)依据材料“失其民失其心也”可知因素是民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是仁政【答案】(2)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解析】(2)关于关键依据材料“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等归纳可得出关键为薄敛节俭关于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答案】(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解析】(3)关于标准依据材料“而在万民之忧乐”归纳如下百姓的忧乐关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关于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1.(1)材料一孟子提出了什么民本思想?21.(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民生主张?21.(3)材料三出自毛泽东的哪部著作?根据材料回答这些问题提出的背景21.(4)以上材料和分析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民贵君轻【解析】依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民贵君轻【答案】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解析】依据材料“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答案】《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吸取苏联教训【解析】关于文件条件材料“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论十大关系》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吸取苏联教训【答案】要关注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如下要关注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22.(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22.(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22.(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答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共有四个一是宗周时代的分封制、郡县制、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有关趋势问题即郡县制由原来的个别诸侯国推行到秦统一后的全国实行即是由局部到全国性的发展【答案】经济“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商运发展迅速社会市民阶层发展科技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火药在军事上运用【解析】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的理解题干中的“现代”的含义即是经济上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化并且要结合科技发展来分析回答在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所以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的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与现代相近的现象出现【答案】特点向西方学习中西文化的融合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贡献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培养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解析】戊戌变法的特点可结合材料内容与教材内容来回答材料中的“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表明了戊戌变法的学习西方的特点有关戊戌变法的贡献可依据教材的内容来回答也可依据材料中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来分析它的历史作用。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隋代儒学大师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口号主张以儒为主援引佛、道入儒这一口号的提出()A. 顺应了大一统的需要B.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C. 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D. 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答案】A【解析】隋朝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儒学家强调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思想实现“三教合一”这一主张顺应了大一统的要求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夸大了这一口号的影响因此不合题意排除故选A2.孔子讲“礼” 孟子重“义” 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 规范社会秩序B. 强化中央集权C. 构建平等社会D. 缓和诸侯纷争【答案】A【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 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故选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 爆发了“七国之乱” 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 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 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 道教兴起佛教传人儒家学说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新的历史条件”是指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C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4.《新唐书·卢承庆传》中记载唐高宗初年卢承庆担任吏部尚书负责朝廷内外百官政绩的考核工作一官督运漕风失米卢考之曰“监不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止自若无一言而退卢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媿(古同“愧”)词又改注曰“宠辱不惊考中上”此尤唐代考课中之嘉话也这一案例之所以成为考课的嘉话是因为()A. 以政绩为依据客观公正B. 体现了对官员素质的重视C. 兼顾客观因素中肯公道D. 体现了官员管理的人性化【答案】D【解析】题干的主要意思是一次有一位官员监督运粮遇到大风粮船被吹翻损失了一批粮食卢承庆考核时对他作了这样的评定“监运而损失粮食考绩为中下等”这位运粮官容色自若没申辩一句就退下去了卢承庆看到他这种宽宏度量就将评语改为“碰上大风失粮不以人力所能控制考绩得中等”运粮官听了既不喜形于色也没有羞愧之词卢承庆又把评语改批道“宠辱不惊考绩得中上”卢承庆综合考量了运粮官的政绩、客观因素和修养体现了官员管理的人性化故D正确ABC三项以偏概全故排除故选D5.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 教育思想B. 农本思想C. 民本思想D. 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都是在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即体现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孔子涉及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与重视农业的农本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而强调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6.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面对百年战乱造成的满目疮痍的社会肌体为了尽快医治创伤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制定了一项“偃武修文”的文化政策这一政策()A. 促进了社会管理的放松B.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增强了解决边患的可能D. 推动了主流思想的革新【答案】D【解析】由于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上升创作环境相对宽松从而推动了儒学吸收佛道理论形成理学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边患问题排除C项故选D7.“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孟子以来由‘君王做主’的‘尊君重民’的旧范式而转型为‘由民做主’的‘民主君客’式的新理论因而不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极限’ 而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 据此推知他在政治上()A. 反对君主专制B. 提倡君民平等C. 主张主权在民D. 实行君主立宪【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他”提倡“由民做主”“民主君客” 因此他在政治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CD项均已超出明末清初新思想的范畴故排除故选A8.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宇宙论建立起了一个新儒学思想体系据此可知儒学新体系的特点是()A. 官方化和制度化B. 神学化和多元化C. 道统化和哲学化D. 精英化和科学化【答案】B【解析】【答案】B【解析】“阴阳五行”“天人宇宙”体现了新儒学的神学化而“黄老等诸子百家” 则体现了新儒学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一个多元思想的复合体故B项正确A项虽然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项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思想的糟粕排除D项9.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即“君权神授” 把君主的权力神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的只有黄宗羲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 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 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 反对民主启蒙患想【答案】B【解析】11.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文艺的走向时发出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告诉我们()A. 一个民族只有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B. 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同C. 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D.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答案】B【解析】12.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A.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D.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的前提条件是“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 秦汉以来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因此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错误排除B是客观条件排除C“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过于绝对排除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故选D13.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年)提出“良知现成”说并提倡“百姓日用即道” 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的师承和后学分别对应()A. 董仲舒、陆九渊B. 陆九渊、朱熹C. 朱熹、王守仁D. 王守仁、李贽【答案】D【解析】“良知现成”体现了王守仁的思想主张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百姓日用即道”体现了李贽的思想主张李贽提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4.