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归脾汤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1肺肾两虚:补肺益肾,固涩止喘-参附汤加减(参附)2肾虚喘:补肾固本,润肺止喘-参苓白术散参苓)3肺虚喘:补肺定喘,润肺止咳-养阴清肺汤(养阴)4脾虚喘:健脾固涩,补肺止喘-理中丸加减理中)一、肺气虚耗:对于肺气虚耗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益气养阴的方法,具体药方为生脉散合补肺汤。

二、肾虚不纳:肾虚不纳的治疗方法是补肾纳气,我们可以采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的药方。

三、正虚喘脱:正虚喘脱的治疗方法是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我们可以采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的药方。

四、肺痈:对于肺痈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初期可以使用银翘散,成痈期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恢复期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痨:肺痨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肺阴亏损,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润肺的月华丸。

对于虚火灼肺,我们可以使用滋阴降火的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对于气阴耗伤,我们可以采用益气养阴的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对于阴阳两虚,我们可以采用滋阴补阳的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对于痰浊壅肺证,我们可以采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的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对于痰热郁肺证,我们可以使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对于阳虚水泛证,我们可以采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的真武汤合五苓散。

对于肺肾气虚证,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的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七、肺痿:肺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虚热证,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清热,润肺生津的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对于虚寒证,我们可以使用温肺益气的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对于上热下寒证,我们可以采用寒热平调,清温并用的麻黄升麻汤加减。

对于肾虚血瘀证,我们可以采用纳气定喘,活血化瘀的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下是格式正确、无明显问题的文章:十二、不寐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是为不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B1型题 2. A1型题 3. A2型题A.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B.清金化痰汤C.桑杏汤D.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E.三拗汤合止嗽散1.治疗肝火犯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2.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正确答案:A解析:治疗肝火犯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前方顺气降火,清肺化痰,后方清肝泻火化痰。

合之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前方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

后方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

故题选D,题选A。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A.疏风清热,润燥止咳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C.清肝泄肺,化痰止咳D.清热肃肺,化痰止咳E.滋阴润肺,化痰止咳3.干咳,连声作呛,痰黄或黏稠,喉燥咽痛,常伴恶风发热。

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

脉浮数,其治法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胁胀满,或有身热。

口中欲饮。

舌质红,苔薄黄腻。

脉滑数。

其治法是正确答案:D解析:由干咳,连声作呛,脉浮数可知患者为风燥犯肺,故治疗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由胁胀满可知与肝有关,苔薄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故宜清肝泄肺,化痰止咳。

故题选A,题选D。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A.心虚胆怯证B.心血不足证C.瘀阻心脉证D.痰火扰心证E.水饮凌心证5.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

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证属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证属正确答案:C解析:考生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从题干中抓重要信息。

题的题干中有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恶心欲吐,流涎,提示我们有水饮内停之象,故题选E,水饮凌心证。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试卷2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试卷2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试卷2(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治疗心悸心血不足证,应首选(分数:2.00)A.天王补心丹B.安神定志丸C.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D.归脾汤√E.朱砂安神丸解析:解析:心悸心虚胆怯的用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的用归脾汤,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肝肾阴虚火不旺者用天乇补心丹,热象较著者用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足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故选D。

2.胸痹的病机,总属(分数:2.00)A.气血失和B.寒热错杂C.气血两虚D.本虚标实√E.上盛下虚解析:解析: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在气、血、阴、阳虚,其标为痰浊、血瘀、气滞、火热、寒凝等,可以二者或三者并存,或交互为患,但总属本虚标实,故选D,其余选项都不够全面。

3.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分数:2.00)A.气滞血瘀B.寒凝气滞C.痰瘀交阻D.阳气虚衰E.心脉痹阻√解析:解析:前四个选项是导致心脉痹阻的原因。

胸痹的表现都是心脉不通引起的疼痛,故选E。

4.治疗胸痹心血瘀阻证的代表方剂是(分数:2.00)A.生脉饮B.瓜蒌薤白白酒汤C.血府逐瘀汤√D.瓜蒌薤白半夏汤E.苏合香丸解析:解析:胸痹心血瘀阻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血府逐瘀汤,选C。

痰浊内阻用瓜萎薤白半夏汤通刚泄浊。

豁痰开结。

阴寒凝滞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气阴两虚用生脉饮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苏合香丸用于胸痹急救时。

