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常见疾病与心理障碍
消化道疾病的诊治
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消化道疾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胃溃疡、胃炎、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了解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消化道疾病的诊治进行探讨。
一、消化道疾病的病因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精神压力过大、遗传因素等。
其中,饮食不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如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等,都会对消化道造成损伤。
生活习惯不良也是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都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消化道疾病的风险。
精神压力过大也是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中,会影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二、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体格检查是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基础,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初步判断病情。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炎症程度、感染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胃镜、肠镜、钡餐等,可以直观地观察消化道的情况,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对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胃镜和肠镜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胃镜和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消化道的情况,可以发现消化道黏膜的病变,如溃疡、炎症等。
同时,胃镜和肠镜还可以进行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类型。
此外,钡餐也是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观察消化道是否有狭窄、梗阻等情况。
三、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消化道疾病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
对于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胃炎、消化道出血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解决消化道狭窄、梗阻等问题,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也相对较高。
总之,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心理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M ay ,2008Vo l ,3No.102008年05月第3卷第10期分开中隔软骨及大翼软骨内侧脚,可将上唇、鼻小柱、鼻尖、鼻翼及面中部软组织拉起达眶下缘水平,能完全暴露面中部骨性结构术野宽阔,能同时行上颌骨、眶骨、额颧骨骨间内固定并可同时行上颌窦、筛窦探察术。
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愈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坚强内固定的优点在于骨折端精确复位并加压坚强固定,造成骨断面间的紧密接触,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并使骨折愈合桥缩短到最小距离,为直接愈合创造条件,减少愈合过程中纤维和软骨成分的出现[4]。
虽然坚强内固定能使骨折端精确对位,由于钛板本身薄弱,特别是用于上颌固定的钛板由于肌肉的牵拉、重力作用以及咬合力的作用可能引起变形,同时由于颌骨骨折的复杂性,特别是多发性骨折以及伴有骨缺损的患者,大多数在术后早期会出现咬合关系不良,应及时行颌间牵引固定。
对于上颌骨游离骨折,为增加稳定性可同时在颏部加颅颌弹力绷带。
下颌骨多发骨折稳定性也较差特别是伴有髁突骨折的患者术后易出现骨源性或非骨源性咬合关系不良[5],须术后行颌间牵引,以保证骨折愈合后有良好的咬合关系。
参考文献:[1]张益,张陈平.颌骨外科与AO 内固定新进展-颌骨骨折治疗[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10(1):41-43[2]Hayter J P,Cawood JI.T he functional cas e f or miniplates in ma x-illofa cial s urgery [J].Int J OralMaxillof ac S urg,1993,22(1):91-96[3]C hampy M,Lodde JP ,Ja egar JH.Mandibular os teosynthe sis ac-cording to the Michelet te chnic .Bionecha nica l base s [J ].R ev Stoma tol Chir-Ma xillof ac ,1976,77:569-576[4]王来平,叶茂昌。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分析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分析
消化内科是关注人体消化系统健康的主要医学领域之一。
它从预防、诊断到治疗都负责,并主要处理与胃、肠、肝、胆及胰腺相关的疾病。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有胃溃疡、胃食
管反流病、肝硬化、结肠炎等,下面是一些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分析。
胃溃疡
胃溃疡是由于胃中的胃酸和胃液侵蚀胃壁引起的,它的主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恶心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采用抗酸药、胃酸泵抑制剂等药物,可以有效减缓疼痛,促进胃壁愈合。
手术治疗主要是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手术的目的是缩小胃溃疡的范围,增加胃
黏膜的抵抗力。
胃食管反流病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部水肿、腹胀、肝功能损伤、黄疸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休息等措施。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利胆药、肝细胞修复剂、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减轻肝功能损害,
促进肝细胞再生。
手术治疗主要是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使用,如肝移植等。
生活方式的改
变对治疗也很重要,可以配合适量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心态来缓解症状。
结肠炎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以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营养治疗可以补充营养素,维持患者体力、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休息、减轻压力也对治
疗有好处。
总之,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关键在于落实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状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饮食合理、保证充
足休息、尽可能减轻压力等方法来促进康复。
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消化内科疾病是指发生在消化系统内的各种疾病,包括胃肠道疾病、肝病、胆道疾病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困扰。
对于消化内科疾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下面将对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胃肠道疾病1. 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胃灼热、恶心、呕吐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时进餐,不要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不要吃过辣、过酸、过咸的食物。
