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合集下载

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是指根据切口愈合状态对切口进行分级,以便评估切口愈合的质量和进展情况。

切口是在外科手术或外伤处理中切开组织形成的伤口,愈合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主要用于临床实践中,有助于医务人员进行术后护理和遥控术后纱布的使用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并分析其特点和临床价值。

1.一级切口愈合:切口周围无明显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切口边缘对齐,愈合良好,无表面层完全暴露。

这种切口愈合等级通常出现在非传染性手术中,如皮肤切除、乳腺切除等。

它表示切口已经愈合完成,患者不需要额外的护理措施。

2.二级切口愈合:切口周围有轻微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但无明显组织脓肿。

切口边缘对齐,但表面层有局部缺损或暴露。

这种切口愈合等级通常出现在不清洗脏器的手术中,如胆囊切除、疝修补等。

患者需要定期更换切口敷料,并密切注意切口是否有感染征象。

3.三级切口愈合:切口周围有明显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且有组织脓肿。

切口边缘未对齐,有缺损或暴露。

这种切口愈合等级通常出现在急病和感染性手术中,如阑尾切除、脓肿引流等。

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佩戴干净的手套进行护理和处理感染。

4.四级切口愈合:切口周围有明显的感染征象,且存在明显的组织坏死和广泛分离。

切口未对齐,有大量暴露的组织或脓肿。

这种切口愈合等级通常出现在创伤、癌症切除术等复杂手术中。

患者需要进行切口的局部清创和引流治疗,以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1.明确: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对切口愈合情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有助于医务人员对切口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和判断。

2.客观性: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是客观的评估标准,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实用性: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可以指导临床手术中的护理及后期的护理,有助于提高切口愈合的质量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适用性: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术切口,包括皮肤切口、腹腔切口、创伤切口等,且对不同人群的切口愈合状态都有适用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是在医学领域中对手术切口分类及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的一种方法。

它在手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手术切口的风险,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

下面将对手术切口分类和伤口愈合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手术切口分类手术切口分类是根据手术切口的性质和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切口的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根据国际切口分级系统,手术切口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I类切口:正常手术过程中经过皮肤和黏膜的切口,没有感染风险。

例如常见的阑尾切口。

2. II类切口:正常手术过程中经过非感染性脏器(如肺、肝、胆囊等)的切口,有一定感染风险。

例如胆囊切口。

3. III类切口:感染性部位的手术切口,有较大感染风险。

例如胃肠道手术切口。

4. IV类切口:有明显感染、脏污或败血症等情况的手术切口,感染风险最高。

例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创伤切口。

二、伤口愈合分级伤口愈合分级是对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愈合不良的情况。

根据伤口愈合情况,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I级愈合:伤口组织完全愈合,无感染、红肿等症状,没有渗液或分泌物。

创口愈合线整齐,没有过度张力或瘢痕形成。

2. II级愈合:伤口表面有较小的切口裂缝,创口边缘有轻度红肿,伤口底部有轻度渗出。

创伤面愈合时间较长,但无感染迹象。

3. III级愈合:伤口存在明显切口裂缝,创口边缘红肿明显,伤口底部有渗出液。

有轻度感染迹象,但未导致严重并发症。

4. IV级愈合:伤口未愈合或愈合不良,创口裂缝严重,有感染迹象,严重红肿、疼痛,并有渗液或分泌物。

可能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化脓性感染或死亡组织形成等。

伤口愈合分级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在医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准确评估手术切口的风险和判断伤口愈合情况至关重要。

伤口愈合的分级

伤口愈合的分级

伤口愈合的分级
伤口愈合的分级,主要依据伤口愈合的程度、恢复情况、有无其他症状等,依次分为甲乙丙三级。

具体如下:
1.甲级愈合:指的是无不良反应,伤口愈合满意、疤痕小,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少。

2.乙级愈合:指的是愈合处有其他症状,如红肿、积液、血肿、硬结等,疼痛较明显,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指的是伤口化脓,需要切开引流,将脓液放出,有明显疼痛,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此外,根据受损组织的性质和处理情况,伤口愈合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三期愈合三种类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分级方法和类型可能会因不同的医疗机构和文献而有所差异。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一级切口愈合:
①切口缺损面积小于2.5cm2;
②切口边缘紧合、有弹性;
③切口未出现任何不良症状,如痒、分泌物、表皮萎缩;
④切口拨开后出现红润而健康的深层组织表面。