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 压制知识分子B. 完善法律机制C.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答案】C【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以思想上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服务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符合题意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压制儒生而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提升儒生的地位故A 不符合题意区别对待古文化只是现象而非本质完善法律机制与材料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 韩非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发展和改造了先秦儒学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以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C项正确韩非子和孟子均不符合“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要求故A B项可以排除朱熹的理学将“天人合一”发展为“天人一理” 故D项可以排除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注鲁哀公四年孔子从叶县返回到蔡国着见长沮、桀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派子路前去打听渡口二人得知是孔子师徒一行桀溺便说“浑浑露疆天下到处都是这样有谁还能改变这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的社会呢!”两人说完就继续耕作上图石刻画反映了多个历史信息选取其中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提示可联系石刻画的时间、内容构成等)【答案】信息一(创作时间)此石刻画应雕刻于唐代以后理由春秋时期虽出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在唐代才发明因而此石刻画应雕刻于曲辕犁普及后的唐代以后信息二(内容)此石刻画虽然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尽管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牛耕使用的是多牛和直犁东汉后才出现一牛拉犁唐代才出现此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因而此石刻画带有明显的主观意造性【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要根据题目所给的图片材料进行认真的解读发现图片反映的信息并提取出两项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等于提取出两个与图片相关的信息进行史论结合的论证和探讨除了图片之外题干还给了图片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这一信息思考的方向主要是图片内的信息题干给出了两个可以参考的方向就是石刻画的时间或者内容构成等这些都需要从图片中的文字和画面来推敲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比对找准信息是这个题的关键图片中的人物、文字和牛耕以及所乘之车都可以进行分析思考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17.(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17.(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17.(4)儒家思想在宋朝、明朝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体系?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17.(5)儒家思想是何时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观点材料一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二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四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解析】(1)直接概括四则材料的中心观点即可即材料一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二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四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答案】(2)学派一是墨家二是儒家三是道家四是法家【解析】(2)根据四则材料的核心观点不难判断出材料所属各家学派【答案】(3)材料四的法家思想对当时影响最大材料二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最为统治者所接受而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4)体系理学、心学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解析】(4)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答案】(5)时间西汉态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儒家思想在西汉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持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8.(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18.(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18.(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答案】(1)臣子应当忠于君主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解析】(1)孟子对“忠君”的看法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即可如“臣弑其君可乎”“贼仁者谓之贼……未闻弑君也”即认为臣子应当忠于君主但同时臣子有权反抗残贼之人【答案】(2)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解析】(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强化忠君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解析】(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宇宙论”即理是世界的本原“伦理学”指儒家的传统纲常理论“知识论”指达到天理的途径即格物致知1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19.(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19.(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答案】(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解析】(1)第一小问的类型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知识分子第二小问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答案】(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解析】(2)第一小问的主张从材料二“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以得出主张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答案】(2)制约力量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 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解析】(2)第一小问的力量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出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祖宗家法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以及宗法观念的影响解答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公元前136年西汉政府在太学中设立五经博士该举措()A. 促进儒学独尊地位确立B. 使汉代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C.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D. 推动汉代出现“文景之治”【答案】A【解析】公元前136年西汉政府在太学中设立五经博士这有利于促进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故A正确B错在“完整” 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西汉设立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在这之前 D排除故选A2.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A. 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 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 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 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 故C项的叙述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3.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材料中涉及古代中国的()A. 三公九卿制、察举制B. 三公九卿制、九品中正制C.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 内阁制、科举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故C 正确AB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C4.如图是孔子学院的标识采用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图案包括了()A.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B.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C. “全球、汉语、和平、崛起”的深刻寓意D.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特点【答案】C【解析】“采用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 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汉语、和平、崛起”四层寓意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故C 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错误故选C5.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强调继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在思想界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其目的在于()A. 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B. 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C. 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D. 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答案】B【解析】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是主要任务材料体现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的目的故B项正确保卫、复兴中华文化与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故C项错误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也不符合当时反对侵略的主要任务故D项错误故选B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 民为贵君为轻C.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D.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直”、“屈”、“巧”、“拙”、“辩”、“讷”可以看出反映的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清静”反映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D项是道家思想正确A项是法家思想排除BC两项是儒家思想排除故选D7.