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课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父的园子。
2.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3.帮助学生了解祖父对园子的感情,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祖父园子的理解。
2.学会尊重长辈,形成正确的孝敬观念。
三、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感受。
2.理解并领会课文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文《祖父的园子》。
2.视频或图片辅助教学。
3.复印好课文及相关练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一段园艺种植的视频画面,引导他们对祖父的园子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独立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整体内容。
(三)理解课文1.以“祖父的园子”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祖父的园子。
2.小组间互相分享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描述,展示学生初步的表达能力。
(四)课文分析1.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祖父园子的理解,鼓励他们用心灵手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祖父的感慨。
(五)课堂练习1.小组互动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祖父园子的绘画或设计互相展示。
2.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想象文章。
六、板书设计•祖父的园子•孝敬父母•用心灵手巧表达七、课堂总结通过集体备课,学生对祖父的园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培养了语文表达及观察力。
下一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实践,加深对祖父的园子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学案2: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
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课程标准: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独立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1.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与发展。
(1)“________”、“社会契约”理论、“________”思想和三权分立等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广泛传播。
(2)北美殖民地启蒙思想家的激励。
①富兰克林:反对________,主张黑人和印第安人应享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并主张实行________。
②杰斐逊:强调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主张建立人民广泛参政的________,实行普选。
③潘恩的________在北美发表:痛陈英国的罪行,呼吁独立。
2.独立战争爆发初期,殖民地人民与英国和解的幻想彻底破灭。
3.________年6月初,________决定宣布独立。
知识点二:《独立宣言》的发表。
1.发表:1776年7月4日,________为首的五人委员会草拟的《独立宣言》经修改后被通过,分送13州的________签署及批准。
2.主要内容。
(1)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
(2)第二部分高度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政治思想,即________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
(3)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
(4)宣言的最后一部分庄严宣告________。
3.《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1)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________学说,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是________的,这些权利是上帝所赋予的、与生俱来的,因此是不可剥夺或转让的。
这些基本权利包括“______、____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主权在民思想:________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
(3)________思想:如果政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为了保障这种权利,就有权起来革命以改变或推翻它。
新版九年级化学上精品学案:名校学案2 化学是一门以新版九年级化学上精品学案: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学习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前预习】1.化学是一门以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和____等,可以____,学习____的方法并获得____。
2.蜡烛是由____和____组成的,是____色,____味,____体(填“液”或“固”),____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____(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____水(大于或小于)。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越多。
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____。
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____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____和____。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或不能)。
5.查阅有关资料,实验探究有哪些步骤?【情境导入】【阅读】课本P11~13,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分组实验完成下表。
【交流与思考】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3.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展示提升】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三、自我测评【课堂练习】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 、空气B 、水蒸气C 、氧气D 、二氧化碳2.点燃蜡烛,可以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____层,____最亮,____最暗。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学案第1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与减数分裂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与减数分裂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阐述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等概念。
2.描述精子形成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3.阐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和精子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
4.阐述减数分裂的概念。
1.生命观念——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及特点,利用文字、图示或模型等方式表达减数分裂过程。
2.科学思维——简述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并比较其形成的异同。
3.科学探究——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知识点(一)精子的形成过程1.魏斯曼关于减数分裂的预测(1)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2)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染色体数目得以恢复正常。
2.精子的形成过程(1)场所:睾丸(曲细精管)。
(2)细胞名称的变化(3)精子形成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①间期②减数分裂Ⅰ③减数分裂Ⅱ(1)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
(√)(2)精原细胞的增殖过程是通过减数分裂。
(×)(3)精子的形成需经过变形阶段。
(√)(4)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
(√)1.(生命观念)下图表示减数分裂中某时期的图像,请分析:甲图中有染色单体吗?乙图中的a、a′是什么关系?a、b是什么关系?提示:没有染色单体。
乙图中的a、a′是姐妹染色单体。
a、b是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2.下图是动物精巢中减数分裂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生命观念)和有丝分裂相比,甲过程染色体有哪些特殊行为?提示:①同源染色体联会;②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常发生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2)(科学思维)细胞B、C中有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提示:没有。
有。
(3)(生命观念)染色体数目减半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消失分别发生在图中的哪个过程?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即甲过程;姐妹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即乙过程。