5.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分数:2.00)A.心、脾、肝、肾B.心、肝、小肠C.心、肝、大肠D.心、脾、肝、胃E.肝、胃、大肠√解析:解析:不寐的虚证多因脾失健运、肾阴不足、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实证多因郁怒伤肝、宿食停滞胃肠、痰湿化热,上扰心神。

故实证病位在肝、胃、大肠。

选E。

6.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分数:2.00)A.心√B.脑C.肝D.脾E.肾解析:解析: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故不论虚证实证,病因为何脏,总因火邪扰心,心神不安而致不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B1型题 2. A1型题 3. A2型题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

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其治法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2.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

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缓。

其治法是正确答案:B解析:题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

治法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故选D。

题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故选B。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A.藿香正气散加荆芥、防风B.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C.藿香正气散去白术,加鸡内金、神曲D.新加香薷饮E.黄连解毒汤3.外邪犯胃之呕吐,若伴见脘痞嗳腐,饮食停滞者,其治疗方宜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外邪犯胃之呕吐。

若风寒偏重,寒热无汗。

其治疗方宜正确答案:A解析:外邪犯胃之呕吐,若伴见脘痞嗳腐,饮食停滞者,其治疗方宜藿香正气散去白术,加鸡内金、神曲;外邪犯胃之呕吐,若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其治疗方宜藿香正气散加荆芥、防风。

故题选C,题选A。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A.麻子仁丸B.五磨饮C.黄芪汤D.黄芪建中汤E.六磨汤5.治疗气滞便秘的最佳选方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治疗气虚便秘的最佳选方是正确答案:C解析:A用于热秘,C用于气虚便秘,E用于气滞便秘。

B、D均不治便秘,故题选E,题选C。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A.茵陈蒿汤B.茵陈五苓散C.茵陈术附汤D.鳖甲煎丸E.逍遥散7.治疗阳黄湿重于热,应首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8.治疗阴黄。

应首选正确答案:C解析:治疗阳黄湿重于热,应首选茵陈五苓散,治疗阴黄,应首选茵陈术附汤。

故题选B,题选C。

A治疗热重于湿,D和E治疗气滞血瘀证。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9.肺痈的常用治法中。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方歌复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方歌复习

第一章肺系病证一、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头痛鼻塞流鼻涕。

发热恶寒身不适,治重解表宣肺气。

风寒束表热偏轻,荆防败毒解表宁。

风热犯表银翘散,新加香薷暑湿轻。

若有气虚参苏用,益气固表玉屏风。

阴虚感冒忌滋补,善用葳蕤去病情。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附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方》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谓。

二、咳嗽咳为肺病气逆上,外感内伤两大纲。

外感宣肺散邪气,驱邪扶正治内伤。

三拗止嗽去风寒,风燥犯肺桑杏汤。

风热犯肺桑菊饮,疏风清热止咳良。

痰湿二陈三子选,痰热郁肺清金方。

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山参麦冬匡。

(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果好。

止嗽散《医学心悟》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芷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杏翘,甘草芦根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温病条辨》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附凉燥证杏苏散《温病条辨》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理肺化痰咳自痊。

(二)内伤咳嗽二陈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平胃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再加苍术与厚朴,理气和中燥湿痰。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心系疾病(二)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心系疾病(二)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心系疾病(二)[单选题]1.下列各项,不属癫狂初期治则的是()。

A.泻火豁痰B.理气解郁C.畅达神机D.化瘀通(江南博哥)窍E.滋阴养血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癫证与狂证治疗总以调整阴阳为原则,以平为期。

本病初期多以实邪为主,治当理气解郁,畅达神机,泻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E项,滋阴养血为疾病后期的治法。

[单选题]2.将厥证分为尸厥、痰厥、酒厥、气厥、风厥等证出自()。

A.《诸病源候论》B.《儒门事亲》C.《伤寒论》D.《金匮要略》E.《景岳全书》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元·张子和《儒门事亲》对厥证立专篇论述,不仅记载了手足逆冷之厥,而且还论证了昏不知人之厥,并将昏厥分为尸厥、痰厥、酒厥、气厥、风厥等。

