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建筑艺术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本质
彭 俊 宜 , 计 旋 译 , 张 贤根 校
( 武汉纺 织大学 服装 学院,湖北 武 汉 4 0 7 ) 30 3
摘
要 :冲 力始于而且作为语言 ,物的被创造或者语 言的被创建都 通过冲力发生。冲力与创造 、冲力与创建 、冲
力与创作 ,以及冲力 与命 名都 相互共属。冲力敞开 自身 ,它往往使我们疏 离 了常性,导致 自身 之外的存 在。 自身
生 ,缓和 这种 冲力 ,加 强 这一循 环 。
一
之物性。但这并非偶然 ,器具 的本性确实通过一幅画,
个 “ 体 的艺术 ” 具 ,一 个 “ 术领 域 ”所 敞开 。 因为 , 艺
所 有 它假 定 的独立 还 是预 设 了个 “ 础艺 术 ” 基 ,而且 越是
的冲力 。正如 海德格 尔 在他 的演 讲 《 巴 门尼德 》中所 论 说 的 , 果 Peds 假 的 ) 如 suo ( 一词 被 转译 来指 “ 遮蔽 和 隐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 1 年 01
且唯一的存在类型。 但是 ,基于一种言说 ,我们被移位于别处。 自身之
外 的存 在 者之 可能并 不是 指某 种 实质 的 自持或是 自身 的
一
把锤 头就 是这 样 的 ) 器 具就 越是 独一 的保 持着 它的器 , 的存在 ;但 即便 是这 样 ,这种 注意 只是 导致 了遗 忘 ,让
身 关 系所 区分 开来 的 。 这种 关系必 须被 转译 为一 种 敞开 ,
也 因此不能与 自我表达的总体形式相切合。如海德格尔 所说 ,冲力不过是那些从未遭遇 自身的被创造作品的自
建筑美名词解释
建筑美名词解释
建筑美是指建筑艺术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意义,包括建筑形式、空间、比例、色彩、材料等方面的美感。
建筑美是建筑艺术的核心,也是评价建筑设计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建筑美的范畴内,常用的名词解释包括:
1. 建筑形式:指建筑的外形、轮廓、线条、比例等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
建筑形式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建筑形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
2. 空间感:指建筑空间的布局、形态、尺度和光线等因素所营造出来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空间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空间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体验。
3. 比例感:指建筑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关系所呈现出来的协调和平衡感。
比例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比例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4. 色彩感:指建筑色彩的运用、搭配和搭配效果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色彩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体验。
5. 材料感:指建筑材料的质地、质感和色彩等因素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材料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不同的材料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体验。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一、建筑美学的本质与特征建筑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和审美问题的学科,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
建筑美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和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形式美学:建筑的形式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包括建筑的外观、比例、尺度、色彩等。
形式美学研究建筑的形式语言和构成元素,以及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美。
空间美学: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利用也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美学研究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组织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来营造美的氛围。
文化美学:建筑是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象征,因此建筑美学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美学研究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和传承文化。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美学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应该根植于自然环境,并与其相互协调,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
审美价值和功能:建筑美学不仅关注建筑的审美价值,也关注其功能性。
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带来美的享受。
审美效应:建筑美学研究建筑对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即建筑的审美效应。
通过研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建筑的美。
建筑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从形式、空间、文化、自然、功能和心理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通过深入理解建筑美学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建筑创作和欣赏。