3. 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饮用干净卫生的水,食用熟透的食物,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避免与患胃肠道感染的人接触,避免在公共场所接触污染物。
二、肝病1.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脏内积聚过多脂肪而导致肝细胞受损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胀痛、乏力、食欲下降等。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体重,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适量运动。
2. 肝炎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饮用不干净的水,断奶期儿童要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不要共用注射器。
1. 胆囊炎胆囊炎是指胆囊内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吃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保持正常体重,定期运动,避免长期压力大。
预防消化内科疾病的关键在于饮食、生活方式和态度的调整。
适量的饮食、规律的生活、积极的心态都能够帮助我们远离消化内科疾病的困扰。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做到预防在前、治疗在后,从而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指南消化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器官系统,它包括了口腔、食道、胃和肠道等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指南,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1. 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可能的症状包括胃痛、胃酸倒流、恶心和呕吐等。
预防胃炎的关键在于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1)保持饮食平衡:合理搭配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远离酒精和烟草:过量饮酒和吸烟会加重胃黏膜负担,增加患胃炎的风险。
(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和压力,定期进行运动和放松。
2. 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出现溃疡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饱胀感和消化不良等。
胃溃疡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进食刺激性食物。
(2)禁烟和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溃疡的发生几率。
(3)避免使用NSAIDs:非甾体消炎药物(NSAIDs)使用过多可能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4)药物治疗:如处方抗酸药物和抗生素等,应遵医嘱服用,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定期复查。
3. 胃癌胃癌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容易被忽视。
预防和早期发现是胃癌防治的关键。
(1)饮食健康: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少食用过多盐腌、烟熏和烧烤食品。
(2)规律就餐: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空腹。
(3)提倡筛查: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接受胃部B超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变。
4. 肝炎肝炎是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肝炎的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手段,应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完成接种。
(2)避免接触病毒源: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头等,避免过度接触血液和其他体液。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材料
胃癌
早期胃癌:
上腹轻度不适是最常见的初发症状,与消化不良或胃 炎相似。
进展期胃癌:
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或疼痛 ,或近期上腹痛 频率加快、程度加重 早饱、纳差、体重下降 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大便隐血持续阳性 梗阻症状:进食梗阻感、腹胀、呕吐宿食 穿孔症状:剧烈腹痛
胃癌
病例4
患者,女性,67岁 主诉:腹痛5小时 5小时前出现中上腹持续性胀痛,向腰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缓解
既往胆结石、高血压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7.9℃,脉搏89次/分,血压152/79mmHg,
中上腹压痛,轻度反跳痛,肠鸣音1次/分
问题
初步诊断?
急性胰腺炎
诊断: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3倍)、脂 肪酶、淀粉酶同工酶、血生化 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腹部B超、CT
急性胰腺炎
治疗:
卧床休息 禁食、胃肠减压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 抑制胰酶分泌和抗酶治疗(PPI、生长抑素及其类似 物)。 抗生素治疗(重症胰腺炎或胆源性胰腺炎) 抗炎症因子药物(乌司他丁) 中药治疗 手术治疗(胆总管下端梗阻行ERCP+EST;胰腺坏死、 胰腺脓肿行外科手术治疗)
肝硬化
诊断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血常规(三系↓) 肝功能(胆红素↑,肝酶↑,蛋白↓ ) 凝血功能(凝血时间↑ ) 肝纤维化指标 腹水检查 超声、CT、MRI、消化道造影 胃镜、腹腔镜、肝活组织检查
消化科前5种疾病
消化内科前五种疾病一.慢性胃炎二.上消化道出血三.消化性溃疡四.肝硬化五.急性胰腺炎一.慢性胃炎【定义】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粘膜侵润为主,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一般无粘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
【临床分类与病因】1.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临床上最常见。
炎症主要累及胃窦部,一般所称慢性胃炎是指此型。
其中90%S时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少数与胆汁反流、使用消炎药物、吸烟及嗜酒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其感染力极强,穿过粘液层定居于胃窦黏膜小凹处,黏附与上皮细胞膜上。
细菌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氧,造成上皮细胞损伤,且分泌多种毒素渗透到黏膜,造成中性粒细胞的侵润,使炎症逐渐变深、变重,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2.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少见。
病因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
炎症主要累及胃底和胃体,被认为是抗壁细胞抗体破坏黏膜细胞所致。
体内常同时有抗内因子存在,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慢性胃炎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展,使腺体萎缩、消失。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胃腺细胞可发生肠腺化生,或假性幽门腺化生和增生,增生的和肠化生的上皮可发生发育异常,形成不典型增生,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可能是癌前病变。
B型胃炎癌变率约10%左右,较A型高。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进展缓慢,缺乏特异性的特征。
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反酸、恶心及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症状常与进食或食物种类有关。