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 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 A选项排除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 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 D选项排除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A. 科举制使中国的官吏制度一直优于英国B. 科举制推动了现代英国官吏制度的变革C.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对中国已经全面了解D. 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其反映了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建立的“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可以看出科举制推动了现代英国官吏制度的变革故B项正确A项“一直” C项“已经全面了解”等说法表述有误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9.“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朱熹看来这一状态的形成需要世人能()A. 克己复礼B. 除人欲致良知C. 明天理灭人欲D. 恪守“三纲五常”【答案】D【解析】题目中的信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程朱理学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具体体现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10.如图是汉墓出土画像石《农作·养老图》的拓片画中一老者手持鸠杖坐于树下(东汉郑玄据《周礼》注解鸠杖是君王赐予之物)一人手提食盒准备侍奉老者这反映汉代()A. 扶助老幼的社保体系完备B. 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实施C. 书画作品体现了文人意趣D. 儒学教化引领社会风尚【答案】D【解析】据题干“画中一老者手持鸠杖坐于树下(东汉郑玄据《周礼》注解鸠杖是君王赐予之物)一人手提食盒准备侍奉老者” 反映出社会的良好风尚结合其为“汉墓出土”可知这表明汉代儒学教化的“尊老爱幼”引领社会风尚故选D项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制度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实施于汉初材料反映的时间是在东汉排除B项该画像石主要折射出当时的儒学社会风尚其重在写实而非抒臆排除C项故选D11.他的《道德经》被世人称为“万经之王” 他被称为世界哲学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他的思想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科技以及军事等各类学科据此推知这一人物的治国理念是()A. 法治B. 专制统治C. 德治D. 无为而治【答案】D【解析】依据“《道德经》”“他被称为世界哲学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他的思想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科技以及军事等各类学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指老子老子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1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 “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 “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 “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答案】C【解析】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故选C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信息1 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信息2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信息3 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信息4 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信息5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解析】本题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表现在奏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据此即可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等方面简要分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罗斯福这段话的认识【答案】(1)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被动应对消极防御中国政治体制落后军备废弛将领贪生怕死难以得到人民支持【解析】(1)根据材料“甲午战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发动这场侵朝、侵华战争作了几代人的准备设计了多种实施方案派出的情报人员足迹遍及中国各地”“李鸿章处在应战的指导地位但应对谋略、调兵遣将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在战争指导原则上日本实行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李鸿章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长达半个月除了本地农民奋起抵抗外李鸿章未组织反击清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军队各有所属互不听调一些将领贪生怕死只知保存自己没有全局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为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被动应对消极防御中国政治体制落后军备废弛将领贪生怕死难以得到人民支持【答案】(2)战争的正义性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同仇敌忾共同努力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解析】(2)根据材料“日本法西斯企图灭亡中国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入侵激发起全民族空前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所积聚起来的民族凝聚力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如同火山般地喷发出来”“国共两党重新携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旗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心协力一起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即可【答案】(3)肯定了中国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间的团结合作【解析】(3)根据材料“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援助中国进行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可知罗斯福肯定了中国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间的团结合作15.(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15.(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主张作出简要评价15.(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为了防止“无善治”所提出的举措15.(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从中能得到哪些借鉴?【答案】(1)理念德治(为政以德)礼治理由用政令法律和刑罚治理国家有局限【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道之以政(政令)齐之以刑(刑罚)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得出德治(为政以德)礼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政令法律和刑罚治理国家有局限【答案】(2)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得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答案】(3)原因废除丞相君主专制措施设置宰相以“天下之法”代“皇帝一家之法”【解析】(3)第一小问依据“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可得出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宰相以“天下之法”代“皇帝一家之法”【答案】(4)借鉴德治自省民主【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治自省民主16.(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理想政治分别是什么?影响他们政治选择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16.(2)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们各自提出了哪些主张?【答案】(1)理想政治孔子——礼治(礼乐文明的社会、恢复奴隶制社会)孟子——王道董仲舒——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原因孔子——“礼崩乐坏” 奴隶制走向衰落孟子——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侵扰等亟待解决【解析】(1)根据材料“孔子对当时的变化看不顺眼希望恢复周代的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孟子所说的‘王’ 就是‘以德行仁’ 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讲的‘一统’ 按照他自己的解释就是‘一统乎天子’的意思”可总结出他们各自的理想政治原因可从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问题回答【答案】(2)主张孔子——“仁”的学说、以德治民(德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民本)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德主刑辅【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德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民本)的学说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德主刑辅的学说17.(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17.(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17.(3)结合材料三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孔子主张以德治民遵循周礼【解析】(1)从材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可以分析出答案【答案】(2)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解析】(2)从材料“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答案】(3)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惩处二者缺一不可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礼”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的内容【解析】(3)从材料“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综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2.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制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3.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科技发展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4.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5.“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

