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7.5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教案-word
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八(2)的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
(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
(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
(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
(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
(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三、教学计划1、教材分析教材在内容选配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题方法
二、分子运动及相互作用
这一类题的解题方法点拨: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 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又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在分子间距离足够小时,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才比较显著 ;当分子间距离进一步减小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
一、分子间有间隙
2、图中能说明分子间隔变小的是(D)
解析
1)闻气味是扩散现象,分子间隔变大; 2)检查气密性时,分子体积变大,间隔变大; 3)晾晒衣服时,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间隔变大; 4)D中压缩空气,使气体的体积变小,间隔变小。
一、分子间有间隙
这一类题的解题方法点拨: 1、首先,物质体积能发生变化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2、其次判断间隙变大还是变小有一个标准,当体积变大时, 说明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即间隙变大,当体积减小时,说明分 子间的距离减小,间距变小。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解题方法
一、分子间有间隙 二、分子运动及相互作用
一、分子间有间隙
1、将体积分别为Vl、V2的水和酒精混合,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V总 < (选填“<”“=”或“>”)Vl +V2,这一实验表明液体分子间间有隙
。
解析
1)将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各体积之和,说明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 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中,使总体积变小,故为小于; 2)它们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2)而B、C、D选项中的“麦浪翻滚”“黄沙漫天”“漫天飞雪”都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 的运动。
二、分子运动及相互作用
2、清晨树叶上的露珠看起来呈球状,对此解释合理的(C)
A.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考点例题例题:为什么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思路与技巧当物质的分子运动相当剧烈时,分子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几乎没有,因此他可自由运动到每一个位置.答案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练习:1.下列物体中,有一定形状的是()A.塑料瓶中的水B.墨汁C.台球D.氢气2.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没有一定体积的是()A.锡B.二氧化碳C.水银D.干冰3.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A.扫地时灰尘到处飞舞B.洒在地下的水变干C.早晨地上的霜D.冰雕变小了4.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1.1-5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图1.1-5A.固态、液态、气态B.气态、固态、液态C.固态、气态、液态D.液态、气态、固态5.写出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1)铁;(2)玻璃;(3)水;(4)汽油;(5)氧气;(6)食盐.答案:1.C2.B3.A4.C 5(1)固态(2)固态(3)液态(4)液态(5)气态(6)固态教学反思第二节.温度的测量图1.3-1信息一:海波的初温为25℃;信息二:;信息三:.思路与技巧此题考查熔化图像的知识.分析图像可知,海波的熔化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化时的温度即熔点是48℃.答案海波是晶体海波的熔点是48℃.说明(1)图像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方法;(2)画图像应知道横坐标、纵坐标表示什么物理量;(3)图像中每一点代表的物理意义.【例2】冬天穿棉衣可以有效阻止人体热量向外散发,使人感到暖和,而棉衣自身并不发热.据说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夹克,其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降低时感到温暖.这种服装能够调节温度的原因是什么?思路与技巧在环境温度变化时,胶囊内的材料经历了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两个过程,从而使人体的温度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答案衣服内胶囊中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熔化吸热,使人的温度不致升得太高;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放热,使人的温度不致降得太多,从而起到调节人体温度的作用.【例 3】固体熔化为什么要吸热?思路与技巧在固体中,分子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整块固体的分子就像一个整体,每个分子只能在自己的固有位置附近振动,如图1.3-2.加热时,晶体吸收热量,使分子振动得越来越快.当能量足够大时,有些分子运动剧烈,以致脱离开它的固有位置,而在整体中运动.这时,熔化就开始了.答案固体分子吸热后,分子运动加快,以致脱离开它的固有位置,运动到其他分子间,从而使固体熔化成液体.P12 1,2,3题作业布置教学反馈中考聚焦知识点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2.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蒸发时液体分子由于运动加快从液面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其分子模型如图说明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4.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例1】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缺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位理发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1.4-4,使用时将食品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地方,并且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起到了保鲜作用.