二、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结构美是指建筑通过其构件的排列、组合和连接方式所展现出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包括建筑的力学性能,还涵盖了材料、形态、比例和空间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体现在它能够将功能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而结构美恰恰能够提升建筑的功能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优化柱网布局和梁板结构,可以创造出更加开阔和灵活的室内空间,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艺术概论总概括
艺术世界的构成篇
第九大课:[第八章 艺术家]
第八章 艺术家 一、艺术家的概念 (一)艺术家是具有丰富情感的
人 1、艺术家的必备条件——情感 2、艺术家情感活动的特点 (1)形象性; (2)审美性; (3)理性辅助 3、艺术家情感的制约性因素 (1)独立的人格 (2)先天的秉性、气质 (3)敏感的心灵 (4)社会环境 (5)自然环境 (6)民族心理 (7)个人修养: a、专业的; b、总体的; c、旁类的 (二)艺术家是具备艺术技能的
3、意态;
4、风神。
(四)书法艺术的类型划分
形态篇
第六大课:[艺术形态的审美特性]{三}
第六大课:艺术形态的审美特性[三] 七、语言艺术——文学 八、实用艺术——广告、环境装饰
艺术生发篇
第七大课:[第六章 艺术的生成]
第六章 艺术的生成 一、原始性“艺术” 1、发生地点; 2、发生时间; 3、发生形态 二、有关艺术起源的几种代表学说 1、“摹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说”; 4、“表情说”; 5、“潜意识说”; 6、“生存说”; 7、“集体无意识说” 三、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劳动说
人 1、三个基本概念 (1)艺术技能 (2)专业技术 (3)艺术技巧
2、专业技能的目的 3、专业技能与全面修养的结合 ▲“匠气” 二、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一)艺术创造的概念 1、创造须不断超越 a、超越别人 b、超越自己 2、创造须创新艺术境界 3、创造须开创新的表达“语言
3、建筑的四要素:实用、经济、 3、基本情感符号是动作与道白
坚固、美观
(二)演员的“自我”与角色
(二)建筑类型划分
的“自我”的调和统一(体验
五、线条艺术——书法
派与表现派)
建筑的本质
建筑的本质:文化是建筑的灵魂,美学家黑格尔这样赞叹建筑艺术:“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一. 中国寺庙建筑展现人神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喻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从建筑外形结构上分析,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与“尖拱技术”同步发展,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体自重和增加跨度。
尖拱和尖券大大加高了中厅内部的高度。
哥特式教堂内部,可以看到从柱墩上散射出来的一根根骨架券,它交合于高高的拱券尖顶。
高耸入云的塔尖,色彩缤纷的彩色玻璃嵌画,玲珑矫健的飞券是轻快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丰碑,荡魂摄魄的繁复尖塔和眼花缭乱的彩绘玻璃窗是其最独特之处。
教堂顶部尖塔林立,远远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直刺天宇。
根据心理学移情原理,外界的形式感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
建筑学家指出,这种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
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也表现了一种“崇高”。
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使我们不自觉联想,进而感受到“崇高”。
正如席勒所说:“没有一定强度的想象,巨大的对象就完全不会成为审美的对象,相反没有一定强度的理性,审美的对象也不会成为崇高的对象。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
“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
艺术本质论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和宗教、哲学、文学一样是更远离物质经济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和道德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非常密切的意识
形态,属于前一类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艺术通过政治来作用于经济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影响艺术,艺术又反过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 道德观念 艺术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相互影响,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支配艺术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对艺术活动发生影响,艺术活动要反映和形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美术”这个专 门名词。当时,“美术”一次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 如,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 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 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
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 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
1、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 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 艺术 宗教 哲学 上层建筑 政治 法律 道德
