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
红色故事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红色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一、概述红色故事,是我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悠久和深刻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
而其中,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更是一段让人铭记的红色传奇。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背景在20世纪初期,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先生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并积极推动国民教育事业。
于是,1926年,西南联合大学成立,成为了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
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精神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三、教育救国的意义教育救国,是一种通过教育来振兴国家的理念。
而在西南联大的实践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爱国之心、弘扬国学精神。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学子,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在西南联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教育救国的故事。
著名爱国学者章太炎教授在西南联大倡导国学运动,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校长曾希圣先生,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亲自带领学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国家的振兴。
而西南联大的教育救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教育救国的传统,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更是一段红色传奇。
教育救国的理念将继续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国的每一位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探讨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西南联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题目:第141讲《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意义》嘉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时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现场实录陈平原:谢谢主持人跟在座各位朋友,今天我讨论一个题目是西南联大的意义,70年前,就是1937年11月1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撤退到长沙,三校旧生1月18日开始报到,三校学生报到人数是1120人,第二年因为战局的发展,兵分三路,撤退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7月3日联大结束,三校各自返回平津。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国立、省立有108所,职员4200人,学生4万多,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这些高等学校是141所,教员一万多人,学生八万多人,大学生没有减少,还在发展,这个是那时候高等教育的情况。
不管怎么说,那个年代没有因为战争而把中国大学摧毁,反而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给日后中国的建设发展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1年10月25号,解放日报有抗战以后学校集中的区域,大部分东南沿海大学到西部去了,包括遗憾、四川、东北、中央大学等等,这些学校撤退到了成都,在重庆学生有7千人,有女子师范学院等等,在昆明学生有4500人,在贵阳学生大概有七千人,在西北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等等,还有在两广,没有被侵占的地方,有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等,在江西有湖南大学师范学院,就是钱钟书先生的父亲就是在那个师范学院,除此以外,在上海还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
因为这个时候是1941年10月份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所以在租界还可以办学,这些学校以后都撤掉了。
到了80年代、90年代我们重新整理发现,当时是西南几个省,云贵川几个省统计,发现从东南大学迁到云贵川的大学有56所,中间还有一些没有列在里面,比如1941年从西南重新迁回去,有的是还没有迁多,但是即便如此,还有几所大学,山东医学专科学校,还有国立音乐学院等等,这些大学没有被列入。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西南联合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府之一,不仅见证了中国那个动荡的年代,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旧址,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历史底蕴和伟大精神。
当走进西南联大的校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一下子就让我回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校园中的建筑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格,虽已历经岁月洗礼,但它们透着沧桑和庄重,让人不禁生出敬仰之情。
这些建筑既代表着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的求学之路,也见证了那个被战争笼罩的年代。
一进入教学楼,我就被那些教室中散发出来的学术氛围所吸引。
墙上悬挂着的西南联大的校训令我印象深刻:“知行合一,勤精敬业”,深刻体现了当时校训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每个教室的黑板旁边,都有着一些老师和学生的手写笔记,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这种粗糙的文字依然让人感受到了当时求知的艰辛和热情。
在校园的其他角落,也能感受到西南联大的历史痕迹。
那些保存完好的图书馆、实验室、礼堂和宿舍楼,无不彰显着这所学校曾经的荣光和辉煌。
尤其是那个被誉为“最考严”的实验室,以及保存着过往学生学习生活图片的图书馆,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教师和学生在这里为了求知而不分白昼黑夜、艰苦奋斗的场景。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有机会了解了一些西南联大师生们的故事。
他们大都是在战乱年代中逃离城市来到这里求学,他们不仅经历了物质上的匮乏,更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正是这些学者的努力和奉献,为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西南联大的旧址,不仅让我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历史,更让我深思。
这个旧址凝聚着无数师生的汗水和智慧,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作为当代的学子,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传承西南联大的精神,追求学术进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参观结束后,我心怀敬畏和感动离开了西南联大的旧址。
我想,历史是生活的积淀和人文的传承,而这座历史的见证地则是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最佳场所。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及当代价值相关文献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及当代价值相关文献西南联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学校,其历史教育精神不仅对当时的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西南联大成立于1946年,是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校的创立背景是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和解放中国而进行合作。
联大的创始人包括了许多当时的知名学者和教育家,如蔡元培、陈立夫、杨石先等等。
这些教育家们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关注社会问题,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人才。