试问:(1)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水的目的是:;(2)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的目的是:.思路与技巧内罐中食品的温度没有升高是因为两罐间水的蒸发吸热所致,因此在沙子上洒水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且水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相同条件下吸热越多.答案(1)利用水蒸发吸热(2)水面空气流动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保鲜效果越好.【例2】有甲、乙、丙三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不准确,将甲放在空气中,乙放在密闭的酒精瓶中,将丙放在开口的酒精瓶中,过一段时间,三支温度计的示数都是22℃,则()A.甲不准确B.已不准确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等问题.对于高压锅可以提出:1. 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2. 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被煮熟?3. 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4. 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等问题.对于航天技术的物态变化可以提出: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等问题.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杂志、网络、光盘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并按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注意:此调查作业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课前小组内交流各组员的调查报告,组内讨论精选一部分交给教师,经教师审阅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每组中指定1到2个小组负责人,由他们来协助教师组织和督促调查的进展情况和组内交流的落实.中考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例1】空调和电冰箱已走进我们的家庭,请问:(1)空调与电冰箱降温的原理一样吗?(2)安装空调时,为什么将空调安装在窗户的上方?思路与技巧空调与电冰箱都是制冷设备,它们工作时将内部的热通过工作物质带到外面.所不同的是空调将室内热送到室外,冰箱是将箱内热送到箱外,但仍在室内.空调与冰箱能将相应范围的热送到另一地方,利用了空气对流传热,而发生对流的条件之一是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所以制冷器均在上方.答案(1)两者制冷原理一样.空调将室内的热送到室外,冰箱将箱内的热送到箱外(2)这样会形成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有利于利用空气的对流使室内温度降低.【例2】我国“神舟”五号返回舱的表面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它可以在返回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烧蚀层”能起这种作用,除了隔热性能外还由于()A.它的硬度大,不易烧坏B.它的表面非常光滑,能减少与空气的摩擦C.它在熔化和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D.它能把热辐射到宇宙空间思路与技巧返回舱在返回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使返回舱温度升得很高,涂在表面的“烧蚀层”除了隔热外还会熔化、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护了返回舱.答案C.章节复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荟萃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北师大2011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7.5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课件 (2)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活动体验三】 感受分子间的作用力
实验现象:
捅破肥皂膜后,细线总是向 有肥皂膜 一侧弯
曲, 用笔将细线拉回来放开后,细
线 又被拉了回去。源自实验结论:说明 肥皂膜对细线有力的作用 。
【观察体验】
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活动体验四】 压缩水
实验步骤: 1.吸少量水。
2.堵住开口,用力挤压。
二、分子是否运动
硫酸铜溶液与水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8天 第11天 第18天
二、分子是否运动
硫酸铜溶液与水
实验结论: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分子是否运动
金板和铅板 实验结论: 固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分子是否运动
大量实验和现象表明: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 的苯分子图像
二、分子是否运动
二氧化氮与空气
二氧化氮密度>空气的密度
二、分子是否运动
二氧化氮与空气
实验结论: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min
2min
3min
4min
二、分子是否运动
扩散现象: 两种不同物质接触时,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二、分子是否运动
设计实验:验证液体分子是否运动? 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水的密度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 温度 有关,温度 越高,分子 运动 越剧烈 。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分子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活动体验三】 感受分子间的作用力
实验步骤:
1.将铁丝圈在肥皂水中蘸一下,观察细线位置;
2. 将细线任意一侧肥皂膜捅破, 观察细线变化;
3. 用笔将细线轻轻拉回,再放开, 观察细线变化。
北师大版(郭)初中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七章 热现象 五、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优质课教学设计
演示:红色的酒精与水混合
类比、总结
一般物质是由非常微小的,但仍保
持着该物质基本特性(化学性质)
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就称为分子。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
子间有空隙。
形象说明分子的微小
演示:氨水与酚酞不接触,仍能够
使酚酞变红
两种不同的物质能够自发地
...彼此进
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思考、判断
演示:播放动画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够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了分子间存有空隙。
提出可探究科学问题设计实验证明
小组汇报:硫酸铜与水在60°C时的现象(左图25°C,右图60°C)
为什么分子间还会有空隙而不是紧密挨在一起呢?