经济基础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特殊性
它们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
种平行的关系
它们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 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 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差异
1.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马克思 把艺术等看作是人的有意识的、全面的生产活动的一种,认为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
浅析建筑的艺术美
浅析建筑的艺术美摘要:通过阐述建筑的本质引申出建筑美的内涵以及建筑美的美学特征、功能、原则等几个方面的一些认识和理解,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
关键词:美学建筑美学赏审美价值建筑自古便被视为一门高尚的艺术,而美学自产生以来,似乎便与这门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美学思想和人类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建筑美学的不断变化。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
建筑美学则是研究建筑美的特性及其构成因素和规律。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其他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规定。
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存在着。
”因此,我们需要把探究建筑的本质作为研究建筑美学的起点。
一、建筑的本质建筑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所以一切建筑活动都带有人类的目的。
建筑是人类目的的产物。
最原始的房子解决的是自然矛盾,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是古人对这种矛盾的形象概括。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渐渐的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如宫殿的建造,以壮丽的形象达到重威的目的,教堂的建造,满足人类与上帝的交流,摩天楼的建造,实现了资本家标榜财富的欲望,所有这些目的的实现,已经不是单纯的房子所能比拟的了。
可以看出,建筑目的的核心是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人才是建筑的本质。
现在建筑的建造,营造出人的尺度的空间,以满足人的物质或是精神的需求,或者是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或者是强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生活其间,建筑就好比一个没有演出的舞台,这是毫无意义的。
二、建筑的美学特性建筑美具有时间性,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建筑空间是人化的“四度空间”,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
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建筑总是以物质需求为先导的,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教皇亚历山大有句名言:“真的有价值的是实用,华丽的光环确实跟感官借来的。
" 的确,就大多数建筑物而言,人们特别是使用者习惯于要求建筑本身首先应符合使用的要求,进而考虑经济、美观的因素,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作为一门艺术,建筑除了具有自身的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性,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统一,建筑艺术之中,精神性和物质性之间的比例不是均等的,而是各有侧重。
有的建筑物质性特强,而精神性却难以表现,如仓库、车棚、厂房、水塔等;有些建筑精神性略有提高,如学校、医院、办公楼等;有些建筑的精神性偏重,如博物馆、剧院、美术馆;还有些建筑精神性处于主导地位,如教堂、宫殿、寺庙、园林等。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只有精神性,而无物质性的建筑,如纪念碑、纪念塔、雕塑等,像西格拉姆大厦只单纯的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依托,毫无任何物质用途.就建筑而言,精神性越高,其本身就越趋向艺术性,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折叠·起伏·流动——吉尔·德勒兹“褶子论”下的建筑空间本质探究
16创意2021/04在人与环境互动激剧频繁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建筑师所肩负的设计使命也不再单一,逐渐演化为与环境相关的多元、互关、共生的建筑共同体。
建筑形态的创新与否更是与建筑本体如影相随,而以何种更为明晰真切的视角来审思建筑,如何以更为纯粹的本质形态融于自然场域、汇于真实世界、合于功能形式,无疑是当代建筑学人关注的问题。
一、建筑视域下“褶子论”的美学价值(一)折叠交互:褶子与世界褶子论的原初阐发于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著作《褶子——莱布尼兹与巴洛克风格》,这是对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alm Leibniz)“单子论”的概念拓延。
理论的源头归因于巴洛克艺术形式艺术理论中有关褶皱的这一概念。
谈及褶皱,浮现的图示定然是起伏、折叠、流动等图示图像。
折叠的皱纹则正是褶皱的原型,这种图式化之景于自然界无所不在。
群山的绵亘不绝、沙丘的绵延起伏、树叶的层折重复……均形成了折叠交互的共生之态势。
褶皱的回环重复化的生成已然逾越了欧几里得几何空间所蕴涵的极致结构主义哲学之概念。
在“褶子论”下,自然山川间,褶子以不同的大小、层级、状态存在,且永远以折叠——展开——折叠——展开的运动中与外界交互。
褶子与世界间的折叠与交互绝非分散、独立,恰恰是以共生、互融的关系构成物质的存在。
二者是渗透、折叠与包裹的,而物质则是在此番运动关系之中内外中和自由生成。
在德勒兹的理论认知中,褶子与世界之间有着可述、可感、可生的共和、同构、依存之连。