[单选题]3.下列各项,不属于不寐特征的是()。

A.时寐时醒B.醒后不能再寐C.寐而不酣D.入睡困难E.睡后不醒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不寐亦称失眠,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E项,睡后不醒,呼之能应为嗜睡;呼之不应为昏迷。

[单选题]4.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

A.阴虚B.阳虚C.血虚D.气虚E.气血阴阳亏虚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单选题]5.患者,女性,56岁。

表情呆滞,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头重如裹,口多涎沫,不思饮食,舌质淡,苔白腻,脉滑,其治法是()。

A.豁痰化瘀,调畅气血B.理气解郁,化痰醒神C.清热泻火,化痰开窍D.豁痰开窍,健脾化浊E.清心泻火,涤痰醒神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症状其辨证分型为痴呆之痰浊蒙窍证,治以豁痰开窍、健脾化浊之法,代表方为洗心汤。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学笔记完美排版第一单元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系的主要证候之一;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加减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者不能平卧;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三种;病机病理因素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1. 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2.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发病在肺和肾,涉及肝脾;辨证首分清虚实,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虚喘辨病变脏腑;治疗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1.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五、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六、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治疗原则: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胸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燥,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1.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3.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4.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第二单元心系病症一、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二、胸痹是指认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病因寒邪,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附真心痛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加味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三、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1.实证1肝火扰心:疏肝泻热、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2.虚证1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四、癫狂癫病是由于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导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或阴阳失调,精神失常,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出言无序,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狂病多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所致,以痰火瘀血,闭塞心窍,神机错乱为基本病机,临床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1. 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2. 狂证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2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3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五、痫证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受伤,神机受损,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又称为“痫证”、“癫痫”、“羊痫风”等;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六、痴呆痴呆,多由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病因,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神情淡漠,终日不语,哭笑无常,分辨不清昼夜,外出不知归途,不欲食,不知饥,二便失禁等,生活不能自理;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涤痰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七、厥证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1.气厥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化瘀-羚角钩藤汤合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荣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4.暑厥:清暑益气,开窍醒神清开灵注射液、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 第三单元脾胃病证一、胃痛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1.实证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止痛;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2.虚证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二、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1. 实痞 1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3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理气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2. 虚痞 1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2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三、呕吐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根据呕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止呕;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1. 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2. 虚证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7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四、噎膈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所致的以咽下食物梗塞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噎即梗塞,指吞咽食物时梗塞不顺;膈即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噎膈的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年老肾虚;基本病机是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阻隔食管;治疗原则为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分清标本虚实而治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瘀血内阻:滋阴养血,破结行瘀-通幽汤3.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五、呃逆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并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丸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六、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人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腹痛的病因,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六个方面,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七、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为泻,临床统称为泄泻;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1.暴泻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2.久泻 4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6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八、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1.湿热痢:清热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九、便秘1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2虚秘1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第四单元肝胆疾病一、胁痛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辨在气在血;辨虚实;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3.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二、黄疸根据本病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的病机,其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1.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清热化湿,疏肝利胆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2.阴黄1寒湿阴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胄、-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通黄;黄芪建中汤3.黄疸消退后的治疗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当归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鄨甲煎丸;三、积聚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积证大体可分为初、中、末三期;本病初起——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虚实夹杂;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正虚为主;1.聚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通便-六磨汤2.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合六君3正虚瘀积: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四、鼓胀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4.瘀积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7.变证1大出血: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等2昏迷:清热豁痰,开窍息风;;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五、头痛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2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3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六、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本节主要讨论由内伤引起的眩晕,外感眩晕不在本节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七、中风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1.中经络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动风: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可另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3痰浊瘀闭: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原治法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3.恢复期后遗症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2 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八、瘿病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着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本病主要包括以颈前结块肿大为特征的病证;西医学中具有甲状腺肿大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位主在肝脾,与心有关;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1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瘀;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枝子肖肝汤合消瘿丸4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第五单元肾系病证一、水肿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三焦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辨证以阳水、阴水为纲,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三条原则;1. 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 阴水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6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淋证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3.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4.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 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6. 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三、癃闭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doc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doc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细目一:概述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1.眩晕的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眩晕的常见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

二、眩晕总的病机及与虚、火、风、痰、瘀的关系及转化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广木香、大枣、生姜等组成。

