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离乡工作或其他原因,与父母分离在农村家庭中独自生活或与其他亲属生活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调查和分析。

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他们面临亲情缺失的困扰。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造成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孤独感。

其次,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了较大的伤害。

无法得到父母的赞美和鼓励,他们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同龄人优秀,缺乏自信心和自尊感。

此外,留守儿童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照顾和安全感,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父母长期工作外出的现象导致了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

一些留守儿童经常被父母忽略和冷落,长期以来,他们陷入了自卑和无助的心理状态。

其次,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父母认为留在城市工作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他们选择了长期离乡工作。

然而,这无疑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再者,封建的观念和家庭意识的淡薄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安全感。

家人之间的交流和关心的不足,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无人倾诉和解决。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首先,家庭应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尽量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定期回家陪伴孩子,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关怀,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最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分析 精品

最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分析 精品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分析一、问题与方法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由家中其他长辈或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

不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差异较大,一般有18岁以下、16岁以下、6—14岁、6—18岁、0—14岁等多种界定方法。

[1]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分为父母双方都外出、父亲一方外出、母亲一方外出三种情况。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大多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者们普遍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加之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定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问题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校效能感方面还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

一些研究表16明,尽管亲子分离为留守儿童带来不少困难,但儿童个体自身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一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状况,2014年10-12月,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重点关注不同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系统分析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

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3—5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放问卷2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31份,回收率96。

在2131份有效问卷中,东部地区的问卷来自山东省的4所小学,共323份,占152;中部地区的问卷来自河北省的2所小学,共301份,占141;西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的6所小学,共455份,占214;西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贵州省、广西省、云南省的11所小学,共1052份,占49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和关爱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小红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她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学习成绩下滑,出现自卑心理。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小红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拾自信。
案例一
小明是一名留守儿童,由于家庭贫困,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小明在缺乏家庭关爱的情况下,出现了行为问题,经常打架斗殴。经过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小明逐渐改变了不良行为习惯。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如意外伤害、被忽视、遭受虐待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03
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孤独和无助,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焦虑和抑郁
自卑和孤独感
行为问题
学业困扰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孤独感,难以融入同龄群体。
一些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问题,需要关注其行为变化。
增加亲子沟通时间
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培养积极家庭氛围
结论
05
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厌学等情况。
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案例二
对策与建议
04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1
2
3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家长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责任感。
强化家长责任意识
鼓励家长增加与子女的沟通时间,了解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年龄在3岁到17岁之间,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离异、再婚或者其他原因而被迫留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超过6000万。

然而,由于这些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干扰非常大,会对他们的个性特征、情感、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此,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我们通过设计问卷,以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家庭关系、社交互动、自信心等方面的情况。

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心理学理论,并实地考察了一些农村地区。

访谈: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和其家长进行访谈。

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A. 心理状态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内向、孤独、压抑等情感问题。

他们常常缺乏情感支持和关爱,不愿与人交往,约70%的孩子自觉抑郁。

B. 家庭关系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长期在外工作,家庭关系十分薄弱。

约有60%的留守儿童没有持续的家庭陪伴,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C. 社交互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范围较窄,基本上局限于同龄人。

同时,由于父母的离家,留守儿童的亲属关系也相对单一,交际比较少。

D. 自信心由于缺乏父母或家庭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普遍不太强,容易受到挫折、耻辱等影响。

第四部分访谈结果在访谈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和家长表示了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认为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

同时,他们表示,政府和社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社区环境。

第五部分解决方案A. 增加留守儿童的社交范围,建立留守儿童社区B. 加强留守儿童亲属关系的联系,增强家庭力量C. 增加留守儿童的爱心照顾,多一点爱D. 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提高自信心第六部分结论在现代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守在农村老家,而自己则到城市打拼,寄希望于孩子能够在外面的城市中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感、自闭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引起的。

本文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1.抑郁:长期的孤独、内向、无助容易让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形成抑郁的倾向。

他们失去了家人的温暖,生活中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往往觉得孤独无助,在心理上出现抑郁的症状。

2.自闭:常年缺乏沟通、交流机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社交能力,自闭的现象出现。

他们交往困难,不善于表达、社交,情感感受、情绪控制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3.注意力缺陷:由于长期的缺乏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甚至变得害怕与人接触,无法集中注意力。