“褶子论”所涵纳的褶皱,无疑是暧昧的、交互的、组构的,这种美学价值激发着建筑学人对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本质的探究,甚至生成与创造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二)起伏迭合:建筑与时空追溯传统的建筑设计到现今的非线性建筑,以和谐为美的理念则仍存于整合空间之内即构建“平滑空间”中所求的和谐空间形态。
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与建筑艺术
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与建筑艺术[摘要] 通过对实践作品思想来源以及表达主题的分析,阐述了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品与“风格派”的绘画造型艺术,以及其作品的构图特点与其建筑的适用,并深入探讨了建筑艺术的本质,揭示了绘画艺术以建筑艺术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 蒙德里安风格派建筑艺术引言现代艺术发展到二十世纪时,逐渐由具象走向了抽象,抽象艺术也随之延生。
而所谓“抽象”被明确定义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以致使人们无法辨认具体的物象,二是指一种几何的构成,这种构成并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
抽象主义崛起于一战前夕,涌现出了抽象主义的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而蒙德里安正是几何抽象派的先驱。
一、实践作品分析(一)作品形式以电脑合成以及PS的形式。
(二)作品思想来源思想来源于蒙德里安在1930年的作品《红、黄、蓝构图》,是属于“风格派”的艺术,该作品是蒙德里安在一步步的研究绘画中将整个图抛弃了任何曲线,除三原色及黑白灰之外的颜色,整个图由横线跟竖线以及三原色、黑白灰构成。
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中被如今运用最多的作品。
而该实践作品就是根据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思想而进行的创作。
(三)表达的主题实践作品首先运用了蒙德里安代表作《红、黄、蓝构图》做为一个主基调,在这基础上,其左上角是利用其红蓝黄构图的方式画出了蒙德里安的画像,图片体现了蒙德里安的构图色彩的特点。
往下是根据其特点创造的蒙德里安式的英文26个字母以及10个阿拉伯数字,其标题的MONDRIAN也是这些英文,有着其红黄蓝黑白色的平衡,具有美感及趣味。
右边红色格子中首先有个其特点的建筑的立面,整个的构图也是体块色彩的共同平衡,作为建筑的构图也是很有效果,体现出建筑的变化与统一的平衡感;而中间的由红黄蓝构成的世界地图使其具有趣味的,以及人物的横线竖线红蓝白构成也是如此,蒙娜丽莎通过这个方式的构成进行绘画更充满了神秘感。
推荐:什么是建筑美学?
什么是建筑美学?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
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
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建筑艺术是什么
建筑艺术是什么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它通过空间的塑造、形式的表达和美的体验,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文化和审美追求。
建筑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建筑物的形式、结构和材料的运用,来创造独特的空间和视觉效果。
在建筑艺术的实践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功能需求、结构力学、材料性能等众多因素,将建筑物的设计与技术融为一体,以实现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目的。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它不仅仅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而是需要将三维空间与用户的体验结合起来。
建筑师需要通过尺度、比例、立体感等手段,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创造性艺术”。
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不同,建筑师无法完全凭空创造出作品。
建筑物的存在始终与环境和功能需要密切相关。
因此,建筑师需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和审美的运用,打造独特的建筑形象和空间体验。
他们需要考虑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其融入自然和人文的背景中。
建筑艺术还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似的美学特点。
其中之一是“追求协调与对比”。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到形式、色彩、材质等元素的协调与对比关系,通过运用对比和呼应的手法,创造出丰富有趣的空间效果。
另外,建筑艺术也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需要在形式美的基础上,能够表达出特定的内涵和意义。
无论是民族文化、历史传承还是现代理念,都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展示和传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
现代建筑注重创新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建筑师们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探索建筑艺术的边界。
例如,绿色建筑追求更节能环保的设计,数字化建筑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复杂的形式和结构。
这些新的实践不仅拓展了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宜居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密切相关。
康德论建筑艺术
中是相通的。 事实上他对美与善的一致持肯定态度, 赞赏审美的心
意状态与理性的思想境界相协调。 只是对美与善之间的关系有着清
性则是一物与诸物的那种只有按照目的才有可能的性状的协和一
醒的认识: 完善性并不通过美而有所收获, “ 美也并不通过完善性 而有所收获。1 ” ] 0 这一论断清楚地表明了美与完善性之间的界限。 在客体有着充 分的完善性, 而其形式却不美的场合, 尽管主体由此而生充分的智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2c9 ,6 o