其次,西南联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们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该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增加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认知。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知识的灌输。
其次,西南联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紧密契合。
现在的社会要求人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此外,西南联大注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西南联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等学府,其创立和发展历程丰富而独特。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我们将回顾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历史起源。
西南联大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
当时国民政府正在抵御日本侵略,中国社会正面临严重的分裂和混乱。
为了加强国家的战斗力和提供高等教育的需求,西南联大在重庆成立,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其次,我们将探讨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
西南联大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西南联大也倡导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和跨学科交流,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
最后,我们将总结西南联大的影响和启示。
西南联大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来了教育体制的创新和改革。
其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对中国其他高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西南联大也留下了众多优秀的师生,他们在学术、科研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
本文将在后续的章节中具体阐述这些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对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的空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关于西南联大的话题。
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概述。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
然后,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
在2.1部分,我们将探讨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包括它的创立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在2.2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特点等方面。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
1937年,抗战爆发,仇寇肆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子辞却五朝宫阙,长途跋涉,暂驻于衡山湘水,复又寄居春城,笳吹弦诵,悠悠八载。
韶光易逝,岁月催老。
时间指针从20世纪匆匆划过,染白了多少青春年少的鬓发,刻涂了多少稚嫩脸容的皱纹。
65年后,三百名耄耋老者汇聚北大,缅怀散落于20世纪的美好的青春年华,也追怀洋溢于西南边陲的书生意气。
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65周年纪念大会设址北大英杰对外交流中心,广聚联大校友,集会志庆。
朱光亚、彭佩云、王汉斌等著名校友也到会与昔日同窗相聚。
久别重逢,情何以堪!会上,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师生和联大老校友约700人一同高歌联大校歌,堪称一时盛事。
西南联大,这所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其实体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声名广播海内,影响至深至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堪当“人才摇篮、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大自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如晦的风雨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镇。
如今,“联大现象”不仅为华人教育圈所关注,一些外国教育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中国20世纪初中叶的这一教育奇观。
有国外研究者称:“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世界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逝者如斯,转瞬之间,20世纪终成昨日,距联大结束,也已逾半世纪。
发掘、总结、整理“联大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规律、经验,如何让联大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科教兴国、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诚团结,既弘扬了三校“科学与民主”的优良传统,又融会了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风,清华的“严谨求实”之风和南开的“活泼创新”之风,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第一章:西南联大的背景与历史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重要高等学府。
成立于1938年,是当时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西南联大的创办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为国家的抗战事业提供支持。
这所大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第二章:西南联大旧址的地理位置与建筑风格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坐落在青年路与博达路交汇处,占地面积达到了1500亩。
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四季如春,山水相辉映,为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南联大旧址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等。
这些建筑物都充满了时代的痕迹,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第三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资源与学科特色西南联大旧址在其辉煌的历史时期,曾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资源和学科特色。
学校设立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
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秉承“实事求是”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文化底蕴与纪念意义西南联大旧址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重要的纪念意义。
这里是中国抗战时期人民智慧和勇敢的结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南联大旧址目前已成为了重要的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展览、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感受那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岁月。
第五章: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联大旧址的历史遗迹,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学。
它的成立,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在思想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南联大所秉承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蕴含着追求真理、民主自由、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如今,西南联大的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得到了有力的实践应用,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这种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要客观看待事物,要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领导以身作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被教育要实事求是,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不要逃避现实。