二级切口愈合:
①切口缺损面积小于5cm2;
②切口缘较松,无明显弹性;
③切口带有痒、轻微分泌物,但组织无明显萎缩、破损;
④切口拨开后,出现皮肤层重度红晕,但无明显发炎反应。

三级切口愈合:
①切口缺损面积大于5cm2;
②切口缘融合不良,有明显的张力和拉痛;
③切口处边缘部分炎性渗出物,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出现萎缩;
④切口拨开后呈现发炎的严重反应。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切口等级分类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类别的切口,将切口分为I-IV 共4个等级,用于表示切口的深度和宽度,以及它们对后续治疗干预的要求。

二、基本分类(一)I级:根据定义,I级切口指的是深度不超过2cm,宽度不超过2cm的轻微切口。

这类切口通常是由外伤、手术造成的浅表撕裂;(二)II级:根据定义,II级切口指的是深度在2-5cm,宽度不超过5cm的轻微切口。

这类切口一般是由外伤、手术造成的深部撕裂;(三)III级:根据定义,III级切口指的是深度超过5cm,宽度不超过10cm的深度切口。

这类切口一般是由外伤、手术造成的深部撕裂,也有可能是较浅的洞口;(四)IV级:根据定义,IV级切口指的是深度超过10cm,宽度超过10cm的深度洞口。

这类切口一般是由外伤、手术造成的重度撕裂或洞口。

三、切口等级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切口等级分类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更精准的判断和评估患者损伤的深度和宽度,以便更好的进行治疗干预。

目前,基于不同深度和宽度的切口,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准确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式,有效减少患者的损伤。

四、切口护理(一)清洁:在清洗切口时,需要使用软、温和的棉,以及中性洗涤剂,确保切口表面无过多残留物;(二)药物涂抹:经清洗之后,需要用抗菌药物对切口进行涂抹,以防止感染;(三)敷料换洗:经药物涂抹之后,可以给切口进行敷料,并定期更换敷料,以保护切口,防止外界刺激,加快切口愈合;(四)锁氨酸:锁氨酸是一种蛋白质,外伤后会消耗锁氨酸,可以通过锁氨酸补充剂来补充锁氨酸,有助于切口愈合。

