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临床国际预后指数、病理免疫分型及中期PETCT建立的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瘤。

DLBCL主要起源于B淋巴细胞,其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对于诊断和治疗DLBCL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变异。

1.1 细胞形态学DLBCL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是淋巴瘤细胞在病变组织中弥漫分布,并呈现出巨细胞样、高度多形性和大核染色质的特点。

细胞核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细胞质丰富。

1.2 免疫表型DLBCL的免疫表型呈现高度异质性。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LBCL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22等),而不表达原始淋巴细胞抗原(如CD10、CD5等)。

此外,还存在一部分DLBCL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生发中心相关抗原(如BCL6),这些表型特点有助于对DLBCL的鉴别诊断。

1.3 遗传学变异DLBCL的遗传学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BCL6、MYC、BCL2等,这些突变与DLBCL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常见的3q27(BCL6)、8q24(MYC)和18q21(BCL2)等位置的变异,这些染色体异常也与DLBCL的预后有关。

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DLBCL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学特征等。

2.1 年龄年龄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年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而老年患者的预后较差。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存在更多的合并症、耐受治疗能力差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2.2 临床分期DLBCL的临床分期是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早期分期(如Ⅰ和Ⅱ期)的DLBCL患者预后较好,而晚期分期(如Ⅲ和Ⅳ期)的患者预后较差。

弥漫大b评价标准

弥漫大b评价标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评价标准解析一、引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近三分之一。

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准确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评价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二、病理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医生通过对淋巴瘤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系统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为多种亚型,包括生发中心型、活化B细胞型等,这些亚型的诊断也需要病理医生的准确判断。

三、临床分期标准临床分期是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目前常用的临床分期系统是Ann Arbor分期系统,该系统根据淋巴瘤病变的范围和是否伴有全身症状进行分期。

此外,国际预后指数(IPI)也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分期标准,它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和结外受累数目等因素对预后进行评估。

四、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是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目前常用的疗效评价标准包括国际工作组(IWG)疗效标准和Lugano疗效标准。

IWG疗效标准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肿瘤的大小和代谢活性,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

而Lugano疗效标准则更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不确定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等四种情况。

五、生物标志物评价标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标志物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例如,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或突变状态,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此外,循环肿瘤DNA(ctDNA)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也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和BCL-2、BCL-6基因的重组可以采用FISH检查进行筛查。

二)鉴别诊断与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霍奇金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结核等淋巴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三、治疗一)化疗R-CHOP方案是目前最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利妥昔单抗。

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添加其他药物,如替加氟、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长春新碱-替加氟(R-MCP)等方案。

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R-miniCHOP等弱化方案。

二)放疗对于局部病变或治疗后残留病灶,可以考虑采用放疗治疗。

三)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或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

四)靶向治疗针对不同的分子靶点,如CD20、BCL-2、BTK、PI3K等进行靶向治疗,如利妥昔单抗、伊布替尼、阿伦单抗等。

五)其他治疗包括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处理、疼痛控制、抗感染治疗等。

四、预后DLBCL的预后因患者年龄、病情分期、治疗反应、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等因素而异。

总体来说,5年生存率为60%-70%。

高危患者的预后较差,需要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为了完善MYC、BCL-2、BCL-6的FISH检查,需要对表达≥40%或Ki-67≥90%的患者进行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分类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评估、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以及监测尿酸水平以发现肿瘤溶解综合征。

骨髓检查需要进行骨髓活检,除非是DLBCL累及的情况。

对于有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术以完成脑脊液检查。

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实验室表现包括高尿酸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以及高钾血症。

影像学检查方面,PET/CT检查是首选,如果无法行PET-CT检查,则可以进行颈胸腹盆部增强CT检查。

Ann Arbor分期是评估淋巴瘤疾病分期的标准,分为早期和晚期。

诊断方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是肿瘤性大B淋巴细胞的弥散性增殖,正常组织结构完全或部分破坏。