少数可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可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
【诊断要点】临床上有反复上腹胀痛及消化不良表现,病程迁延,确诊有赖于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原则】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菌药物,如常用枸橼酸铋钾,每次240mg,每日2次,与阿莫西林(每次500-1000mg,每天2次)及甲硝唑(每次200mg,每天4次)3要联用,2周为1个疗程,抗菌药物还有克拉霉素。
消化内科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疾病分类第一、胃食管反流病
第二、食管癌
第三、胃炎
1、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
3、特殊类型的胃炎或胃病
(1)腐蚀性胃炎
(2)感染性胃炎
(3)克罗恩病
(4)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5)Ménétrier病
第四、消化性溃疡
第五、胃癌
第六、肠结核和结合性腹膜炎
1、肠结核
2、结核性腹膜炎
第七、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
2、克罗恩病
第八、结直肠癌
第九、功能性胃肠病
1、功能性消化不良
2、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慢性腹泻和便秘
1、慢性腹泻
2、便秘
第十一、脂肪性肝病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酒精性肝病
第十二、自身免疫性肝病
1、自身免疫性肝炎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第十三、药物性肝病
第十四、肝硬化
第十五、原发性肝癌
第十六、肝性脑病
第十七、胰腺炎
1、急性胰腺炎
2、慢性胰腺炎
第十八、胰腺癌
第十九、消化道出血。
门诊胃镜检查患者中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相关性的研究
门诊胃镜检查患者中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相关性的研究*贺甜1闵秀君1孙喆1仇宇悦1徐佳军2刘苓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1(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2背景:消化不良患者是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最主要人群,消化不良症状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
但焦虑抑郁状态与门诊胃镜检查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及其特点目前仍不清楚。
目的:探讨门诊胃镜检查患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及其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21年11月—2021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使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分别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性问卷、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问卷和内脏敏感性指数评估消化不良症状,并分析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最终有效回收458份问卷,其中焦虑抑郁患者146例(31.9%)。
与非焦虑抑郁组相比,焦虑抑郁组既往胃镜检查次数显著升高(P<0.05)。
焦虑抑郁组极轻/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中等/严重上腹部饱胀、餐后饱胀、上腹部疼痛、嗳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P<0.05)。
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和内脏敏感性显著相关(r=0.421,r=0.143;P<0.05)。
结论:门诊胃镜检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状态;焦虑抑郁状态可能导致反复多次的内镜检查;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和内脏敏感性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胃镜检查;焦虑;抑郁;消化不良Study on Relationship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ith Dyspepsia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HE Tian1,MIN Xiujun1,SUN Zhe1,QIU Yuyue1,XU Jiajun2,LIU Ling1.1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41);2Mental Health Center,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Correspondence to:LIU Ling,Email:********************Background:Patients with dyspepsia are the major group of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Dyspeptic sympto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However,the relationship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to dyspeptic symptoms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is still unclear.Aims: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dyspepsia.Methods: Outpatients underwent gastroscopy from November2021to December2021at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 were recruited.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were used to evaluate anxiety and depression,respectively.RomeⅣ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severity of dyspepsia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visceral sensitivity index were used to evaluate dyspepsia.The correlation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ith dyspepsia was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458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effectively,including 146(31.9%)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or pared with the non‑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oup,the number of gastroscopy in the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Compared with the non‑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oup,the incidences of extremely mild/mild dyspepsia,moderate/severe epigastric fullness,postprandial fullness,epigastric pain and belching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group(P<0.05).