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学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学生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学生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四、【学习流程】【课前预习案】一、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寡人之过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复驾言兮焉求?()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遂见用于小邑。

()9.不拘于时。

()10.师不必贤于弟子。

()11.稚子侯门。

()1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13. 农人告余以春及。

()14.夫晋,何厌之有?()15.以其无礼于晋。

()16.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17.恐为操所先。

()18.逼兵势耳。

()19.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0.裹以帷幕。

()21.农人告余以春及。

()22.无以至千里。

()二、【考纲解读】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真题再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3年天津卷)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翻译:2.(11年湖北卷)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翻译:【课堂探究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内容,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极其标志。

㈠判断句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练习,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分析、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表示判断或肯定。

举例:《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也”。

2. 被动句:用“被”、“受”、“遭”、“见”、“给”等词表示被动。

举例:《史记》中的“项伯见杀”。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举例:宾语前置如《诗经》中的“谁谓草木不如人”。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举例:省略主语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疑问句:用疑问词或语气词表示疑问。

举例:《论语》中的“吾谁欺,欺天乎”。

3. 练习:设计相应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句子类型,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识别和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汉语中的其他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对仗句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和应用。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言特殊句式。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如何准确识别和翻译这些特殊句式。

八、案例分析1. 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2.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特殊句式的含义和作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判断句式——以“……也”结尾【教学目标】1. 理解判断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判断句式。

【教学重点】1. 判断句式的概念。

2. “……也”结尾的判断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判断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判断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判断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以“被”字开头【教学目标】1. 理解被动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被动句式。

【教学重点】1. 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被动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被动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被动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教学目标】1. 理解省略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1. 省略句式的概念。

2. 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省略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省略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省略句式,并改正错误。

文言特殊句式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学案一、判断句式何为判断句?《辞海》中这样注释:“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这样认为:“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而郭锡联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是这样认为“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所以判断句应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它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或“就是”、“正是”等,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

”而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种类比较多,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用副词“本”“乃”“即”“则”“皆”“诚”“必”“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臣本布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倒装句2. 被动句3. 省略句4. 判断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被动句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 长期效果: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长期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增强视觉效果。

3.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课后自学。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和识别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和用法。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举例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第二章:判断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判断句的结构和用法。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判断句表达思想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结构。

分析判断句中的系词和表语的使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讲解判断句的结构和用法。

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造句练习。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被动句表达被动意义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结构和特点。

分析被动句中的被动词和被动标记的使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讲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

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造句练习。

第四章:倒装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结构和用法。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倒装句表达思想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倒装句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分析倒装句中的倒装词和倒装标志的使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讲解倒装句的结构和用法。

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造句练习。

第五章:省略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和用法。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省略句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结构和常见情况。

分析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和替代词的使用。

5.3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讲解省略句的结构和用法。

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造句练习。

第六章:疑问句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疑问句的结构和用法。

培养学生运用疑问句提问和表达疑惑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疑问句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分析疑问句中的疑问词和疑问标志的使用。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辨别和运用各种特殊句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各种特殊句式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知识。

4.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用于讲解和练习特殊句式。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例句。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材料和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和翻译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句子表示判断。

2. 被动句:用“被”、“受”、“遭”、“由”等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5. 疑问句:用“何”、“胡”、“安”、“焉”等表示疑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翻译。

2. 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用法,疑问句的用法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翻译练习:布置课后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定义和例句。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讲解特殊句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判断句1. 定义:判断句是用来判断事物性质、状态或关系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判断词+ 宾语3. 例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被动句1. 定义:被动句是表示主语被动接受动作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被动词+ 宾语3. 例句:“夫子哂之。

”三、倒装句1. 定义:倒装句是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位置的句子。

2. 结构:谓语+ 主语3. 例句:“夫子居于卫,颜回问曰:‘卫君待子而君之,子欲以君往乎?’”四、省略句1. 定义:省略句是省略掉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句子。

2. 结构:省略成分+ 剩余部分3.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五、疑问句1. 定义: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句子。

2. 结构:疑问词+ 谓语+ 宾语3. 例句:“子路问:‘君子成人之美,而成己之恶乎?’”六、祈使句1. 定义:祈使句是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禁止等语气的句子。

2. 结构:祈使词+ 宾语(有时省略)3.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并列句2. 结构:句子1 + 连词+ 句子23.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八、转折句1. 定义:转折句是表达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立情况的句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法结构等方法判断特殊句式。

2、难点(1)准确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翻译方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灵活运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引出特殊句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词,如“者……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语意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于”“为……所”“见……于”“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忠而被谤。

”(2)无标志词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投(之)以骨。

”(4)介词的省略例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即“操何”)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③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背景介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掌握这些句式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句式1.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

例如:•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并列的意思,或者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两个并列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个并列的句子)3. 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简化句子结构,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省略了“不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省略了“以德”)4.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名词或动词的-ing形式作为独立主格,表示一个与主句有关的补充说明。

在文言文中,独立主格结构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表达原因、结果、条件等。

例如:•吾闻其语而喜。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语”)•吾见其人而怒。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人”)三、练习题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倒装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并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3.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省略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第一篇: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一、判断句:(一)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2、巨是凡人。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5、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为、“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1、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臣本布衣。

5、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过大孤山小孤山)6、且相如素贱人。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者,……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亚父者,范增也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5、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者也”1、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樊哙,沛公之参乘者也。

“……者,……”1、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也”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是寡人之过也(……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四)无标志词,谓语对主语有断定性。

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主语,名词性谓语)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52级3级部语文组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1年天津)2、(08广东)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不之罪。