收稿日期 : 06 0一 2 一 1 5 6
体的否定乃是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 事实上 , 随着时间的推移, 时 代的变迁, 宫殿的那些曾有可能引人反感的实存方面, 对于眼下的
3 5
朋c T TpL 。月L2邻. 建筑学报 Ic 产 o H E 羌月 J 月闷 0 们
( 康德列出教堂、 宫殿、 博物馆或花园小屋) 都以各自的目 的概念为 前提,因而归于附庸美之列是不难理解的。 ] 5 [ 虽然美有了自由与附庸之分, 但是对它的鉴赏如果是纯粹的,
就仍然需要不受目的概念约束的心意状态。 对于建筑这样一种具有 功能要求及确定的内在目的的对象而言, 只有当判断者对这个目的 毫无概念, 或在自己的判断中把这目的抽取掉, 才会有纯粹的鉴赏 判断, 事实上, 事物的客观合目的性也会给人以愉悦, 不过这种愉
家, 相隔 10 多年,分别从理论上探讨建筑形式乃至其他艺术的 0 摘 /从 筑 美 动 无 害 、 目 任 合 则 、 式 要 建 审活 的 利 径 合 的 、规 任形
本 和刺 因素以 身 截 及结合 趣 赏等左 1人 兴 的鉴 面犯 探讨了 德关于 庚 建 筑的 埋解, 庚慈美 的 在子 美学 指苗 学 价值 对鉴赏客体 层 的分 析解,
建筑的本质与发展
建筑的本质与发展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建筑既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象征。
建筑的本质与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话题,它涉及到建筑的定义、功能、形式、技术、材料、艺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建筑的本质和发展历程,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建筑的本质建筑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
从最基本的角度来看,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需求而建造的空间。
它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文化建筑等各种类型,为人们居住、生产、学习、娱乐等活动提供场所。
建筑的本质可以说是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设施的实体。
建筑还是一个艺术载体,具有美感和审美价值。
当建筑不再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存在,而追求美观、和谐、富有表现力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引领着人们对空间、形式和结构的审美追求。
建筑的本质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和美学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它与人类社会、文化、历史、技术等方面的联系。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文明水平。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还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
它是人类思想、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二、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最早的建筑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的洞穴居住,人们利用自然的山洞、岩石等来遮风蔽雨,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开始从简单的自然材料和手工技术,逐渐演变为复杂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
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都留下了众多宏伟壮丽的建筑遗迹,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当时人类的工程造诣和审美观念。
中世纪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东方的寺庙、清真寺等建筑,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
近现代工业革命以来,建筑材料、技术和设计理念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高楼大厦、工业厂房、城市规划等现代建筑形式相继出现。
海德格尔文章建筑艺术思考栖居与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文章建筑艺术思考栖居与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他对建筑艺术的思考涉及到栖居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在他的文章中,他认为建筑艺术是一种超越美感的存在方式,它不仅仅是物质结构的创造,更是人类栖居的象征和展示。
海德格尔首先指出,建筑艺术的根源在于人类的需求栖居。
栖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而建筑艺术则是实现栖居的手段。
他认为,建筑艺术不仅包含了技术和工程,更涉及到对空间、时间和存在等深刻的思考。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实体,它更是一个被人类创造出来的存在,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建筑艺术的根源是形而上学的思考。
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和本质的哲学学科,它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起源。
建筑艺术也涉及到了形而上学的思考,因为它必须考虑到栖居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更是为了展示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建筑艺术的核心是空间。
空间是建筑艺术的载体,也是人类栖居的场所。
他指出建筑的特点是建立在空间之上的,它不仅仅是物质的结构,更是通过对空间的整合和创造来实现对栖居本质的表达。
建筑艺术通过设计空间的形式和结构,展示人类对栖居的理解和追求。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建筑艺术的形式是建筑师个体和时代背景的产物。