第二单元第1课身边的数字设备教案+学案苏科版三上信息科技
知识点一:数字设备的发展趋势
-了解当前数字设备的发展趋势,如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探究数字设备发展趋势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知识点二:数字设备的选购与维护
-学习如何选购适合自己的数字设备,关注设备的性能、价格和售后服务。
-掌握数字设备的基本维护方法,如防尘、防潮、防病毒等。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数字设备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数字设备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答案:正确使用和维护数字设备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设备。
2.定期清理设备,保持设备清洁,如使用干净的布擦拭屏幕和外壳。
3.避免设备受到撞击或摔落,使用保护套或保护壳保护设备。
4.定期更新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5.注意网络安全,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下载不明来源的文件。
答案: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输入是指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如通过键盘输入文字。处理是指计算机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运算和操作。存储是指计算机将处理结果存储在内存或硬盘中。输出是指计算机将处理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输出,如通过显示器显示图片和文字。
题型三:请说明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数字设备。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学案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时空观念认识早期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探究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历程。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古代不同区域农耕经济多元化的特征和影响,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1.重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难点: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基础认知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渔猎经济(1)时间:远古时期。
(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____和____,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原始农业出现(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______。
(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___出现。
(3)表现:农耕业:①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__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中美洲是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②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4)影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____,建造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一部分人专门从事____、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_______、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共同点:____农业发达(1)原因: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统治者重视。
(2)表现: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
秦国修建的______、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第1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学案 (1)
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诊断学案一.课标要求:①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②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阐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明确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必背知识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②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地位③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内容、体现、原因,国有经济的作用及体现,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④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作用⑤“两个毫不动摇”的内容?如何坚持?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分? P10 “相关链接”⑦企业经营如何才能成功?⑧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13最后一段(参考必修一相关内容思考)三、单选题1.(2022·辽宁·一模)2022年1月19日,四川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制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围绕降低企业负担、缓解融资困难、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10条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四川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上述政策,是基于中小微企业()①在经营过程中总体上面临着较大的融资压力②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能够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④对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等具有重要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2·辽宁鞍山·一模)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打响“收官战”。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推进,2021年底将完成收尾工作。
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①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入融合,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③要以实现打造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建立股份制公司为目标④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以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为重点,着力转换体制机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1·浙江·模拟预测)2020年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寓意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2.能够流畅朗读故事内容,理解基本意思。
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贪玩害友的危害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领会寓言故事的寓意和主旨。
2.理解并背诵故事内容。
三、教学难点
1.分析故事主题对各角色的启示。
2.运用简单语言表达寓言故事。
四、教学准备
1.课文教材《吃水不忘挖井人》。
2.教学录音机、图片、挖井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听录音或展示图片引入寓言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让学生轮流朗读故事内容,引导他们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和寓意,进行简单讨论。
3.巩固:设计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互动体会故事情节和主题,深化理解。
4.练习: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整理故事内容或自行书写寓言故事,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掌握寓言故事内容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指导和补救。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分析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可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故在后续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能力。
语文必修1必修2高中课程新学案答案