西南联大精神强调的“民主自由”也在云南中小学中有所体现。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领导尊重师生的意见,重视师生的民主参与,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发展决策。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由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西南联大精神得到了积极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学校积极倡导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科技创新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注重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在学校管理中,西南联大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学校注重依法治校,坚持科学管理,倡导平等自由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还注重师生之间的民主沟通,重视师生的意见交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氛围。
在学生教育中,西南联大精神也得到了积极的应用。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
摘要:
一、西南联大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教育环境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联合
3.对于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介绍
1.《西南联大行思录》
2.《精神的魅力》
3.《联大长征》
三、书籍内容与价值
1.对于西南联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与思考
2.对于那个特殊时期的教育理念的探讨
3.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正文: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许多高校被迫停止运作,为了延续教育的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
这个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教育环境,使得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出版,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中,《西南联大行思录》、《精神的魅力》以及《联大长
征》是几本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西南联大行思录》是一本汇编了众多西南联大师生回忆文章的书籍。
通过这些生动的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以及师生们如何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教育理想,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精神的魅力》则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对西南联大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本书通过探讨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联大长征》则以史学的角度,详细记录了西南联大的成立、发展和解散的过程。
这本书为我们全面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学,它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革命家和学者。
前不久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深感其历史底蕴和教育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位于四川省的昆明市,这个美丽的城市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是远离战火的后方,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我来到校园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合大学”几个大字。
这使我不禁怀念起那段抗日战争的岁月。
步入大门,我看到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这是西南联大的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我感受到浓厚的书香氛围,无数书籍排得整整齐齐,仿佛一本本智慧的宝库展现在我面前。
而且,这里还特别设立了一处展示抗战历史的区域,展示着当年联大师生的勇敢事迹和珍贵文物。
通过这些展示,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西南联大在乱世中所承担的重任和作用。
除了图书馆,我还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这些建筑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墙上贴满了学生们通过手写海报表达的思考和疑问。
这让我想起了西南联大当年的艰苦条件和艰辛学习的环境,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锤炼出了坚强的品格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参观过程中,我还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陈列室,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电影放映室的照片。
当年,西南联大是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电影,并进行放映。
这种创新的做法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即“知行合一”。
这一理念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这种教育理念的培养使得西南联大的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坚实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西南联大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观结束后,我深感中国的近代史是如此的辉煌而又沉重。
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教育价值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一、概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
它成立于1937年,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是本文的核心议题。
文化选择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和融合。
文化精神则是指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文化选择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介绍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办学历程,分析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西南联大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文化的接纳以及对中西文化的融合。
阐述西南联大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如师生的学术追求、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1. 西南联大的背景介绍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临时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
这所大学成立于1937年,结束于1946年,存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年,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深远而独特的。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保存国家文化教育血脉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平津地区(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师生安全,继续教育事业,三所名校决定南迁至相对安全的西南地区。
这一迁移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文化上的迁徙,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坚守与传承。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重新组建,并迅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尽管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追求和教育热情。