用于治疗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不寐及脾不统血、气不摄血之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皮下出血。

我院临证灵活运用于治疗冠心病、汗证、白细胞减少症,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 冠心病患者,男,65岁。

2005年10月8日初诊。

有心肌梗死病史一年,近两个月自觉呼吸困难、气短乏力、活动则加剧,曾服硝酸异山梨酯、卡托普利、肠溶阿司匹林、地高辛等药。

但仍时有加重,并反复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

诊见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动则加剧,伴乏力、心慌、纳差。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心电图:陈旧前壁心肌梗死。

证属心脾两虚并心阳不振。

治以健脾益气养心,佐以温通心阳,方用归脾汤如味。

处方:人参15g、白术20g、茯苓15g、甘草6g、黄芪40g、当归10g、龙眼肉15g、酸枣仁15g、广木香10g、附子20g、生姜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4剂后,患者胸闷气短明显好转,夜间可平卧。

守上方治疗一个月,患者诸症消除,一般活动尚可。

按:冠心病属中医“心悸”、“喘症”等范畴,为心、脾、肾之气虚及阳虚,而心气虚贯穿疾病始终。

本病用归脾汤补益心脾,佐以附子温通心阳,益命门而暖脾土,诸药合用,切中病机。

2 汗证患者,女,60岁。

2006年4月20日就诊。

动则汗出半年余,伴心慌、气短、乏力、纳差、口渴不喜饮,舌淡、苔薄、脉细弱。

中医诊断:自汗(阳虚),方用归脾汤加味。

处方:人参10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6g、黄芪50g、当归15g、龙眼肉15g、酸枣仁15g、广木香10g、生姜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4剂后,汗止,诸症清除。

为巩固疗效,嘱其自服归脾汤调治。

按:汗证是临床杂病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总属阴阳失调、营卫失和所致。

中医认为,汗为玄府,汗为心之夜,主脏在心,如《素问·宣明主气》提出“五藏化液,心为汗。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感冒是常见病,中医学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和阳虚感冒。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中医有相应的药方,如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新加香薷饮、参苏饮、加减葳蕤汤和再造丸等。

咳嗽是常见症状,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和痰热郁肺。

对应的药方有三拗汤合止嗽散、桑菊饮、桑杏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和清金化痰汤等。

哮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

对应的药方有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三子养亲汤和平喘固本汤等。

喘证是一种以呼吸急促、气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壅肺、表寒肺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和肺气郁痹。

对应的药方有麻黄汤合华盖散、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和五磨饮子等。

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中医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

对应的药方有银翘散、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味桔梗汤和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等。

中医内科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相应的药方,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

2.肺火过盛:应滋阴降火,可使用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需要益气养阴,可以使用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应该滋阴补阳,可以使用补天大造丸。

7.肺胀:应使用苏子降气汤和三子养亲汤来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痰热郁肺可以使用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来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痰蒙神窍需要涤痰、开窍、息风,可以使用涤痰汤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肺肾气虚需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可以使用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阳虚水泛需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可以使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8.心悸:治疗大法是养血安神。