语文必修1必修2高中课程新学案答案制作人:龙哥明天出版社2012年7月必修1导学学案编写人员名单单元编者单位统稿人第一单元李广富临沂十八中寇荣秀第二单元李进才临沂十八中寇荣秀第三单元高玉修临沂十八中孙宝华第四单元官秋华临沂十九中孙宝华表达交流崔广胜罗庄教研室崔广胜模块检测陈杰临沂十九中崔广胜必修2导学学案编写人员名单单元编者单位统稿人第一单元王统霞莒南教研室徐兰荣第二单元朱萍莒南一中李玉鼎第三单元李玉鼎莒南四中徐兰荣第四单元唐丽娜莒南四中李玉鼎表达交流王玉远莒南一中王统霞模块检测徐兰荣莒南一中王统霞参考答案高中课程新学案语文必修1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前预习】二、语言积累1.gþâlǚqiúxiángzhýngrïng2 沁(qìn)沁园春泌(mì)分泌惆(chïu)惆怅稠(chïu)岁月稠遏(â)阻遏竭(jiã)竭力酋(qiú)酋长遒(qiú)遒劲【课堂活动】二、整体感知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充满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三、问题探究1.(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事物,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
(2)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
表现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
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1课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中开始出现新的成分。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此后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出现了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国初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等几次发展的高潮。
[学习目标]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3)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1)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2)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城市手工业也受到沉重打击。
(3)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4)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图解识记]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易混易错]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不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完全解体。
从整体而言,自然经济的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原因(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
(2)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
2.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3.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4.途径(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
5.主要企业(1)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2)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第二单元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第二单元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掌握其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启发学生对“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成语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他人的帮助,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培养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理解并背诵《吃水不忘挖井人》。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知恩图报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用具:课本、挂图等。
2.PPT课件,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3.活动道具:小板凳、水杯等。
四、课前准备1.为学生准备好课本,并提前复习课文内容。
2.整理好教学用具,确保教学进程顺利进行。
3.设计好活动环节,以增加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好奇:“你们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什么意思吗?”二、呈现课文(15分钟)1.利用PPT展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读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文学习(20分钟)1.教师分段解释课文,指导学生逐句理解。
2.学生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和语音语调。
四、活动设计(20分钟)1.分组表演《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设计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成语的意义。
五、课堂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成语的理解,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成语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成语的含义,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表达。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成语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对成语理解困难的情况。
211第1课时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
2.1.1 第1课时 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n 次方根概念及n 次方根性质;理解有理数指数幂含义。
2.过程与方法:会求或化简根指数为正整数时的根式;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转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情景,学会科学思考问题,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从而培养我们对数学的情感。
二、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P 48-51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问题2中生物体内碳14含量P 与死亡年数t 之间的关系P=573021t)(是怎样得出的? 2.整数指数幂:a ·a ·a …a= (*∈N n );a 0=1(a ≠0);a -n= (a ≠0,*∈N n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a m·a n= (Z ,∈n m )(2)(a m)n= (Z ,∈n m )(3)n maa = (Z ,∈n m ,a ≠0)(4)(ab )m= (Z ∈m ) 3.根式⑴n 次方根:一般地,如果 (其中1n >,且n N +∈),则x 叫做a 的n 次方根。
当n 是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这时,a 的n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当n 是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用符号 表示,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⑵根式的性质:①当n 为任意正整数时,n n a )(= (其中1n >,且n N +∈)。
②当n 为奇数时,nna = ;当n 为偶数时,nna = ;【练习】当a >0时,①510a= ;②32a = ;③a = 。
4.正整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nma = (其中a >0,*N ,∈n m ,且n >1)。
5.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nm a -= = (其中a >0,*N ,∈n m ,且n >1)。
【练习】(1)44100= (2)551.0)(-=(3)66)(y x -= (4)318=(5)3127-= (6)433=三、典例剖析例1 已知x x 21122-=-)(,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1.1.量词-人教B版选修2-1教案
1.1 量词-人教B版选修2-1教案一、课程概述1.1 量词是人教B版选修二中的第一节课,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量词、了解量词的分类以及量词的用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量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进一步认识量词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量词的概念、分类、用法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
2.熟练并准确掌握手头的量词,正确运用量词。
3.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恰当的量词,加深对量词的理解与感知。
4.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量词的概念、分类。
2.掌握量词的用法。
3.了解量词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难点1.理解量词的具体应用与语义翻译。
2.在实践中正确运用量词。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内容1.量词的概念及分类2.量词的用法与意义3.量词在语境中的应用教学步骤步骤一1.教师介绍和解释量词的概念。
2.授课并讲解量词的分类,并逐一对各类量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步骤二1.学生与教师一同完成量词的习题练习,加强学生对量词的理解。
