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精校版)(含答案)(最新整理)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 国。一是晋 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 八年)的晋、 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 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 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 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 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 张。发生 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 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 战,实际上 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 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 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写作特色 一.结构精巧。 秦帮晋围郑目的是扩张领土,与郑国并没有多大的恩怨,这为烛之武瓦解秦晋联盟作了铺垫。 “夜 缒而出”照应了“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烛之武见秦 伯作了 铺垫。 二.有情节,吸引人。 本文是外交辞令,但作者在记叙过程中注意情节的安排。如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很危险。 佚 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也同意用烛之武,而且是亲自去请,没想到烛之武不给郑伯 这个 面子,还发牢骚,本以为郑伯一定生气不用烛之武了,没想到郑伯还做了自我批评,并从 烛之武 角度出发让烛之武出使秦国。 三.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塑造了敢在国君面前发牢骚,敢在临危受命,敢只身为郑国的存亡而出使秦国,有口才成功劝 退 秦师的烛之武。 行文思路 第一段交待事件的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郑国被晋、秦两国围攻, 而且已 是兵临城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二段第一句话写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能解决“国危矣”的难题。郑伯听取了佚之狐 的建议。 请烛之武出使秦,但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他推辞的原因是“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其中有不平之气。面对这种情况,郑伯先做自我批评,“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时给烛之武讲明利害冲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所以烛之武“许之”。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写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四段写晋军退兵。主要写了晋国不愿向秦军进攻的原因“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梳理

烛 之 武 退左 秦传 师
读音:
1.氾南( fán ) 2.佚之狐( yì) 3.夜缒而出( zhuì ) 4.共其乏困 ( gōng ) 5.阙秦以利晋( quē ) 6.秦伯说( yuè ) 7.逢孙( páng ) 8.不知 ( zhì)
注意:
阙秦:quē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国语》与《左传》的区别是:《国语》按不同国家编 写,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鼎城三中
《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年间下至秦二 世元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
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
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
者”作“宾客”的后置定语。 )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
文言知识积累
D.文言句式
1.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即:燕王于庭拜送 )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句,“宾客”为中心词,“知其事
者”作“宾客”的后置定语。 )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省略句,在“购之”后省略介词“以”;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
4.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此臣日夜切齿拊胸也(
) )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
4.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被动句,由“见”表示被动 )
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4.函封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①边陲(例:越国以鄙远。
)②卑微、不尊贵(例:鄙人无以报效。
)③轻视、贬低(例:鄙视他人的努力。
)3.缺①不足、欠缺(例:共其乏困。
)②减少、削减(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利①好处、利益(例:___。
)②利用、得到好处(例:利用自己的优势。
)5.厌①满足、饱足(例:___,___。
)②厌恶、不喜欢(例:厌倦了平淡的生活。
)二)虚词:1.共①共同、一起(例:共同完成任务。
)②供给、提供(例:共其乏困。
)2.与①和、跟(例:与人为善。
)②给予、赠送(例:与___。
)3.以①表示手段、方式(例:以诚待人。
)②表示条件、前提(例:以和为贵。
)③表示目的、结果(例:以无为有。
)改写: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充满古代汉语特色的文章。
其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都有所涉及。
在通假字方面,例如“已”通“矣”,“共”通“供”,“厌”通“餍”,“阙”通“缺”,“说”通“悦”等。
此外,古今异义也是文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贰”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从属二主的动词,也可以表示数词“二”的大写;“鄙”可以表示边陲,也可以表示卑微不尊贵的意思。
在词类活用方面,名词可以作状语、动词,还可以表示使动和意动。
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和使动。
形容词可以作名词和动词。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这些都是文言语言的特色之一。
最后,在一词多义方面,重要实词如“贰”、“鄙”、“缺”、“利”、“厌”等都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虚词如“共”、“与”、“以”等也存在不同的用法。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
10.非有诏不得上(指皇帝下达的命令,即诏书)。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向北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用匣子函封(名词作状语)。
③向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
④象簸箕一样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
⑤马上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沛公军霸上
②党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爽心悦目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答案:A。 ①驻扎,名作动;②象鸟的翅膀一
样,名作状;③使眼色,名作动;④登记,名作动; ⑤象对待兄长一样,名作状;⑥使……活,使动用 法;⑦使……爽快,使……愉快,使动用法。
鸿门宴知识梳理
• 通假字 • 成五采 • (“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 距关,毋内诸侯 •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
“纳”,接纳) • 要项伯 • (“要”通“邀”,邀请) • 不敢倍德 • (“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
• 不可不蚤来 • (“蚤”通“早”) • 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通“隙”,隔阂、嫌怨) • 因击沛公于坐 • (“坐”通“座”,座位) •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具”通“俱”,都)
古Hale Waihona Puke 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 • 约为婚姻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 省)
• (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 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 (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 词,很、非常)
• 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 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 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不如因善遇之 B. ①故遣将距关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梳理必修1