4.焦虑:留守儿童往往因家庭分离,在认识上出现困惑,对未来产生不安或忧虑。

同时,长期的缺乏关爱和陪伴也会让他们感到焦虑。

5.压力:留守儿童的生活中,他们要面对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常常感到压力过大,无法承担。

以上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家人长期离家带来的缺失和孤独感,而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会对心理和身体带来很多的损害。

二、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1.父母工作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无法在家乡找到稳定的工作,为了生计而迫不得已地外出打工。

将留守儿童留在家中成为了大多数农村人的选择。

2.家庭经济原因: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很多农村家庭无法承担孩子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只能选择让孩子留在农村老家,到城市里的亲戚家寄宿上学。

3.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来说较为匮乏,很多农村的家长认为到城市里上学学习环境更好,所以让孩子到城市寄宿上学。

三、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1.家长的支持:虽然父母可能不能经常回家与孩子相处,但是他们应该积极地提供家庭支持,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与孩子保持联系,缓解孩子的孤独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03
调查样本和方法
Chapter
调查范围和样本选取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选取了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 性的农村地区作为样本,涵盖了东、 中、西部地区。
样本选取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选 取的地区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农村留守 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和工具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施
01 02 03 04
干预措施
个体干预:针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治 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团体干预: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 流和互助,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和学校干预: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教师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预防措施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亲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提供社会支持: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提供心理咨询和心 理辅导等服务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措施
• 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调 节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抗挫 能力
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显著。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 济条件较差、与父母沟通不足等都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
学校因素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例如,学校氛围、师 生关系、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等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同样不能忽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媒体报道等也会 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影响因素
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问题 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因素: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困难、亲子沟通不足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作者:赵峰2010年07月26日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3期[2010-05-09] 浏览次数:419 文字大小:【大】【中】【小】写给编辑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通过对农村9岁~15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文章基于此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问题提出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发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后相关的文章也有论及,但均重视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研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详细调查的尚不太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关注和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各方面的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他们当中大多在每年秋收、春节等时候才能见到父母,有的甚至是几年都见不上一面。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大,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越来越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

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大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本文着重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某省农村23个行政村9岁~15岁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共139人,平均年龄13.68岁;非留守儿童200人,平均年龄14.76岁。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时间不在家与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

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有200名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了我们的调查。

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孤独感和社交隔离的现象,其中有50%的儿童表示他们很少与同伴一起玩耍或进行交流。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亲密的友谊关系和家庭环境中缺乏充分的社交支持。

此外,调查还显示,约有40%的留守儿童存在睡眠问题,其中有20%的儿童经常出现噩梦和夜惊现象。

这表明他们对家庭的依赖和恐惧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

其次,我们进行了心理测试来评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测试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中有20%的儿童存在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其中有10%的儿童达到了较严重的程度。

这表明他们在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加重。

另外,在自尊心方面,留守儿童的得分较低,约有30%的儿童表现出较低的自尊心。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所抛弃,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肯定。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深度访谈,与1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对话。

通过这些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首先,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对家庭的强烈思念和对父母的渴望。

他们表示无论如何都希望父母能够回家陪伴自己,因为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次,留守儿童普遍对于父母不在家的原因缺乏了解,这使他们对父母的离开感到困惑和生气。

最后,一些儿童表示他们对父母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担忧,担心他们是否会感到疲惫或孤单。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1. 背景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双亲或双亲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1) 学习状况: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和监督不足,导致学业进步缓慢。

2) 生活条件:缺乏家庭关爱和照料,生活缺乏温馨氛围,饮食、生活起居和个人卫生能力有限。

3) 社会交往: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正常的亲子互动,容易产生社交问题和孤独感。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1) 请问您的父母是否常年在外务工?(是/否)2) 您在家中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独立生活还是由其他亲戚照看?(独立/亲戚照看)3) 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您是否感到孤独?(是/否)4) 您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是否受到父母缺席的影响?(受到影响/未受影响)5) 您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情感支持?(是/否)4. 心理问题与建议1) 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建议学校和社区加强心理关爱和沟通服务。

2) 自我学习: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自觉学习和自我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家庭关爱:鼓励父母亲回乡务农、家政服务,陪伴家庭成员,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总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关注与关怀。