免疫学分型在判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免疫学分型在判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pr g s so if s a g c l l m ph m a o no i f d f u e l r e B— e l y o
YU an e ia i e st Xij a gM d c lUn v r iy,Ur mq 3 0 0 i u i8 0 0 ,C i a hn )
s o e . Reu t: I + Ⅱ sa e a d ] cr) s ls tg n I I+ Ⅳ s a e sg iia ty a c u td 7 .8 , 4 . tg inf n l co n e 7 c 19
5 .1 8
a d 2 .2 , n 2
i CB nd N G CB e o yp ft e c s s( < 0. 5 );0~ 2 s o ea nG a ph n t e o h a e P 0 c r nd 3~ 5 s o esgn fc n l c c r i iia ty a — a 1 .7 , 5 .1 nd 6 8 i CB n GCB nG adN phe t p f t e e c s s ( < 0 5 ) no y e o h s a e P .0 . a d 27 , 61 n .9 .1 i n GCB nd N GCB a
Ab ta t src :0b etv :To e po eci ia i nf a c fi jcie x l r l c l g ii n eo n s c mmu oo ia h n t p n p e it g p o n sso n l gc l e o y ei r dci r g o i f p n
维普资讯
新 疆 医科 大 学学 报
J UR L O I JANG M E I AL UN VE S T 2 0 y , 1 5 O NA F X N I DC I R IY 0 8Ma . 3 ( )

免疫学分型在判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免疫学分型在判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免疫学分型在判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临床意义虞海荣;孙振柱【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学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GCB)亚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判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1例DLBCL患者中GCB亚型18例,NGCB亚型43例,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民族、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患者中GCB、NGCB亚型的分布情况.结果:Ⅰ+Ⅱ期、Ⅲ+Ⅳ期患者GCB、NGCB亚型分别为77.8%、41.9%;22.2%、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IPI评分0~2分、3~5分,患者GCB、NGCB亚型分别为83.3%、41.9;16.7%、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少数民族患者NGCB和GCB亚型分别占72.1%、38.9%;27.9%、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BCL中的两种免疫学亚型GCB和NGCB可能与患者病情进展、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种模式.【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31)005【总页数】3页(P559-560,563)【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亚型;临床特征;预后【作者】虞海荣;孙振柱【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R73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发病最多的类型,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30%~40%[1]。

目前临床上用国际预后指数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价值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价值

CASE:男,58岁,发现左颈部包块1+月
全身多发淋巴
结增大,糖代 谢增高, SUVmax约为 26.4。
“左颈部淋巴结”
穿刺免疫组化提 示:弥漫大B细 胞淋巴瘤。
18F-FDG
PET/CT在DLBCL分期中的价值
传统影像学手段+查体=常常漏诊/误诊、分期不准确、不
能指导治疗
准确诊断DLBCL对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
后至关重要。
传统影像学诊断手段:超声、CT、骨扫描等
PET/CT优势
目前惟一采用解剖+功能显像的技术 一次性全身成像、多系统脏器功能成像
对于DLBCL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优点
准确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等提供了全新途径
淋巴肿瘤组织的代谢高、无氧酵解增强,18F-FDG在淋巴
PET/CT独特优势 总体:诊断符合率提高>单纯PET+单纯CT
结外病灶: 对于头颅 骨骼 肌肉 乳腺 肺 肠道 胃 胰腺及脾脏等结外 病灶的确诊具有明显优势 结内病灶: ①淋巴瘤的恶性程度与淋巴结的18F-FDG摄取水平相关 ②SUVmax的水平对于做出更加明确的诊断 有限 ③相关研究提示Ki-67(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与 SUVmax的关系表明SUVmax对NHL有预后价值
等使细胞内LDH释放增多,LDH水平可反映淋巴瘤的增殖
活性及肿瘤负荷,但SUVmax仅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但相关研究结果示LDH水平与SUVmax未见相关性。
与PET/CT相关在研预后指标
MTV是具有高代谢的肿瘤体积
TLG是肿瘤内MTV与SUVmax的乘积,可反映肿瘤负荷 相关结果研究示上述指标均与LDH水平呈正相关 而且,治疗前PET/CT所示MTV及TLG指标具有预后价值 但这两个指标的测定延长,蓄积量增高,PET/CT检查显 示过度摄取18F-FDG

弥漫性大B淋巴瘤临床实验

弥漫性大B淋巴瘤临床实验

弥漫性大B淋巴瘤临床实验一、概述弥漫性大B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B细胞系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

本文将探讨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临床实验,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二、病因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病因复杂,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病毒感染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其中,B 细胞的活化异常、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