(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2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

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二、省略句1、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

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

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

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

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133、(11答案提示1、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典型例句分析。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典型例句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特殊句式。

2.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三、典型例句分析(15分钟)1. 展示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判断特殊句式。

2. 讲解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3. 判断和翻译倒装句。

七、教学重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把谓语动词的一部分提到主语前面,使语序颠倒的一种句式。

常用于强调、疑问和表示否定等语气。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形式较多,常见的有下列几种:1、主谓倒装:把动词提到主语前面,用于加强句子语气。

例如:时至兹乃方始春。

(《谷梁传》)2、谓宾倒装:把宾语放到谓语动词前面,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夫神气者,莫之能加也,死生安之。

(《庄子·养生主》)3、主谓宾倒装:即把宾语提到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前面,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小雅·车舝》)4、状语倒装:将表示时间、地点或方式等状语提到句首,常用于强调性语句。

例如:阳春白雪,江山如画。

(《红楼梦》)二、比拟句比拟句是一种把事物与事物相比较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比拟句多采用“如…之…”的形式,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标准,将另一件事物与之相比较。

例如:德如水,法如束;仁者爱人,信者让人。

(《道德经》)三、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复合句分别用逗号、句号、分号等连接起来的句子。

并列句的连接词往往是“且”、“及”、“而”、“或”等。

例如:斯见矣,肇乎其名,夫惟贤达,能有所鉴也。

(《论语·里仁篇》)四、反问句反问句是用疑问词或不用疑问词,表示肯定的意思,常采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强烈的态度,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彼何人也?子之谁也?(《论语·里仁篇》)五、破折句破折句是指一个长句被打断成数个小句子,各个小句子中间用“、”或“,”等标点符号分隔开来,使句子有节奏感,更具表现力。

它常用于强调或描写具体事物。

例如:辛苦者,其所得甚微,安乐者,其所受甚少。

(《论语·公冶长》)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重复使用同一类词汇或句型结构,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国语·晋语八》)。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1.1 特殊句式的定义1.2 特殊句式在高考文言文中的重要性1.3 学习特殊句式的目标与方法第二章:判断句2.1 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2.2 判断句的构成要素2.3 判断句的用法与例句2.4 高考文言文判断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三章:被动句3.1 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3.2 被动句的构成要素3.3 被动句的用法与例句3.4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四章:倒装句4.1 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4.2 倒装句的种类与用法4.3 倒装句的例句与分析4.4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五章:省略句5.1 省略句的定义与特点5.2 省略句的构成要素5.3 省略句的用法与例句5.4 高考文言文省略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六章:疑问句6.1 疑问句的定义与特点6.2 疑问句的构成要素6.3 疑问句的用法与例句6.4 高考文言文疑问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七章:否定句7.1 否定句的定义与特点7.2 否定句的构成要素7.3 否定句的用法与例句7.4 高考文言文否定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八章:夸张句8.1 夸张句的定义与特点8.2 夸张句的构成要素8.3 夸张句的用法与例句8.4 高考文言文夸张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九章:比喻句9.1 比喻句的定义与特点9.2 比喻句的构成要素9.3 比喻句的用法与例句9.4 高考文言文比喻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10.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解题技巧10.3 练习题与答案10.4 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进行判断来表达意思。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判断句时,可能会对其中的判断词和判断形式感到困惑。

二、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别人对主语施加的。

学生在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时,可能会混淆主语和动作承受者之间的关系。

高一语文语法微专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自主学习学案

高一语文语法微专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自主学习学案

高一语文语法微专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的四大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2.掌握倒装句的四个类型: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3.运用:文言文翻译时,能准确翻译特殊句式。

学习重难点:理解四大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

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导学案相关知识。

用红笔圈画重点和疑问点。

2.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补充笔记。

3.同步训练巩固复习。

学习内容:文言文中的四大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一般句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一)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而文言文中则存在大量的宾语前置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时人莫之许也。

“莫之许”,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许之”,译为:当时的人不赞同他这样相比。

《隆中对》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知”的宾语)②何陋之有。

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

③吾谁与归。

应为“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时宾语前置。

如: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宋何罪之有。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宋有何罪之”。

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介词宾语前置。

如:①“一以当十”中的“一”是作介词“以”的宾语。

(5)用“自”作宾语,也常常前置。

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②忌不自信。

应为“忌不信自”。

否定句中代词“自”作“信”的宾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学案
52级3级部语文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课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关知识
2、在高考陌生语境中能够熟练地准确辨析句型并翻译
2013年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过关一:主干知识抽查过关
1、默写课文中宾语前置、省略句的句子及外在标志。

2、默写课文中被动句、判断句的句子及外在标志。

过关二、课内知识巩固过关:
要求:
1、找标志、快速准确判断其句式类型
2、3分钟后,接受组长挑战。

组长可选取2句考查对方任一组员
一、找标志判句式
1、彼且恶乎待哉?
2、何以知之?
3、大王来何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夫晋,何厌之有?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8、竖子不足与谋。

9、有碑仆道。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1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4、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过关三、分析宾语前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的特点
宾语前置。

省略句。

1。

被动句。

判断句。

过关四、高考链接----辨析并翻译特殊句式
(一)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1年天津)。

2、(08广东)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周)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3、(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二)(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

2、(13年安徽卷)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3、(11年全国卷)灌至,乞人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三)1、(08江苏)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09年重庆卷)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

3、(12年山东)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4、(10年山东)甫数以其术干(为某种目的而求见)诸公卿。

常不见听信。

(四)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13年江西)。

2、(09年湖南卷)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3、(09年山东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