建筑师的个体和时代的特点都会对建筑艺术的形式产生影响。
他认为,建筑师是一个“建筑思维者”,他需要通过对栖居和形而上学的思考,创造出适应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建筑艺术形式。
海德格尔还探讨了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他认为,现代科技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是复杂和深刻的。
科技的进步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材料,但也带来了对传统形式和价值观的冲击。
建筑师需要面对这样的挑战,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以创造出符合人类栖居的艺术。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通过对栖居和形而上学的思考,深入探讨了建筑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建筑艺术不仅仅是实现栖居的手段,更是人类对存在方式的表达和展示。
建筑与艺术,和而不同
西安建大科技/总66期2007年第2期作者简介:黄文华,(1980-)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及其环境设计研究。
41建筑与艺术,和而不同黄文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 要】 关于建筑与艺术的关系,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话题。
有人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有人认为“建筑孕育了艺术”。
还有人认为,建筑与艺术没有太大关系。
这几种说法都没有道破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除了它的艺术性以外,还有其它的性质,而艺术除了与建筑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其它的性质。
建筑与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却是一种交集的关系。
【关键词】 建筑 艺术 相似性 本质 实用目的 审美目的 交集 1、概述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最少的东西,而美的性质就是其中之一。
”[1]这句话虽然针对“美”而言,但是,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也处于一种“谈论得多而知道的少”的情况之中。
所以,正确认识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先举几个典型的提法。
如黑格尔曾经说:建筑孕育了艺术;意大利的建筑师奈维则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还有人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
如果说建筑具有艺术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们却不能说建筑就是艺术,或者说建筑是一门艺术,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
建筑除了它的艺术性以外,还有其它的性质特征,而艺术除了和建筑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外还有其它的性质。
2、对建筑本质的探索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接触到建筑。
坐卧,上课,买卖,阅览,交谈,就诊,看戏,休息,做试验,参观展览,看体育比赛,瞻仰纪念碑,操作机器等等。
除了一些户外活动,无一不是在建筑物中进行活动的。
有些户外,如广场等从广义来说也属于建筑空间,建筑与人的关系太密切了。
因此,在讨论建筑之前,首先要回答建筑是什么,或者说建筑的本质是什么。
这里所说的“本质”是指某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
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摘要:为分析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本文结合建筑艺术美的本质特点,从材料的角度、人流流线组织以及生态等角度,深入探讨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为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实践;表现力近年来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形势良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现阶段人们对建筑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需要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力,体现出各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人文特色。
20世纪以来,很多建筑人员参与其中,不仅要保证建筑自身具备基础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将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力真正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让人们逐渐感受到建筑的艺术性、美观性和实用性。
1 建筑艺术美的本质特点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发展和创新速度越来越快,建筑在其自身的表现力上具有更好的渲染力、震撼力。
目前在界定其艺术表现力建筑的时候,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而在整个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新奇、奇怪”的扭曲审美方式[1]。
在对建筑中的表现力进行界定和分析的时候,主要是依靠形式或者是材料等都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相关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人本身都有一种属于理性的内在器官,所以先要具备观察、评价以及考察等基本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形式或者是材料当中逐渐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体现出来。