三、临床表现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进行性无痛性肿大淋巴结、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肝脾大、贫血、乳酸脱氢酶升高等系统性症状。

临床症状的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十分重要。

四、实验室检查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和免疫组化等。

血液学检查可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异常。

骨髓检查有助于确定病情分期、评估预后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淋巴结活检是诊断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关键检查手段,可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确定病理类型。

免疫组化检查可对淋巴瘤细胞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五、诊断诊断弥漫性大B淋巴瘤需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CT、PET-CT)、淋巴结活检、骨髓活检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淋巴瘤亚型及其他恶性肿瘤,确保准确诊断。

六、治疗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方案通常采用CHOP或R-CHOP等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放疗常用于局部病灶的治疗。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一线治疗或复发/难治性病例的救治手段。

七、预后与复发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PI)、淋巴结肿大范围、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等。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之一,占据成年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最大比例。

为了统一中国DLBC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于2024年制定了中国DLBCL诊治指南。

该指南内容包括病理诊断、分期和预后分层、治疗策略以及常见并发症管理等方面,以下为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1.病理诊断:DLBCL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和基因表达剖析,同时也需要注意与其他淋巴瘤亚型的鉴别。

2. 分期与预后分层:根据Ann Arbor分期系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分期和预后分层,以便更好地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3. 治疗策略:DLBCL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

对于年轻、具有良好身体状况的患者,推荐采用R-CHOP方案进行化疗,即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组合治疗。

对于60岁以上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推荐采用R-mini-CHOP方案进行化疗。

放疗可在化疗后用于相关淋巴结区域的局部治疗。

免疫治疗包括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体等,可以用于高危患者的维持治疗。

4.常见并发症管理:对于DLBCL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国DLBCL诊治指南的制定为DLBC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指南可能需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 H O分型发表者:(访问人次:223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 方炳木(供参考学习)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

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

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

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

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

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

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

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

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

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为结外最常受累部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标记物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标记物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标记物摘要】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治疗传统上受到临床参数的指导。

虽然国际预后指数(IPI)代表了最大程度上公认的预后模型,但是具有相同IPI亚组的结果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反映了这种恶性肿瘤的异质性。

DLBCL分子层面的分类可能会导致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行为及结果的特殊疾病本质的分类。

一旦经验定有效,新一代的预后模型将成为日常医学实践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现有的临床预测模型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子Prognostic Factor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bstract】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has been guided traditionally by clinical parameters. Although 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 represents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prognostic model, there is still a marked variability in outcome within identical IPI subgroups, reflect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this malignancy.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LBCL may lead to the grouping of specific disease entities sharing similar biologic features, clinical behavior, and outcome. Once tested and validated, this new generation of prognostic models should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aily practice, providing valuabl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the currently existing clinically based predictive models. 【Key words】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rognostic Factors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30%-40%,它在临床表现、免疫表形、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1,18]。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

中国肿瘤临床2015 年第42 卷第21 期 Chin J Clin Oncol 2015. Vol. 42. No. 21 1051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成人NHL 的30%~40%,为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1-2]。

20多年来,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一直是判断DLBCL 患者行CHOP 类化疗(环磷酰胺、蒽环类、长春新碱、泼尼松)预后的基础工具[3]。

近些年来,免疫化疗(R-CHOP 类)显著提高了所有高危患者的生存,已成为DLBCL 一线治疗方案[4]。

研究发现在利妥昔单抗时代,IPI 区分危险组,特别是高危组患者的能力下降,预后价值显著降低[5]。

2014年,Zhou 等[6]利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关于利妥昔单抗治疗的预后模型NCCN-IPI,其甄别不同危险度能力较IPI 更强。

但NCCN-IPI 是否适合国内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168 例初治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NCCN-IPI对国内DLBCL患者的预后价值。

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 年1 月至2013年1 月收治的DLBCL 患者共168 例。

纳入标准:初治患者且年龄≥18 岁;活检或手术病理组织均根据恶性淋巴瘤WHO 分型确诊;未继发第二肿瘤;无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异常;均采用R-CHOP 类方案治疗,且化疗周期数≥4个;临床资料完整且均获得随访。

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Ann Arbor 分期、病理分型(参照Hans 标准[7])、ECOG PS 评分、结外受累情况、IPI 评分、B 症状、乳酸脱氢酶(LDH)、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等。