心虚胆怯需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可以使用安神定志丸。

中医内外妇儿(病例分析)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一站

中医内外妇儿(病例分析)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一站

中医内科学1、感冒1.常人感冒-风寒感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常人感冒-风热感冒——银翘散3.常人感冒-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4.虚体感冒-气虚感冒——参苏饮5.虚体感冒-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2、咳嗽1.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外感咳嗽-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外感咳嗽-风燥伤肺证——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内伤咳嗽-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6.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7.内伤咳嗽-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3、哮病1.发作期-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发作期-热哮证——定喘汤3.发作期-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发作期-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加味5.发作期-虚哮证——平喘固本汤——6.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7.缓解期-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4、喘证1.实喘-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2.实喘-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3.实喘-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4.实喘-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实喘-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6.虚喘-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7.虚喘-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8.虚喘-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痨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证——补天大造丸6、肺胀1.外寒里饮证——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3.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4.痰蒙神窍证——涤痰汤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6.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7、心悸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8、胸痹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9、不寐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10、痫病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11、胃痛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证——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12、腹痛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6.中脏虚寒证——小建中汤13、呕吐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3.痰饮中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14、泄泻1.寒湿內盛证——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3.食滞胃肠证——保和丸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5.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证——四神丸15、痢疾1.湿热痢——芍药汤2.疫毒痢——白头翁汤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驻车丸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连理汤16、便秘1.热秘——麻子仁丸2.气秘——六磨汤3.冷秘——温脾汤4.气虚秘——黄芪汤5.血虚秘——润肠丸6.阴虚秘——増液汤7.阳虚秘——济川煎17、胁痛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18、黄疸1.阳黄-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2.阳黄-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阳黄-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4.急黄-疫毒炽盛证——《千金》犀角散加味5.阴黄-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6.阴黄-脾虚湿滞证——黄芪建中汤黄疸消退后调治1、湿热留恋证——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19、鼓胀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证——调营汤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20、头痛1.外感头痛-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2.外感头痛-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3.外感头痛-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4.内伤头痛-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5.内伤头痛-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6.内伤头痛-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7.内伤头痛-肾虚头痛——大补元煎8.内伤头痛-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9.内伤头痛-气虚头痛——益气聪明汤21、眩晕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4.痰浊上蒙证——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22、中风急性期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急性期中脏腑4.阳闭证——羚羊角汤合安宫牛黄丸5.阴闭证——涤痰汤合苏合香丸6.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恢复期和后遗症期7.风痰瘀阻证——解语丹8.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9.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23、颤证1.风阳内动证——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2.痰热风动证——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3.气血亏虚证——人参养荣汤4.髓海不足证——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5.阳气虚衰证——地黄饮子24、水肿1.阳水-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2.阳水-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阳水-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4.阳水-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5.阴水-脾阳虚衰证——实脾饮6.阴水-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阴水-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25、淋证1.热淋——八正散2.石淋——石韦散3.血淋——小蓟饮子4.气淋——沉香散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无比山药丸26、郁证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27、血证1.鼻衄-热邪犯肺证——桑菊饮2.鼻衄-胃热炽盛证——玉女煎3.鼻衄-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4.鼻衄-气血亏虚证——归脾汤——1.齿衄-胃火炽盛证——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齿衄-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1.