五、总结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准确的判断患者损伤的深度和宽度,并利用清洗、药物涂抹、敷料换洗、锁氨酸补充四种方法进行切口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之五兆芳芳创作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纵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合适上述条件者.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传染的手术切口.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含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类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传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推拿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传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传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传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判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不雅指标,因此要按统一尺度予以判定,但在实际任务中良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尺度掌握欠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传染率、院内传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判定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合适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比方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容易完全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睾丸鞘膜翻转术,会阴侧切术等.3 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归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手术等,这些手术不合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流露在传染物中或邻近传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合错误.二、不属统计规模内手术切口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出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规模内.如鼻息肉摘除术、扁桃体剥离术(挤切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宫颈息肉摘除术、大面积烧伤清创术、脸板腺囊肿刮除术、各类切开引流术等均不属统计规模.对于这些手术切口,概念明确,相对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切口则要按照情况具体阐发.如某病例,病案首页记录手术名称是双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分类Ⅰ类.仅从病案首页看切口分类是正确的,但查阅病案有记录:“术后第四天伤口愈合好、无红肿、无渗出,铲除引流管加压包扎.术后第十天右侧伤口腋下有积水感,查见右腋下皮肤隆起,触之软,考虑积液,拆线数针挤出黄色液体5 ml ”按照病案记录可判定切口愈合欠好有缺陷,为乙级愈合.但由于为引流切口并已超出48小时,已不属切口统计规模之内,因此这一病例应不再统计.三、愈合等级判定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把丙级愈算计为乙级愈合.如一病例,病案首页记录为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Ⅲ类切口乙级愈合.查阅病案时有记录“术后第七天换药见切口隆起,表皮已愈合,扩开切口后约10 ml黄白色粘稠脓液流出,脓腔位于肌层,赐与清洗引流.”病案中清楚记录有化脓传染情况并切开清洗引流,是典型的化脓传染切口,应计丙级愈合.但医师认为,这是一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化脓又来自肌层,与自己是化脓性阑尾炎有关,表皮愈合是好的,应计乙级愈合,实际上在判定切口分类时将此手术计为Ⅲ类切口就已经对化脓性阑尾炎进行过描述,愈合情况则应按愈合尺度进行判定,不该将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两者混合.无论哪类手术切口化脓都应计为丙级愈合. 第二种把乙级愈算计为甲级愈合.如一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例,病案首页记录:“Ⅰ类切口甲级愈合.”病历中记录:术后第6天“切口红肿”,术后12天出院.而出院小结中未对切口愈合、拆线等情况作详细描述.切口传染出现症状一般5~7天完全表示出来,但经常由于术后普遍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传染,少数病人在术后一、仲春甚至数月才出现化脓传染,这一病例病案虽未作详细描述,但术后第6天切口红肿,说明已有传染症状,由此可判定为愈合欠佳或愈合有缺点,应计为乙级愈合.四、切口分类判定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把Ⅲ类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由于已邻近传染区或组织直接流露于传染物属污染切口.这类手术不合于单纯的空腔脏器手术,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禁绝,又如口腔科的先天性腭裂修补术等口腔手术由于与口腔通连应为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也禁绝.第二种:Ⅱ类切口计为Ⅰ类切口.如把普通外科的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泌尿外科的睾丸鞘膜修补术、创伤骨科的断指再植术等计为Ⅰ类无菌切口.在这些手术中空腔脏器手术由于可能受空腔脏器内容物的污染应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另外,皮肤灭菌不容易完全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第三种: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把白内障吸出术、颅咽管瘤切除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眼科、神经外科的非外伤手术一般是有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合适无菌要求的手术,应为Ⅰ类无菌切口.按照卫生手下发的《外科手术部位传染预防与控制技巧指南(试行)》中对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作了明确规则:“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清洁切口,Ⅱ类为清洁-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Ⅳ类为传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同时还规则,“对于个体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克不及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克不及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因此各级医师以及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才干有章可循,也才干做到对切口分类、愈合等级按统一尺度予以判定.。

手术切口分级

手术切口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系列培训2013.01.21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手术切口分级

手术切口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系列培训2013.01.21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手术切口的分级是为了根据切口的状况进行分类和评估,以便确定适当的感染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1.分级标准根据切口愈合程度和感染风险,手术切口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干净切口(Class I):切口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没有打开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或泄殖腔,切口周围没有感染迹象。

2.清洁-无菌切口(Class II):在有控制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切口周围没有感染迹象,但切口打开了上述腔体,且预计污染风险较低。

3.清洁-污染切口(Class III):在非无菌但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切口在感染迹象或感染危险区域内,且切口打开了上述腔体。

4.污染-感染切口(Class IV):在感染风险明显的条件下进行,存在严重感染或脓肿的切口。

2.感染检测标准为了及时发现手术切口是否感染,可以根据以下指标进行检测:1.切口疼痛:切口周围的持续或加重疼痛可能是感染的表现。

2.红肿:切口周围出现红肿可能是切口感染的迹象。

3.渗出液:如果切口处有黄色、绿色或有异味的渗出液体,可能是感染的显示。

4.切口愈合延迟:如果切口没有正常愈合或愈合延迟,可能是感染导致。

5.体温升高:手术后出现持续性体温升高,可能是切口感染的征兆。

3.处理方法根据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1.干净切口和清洁-无菌切口:维持切口的清洁干燥,定期观察感染征象,避免切口污染。

2.清洁-污染切口:注意控制切口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消毒和伤口护理。

3.污染-感染切口: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可能需要进行伤口引流或其他手术处理。

为了保障患者的手术切口安全和降低感染风险,请医务人员根据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标准(试行)一、手术切口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

但无明显污染。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尿道、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会阴侧切、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也属于Ⅲ类。

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如无感染,属于Ⅱ类,有感染存在的,属于Ⅲ类。

脑外科闭合伤,若血肿局限在硬膜外、头皮完好,属于Ⅰ类,血肿在硬膜下,存在脑脊液漏,属于Ⅱ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卫生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9-CM-3,ICD-10编码、《中国病案管理》、解放军总后勤部《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规定,手术切口分为4类,Ⅰ类切口、Ⅱ类切口、Ⅲ类切口和0类切口。