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dyspepsia and visceral sensitivity(r=0.421,r=0.143;P<0.05).Conclusions: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s common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anxiety and/or depressionmay lead to repeated endoscopic examinations;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yspepsia andDOI:10.3969/j.issn.1008‑7125.2022.07.003*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医学+信息”中心融合创新项目(YGJC00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研究孵化重点项目(2020HXFH040)#本文通信作者,Email:********************visceral sensitivity.Key words Gastroscopy;Anxiety;Depression;Dyspepsia消化不良症状主要包含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反酸、嗳气、恶心等,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0%[1]。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消化心身疾病涉及的症状较多,表现出来的病状复杂而丰富,从而对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化心身疾病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导致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越来越被相关医疗机构和医生所关注,其发展也已成为目前的趋势之一。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的角度,探讨消化心身疾病的诊疗及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消化心身疾病消化心身疾病又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类独立于器质性疾病之外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是由于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表现为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心身疾病的流行率高达10% ~ 25%,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消化心身疾病的表现1.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慢性腹泻、便秘、腹部胀气、腹痛等2.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这些症状得到缓解后,消化系统症状也会缓解。
3.心理症状:包括焦虑、紧张、烦躁、易怒等。
4.社交症状:包括恐惧、社交障碍等。
三、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原则1. 消化心身疾病的治疗应以综合疗法为主,包括针灸,推拿,草药,中药浴,康复运动等多种治疗方法。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控制症状、改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方法进行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方法,协调中西医治疗的优缺点,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和优势,追求更优的治疗效果。
3. 中医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使肠道舒张,促进肠道的蠕动,从而达到调节消化系统的作用。
4. 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平衡和内分泌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交状况,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1. 采用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时,要充分了解每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把患者的身体带入治疗误区。
(完整版)消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完整版)消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一、胃炎
1. 病因:胃粘膜受损导致的炎症,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化学药
物刺激、饮食不当等。
2. 主要症状: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3.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与体征、内镜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4. 治疗方案:服用抗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适当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
二、胃溃疡
1. 病因:胃黏膜长期受损导致溃疡形成,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
2. 主要症状:腹痛、上腹灼热感、饭后疼痛、食欲下降等。
3. 诊断方法:内镜检查、胃液分析、幽门螺杆菌检测。
4. 治疗方案:抗酸药物、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必要时外科手术。
三、胃肠炎
1. 病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
2. 主要症状: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
3. 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4. 治疗方案: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补液治疗,注意饮食卫生。
四、胆囊炎
1. 病因:胆囊黏液分泌减少或胆汁淤积导致的胆囊炎症,常与胆石症相关。
2. 主要症状: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3.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与体征、B超、胆囊功能检查。
4. 治疗方案:抗生素治疗、胆囊切除术。
五、肝炎
1. 病因: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害导致肝脏炎症。
2. 主要症状: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黄疸等。
3. 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血液检查。
4. 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休息、饮食调理。
以上仅为常见消化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情志和人格因素研究
天津 30 9 ;. 0 13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摘要 : 能性 消化不 良(F 是 临床上 最常见的一种 胃肠功 能性疾病 , 于消化 系统 心身疾病 的 范畴。病 因和 发病机制 与 多 功 D) 属 因素有关 , 随着医学模 式从 生物 医学到生物. 但 心理一 社会 医学的转 变, 人们越 来越 重视 情志和人格 因素在 F 中的作用 , D 心理
及认 知评 价 等一些 因 素 。
的发病率为 2 .% , 37 其中 9 1 .%患有抑郁和焦虑 。 但 至今 F D的 病 因 以及 发 病 机 制 尚未 完 全 阐 明 , 普 遍认为其与 胃酸分泌异常 、 胃肠运动障碍 、 幽门螺旋
13 人格特征 .
人格 是指个体 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抑郁 积分 明 显高 于 正 常人 , 而且 消 化 不 良症 状 程 度 与 抑郁焦 虑分 数成 正 相关 。梁 立超 调查 提示 社会 心 理 异常是 F D的危 险 因素 , F 的特征 之一 J 是 D 。
绝对的, 但对 F D的发生 、源自发展等有重要作用 。 2 情 志和 人格 因素 引起 F D的机 制
理应激与内脏感觉过敏的发生密切相关 , 是诱发和 加重 F D的重 要 因素 ¨ 。心理 应激 可能 通过 诱发 患 者 的精神心理 因素异常而影响 F D的发生发展 , 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 、 杏仁体等中枢系统 , 调 节神经 内分泌 , 内脏疼痛通路以及 内脏 自主神经功 能 : 丘脑 一 体 . 上 腺 轴 分 泌 的 化 学 递 质 参 与应 下 垂 肾
・
激相关的病理生理反应 ; 此外 , 心理应激因子也可以 通 过外 周环 路 间接 影 响 内脏 感 觉 。总 之 , 激 环境 应 下 中枢和外周可形成双向网络 系统 , 同参与内脏 共
消化系统疾病与精神病
流行病学-欧洲
欧洲:Tone Tangen Haug,et al(2002)对62651 名挪威人进行的流调结果表明:48%的人存在 FGID。
FGI症状多变,50%的患者一年内症状发生变化 (Agreus L,et al,1995)。
流行病学-国内
国内:平丽等(2003)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地 区1519 名15~79岁,部分体检人群按罗马Ⅱ标准统计 各种功能性胃肠病的患病率结果:
