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合集下载

第八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案例PPT课件

第八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案例PPT课件
一是通过呼吸影响人体或生物的健康; 二是通过干湿沉降,影响地表水体与植物。 特别是污染还影响到不使用农药的地区,使 得整个地球没有一片净土。
14
1.6.2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水污染有以下几种途径:
近水道农药喷洒,下水道排水; 来自使用农药区域的径流; 不规范的处理农药容器; 在田间渗水坑处理废农药不得当; 清洗喷洒和贮存农药的设备或被农药污染的设备; 农药泄漏; 农药污染的土壤淋溶; 大气污染物的干湿沉降等。 水体产生农药污染,最终通过生物链影响人类。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的定义,农药就是指用于预防、 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害和其他有害生物, 以及有目的地调控植物和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来 源于生物及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 其制剂。
4
1.2 农药发展的三个时代
即天然药物时代、无机农药时代和有机合成农药时 代。
约在19世纪中期,三大杀虫剂植物除虫菊、鱼腾和 烟草作为世界性商品开始在市场上销售,这就是所 谓的天然药物时代;
农药环境污染主要来源是农药的使用和农药 的生产过程。
空气
呼吸道
农药
食物

人体


土壤
环境中的农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三条途径进入人体。
12
1.6 农药的污染 1.6. 1 农药对空气的污染
有些农药带有挥发性(如蒸熏剂溴甲烷、1,2-二氯丙 烯等) ,在喷洒时可随风飘散,落在叶面上可随蒸腾 气流进入大气,在土壤表层时也可经日照蒸发到大 气 中,大风扬起农田的尘土也带着残留的农药形成 大气颗粒物,飘浮在空中。
19
1. 6. 3 农药对土攘的污染
土壤污染了,土壤上所生长的作物和所结出 的果实也会吸收污染物质。一种简单的植物 物种,吸收也是多种多样的,植物根系可以 吸收土壤水溶液中的农药,土壤中固体颗粒 也能吸附土壤水溶液中的农药。有些农药易 蒸发,植物的叶子可以吸收空气中的农药蒸 气;而根又能吸收土壤中的农药,再从叶面 上蒸发出它,过程相当复杂。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影响的学科,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一、毒物的种类和毒性毒物是对生命有害的物质,其种类繁多,包括有机污染物质、无机盐、放射性元素等。

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物的特性和浓度,毒物的毒性可通过化学试验来测定。

不同类型的毒物对不同的生物体有着不同的毒性,如鬼笔菌素对罕见的艾滋病毒患者有着治疗作用,但对健康人群却有毒性。

有些毒物只在一定的浓度下具有毒性,而在其它浓度下甚至有利于生命体。

毒物的危害对不同的生物体是不同的,人类和动物体与植物体受毒性影响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毒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传输随着人类及其活动的增加,环境中受污染物质的影响逐渐增大。

毒物在环境中分布的主要途径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这些媒介使毒物在环境中进一步传播和扩散,对生命环境产生威胁和影响。

污染源和生物体之间的有机物传输是生物毒理学研究的关键之一,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探讨污染物的来源、安全性和影响以及生物体的生命保护机制。

三、毒物的代谢和毒素学毒物在生物体内是如何代谢的?代谢是指生物体将毒物转化为更可研究或更好控制的物质的过程。

生物体通过物质代谢来清除毒物,使其对生命体的毒性减小。

然而,有些毒物的代谢产物可造成更强的毒性,并威胁生命体。

毒物的代谢过程可以通过化学、生物和形态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

毒素学是研究毒物和其产生的病因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的学科。

它既关注毒物的组成和结构,也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的体内效应。

四、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环境毒理学吸收了许多相关学科,如生态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计算机模拟等,深入研究毒性对生命体的影响,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繁广,例如:1. 监测环境质量: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水、空气、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以保障环境质量和生命安全。