他们坚持教学科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等学府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推进,西南联大成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和先进人才的摇篮。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南联大校园,深刻感受到了这所学府的历史韵味和教育精神。
以下是我对参观西南联大的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的校园坐落在成都的一片青山绿水之间,环境优美宜人。
从校门进入,我首先看到了一座宏伟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伟大、光荣、正确”的口号。
这个纪念碑是西南联大的象征,也是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我被这座纪念碑所震撼,深深地感受到了西南联大“求是创新,为人民”的精神内涵。
沿着一条林荫道前行,我来到了西南联大的标志性建筑——昆仑堂。
昆仑堂是以巨岩砌筑而成,形似一座宝塔。
它曾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教学楼之一,里面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学术讨论。
走进昆仑堂,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那些曾经在这里求知的先贤们的聪明才智和直面挑战的勇气。
参观西南联大的重要一站是冯玉祥纪念馆。
冯玉祥是西南联大的创办人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纪念馆中陈列着冯玉祥的遗物、照片和手迹,生动再现了他的丰功伟绩。
我被冯玉祥的坚定意志和忠诚精神所感动,深受鼓舞。
他不仅为中国的独立、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西南联大这所学府的灵魂人物之一。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西南联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座思想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诞生了众多杰出人才,如周恩来、杨洪文、蔡锷等。
他们以开拓进取、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完西南联大后,我不禁思考:青年人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如何传承西南联大的精神?首先要坚守初心,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西南联大的创立初衷就是为了服务人民,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牢记这一使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
其次,要勇于探索创新。
西南联大凭借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创新,获得了骄人的成就。
西南联大国史课摘抄
西南联大国史课摘抄摘要:一、引言二、西南联大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三、国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特点四、课程内容概述1.中国古代史2.中国近现代史3.世界史五、课程对学生的启示和影响六、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历史上,西南联大是一所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学府。
这所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学,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本文将围绕西南联大的国史课程,探讨其教学特点和对学生的启示。
二、西南联大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西南联大成立于1938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位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这所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国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特点国史课程是西南联大的一项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爱国情操。
课程设置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内容概述1.中国古代史:课程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2.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包括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着重讲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以及民众反抗和救亡图存的斗争。
同时,也介绍了近现代我国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
3.世界史:课程涵盖了世界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以及近现代世界历史,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拓宽视野。
五、课程对学生的启示和影响西南联大的国史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
同时,课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六、结语西南联大的国史课程,既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又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关于西南联大的高考题
关于西南联大的高考题
题目一:西南联大的创建和发展(20分)
1. 西南联合大学是如何创建的?请简要介绍其创办的背景和目的。
(4分)
2. 西南联合大学的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阶段?请简要描述每个阶段及其意义。
(6分)
3. 西南联合大学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是什么?(5分)
4. 请简要介绍西南联合大学最有影响力的学科或学术成果,并解释其重要性。
(5分)
题目二:西南联大与中国抗战(20分)
1. 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期间承担了哪些重要的任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2. 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在抗战中取得了哪些英勇的事迹?请简要描述一例。
(6分)
3. 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胜利后对于中国社会的重建及教育发展有何贡献?(8分)
题目三:西南联大的学术传承与国际交流(20分)
1. 西南联合大学在创办初期的教师队伍是怎样的?他们为西南联大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2. 西南联合大学有哪些与国际大学合作交流的项目?请简要介绍一项。
(6分)
3. 请结合具体案例,说明西南联合大学的学术传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8分)
题目四:西南联大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培养(20分)
1. 西南联合大学采取了怎样的培养模式,对学生有何要求?(6分)
2. 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哪些杰出的知识分子?请简要介绍一位。
(6分)
3. 西南联合大学如何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请举例说明。
(8分)。
重走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读后感悟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读后感悟摘要:一、引言:重走西南联大线路的背景和意义二、公路河流: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三、驿道与人: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传承四、寻找联大遗址:现实中的历史印记五、读后感悟:对西南联大的敬意与思考六、结语: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共创未来正文:重走西南联大线路,是一次对历史、地理和人文的深入探寻。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我们找寻着那一段消失的岁月,感悟着西南联大背后的伟大精神。
一、引言:重走西南联大线路的背景和意义重走西南联大线路,意味着回到那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成西南联大,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这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的历史。
