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28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与“小人”、“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的差距。
因此,中国传记的这一主题结构,与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的地
位、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史传的材料来源
史家或史馆人员在着手编修一个人的传记时,最容易看到
的首先是有关传主履历的官方材料。因为,作为一名官员,该
传主的主要活动情况都十分明确地记录在吏部的档案之中。这
①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年版,第
页。
第 191 页
其当否。其欲铭于碑者,则会百官议其宜述者以闻,报其家。”
当然,“考功司”不可能为所有的官员都准备一份“行
状”,一些官阶较低的官员之“ 行状”,就不是由“ 考功司”准
备的。《唐会要》卷七十九云:“旧制,诸职事三品以上,散
共同的面孔。不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艺术家,
甚至僧侣、外国人,他们在传记中出现,仅仅是因为他们曾经
出任过某种官职,或者曾经与当时的官场有联系。至于他们的
社会身份、个人性格以及官场以外的其他生活经历,传文中却
完全空白。
在西方的中世纪,“人类的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
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
开始就是西方传记的主流。如塔西佗的《阿古利可拉传》,就
是一部独立的传记著作。今天,人们在谈到西方传记体史学著
作时,总会想到古典时代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传记集》
(又名《希腊罗名也就可以看出,普鲁塔克的著作也是一部独
立的传记之作。
由于中国史传的主题是通过家族或政治集团这些“一般的
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
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人
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团中的一员
,收人等编前
引书。
第 190 页
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 。在布克哈特看
来,中世纪的人没有个人独立的自我意识,仅仅剩下否定个体
可见,由于“考功司”的失察,造成“行状”的失实,也是十
分普遍的现象。
从史传看中国史学精神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人是
社会历史的中心。从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来看,人是社会历史
的出发点(因为有了人,才有了历史);从社会发展的目的系
统来看,人又是社会历史的归宿点(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
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因为保密的缘故,对文献中有关暂时还
不宜公开的材料,加以剪裁,这种情况几乎都个朝代都有。其
次,由于突发的政治事变,而对有关文献加以修改、甚至篡
改。例如,明惠帝建文年间,根据前朝惯例,曾编修洪武朝实
录。后来,明成祖发动政变成功后,马上下令重新修撰,把自
己的政变说成是太祖“遗训”。经过这次重修,建文朝完成的
先决条件:编修传记的社会必须承认个人的存在价值及其个性
①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年版,第页。
②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玄学、玄风的触动下,一部分人开始追求个体
的存在价值。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耆旧传》之类的独立的传
记著作。然而,在隋、唐重新统一,儒家思想恢复正统地位以后,这
类传记著作马上退出学术舞台。
过如下概括:“介绍传主的官职任命、升迁以及其他头衔、荣
誉和封地。这些任命很少系统地注明日期。其总体功能可以比
作一张曲线图,图中只有一个坐标(地理位置)可以确定,而
第 189 页
另一个坐标(时间)只有在少数几个点上才可以看到。特维
恺的上述概括是否全面,这并非至关重要;但他指出中国史传
的另一个主题主要集中在传主的官场生涯,这却是符合实际的
存在实在性的“一般范畴”。布氏所说的虽然是西方的中世纪,
但中国的传统社会,也正是如此。中国传统史传的二大主题,
即传主的家族渊源和官场生涯,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下个人“通
过某些一般的范畴” 家族、政治集团,来意识到自己存在
的一种直观的反映。通过家族,人们意识到个体与群众、个别
与一般的区别;通过政治集团官场生涯,人们意识到“君
分:其一,传主的“家传”和“族(家)谱”,传记中有关传
主祖籍、家世渊源及其子嗣的情况等材料,均源于此;其二,
在传主的丧葬仪式上,其亲朋好友、族内子弟、门生故吏等所
作的有关悼念性、回忆性的文字,诸如墓志铭、诔文、颂词
①王溥:《唐会要》卷八十。
第 192 页
等;其三,传主家族祭祀过程中的有关文字等。
观念,对中国人的法律和习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法
律中,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只能存在于他所寄身的那个政治集
团、阶级阶层和家族之中,从而掩饰了、甚至消解了个人作为
社会个体的独立存在。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传统史传的
风格和精神。在中国古代,史传著作的数量可谓车载斗量,但
史传却一直没有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历史著作分支。中国传统
