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五邪——火热内生
中医基础理论:6 第七章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0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三、湿浊内生
【概念】脾气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脾虚生湿” 【形成因素】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
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四 津伤化燥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谢 谢!
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多见脾、肾阳虚
阳气虚衰
温煦失职,虚寒内生、血脉绌急收引 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
四 津伤化燥
五
【形成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
邪,过食生冷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四)血虚生风
【概念】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
津伤化燥 【临床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9
一
二、寒从中生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概念】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
第七章 病 机
1
第三节 内生五邪
2
第三节 内生五邪
3
一
第三节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概念】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
二 寒从中生
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 病机变化
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2015中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前简答训练(8)
/News/zkxw/13231.html2015中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前简答训练(8)1.何谓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内生“五邪”包括哪些内容?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
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功能失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
3.风气内动病机包括哪些类型?(1)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阴虚不能制阳,水亏不得涵木,肝阳因之浮动不潜,升而无制,亢逆之阳气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2)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火热亢盛,化而为风,并因邪热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之性,而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
(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津液和阴气大量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
主要病机是津液枯竭,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既对筋脉失之滋润,又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亢盛,因而产生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
(4)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临床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4.何谓正治与反治?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等,故正治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治疗原则。
正治主要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五内生五邪之火热内生
4.阴虚火旺
此属虚火。 产生原因:
多由于津液亏虚,阴气大伤,阴虚不能制阳, 阳气相对亢盛,阳亢化热化火,虚热虚火内生。
临床表现: 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
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 细数无力等;阴虚火旺,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 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升火颧红等。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章 节:第八章 病 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讲课时间:15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讲 课 人:xxx
五、内生五邪
(五)火热内生
“上火” 口舌生疮、牙痛、鼻衄、齿衄、疮痈、胃
痛、口臭、便干、急躁易怒等
(五)火热内生
又称“内火”或“内热”,与外火相对,是指脏腑阴阳失调, 而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内生火热,主要有心火、肝火、相火 (肾火)及胃火等证,其临床表现则随 其发病机理和病位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临床表现: 哮喘病开始不发热,咳嗽,痰稀而白;继则转见发热,
咳嗽,胸痛,痰黄而黏稠,即表示病性已由寒而化热 。
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人体 之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又称为“五志之火”。
产生原因:
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火, 因之火热内生。
阳气过盛化火 邪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阴虚火旺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1.阳气原因:饮食失调、居处失宜、季节气候太过。
临床表现: 阳气过盛,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