70-90%的IBS患者共患精神科疾病,主要是 抑郁和焦虑, 同时精神科患者共患IBS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常人,精神分裂 症共患IBS的比例为19%, 抑郁为29%,焦虑障碍46% Garakani A(2003)
Lydiard RB(2001)进行文献综述发现,约一半的IBS患者 会去就医,这些患者中,约50-90%存在精神问题,主要 表现在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创伤后应激障 碍和抑郁症,而未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其精神状况接近正常。 其精神状况接近正常。
Tone Tangen Haug,et al(2002)对60998名被 试的流调结果表明:有恶心症状者其焦虑和抑郁 发生率为41.3%和24.5%。
FGID与精神疾病-抑郁与FGID
同时焦虑和抑郁使FGI风险显著增加,焦虑伴发恶心的 风险最高(OR 3.42). 抑郁为(OR 1.47).(Tone Tangen Haug,et al 2002)
2、流行病学显示在不同人群的不同研究中FGIDs分类 有类似的发病率。
3、临床和科研需要明确的诊断标准,但无生理和解剖 特征供诊断,而以症状为基础的早获认可的标准如罗马 Ⅰ标准、风湿病和精神心理紊乱的诊断标准。 除特殊说明外,新标准症状的时间要求均为1年内累积 达12周,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简介: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障碍等。
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对于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心理状态来改善这些疾病。
一、心理和消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1. 共同神经调节机制消化系统和大脑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共同神经调节机制。
大脑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路线和自主神经系统来调节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
这意味着情绪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消化过程。
2. 心理应激与消化问题心理应激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各种消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时,身体会释放出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导致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胃肠蠕动紊乱,并增加酸度,进而引发消化问题。
二、心理因素对胃溃疡的影响1. 应激与胃溃疡心理压力和焦虑是导致胃溃疡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心理压力导致体内大量应激反应,包括炎性细胞介导的促炎作用和神经调节失调等。
这些因素对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产生负面影响,提高了患者胃溃疡的风险。
2. 忧郁与胃酸分泌有一些研究表明,忧郁情绪可增加人体内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2)产生。
这些物质可能通过直接刺激胃黏膜细胞或中枢神经系统来促进酸度增加。
因此,忧郁状态与过多的胃酸分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三、心理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1. 精神状态与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
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的改变可能影响着IBS患者的症状。
这些心理因素可以通过胃肠道运动和感觉异常的改变,加重或诱发IBS相关的腹泻、腹痛和便秘等症状。
2. 神经调节与肠易激综合征神经调节失衡被认为是患有IBS的人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这些失衡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肠道神经传导异常以及感觉过敏等现象。
情绪问题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通过中枢嵴上核-壳下核-杏仁核线路参与了IBS的发生和发展。
消化内科有哪些疾病
消化内科有哪些疾病消化内科是以研究咽喉、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消化道和肝、胆及胰腺等消化腺的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上的二级学科。
消化内科所包含的疾病有众多的种类,所涉及的医学知识非常广泛,所需要的操作即复杂又精细。
因为消化内科的疾病众多,所以将常见的疾病按部位分为了以下几类。
一、常见症状:1.急性腹痛:指由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的腹部的疼痛。
一般来说,病人感觉到疼痛的部位就是病变的部位,但为了排除病人的主观感觉的干扰,临床上常以病人的压痛部位为主。
一般急性腹痛的疼痛感较强。
应该特别注意疼痛的部位,不同的部位对应着不同的脏器疾病。
腹痛的调节和缓解大多与饮食有关,一般都是由于腹寒而导致的急性腹痛,此时,患者可以多吃一点温热的食物,注意腹部的保温。
2.腹水:指在病理情况下,患者腹腔中的液体量超过200ml。
一般而言,只有当腹腔内液体的含量在1500ml以上时,经腹部检查时才能明显的检验出。
腹水的不同症状对应着不同的疾病,检查时应该多注意周围皮肤的状况及面部特征。
腹水的患者应该经常进行卧床休息,并且要控制钠的摄入,日常也应该限制患者的饮水量,减少发酵食品的摄入量。
3.消化道出血:指由于消化道内的炎症、损伤、血管结构的改变等原因造成来了消化道粘膜的破损而引起的粘膜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按出血量的多少把病情分为轻重缓急四种。
按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呕血和下消化道出血的便血两部分。
一般,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都食欲不振、有柏油便、黄疸等症状,但疼痛感较小。
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多吃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难消化和强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减少胃部的负担。
病发时应该卧床休息,并且禁食,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4.功能性便秘:指由于药物原因或者是疾病的原因等而引起的排泄功能的改变。
临床上一般将两天已上没有排便的患者定义为便秘患者,但每个人的排泄习惯不一样,有人喜欢几天排便一次,因此,便秘的定义一般与个人的习惯和排便时是否困难有关。
消化科常见疾病与心理障碍
第三章消化科常见疾病与心理障碍7第一节应激与消化道疾病一、应激与心理障碍应激即压力,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物。
按照Mason的观点,所有应激原都包括共同的心理因素,即被机体察觉的威胁。
可以概括为生活事件,如天灾人祸、婚姻家庭破裂、亲人重病或去世、重大传染病流行(如SARS)时的部分患者及非患者人群、恐惧疾病(担心乙肝发生肝硬化、肝癌,担心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暗示及自我暗示(把生理现象如剑突、波动的腹主动脉误认为肿瘤)、生活经济困难、就业的困扰(如乙肝歧视)、职业性应激和环境应激原(如长期处于噪音、紧张环境中工作,公司职员的销售任务不断加码所带来的下岗压力,干群、人际关系的紧张)等等。
可见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和谐集体的爱民国策及人性化社会是心理障碍的有力拮抗剂,是深得民心的。
应激因素的存在与心理障碍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但不一定就必然发生心理障碍。
在早期,压力(应激)会引起人们的警觉,提高人们应激的应对或应变能力(如考前积极准备争取考好)。
但压力因素过强、时间持续过久,特别是在那些特定人格的人群中,耐受力及代偿性相对较差,容易代偿失调,在心理代偿失调后的阶段就会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而发病。
二、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一)心理中介指机体对外来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传入大脑后对其作出认知评价,判断其对心理稳态是有害、有利或是无关,并据此出现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认知评价又受到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及自我调节机制的影响。