通过动画模型演示,说明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有的。
拍照、留作业。
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教案
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教案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微观单位——分子和原子的结构;2.了解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3.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质的微观结构;2.掌握物质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3.掌握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一、物质的基本微观单位——分子和原子的结构1.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不同的化学键形成不同的分子。
分子的结构可以用能量最低的构型来表示。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和其它粒子组成,其中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电子绕核心运动。
原子的基本属性,如化学反应、导电性等,都与电子的轨道有关。
二、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1.金属的微观结构金属具有电子海理论,即金属中的原子失去外层电子后形成的剩余部分组成了电子海,这些电子在整体上组成了一种电子气。
2.非金属的微观结构非金属物质的微观结构复杂,包括离子、分子和原子。
这三种微观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各自的结构差异导致了非金属性质的多样性。
3.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其微观结构较不稳定,分子或原子在空间上纷繁运动。
4.气体的微观结构气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其微观结构是分子或原子自由运动。
三、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1.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其结构的各项参数有关,如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均受物质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2.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的化学键和电子的数目和布局有关。
具有相同化学键和电子共享形式的物质通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3.通过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
北师大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7.5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教案
北师大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7.5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教案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学科物理学段初中年级八年级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同时,本着学生本位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初步经历物理理论的建构过程,自主构建分子动理论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的设计思想,联系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整节课以理论的基本事实为线索,转换的方法为工具,即引导学生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结论,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微观事物,从而提出假说,建立理论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注意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另外,通过展示物理史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再有,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设计以“课堂日志”的形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体验和进步,记录有代表性的事实,了解自己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和进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2.教学背景分析1.2.教材分析(1)教材的角度《热现象》这一章是初中物理学段唯一专门认识热学知识一章,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态变化,第二部分的重点是内能和热量,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实验性强,大部分是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另外一个特点是抽象性强,一些物理概念或理论不容易想象和理解。
本节课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第一次接触。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初中热学、高中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认识能量规律的基础,也对建立科学的认识观、哲学观有重要意义。
本节所讲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除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从宏观走向微观的转折,从物态变化到能量探索的过渡。
此外还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经历简单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的重要素材。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京改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设计-7.5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说明分子相互作用力的一些事例,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斥力,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引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思考、猜想、实验探究,了解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出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构成的探究,进一步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
(2)通过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观点。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的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过程】二、用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分子吗?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三、有些新装修的房间是用一种含有甲醛的板材装饰的,甲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进入这种房间就会闻到甲醛的气味,这说明什么?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四、生活感悟:有时候我们把橡皮和塑料尺子放在一起,过了一个夏天,发现橡皮和尺子粘在了一起,即使把它们分开,在尺子上也会留下橡皮的痕迹。
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现象吗?我的问题是: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疑惑写到黑板上。
能了解到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探究一、预习总结,释疑解惑二、合作学习,精讲点拨1.物质由什么组成?自己根据盒子里提供的小米和黄豆设计实验。
2.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先观看视频、图片,再结合自己做的实验: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问题。
3.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提出问题:为什么固体会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呢?演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全班交流、展示。
师生小组设计实验,展示。
(强调:滴入墨水时应使墨水在水面附近处滴落为好。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名师课件
F
排 斥 力
O
吸
ro
引
力
r
辩证的看问题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
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有空 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 斥力
研究的科学方法——转换法:
现象 推测 假说 实验 理论
你能解释了吗?
在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 人们开始认识到 热现象是由
物质由分子构成 分子:保持物质的基本特性的微粒
直径以10-10m来量度 1cm3的空气
约2.7×1019个分子
100亿次/秒 80年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对比两者,你得到什么启示?
晶体(固态)的分子,
液态物质的分子,
气态物质的分子
就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 就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 就像操场上的学生。
扩散现象: 两种不同的物质自发的彼
