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二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文章结构,同时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论述了一个人和国家在面临困难和安逸时的不同态度和结果,教育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勇于面对困难,不断进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课文深层含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课文PPT:展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课文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对其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讲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九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最新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最新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一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的道理。
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
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
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
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总结。
五、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语文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成语的含义,能正确理解文中的寓意和意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成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与寓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成语的能力,辨析成语的使用场景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教师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写在黑板上,请学生先看懂这个成语,然后回答:你对这个成语有什么理解?b.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简单的提示,引导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成语。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a.教师给学生发放成语故事的文本材料,要求学生自读一遍,并标记重要信息。
b.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成语的含义和寓意。
c.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分析成语故事中的细节,借助于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与意义。
3.听说训练(20分钟):a.教师播放成语故事的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b.学生听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表达,就成语的内涵和寓意进行讨论。
c.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身边的故事来展开讨论,使讨论更生动有趣。
4.默写与评价(20分钟):a.教师要求学生拿起笔,尽量写出他们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的理解。
b.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换作业纸,相互评价对方的理解是否准确。
5.拓展活动(30分钟):a.教师给学生发放成语挑战卡片,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和讨论这些成语的寓意和使用场景。
b.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成语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讲述成语的含义。
c.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成语,拓展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四、巩固与评价:1.学生进行成语故事理解的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8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存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力量;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语感;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孟子名轲,战国时人,闻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主见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见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
曾游说各国,但主见不被接受,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精确,读通畅。
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缺乏,提示留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舞他们也像教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精确,读通畅。
其他学生仔细听,数数朗读失误。
采纳“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消失四个失误,其次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掌握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
教师巡察,赐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二)抄写课文一遍。
其次课时一、理解分析第一段(留意:1、结合朗读;2、指导催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依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
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
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
”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吃完了,还没有察觉。
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
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
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2。
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降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出示孟子的画像)(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让我们看一下历史上逆境中成才的有哪些人物?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曾益其所不能。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文言基本词汇积累
A、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1、饿其体肤2、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定向定标
1、听读课文,熟悉文本。2、速读课文,培养语感。
3、翻译课文,掌握词句。4、理解课文,感悟内容。
二、导学探究
1、听读课文。听读方明朗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速读课文。
首先自己进行速读练习。其次小组内部进行比赛。推荐两名同学进行示范。
3、翻译课文
两人合作共同翻译。注意重点的句子和词语。注意学案中字词。
3、行拂乱其所为4、动心忍性
(3)翻译句子①劳其筋骨,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练测展示
1.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通解释:入则无家拂士通解释:困于心,衡于虑通解释: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九年级下语文人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理解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的论证方法。
2.感悟文本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理解。
(2)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作者。
2.初读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如“患”“安乐”等。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让学生找出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4.深入探讨(1)讨论文本中的具体事例,如“六国破灭”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面对忧患与安乐?(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中心论点。
(2)讨论本文对我们人生的启示,如何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忧患与安乐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教学辅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设计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
八、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著作,如《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
2.探讨其他古代哲学家对忧患与安乐的看法,如庄子、老子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感悟文本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doc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类比论证
(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
学习指导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以及相关的名言。
事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作用: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2、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身处逆境,努力奋发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4、文章第二段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作者从个人的成才说到国家的治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正面和反面说理的语句。
三、讲授新课
(一)、完成学习目标一:朗读课文基本成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听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示例: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现实社会竞争的残酷性注定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于安乐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是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如果能将劣势化为优势,以忧患为起点走向成功,那将是一种阅历,一份财富,更令人佩服!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经得起生活中的种种考验,在以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学年)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年级九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孟子两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一、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
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朗读、翻译的方法已基本掌握。
但大部分学生懒惰,不记忆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因而在考试中也经常失分。
对于特殊文言句式知之甚少,对文本思想意义的理解,方法技巧的掌握都很浅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授课教师:白马井中学李明川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
3.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得到教育,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导学过程:一、读课文:1.生尝试读课文;2.师正读音、停顿。
3.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停顿。
4.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二、利用工具书,并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三、整体感知1. 解释下面的字词和为加点的字注音。
(1)举()畎亩()苦()劳()饿()空乏()行拂()曾()恒()入()出()拂士()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四、探究研读1.文中第一段列举了哪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是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说说历史上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 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5.根据全文作者归纳的观点是什么?6.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7.全体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五.布置作业1.练习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六个人(举例论证)苦境造就人才天降大任人,苦、劳、饿、空乏人恒过,困、横、曾、发(道理论证)安乐毁灭国家入、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由一则资料导入。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
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2、述:首先,我们先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出处。
学生答:作者是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3、述: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⑴、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⑶、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二、学生一读课文
1、述: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2、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舜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拂
3、听录音。
(注意朗读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4、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朗读前明确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后同学间评价朗读情况。
5、学生欣赏6位古代名人的图片和文字。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⑴述:自学暂停,下面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曾益其所不能。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请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忙纠正。
⑵述:下面翻译下加横线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②所以动心忍性,③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学生依次回答,如有错,请学生更正,学生不会,教师更正。
⑶学生快速对照相关译文,自我检查。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答出: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②、本题难度较大,教师注意引导
估计学生答出: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③、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答出: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五、随堂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_
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吗?
1、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答出: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2、然后投影播放相关人物与图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默写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句,体会特点。
3、小结,播放刘欢的歌曲《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