2. 评估环境影响和风险: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和风险。

第八章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第八章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在一些地区的水土中,由于某种微 量元素过多或缺乏,会引起生物地球化学 性疾病,即地方病。
能够引起人和动物地方病的微量元素 主要有以下几种:镍、氟、砷、铜、硼、 钼、铝、碘、锌等。如“乌脚病”或“黑 脚病”是由于长期饮用含砷量高的水而引 起的皮肤色素沉着症、角化症、皮肤癌以 及周围血管疾病。
严重,几乎可全部死亡; ②赤潮引发甲藻产生杀鱼毒素,微小的含量即可造
成鱼类大批死亡; ③某些赤潮生物排出的分泌粘液及这些藻类死亡分
解产生的粘液能附着于贝类和鱼类的鳃上,造成 它们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能致死。
生长的最适pH值为5—9;pH值在5.5以下鱼类生 长受阻,产量下降;pH值在5以下鱼类生殖功能失 调,繁殖停止。
由于酸雨的影响,鱼类在许多湖泊中消失。 根据统计,挪威5000个湖中现有50%无鱼,其中 90%是1960年后无鱼的;25%湖泊鱼的种类减少, 密度降低,敏感性鱼类消失。
鱼卵和鱼苗对pH值为最敏感的时期。 鱼类繁殖停止和消亡,是和水中钙、CO2含 量、硬度和电导率等因子密切有关。其中 钙是鱼类繁殖和生长的一个主业排放 的废水是水体中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来源。 另外,大气和土壤中的汞亦可通过降落、 降水淋洗等进入水体。
4、其他污染物
(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水中常见的致突变物有:氯化甲烷、溴代甲 烷、溴仿、二氯乙烷、氯乙烯、四氯乙烯等;而 四氯化碳、氯仿、氯丹、林丹、狄氏剂、艾氏剂、 四氯乙烯、苯并(a)芘、丙烯腈等具有潜在致癌作 用。
三、水体富营养化
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的含量是控制浮游 生物量的因素。城市污水经过二级生化处 理,水中耗氧性有机物可达到规定的排放 标准,但是仍含相当量的磷、氮及其无机 盐。
第三节 水体污染对人及水生生物 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环境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第一章测试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特别是环境化学性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A:对B:错答案:A2.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是同一个学科。

A:对B:错答案:B3.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内容.A:对B:错答案:A4.环境毒理学也要研究环境化学物通过食物网浓缩和放大而危害人类健康的规律和预防措施。

A:错B:对答案:B5.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家禽B:家畜C:植物D:人类答案:D6.痛痛病是由于()对土壤污染引起的。

A:镉B:铬C:铜D:砷答案:A7.对于实验动物进行终生染毒的试验是()毒性试验。

A:急性B:慢性C:亚急性D:亚慢性答案:B8.生物性污染物如()。

A:生物毒素C:寄生虫D:细菌答案:ABCD9.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评定方法,包括()。

A:亚慢性毒性试验B:慢性毒性试验C:急性毒性试验D:亚急性毒性试验答案:ABCD10.环境毒理学体内毒性试验常用的实验动物如()。

A:蚯蚓B:大鼠C:小鼠D:家兔答案:BCD第二章测试1.进入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生物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而发生结构和性质改变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A:对B:错答案:A2.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统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第二相反应。

A:错B:对答案:A3.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转运的过程称主动转运。

A:对B:错答案:A4.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经皮肤随汗液排出。

A:对B:错答案:B5.生物膜主要是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和()构成。

A:脂肪酸链B:蛋白质C:亲水性孔道答案:B6.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和()。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特殊转运D:滤过作用答案:D7.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主要有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和()。

A:皮肤B:骨骼组织C:胃D:血液答案:B8.如下哪种属于结合反应()。

A:乙酰结合B:葡萄糖醛酸结合C:谷胱甘肽结合D:硫酸结合答案:ABCD9.氧化反应中的羟化反应包括()。

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

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

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已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环境污染物是指可以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包括各种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噪声、光污染、电磁波等。

环境污染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们可以通过吸入、食入、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进而影响我们的各个器官和生理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

此外,环境污染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转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物的入体途径与代谢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吸入、食水、食物、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进而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等相互作用。

在进入体内之后,环境污染物会被各种生物酶代谢分解,形成代谢产物并与生物分子发生反应,导致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引起毒性效应。

2、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机制和毒性机理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产生毒性的机理十分复杂,可能涉及到氧化损伤、DNA损伤、细胞凋亡等多种分子机制。

其中,氧化损伤是环境污染物产生毒性的一个重要机理,可以导致细胞膜的破坏、蛋白质氧化和DNA氧化等。

此外,环境污染物还可以通过与人体内的受体结合,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产生激素样效应,从而对人体产生毒性效应。

3、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是指对化学物质在人体内产生的毒性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的一种方法。

毒理学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测试和评价。

在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评价中,一般会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学技术对其毒性进行研究,例如对细胞凋亡、基因突变等细胞事件的检测。

4、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控制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控制是指通过设计、改造环境、监测策略、中毒及废物处理等措施,来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毒理学: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