二、公路河流: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沿着公路、河流,我们看到了西南联大所处的地理环境。
山水之间,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曾经的烽火岁月。
河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
三、驿道与人: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传承在驿道上,我们感受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坚韧不拔。
他们徒步迁徙,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坚守教育的信念。
这种人文精神,是西南联大的灵魂,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四、寻找联大遗址:现实中的历史印记在寻找西南联大遗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印记。
残垣断壁,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遗址是我们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伟大。
五、读后感悟:对西南联大的敬意与思考重走西南联大线路,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们对西南联大的敬意油然而生,为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所感动。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传承西南联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结语: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共创未来重走西南联大线路,不仅是一次寻找历史的过程,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西南联大国史课摘抄
西南联大国史课摘抄
(最新版)
目录
1.西南联大简介
2.西南联大国史课的意义
3.西南联大国史课的内容
4.西南联大国史课的影响
正文
西南联大,全名“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所特殊的大学。
它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时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中,国史课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历史是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了解的,而且也因为历史学科对于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史课的内容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清朝的灭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课程不仅重视史实的讲述,更注重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讨,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多面性的揭示。
西南联大国史课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它也培养了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1页共1页。
西南联大纪录片第二集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第二集观后感《西南联大》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完。
但看了两集后觉得这个片子非常值得一看,主要讲述的内容有四点:下面我就说几点感受吧!首先,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当年物质匮乏,知识更显珍贵。
北平、昆明相继沦陷,北大、清华等高校被迫南迁。
八年之间,这些流亡大学将整个北方文化精英汇聚于此,共同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历史。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其次,该片对那些大师们怀念和赞扬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中国最后一批遗老遗少”;而且那种人似乎已经把自己与世界隔离了。
但事实上,即使是像辜鸿铭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如果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照样难以生存。
反观大师身边的学生,则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正如罗常培先生回忆周作人所言“周先生性格孤僻,刚愎自用……其优缺点全在周身每一处地方……其思想成就颇大,未见比于胡适诸君者也”。
只要加入了进步阵营,总归能够独善其身。
再者,联大教育与我国的当前教育状况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与联大不同,现阶段中国大多数高校办学条件较差,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执行,名牌高校大幅增长,而普通本科院校则急剧减少。
因此,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西南联大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传承并发展。
正如罗常培先生指出的,“由于环境及人事关系复杂,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善交际,影响学术研究的进步,致力于学术理论探讨,终觉知识不足。
学生选择学校时,考虑到的多半不是基础设备或仪器设备,而是专任教员的素养。
有时甚至仅凭报告人自称某家是否著名便决定取舍”。
有人会问,既然西南联大大师辈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联大学风不振呢?确实,在那种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学习压力极大,个人想要获得充分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虽然各项硬件措施齐备,但却少了“道”——心灵上的支持,即联大之所以成为联大,与学生相互之间的支撑分不开的。
因此,尽管表面上来看,“群龙无首”似乎不足为患,但西南联大真正危机所在恰恰是无法建立良好的联络沟通制度,彼此信息阻塞,教授相互之间失去了联系,严重损害了联大教育水准。
“合”与西南联大——浅析西南联大精神内核对当下学校发展的意义
撷英篇一、“合”在中国文化里的意义先秦时候,诸子百家纷繁复杂,分歧争论很多,但只有“合”的理念,相通相融,不谋而合。
儒家有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道家则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释家更以“诸法因缘和合生,观照世事人生”阐明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和”“合”而存在,来解释社会和人生。
这是佛、道、儒三家对“合”的意义的不同阐释,虽然说法不一,可都殊途同归,发展离不开“合”。
“合”字很简单,但和西南联大放在一起,内涵就丰富了,它承载了西南联大精神的很多东西,或者说西南联大的很多精神都是在“合”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没有“合”就无所谓西南联大,更无所谓西南联大的精神与成就。
二、“合”在西南联大精神里的体现(一)兼容并包,“合”而不同围绕“合”字,形成了许多内涵很丰富的具体的精神。
举个例子:三校合并初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形成西南联大之后要怎样取舍呢?“自由的精神”是北京大学自成立起就一直秉承的精神传统。
这种“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而清华大学则在“自由”里加入了“有序”。
因为在清华园看来,讲秩序、守纪律和自由的求学精神一样重要,甚至从严谨的角度来说更重要。
三校合成一校,不仅是硬件上的融合,老师学生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融合。
西南联大整合了三校的精神,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西南联大精神,这就是“兼容并包”。
杨立德先生在《关于西南联大传统与精神的文化解读》中也提到“因为有兼容并包,才有三校的联合并且联合到底;因为兼容并包,教师才能在八年中开出一千六百门课程,教师才能够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所以,兼容并包作为西南联大精神中的重要一环,也很好地体现出了“合”字的实质。
(二)精诚合作,团结互助“合”字,还体现在联大领导班子的团结上,虽然是三校联合却能做到精诚合作,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张伯苓曾对北大校长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
”这是“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名为《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的书籍,这是一本记录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书籍。
这本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价值,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从书籍的内容来看,这本书是作者对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学习生活的记录。