主的简单评价,即所谓的“传论”或“论赞”。
显而易见,史传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传文的前两个部分。在
第一个部分,即介绍传主的籍贯以及家族源流的那一部分,作
者首先将传主与其家族联系起来。尽管在大多数的“正史”传
记中,这部分的内容十分简单;但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
要知道,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如果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
允当之论。
为了突出传主的官场生涯,传文往往在以下几个方面大费
笔墨:其一,详细罗列传主的官职任命和升迁;其二,铺陈传
主在职期间的主要政治建树;其三,时常引用传主的各种上书
或给皇帝的奏章。上述三个方面都同时表明:传主的官场生
涯,是中国史传的另一个主题。
在这一主题之下,中国史传的所有人传人物,都只有一个
分类学意义上的传记,就是“正史”中的列传或传,它们都是
因为依附于帝王的本纪而存在的。“正史”列传之外的其他传
记,也是如此。例如,就“家传”来说,一个再显赫的人,其
传也必须依附于其家族的“家传”系列之中,而不可能单独有
一体传记。作为一种独立著作类型的人物传记,在中国还是近
代以后才开始的。
人物传记要以独立的著作类型而存在,就必须具备这样的
示或印证,也各个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史学精神或传记史
学风格。
在中国历史上,个人的地位与西方社会中个人的地位迥然
不同。在中国人看来,尽管个人是构成社会整体的基本单位,
但是,个人的价值只能体现在由个体所组成的国家、社会、家
族等具有联锁关系的复合体之中。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
化,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的古典文化,它不是把个人与社会对
范畴”来体现传主的存在,来反映传主与其他人的区别与联
系,故而,中国传统传记主要着笔于传主的外在事功,而对其
内心世界、情感、性格等,却少有提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
传统的史学著作虽然是以人物为中心,但却具有强烈的非人格
倾向。英国汉学家特维恺在《中国的传记著作》一文中,曾对
。中国传统传记著作的这种价值取向,作过细致而深刻的探讨
中国史传的主题结构
刘知几在《史通列传》中指出:“夫纪传之兴,肇于
《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
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
《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释经,《史》、《汉》则传以释
纪。”章学诚《毫州志人物表例议》亦谓:“史之有列传,犹
《春秋》之有《左氏》。《左氏》依经而次年月,列传分人而著
类档案不仅记录了传主生前的仕途升迁,而且还保存了其上司
对其任职能力的种种评价。此外,吏部的下属机构“考功司”,
在某一位官员去世时,也会为他准备一份叫做“行状”的官方
文献。这种“行状”就是一个官员的个人履历表。《新唐书》
卷四十六云:“考功郎中、员外郎??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
之考法及其行状。若死而传于史官,谥于太常,则以其行状质
而已。对纪传体史书中纪传关系的这一认识,导致了这样一个
后果:在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列传注定要沦为依附于本纪的地
位。中国史传的主题结构,与列传的这种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纪传体史书中的列传或传,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
先,介绍传主的籍贯和家族源流;其次,记述传主的履历及主
要事功;再次,记述传主的死后荣衰及子嗣情况;最后,对传
从理论上来讲,史家或史馆人员既然可以看到有关传主情
况的各种公私文献,那么,由此而编就的传记,就不会发生很
多的错误。其实不然。且不说私家文献大多具有溢美隐恶的成
分;即使是各种官方材料,也并非完全客观、公正。殊不知,
有关官方文献在提交到史馆之前,早已经过了各种处理,从而
远非文献的原貌。简而言之,对原始文献的这种处理,一般分
“ 定牍”。然而,由于考功司对这类工作只在形式上予以勘校,
而在实际上却予以放任,从而造成“行状”官定其表而私撰其
实,虚饰文华,每有不实之辞。后唐年间史馆的一份奏文
①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
,
第 193 页
就提到了这一点:大凡行状,皆是门人故吏叙述,多有虚饰文
华。今请以后所纳行状,并须直书功业,不得虚文饰词。由此
显而易见,职事三品以下、散官二品以下的官员,其死后
的所谓“行状”,是由其子弟或门生故吏起草的。尽管如此,
这类“行状”仍具有官方的性质。因为,子弟或门生在拟好
“行状”之后,要送交“考功司”,并由“考功司”加以“检
勘”,从而获得认可。
除上述官方材料之外,史家或史馆人员还可以收集到有关
传主生平经历的私家文献。这类私家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各部
族,则可以享受到各种特权;同样,一个人如果能够建立一番
显赫的政治事功,则会为其家族带来永久的殊荣。因此,在传
文中将传主与其家族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传记第一个要展开
的主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传文的第二个部分,作者主要记述传主的履历以及重要
的事功。英国汉学家特维恺曾对中国史传的这一部分内容,作
第 195 页
和尊严。在古典时代的希腊和罗马,由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充
分发展,除奴隶之外,一切取得自由民身份的人,都能享受民
主的权利。尽管当时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争论,有两种