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量词在中文语言中的应用。
步骤三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对所学到的量词进行语境运用与语义翻译。
2.学生进行语境对话练习,以加深对量词的理解与感受。
五、教学资料1.量词教学板书。
2.相关视频资料与练习资料。
六、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量词的概念、分类和应用方法。
2.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熟练使用所学习的量词,并理解量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意义。
3.学生对量词的运用和理解能力有明显提升。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掌握程度:★★★★☆教学效果:★★★★☆七、教学反思1.教学中需要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量词的用法及作用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
3.需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能流畅朗读。
3.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生词词汇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词词汇。
2.通过课文表达对农村生活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文《乡下人家》的课文内容。
2.PPT或黑板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农村生活的主题,让学生对农村有初步了解。
二、学习课文1.首先,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生词词汇的含义和读音。
2.逐段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
3.教师解释课文中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
三、语言点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例如一些习惯用语、成语等。
2.学生跟读并理解这些语言点在课文中的运用。
四、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农村生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展示他们的想法。
五、课堂练习1.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问答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个别发言,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思考,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的生词词汇。
2.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分享。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对于课文《乡下人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
希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考政治 九年级 第1-2课复习学案(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政治学案
第一、二课承担责任服务社会1. 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3.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考点一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1. 责任的含义和(1)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做的事情或做某些事情。
它产生于之中的。
(2)对他人的、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的要求、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原则等。
2. 责任与角色的关系:在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
3. 自己对自己负责:(1)谁对我负责?首先是对自己负责。
表现为:守信诚实,自尊自信,,用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等等。
(2)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原因: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负责。
②如果不能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你就永远无法。
③只有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也才有资格、有、有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4. 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我对负责,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负责、对负责。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
5. 承担责任的意义:(1)对个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的具体表现,是的必然选择,是走向的标志。
(2)对社会发展来说,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尽到自己的,才能共同建设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考点二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6. 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1)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的权利。
这种,既包括方面的,也包括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
比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
(2)承担责任往往要付出,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甚至受到。
7. 正确对待自愿或非自愿选择的责任:(1)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自己承担的责任。
高中化学 第二节 第1课时 电解池学案
第二节 电解池(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1.通过对氯化铜溶液电解过程的分析,了解电解、电解池的概念,认识电解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重要形式。
2.形成系统分析电解池的一种思路和方法,能初步设计简单的电解池。
[重点、难点]1.重点:电解池原理2.难点:电解池思维模型的建构 [学业要求]利用电解池原理分析电解池 [候课2分钟]以N 2和H 2为反应物、溶有A 的稀盐酸为电解质溶液,可制成能固氮的新型燃料电池,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 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 .a 电极发生的反应为N 2+8H ++6e -===2NH +4 C .A 溶液中所含溶质为NH 4ClD .当反应消耗1 mol N 2时,则消耗的H 2为67.2 L 一、电解原理1.实验探究:电解CuCl 2溶液按下图所示装置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原因分析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说明电解质溶液导电, 形成自由运动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 与负极相连的b 极上逐渐覆盖了一层 阴极: (还原反应)与正极相连的a 极上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阳极: (氧化反应)2.电解和电解池(1)电解:使电流通过 而在阳极、阴极引起 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将 转化为 的装置(也称 )。
(3)电解池的构成条件①直流电源;②两个电极;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④形成闭合回路。
3.电解原理(1)电解池的两个电极必须是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2)在电解池中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是阴极()(3)在电解池中,电子从阳极流入电源正极()(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实验发生化学变化()(5)电解池的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如图所示是电解稀盐酸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
试回答下列问题:(1)a电极为________,b电极为________。
(2)c电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________反应。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二 第1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Word版含解析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并认识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分析古代科技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和封建社会后期渐趋落伍的原因;二要掌握从先秦到清代的不同文学流派,体会文学的时代特色;三要掌握古代书法、绘画、京剧艺术,认识其鲜明的民族特征。
第1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学习目标]一、纸的发明 1.概况(1)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2)东汉时,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传播:公元8世纪,传到阿拉伯,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