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是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是2010年6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政。

内容简介:《环境毒理学(第2版)》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微生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编写,涵盖了环境毒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大部分内容。

《环境毒理学(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毒理、安全工程和环境保护工作专业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第1章概论1.1 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及学科地位1.1.1 概念1.1.2 学科地位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1.2.1 研究对象1.2.2 主要任务1.2.3 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3.1 毒理学溯源1.3.2 现代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3.3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1.4 环境毒理学发展趋势第2章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2.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1.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2.1.2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和分布2.1.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2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2.2.1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2.2.2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2.2.3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2.2.4 外源化学物的排泄2.3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2.3.1 基本概念和一般机理2.3.2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2.3.3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转化酶的诱导和抑制2.3.4 生物转化的物种和个体差异2.4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蓄积与放大2.4.1 生物蓄积和生物浓缩2.4.2 超量蓄积2.4.3 生物放大2.5 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2.5.1 概述2.5.2 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2.5.3 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第3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作用3.1 基本概念3.1.1 毒物和毒性3.1.2 危险性与危害性3.1.3 剂量3.1.4 效应和反应3.2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3.2.1 毒性作用的类型3.2.2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分级3.2.3 剂量与毒性3.2.4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3.3 外源化合物的毒性效应3.3.1 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3.3.2 种群水平的毒性效应3.3.3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3.4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3.4.1 分子水平的毒性作用3.4.2 化学污染物的三致作用3.4.3 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3.5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3.5.1 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3.5.2 生物因素3.5.3 非生物因素3.5.4 接触条件第4章环境毒理学方法论4.1 生物学指标的概念及应用原理- 4.1.1 生物学指标的概念4.1.2 生物学指标的选择与应用基础4.2 生物耐受性与指示作用4.2.1 生物耐受性机制4.2.2 敏感性指示种和耐污性指示种4.3 生物学指标4.3.1 生化标志物的选择原则4.3.2 常用分子生物标志物4.3.3 指示生物4.3.4 种群和群落指标4.4 环境毒理学模型4.4.1 毒理学模型的分类4.4.2 常见的模型种类4.4.3 环境毒理学模型的优点和不足4.5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方法4.5.1 中宇宙和微宇宙4.5.2 全系统操控4.6 研究方法的选择4.7 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4.7.1 研究的技术路线4.7.2 试验材料的选择4.7.3 实验方法的选择及条件确定4.7.4 实验设计第5章无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5.1 金属污染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l.1 汞5.1.2 铅5.1.3 镉5.1.4 铬5.1.5 铜5.1.6 镍5.1.7 铊5.2 非金属污染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2.1 硒5.2.2 磷5.2.3 氟5.2.4 砷5.2.5 臭氧5.2.6 氯气5.3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3.1 一氧化碳5.3.2 二氧化硫5.3.3 氮氧化物5.3.4 氰化物5.4 颗粒物5.4.1 性质5.4.2 污染源5.4.3 颗粒物的毒性第6章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6.1 农药6.1.1 农药的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6.1.2 有机氯农药6.1.3 有机磷农药6.1.4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6.1.5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6.1.6 二吡啶基除草剂6.1.7 三嗪类除草剂6.2 多氯联苯6.2.1 理化性质6.2.2 吸收、分布与排泄6.2.3 毒性效应6.3 多环芳烃6.3.1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6.3.2 理化性质6.3.3 环境行为6.3.4 吸收、分布与排泄6.3.5 毒性效应6.3.6 致癌机理6.4 二噁英类化合物6.4.1 环境中二噁英的来源6.4.2 理化性质与环境行为特征6.4.3 吸收、分布与排泄6.4.4 毒性效应6.4.5 分子毒性机理6.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5.1 来源与分类6.5.2 毒性作用机制6.5.3 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6.5.4 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影响6.5.5 致癌毒性6.6 石油6.6.1 石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6.6.2 石油污染的环境效应6.6.3 原油及石油馏分的毒性效应第7章辐射与超声波的毒性效应7.1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7.1.1 辐射源7.1.2 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7.1.3 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7.1.4 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7.1.5 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7.1.6 生态效应7.1.7 实例研究——切尔诺贝利事件7.2 光辐射的生物效应7.2.1 光辐射及其生物吸收7.2.2 组织损伤效应7.2.3 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7.3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7.3.1 生物体对电磁能量的吸收7.3.2 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7.3.3 三致作用及对植物的诱变作用7.3.4 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7.3.5 电磁辐射对基因的影响7.4 超声波与噪声的生物效应……第8章生理毒素与病原微生物的毒理学作用第9章环境毒理学分论第10章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第11章生态风险评价参考文献。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8PPT幻灯片