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鉴赏者作为主体时,针对建筑客体所呈现出的一种艺术性主观反应。
结合目前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从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去深入了解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体现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必须要增强主体人自身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够强化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的表现力可以体现在客体建筑自身的内在特性中,比如结构或者是材料等,集中体现在建筑具有长久性特征的表现力上。
2 探究建筑设计在实践中表现力的途径为保证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本文结合实例展开分析,在经过汇总和研究后,得出要想强化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表现力,就必须要在满足现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对建筑中的某一个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创新,以此来加强对建筑设计表现力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想为自己建造一个新的办公室,为此他命令他的建筑师为他设计了一个宽为30英尺,长为70英尺的小屋。
他让建筑师把访客入口设计在小屋的一端,而将他的办公桌放置在小屋的另一端。
这样,每个来访的客人从门口进来都要走上70英尺,才能来到他的办公桌前面。
小屋的内部特别简洁,里面没有任何屏风,栅栏等障碍物,也没有任何能够刺激视觉的事物。
希特勒希望通过对来宾从门口到办公桌的70英尺行走过程的观察,得出对来宾的某种判断。
通过对来宾的走路姿态和身体语言的观察,他可以对来宾的个性,来宾对他的态度,来宾来访的目的有初步的了解,他甚至能够在会议开始之前判断来宾希望在该会议中得到什么。
如果来访的客人有机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别的一些吸引自己视线的事物,也许他就能隐瞒一些希特勒希望了解到的信息。
希特勒希望来访者只把注意力放在一个目标上,那就是他,那个时代最有权力,最无情的独裁者――在他面前走70英尺足够令任何一个来访者丧失信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壮观的,就好象不是每一首歌都能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
建筑与音乐一样,类型的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一般人都认为只有具有纪念意义的才算是建筑,象现在我们居住的民房根本不能算作建筑。
这显然是错误的。
建筑是一种艺术,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它的周围。
建筑并不一定都是人类建造的。
自然界里的崇山峻岭,幽谷深峡也可以算是建筑的一部分,在盐湖城我们便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电视,电影,书籍,绘画,音乐,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不理会,但是,在道路上,或者是楼房里行走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不看到建筑,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当时闭上眼睛。
建筑能够影响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建筑的基本要素。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我们也称之为建筑中的主角(protagonist)。
奥森先生曾经说过:"语言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精华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建筑也与之相似,墙壁只是形式,建筑的本质在于虚无的空间。
从几何学的意义来说,空间只是一块空的区域,或者是空的容量。
但是建筑师们却能够利用它们来表现各种特点。
空间无处不在,然而特色的空间却因地而异。
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里讨论影响空间特点的各种因素。
我们设想把四个高度相同的立柱分别垂直放置在一个水平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
显然这些立柱之间并没有真实的面存在。
因此,从几何学的角度来讲,在这些立柱之间,和立柱的周围只有一个空间。
但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这里却有两个空间,而且各有各的特点。
第一个空间是由四个立柱限制的容积。
虽然没有任何有形的面将这些立柱联系起来,但是,站在这一容积里的人却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任意两个相邻的立柱之间,和四个立柱的顶部存在着无形的面。
站在那里他会有一种身处于一个透明立方体的幻觉。
因为当他身处其间时,他别无选择,只能在这个以立柱为框架的空间里看外面的世界。
因而,这个空间的特点就是身处其中的观察者体会到的压抑,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压抑空间。
当观察者身处这个所谓的立方体之外时,他便会感觉到第二个空间:也就是上述想象的立方体以外的空间。
站在外面的平地上,观察者也许会,也也许不会注意到这四个立柱。
因此,与在立方体里相比,在外面他会感觉更自在一些。
所以,外面空间的特点是自由,我们把这个空间称之为自由空间(当然,这里的自由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即使地面上只留下一根圆柱体,观察者也不可能感觉到完全的自由。
这种情况就象在一张空白纸上画一个逗号)。
建筑学其实就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出各种特色空间的学问。
这些空间给人的感觉可能是蛮不讲理的,可能是令人愉快的,可能是压抑的,也可能是别的什么感觉。
在研究建筑史的时候,人们总是将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建造了什么(墙壁,立柱,屋顶,以及它们的比例),怎样建造(施工方式),建筑物表面处理方法(装饰,雕刻等),以及建筑物所包围的地方:也就是空间。
直到上个世纪,人们才真正明白 ,空间在建筑中是最重要的。