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诱发电位,可用于探讨对认知功能和认知评价的研究。
(二)生理中介机制心理应激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各级中枢的活动。
丘脑、丘脑下部、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是关键中介环节。
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与情绪行为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多巴胺(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交感神经样反应有关;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与副交感神经样反应有关。
(三)应激与消化系统胃肠道是心灵的窗口,情绪的反应板。
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障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iochychosocialmedical model)
2021/10/10
6
目录
1 医学模式的改变
黛力新
2 FGID与精神心理障碍 3 FGID的精神心理治疗
4 ID)
发病率高 人群患病率20%-30%
医疗耗费巨大 专科医生难以应付
2021/10/10
25
焦虑的症状群
心理症状(精神性焦虑) 躯体症状(躯体性焦虑) 运动症状(运动性焦虑)
担忧、紧张、着急、 烦躁、害怕、不详预 感和惊恐等焦虑情感 为主,可伴有注意力 不能集中、警觉增高 、记忆障碍等
交感兴奋的表现,如 出汗、瞳孔扩大、血 压升高,心悸、气短 、胸闷、尿频、排尿 困难、腹泻、性功能 障碍等
无法解释的各种不适感
博览医书,暗示性强
任何药物副作用的应验
一步三回头
就诊过程的戏剧化
2021/10/10
30
警惕躯体化
躯体化的特征
患者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与症状;
这些躯体不适与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解释;
患者将躯体不适症状归咎为躯体患病;
患者据此向临床各科求助;
一般认为,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独特的反应,
IBS与精神心理因素
40-50%IBS患者有心理障碍表现 约80%患者病情发作和加重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治疗效果不理想与忽视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Lee R,Whorwell PJ. Current Gastroenterology Rep.2003;5,343-350 Palsson OS, et al.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5;34,281-303
心脑血管疾病、肿瘤、 功能性胃肠病及与心理因素相关的临床各类疾病
消化内科临床基本技能
消化内科临床基本技能一、胃肠疾病的常见病因1.饮食不当:暴饮暴食、不规律饮食、食物中毒等。
2.消化功能障碍:胃酸过多、胃排空障碍等。
3.消化道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炎症。
4.药物不良反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引起的胃肠道损伤。
二、胃肠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1.上腹痛:胃痛、溃疡痛、胆囊炎痛等。
2.恶心和呕吐:胃炎、胃炎症、胃溃疡等。
3.腹泻和便秘: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肠梗阻等。
4.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反酸、胃胀等。
三、常见的胃肠疾病及其诊断与治疗1. 胃溃疡•诊断:内镜检查、抗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治疗:抗酸药物、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等。
### 2. 肠道感染•诊断:粪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等。
•治疗:抗生素、补液、藿香正气水等。
### 3.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胸部X光、食管pH监测等。
•治疗:抗酸药物、增加括约肌张力等。
四、胃肠疾病的护理要点1.饮食护理:合理膳食、规律进食、禁忌刺激性食物等。
2.药物护理:按时按量服药、观察不良反应等。
3.环境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噪音等。
4.心理护理:关心患者情绪、提供心理支持等。
五、消化内科护理常用工具和设备1.内镜:用于胃肠道检查、取样等。
2.护理床: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3.腹围尺:测量腹部大小,监测腹部肿胀。
4.胃管:引流、进食、药物给予等。
5.输液泵:调节液体输注速度。
六、结语消化内科临床基本技能对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掌握胃肠疾病的常见病因、症状和体征、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护理要点,对于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了解常用的护理工具和设备,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为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
小剂量黛立新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心理障碍疗效观察
小剂量黛立新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心理障碍疗效观察罗昭琼;朱永苹;奚锦要;蒙晓冰【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黛立新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心理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心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
对照组给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黛立新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连续4周。
比较两组患者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嗳气、反酸、上腹饱胀及上腹疼痛等症状评分分别为(1.1±0.2)分、(1.1±0.3)分、(1.3±0.3)分、(1.4±0.2)分,对照组分别为(1.8±0.3)分、(1.7±0.2)分、(2.2±0.3)分、(2.1±0.3)分,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HAMD、HAMA评分分别为(7.1±1.2)分、(6.7±1.2)分,对照组分别为(12.7±2.3)分、(10.9±2.0)分,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0%(47/50)、74.0%(37/5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小剂量黛立新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心理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其效果优于单纯复方阿嗪米特治疗。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mall-dose of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azintamide o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psycho-disturbance.