耗津,表现为渴喜冷饮、身热面赤、大便干燥、小便黄赤,随 着阳气亢盛部位不同还表现出不同的脏腑症状。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中医理论——内生五邪专长医师网2019-12-18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
因其临床症状特点类似于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所谓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
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
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势。
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
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口眼口呙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
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瞤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6页纸
考前必背6页纸·1·6中医基础理论▪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转化。
▪①阴阳偏盛“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实热证则“热者寒之”;实寒证则“寒者热之”。
②阴阳偏衰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阴虚则热”—滋阴制阳—“阳病治阴”;阳偏衰:“阳虚则寒”—扶阳抑阴—“阴病治阳”。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
对应五体:筋、脉、肉、皮、骨。
对应五声:呼、笑、歌、哭、呻。
对应五变:握、忧、哕、咳、栗。
▪五行相生与相克①相邻为相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②相隔为相克:克我者为我的“所不胜”,我克者为我的“所胜”。
▪五行学说中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和“相侮”。
▪心:主血脉、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脾:主运化、主统血。
肝:主疏泄、主藏血。
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脾的生理特性:①脾气主升:升清/升举内脏。
②喜燥恶湿。
③脾为孤脏。
▪体现人体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关系的脏腑是:肝与肾。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小肠主液。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又称“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疠气特点: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不包括寒邪直中)。
▪阴盛格阳: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真寒假热证)。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病机的概述
中医病因学,把风、寒、暑、湿、燥、⽕等六*作为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根据⾃然界六种⽓候异常变化对⼈体的致病影响及机体的反应状态⽽⾔。
此为邪从外来,故属于病因学范围。
所谓内⽣“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本⾝由于内脏机能的失调等异常变化⽽产⽣的五种病理状态,并有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等之不同,此属“邪”从内⽣,故属于病机学范围。
中医学通过临床实践,在认识和总结内⽣“五邪”这些病理变化时,同样也是把若⼲⾃然现象与疾病的考试,⼤站收集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借以说明复杂的病理反应。
如动风、中风称之为“风病”,是以其病变表现可见头晕⽬眩,或⼝眼斜,或⽛关紧闭、⾓⼸反张,以及出现抽搐、拘挛、震颤等症状,拟似风⽓的激荡、游⾛、急和多变等特点。
此是由于⽓⾎津液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的病理反应,并⾮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
为区别病因学上的概念,故中医病机学称之为“内风”或“风⽓内动”;如化寒、⽣湿、化燥、化⽕等,也相应地称之为“内寒”、“内湿”、“内燥”、“内⽕”。
因此,所谓内⽣“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是由于⽓⾎津液及脏腑等⽣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类似风、寒、湿、燥、⽕等外邪致病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精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精华(一篇价值过百万的中医日志请把它背下来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粉。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 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o18、阳偏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 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冰。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 的是:喜。
指:脾。
58、“主气之枢”指:肺。
59、“生痰之源”指:脾。
60、“贮痰之器”指:肺。
61、主行血的是:脾。
63、朝百脉的是:肺。
64、主生血的是:脾。
65、通调水道的是:肺。
66、运化水液的是心。
68、主藏血的是:肝。
69、司呼吸的是:脾。
70、主纳气的是:肾。
71、主疏泄的是:肝。
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心。
83•心的功能为:行血。
84、肝的功能为:藏血。
85、肾的功能为:主气。
87、称为刚脏的是:肝。
88、称为娇脏的是:肺。
89、“中正之官“ 指:胆。
90、“受盛之官的是:大肠。
92、“主液”的是:小肠。
93、主受纳的是:胃。
94、主化物的是:小肠。
95、“水谷之官”指:膀胱。
97、有“精血同源” 关系的是:肝肾。
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
• 【临床表现】 由于津液亏少,
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 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 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五)火热内生
【概 念】火热内生,又称“内 火”或“内热”, 与外火相对。