咳血-燥热伤肺证——桑杏汤2.咳血-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3.咳血-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1.吐血-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2.吐血-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3.吐血-气虚血益证——归脾汤——1.便血-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2.便血-气虚不摄证——归脾汤3.便血-脾胃虚寒证——黄土汤——1.尿血-下焦湿热证——小蓟饮子2.尿血-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3.尿血-脾不统血证——归脾汤4.尿血-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1.紫斑-血热妄行证——十灰散2.紫斑-阴虚火旺证——茜根散3.紫斑-气不摄血证——归脾汤28、消渴1.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2.中消-胃热炽盛证——玉女煎3.中消-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4.下消-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5.下消-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29、瘿病1、气郁痰阻证——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证——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证——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4、心肝阴虚证——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30、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2.血虚发热——归脾汤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或三仁汤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31、癌病1、气郁痰瘀证——越鞠丸合化积丸2、热毒炽盛证——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3、湿热郁毒证——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4、瘀毒内阻证——血府逐瘀汤5、气阴两虚证——生脉地黄汤6、气血双亏证——十全大补丸32、痹证1.风寒湿痹(行痹)——防风汤2.风寒湿痹(痛痹)——乌头汤3.风寒湿痹(着痹)——薏苡仁汤4.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5.痰瘀痹阻(顽痹)——双合汤6.肝肾亏虚——独活寄生汤33、萎证1.肺热津伤证——清肺救燥汤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34、腰痛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肾阳虚右归丸,肾阴虚左归丸中医外科1、痈1、火毒凝结证——仙方活命饮2、热胜肉腐证——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3、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2、乳癖1、肝郁痰凝证——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3、湿疮1、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2、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4、痔1、风热肠燥证——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证——脏连丸3、气滞血瘀证——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汤5、脱疽1、寒湿阻络证——阳和汤2、血脉瘀阻证——桃红四物汤3、湿热毒盛证——四秒勇安汤4、热毒伤阴证——顾步汤5、气阴两虚证——黄芪鳖甲汤6、精癃1、湿热下注证——八正散2、脾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3、气滞血瘀证——沉香散4、肾阴亏虚证——知柏地黄丸5、肾阳不足证——济生肾气丸7、肠痈1、瘀滞证——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湿热证——复方大柴胡汤3、热毒证——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中医妇科1、崩漏1、血热证-虚热证——保阴煎2、血热证-实热证——清热固经汤3、肾虚证-肾阴虚证——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4、肾虚证-肾阳虚证——右归丸5、肾虚证-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6、脾虚证——固本止崩汤7、血瘀证——桃红四物汤2、闭经1、肾气亏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2、气血虚弱证——人参养营汤或圣愈汤或八珍汤3、阴虚血燥证——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丸4、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证——苍附导痰丸3、痛经1、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证——圣愈汤5、肾气亏虚证——益肾调经汤4、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证——左归丸2、肾阳虚证——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证——二仙汤5、带下病1、带下过多-脾虚证——完带汤2、带下过多-肾虚证——内补丸3、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知柏地黄汤4、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止带方5、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1、带下过少-肝肾亏损证——左归丸2、带下过少-血枯瘀阻证——小营汤6、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寿胎丸2、气血虚弱证——胎元饮3、血热证——保阴煎4、跌扑伤胎证——圣愈汤合寿胎丸5、癥瘕伤胎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7、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证——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外感证——荆防四物汤3、血瘀证——生化汤4、血虚证——八珍汤8、不孕症1、肾气虚证——毓麟珠2、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3、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4、肝气郁结证——开郁种玉汤5、瘀滞胞宫证——少腹逐瘀汤6、痰湿内阻证——苍附导痰丸9、癥瘕1、气滞血瘀证——香棱丸或大黄蛰虫丸2、痰湿瘀结证——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证——大黄牡丹汤4、肾虚血瘀证——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中医儿科1、肺炎喘嗽1、常证--风寒闭肺证——华盖散加味2、常证--风热闭肺证——麻杏石甘汤3、常证--痰热闭肺证——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常证--毒热闭肺证——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5、常证--阴虚肺热证——沙参麦冬汤6、常证--肺脾气虚证——人参五味子——1、变证--心阳虚衰证——参附龙牡救逆汤2、变证--邪陷厥阴证——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2、小儿泄泻1、常证--风寒泻证——藿香正气散2、常证--湿热泻证——葛根黄芩黄连汤3、常证--伤食泻证——保和丸4、常证--脾虚泻证——参苓白术散5、常证--脾肾阳虚泻证——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常证--肝郁脾虚证——痛泻要方合四逆散——1、变证--气阴两伤证——人参乌梅汤2、变证--阴竭阳脱证——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3、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保和丸2、脾虚夹积——健脾丸4、鹅口疮1、心脾积热证——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证——知柏地黄丸5、水痘1、常证--邪伤肺卫证——银翘散2、常证--邪炽气营证——清胃解毒汤——1、变证--邪陷心肝证——清瘟败毒饮2、变证--邪毒闭肺证——麻杏石甘汤6、痄腮1、常证--邪犯少阳证——柴胡葛根汤2、常证--热毒蕴结证——普济消毒饮——1、变证--邪陷心肝证——清瘟败毒饮2、变证--毒窜睾腹证——龙胆泻肝汤7、手足口病1、邪犯肺脾——甘露消毒丹2、湿热蒸盛——清瘟败毒饮8、麻疹1、顺证--邪犯肺卫证(初热期)——宣毒发表汤2、顺证--邪入肺胃证(出疹期)——清解透表汤3、顺证--阴津耗伤证(收没期)——沙参麦冬汤——1、逆证--邪毒闭肺证——麻杏石甘汤2、逆证--邪毒攻喉证——清咽下痰汤3、逆证--邪陷心肝证——羚角钩藤汤9、丹痧1、邪侵肺卫证——解肌透痧汤2、毒炽气营证——凉营清气汤3、疹后伤阴证——沙参麦冬汤10、紫癜1、风热伤络证——银翘散2、血热妄行证——犀角地黄汤3、气不摄血证——归脾汤4、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内科学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内科学必背