截然不同的看法,或曰集体主义,或曰个人主义;但是,这
些都并没有妨碍古希腊、罗马自由民在生活中所享受的实际存
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以独立的著作类型而存在的传记,一
立起来,而是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转换为个人对个人的关系,
第 194 页
从而建立起一套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理想的社会结构。在家庭
关系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是父子,在政府组织范围之内,个
。体与个体的关系是君臣,推而广之,就是朋友、师生等等
经过这种转换,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也就变化了孝(对父)、
忠(对君)、信(对朋友、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种
标题。其体稍异,而其为用,则皆取足以备经、纪之本末而已
矣。”
其实,把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与列传关系,简单地理解为
《春秋》的经传关系,这是中国传统史家的一致意见。刘、章二
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八。
第 188 页
人的上述议论,只不过是从理论上对这一意见加以总结和阐发
如果说在人的个体价值尚未被全面否定之前,在司马迁的笔下,
尚能写出一大批个性鲜明、感情洋溢、生动活泼的历史人物形
①阿德勒:《西方的智慧》,台湾幼狮文化公司年版,第页。
官二品以上,身亡者佐史录行状,申考功。考功责历勘校,勘
校下太常寺。”
那么,那些官阶较低的官员,其“行状”又由谁来起草的
呢?唐元和年间的一份奏章,曾提及此事:“请谥家子弟及门
生故吏,请立限,未葬以前陈状。其家在遐远及别有政事者,
任至一年内陈状。到考功一月内检勘,下太常礼院,受后,
一月内定牒报考功。”①
了人,是为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就是人类历
史发展的基本精神。历史人物传记既然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那
么,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定的方式来体现、揭示或印证
历史发展的这一总体精神。
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中,个人在其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尽相
同,相应地,历史人物传记对历史发展的总体精神之体现、揭
《太祖实录》被删削和篡改,有关人物传记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仅有关官方文献因种种处理而失实,即使是由“考功
司”所提供的传主之“行状”,也往往多不实之辞。前已提出,
考功司不仅负责准备高级官员的“行状”,而且还对由传主门
生故吏提供的、官阶不高的官员之“行状”,加以“检勘”和
因此,中国传记的这一主题结构,与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的地
位、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史传的材料来源
史家或史馆人员在着手编修一个人的传记时,最容易看到
的首先是有关传主履历的官方材料。因为,作为一名官员,该
传主的主要活动情况都十分明确地记录在吏部的档案之中。这
①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年版,第
页。
第 191 页
其当否。其欲铭于碑者,则会百官议其宜述者以闻,报其家。”
当然,“考功司”不可能为所有的官员都准备一份“行
状”,一些官阶较低的官员之“ 行状”,就不是由“ 考功司”准
备的。《唐会要》卷七十九云:“旧制,诸职事三品以上,散
共同的面孔。不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艺术家,
甚至僧侣、外国人,他们在传记中出现,仅仅是因为他们曾经
出任过某种官职,或者曾经与当时的官场有联系。至于他们的
社会身份、个人性格以及官场以外的其他生活经历,传文中却
完全空白。
在西方的中世纪,“人类的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
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
开始就是西方传记的主流。如塔西佗的《阿古利可拉传》,就
是一部独立的传记著作。今天,人们在谈到西方传记体史学著
作时,总会想到古典时代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传记集》
(又名《希腊罗名也就可以看出,普鲁塔克的著作也是一部独
立的传记之作。
由于中国史传的主题是通过家族或政治集团这些“一般的
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
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人
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团中的一员
,收人等编前
引书。
第 190 页
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 。在布克哈特看
来,中世纪的人没有个人独立的自我意识,仅仅剩下否定个体
可见,由于“考功司”的失察,造成“行状”的失实,也是十
分普遍的现象。
从史传看中国史学精神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人是
社会历史的中心。从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来看,人是社会历史
的出发点(因为有了人,才有了历史);从社会发展的目的系
统来看,人又是社会历史的归宿点(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