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 运动引起的,
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 一种科学理论
——分子动理论。
到19世纪 建立了能量的概念, 人们又逐渐认识到 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
——内能。
利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的观点,
可解释很多热现象……
作业
1.完成课堂日志; 2.结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联系生
活实际,完成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字数500字左右。
八年级 物理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墨子刻苦耐劳、勤于实
物物质质存由在
验在,哲在学思、想自、然科科学学技知术
最微小粒单组元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端子”
上识有、重艺大术成等就都。有墨一家定关 于的科造学诣技,术是的古论希述腊主人要 保中存“在第《一墨个经百》科中书,式
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物质的状态》word教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物质的状态》word教案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种形状的不同特点及缘故;明白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态能够发生变化.2.过程与方法能用物质结构微观模型说明三种形状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事物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乐于探究自然现象.探究指导物理宫殿名称形状特点举例固态(solid state)有一定体积和形状液态(liquid state)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气态(gaseous state)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形状说明物质存在的形状还有第四态——等离子态;第五态——中子态等.【例1】观看如图1.1-1所示现象,想一想他们的周围存在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图1.1-1思路与技巧这些现象的发生充分证实,在这些物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正是空气的存在才产生相应现象.答案空气.空气是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能够依照它产生的成效来认识它.【例2】有以下5种物品:橡皮、纯洁水、钢直尺、水银、塑料三角板,试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包括其特点为;另一类包括,其特点为.思路与技巧物质的分类可按是否具有一定的形状和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来区分,如此就可将上述5种物品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类.答案橡皮、钢直尺、塑料三角板有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纯洁水、水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说明物体的分类可按物体的不同特点、性质或作用来区分.上题中还能够按能否食用分为二类,也可按是否为金属分为二类等.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状变为另一种形状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如图1.1-2所示.甲:冰放在热水中变成水图1.1-2说明(1)水还可由固态直截了当变成气态,称为升华;由气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华;(2)其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物态变化.【例3】如图1.1-3是小明和小红某一天观看落叶上小水滴的情形,你能回答她们提出的问题吗?图1.1-3思路与技巧水滴是液态,当外界气温升高时,水的温度升高,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答案从上午到中午,水的温度升高.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说明(1)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像自然现象中的露、雾、霜差不多上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2)判定一个过程是否发生物态变化,要看过程的始末物质的状态变化了没有,若变化则发生了物态变化.3.物质的组成物质由被称为“分子”的小微粒组成,分子(molecule)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图1.1-4甲、乙说明分子存在着相互作用;图1.1-4丙说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图1.1-4名称微观模型物态变化的微观说明固体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间隙专门小,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邻近振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分子离开原先位置,在其他分子间运动.物体由固体变为液体 液体分子间间隙较大,分子活动范畴较大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剧烈,分子摆脱其他分子作用而自由运动.物体由液体变为气体气体分子间间隙专门大,分子能够自由活动思路与技巧 当物质的分子运动相当剧烈时,分子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几乎没有,因此他可自由运动到每一个位置.答案 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专门大,相互作用力专门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能够自由运动.因此,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探究体验问题情形 当我们打开暖水瓶瓶塞时,什么缘故有时能够看到专门多“白气”,有时看到的“白气”专门少?猜一猜 可能与空气的温度有关,温度 (高/低)时“白气”少.温度 (高/低)时“白气”多.做一做 ①找两块小玻璃片,一片放在热水中,另一片放在冰箱中;②打开暖水瓶瓶塞,分别取出擦洁净的玻璃片靠近瓶口.观看到放在 中的玻璃片上显现水珠多.议一议 由实验可知:① (升高/降低)温度,水蒸气可变成水; ②物质存在的各种形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探究点拨善于观看日常生活现象,认真摸索提出问题,是探究的源泉.谈天室话题:2005——世界物理年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召开第58次会议,会议鼓掌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诀议.其宗旨是让物理走近大众,让世界拥抱物理.乐乐:为何会选中 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老师:1905年,爱因斯坦第一次发表了三篇有关量子理论、布朗尼运动及相对论等举足轻重的论文,对现代物理有着极深远的阻碍.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同时,近年来,公众的物理意识在削弱,国际物理社会认为必须采取行动,在全球范畴内争取公众对物理学的明白得与支持,培养物理人才,使物理学在21世纪得全新的进展.胖胖:“世界物理年”标识有何象征意义?老师:上面蓝色椭圆循环表示我们正朝以后不断的奔腾前进;底部红色循环代表的是我们所逐步远离的过去;向右上黄色及向左上绿色的斜向线条则表示将过去连结至以后.绿色在那个地点代表的意思是前进、进步;黄色则表示和平、合作及团队等意思.也确实是说我们要藉由这些特质从过去的基础上去建设以后;通过科技的进步及国际间的合作制造出明亮的以后.欢乐套餐1.下列物体中,有一定形状的是()A.塑料瓶中的水B.墨汁C.台球D.氢气2.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形下没有一定体积的是()A.锡B.二氧化碳C.水银D.干冰3.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A.扫地时灰尘到处飞舞B.洒在地下的水变干C.早晨地上的霜D.冰雕变小了4.某老师在引导学生明白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1.1-5所示甲、乙、丙三种情形分别对应的是()图1.1-5A.固态、液态、气态B.气态、固态、液态C.固态、气态、液态D.液态、气态、固态5.写出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 (1)铁 ;(2)玻璃 ;(3)水 ; (4)汽油 ;(5)氧气 ;(6)食盐 .6.将一块冰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缓慢加热,如图l.1-6.(1)观看到的现象是;(2)请你再提一个问题 .图1.1-6 图1.1-77.同学们,你一定会被图1.1-7中的形状、结构所吸引,这是勤劳的人们、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宝,其间表达了固体 的特点.8.请你阅读图1.1-8的图片及文字,你会明白水−−→−)(变成 −−→−)(作为−−−→−)(其应用如. 它说明了物态变化能够改变世界.9.观看如图1.19所示的现象,它说明水具有 性,水的特点是 .它还说明水能 ,水能 ,还可利用水制成.图1.1-910.水有三态,其他物质是否也有三态呢?假如有,请你举出一例加以说明.11.工业制造、工艺塑造、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物态变化,请将你明白的物态变化事例及事例变化的条件固态→液态液态→气态液态→固态气态→液态12.酒精灯是实验常用器材,使用时应规范操作.请你观看图1.1-10中所提供的信息,归纳酒精灯点火及熄火的方法.图 1.1-1013.利用气象卫星的信息,能够制作特定时刻内的天气图,天气图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请你针对图1.1-11所示天气图提出几点猜想.图1.1-11(1);(2).14.阅读材料湿地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调剂气候、操纵土壤腐蚀、降解环境污染、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的肺”.如图1.1-12.图 1.1-12关于湿地,你明白哪些知识?它是如何样来蓄洪、防旱、调剂气候的?请和你的同学查询:// 等有关网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你能收集到许多有关物态变化的漂亮图片,请你与同学进行交流.参考答案[探究体验] 高;低;冰箱;降低[欢乐套餐]1.C 2.B 3.A 4.C 5(1)固态 (2)固态 (3)液态 (4)液态 (5)气态 (6)固态 6.(1)冰块逐步变成水,连续加热,烧杯中水开始沸腾,同时越来越少,说明水变成了水蒸气 (2)给冰加热,是否加热就融解?冰融解时体积如何样变化?7.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8.水蒸气;水蒸气推动机器运转;机器运转带动发电机发电9.流淌性;水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产生力;发电;水塞(如:下水管道弯管里的水)10.有,如金属钨常温下固态,温度升高后会变成钨蒸气,钨也会熔化成液态11.(开放性试题)略12.点火方法: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用灯帽盖住火焰13.(1)云是由水滴组成的(2)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最后变成水滴形成云(3)云是由小冰晶组成(4)云落下确实是雨,等14.略。