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也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扶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 进行研究。本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 况的调查,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焦虑、抑郁、孤独感、自尊等方面。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数据,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需求和问题,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心理状况总体描述
01
心理健康问题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XX%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
抑郁、自卑等。其中,XX%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XX%
的儿童有明显的抑郁症状。
02
心理问题与年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加重。12-15岁年龄
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严重,而6-9岁年龄组的留守儿童心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政策建议与措施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儿童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促进其健康成长。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 作,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支持体系,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为留守儿 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理健康问题相对较轻。
03
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男性留守儿童更为普遍和
严重。
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亲子沟通、监护人的抚养方式等都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缺 乏父母关爱、沟通不畅、监护人抚养方式粗暴等都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学校教育、社区环境等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缺乏社会支持、学 校教育不当、社区环境恶劣等都可能加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4月1日—6月1日,我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这一群体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让她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问卷调查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

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

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我校三、四年级共12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

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60名学生。

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

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三、现状分析1、数据的汇总回收答卷60份,60份答卷均有效。

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

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1)留守儿童面大。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1.8%;单亲和孤儿:6.2%。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70.1%。

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

特别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她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她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

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它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她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但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背景1. 留守儿童定义及现状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家乡农村,由亲戚、邻居或村民照看的儿童。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一半以上。

2. 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

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在他们中间广泛存在,而且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三、调研方法及结果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计调查了10个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年龄在7至16岁之间。

2. 调研结果(此处根据实际调研结果进行具体描述,例如:)a. 8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b. 60%的留守儿童表示感到孤独和无助;c. 70%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困扰等。

四、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2. 学校因素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中遭受欺负和排斥,缺乏友谊和归属感。

3. 社会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资源匮乏、教育机会不足等社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五、对策与建议1. 家庭关爱加强农村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关爱意识和陪伴时间,增强留守儿童的家庭归属感。

2. 学校支持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岗位,提供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培训。

3. 社会关怀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力度,建设更多的留守儿童之家,为他们提供安全、关爱和教育机会。

六、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合作解决。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关爱和支持,才能确保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于是这样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晴隆县是贵州省的一个较落后的贫困县,现晴隆县有中小学生11849人,其中留守学生2921人,留守学生占了总学生的24.65% 。

笔者任教于晴隆县大厂中学,大厂镇是晴隆县众多落后乡镇之一,全镇现有学生902人,留守学生198人,占全镇学生总数的21.95% 。

在调查中发现,在全镇留守学生家庭中,8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4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

在问卷中,学生在最尊敬的人这个问题上,198份问卷只有32份选择了父母,而其他的分别选择了爷爷、奶奶、老师等。

由此可看出,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留守儿童在缺少亲情呵护的成长环境下,容易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诸多问题,其中以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的情况比较突出。

以下笔者就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以及解决的一些建议进行分析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一)、性格内向,内心抑郁,没有快乐在调查中,这些孩子大都是15岁以下,在平时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和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主要就是在家看电视或者到网吧去。

和爷爷奶奶这些大人,他们认为没有多少话讲,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讲。

和老师也心生胆怯,不愿向其透露自己的心声。

长期的这种生活让他们形成了性格上的孤僻,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深入研究影响因素
进一步深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 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
学校、社区和社会等方面。
干预措施效果评估
对现有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进行 效果评估,总结有效经验,为政
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创新服务模式
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心 理健康服务模式,结合互联网和 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提供更为
家长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 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建立家庭情感支持系统
家长之间可以建立互助小组,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困惑, 提供情感支持。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01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接受
到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便捷高效的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 教育宣传不足: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有待提高,相关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
• 完善服务网络: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心理 健康服务网络,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服务。
• 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的心 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能力,为留守儿 童提供更好的支持。
状况、社区文化氛围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和社
会适应。
03
调查结果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01
02
03
04
情绪低落
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情绪低沉 、消沉,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

焦虑和恐惧
他们常常感到焦虑不安,对未 知事物和陌生环境产生恐惧。
自卑和自闭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自卑心理, 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喜欢独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儿童。

由于长期处
于缺乏父母陪伴的状态,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
问题的表现以及相应的对策。

1. 孤独感和分离焦虑:由于缺乏父母陪伴,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对父母的分离
产生焦虑。

2. 自卑感和自尊心受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肯定,留守儿童常常感到自卑,自尊心
受到损害。

3. 情绪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绪常常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4. 行为问题: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指导,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为突出,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倔强、不服从等。

为了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下是一些对策:
1. 家庭支持:加强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

