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
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 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 “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A【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
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
BCD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江苏省镇江市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默写。
(1)______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______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3)采菊东篱下,______ 。
(陶渊明《饮酒》)(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 。
(杜牧《赤壁》)(5)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无题》)(6)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 。
(欧阳修《醉翁亭记》)(7)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8)君子坦荡荡,______ 。
(《论语》)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2.下面语段每句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牛奶中含有大约3%左右的蛋白质,其中超过87%能被人体吸收。
②这些蛋白质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充当救命稻草,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
③UHT(超高温瞬时灭菌)奶只需要常温收藏,是真正的节能环保奶。
④牛奶包装纸盒中,纸板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铝箔有阻隔氧气、光线和气味,而它的“遮光效果”则是玻璃瓶无法替代的。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______。
(2)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增补______。
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3.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或加点字的拼音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拾起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当水龙头正酝酿着滴落一颗椭圆形的水珠,一只手紧紧的拧.()住闸门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当凝望靛.()蓝的天空因为浓雾而浑浑噩噩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当注视到一个正义的人无力hàn 卫自己的尊严,孤苦无助的时候,我们心中会yŏng起一种情感……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
我们读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要放低了声音,徐徐地从肺fǔ最柔软的孔腔吐出,怕惊碎了这薄而透明的温情。
江苏省镇江市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默写。
(1)蒹葭凄凄,______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2)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 。
(诸葛亮《出师表》)(3)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 。
(崔颢《黄鹤楼》)(5)______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为山九仞,______ 。
(《尚书•旅獒》)(7)______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2.下列情节叙述与名著不符的一项是()A. 悟空为救唐僧打杀了强盗,却被唐僧赶走。
悟空去后,一只六耳猕猴变成悟空来害唐僧,悟空知道后,去找假悟空算账。
后来,如来识破真相,真悟空打杀了假悟空。
(《西游记》)B. 刘四爷变卖了人和车厂的车外出享福,虎妞继承车厂的计划落空,只好向二强子买了一辆旧车给祥子拉。
虎妞难产死后祥子只好卖车安葬虎妞。
(《骆驼祥子》)C. 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后,被发配到沧州,路过十字坡,险些遭到母大虫孙二娘的毒手,后与菜园子张清结拜为兄弟。
(《水浒传》)D. 鲁滨孙和星期五营救了内讧的暴徒劫持的英国商船船长和大副后,决定乘这艘商船回国。
回国前,鲁滨孙把岛上的产业交给了两个被他俘虏的暴徒。
(《鲁滨孙漂流记》)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3.下面语段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1)“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2)我国是“一带一路”的推动者和倡导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
(3)“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2023镇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3镇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预测试卷一、积累运用(共26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2分)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xiàng( )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 )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
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 )成一个个平凡收场,不致引起xuān( )然大波。
(摘自朱光潜《一升露水一升花》)2.默写。
(8分)①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②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③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⑤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⑥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⑧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3.名著阅读。
(6分)(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岛上下了一整天的雨,鲁滨逊受了风寒,而且发烧,得了严重的疟疾,病得很厉害,他向上帝祈祷,不断反省自我,后来从箱子里找到了药品,持续服药终于治好了自己的病。
B.唐僧师徒四人同心协力,赶奔西天。
在天竺国,唐僧被月宫玉兔变化的假公主看中,欲招为驸马,悟空识破真相,会合观音菩萨擒伏了玉兔,救回流落城外雷音寺的真公主。
C.在《骆驼祥子》作品中,刘四爷不给虎妞一分一毫,虎妞租了两间房子,与祥子成了亲。
2023镇江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镇江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诗中的一二句一个“”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二字写出了“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诗中“”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前两句诗中“翠”、“浪”、“斜”、“肥”、“噪”等字体现了春的气息,选择其中一个字,加以具体分析。
4.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2

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冠.冕(guān)恣.睢(zì)怯懦.(ruò)脍.炙人口(kuài)B.谦逊.(xùn)解剖.(pāo)木讷.(nè)断壁残垣.(yuán)C.瞥.见(piē)炽.热(chì)苍劲.(jìng)法家拂.士(bì)D.濒.临(bīn)报帖.(tiě)拾.级(shè)怏怏..不乐(yāng)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空姐”除了要掌握航空客运服务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掌握英、日、法等多种语种,以便为旅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B.这部小小的《新华字典》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担当了光荣的历史重任。
C.《经典咏流传》广受好评,是因为该节目做到了“在价值引领中创新传播,在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的缘故。
D.我们不能不否认,读那些文字粗糙内容单薄的消遣读物应该有所节制。
3.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春日朱熹①胜日寻芳泗水②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①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最新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1)听觉;视觉(2)C【解析】【分析】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⑵C项有误。
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⑴听觉;视觉。
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张家港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张家港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韦应物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④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⑥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最新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根据句意,可知“胜”,超过。
结合句意分析,可知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艳丽)。
(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
从结构方面分析,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1)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2.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镇江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镇江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镇江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一年一度的中考正在逼近,很多学生正在想方设法去提高语文分数,其实多做语文模拟试卷是一个好方法。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镇江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以及参考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镇江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积累运用(共26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文中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2分)面对吃完后杯盘狼jié、到处剩饭剩菜的餐桌,我们想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们,让我们从今天午饭开始,一起粮食,杜绝奢侈浪费:不剩饭,吃不了,dōu着走!加入“光盘”族,一起对浪费说“不”!2.按要求默写。
(8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 ▲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4) ▲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5)己所不欲,▲ 。
(孔子《论语·颜渊篇》)(6)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3.名著阅读。
(5分)(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鲁滨孙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有一次他到沙洲上去找乌龟蛋吃,他用树枝往沙子里戳,戳到软的地方,就跪下来用手挖。
挖出的蛋呈白色,圆溜溜的。
那天晚上,他吃了一顿美味可口的煎蛋。
B. 《西游记》第二十回,黄风岭上一虎精先锋把唐僧抓回洞府,悟空与沙僧齐心协力,一起杀死虎先锋C.《狗.猫.鼠》一文中,“我”的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我” 隐鼠被猫吃掉了,“我”就把猫当成了仇敌。
后来“我”才知道,隐鼠是长妈妈用老鼠药药死的,气愤的“我”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D.德国人占领了保尔所在的镇上后,下令收缴枪支,违者枪毙。
保尔的步枪被他哥哥阿尔焦姆砸坏并扔掉了,但保尔的好朋友谢廖沙却挖了一个大坑,把三支新枪埋了起来。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卷带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卷带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送行舟。(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镇江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镇江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唐】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2023镇江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镇江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 “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 “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迷惑。
D. “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赏析“九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夜宿七盘岭沈佺期①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
③浮客:游子。
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4.古诗文阅读(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体裁)诗,从内容上是(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镇江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镇江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⑵拟人、比喻、对偶;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宋)朱淑真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感情。
一般答题格式为:诗歌描绘了一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情感。
【附参考译文】春夜洛城闻笛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中秋闻笛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D【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⑵D【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
“________”的意思是太平盛世。
(2)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意图是什么?【答案】(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圣明(2)气势磅礴。
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
【解析】【分析】⑴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⑵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