Ki67及MCM-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Ki67及MCM-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Ki67及MCM-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意义陆莹婷;黄洪晖【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12)23【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增殖抗原(Ki67)及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 MCM -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Ki67及MCM-6的表达,分析其与DLBCL 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及MCM-6的表达与生存显著相关,低表达/高表达组相比较,其平均生存期(月)分别为:Ki67:57.46/32.32(P=0.038),MCM-6:64.50/39.05(P=0.047).且MCM-6阳性高表达率明显高于Ki67(64.58%/33.33%,P=0.002<0.01).结论 Ki67、MCM-6低表达组的患者其生存期均明显优于高表达组,Ki67及MCM-6是DLBCL良好的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且MCM-6更优于Ki67.【总页数】5页(P1880-1884)【作者】陆莹婷;黄洪晖【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血液科,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上海,20012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治疗中期PET/CT评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J], 应志涛;朱军2.组合临床国际预后指数、病理免疫分型及中期PET/CT建立的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J], 朱海燕;李菲;赵瑜;王全顺;王瑞民3.PD-L1、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李良;陈昌伟;何江耀;黄锦叶;周懿雪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Ki67表达与^(18)F-FDG PET/CT SUVmax的相关性及二者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J], 杨明;冯彦林;刘德军;余丰文;黄克敏;李雯;冼伟均;鲁胜男;王颖5.^(18)F-FDG PET/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意义研究进展 [J], 杨燕;朱海燕;于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后营养指数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预后营养指数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预后营养指数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
的预后意义
罗妍;陈丽花;钱新月;顾晓霞;万江平;张东凯;王宙政;韩艳霞;胡蓓莉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22(32)12
【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在NHL中占比达30%[1]。

受疾病本身的分子学特征、临床特征和患者自身特点等影响,DLBCL 预后差异较大,其中反映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状态的营养指标在淋巴瘤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3]。

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最早被用来预测胃肠道肿瘤预后及围手术期风险[4-6]。

【总页数】5页(P1119-1123)
【作者】罗妍;陈丽花;钱新月;顾晓霞;万江平;张东凯;王宙政;韩艳霞;胡蓓莉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嘉兴学院联合培养基地;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组合临床国际预后指数、病理免疫分型及中期PET/CT建立的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2.预后营养指数评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
的临床价值*3.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在肝硬化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中的应用价值4.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5.预后营养指数对成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丛智荣;刘红;徐小红;江棋;沈茜;曹永峰;倪静怡【摘要】目的:通过观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以及在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non-GCB)中的表达差异,探讨Ki-67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60例DLBCL标本设为观察组,将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标本设为对照组。

比较Ki-67在GCB型和non-GCB型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Ki-67与DLBCL分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

结果Ki-67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9.17±14.73)%和(40.50±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9,P<0.0001)。

Ki-67在GCB型和non-GCB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59.29±14.92)%和(71.96±13.39)%,有显著差异(t=3.019,P=0.0038)。

Ki-67在IPI <2组和IPI≥2组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5.29±15.17)%和(74.23±12.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186)。

结论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指数、分型、近期疗效及预后等相关,对判断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Ki-67 betwee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andthe reactive hyperplasia of lymphnode (RH),germinal center B cells (GCB)and non-GCB types,an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Ki-67.Methods Samples from 60 DLBCL patients served as observation group,while the other 20 tissue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lymphoid reactive hyperplasia as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of Ki-67 expres-sions between GCB and non-GCB were compar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i-67 expression and DLBCL,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short-term efficacy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verage expression rate of Ki-67 was (69.17±14.73)%and (40.50±14.95)% in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 7 .5 09 ,P<0.0001),and it was (59.29±14.92)%and (71.96±13.39)%in GCB and non-GCB groups (t= 3.019,P= 0.0038)and (65.29±15.17)% and(74.23±12.70)% in IPI<2 and IPI≥2 groups (t= 2.422,P=0.0186),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Ki-67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stages,index of IPI,types,short-term effect and prognosis in DLB-CL,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DLBCL.【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4(000)017【总页数】4页(P56-58,62)【关键词】Ki-6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作者】丛智荣;刘红;徐小红;江棋;沈茜;曹永峰;倪静怡【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内科,江苏南通,22636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苏南通,226001;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内科,江苏南通,226361;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内科,江苏南通,226361;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内科,江苏南通,226361;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内科,江苏南通,226361;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内科,江苏南通,2263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non-NHL),约占NHL的35%~4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翁翔;赵明哲;胡慧仙【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24(46)2【摘要】目的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以指导临床进行风险分层。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的DLBCL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1抽样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140例和验证集70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化疗方案至少4个疗程(21 d为1个疗程),常规随访至2023年6月。