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必修1)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6)敢以烦执事古义:左右办事的人今义:掌管某项事性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与郑人盟(结盟)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臣之壮也(壮年)(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因人之力而敝之(使……受损害)(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8)动词作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9)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4、一词多义1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但微颔之(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虚词1.以(1) 介词,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最新精品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
削减。
4名词使动用法,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
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
损害。
4、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一、古今异义: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不变句式:言于……曰:对……说。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短语五、分外句式: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辞曰敢以(之)烦执事3、变式句(倒装句):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宾语前置:何厌之有:何有厌?六、重点虚词:之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1、介词,凭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中语文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件 (39张PPT)

《荆轲刺秦王》
2
7
(11)距关,毋内诸侯
“拒” 把守 “纳” 接纳
(12)张良出,要项伯
“邀” 邀请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 违背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早” 早早地
(15)令将军与臣有郤
“隙” 隔阂,嫌怨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座” 座位
《荆轲刺秦王》
2
8
2.解释下列句中加色的实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2
12
3.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
2
13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 古义:
《鸿门宴》
2
22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 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
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 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2
23
6.写出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独不译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状态词、区别 词、副词。
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2
4
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
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 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期末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知识梳理一、词语(包括熟语)梳理1.《沁园春·长沙》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峥嵘岁月:特殊而不平凡的岁月。
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挥斥方遒:挥斥,(意气)奔放;遒,强劲有力。
2.《诗两首》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颓圮:倒塌、堕落、败坏。
3.《大堰河——我的保姆》天伦叙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
)忸怩不安: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不安:不安定,不安宁。
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4.《烛之武退秦师》胜之不武:在绝对优势的竞争条件中获得胜利,此胜利不公平,亦无可取之处。
5.《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
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切齿拊心:怨恨至牙齿切磨,拍击胸膛。
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6.《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7.《记念刘和珍君》桀骜:倔强。
寥落:稀少;冷落,冷清。
黯然神伤:形容因失意、沮丧而伤感。
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也说百折不回。
8.《小狗包弟》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绿草如茵:形容绿草浓密柔软,如铺席垫一般。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涕泗交流: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篇幅等短而有力。
10.《短新闻两篇》婆娑: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
11.《包身工》不假思索:不花时间考虑或思索马上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敏捷。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三差二错:比喻偶然的差错,意外的事故或灾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 2 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作为 ②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出使的人 (4)不得 1. 夫晋,何厌之有 通 , 志,走投无路 (5)可以用(它)来 (6)袒露一只臂膀
2. 失其所与,不知 通 , 3. 日以尽矣 通 , 4.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通 , 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 , 6.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通 , 7. 卒起不意 通 , 8. 秦王还柱而走 通 , 9. 要项伯 通 , 10. 不敢倍德 通 , 11.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 12. 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 1.厌 餍 满足 2.知 智 明智,聪明,读 zhì 3. 以 已 已经 4.陵 凌 凌辱 5.振 震 震慑 6.奉 捧 捧着 7.卒 猝 仓 促,突然,读cù 8.还 环 绕 9.要 邀 邀请 10.倍 背 背叛 11.蚤 早 早 12.郤 隙 隔阂、嫌怨
二、文言实词 (一)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7)不 回 头 (8)宫 廷 的 侍 卫 (9)意 外 的 变 故(10)①黄河以北 ②黄河以南 (11)……的原因
(二)填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焉用亡郑以陪( )邻
2. 朝济( )而夕设版( )焉 3. 既( )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4. 唯( )君图( )之 5.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 )还 6. 微( )夫人之力不及( )此,因 ( )人之力而敝之
7. 失其所与( ) 8. 以( )乱易( )整,不武 9. 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 10.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11. 若属( )皆且为所虏 12. 哙遂入,披( )帷西向立 古义: 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 ①古义: ②古义: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5)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 (7)终已不顾 古义: (8)诸郎中执兵 古义: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
今义:认为 今义:请客的主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今义:可能,能够 今义:袒护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今义:中医医生今义:副词,很
13. 瞋 目 ( ) 视 项 王 , 头 发 上 指 ( ),目眦( )尽裂
14. 拔剑切而啖( )之 15. 杀人如不能举( ), 刑人如恐不胜 ( )
16. 故( )遣( )将守关者 17. 坐须臾( ),沛公起如( )厕 18. 今闻购( )将军之首 19. 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20. 图穷( )而匕首见 21. 愿大王少假借( )之 22.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 )轲 1.增加;2.渡河 /防御工事;3.……之后/延伸、扩 张;4.句首语气词:希望 /考虑;5.戍守 /于是;6.没有 /达到 /依靠;7.结交、亲附;8.用 /改变;9.合力;10. 料想;11.你们这些人;12.揭开;13.瞪眼 /竖起 /眼眶;14.吃;15.都是“尽”的意思;16.特意 /派遣;17. 一会儿 /往,去;18.用重金收买。19.处境困难;20.