父母可以尽量通过电话、视频等
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多回家陪伴孩子。

2. 学校支持: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
理支持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3. 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各类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
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定期关爱:定期组织父母回家看望孩子,并提供一些职业培训,帮助父母尽快找
到工作,减少离家时间。

5. 心理教育: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提高
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心理问题,但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和个人的多方支持和关爱,
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调查及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而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农村儿童。

他们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这种生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下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的调查及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这导致了他们的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感。

父母的缺席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他们常常感到无助和失落。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培养。

由于父母的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可能受到一定的阻碍。

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激励,留守儿童可能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还与家庭经济困难有关。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的原因,留守儿童家庭往往经济条件较差,缺乏基本的物质保障。

这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对生活存在担忧和不安全感,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境。

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支持,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社交经验和交友机会。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如缺乏信任感、难以与人交流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家庭经济困难以及人际交往的困境等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就业环境,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及心理健康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及心理健康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及心理健康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上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另外,由于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也得不到保障,极易出现饮食不平衡等现象。

本次调查选择了家乡文斗宁宁小学为对象进行调查,就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身心问题,试图找出解决办法和良好对策。

就农村现状来看,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多为隔代监护,即有祖辈抚养孩子的监护方式。

因为家乡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关系,大多数人选择将孩子交给祖辈抚养。

这样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恰恰不是:祖孙年龄差距大,祖辈习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要求和教育子女,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也很难为儿女所接受,且祖辈年迈,精力不济,实在难以承担教育监护之责。

由于农村偏远,医疗设备简陋,不能给儿童完善的医疗环境和足够的医疗保护。

且饮食单一,营养匮乏。

我发现大多数儿童都有个坏习惯:喜欢吃零食,不爱吃饭。

通过对一个班级的抽样调查,会发现有一半的学生爱吃零食,饭菜很少吃。

由于缺少父母监管,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

孩子挑食,会造成营养不良,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

造成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主要在于家庭,当下留守儿童家庭兄弟姐妹数量普遍偏多,家庭收入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容易引起健康问题。

还有就是监护人问题,祖辈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如何补充孩子的营养,导致孩子饮食习惯差。

还有一点则是家长出于补偿给,孩子的零用钱多用于摄取过多垃圾食品,致使留守儿童普遍营养不平衡。

健康是立身之本,好的身体,要从健康饮食做起。

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健康问题,有几点建议:一,教育部门应广泛普及科学营养的知识,可以给监护人成立培训班,联合学校来引导监护人和儿童,让他们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二,政府医疗机构应加强留守儿童疾病的防治工作,普及医药卫生常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随着农村务工家庭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日益严重,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县现有少年儿童7万多人,留守儿童14073人,其中单亲监护5530人,隔代监护8543人;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县留守儿童心理的现状1、身心不健康。

受调查的1000多名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33%,有8.37%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躯体化、焦虑、忧郁、强迫等。

躯体化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无故头晕、胸闷,精力下降,做小动作,全身不适等占20.5%;忧郁表现为自卑,做事、学习没兴趣等占18.5%;焦虑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紧张、烦躁、恐怖等占10.3%;强迫表现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做无意义的动作等占9%。

2、成长多烦恼。

调查中有23%的感到有烦恼,1%的学生有明显的消极现象。

有43%的学生采用沟通的办法解决烦恼,而有21%的学生感到想沟通而没有合适的对象,以致压抑和回避。

有54%的学生认为烦恼主要来自学习压力,还有51%的学生感到被排挤,同学间的沟通困难。

调查中发现还有4人,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存在想结束生命的意识;2014年9月我县两名高一学生**某,15岁,家住**县**镇**山村**组,其父亲经商,母亲在家;**某16岁,家住**县**乡**村**组,两人因自身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落差较大,遂产生了厌世情绪,俩人相约自杀。

一名当场死亡,另一名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留给我们血的教训。

3、学习无目的。

55%的学生选择“如父母所愿上大学有个好出路”,有27%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有5.7%的学生感到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4、心理有障碍。

在调查中,被调查的社会各界人士认为,目前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理想,集中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嫉妒,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诱惑及影响;人际关系紧张,沟通能力差,还有性早熟、早恋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随着农村务工家庭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日益严重,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县现有少年儿童7万多人,留守儿童14073人,其中单亲监护5530人,隔代监护8543人;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县留守儿童心理的现状1、身心不健康。

