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再谈洛克德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再谈洛克德育思

【摘要】洛克倡导教育对人的作用,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等全面的教育,其中他非常重视德育。洛克主张尽早对儿童进行德育,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学前儿童德行培养的内容包括羞耻心、是非观、礼仪以及分享行为的养成等方面。教育者应采用榜样、说服、奖励以及惩罚等方法施教。在当今转型社会中,学前儿童德育受忽视的情况下,洛克的德育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前儿童;德行培养;洛克;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33-03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于1936年被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世界名著”,经多次出版、再版,对教育界影响颇大。该著作曾被《湖南日报》(1984)评价说,它是一本“饱含哲理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教育学”。除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外,他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论述等等,今天对学前儿童德育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我国学前儿童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儿童教育中的德育方面。

1. 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我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再加上受上一辈饱受饥饿之苦父母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格外关注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父母努力工作就是为给孩子一个“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玩的讲高档,用的讲排场”的“理想生活方式”。然而,不少儿童在吃饱穿暖的同时,也养成了爱慕虚荣、攀比炫耀、骄横任性、缺乏同情心等不良习气。这样,儿童身体虽得到了很好的养护,但心理却在不健康的发展。

2. 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如今很多学前儿童上小学要面临“幼升小”的入学考试,考查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标准往往是“会多少首唐诗”、“能认识多少汉字”、“能算几个算术题”等等。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小学,早早地将其送到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厦门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无论是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父母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成绩,选此项的父母分别占36.74%和48.48%,道德品行则被排在了最后。学前儿童常常会遇到道德两难问题,但由于父母忙于顾及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于其在道德品行上遇到的问题则不闻不问,最终造成其道德认识的不足。

3. 重道德规则灌输轻道德行为培养。在我国幼儿园德育教育中,更多的强调他律。教师给儿童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并要求其熟记于心。儿童常常对规则倒背如流,知道要爱护公物、节约用水,但对倒在地上的椅子,流水的龙头却熟视无睹;他们知道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却总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

二、对学前儿童“德行培养”的理解

在古代文献中,“德行”是两个概念,为德与行的合一。所谓“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以为德,施之为行。”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学前儿童的德行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心理不成熟、主客体不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学前儿童常常以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为标准来认识和判断,而不是完全按照成人的道德内化方式进行。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博士认为,学前儿童获得道德认识其中一个条件是其要与外部道德主体(父母、教师、同伴、其他的重要他人、群体、社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即指实践道德行为。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恰恰反映我们对学前儿童道德实践培养的忽视,而洛克的德育思想却反映了其对儿童德行培养的重视。

三、洛克德育思想中学前儿童德行培养的内容

洛克从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否定天赋道德的原则,认为道德是儿童从小接受教育的结果。他不仅提出应该尽早对儿

童进行德育,而且在德育培养中要伴随行为的产生。

1. 培养学前儿童具有羞耻心。当儿童犯错误并有所认识时,常要求“保密”,“不要告诉妈妈”这是儿童有羞耻心的表现。学前儿童有了羞耻心,就不会撒谎、捣乱、欺侮同伴,就有了对于卑鄙可耻的事物的抗毒剂,就比较容易矫正和预防不良的行为品德。洛克认为,羞耻心是使得儿童遵守秩序的真正约束。然而,学前儿童的羞耻心并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逐步由外部“刺激”向内部“自发”的道路产生。为了更深刻地使学前儿童感到屈辱的可羞,当其受到别人羞辱的时候,应该伴随可厌恶的事物――如冷淡、厌恶,甚至唾弃,让学前儿童明白如果有人因为行为不好,被人看不起,或是不爱护自己的名誉,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别人的冷淡和轻视。

2. 培养学前儿童懂礼仪。懂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在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洛克提出,礼仪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使双方都感到舒畅,使双方都得到尊重。要做到懂礼仪,就需要多结交各种好朋友。学前儿童在与人交往中,要避免使用粗暴、轻蔑、非难、嘲笑、反驳甚至刁难的言语;在别人谈话时要尽量避免插话,因为“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教育者要注意观察学前儿童与人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并注意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能随意插嘴。

3. 培养学前儿童具有是非观。我们常常发现,3岁左右的儿童通常会说: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应该做的,那是不应该做的;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说明3岁的儿童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学前儿童的价值判断不稳定,并且依赖于成人,因此其做事常常容易离开是非的正当标准。洛克认为,首先要认识到学前儿童处于这种发展阶段,尊重儿童的这种状态,不要认为这是他们自私的表现。其次,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在避免给学前儿童造成价值冲突的同时,为其创造各种价值判断的机会,让其感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存在,从而形成一个逐渐稳定的正确价值观。

4. 培养学前儿童具有分享行为。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具有这一行为的儿童能够把自己的东西分给朋友,并且不觉得为难,表现出大方慷慨的行为举止。洛克认为,无论儿童做了什么慷慨的事情,每次都应该使他得到加重的报酬,要让他懂得对别人付出,自己也可以从中得到好处。由于分享的行为能让学前儿童赢得他人的友好态度或者馈赠,使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体会到分享的快乐,经过不断的练习,学前儿童就会把分享作为一种行为习惯。

四、洛克德育思想中学前儿童德行培养的方法

1. 榜样法。洛克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他认为儿童之所以有各种不良的道德行为,是因为受了别人不良的影响。因此,洛克主张学前儿童尽量不要接触外界有不良嗜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