五、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郭玉英主编)教案
五、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郭玉英主编)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2)掌握情境中物质的微观模型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感受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情境中物质的微观模型2.2 教学难点物质微观结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理解3. 教学步骤3.1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物质结构的实验图像来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
例如,通过引领学生观察发酵时蒸发皿中水点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去理解物质微观结构。
3.2 概念清晰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图片的解释去認识物質的微观结构,从中了解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导致不同的性质区别。
3.3 进行实验让学生完成下来的实验活动,例如石蜡温度变化试验,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去理解物质微观结构对不同物质的性质影响,让学生加强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过程中,老师温馨提示学生注意身体安全,不得将材料和实验结果带出实验室。
3.4 巩固巩固在巩固巩固环节中,学生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总,加强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5 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学生将完成课堂总结,并通过发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和对本节课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对应探究。
4.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提出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并通过实验体验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
同时,课堂氛围也更加热烈,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大家通过思考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
五、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郭玉英主编)教案
五、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郭玉英主编)教案1. 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联系2.掌握元素、分子、离子和原子四种物质微观结构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析不同物质微观结构的相互转化过程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元素的微观结构2.分子的微观结构3.离子的微观结构4.原子的微观结构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各种物质微观结构的概念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是不同物质微观结构的相互转化过程。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联系。
3.2 正片3.2.1 元素的微观结构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原子不可再分,是物质微观结构的最小单位。
在此基础上,讲解元素的微观结构和特点。
3.2.2 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它是物质微观结构的一种。
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的微观结构和特点。
3.2.3 离子的微观结构离子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它的物质微观结构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微观结构和特点。
3.2.4 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是元素的微观结构,它由原子核和电子壳构成。
在此基础上,讲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和特点。
3.3 总结与讲评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自评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讲解知识点的难点与易错点,并补充一些相关例子。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
但是,本节课的实验环节安排不足,实验内容单一,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完善。
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课堂管理等方面还需要不断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大版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大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大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大版1【教材分析】《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
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
“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
教材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
增加了“伽利略对摆动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同时课本渗透了STSE思想,强调科技的社会意义、科技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一生物课等学习上已经接触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环节有所了解。
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
【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通过观察和实验,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
【德育目标】1、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2、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初二物理(北京版)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3学案[1]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2.知道什么是扩散,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3。
学会利用宏观现象探究物质微观构成的方法;4。
会用实验类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课前预习任务】1。
你认为影响衣服变干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
假如你有一副可以看见物质结构的眼镜,用小球代表分子,请画出用这幅眼镜看到的冰、水和空气的样子。
(A为一块冰块、B为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盒、C为装满空气的透明玻璃盒,且A、B、C体积一样)冰A 水B 空气C【课上学习任务】一、实验讨论:1。
酒精与水混合实验:混合后液面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总体积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
小米与红豆混合实验小米与红豆混合并摇晃后总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两个小实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答:通过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总体积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可以得出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都存在着____________3.红棕色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哪种实验方案更能说明二氧化氮气体会自发地运动到装有空气的瓶子中?为什么?二氧化氮空气二氧化氮空气方案乙方案甲图2答:(1)我选择方案是方案____________(2)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案___________在微观上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现象:两种不同的物质可以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4.硫酸铜与水扩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冷、热水扩散快慢对比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铅块吊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知识梳理:1。