受调查的1000多名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33%,有8.37%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躯体化、焦虑、忧郁、强迫等。

躯体化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无故头晕、胸闷,精力下降,做小动作,全身不适等占20.5%;忧郁表现为自卑,做事、学习没兴趣等占18.5%;焦虑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紧张、烦躁、恐怖等占10.3%;强迫表现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做无意义的动作等占9%.2、成长多烦恼。

调查中有23%的感到有烦恼,1%的学生有明显的消极现象。

有43%的学生采用沟通的办法解决烦恼,而有21%的学生感到想沟通而没有合适的对象,以致压抑和回避。

有54%的学生认为烦恼主要来自学习压力,还有51%的学生感到被排挤,同学间的沟通困难。

调查中发现还有4人,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存在想结束生命的意识;2014年9月我县两名高一学生**某,15岁,家住**县**镇**山村**组,其父亲经商,母亲在家;**某16岁,家住**县**乡**村**组,两人因自身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落差较大,遂产生了厌世情绪,俩人相约自杀。

一名当场死亡,另一名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留给我们血的教训。

3、学习无目的。

55%的学生选择”如父母所愿上大学有个好出路”,有27%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有5.7%的学生感到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4、心理有障碍。

在调查中,被调查的社会各界人士认为,目前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理想,集中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嫉妒,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诱惑及影响;人际关系紧张,沟通能力差,还有性早熟、早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发现一:在情绪状态方面,留守儿童的消极程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积极程度则没有显著差异。

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情绪状态也有显著不同,其中,母亲外出对留守儿童情绪状态影响最明显。

发现二: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

在地区差异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好于西北和西南地区。

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好于女生。

发现三: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与其跟父母见面、联系的次数有关。

与父母见面次数少于每年1次的儿童,明显不如与父母经常见面的儿童;与父母联系次数每月少于3―4次的儿童,明显不如与父母联系次数较多的儿童。

一、问题与方法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由家中其他长辈或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

不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差异较大,一般有18岁以下、16岁以下、6―14岁、6―18岁、0―14岁等多种界定方法。

[1]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分为父母双方都外出、父亲一方外出、母亲一方外出三种情况。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大多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者们普遍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加之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定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问题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校效能感方面还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

一些研究表明,尽管亲子分离为留守儿童带来不少困难,但儿童个体自身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一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状况,2014年10-12月,“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重点关注不同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系统分析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

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3―5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放问卷2 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 131份,回收率96%。

在2 131份有效问卷中,东部地区的问卷来自山东省的4所小学,共323份,占15.2%;中部地区的问卷来自河北省的2所小学,共301份,占14.1%;西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的6所小学,共455份,占21.4%;西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贵州省、广西省、云南省的11所小学,共1052份,占49.4%。

本调查通过询问家人外出打工情况判断被调查的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的类型。

具体说,对于“家里有哪些人长期(半年以上)在外或经常(每月或每星期)外出打工(可多选)”这一问题,选择“无人外出”或“哥哥或姐姐外出”的被判断为非留守儿童(父母均在身边);选择“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都外出”被判断为留守儿童。

调查采用情绪词自我评估的方法,了解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

调查采用二维模型的分类,选用了20个情绪词,分为四组。

其中,第一组为描述积极高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开心、愉快、轻松、好奇、有信心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愉悦度”(Pleasure);第二组为描述积极低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镇定、平静、舒适、满意、有安全感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平和度”(Peaceful);第三组为描述消极高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烦乱度”(Disorder);第四组为描述消极低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信心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迷茫度”(Confusion)。

在调查中,对每个情绪词,要求学生判断其与自己最近情绪状态相符合的程度,按照1-5的等级做出判断:1―最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

将属于同一潜变量的5个词汇的得分计算平均值,作为衡量该潜变量大小的数值,分别称为“烦乱指数”“迷茫指数”“愉悦指数”“平和指数”。

根据5等级评分的规则,各种指数的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低于2.4分判定为符合程度较低,高于3.4分判定为符合程度较高。

“烦乱指数”“迷茫指数”高于3.4分,表示学生烦乱度和迷茫度较高;“愉悦指数”和“平和指数”高于3.4分,表示学生的愉悦度、平和度较高。

“烦乱指数”“迷茫指数”“愉悦指数”“平和指数”四个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系数)分别为0.643、0.697、0.559、0.542,基本达到心理测量的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对比本调查将父母外出情况分为“父母均在”“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均外出”四种情况,其中,“父母均在”的情况为非留守儿童,其他三种情况是留守儿童的三种类型。