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
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1.阳气过盛化火
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 有温煦脏腑经络等作用----中 医学称之为“少火”。 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 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 加,以致伤阴耗津。----此种 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 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 便是火”。
【临床表现】 常可随湿邪阻滞部 位的不同而异。
湿滞经脉----头闷重如裹,肢
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湿阻中焦----黄疸。
湿滞下焦----腹胀便溏、小便 不利。
(四)津伤化燥
【概 念】 津伤化燥,又 称“内燥”。与外燥相对。 是指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
津的病理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成原因】久病伤津耗液, 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 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以及 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津等 所致。
2.邪郁化火
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 ,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 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 、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 等,亦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 又称为“五志之火”。
• 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
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
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 火,因之火热内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血燥生风
1.肝阳化风
中医学“内生五邪”——火热内生
中医学“内生五邪”——火热内生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与外火相对而言,指脏腑阴阳失调,而致火热内扰的病机变化。
一、病因火热内生,多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五志化火,或气血塞滞,病邪郁结,郁而化火所致。
二、病机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三、分类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分,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多属实火;阴虚火旺则属虚火。
1.阳盛化火阳盛化火,指阳邪过盛,导致机体阳气有余,功能亢奋,化为火热的病机变化。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的阳气具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促进功能活动的作用,中医学称为“少火”。
在疾病状态下的阳邪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
阳盛则热,可见壮热、面赤、烦躁、大汗、舌红、脉数等症状;阳盛则阴病,火热之邪伤阴耗液,可见口渴,尿少,便秘等症状。
2.邪郁化火邪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其二,病理产物郁积(如痰浊、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亦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之火”,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导致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
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又称阴虚之火,属虚火。
多由于阴液大伤,阴虚阳亢,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而言,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
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火旺,多见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颧红等。
四、内火与外火的区别与联系内火的病机特点为脏腑功能失调,阳气亢盛,或邪郁化火,或五志过极,或阴虚火旺,此类病机所致的实火或虚火,病位在里在脏腑;外感火热病邪袭表,病位在表在肺卫,伴有表证。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我们现在开始上课,讲第三个问题:内燥和外燥的关系。
先讲它的区别。
外燥是感受六淫的燥邪而来,它侵袭人体的部位主要病在肺、胃。
(1)它在临床上有表证: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这是表证的最一般的特征。
将来学习辨证,学习证候学的时候,辨证学的时候,表证是最一般的特征。
(2)燥,它也有干的特征:有津亏,表现为肌肤、官窍、津液枯涸的表现.内燥,(1)是由机体内的津亏,津亏证。
(2)机体内的精血亏损而导致的内燥。
它初可以表现为肌肤孔窍燥之外,主要是以肺、胃、肠、肾燥为主,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感受的邪气从外而来和从内而来,累及的脏腑,外燥主要在肺、胃,而内燥以肺、胃、肠、肾为主,精血下夺,将来学习温病的时候,主要是肝、肾精血亏损,亏损到极点了,表现为形体羸瘦、肌肤干燥的特征。
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阴津、精血亏损。
由内燥,机体素有津液精血亏损,也最容易招致外燥。
而外燥侵袭机体,病久也必然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津液精血,最终也会导致内燥,这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内火内生五邪,讲最后一个——内火。
(一)内火是火热内生的简称。
查词书,词条叫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又习称内热。
注意在习称的内热和内火,严格说它俩有区别,火为热之极,但是一般情况下,又常常把它俩来混称。
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者是阴虚阳亢,或者是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内火。
火热内生,这里选择了或,说了几个或。