环境毒理学8PPT幻灯片

海豹儿
母体毒性
(maternal toxicity):
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一 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 生的损害作用,具体表 现包括体重减轻、出现 某些临床症状,直至死 亡。
海豹儿
母体毒性作用与胚胎毒性作用的关系
①具有胚胎毒性作用,但无母体毒性出现。 ②出现胚胎毒性作用的同时也表现母体毒性作用。 ③不具有特定致畸机理,但可破坏母体正常生理稳
3.2.1 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3.2.1.1 直接毒性效应
依据生物机体的功能层次,可将外 源化学物对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大致区 分为致死效应、生长效应、生殖效应、 形态结构效应、行为效应和致突变效应。
致死效应: 是指受到影响的生物机体在短时间内死亡,
是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最强烈的损伤效应。该 效应通常被用来评价外源化学物的毒性。
异常现象。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是机体中对 外源化学物的损伤作用最为敏感的系统。
3.2.1.3 发育毒性效应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 究从受精卵到性成熟这一发育期间对发育体的毒作 用。发育毒性的表现主要包括形态异常、生长发育 改变、发育生物体死亡、行为功能缺物 的致癌物。 如四氯化碳、氯仿。
3.2.2 种群水平的毒性效应
种群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指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 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如 捕食者与猎物、寄生物和宿主等)的相互关系。
体细胞突变:肿瘤、衰老、动脉粥状硬化 生殖细胞突变:致死效应、遗传性疾病
3.2.1.5 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 是指在致癌物作用下发生和形成癌的过程。

《环境毒理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课件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吸入
通过空气吸入污染物颗 粒。
食入
通过食物或饮用水摄入 污染物。
皮肤接触
通过皮肤接触污染物。
生物富集
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使 低级生物体内富集高浓
度的污染物。
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致癌作用
某些污染物可增加生物体患癌症的风险。
免疫毒性
某些污染物可影响生物体的免疫系统,降低 抵抗力,易感染疾病。
确保实验动物处于健康状态,建立适 当的动物模型以模拟人类暴露条件。
暴露途径与实验方法
暴露途径的选择
01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暴露途径,如吸入、食入、皮肤接
触等。
实验方法的设计
02
确定暴露时间和剂量,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确保实验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操作规范
03
遵循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2
CATALOGUE
环境污染物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常见的环境污染物
重金属
如铅、汞、镉等,主要来自工 业排放和采矿活动。
有机污染物
如多环芳烃、苯并芘等,主要 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化工生 产。
农药
如滴滴涕、六六六等,主要来 自农业生产和杀虫剂使用。
放射性物质
如铀、铯等,主要来自核工业 和核废料处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新型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如低毒或无毒的化学品替 代品、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等。
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快速响应和评估
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环境毒 理学专家需要对事故进行快速响 应和评估,确定污染物的种类、 浓度、扩散范围以及评估结果,制定应急处理方 案,包括污染物控制、人员疏散 、医疗救治等措施,以最大程度 地减少环境污染对环境和人群的

第八章节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

第八章节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

➣ 共面式多氯联苯在血液中的含量: 德国:9.1 pg TEQ/g脂肪 西班牙:7.03 pg TEQ/g脂肪 日本和韩国: l5 pg TEQ/g脂肪 美国:6.6 pg TEQ/g脂肪
2. 多氯联苯的体内代谢过程 吸收 呼吸道 消化道:主要途径,吸收最多 皮肤 分布:肝脏、脂肪、皮肤、乳汁等 代谢:代谢速率随氯原子的增加而降低 排泄 主要随胆汁从肠道排泄(羟基代谢物、含酚 代谢物) 少量经肾脏随尿排泄和随乳汁排泄
一、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
能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 结合、作用、代谢或消除;
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对 人类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 呈现显著的干扰效应;
从而破坏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等系统的信息相互传递和对机体的调节功能, 进而破坏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 累积在人体内的以六、七及八氯的二噁 英(不包括呋 喃)为主
➣ 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单位体重二噁英摄入量明显高于成 人,平均为60 pg TEQ/kg·d。
二噁英的体内代谢过程
吸收 呼吸道
吸收率80%以上
消化道:主要途径
皮肤
在血液中与脂肪结合
分布:肝脏、脂肪(主要场所)
代谢非常缓慢
排泄 主要随胆汁从肠道排泄
3. 多氯联苯毒作用及其机理 ➣ 含有4~6个氯的PCBs毒性较强 ➣ 急性毒性:大鼠口服LD50 2000~19000 mg/kg 靶器官:肝脏、皮肤、免疫系统、生 殖系统、消化道、甲状腺等
➣ 慢性毒性:神经毒害、免疫力降低、肝毒害、致 癌性、发育毒性、致畸性、皮肤毒 性、生殖毒害等 对幼体的神经毒害:运动神经发展迟 缓、反射不佳、神经行为改变、 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与记忆力 降低、IQ降低、认知障碍等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