3.意义(1)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或景帝时期的墓葬中的一张纸。
该纸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
从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提示由材料可知至迟自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并且已传到西域地区。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过程(1)战国:出现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出现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意义(1)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2)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
(2)明代时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传播: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思维点拨]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制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中国古代没有把火药制作上升到理论高度,未形成理论体系,即中国古代科技忽视理论总结。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2-1主权统一与政权 第1课时 学案
2.1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一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坚持国家统一领导、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科学精神:理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采用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因素区分单一制和复合制。
法治意识:依法维护国家主权.遵循国家宪法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公共参与: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义务,主动维护中央权威与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解析国家的结构形式,理解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的意义。
难点:正确区分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正确认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明确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三思维导图四课前预习1.中央和地方权力划分(1)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_________内的权力。
(2)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_________加以规定。
(3)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_________与整体发展、_________、外交等国家级事务,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_________等地方性事务。
2.表现(1)独立自主的_____________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
(2)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间的_____________。
3.在我国,_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央与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__________的原则划分职权。
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4.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可能通过唯一的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的、简单化的、事无巨细的管理。
国家之内的,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产生的。
当然,行政区划的界线和分层,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和特别行政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黄河和长江两大农耕系统的形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考情分析】本节课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的不多,比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涉及的知识点要少的多。
考查形式也基本上是选择题,重要知识点有:铁器牛耕、水利工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等。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一)、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向的发展。
(二)、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
1、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和出现;
2、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代表;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之一;
4、以为主、为辅(农耕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
(一)、原始社会: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主要使用
等简单劳动工具;
(二)、商周时期:、是主要农具,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是等
(三)、春秋战国时期:
1、逐渐代替了、等农具,大大提高了;
2、春秋后期,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
(四)、西汉中期,发明了。
自此之后,得到广泛推广。
(五)、唐代:在一带出现(又名),是自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基本定型。
三、灌溉工具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一)、灌溉工具的进步: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使用人力),唐朝创制筒车(依靠水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
⑴、春秋战国时期:有、、等;
⑵、西汉:有、等。
2、治理黄河:
⑴、黄河对农耕经济的重要性:黄河是中国的命脉,是影响、
和的重要因素之一;
⑵、治河工程: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治理黄河,使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3、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地区的,起源于西汉时期。
四、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
(一)、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商周时期
原因:;
(二)、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个体耕作
1、出现时间:;
2、形成原因:
⑴、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推动生产力提高;
⑵、土地所有制的进步:出现,土地私有制产生,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特点:
⑴、分散性:以为单位;
⑵、封闭性:与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⑶、落后性和脆弱性: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于扩大再生产,且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较强的落后性和脆弱性。
4、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点拨归纳】
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轻徭薄赋等;
不利因素:规模小,条件简陋,易受天灾人祸(旱涝虫等自然灾害和沉重的封建剥削)的影响
【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以
(2)、生产模式:
(3)、经营方式:
【典题分析】
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思路点拨:注意把握关键词来分析本题。
答案:B
解析:项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而A、C、D项只反映四则材料中某一项的特点。
2.(2013江苏1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B
【考查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3.(2013安徽12题)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4、(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视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D
【课堂训练】
1、在我国古代,企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3、(2012年1月乌鲁木齐市一模11题)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12烟台一模)“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5、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6、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有麻和丝
7、(2012年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