(1)阳盛至极,也可导致内火。
阴虚至极,阴虚而火旺,也可导致火。
病邪积聚,郁久也可化火,都可以导致火热内扰,表现为机体的机能功能活动相对亢奋这样一种病理变化。
(2)火和热的关系。
虽然我们现在从一般将内火和内热混称,严格来说,两者还有微细的差别:其一、火和热属性相同,都属阳。
其二、程度有差异。
所以中医理论讲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由热到火。
一般而言,在文献上,中医的历代文献上,常常把用外来的热、外来的火、外火,一般习称为外热。
中医基础内五邪
中医基础内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是“内风”。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闰,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服歪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播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孪肉闰,手足蠕动。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中医病机:内生五邪
中医病机:内生五邪1、人体会内生五邪。
比如,激动手会抖,叫风气内动。
我碰到炒股炒到手发抖的患者,叫他服用复方甘草片就好了。
甘能缓急也。
可见,着急激动多疾病,平静淡定少痛苦。
2、《黄帝内经》讲:“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一位中风、口眼歪斜的患者。
我说:“一定是暴饮暴食加暴躁脾气。
就像暴风雨会摧垮掉道路建设一样,暴烈的性子也会让经络地震,脏腑海啸,从而偏瘫不救。
”他认识到这点后,细嚼慢咽,平心静气,杜绝外缘,半个月就恢复了。
据说,鸽子跟人中风相比,鸽子更快恢复。
原因是,鸽子更不容易发脾气。
所以,人要是不轻易发脾气,很多病都很容易痊愈。
俗话说发脾气是本能,能管控好脾气,那就是本事了!管好脾气就等于管好身体。
古人讲:“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说的就是暴急的脾气,会打劫五脏六腑,将十二经络洗劫一空。
所以,发完脾气后,人一般特累、特想躺、干活特没劲。
3、寒从中生。
人年老后,自动不想吃水果、凉水、冰饮。
因为没有这些凉冷之物,他自动都会怕冷。
《黄帝内经》讲:“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所以我常用桂附理中丸、肾气丸,轻松治愈夜尿清长、手脚怕凉、关节冷痛、大便稀溏等虚冷疾病。
这并非真的是阴寒生冷,实乃脏腑阳火不足。
4、人如果觉得绝望,没希望时,身体会凉,即便大热天都暖不了。
人如果觉得有希望时,身体温暖,即便大冬天都冷不了。
所以,癌症、绝症,一般是心有绝望,才有绝症;心有内寒,才引动外寒。
所以,孙思邈讲过,要突破癌瘤绝症,需要在心跟口两处把好关。
怎么把好关?善言不离口,乱想莫经心。
不是善良的话不要讲出嘴巴,不是正能量的念头不要留在心里。
也就是说,杜绝心灰意冷,杜绝冷言冷语,这就杜绝了寒从中生。
我始终认为,肌肉血脉筋骨的寒气,再重都容易医;而心念的冷意寒气,再轻都不好治。
那么,该怎么治呢?还是《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
张仲景一般只论到身体、形体伤寒,他的著作没有论到年头伤寒,我用桂枝汤治疗念头伤寒,疗愈心灰意冷众生,沮丧消极众生,抑郁轻生众生,常有神来之效。
内生“五邪”(一)
我们不要总是停留在下医阶段,要真正理解中医的概念,要知道怎样将疾病形成的过程原理灌输到病人的思想中。能够在与病人沟通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对方,告诉他这个病是如何形成的,说出他病发以前的问题,年轻时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情况,根据现状推断出以前,用最短的话把病人一生的经历讲明白,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中医。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给大家举个例子。
上个月我去深圳吃饭时,一个人来我们桌给我们一起吃饭的一个朋友敬酒,当时我就对我的朋友说:“这个人今后恐怕要安装心脏支架,他的心脏病已经到一定程度了。”昨天我这个朋友打电话来,那人刚做了两个支架。
大家要明白这个原理,现代人都光盯着病,但忽略了这个病的过程。什么叫过程?就是从症状到疾病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体会产生
就象有的人总是感觉冷,穿很多衣服也感到寒,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病,就是冷。其实这就是内生“五邪”,是从症到病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正常人应该能感觉到天气冷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该冷就会觉得冷,该热就感到热,但是生活中许多人是不知冷不知热。这就是将来形成疾病的过程中的一个征兆。尤其是在南方,大家对季节变化的感觉好象都不太明显,其实这是处于最容易产生疾病的过程当中,中医基础理论告诉我们,从对“五邪”的判断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我们将来不要走入下医,起码要做个中医,真正的中医关注的是什么?――病理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不是简单不变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基础理论。现在很多人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很贪,恨不得多学几样,什么书都要看,什么东西都去猎取。这就象你要盖大楼,地基都没打好,就想着盖200层,能不塌吗?你打的是20层的地基就只能盖20层楼,打的10层地基就只能盖10层,不可能打10层地基盖20层楼,总有一天要塌的。
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学习资料
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学习资料1、单选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A.心、肺B.心、肝C.肺、脾D.肺、肝E.肺、肾正确答案:C2、单选下列不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A.水为木之母(江南博哥)B.金为土之子C.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E.水为火之所不胜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金为木之所不胜。
五行的生克乘侮总结(为常考点,应牢固掌握)3、单选诸胀腹大,皆属于()A.风B.火C.燥D.心E.热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暑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2.六淫的特性:风为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有温凉之分;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