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掌握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液体的汽化和凝固过程,气体的凝结和气化过程;4.理解物质微观结构与物质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掌握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微观结构与物质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比色皿、试管、水杯、铁片、石蜡等。
实验材料:冰块、热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物质的三态发生转化的例子吗?二、发现问题(5分钟)1.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把冰块放在室温下的试验。
2.让学生回答问题:冰块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将一小块石蜡加热至熔化状态。
2.实验二:将一小块石蜡冷却至凝固状态。
3.实验三:将适量的水加热至沸点并观察。
4.实验四:将适量的水冷却至冰点并观察。
四、知识总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液体的汽化和凝固,气体的凝结和气化的过程。
2.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微观结构与物质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提问:除了温度的变化,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导致物质的相变呢?2.以水的三态转化为例展开讨论。
六、课堂作业(5分钟)1.完成课后习题。
2.资料搜集:收集三态物质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实例。
七、课堂反思(5分钟)1.检查教师备课中的不足之处,总结今天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的重点放在实验体验与归纳规律上。
2)从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引入,引导学生猜想、实验、总结结论,最后又回到宏观现象,使教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3)抓住物理史实、思维矛盾等教学点,进行德育渗透。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特点,以直接经验为特征,思维发展水平欠成熟,对不可观的微观世界来说提出探究问题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困难的环节做适当的铺垫与引导;又由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比较弱,对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能力、知识等的差异,所以设计以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力争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探究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提出问题,在教法设计上注重调动学生兴趣,重视学生个体体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度,同时引导提炼解决特殊问题的途径,寻找对同类问题分析过程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根据微观世界不能直接感知的特点,在实验基础上,运用类比、转换等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设备的直观性,将分子动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迁移整合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初中热学、高中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认识能量规律的基础,也对建立科学的认识观、哲学观有重要意义。本节所讲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除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从宏观走向微观的转折,从物态变化到能量探索的过渡。此外还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经历简单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的重要素材。所以无论从课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4.通过小组学习,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实验、视频等资料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从某些宏观现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教法: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体验式教学
学法:组间协作、讨论归纳、亲历探究
教学资源
教师:视频、课件、小米和绿豆的混合实验、烧杯、水、滴管
学生:水、酒精、量筒、模具、注射器、粉笔、探究卡
板书设计
第五节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
一、分子间有空隙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扩散现象方法:转换法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流程示意图
4.教学过程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环节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事实
学科
物理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本着学生本位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初步经历物理理论的建构过程,自主构建分子动理论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的设计思想,联系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整节课以理论的基本事实为线索,转换的方法为工具,即引导学生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结论,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微观事物,从而提出假说,建立理论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注意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另外,通过展示物理史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再有,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设计以“课堂日志”的形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体验和进步,记录有代表性的事实,了解自己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和进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4.能识别扩散现象并举例,能够初步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实验的观察、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运用类比、转换等方法由宏观现象推论微观分子特征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并培养学生大胆想像的能力;
3.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德育渗透点分析
1.通过物理史实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科学家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2.在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克服简单化和片面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3.通过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宏观的热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4.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从而提出假设,建立理论的科学方法教育。
5.学生小组学习的同时,锻炼了协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2.知道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处于永不停息运动之中;知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能说出一些体现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物理史实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科学家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2.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资料及类比手段,激发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3.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和辩证看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角度
《热现象》这一章是初中物理学段唯一专门认识热学知识一章,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态变化,第二部分的重点是内能和热量,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实验性强,大部分是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另外一个特点是抽象性强,一些物理概念或理论不容易想象和理解。本节课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第一次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