中医内科学总结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发作期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缓解期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痰浊苏子痰热婢,水泛真苓肺肾平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肺痿肺痿虚热门清燥,虚寒甘姜生姜甘,上下麻升瘀都气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3.上热下寒证: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九、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十、胸痹胸痹淤血浊瓜夏,寒枳滞柴气生脉,心肾阴天阳参附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参附+右--------------------------------------------------------------------------------------------------------------十一、真心痛真心瘀保寒当逆,虚阳脱逆人参汤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加味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加减----------------------------------------------------------------------------------十二、不寐不寐火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胆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六+交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志+酸-------------------------------------------------------------------------------------------------------------十三、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血虚头痛四物汤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茶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芎芷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活湿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四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天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大补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痛血-------------------------------------------------------------------------------------十四、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瘀通窍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归脾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左{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左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右}4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天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通------------------------------------------------------------------------------------------十五、中风中风风痰白丸子,风阳天麻阴虚镇,痰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三恢复期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瘀梦醒一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逍+顺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养心+越二狂证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铁2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3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二阴+琥-----------------------------------------------------------------------------------------------------------------十七、痫证风定火涤瘀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痫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龙胆+涤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通血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六+归脾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左+天王----------------------------------------------------------------------------------------------十八、痴呆痴海七福脾还少,痰浊洗心瘀通窍1. 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 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3. 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4. 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十九、胃痛胃寒良食保肝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亏贯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香苏+良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保和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疏肝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清中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笑+丹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煎+药草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芪中-------------------------------------------------------------------------------------------------二十、痞满痞满食保痰二平,热朴肝柴虚补中,胃阴不足益胃汤1.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加减3.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连朴饮加减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柴胡疏肝散加减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减6.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加减--------------------------------------------------------------------------二十一、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气香阳理胃阴麦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霍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保和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小夏+苓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四七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香六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理7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麦--------------------------------------------------------------------------------------二十二、噎膈痰启津沙淤通幽,气虚阳微补运脾;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二十三、呃逆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胃汤;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二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良+正天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大承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导滞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疏肝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少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小中----------------------------------------------------------------------------------------------二十五、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肝痛脾参苓,肾阳虚衰四神丸一暴泄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二久泄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六、痢疾痢疾湿芍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七、便秘热秘麻子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麻子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温脾4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黄芪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润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增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济-------------------------------------------------------------------------------------二十八、胁痛胁痛郁柴瘀复元,湿热龙络失一贯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疏肝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龙胆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府或复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一------------------------------------------------------------------------------------二十九、黄疸阳黄热茵湿苓露,胆大柴毒炽千角;阴黄寒湿茵术附,脾虚湿滞芪建中;后热四苓肝柴六,气滞血瘀逍遥甲一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蒿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陈苓+露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大柴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千角二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陈附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建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三十、积聚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瘀膈六一聚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逍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二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疏肝+笑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隔+六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八+化------------------------------------------------------------------------------------------三十一、鼓胀气柴湿实热中消,阳附阴味瘀调营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疏肝+胃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实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满分+蒿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营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理苓+济生6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六+一---------------------------------------------------------------------------------------------三十二、疟疾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4瘴疟: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三十三、水肿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盛疏,毒麻脾实肾济真,瘀水互结桃红五一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二阴水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三十四、淋证热淋八石苇劳比,血蓟气沉膏萆清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八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石苇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小蓟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沉香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程清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无比-------------------------------------------------------------------------------------三十五、癃闭癃湿八正肺热清,滞沉浊挡脾中肾济肾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三十六、关格脾肾温茱肝肾杞,阳微参苏继涤痰脾肾阳虚,寒浊上犯: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莱萸汤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肾阳衰微,邪陷心包:温阳因脱,降浊开窍—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三十七、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痰气郁结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天地黄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三十八、血证鼻玉龙归桑齿清味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地归尿小柏药归紫斑十茜归一鼻衄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二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四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六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七紫斑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三十九、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阳虚肾气丸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干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1. 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1. 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2. 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四十、消渴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上消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三十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2心血不足:补心养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四十、内伤发热气郁丹栀瘀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四十一、虚劳气,肺福四元;血,心物;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右附气虚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血虚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四十二、癌病脑瘤1.痰瘀阻窍: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2.风毒上扰: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全黄连解毒汤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肺癌1.瘀阻肺络: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2.痰湿蕴肺: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1.肝气郁结: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积—复元活血汤3.湿热聚毒:清热利胆,泻火解毒—茵陈蒿汤4.肝阴亏虚:养血柔肝,凉血解毒—一贯煎大肠癌1.湿热郁毒: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2.瘀毒内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3.脾肾双亏:温阳益精—大补元煎4.肝肾阴虚:滋阴养肝—知柏地黄丸肾癌、膀胱癌1.湿热蕴毒: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2.瘀血内阻: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3.脾肾两虚: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四十三、厥证厥气实五虚生附,血实羚角虚独参,痰厥选用导痰汤一气厥: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二血厥: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四十四、痹证行防痛乌着苡仁,热虎痰合虚独生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四十五、痿证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四十六、颤证颤风阳天痰羚角,气血人参髓龟鹿,阳气虚衰地黄饮1风阳内动: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2痰热风动:清热化痰,平肝息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4髓海不足:真精补髓,育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5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四十七、腰痛寒湿姜苓湿热四,瘀身肾虚左右归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 寒“包火”( 表寒里热) :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缓解期1 )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 )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 )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 .实喘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2 .虚喘1 )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 )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归脾汤加减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归脾汤加减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归脾汤加减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于书本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0(9)6
【摘要】归脾汤(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远志、枣仁、桂圓内、当归、木香、生姜、大枣)来源于《济生方》。