比例,大小,装饰等只不过是影响空间特点的几个因素罢了。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讨论这几个影响因素。
形状:空间是由建筑物的形状决定的。
而建筑物的形状又是由诸如墙壁,柱体,屋顶等建筑元素所决定的。
这些建筑元素在尺寸,外形和比例上的不同组合将决定不同的建筑物形状。
举个例子来说,房子的屋顶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倾斜的,也可以是圆顶的,不同的屋顶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高强度混凝土(R.C.C)建筑物出现以前,负载比较重的建筑物的墙壁总是建成又重又厚的模式。
这样,建筑物的许多地方都不能开窗户。
随着高强度混凝土的应用,人们现在可以建造任何形状的建筑物,因为由横梁,柱体和混凝土厚板块组成的高强度混凝土(R.C .C)框架能够满足任何建筑物的稳定性要求,墙壁的建造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私人空间愿望。
因此,设计师现在想开多大的窗户都行。
传统的盒式房子已经被淘汰了。
有了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里的墙壁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各种空间因房间不同而异,因房间内外不同而异。
光线效果也改善了。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建造各种动感十足,标新立异的建筑物。
而那些大型的玻璃窗,多样化的设计已经很普及,以致我们认为它们的出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比例与尺寸大小:这里的比例指的是,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长、宽、高在数学意义上的相对关系,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长、宽、高与建筑物整体之间的相对关系。
自古以来,人们在建造建筑物时就一直遵循那些使建筑物显得统一,协调和富有节奏感的设计规律。
比如,房间的长度/房间的宽度应大约等于2。
我们可以设想有这样一个房子,它的长和宽都是16英尺,但是它的高度却是60英尺。
这个烟囱模样的房子围成了一个令人心烦,压抑的空间。
在里面,人们会感到不舒服,困惑和苦恼,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小的房间会这么高。
除非改变这个房间的比例,将天花板的高度降到10英尺左右,否则无论房间的装修多么精美,表面处理技术多么高明,支出的花销多么庞大,也不能使里面的人感到舒服。
希望通过装饰来改变这种感觉,就好比叫一个80岁的老头来扮演动作片里的英雄,通过捏造出来的情节和一些技术手段来掩盖他的无能和脸上的皱纹,如果这也能成功,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比例涉及到的是建筑物形状各个真实尺寸的相对数学关系,而建筑物的大小指的是我们对建筑元素尺寸的感觉,或者是该建筑物与别的建筑物之间的相对空间感。
我们看到的真实事物满足透视关系,而并不象它们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表现出来的那样。
所以,即使是相同尺寸的物体,放在远处的物体也会比放在近处的物体显得更小一些。
根据这个道理,不同的建筑物应当设计成不同的尺寸。
传统的纪念性建筑物总是建造得比较大,人们站在包围了他们的巨大空间里便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这时候空间主宰了人的感情。
而现代建筑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建筑物的尺寸是根据人类的尺度来设计的,所以在里面人会感到很舒服。
光与影:光与影在塑造空间的特点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光能够影响人的心情。
一般来说,光亮能够愉悦身心,而没有光线则会令人心情低落。
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有这么一个习惯,常常会把注意力从比较亮的区域转移到较暗的区域。
因此,在设计建筑物比较重要的空间和特征建筑元素时,设计师总会避免让它们暴露在强烈的光线之中。
光线给建筑物带来神秘感,朦胧感,同时也会把建筑物里的空间烘托得更有动感。
光和影还可以交织出美丽的图案。
如果图案是由自然的光影交织而成的,那么这些图案还将随着时辰的推移而改变方向和颜色。
诸如藤架这类的建筑元素,它们的影子投射到建筑物的内部,甚至是建筑物的外部,还形成了建筑物装饰的一部分。
一句话,光线给建筑物带来了生机。
装饰:建筑装饰也是影响空间特点的一个因素。
如果装饰强调的是垂直线条,人们就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建筑物比实际的更高。
如果装饰强调的是水平线条,人们则会感觉到建筑物特别地宽。
空间会受到那些在视觉上把它分成几部分的装饰物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物中,装饰物一般是雕刻出来的。
像石头雕像这样的例子在印度神庙里便比比皆是。
而在现代的建筑物中,装饰物一般都很小,而且是以不同材料装饰物并排的形式出现的,例如,石头装饰物与木质装饰物相邻,塑料装饰物和玻璃装饰物相邻等等。
颜色:颜色和质地都有视觉上的重量感。
质感较强的物体能够最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且在观察时吸引了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
因此重要建筑元素和空间的颜色和质地应有较强的质感,同时,如上面所说的,要避免太强的光线。
颜色当然也对空间的特点有影响。
一个地板黝黑,而天花板明亮的楼房给人的空间感,和一个地板明亮而天花板黝黑的楼房给人的空间感是完全不同的。
心理影响因素:空间的特点还受到观察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一般来说,是受观察者的期望的影响。
当一个人走过一条又长又窄的走廊,然后来到一个非常大的大厅,这时候,对他来说,这个大厅将显得比其实际尺寸还大,因为他刚从非常小的空间里走出来。
在一个建筑物里的活动是依次走过不同空间的体验,它要求各个空间的协调。
这非常象一个电影剧本。
一首优美哀怨的歌曲不能在动作片的高潮情节出现,它会毁了这部电影,也会毁了歌曲本身。
实际上,影响空间特点的因素数以百计,我们只不过是提到了它们之中的极少部分。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他的特色空间。
建筑和雕刻有许多相似之处。
雕刻也受到上面提到的形状,装饰物,颜色,质地等因素的影响。
不过建筑与它不同的是,人们可以进入到建筑物中去,在走动中感受它,所以人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而只是把建筑物当成一件雕刻作品,这是远远不够的。
许多楼房甚至连雕刻作品都不如,所以我们称它们为楼房,而不叫它们为雕刻作品或者是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