(10) 将军战河北①,臣战河南② ①古义: ②古义: (11) 所以遣将守关者
今义:河北省今义:河南省
穷尽;21.宽容;22.提,读作 dǐ ,投掷,投打。 (三)填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古义: 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 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2)①把…… ⑤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⑥烟涛微茫信难求 ⑦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孔子鄙其小器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3) 封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既东封郑 ③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④自寄一封书 ⑤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4) 辞 ①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⑤近者奉辞伐罪 ⑥王粲长于辞赋 (5) 许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⑤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⑥问渠那得清如许 (6) 亲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7) 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③戍卒叫,函谷举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⑤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⑥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⑦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8) 穷 ①图穷而匕首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④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9) 顾 ①顾笑舞阳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顾计不知所出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⑥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1) ①连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②形容词,贫贱, 地位不高 ③副词,暗暗地 ④副词,稍微,略微 ⑤偷偷地,悄悄地 ⑥微弱 ⑦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2)①边界地方 ② 庸俗,鄙陋 ③看不起,轻视 ④以……为边境 ⑤粗陋 ⑥见识短浅,粗陋 (3)①名词,疆界 ②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③动词,封闭,封合 ④
量词 ⑤动词,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4)① 动词,离开 ②动词,告辞 ③动词,推辞 ④名词,言辞 ⑤名词,命令 ⑥ 名词,文体名称 (5)①约数 ②答应,允许 ③ 答应 ④表处所 ⑤答应,允许 ⑥这样 (6)① 动词,亲近,接近 ②形容词,亲生的 ③副词, 亲自 ④名词,父母 (7)①动词,举起 ②形容词,尽 ③攻占、占领 ④拿 ⑤全,皆 ⑥成功 ⑦推荐,推举 (8)①穷尽 ②困厄,走投无路 ③寻求到尽头 ④尽头 ⑤不得志,不显贵, 与“达”相对 (9)①回头看 ②反而,难道 ③拜访 ④只是,不过 ⑤顾惜,顾念 ⑥往四处看
(四)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意思,并指明活用类型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若不阙秦 (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7)今太子迟之 (8) 函封之 (9) 秦兵旦暮渡易水(10)使使以闻大王(11)沛公军霸上 (12)道芷阳间行 (13)常以身翼蔽沛公(14)籍吏民,封府库(15)秋毫不敢有所近(16)拔剑撞而破之 (1)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疆界 (2)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 (3)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4)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5)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6)动词作名词,恩惠 (7)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8)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9)名词作状语,早晚 (10)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11)名词作动词,驻扎(12)名词作动词,取道 (13)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4)名词作动词,登记在册 (15)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16)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破
三、文言虚词(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或作用) 1.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⑦丹不忍以己之私 ⑧使工以药淬之 ⑨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⑩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 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⑦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⑧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4. 乃 ①乃不敢言 ②三年乃流王于彘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家祭无忘告乃翁 ⑤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我校对 1. 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表顺承, 连词 ④依据,按照 ⑤把,介词 ⑥介词,因为 ⑦介词,为了 ⑧介词,用 ⑨ 连词,而⑩认为 2.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 问副词,为什么 ③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之 ⑥兼词,于此 ⑦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①连词,表顺承 ②连词,表转折 ③表示并列关系 ④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⑤表示转折关系,可 译为“但是”“却” ⑥表示目的关系 ⑦代词, 你的 ⑧表示假设关系4.①竟然 ②于是,就 ③是,就是 ④你的 ⑤才 ⑥竟然,却 ⑦表转折,竟然,却 四、文言句式 1.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是寡人之过也(4)客何为者 (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6)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 若属皆且为所虏 自我校对
(1) 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3)判断句 (4) 宾语前置句,即“客为何者” (5)判断句 (6) 判断句 (7)被动句,用“见”表被动 (8)定语后置句,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9)判断句
(10)判断句 (11)被动句,用“为”表被动 2. 请补出以下各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1) 敢以烦执事 (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3)卫士仆地 (4)则与一生彘肩(5)竖子不足与谋 (6)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8)毋从俱死也 自我校对
(1) 敢以(之)烦执事 (2)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 内 (3)卫士仆(于)地 (4)则与(之)一生彘肩 (5)竖子不足与(之)谋 (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 主 (7)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8)毋从(其)俱死也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译: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
3.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译:
4.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
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