作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学校,他们共同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不断锻炼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了贡献。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本书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所重要的大学,它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立于云南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它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师生。
它在办学期间,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是西南联合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从教育意义来看,这本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支柱,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成果的展示,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西南联合大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要窗口。
总结起来,《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
它记录了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展现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成果和教学方法。
这本书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今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实践心得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实践心得
我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这次参观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
中国近代史和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后,桂系将军谭延闿提议在昆明建立一所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大学,以培养国民革命军中的文化人才。
由
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很多知名教授和学者纷纷离开北方而前往西南。
1927年,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成为了中国最早开设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成为了全国近代教育运动的先锋。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我看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
这里保存着很多历史文物,比如学生
和教师的照片、座钟、旗帜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了这里专注于培育人才的现代高等学府的
宏伟历史。
我最动容的是“四不改”的学生精神,这其中包括“不改中国性”、“不改科学性”、“不改爱国心”和“不改实践性”。
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精神,也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支柱。
在历史的背景下,这些学生展现出非常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且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深刻领悟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这些学生的精神和行
为无疑是稀有的和伟大的。
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很多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坚定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西南联大也提醒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将自己的
经验传递给后代。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体验到了西南联大丰厚而光荣的历史,也更
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历史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年,抗战爆发,仇寇肆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子辞却五朝宫阙,长途跋涉,暂驻于衡山湘水,复又寄居春城,笳吹弦诵,悠悠八载。
韶光易逝,岁月催老。
时间指针从20世纪匆匆划过,染白了多少青春年少的鬓发,刻涂了多少稚嫩脸容的皱纹。
65年后,三百名耄耋老者汇聚北大,缅怀散落于20世纪的美好的青春年华,也追怀洋溢于西南边陲的书生意气。
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65周年纪念大会设址北大英杰对外交流中心,广聚联大校友,集会志庆。
朱光亚、彭佩云、王汉斌等著名校友也到会与昔日同窗相聚。
久别重逢,情何以堪!会上,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师生和联大老校友约700人一同高歌联大校歌,堪称一时盛事。
西南联大,这所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其实体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声名广播海内,影响至深至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堪当“人才摇篮、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大自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如晦的风雨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镇。
如今,“联大现象”不仅为华人教育圈所关注,一些外国教育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中国20世纪初中叶的这一教育奇观。
有国外研究者称:“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世界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逝者如斯,转瞬之间,20世纪终成昨日,距联大结束,也已逾半世纪。
发掘、总结、整理“联大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规律、经验,如何让联大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科教兴国、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诚团结,既弘扬了三校“科学与民主”的优良传统,又融会了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风,清华的“严谨求实”之风和南开的“活泼创新”之风,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破衣蔽体,糙米果腹,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躲警报,避轰炸,钻山洞……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联大教师发扬“刚毅坚卓”的精神,热情不减,弦诵不辍,培养出了一批世界一流人才。
正如著名学者陈岱孙所指出的:“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对敬业、求知的追求。
这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可贵的,是特别值是纪念的。
”时光荏苒,如今的中国高校所处时代、环境早已大异于往昔;“联大现象”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尚待后来者研究发掘,整理出可资借鉴的经验、规律,并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然而,惟有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才是永远推动我们前进的首要的动力。
西南联大精神溯既往。
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
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
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云集西南重镇——昆明。
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先后近九载,扬五千年民族思想,存四万万同胞心愿,激斗志、昂精神。
于枪林弹雨、恶劣环境中不断点燃爱国、民主、科学之火光,唤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批批民主的斗士、科学的巨匠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