内容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它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书籍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有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等特点。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其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①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毒作用的评定,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动物实验方法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其目的是探明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短时间接触后所引起的损害作用,找出污染物的作用途径、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并为进行各种动物实验提供设计依据。

基础毒理学

基础毒理学

三、效应和反应 ㈠ 效应:表示一定剂量外来化合物与机体接触后可引起 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例如若 干个、毫克、单位等。 ㈡ 反应:是一定剂量的外来化合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 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 某一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或比值表示。
四、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机体内出现的某种损害作用,如果肯定是某种外来化合物 所引起,则必须存在明确的剂量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否则 不能肯定。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 无风。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 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 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 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 城市烟雾事件。
动物实验
整体动物实验 (in vivo) 体外试验 (in vitro)
一般毒性 试验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特殊毒性 试验
致突变 致癌 致畸 代谢
微生物 试验
致突变
哺乳动物 试验
器官水平 组பைடு நூலகம்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
四、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实验设计的统计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 ㈠ 毒理学 是从医学角度研究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 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㈡ 卫生毒理学 研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可能接触 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包括食品、 工业、环境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亦是预防医 学的基础学科,主要提供毒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㈢ 外来化合物 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 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急性辐射损伤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骨髓等造血组织损伤 肠型急性放射病:胃肠道损伤 脑型急性放射病:脑组织损伤
2. 辐射的远期效应 (1)辐射致癌 (2)诱发白内障 晶体混浊 白内障 晶体内:化学成分分布失调 水溶性蛋白质减少、变性 (3)寿命缩短 辐射:防御能力↘ 免疫功能↘ (4)遗传效应
第八章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物质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能量污染 (物理性污染) ➣ 细胞屏障对物理性污染不起作用 ➣ 局部性 ➣ 无残留(除放射性污染)
第一节 环境噪声污染
一. 环境噪声源及污染特点 交通运输 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 社会生活 噪声强度:声级(dB)
能量污染 感觉公害 局限性和分散性 二. 环境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对听觉系统➣ 断续噪声危害比连续噪声大 ➣ 噪声影响与工作性质、环境、机体状态有关 2. 对其它器官、系统的不良影响 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症候 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消化系统:消化功能不良 生殖功能:早产、死胎等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
一.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1. 天然放射线 天然本底辐射 宇宙射线:随海拔高度和地磁高度↗而↗ 地球射线:土壤、岩石
2. 人工放射线 (1)核燃料的开采、加工与再处理 (2)核反应 核武器、核电站 (3)工业、农业及医学应用 外照射 内照射
二.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 α射线:内照射危害大 β射线:内照射危害次于α射线 X、γ射线:外照射危害很大 直接损伤:直接引起生物分子电离 间接损伤:首先引起生物体内水分子电离 自由基、分子产物 攻击生物大分子
听觉适应:听阈↗10dB以上,几分钟恢复 听觉疲劳:听阈↗15dB以上,几小时至1天恢复
特点
(2)永久性听阈位移 听力损伤:高频段听力下降 噪声性耳聋:语言频段听力也有下降 噪声:<85dB,对听觉影响较小 >85dB,强度越大、频率越高 噪声性 耳聋发病率越高 90dB环境 5~10年 噪声性耳聋发病率10% 极强噪声 听觉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及其他 损伤
第三节 电磁辐射污染
一. 电磁辐射污染源 天然电磁辐射: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和 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 人工电磁辐射 高空高频电磁辐射污染源 高空低频电磁辐射污染源 地面高频电磁辐射污染源 地面低频电磁辐射污染源
二.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电磁波生物学活性:随频率↗而↗ 生物效应: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长波 热效应:由于过热引起的损伤 非热效应 :神经衰弱症候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眼睛 生殖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