非留守儿童和三类留守儿童四个情绪变量的分值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迷茫指数、烦乱指数、平和指数三个变量上,父母外出四种不同情况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愉悦指数这一变量上,父母外出四种情况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图1显示了非留守儿童和三类留守儿童在情绪状态四个变量上的得分情况。

根据图中数据,并参照差异检验后的多重比较,可得出以下结果:1.在烦乱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三类留守儿童的得分(即烦乱程度较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反映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对儿童烦乱度的影响更大。

2.在迷茫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也显著低于三类留守儿童的得分(即迷茫程度较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反映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对儿童迷茫度的影响更大。

3.在愉悦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与三类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三类留守儿童得分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说明父母是否外出以及外出的不同情况对小学阶段农村儿童的愉悦度没有显著影响。

4.在平和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亲外出、父母外出两类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父母都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父亲外出儿童的得分与母亲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父母都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这一结果说明,父母都外出的孩子在平和度方面不如其他儿童。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更可能表现出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信心、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等情绪。

这一结果与罗静等人对留守儿童研究的评述[2]相一致。

(二)农村小学儿童情绪状态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农村儿童四种情绪状态的描述性指标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在烦乱指数方面,不同性别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显著(t=-3.6,p= .000),具体说,女性儿童的烦乱指数(2.93)略高于男性儿童(2.80)。

这一结果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一致。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早于男性儿童,也可能是因为女性儿童遭遇到更多的现实不利条件。

2.在迷茫指数方面,不同性别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显著(t=-2.364,p= .018),具体说,女生的迷茫指数(2.73)略高于男生(2.64)。

这一结果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一致。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早于男性儿童,并更早地思考有关未来生存条件的问题。

3.在平和指数和愉悦指数方面,不同性别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并且都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3.5和3.7,均超过3.4),说明农村儿童的平和度和愉悦度总体上处于良好的水平。

不同性别农村儿童在四个情绪变量中得分超过3.4的儿童所占比例见表3。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儿童烦乱指数高于3.4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儿童(25.4%>19.8%);女性儿童迷茫指数高于3.4的比例略高于男性儿童(17.6%>15.9%);女性儿童的愉悦指数高于3.4的人数也高于男性儿童(75.4%>65. 8%),女性儿童平和指数高于3.4的比例与男性儿童基本相同。

(三)农村小学儿童情绪状态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农村儿童情绪状态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4。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烦乱指数和迷茫指数方面,不同地区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平和指数和愉悦指数方面,不同地区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广泛的地区差异说明农村儿童情绪状态受到与地区有关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文化和生活习俗、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不同地区农村儿童在四个情绪变量中得分超过3.4的儿童所占比例见表5。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烦乱指数方面,高于3.4的比例最高的是西北地区;在迷茫指数方面,高于3.4的比例最高的也是西北地区;在愉悦指数方面,高于3.4的比例最多的是东部地区;在平和指数方面,高于3.4的比例最多的也是东部地区。

根据这一结果,可以推测,西北地区存在更多导致农村儿童出现烦乱和迷茫等消极情绪状态的不利因素;而东部地区则存在更多导致农村儿童出现愉悦与平和等积极情绪状态的有利因素。

图2呈现了不同地区农村儿童在四类情绪状态上的得分情况。

根据图中数据,并参照差异检验后的多重比较,可得出以下结果:1.在烦乱指数方面,除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说,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的烦乱指数较低,西北和西南地区学生的烦乱指数显著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烦乱度越高,说明儿童对现实生存条件越不满。

2.在迷茫指数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的迷茫指数较低,西北和西南地区学生的迷茫指数显著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迷茫度越高,说明儿童对未来生存条件的前途越不明确。

3.在愉悦指数方面,除中部和西北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说,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的愉悦指数较高,西北和西南地区学生的愉悦指数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4.在平和指数方面,东部地区学生的平和指数较高,其他三个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综合来看,西北和西南地区农村儿童的情绪状态明显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儿童的消极,这一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与父母见面或联系次数对留守儿童情绪状态的影响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有11.1%的学生与父母每月见面3―4次,32.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5次以上,11.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3―4次,29.4%的学生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