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psycho-disturbance were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50) and control group (n=50). The compound azintamide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and small-dose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azintamide were used in observation group, for 4 weeks. The symptom score, clinical efficacy,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score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ymptom score of belching, reflux,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stomachach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1.1 ± 0.2, 1.1 ± 0.3,1.3 ± 0.3 and 1.4 ± 0.2, re-spectively; those of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was 1.8 ± 0.3, 1.7 ± 0.2, 2.2 ± 0.3 and 2.1 ± 0.3 respectively. The symptom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HAMD score and HAMA score of observa tion group was 7.1 ± 1.2 and 6.7 ± 1.2 respectively, those of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was 12.7 ± 2.3 and 10.9 ± 2.0. The HAMD score and HAMA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94.0%(47/50) and 74.0%(37/50) respectivel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d in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small-dose of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azintamide treatment o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psycho-disturbance coul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mprove functional dyspepsia symptoms.【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459-462)【关键词】黛立新;复方阿嗪米特;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障碍【作者】罗昭琼;朱永苹;奚锦要;蒙晓冰【作者单位】530011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530011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530011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530011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动力异常、胃酸过多等症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消化科常见疾病与心理障碍7第一节应激与消化道疾病一、应激与心理障碍应激即压力,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物。
按照Mason的观点,所有应激原都包括共同的心理因素,即被机体察觉的威胁。
可以概括为生活事件,如天灾人祸、婚姻家庭破裂、亲人重病或去世、重大传染病流行(如SARS)时的部分患者及非患者人群、恐惧疾病(担心乙肝发生肝硬化、肝癌,担心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暗示及自我暗示(把生理现象如剑突、波动的腹主动脉误认为肿瘤)、生活经济困难、就业的困扰(如乙肝歧视)、职业性应激和环境应激原(如长期处于噪音、紧张环境中工作,公司职员的销售任务不断加码所带来的下岗压力,干群、人际关系的紧张)等等。
可见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和谐集体的爱民国策及人性化社会是心理障碍的有力拮抗剂,是深得民心的。
应激因素的存在与心理障碍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但不一定就必然发生心理障碍。
在早期,压力(应激)会引起人们的警觉,提高人们应激的应对或应变能力(如考前积极准备争取考好)。
但压力因素过强、时间持续过久,特别是在那些特定人格的人群中,耐受力及代偿性相对较差,容易代偿失调,在心理代偿失调后的阶段就会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而发病。
二、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一)心理中介指机体对外来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传入大脑后对其作出认知评价,判断其对心理稳态是有害、有利或是无关,并据此出现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认知评价又受到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及自我调节机制的影响。
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诱发电位,可用于探讨对认知功能和认知评价的研究。
(二)生理中介机制心理应激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各级中枢的活动。
丘脑、丘脑下部、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是关键中介环节。
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与情绪行为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多巴胺(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交感神经样反应有关;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与副交感神经样反应有关。
(三)应激与消化系统胃肠道是心灵的窗口,情绪的反应板。
消化系统的运动与分泌功能主要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这两个系统的中枢与情感中枢的皮质下整合中心处于同一解剖位置(丘脑下部),因此易受内外环境及情绪因素的影响,它是身心相关最敏感的部位。
胃肠道疾患通过自主神经影响大脑皮质,从而影响机体的情绪和心态。
应激时,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使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加,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应激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缩胆囊素、脑啡肽等双向调节胃肠功能。
应激因素影响胃肠动力及内脏的敏感性,使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时的水负荷试验及之结肠的充气试验有相应的改变。
(四)肠道内分泌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基因与消化道疾病1.缩胆囊素可促进胰胆分泌及胃肠蠕动,同时反作用于中枢引起“饱感”,它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可以引起厌食。
2.5-羟色胺 5-羟色胺效应较复杂,至少有16种分子结构不同的受体亚型,对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疼痛)均有作用。
与消化有关的有:激动5-羟色胺1A,、5-羟色胺1B和5-羟色胺2C受体引起厌食;激动5-羟色胺3R受体引起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及腹泻;激动5-羟色胺4R受体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增加肠蠕动,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及腹泻。
3.应激蛋白基因c-fos基因在神经核团的表达应激时,神经核团c-fos基因表达增加,表达强弱与应激强度呈正相关,同时,应激状态下胃和脑的c-fos基因mRNA表达显著增加,提示胃肠和脑这两种器官易受应激因素的影响。
三、应激与人格、遗传的关系人格是指个体的心理特征、个性倾向。
有些疾病的发病与人格特点有关。
例如:消化性溃疡的人格特点有:工作负责,进取心强,成就感明显,有报复心,压抑愤怒,不主动寻求帮助,有发泄敌意等;溃疡性结肠炎:依赖,顺从,温顺,和气,希望讨人喜欢,担心报复而压抑愤怒等。
人格特点虽不是绝对的,但对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复发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心理异常有家族聚集现象。
在门诊就医的心理障碍患者家属中,常常发现患有同样的焦虑、抑郁、神经性厌食等心理疾患。
心理障碍与遗传的密切关系从家系调查、分子遗传学研究及临床上均得以证明。
遗传因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在精神医学领域内有过很多的研究。
采用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和染色体研究等方法,揭示了遗传因素在不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
例如,先天愚型为遗传因素所决定,在躁狂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有较多的同类患者,其遗传因素的作用也较为明显。
但心理社会应激对发病也有“扳机”作用,甚至在焦虑症与强迫症患者中,其近亲发病率也较一般人群高。