根据生存预后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病理特征[包括Hans分型、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Ki-67阳性表达率、MYC和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阳性表达以及骨髓侵犯]、治疗(化疗疗程和并发症)和随访时间。

结果建模集中良好组105例和不良组35例,预后不良发生率25.0%;验证集良好组55例和不良组15例,不良发生率21.4%。

建模集中不良组年龄大于良好组,LDH水平、NCCN-IPI、Ann Arbor分期Ⅲ~Ⅳ比例、Ki-67阳性表达率、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表达率和骨髓侵犯比例均高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CCN-IPI(HR=2.526,95%CI:2.001~3.125,P<0.001)、Ann Arbor 分期Ⅲ~Ⅳ(HR=5.021,95%CI:4.125~5.998,P<0.001)、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HR=3.859,95%CI:3.256~4.754,P<0.001)均是DLBCL患者R-CHOP化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建立预测模型Y=0.056+1.032×(NCCN-IPI)+1.986×(Ann Arbor分期)+1.434×(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

中期PET-CT检查在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分析中的作用

中期PET-CT检查在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分析中的作用

中期PET-CT检查在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分析中的作用冯帆;吴可;张旭;林晓平;王彩琴;王宇;李志铭【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16【摘要】目的:探讨中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在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8例行中期PET-CT检查的复发性DLBCL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基线数据采用t、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生存数据应用寿命表、Kaplan-Meier法、Cox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中期PET-CT评价为有效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和无效组[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progression of disease,PD)]患者分别为30例和8例.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7.69和8.44个月.有效组和无效组的mOS分别为77.93和16.37个月(P=0.017);有效组和无效组的中位PFS(median PFS,mPFS)分别为9.86个月和1.80个月(P=0.001).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中期PET-CT评价为有效的患者获得更长的OS与PFS(P=0.006,P=0.001).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11.05的患者获得更长的PFS和OS,ΔSUVmax>8和最大标准摄取值变化率(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ΔSUVmax%)>54.5%的患者仅表现出更长的PFS,OS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照中期PET-CT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按照临界值将SUVmax分组对复发性DLBCL患者的OS和PFS 均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而按照临界值将ΔSUV-max、ΔSUVmax%分组能很好地预测复发性DLBCL患者的PFS.【总页数】6页(P844-849)【作者】冯帆;吴可;张旭;林晓平;王彩琴;王宇;李志铭【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510060;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肿瘤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核医学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核医学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51006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期PET/CT检查在以R-CHOP为一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J], 李文瑜;黄玲2.孕中期超声筛查在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中的作用及诊断准确率分析 [J], 金丹3.治疗中期PET/CT评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分析 [J], 高光健; 戴云海; 郑文强; 陈青; 杨继文; 葛俊亮; 陈晓磊4.孕中期B超筛查在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中的作用及诊断准确率分析 [J], 邓菊芳5.孕中期B超筛查在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中的作用及诊断准确率分析 [J], 邓菊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