Ⅰ类:无菌切口即在充分无菌的准备下,手术部位可以做到无菌的切口,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例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单纯骨折切开复位等。

Ⅱ类:可能沾染切口:某些脏器施行手术时,切口可能受到沾染,例如阑尾切除术、胃切除术、肾切除术、肺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例如阴囊及会阴部手术等;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例如腹部术后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表次切开探查止血等;伤后6小时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Ⅲ类:沾染切口: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与口腔相通连的手术,例如唇裂、腭裂手术等;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例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0类:有手术,但体表无切口或腔镜手术切口,指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如经胃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等。

切口愈合等级分四种:甲级、乙级、丙级和其他。

甲级代表切口愈合良;
乙级代表切口愈合欠佳;
丙级代表切口愈合化脓;
其他代表切口愈合不明确,其他是由于患者非医嘱离院或其他因素引起离院时切合愈合不明确或未拆线的现象。

斯特林数字化手术纱布---通过RFID技术实现数字化识别,专业为防遗留而诞生。

数字化手术纱布监测仪---全术程RFID纱布自动计数,更能提供
独立探测防遗留双重功能。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切口愈合/ 感染切口乙/Ⅲ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及愈合等级(一)切口分类Ⅰ类:无菌切口即在充分无菌的准备下,手术部位可以做到无菌的切口,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例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单纯骨折切开复位等。

Ⅱ类:可能沾染切口(1)某些脏器施行手术时,切口可能受到沾染,例如阑尾切除术、胃切除术、肾切除术、肺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2)手术区或皮肤不易彻底灭菌,例如阴囊及会阴部手术等;(3)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例如腹部术后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探查止血等;(4)伤后6小时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Ⅲ类:沾染切口。

(1)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2)与口腔相通连的手术,例如唇裂、腭裂手术等;(3)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例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不能确定为“Ⅱ”者可定为“Ⅲ”。

操作术:各类血管造影术及血管栓塞术、起博器置入术、射频消融术、扁桃体摘除术、经支撑喉镜所做的手术;伽玛刀治疗术、腰穿刺术;经肠镜所做的手术、经胃镜所做的手术;会阴侧切术;经尿道膀胱结石碎石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输尿管镜碎石术等,以上手术不填写切口等级及愈合等级,此栏目为空。

(二)切口愈合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乙级: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

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1、将Ⅲ类切口填写为Ⅱ类切口:如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化脓性阑尾炎穿孔术、窦道切开缝合术。

2、将Ⅱ类切口填写为Ⅰ类切口:如肺叶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肾切除术、阴囊手术等。

3、将操作术填写为有切口的手术,如冠状动脉造影术、起博器置入术、脑血管造影术、动静脉介入栓塞术、经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伽玛刀治疗术、声带息肉摘除术、扁桃摘除术、会阴切开缝合术等。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一:切口分类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的类别。

一般分为三类:1、无菌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空腔脏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腔部位);手术后没有引流的伤口。

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开颅术、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⑴某些空腔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但是在良好控制条件下,没有发生异常污染的切口,如阑尾、胃、子宫等部位的手术。

⑵手术区域的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阴囊、会阴部的手术)。

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的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要再次切开探查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要再次开腹探查止血等)。

⑷伤口在六小时内已经进行清创缝合的切口,如比较整齐的刀伤。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或者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阑尾穿孔的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

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

⑶某些腹腔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三:切口愈合分级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

分为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节、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口切开引流。

四:切口等级/愈合类别:如下表:。

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分类

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分类

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分类是手术中常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指导手术护理、评估外
科护理质量,及预测患者预后,是外科护理的基础。

切口分类是指根据外科手术切口的特点,将外科切口分为三类,即无创伤切口、简单
切口、复杂切口。

无创伤切口是指仅需一个无创伤手术口,手术切口在同一位置,只有组织层和皮肤组织受到创伤,可以使用较轻的术式完成手术,比如:无创心脏检查、无创腔镜手术等;简单切口是指仅需一次手术口,手术切口在同一位置,且只有深层组织受到创伤,比如:简单腹腔镜手术、简单的消化道手术等;复杂切口是指需要多次手术口,手术切口分布在多个位置,受到创伤的组织比较复杂,比如:肝移植手术、大范围切除肿瘤等。