这依靠和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神,即广大师生共同培育并发扬的西南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作为由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发展而来的云南师范大学,我们深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倍感西南联大精神给子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支点。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十分注重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的光荣传统,确立以西南联大精神为治学兴校思想,将联大精神贯彻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
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高唱着联大校歌,以催生新的力量与抱负;积极进行对西南联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1985年成立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2001年成立了西南联大研究所,2004年扩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专题”选修课;对每一届入学新生进行有关西南联大和“一二•一”运动《历史与责任》“第一课”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点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方向;2006年,还成立了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并在学生中成立了“西南联大精神传播者协会’;将路名、池名、楼名和系列人文景点赋予西南联大精神内涵,塑造学校文化特质,等等。
使西南联大精神外化于载体、内化于行动中。
在西南联大精神的激励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牢记历史嘱托,坚定不移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特色,成为云南省惟一的师范类省属重点大学;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光辉的历史鼓舞士气,崇高的使命催人奋进。
没来云南师大之前,只知道它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那时云南师大还只是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成立于1938年秋季,初任院长黄钰生教授。
等到抗战胜利,三校北返,为了回报云南人民对西南联大的支持,联大师范学院留昆独自建校,改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建国后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八十年代初期又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到后年即2008年,云南师大建校正好70周年。
从这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云南师大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不过三百多亩的校园里,在幽静的校园西北角静静的沉淀着历史的足迹和值得大书特书的联大精神的象征载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块碑石的价值所在,但凡研究过高等教育史的人对这块石碑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它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辉煌见证。
大约在四十年代,西方某国评选世界著名大学,国立西南联大和当时的云南大学入选前十名。
由此可见当时的高等教育水平之高、声誉威望之远,是我们现在的北大清华等国内所谓一流大学也无法比肩的,只能望其项背,敬而畏之,难以企及如此之高度。
继承了西南联大的校址的云南师大却并没有继承西南联大的精神,非但没有继承反而背离了联大精神,并且在这条道路上也愈走愈远。
联大精神是什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言:“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西南联大培育了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很多甚至享誉世界,诸如杨振宁、李政道、吴大猷、吴健雄等等,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全世界教育史上创造了奇迹。
郑天挺先生在《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一文中说:“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
……经过长沙临大五个月共赴国难得考验和三千五百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越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坚持合作的思想。
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
学术上、思想上、政治上、校风上,莫不如此。
”赵瑞蕻先生认为这句话是西南联大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很好说明,也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原则,这就是“坚持学术独立,思想民主,对不同思想兼容并包。
校方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支持学生在课外从事核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这也就是上面提及的西南联大精神,其实,西南联大精神也就是五四精神,即民主、科学、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的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然而,纵观今日国内大学(港澳台除外),云南师大早已丧失了联大的精神,其它所谓名牌、所谓一流大学又怎有联大当年的精神和勇气呢?确切的说,建国之后,随着三校北返,师院留昆独自建制,之后的国内大学已开始走下坡路,大学精神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系统之下,在其严密的思想控制之下,亦逐渐丧失殆尽。
大学的灵魂,我以为,其实就是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至理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居当今之日,回望斯人昔日之语,我感慨万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前人那些精辟的见解和具有深刻内涵的阐释,至今仍然得不到实效的发展?为什么辉煌只属于过去,现在拥有的只是遗产,而不是创造?为什么众所周知的常识却无法推行下去?是体制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和理性,还是我们自身没有一个身份危机的意识?……当下的云南师大自然无法承托起如此之丧失大学精神的责任和重负。
在时代发展的大变局中,它和许多国内其它的大学一样,只不过是体制内的人们任意摆弄的一个小小棋子,供其作为政治上的政绩或个人的贴金装门面而已,摆脱不了被玩弄的命运。
追寻大学精神的“此在”是一种可笑的无知,那么“彼岸”在何处……?在当下的这片土壤中要想产生昔日联大精神还需假以时日,自由和民主的先声在一百多年的时代大潮中,殆至今日略显风声鹤唳。
在体制时代,思想的力量依然显出它的生机和璀璨,让我们再次重温那句经典:“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对很多人来说,西南联大是一个传奇。
一个在战争年代临时组建的大学,不到9年的办学时间,8000在校学生,成绩斐然: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位是联大校友;2000年以来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3位是联大毕业生;解放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学生90人;而联大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则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中国人。
这所临时组建的大学早已不复存在。
抗战结束后,北大、清华和南开相继迁回原地,继续书写自己的辉煌。
当年留在云南的联大师范学院今日已经成为云南师范大学。
这所已经没有了实体的学校仍然在被人们纪念。
有媒体这样评价西南联大被纪念的原因:七十载风雨过尽,西南联大依然成为“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之标高,并不仅仅因为她为民族存续菁华、奉献人才之功,亦不仅仅在于她关怀国事,时刻牵挂着本民族的命运,而更体现她是在一个民族最艰难的岁月,建立起了大学精神之卓绝。
西南联合大学在漫长的高等教育史中只存在了短短8年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内迁至昆明所组成的一所临时性的综合大学。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三校菁华,尽汇于此,兼容并蓄,开创联大“刚毅坚卓”之精神,奋发图强,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谱写了壮丽篇章,中华民族教育的学脉不仅得以传承,还作出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之材,以致被美国学者盛赞为“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教育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