3.《内经》病机十九条:《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日: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偾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另外,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补充了燥邪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理论辅导:内生“五邪”病机—火热内生
1. 内⽕的含义
⽕热内⽣,⼜称“内⽕”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因⽽产⽣⽕热内扰,机能亢奋之病理状态。
2. 内⽕的病理变化
⽕热内⽣,多由于阳⽓亢盛,⽓有余便是⽕;或外邪及痰湿、瘀⾎等郁久从阳⽽化⽕;或精神情志刺激,五志过极从阳⽽化热化⽕;或久病精亏⾎少,阴液⼤伤,阴虚阳亢⽽虚热、虚⽕内⽣等所致。
⽕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为热之极,热为⽕之渐”之说。
因此,⽕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较甚于热⽽已。
⽕热内⽣,其病机主要有如下⼏⽅⾯:
(1)阳⽓过盛化⽕。
(2)邪郁化⽕。
(3)五志过极化⽕。
以上⼏类多属实⽕为病。
(4)阴虚⽕旺。
总之,⽕热内⽣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
⾄于各脏腑之⽕热病变,亦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所致,详见于脏腑病机,本节从略。
3. ⽕(热)与外⽕(热)的关系
内⽕(热)与外⽕(热)的区别
类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外⽕(热)外感风热、⽕热之邪,引发机体阳热过盛,机能亢奋。
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头痛脉浮,继则壮热,烦渴,脉洪数,常易⽣风动⾎。
内⽕(热)阳⽓过盛化⽕,邪郁久从阳⽽化热、化⽕,五志过极化⽕,多属实⽕。
多见⾯红⽬⾚,⼼烦⼝渴,尿⾚,便结,⾆红苔黄,脉数等症。
详见⼼、肺、肝、胆、胃等实热证候。
精⾎亏耗,阴虚阳亢,因⽽虚热、虚⽕内⽣。
可见五⼼烦热,或⾻蒸潮热,失眠盗汗,⾆嫩红少苔,脉细数。
或见虚⽕上炎之⽛痛,咽痛,颧红升⽕等。
内生五邪:火热津伤湿浊寒生风动!(临床水平提高篇)
内生五邪:火热津伤湿浊寒生风动!(临床水平提高篇)一、内生五邪之火热内生(一)内火的含义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
“内火”,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J.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二)内火的病理变化1.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
而阴虚火旺,其临床所见,火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
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热、颧红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总之,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
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
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
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
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内生五邪之湿、燥
内生五邪之湿、燥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
因其临床症状特点类似于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统称为内生五邪。
这里专讲一下湿浊内生和津伤化燥。
大家都知道湿浊内生,又称“内湿”、“脾虚生湿”,主要是指由于脾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多因素体痰湿内盛,或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肾阳虚,火不暖土,致使脾失健运,津液输布障碍所致。
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
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沉重、胀闷、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黏滞、舌苔滑腻或厚腻等,并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
内湿滞留经脉筋肉,症见头身困重、肢体沉重或屈伸不利;内湿阻滞于上焦,症见胸部痞闷、咳喘咯痰;内湿阻滞于中焦,则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而黏、便溏泄泻等;内湿阻滞于下焦,则见小便不利或浑浊,带下等;湿泛肌肤,则发为水肿。
湿浊内生可阻滞于上、中、下三焦任何部位,但其病机关键是脾失运化,故以湿阻中焦最为常见。
外湿与内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外湿乃外感湿邪为病,以湿邪伤于肌表、筋骨关节及人体下部为主;内湿是由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脾失健运,水津不布,留而生湿所致,多见脾虚的虚实夹杂证。
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若湿邪困脾伤阳,则易致脾失健运而滋生内湿;脾虚失运,内湿素盛者,每易招致外湿入侵而致病。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多因久病损伤阴津,或大汗、剧烈吐泻、亡血失精而致阴液不足,以及热病伤津耗液而成。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由于肺、胃、大肠的生理特性皆喜润而恶燥,故内燥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内燥由于津液亏少,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和孔窍,故以干燥不润的症状为其临床特点;同时因津液枯涸,阴液亏虚,阴虚阳盛则生内热,故内燥常伴虚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之病理状态。
2. 内火的病理变化
火热内生,多由于阳气亢盛,气有余便是火;或外邪及痰湿、瘀血等郁久从阳而化火;或精神情志刺激,五志过极从阳而化热化火;或久病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而虚热、虚火内生等所致。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火较甚于热而已。
火热内生,其病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阳气过盛化火。
(2)邪郁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以上几类多属实火为病。
(4)阴虚火旺。
总之,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
至于各脏腑之火热病变,亦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所致,详见于脏腑病机,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