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

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蔺莉;张煦;崔杰;杨荣;姜俊峰;李志虎【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36)1【摘要】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相关因素的预后情况.方法收集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及病理存档蜡块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分析,配合随访.结果年龄小、临床1、2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无临床症状、淋巴结原发、生发中心B细胞型预后较好,性别对预后影响较小.3、4期病例中,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两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预后要好于任一指标偏高者,其中两项指标均偏高的患者预后最差.Ki-67高表达提示肿瘤的高侵袭性,预后差.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与年龄、分期、IPI评分、乳酸脱氢酶指标、β2-微球蛋白指标、有无临床症状、原发部位、Ki-67及bcl-6的高表达有一定关系.【总页数】4页(P74-77)【作者】蔺莉;张煦;崔杰;杨荣;姜俊峰;李志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肿瘤医院,血液科;甘肃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甘肃,兰州730050;甘肃省肿瘤医院,血液科;甘肃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相关文献】1.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 [J], 本刊编辑部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miR-125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J], 兰坚;杨蜀锦;李妮;王娇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Wn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J], 赵东陆;邢琦;宋航4.PET/CT对RCHOP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分析 [J], 郭晓川;张伟京;郑鹏腾;张桂;曹宝平;黄乐富;王斌;王伟霞;仲凯励5.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唐宇宏;张彦芳;司阳;路伟;王育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学标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免疫学标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免疫学标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张克娟;杨明珍【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51)010【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各免疫学标记的临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新诊断DLBCL病理组织标本78例,进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并用免疫组化法分为GCB亚型和non-GCB亚型.分析免疫学亚型和免疫学标记的预后意义.结果 78例DLBCL患者中GCB亚型组33例,non-GCB亚型组45例;生存分析显示GCB亚型组3年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明显优于non-GCB亚型组.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BCL2表达、IPI评分是OS、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生存分析表明,non-GCB亚型中BCL2阳性组3年OS、PFS明显低于BCL2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CB亚型中BCL2阳性组与阴性组3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学标记可以初步判断DL-BCL患者的预后,免疫学亚型结合BCL2表达对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页数】5页(P1495-1499)【作者】张克娟;杨明珍【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相关文献】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免疫学分型的预后比较 [J], 黄燕;章玉英;钟赟;彭志强;双跃荣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亚型与预后的关系 [J], 杜尊国;包芸;唐峰;陈忠清;陈字;王虹3.免疫学标记在判断急性白血病预后中的价值 [J], 陈桂彬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rdx6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J], 刘谦;袁晟;刘勇5.RDW、NLR、PL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J], 郝玮;郭彩虹;李秀荣;李莉;张志国;韩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 探讨结合影像(PET/CT)、病理(免疫分型)及临床(国际预后指数,IPI)建立的预后评估模型在弥漫大 B 细 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的 270 例 DLBCL 患者的免疫分型[是否生发中心(GCB)来源]、 IPI 评分等,于化疗前及化疗后 2 个周期行 18F-FDG PET/CT 成像,运用 5 分评分法(5PS)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减少率法 (△SUVmax)分析成像结果。通过随访分析患者的疗效及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在组合预后模型(影像、病 理、临床)与单一模型的差异。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 46 个月。生存曲线显示单一模型中 IPI、5PS 及△SUVmax 法 PFS 及 OS 组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 组与 Non-GCB 组免疫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模型 PFS 与 OS 显示不同 组合模式高、中、低风险 3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结合影像、病理及临床多参数建立的评估模型对 DLBCL 预后评估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淋巴瘤,大 B 细胞,弥漫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氟脱氧葡萄糖 F18;免疫表型分 型;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3.4;R730.42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9.04.014
ZHU Haiyan1, LI Fei1, ZHAO Yu1, WANG Quanshun1, WANG Ruimin2*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WANG Ruimin; E-mail: wrm@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 年 第27 卷 第 4 期骨骼肌肉影像学•论著
组合临床国际预后指数、病理免疫分型及中期 PET/CT 建立的模型在弥 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朱海燕 1,李菲 1,赵瑜 1,王全顺 1,王瑞民 2* 1.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853;2.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853; *通讯作者 王瑞民 wr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50023);中国博士后基金(2014M552583)
Model Combined with Clinical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Pathological Immunophenotype and Interim PET/CT in the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bstract】Purpose The application of prognostic assessment model combined with imaging (PET/CT), pathology (immunophenotype) and clinical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 i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was discuss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immunophenotype [whether 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GCB ) source] and IPI scores of 270 cases of DLBCL patient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collected, and 18F-FDG PET/CT imaging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The imaging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five-point scale (5PS) and 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decrement method (△SUVmax). The differences in efficacy,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between the combined prognostic model (imaging, pathology and clinical) and the single model were analyzed by follow-up.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46 months. The survival curve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IPI, 5PS and △SUVmax methods in the single model between the PFS and OS groups (P<0.05),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unophenotype GCB group and the Non-GCB group (P>0.05). In addition, the PFS and OS in combined model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ith high, medium and low risks of different combined model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0). Conclusion The assessment model combined with imaging, pathology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DLB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