”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7.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

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学,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

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

这说明宗室科举()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B.体现宗室平民化的倾向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D.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柳宗元说:“浮图(又作浮头、浮屠、佛图,旧译家以为佛陀之转音)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学化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4.《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

上述材料主要强调()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5.“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A.老子B.韩非子C.荀子D.董仲舒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7.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A.孟子的“仁政”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9.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2020年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总复习月考 试卷(三)

2020年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总复习月考 试卷(三)

2020年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总复习月考试卷(三)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季羡林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有()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维护“大一统”的需要C.道学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的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5.除了面貌形体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

他们不仅具有与人类同样的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加贪婪好色。

古希腊宗教神话中的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A.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B.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C.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D.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6.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写道:“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如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 ①④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四幅图片中①是安庆迎江寺属于佛教②是徽州牌坊群反映儒家思想三从四德或三纲五常③涡阳老子庙属于道家④是合肥包公祠彰显包公反映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精神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②④ 故B项正确2.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据此推论准确的是()A.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B. 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C. 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D. 经济重心南移彬动文化转移【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南方户均田亩数越少的路中举人数越多这表明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 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A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南北方的比较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D项错误故选B3.“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与此相一致的思想主张是()A.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B.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D.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表达的是天人合一思想选项中与之相吻合的是“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故C项正确A项是先秦时期的天命论不符合题意B、D两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强调自然规律的存在不符合题意故选C4.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宰相李昉之子吕蒙正之弟本已取得殿试资格但宋太宗却提出“斯并势家与孤寒竟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有私也”遂不许二人参加殿试宋太祖此举()A. 意在彰显其以德治国理念B. 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C. 维护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D. 反映出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据材料“宰相李昉之子吕蒙正之弟本已取得殿试资格” 但宋太宗却因为“斯并势家与孤寒竟进”为由不许二人参加殿试可见宋太宗有抑制贵族之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宋太宗以个人理由不允许已取得殿试资格的人参加殿试体现了人治色彩反而破坏了科举制的公平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故选B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对以上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A. 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具有一定的启蒙色彩B. 否定帝权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C. 猛烈批判君主制度有利于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D. 虽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将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具有一定的启蒙色彩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虽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黄宗羲将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并没有体现有利于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的信息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6.《汉书·艺文志》称“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学术文化异常混乱B.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 思想文化趋向统一【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C7.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 但又承认“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说明孔子()A. 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B. 保留了天命论的残余C. 开始了人性论的思考D. 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答案】B【解析】材料“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体现的是孔子认为“上智”和“下愚”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不可逆转的突出的是先天因素的影响表明孔子仍然保留着天命论的残余 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认为教育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主要体现的是先天因素 A项排除材料与人性论无关 C项排除孔子强调的是仁政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D项排除故选B8.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答案】D【解析】9.《孟子•膝文公上》载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墨子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这反映出当时()A. 以民为本的人文思想B. 儒家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C. 儒家和墨家的主张混同D. 诸子百家的争鸣日趋激烈【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孟子和墨子都非常关心百姓的事情体现了先秦时期以民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内容B.先秦时期儒家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C.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和墨家思想的混合D.材料看不出诸子百家争鸣日趋激烈10.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A. 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B. 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C. 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D. 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答案】D【解析】从材料“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惠帝开始秦代受到压制的儒家思想重新抬头汉武帝“独尊儒术”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治国理念的变化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儒学大一统” 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包容性故C项排除故选D11.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 以天下为己任B. 抨击君主专制C. 提倡民主法治D. 反对宋明理学【答案】A【解析】结合题中信息“救世”“扶危定倾”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都强调了社会责任感 A 项正确B、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李赞反对正统理学 D项错误排除故选A12.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B. 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C. 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 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对材料进行概括可知魏晋时期玄学的地位上升儒学的地位下降体现了思想格局的变化其原因是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们对于儒学的信仰程度政府的控制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故A项错误 B项正确C项“全面缺失”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明显错误中国古代为“民本”思想民主思想是近代的产物故排除故选B13.