愈合等级分类是指根据切口的特点,将切口愈合情况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为0-4级,其中0级表示术后切口未愈合,1级表示术后切口愈合,但不平滑;2级表示术后切口愈合,并有炎症反应;3级表示术后切口愈合,炎症反应消失,但尚未完全平滑;4级表示
术后切口完全愈合,平滑无结痂。

切口分类和愈合等级分类在外科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
的参考,指导手术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负担。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类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类切口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1类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1类切口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
切口分类?/?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 切口分类/愈合级别? 切口分类/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 Ⅰ/甲?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化脓? ?Ⅱ类切口? Ⅱ/甲?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Ⅲ类切口? Ⅲ/甲感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Ⅲ/丙? 感染切口?/?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
??2??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如睾丸鞘膜翻转术,会阴侧切术等。

?
3??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
孔手术等,这些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暴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对。

? 二、不属统计范围内手术切口?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如鼻息肉摘除术、扁桃体剥离术(挤切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宫颈息肉摘除术、大面积烧伤清创术、脸板腺囊肿刮除术、各类切开引流术等均不属统计范围。

对于这些手术切口,概念明确,相对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切口则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如某病例,病案首页记载手术名称是双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分类Ⅰ类。

仅从病案首页看切口分类是正确的,但查阅病案有记载:“术后第四天伤口愈合好、无红肿、无渗出,拔除引流管加压包扎。

术后第十天右侧伤口腋下有积水感,查见右腋下皮肤隆起,触之软,考虑积液,拆线数针挤出黄色液体5?ml?”?根据病案记载可鉴定切口愈合不好有缺陷,为乙级愈合。

但由于为引流切口并已超过48小时,已不属切口统计范围之内,因此这一病例应不再统计。

三、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把丙级愈合计为乙级愈合。

如一病例,病案首页记载为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Ⅲ类切口乙级愈合。

查阅病案时有记载“术后第七天换药见切口隆起,表皮已愈合,扩开切口后约10?ml黄白色粘稠脓液流出,脓腔位于肌层,给予清洗引流。

”病案中清楚记载有化脓感染情况并切开清洗引流,是典型的化脓感染切口,应计丙级愈
合。

但医师认为,这是一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化脓又来自肌层,与本身是化脓性阑尾炎有关,表皮愈合是好的,应计乙级愈合,实际上在鉴定切口分类时将此手术计为Ⅲ类切口就已经对化脓性阑尾炎进
行过描述,愈合情况则应按愈合标准进行鉴定,不应将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两者混淆。

无论哪类手术切口化脓都应计为丙级愈合。

???第二种把乙级愈合计为甲级愈合。

如一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例,病案首页记载:“Ⅰ类切口甲级愈合。

”病历中记载:术后第6天“切口红肿”,术后12天出院。

而出院小结中未对切口愈合、拆线等情况作详细描述。

切口感染出现症状一般5~7天完全表现出来,但常常由于术后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少数病人在术后一、二月甚至数月才出现化脓感染,这一病例病案虽未作详细描述,但术后第6天切口红肿,说明已有感染症状,由此可鉴定为愈合欠佳或者愈合有缺点,应计为乙级愈合。

?
四、切口分类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把Ⅲ类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由于已邻近感染区或者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属污染切口。

这类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手术,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不准,又如口腔科的先天性腭裂修补术等口腔手术由于与口腔通连应为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也不准。

?
??第二种:Ⅱ类切口计为Ⅰ类切口。

如把普通外科的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泌尿外科的睾丸鞘膜修补术、创伤骨科的断指再植术等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在这些手术中空腔脏器手术由于可能受空腔脏器内
容物的污染应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
??第三种: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把白内障吸出术、颅咽管瘤切除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眼科、神经外科的非外伤手术一般是有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的手术,应为Ⅰ类无菌切口。

?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行)》
中对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作了明确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清洁切口,Ⅱ类为清洁-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Ⅳ类为感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同时还规定,“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
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因此各级医师以及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才能有章可循,也才能做到对切口分类、愈合等级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