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因为保密的缘故,对文献中有关暂时还
不宜公开的材料,加以剪裁,这种情况几乎都个朝代都有。其
次,由于突发的政治事变,而对有关文献加以修改、甚至篡
改。例如,明惠帝建文年间,根据前朝惯例,曾编修洪武朝实
录。后来,明成祖发动政变成功后,马上下令重新修撰,把自
己的政变说成是太祖“遗训”。经过这次重修,建文朝完成的
先决条件:编修传记的社会必须承认个人的存在价值及其个性
①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年版,第页。
②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玄学、玄风的触动下,一部分人开始追求个体
的存在价值。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耆旧传》之类的独立的传
记著作。然而,在隋、唐重新统一,儒家思想恢复正统地位以后,这
类传记著作马上退出学术舞台。
过如下概括:“介绍传主的官职任命、升迁以及其他头衔、荣
誉和封地。这些任命很少系统地注明日期。其总体功能可以比
作一张曲线图,图中只有一个坐标(地理位置)可以确定,而
第 189 页
另一个坐标(时间)只有在少数几个点上才可以看到。特维
恺的上述概括是否全面,这并非至关重要;但他指出中国史传
的另一个主题主要集中在传主的官场生涯,这却是符合实际的
存在实在性的“一般范畴”。布氏所说的虽然是西方的中世纪,
但中国的传统社会,也正是如此。中国传统史传的二大主题,
即传主的家族渊源和官场生涯,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下个人“通
过某些一般的范畴” 家族、政治集团,来意识到自己存在
的一种直观的反映。通过家族,人们意识到个体与群众、个别
与一般的区别;通过政治集团官场生涯,人们意识到“君
分:其一,传主的“家传”和“族(家)谱”,传记中有关传
主祖籍、家世渊源及其子嗣的情况等材料,均源于此;其二,
在传主的丧葬仪式上,其亲朋好友、族内子弟、门生故吏等所
作的有关悼念性、回忆性的文字,诸如墓志铭、诔文、颂词
①王溥:《唐会要》卷八十。
第 192 页
等;其三,传主家族祭祀过程中的有关文字等。
观念,对中国人的法律和习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法
律中,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只能存在于他所寄身的那个政治集
团、阶级阶层和家族之中,从而掩饰了、甚至消解了个人作为
社会个体的独立存在。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传统史传的
风格和精神。在中国古代,史传著作的数量可谓车载斗量,但
史传却一直没有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历史著作分支。中国传统
主的简单评价,即所谓的“传论”或“论赞”。
显而易见,史传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传文的前两个部分。在
第一个部分,即介绍传主的籍贯以及家族源流的那一部分,作
者首先将传主与其家族联系起来。尽管在大多数的“正史”传
记中,这部分的内容十分简单;但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
要知道,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如果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
允当之论。
为了突出传主的官场生涯,传文往往在以下几个方面大费
笔墨:其一,详细罗列传主的官职任命和升迁;其二,铺陈传
主在职期间的主要政治建树;其三,时常引用传主的各种上书
或给皇帝的奏章。上述三个方面都同时表明:传主的官场生
涯,是中国史传的另一个主题。
在这一主题之下,中国史传的所有人传人物,都只有一个
分类学意义上的传记,就是“正史”中的列传或传,它们都是
因为依附于帝王的本纪而存在的。“正史”列传之外的其他传
记,也是如此。例如,就“家传”来说,一个再显赫的人,其
传也必须依附于其家族的“家传”系列之中,而不可能单独有
一体传记。作为一种独立著作类型的人物传记,在中国还是近
代以后才开始的。
人物传记要以独立的著作类型而存在,就必须具备这样的
示或印证,也各个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史学精神或传记史
学风格。
在中国历史上,个人的地位与西方社会中个人的地位迥然
不同。在中国人看来,尽管个人是构成社会整体的基本单位,
但是,个人的价值只能体现在由个体所组成的国家、社会、家
族等具有联锁关系的复合体之中。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
化,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的古典文化,它不是把个人与社会对
范畴”来体现传主的存在,来反映传主与其他人的区别与联
系,故而,中国传统传记主要着笔于传主的外在事功,而对其
内心世界、情感、性格等,却少有提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
传统的史学著作虽然是以人物为中心,但却具有强烈的非人格
倾向。英国汉学家特维恺在《中国的传记著作》一文中,曾对
。中国传统传记著作的这种价值取向,作过细致而深刻的探讨
中国史传的主题结构
刘知几在《史通列传》中指出:“夫纪传之兴,肇于
《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
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
《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释经,《史》、《汉》则传以释
纪。”章学诚《毫州志人物表例议》亦谓:“史之有列传,犹
《春秋》之有《左氏》。《左氏》依经而次年月,列传分人而著
类档案不仅记录了传主生前的仕途升迁,而且还保存了其上司
对其任职能力的种种评价。此外,吏部的下属机构“考功司”,
在某一位官员去世时,也会为他准备一份叫做“行状”的官方
文献。这种“行状”就是一个官员的个人履历表。《新唐书》