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这位学者是()A. 卫青B. 董仲舒C. 主父偃D. 王猛【答案】B【解析】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表列出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几种分期方法运用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分期进行探讨【答案】示例观点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阶段为先秦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以后论述先秦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发展不断完善先秦儒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实行德治和仁政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秦汉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学说改造儒学使之更加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结合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方面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和世俗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儒家理念越来越被普通民众接受因此中国古代儒学在先秦时期为创建时期秦汉以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融合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过程的时间划分结合我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特征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以同意不同的说法但是一定要言之有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5.(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宋理学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原因15.(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初“明道救世”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答案】(1)特征崇尚清淡(空谈理性)轻视务实原因理学成为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强调思辨化【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他们不是以解决实务为先而尚清谈”可知晚宋理学呈现的特征是崇尚清淡(空谈理性)轻视务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把理学作为仕途晋升之阶”“晚宋当权者更是为了一己私利重用这些理学之士”可知原因是理学成为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强调思辨化【答案】(2)内涵注重学理的实用性否定君主专制提倡移风易俗意义改变了学风走向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化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活力【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学术的实际效用”“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民众利益高于一姓之兴亡”可知内涵是注重学理的实用性否定君主专制提倡移风易俗第二小问的意义可从思想、政治、社会等方面分析思考16.(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16.(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16.(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答案】(1)现象三教合一影响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解析】(1)依据材料“三教之大其不可遗”可知反映了三教合一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 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标【解析】(2)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格物致知” 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其目的在于“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答案】(3)观点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解析】(3)从材料“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王阳明认为理在心中人们所要做的是扩充良知克服私欲即“致良知”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

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5.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D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6.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

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7.《尚书·武成》用“血流漂杵”来描写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

而孟子却质疑,“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矣?”孟子的质疑 A .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历史 B .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C .说明其历史观的局限性 D .体现了对商亡教训的反思8.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

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 .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B .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C .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D.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9.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10.《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

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

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

这一衍变表明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11.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

《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12.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此举意在A.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B.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13.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集》中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

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

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

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

……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

……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

”据此表明A.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B.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学社会地位稳固D.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14.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1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

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当时A.婚姻自主较普遍B.理学影响力有限C.对外贸易较发达D.市民阶层的扩大16.孟子地位在唐宋时期被提升,《孟子》被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经典。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孟子》A.继承了孔子的思想B.构建了完整的学体系C.具有较强的思辨性D.有利于与佛教斗争17.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

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

这反映了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18.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

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

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本质上表明他A.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B.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对满族统治汉族19.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

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20.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21.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

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22.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

顾炎武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23.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才(财)不可胜用矣。

”据此可知,唐甄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B.谴责中央集权统治C.主张发展自然经济D.要求减少政府束缚24.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有关理学的记述。

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理学之名兴起于南宋B.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C.关注理学的视角因人而异D.宋明理学发展较曲折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材料一:“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材料二: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

——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变化及其背景。

(1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

(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

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

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