主治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失眠、多梦、气血亏虚等症,应用范围较广。

在内科方面,笔者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冠心病、十
二指肠溃疡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美尼尔氏病等属于气血亏虚类型的患者,随症加减,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25-26)
【关键词】内科;中医药疗法;归脾汤;临床应用
【作者】于书本
【作者单位】文登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05
【相关文献】
1.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临床应用体会 [J], 张志萍;张红英
2.人参归脾汤加减临床应用心得 [J], 范春莲
3.归脾汤在内科常见病临床中的应用 [J], 朱张欢
4.心脾两虚型郁病患者应用归脾汤加减联合EFT疗法对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 [J],
高更力
5.浅析归脾汤及加减在临床中的应用 [J], 贾政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脾汤+美托洛尔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效果分析

归脾汤+美托洛尔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效果分析

归脾汤+美托洛尔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效果分析心悸是指人在静息状态下感到心跳加快、剧烈或者不规则的一种症状。

心脾两虚型心悸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证类型,常见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在临床上,归脾汤和美托洛尔是常见的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药物,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一、归脾汤的临床效果分析归脾汤是由张仲景创立的《金匮要略》中的一首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状。

其组成为白术、甘草、黄芪、茯苓、生姜等中草药,具有健脾益气、健脾祛湿的功效。

1. 归脾汤的适应症归脾汤适用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症状。

其主要疗效在于调整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心悸等症状。

2. 归脾汤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归脾汤常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安神补中丸、龙胆泻肝丸等,能够有效地缓解心脾两虚型心悸的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镇静、安神的作用。

3. 归脾汤的不良反应虽然归脾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胃肠不适、口干口苦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二、美托洛尔的临床效果分析美托洛尔是一种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在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中,美托洛尔通过阻断β受体的兴奋作用,降低心率,减少心脏的负荷,从而缓解心悸的症状。

1. 归脾汤和美托洛尔联合应用的疗效归脾汤具有健脾益气、健脾祛湿的功效,美托洛尔则能降低心率,减少心脏的负荷,二者联合应用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脾胃功能,减少心脏负荷,缓解心脾两虚型心悸的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2. 归脾汤和美托洛尔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在归脾汤和美托洛尔联合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合理调整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有明显的胃肠不适、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情况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归脾汤和美托洛尔是常见的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药物,二者在临床上常常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归脾汤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
归脾汤在中医内科学共用了12处
1.心悸---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2.不寐---心脾两虚证
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3.眩晕----气血亏虚证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4.痫病---心脾两虚证
主症:反复发痫,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5.郁证----心脾两虚证
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6.血证(鼻衄)---气血亏虚证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7.血证(吐血)----气虚血溢证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8.血证(便血)----气虚不摄证
主症: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9.血证(尿血)脾不统血证
主症: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10.血证(紫斑)气不摄血证
主症:患者反复的发生肌衄,久病不愈,伴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脉细弱,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11.自汗、盗汗----心血不足证
主症: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12.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葛根芩连汤就出现过1处
---泄泻--湿热伤中证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