卷四十六云:“考功郎中、员外郎??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
之考法及其行状。若死而传于史官,谥于太常,则以其行状质
而已。对纪传体史书中纪传关系的这一认识,导致了这样一个
后果:在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列传注定要沦为依附于本纪的地
位。中国史传的主题结构,与列传的这种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纪传体史书中的列传或传,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
先,介绍传主的籍贯和家族源流;其次,记述传主的履历及主
要事功;再次,记述传主的死后荣衰及子嗣情况;最后,对传
从理论上来讲,史家或史馆人员既然可以看到有关传主情
况的各种公私文献,那么,由此而编就的传记,就不会发生很
多的错误。其实不然。且不说私家文献大多具有溢美隐恶的成
分;即使是各种官方材料,也并非完全客观、公正。殊不知,
有关官方文献在提交到史馆之前,早已经过了各种处理,从而
远非文献的原貌。简而言之,对原始文献的这种处理,一般分
“ 定牍”。然而,由于考功司对这类工作只在形式上予以勘校,
而在实际上却予以放任,从而造成“行状”官定其表而私撰其
实,虚饰文华,每有不实之辞。后唐年间史馆的一份奏文
①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
,
第 193 页
就提到了这一点:大凡行状,皆是门人故吏叙述,多有虚饰文
华。今请以后所纳行状,并须直书功业,不得虚文饰词。由此
显而易见,职事三品以下、散官二品以下的官员,其死后
的所谓“行状”,是由其子弟或门生故吏起草的。尽管如此,
这类“行状”仍具有官方的性质。因为,子弟或门生在拟好
“行状”之后,要送交“考功司”,并由“考功司”加以“检
勘”,从而获得认可。
除上述官方材料之外,史家或史馆人员还可以收集到有关
传主生平经历的私家文献。这类私家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各部
族,则可以享受到各种特权;同样,一个人如果能够建立一番
显赫的政治事功,则会为其家族带来永久的殊荣。因此,在传
文中将传主与其家族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传记第一个要展开
的主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传文的第二个部分,作者主要记述传主的履历以及重要
的事功。英国汉学家特维恺曾对中国史传的这一部分内容,作
第 195 页
和尊严。在古典时代的希腊和罗马,由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充
分发展,除奴隶之外,一切取得自由民身份的人,都能享受民
主的权利。尽管当时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争论,有两种
截然不同的看法,或曰集体主义,或曰个人主义;但是,这
些都并没有妨碍古希腊、罗马自由民在生活中所享受的实际存
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以独立的著作类型而存在的传记,一
立起来,而是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转换为个人对个人的关系,
第 194 页
从而建立起一套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理想的社会结构。在家庭
关系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是父子,在政府组织范围之内,个
。体与个体的关系是君臣,推而广之,就是朋友、师生等等
经过这种转换,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也就变化了孝(对父)、
忠(对君)、信(对朋友、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种
标题。其体稍异,而其为用,则皆取足以备经、纪之本末而已
矣。”
其实,把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与列传关系,简单地理解为
《春秋》的经传关系,这是中国传统史家的一致意见。刘、章二
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八。
第 188 页
人的上述议论,只不过是从理论上对这一意见加以总结和阐发
如果说在人的个体价值尚未被全面否定之前,在司马迁的笔下,
尚能写出一大批个性鲜明、感情洋溢、生动活泼的历史人物形
①阿德勒:《西方的智慧》,台湾幼狮文化公司年版,第页。
官二品以上,身亡者佐史录行状,申考功。考功责历勘校,勘
校下太常寺。”
那么,那些官阶较低的官员,其“行状”又由谁来起草的
呢?唐元和年间的一份奏章,曾提及此事:“请谥家子弟及门
生故吏,请立限,未葬以前陈状。其家在遐远及别有政事者,
任至一年内陈状。到考功一月内检勘,下太常礼院,受后,
一月内定牒报考功。”①
了人,是为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就是人类历
史发展的基本精神。历史人物传记既然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那
么,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定的方式来体现、揭示或印证
历史发展的这一总体精神。
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中,个人在其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尽相
同,相应地,历史人物传记对历史发展的总体精神之体现、揭
《太祖实录》被删削和篡改,有关人物传记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仅有关官方文献因种种处理而失实,即使是由“考功
司”所提供的传主之“行状”,也往往多不实之辞。前已提出,
考功司不仅负责准备高级官员的“行状”,而且还对由传主门
生故吏提供的、官阶不高的官员之“行状”,加以“检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