通常认为在焦虑症、强迫症患者中,心理社会应激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遗传等因素形成的易患素质和心理社会应激共同作用导致了发病。
这种易患素质常以某种人格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应激对消化道疾病的影响(一)应激对消化道疾病的直接影响消化过程中的进食、胃肠动力、排便均要通过神经内分泌信息来调控,应激可使这些信息发生紊乱,因此破坏内脏的功能。
实验证明,机体的心理状态可影响胃肠动力。
如果在应激状态下出现上腹痛、腹泻、便秘、食欲减退,就应在关注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首先考虑应激的影响,不应做过多的不必要的检查。
不然往往会越检查病越多,花钱越多,并使得躯体症状背后隐藏的心理障碍进一步加重,甚至慢性化,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不得不终身服药。
(二)应激对消化道疾病的间接影响应激可以导致情绪的变化、有害生活习惯的增加,如抽烟、饮酒过度,从而引起间接损害。
与应激有关的消化疾患有:1.心身症在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一直都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虽有明显症状,但经各种理化检查很少有阳性发现,其症状的出现与消失常与某些心理、社会因素有较密切关系的一类与心因相关的功能性疾病。
主要包括:便秘、烧心、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贪食症、神经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部分慢肝炎后综合征(与肝炎本身关系不大)、部分胆道疾病。
2.心身病为器质性病变合并心理障碍的一组疾病。
这组疾病确实存在明显器质性病变,理化检查有特定指标的阳性发现,致病因素有生物和理化因素参与。
这些疾病主要有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贲门失弛缓症。
第二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和/或疼痛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上腹部不适主要包括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上腹部症状,且须经临床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尽管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功能性消化不良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除多认为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动力功能的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外,其心理、社会因素也受到了关注。
心理、社会因素一直被认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生活和工作中遭受的重大打击,生活和工作上过大的压力,受虐待的经历,性生活不和谐,精神和情感的异常,性格(心态)的异常等等。
但尽管胃肠道能对情感刺激和环境刺激(如应激因素)产生生理学的反应(包括血流动力学、胃肠动力学和胃肠的分泌功能等),但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证据来论证心理、社会因素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有调查表明,某些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
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则尚未阐明。
通过使用HAM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抑郁症状,结果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量表积分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
目前,针对心理、社会因素的发病机制的病因学研究也发生了改变:即从单向的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胃肠功能改变发展到胃肠功能改变与患者的心理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即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和胃肠功能异常改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胃肠功能异常改变(以往的观点),胃肠功能异常改变也可以引起心理状态的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心理特征功能性消化不良除有一般的临床表现外,不少患者同时合并精神症状,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9●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恐癌”心理有关:患者就诊时往往带有很多的不同种类或重复的检查报道(包括不同地方的胃镜报道),报道均未提示有重大器质性疾病。
●患者合并的精神症状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失眠、非特异性疼痛(多为全身的布定位疼痛,以肩痛、头痛和腰背痛为主)、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患者的发病多有明显诱因,如遭受某种重大挫折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其性格特征,调查发现对工作要求严格、凡事追求完美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合并精神症状比较明显。
●大部分有此类症状的患者都经过了很多治疗,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及反复的抑酸治疗,但疗效均不满意。
●患者合并的精神症状有晨重晚轻的特点。
根据临床特点,可将本病分为:溃疡型:上腹痛为主;动力障碍型:其他上腹不适症状为主;非特异型:无法确定上述哪类症状为主,据门诊观察,非特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诊断标准:●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在过去12个月内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累计超过12星期。
●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症状不因排便而缓解,症状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或粪便性状改变无关(排除这些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对于该标准关于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时间规定主要出于对科研病例可对比性的考虑,临床习惯上以症状超过1个月为标准。
原则上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的确立,必须起码具备下列条件。
①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
②实验室、B 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
③无糖尿病、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
④无腹部手术史。
⑤追踪观察2~5年,2次以上胃镜检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疾病。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3个方面:精神压力加重胃肠道症状,精神障碍改变了患者的体验和行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具有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五、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迄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症状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所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采取一般治疗、抑制胃酸分泌治疗、促胃肠动力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方法外,还根据临床实际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在前来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大约有45%在施行抑酸、促动力和正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他们的症状缓解不够明显,其中又有大约25%的患者合并有精神症状,如前所示,对于此类患者,心理治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